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中国叙事学 导言》阅读答案-杨义 中国叙事学杨义读后感

《中国叙事学 导言》阅读答案-杨义 中国叙事学杨义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31 08:20:02 点击: 来源:yutu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是解开中西叙事学异同的关键。西方主要语言按照“日一月一年”的顺序表达时间,中国语言则按照“年一月一日”的顺序表达时间。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返回中国人时间认知的原点。殷墟卜辞是先记日、再记月,日在月先与西方今日同,年则没有明确记录。到了西周钟鼎彝器铭文,月逐渐移到日的前面,年原来称为“祀”,置于铭文之末,其后逐渐改为“年”,置于月、日之前,渐成定制。在文献记载中,《春秋》已使用“年一月一日”的定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自此有准确年份。二者可以作为中国有“年一月一日”时间顺序定制的标志。
不了解这种时间整体性思维,就无法对中国叙事文学进行解读。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神话小说往往从盘古开辟、女娲补天写起,历史小说往往从夏、商、周历朝追述下来,首先建立一个时空整体性框架,之后再进入故事的主体部分。这与西方小说往往从一人一事一景写起大相径庭。这种整体性思维甚至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就以林琴南的翻译来说吧,司各特的《艾凡赫》被译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被译为《魔侠传》。因为在清末民初那个时代,把一个外国人名译为书名,这种个体性的思维是不符合数千年来中国的习惯的,难以得到读者的认同。惟有把它兑换成整体性思维,在一个民族的、伦理的和人物类型的整体性框架中确定其位置,才不致令人不知所云。翻译的过程,乃是中西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兑换的过程,中西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差异通常是译者大费斟酌之处。
进而言之,中国叙事文学到20世纪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其间,“贯通”是关键的一步。贯通,是在现代与古代对话的基础上,以求在现代意识基础上的融合与开创。比如时空错乱的叙事谋略,在古典文学中已经存在,钱锺书《管锥编》所论甚详:“时代错乱,亦有明知故为,以文游戏,弄笔增趣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四回:孟玉芝道:‘我今日要学李太白斗酒百篇了。’尚红珠道:‘这位李太白不知何时人,向来却未听过。’”
从古典叙事作品的这种游戏趣味中,我们可以领悟到鲁迅《故事新编》时空错乱的叙事谋略的历史因缘。鲁迅的《采薇》在嘲讽伯夷、叔齐之余,还要捎带上那个要“买路钱”的“华山大王小穷奇”,以及“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的“阿金姐”。在历史故事之旁糅合了相当数量来自现实生活的角色和细节,从而造成了古今两个情节层面的相互干涉,形成了一种间离效果,把辛辣的讽刺蕴含在诙谐的变形画面之中。如此执著的现实批判精神,如此超越古典文学游戏笔墨的思想深度,自然与五四时代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生”的文学态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叙事文学,已经开始了中国神采与现代世界人类精神相融合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充分现代化的叙事学体系必须携带着中国数千年的叙事经验和智慧,并以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视野与现代世界进行充实的、有深度的对话。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中国语言表达时间顺序与西方先有同后迥异,其定制标志形成于《春秋》与《史记》。
B.讲述故事主体之前追述历史,建立一个时空整体性框架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叙事常态。
C.将个体性思维兑换成整体性思维是翻译的前提条件,否则译著难以被中国读者接受。
D.鲁迅小说形成间离效果,原因之一在于其时空错乱的叙事造成古今情节层面的相互干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以并列结构阐述“贯通”是上世纪中国叙事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一步。
B.文章引用钱锺书《管锥编》来论证李汝珍《镜花缘》中就已存在时空错乱的叙事谋略。
C.文章最后指出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而义充分现代化的叙事学体系的必备因素。
D.除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外,文章还使用比喻论证,让叙事学的专业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只有了解中国语言时间顺序定制的时间整体性思维,才能对中国叙事文学进行解读。
B.在翻译过程中,中西方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影响着翻译的效果,需要翻译家思量。
C.欲以现代意识阐释和融合古代叙事文学,没有贯通性的眼光和思维方式难以胜任。
D.在中国现代叙事文学中,中国神采与现代世界人类精神相融合的历史进程始于鲁迅。


(1)C
(2)C
(3)D

【解答】
(1)A.正确。见原文第一段“日在月先与西方今日同”等句。B.正确。原文第二段“历史小说往往从夏、商、周历朝追述下来……再进入故事的主体部分”。C.无中生有,错误。原文第二段并没有说是“前提条件”。D.正确。注意,应是“原因之一”,因为下文有“自然与五四时代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人生’的文学态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可见间离效果的形成原因不是唯一的。故选C。
(2)A.考查论证结构,错误。应是“递进结构”,从原文“进而言之”可知。B.考查论据作用,错误。引用钱锺书《管锥编》是论证中国古典文学中就已经存在时空错乱的叙事谋略。C.考查论证结论,正确。见全文末句。D.考查论证方法,错误。无比喻论证。举例论证:以林琴南的译本书名为例论证个体性思维要兑换成整体性思维。对比论证:第二段将中国小说“建立整体性框架”与“西方小说往往从一人一事一景写起”进行对比。故选C。
(3)A.正确。“不……就”与“只……才”都属于表必要条件的关联词组。B.正确。见原文第二段句末。C.正确。见原文第三段“贯通……融合与开创”句。D.曲解文意,错误。原文最后一段第一句说的是“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叙事文学”,选项将鲁迅当作了开创者。故选D。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362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