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

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

更新时间:2023-04-16 06:30:01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人才强国,都与教育强国有根本的联系。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摘编自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材料二:
“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预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们的人才观和发展观,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公平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面向最广大儿童的因材施教,只有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拔尖。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群体概念,具备复杂特征。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能力、动机、性格三方面素质。其中能力包括言语和计算能力,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机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积极认识、特定认知情感、优势与兴趣;性格包括人格、态度和意志、人际交往。其中,动机和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动机强调人与所学内容的关系,性格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同于天才,而是能力、动机和性格有机融合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
摘编自张晓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由“拔尖”转向“普育”》)
材料三: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要开发、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需要包容人的差异性,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时间,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面,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摘编自王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与科技、人才、经济关联密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四者需协同配合并以发展教育为基础。
B.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在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有机融合。
C.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标准答案,勇于探索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D. 追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并培养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平教育是我国的教育理念,要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撑。
B.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使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然后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大际交往等素质。
C. 一个人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专注并探究有价值的问题,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对动机和性格的素质要求。
D. 如果不能包容青少年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不尊重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教育生态将不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6. 下面的图表是某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课程设计意图的理解。

【答案】
4. C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有误,据原文“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可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反对的是被动且仓促完成任务,不是说不能以任务驱动。
5. B.“首先……然后……”有误,据原文“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可知,“使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和“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大际交往等素质”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培养范围的关系。
6. ①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对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
②拓展性课程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潜能,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
③课程强调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4374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4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