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

材料一: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

更新时间:2023-04-16 07:13:58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总结近年来的文化潮流,绝对绕不开“国风崛起”。从汉服热“破圈”,到音乐创作刮起古风,从李子柒们走红全网,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大受追捧,传统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语言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 却不减反增。最近看到有媒体盘点汉语字词章句之美,不由得产生联想,今天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打开汉语,如何重拾汉语之美。
抛开人文底蕴,汉语之美无从谈起。很多古风歌曲不知所云,更像是在堆砌辞藻,却偏偏能 够受到追捧。还有不久前,网上盛传一首“杜甫笔下最美唐诗”,其中不乏“你我暮年,闲坐庭院”等现代表述。类似的伪诗博得大量点赞转发,通过对比,伪诗与杜诗笔力和意境相去甚远。更令人怀疑,读者是不是从未接触过杜甫暮年坦陈心迹的《秋兴》《阁夜》,抑或是温馨闲适的 《江村》《江畔独步寻花》,在探索美的过程中错过了太多更美、更值得推敲品鉴的锦绣文章。 换言之,如果不辨妍媸不分朱紫,那么所谓的推崇传统文化,只会让人们离传统文化之美越来越 远,使创作日益虚浮。
要让更多人理解汉语之美,还是要通过自身与外界的努力。看到文言文就犯憷,其实是把它想得过于复杂了。好比钱镠墓被盗时,一提钱镠写过“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大家都耳熟能详, 这句话一点也不难理解。或许今天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试着理解这句话美在何处,钱镠是在何种背景下写出来的。当看到《洛神水赋》的表演,大家都知道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文采飞扬的《洛神赋》,但不妨找来原文,看看“八斗之才”究竟是如何施展的,这背后又对家与国怀有怎样的情感寄托。读书的乐趣往往就在于,从一处联系到另一处,从一点推开一面,最后塑造起人的知识架构与审美情操。
至于来自外界影响,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及网上很多读书类音视频都能够起到弘扬和引导 的作用,但语文课堂仍然至关重要。梁实秋曾回忆梁启超讲授《箜篌引》如何让他追忆了二十余 年。这其实启发今天的语文教育,可以努力讲述得更加细致、准确而生动,讲出文章的美好,激发学生兴趣,而非只是讲讲名词解释、考考全文默写。语文终究和其他学科不同,教授的不仅仅 是知识,更是在传承国家与民族的文脉与风骨。
今天,增强文化自 信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追忆过去,还是书写当下,乃至创造未来, 都离不开汉语功底,离不开汉语之美。或许,不妨就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摘编自王梓佩《从阅读开始,重拾汉语之美》)
材料二: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轰轰烈烈地出现,又默默无闻地消失。 “yyds” “e mo” 等 字母词更是让许多人大呼“看不懂”,对汉语表达“被污染”而忧心忡忡。 其实经历时间的选择之后,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词才最终留下来,所以我们无需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咬文嚼字》编辑部从 2008 年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国内最早做流行语评选的机构。 其评选标准是什么呢? 作为《咬文嚼字》的主编,我从“选什么”与“如何选”两个角度来解析。
人们所使用的交流手段,其实是一个由并非单一、纯粹的成分构成的圈层结构。这个圈层结构分成三层: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混杂着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如“十动然拒”),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如“蚌埠住了”),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如“emo”),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如“9494”);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无疑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由规范母语成分组成的“核心层”。
再说“怎么选”。《咬文嚼字》评选年度“流行语”的标准——坚持语言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原则。“语言学”当然是针对我们的母语汉语说的;“价值”的含义是,我们评选“流行语” 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在对新词新语新用法做价值判断时,我们要把握好两点:首先,用好“语法规则”这把尺子;其次,用好“社会准则”这把尺子。社会各界要引起足够重视,自觉抵制不健康语言成分的侵蚀, 增强“语言免疫力”。
(摘编自黄安靖《流行语无损汉语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虽然传统文化正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但社会上对汉语传承的担忧却呈上升趋势。
B. 《洛神水赋》创作灵感源于洛神的传说与曹植的《洛神赋》,寄托了创作者的家国情感。
C. 每年都有大量流行语不断出现和消失,因此我们不用担心流行语会对汉语之美有所损害。
D. 评选年度“流行语”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能为汉语作贡献和添光彩,推动汉语健康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具体谈了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两则材料都呈现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均开篇引出话题,然后展开论述,最后发出呼吁。
C. 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不仅论证有力,且富有文化底蕴。
D. 根据材料二内容,我们可以判断,“绝绝子” “夺笋” “yyds” “3Q” 均属 “混杂层”。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翻译本纷纷推出,让明清小品文复活,有利于重拾汉语之美。
B. “囧”“山寨”“雷”“给力”“穿越”等词,如今仍被频繁使用,有的甚至进入词典。
C.2022 年 10 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话题“吵”上热搜第一。
D.《红楼梦》中贾探春发起海棠诗会,探春、宝钗、宝玉和黛玉各自赋诗一首,尽显才情。
4.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一篇课文为《诗经·氓》,请结合材料一内容,以你学习《氓》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重拾汉语之美。(4 分)
5.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这一活动的理解。(4 分)
2023年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 2022 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俄乌冲突,“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涉及卡塔尔世界杯等。“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规范使用文字需要从学校课堂教育把好关,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 “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1.C(因果关系错误。)
2.A(材料二没有具体谈“汉语之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3.B(材料二观点是用好“语法规则”和“社会准则”两把尺子,规范使用流行语。只有 B 项符合规范使用流行语的话题,其它三项都不属于流行语范畴。)
4. ①认真学习文本,挖掘诗歌人文底蕴。主动学习《氓》的文化制度与传统习俗,从而理解和 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②借助教师讲解,感受诗歌艺术魅力。通过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掌握《氓》的比兴手法和男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满分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①汉语的社会学价值体现在能反映时代特征。评选“十大语文差错”,其实是对本年度重大 社会热点的别样关注。②社会各界对规范使用汉语高度重视。评选“十大语文差错”能警醒世人,以严谨态度和敬 畏之心规范使用汉语。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4379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4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