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赞美茶油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赞美茶油的优美诗句

赞美茶油的优美诗句有哪些 赞美茶油的优美诗句

更新时间:2023-01-30 20:45:52 点击: 来源:yutu

1. 赞美油茶的古诗

梅州到广州市国道里程: 433公里。

1、梅州,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和漳州接壤,南部与潮州、揭阳、汕尾毗邻,西部与河源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相连。辖梅江区、梅县区、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代管兴宁市。总面积15864.50平方千米。2017年末户籍人口550.11万人。

2、梅州是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是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区和文化旅游特色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也是海西经济区的重要成员,享有地方立法权。

3、梅州既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700多万人,是全国重点侨乡,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其中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201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县区松口镇落成,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也正式开馆,并于2013年成功举办了央视中秋晚会。

4、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誉为“世界客都”,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中国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油茶之乡、中华诗词之市。

2. 描写茶油的诗

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的诗

【寄松风上人】

郑板桥

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

一日一日似流水,他乡故乡空倚阑。

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殿三时寒。

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

大意为:

怎么就有万水千山的阻隔呢?离别有什么容易相聚又有什么难的。

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过去,无论在他乡还是故乡我都是独自倚栏孑然一身。

总是阴霾多雨的夏天,或者只有松柏青翠的冬天(这两句是用阴雨天的断桥和寒冬的古殿渲染孤单依人的冷清)

新腌制好的笋脯(一种果脯)新酿的油茶,新收的麦子做的饭。但是什么时候能有同样的隐逸之士来一同品尝呢。

整首诗所表达的是作者,感叹寒来暑往独自生活的孤独,以及对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感叹。

云补断桥六月雨这一句的意思是:阴雨连天的断桥。

3. 赞美油茶的现代诗

描写山茶花的诗句:

1、吐丝心抽须,锯齿叶剪棱。

2、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3、来从山堑侧,开称画檐牙。

4、花近东溪居士家,好携樽酒款携茶。

5、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树红。

6、山花又晚出,旧不闻图经。

7、黄香开最早,与菊为辈朋。

8、日丹又其亚,不减红带鞓。

9、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10、犹爱并山茶,开花一尺盈。

11、影薄谁停绣,香清似煮茶。

12、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13、翠翼高攒叶,朱缨澹拂花。

14、苍然老树昔谁种,照耀万朵红相围。

15、玉皇收拾还天上,便恐筠阳无此花。

16、几多轻敛态,月动夹窗纱。

17、花深嫌少态,曾入苏公评。

18、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19、山花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

20、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

21、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22、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

23、迩来亦变怪,纷然着名称。关于山茶油的诗句:早在2300年前,我国民间就有采摘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的传统。据公元前三世纪《山海经》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其 “员木”即指油茶树。因其稀有的资源和对人体健康的特殊功效,历来为皇家指定进贡品,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在当时享用山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据史料记载: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受伤,行至武陟食茶油,食之伤愈体健,遂封为宫廷御膳。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食后,曾为油茶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的诗句。清代雍正皇帝视察黄河险工,知县吴世碌以油茶进奉,雍正食之大喜,称赞“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并传旨广开油茶馆,油茶由此声名远扬。以上供参考。

4. 描写油茶文化的诗句

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过去,土家族信仰多神,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等,巫风巫俗尤烈,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也对土家人的信仰产生了一定影响。

土家人每逢出猎,要祭祀猎神。龙山、来凤、永顺等地把猎神称为“梅山娘娘”、“云霄娘娘”或“梅嫦”,长阳、五峰、鹤峰一带则供奉张五郎。猎神神像供在堂屋中,凡进山打猎,猎人必先敬猎神,祈求护佑平安,多获猎物,并许愿:“大财大谢,小财小谢”。土家族地区土地庙林立,供祭的有掌管坡上五谷的“山神土地”,管理家禽家畜的“家先土地”,协助狩猎、保护安全的“梅山土地”等。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土家族每逢年节都要大祭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祭。清明时节要给祖先上坟。七月中旬左右为月半,又称亡人节,要祭祖扫墓或在家里祭祀祖先,民间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土家地区较普遍的是敬土王。湘西土家族在解放前以彭公爵主、向大官人和田好汉为土王神。逢年过节,均须祭祀。特别是正月初一至十五在摆手堂举行的“摆手”调年或过“社日”的祭拜甚为庄严。永顺、龙山还有“八部天神庙”,传说八部天神是彭公爵主的赞将,死后升为神灵的土官、土将。鄂西有覃、田、向三土王,渝黔一带信仰冉、马、田、杨几姓土王。

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越来越大,广大土家地区修宗祠,供家先的逐渐增多,只有较偏僻的山寨才保存着土主或土王庙祭祀的遗迹。土家族重巫信鬼,巫术活动极为盛行。土家语称巫师为“梯玛”,汉语叫“土老师”,举凡土家村寨的祭祀、许愿、还愿、婚丧生育、排解纠纷、疑难占卜和典礼摆手等等活动,都请梯玛主持。道教和佛教传入土家族地区较早。东汉五斗米教在“巴郡南郡蛮”地方就流行一时。道教与土家族以敬祖神为主的原始宗教信仰彼此渗透,杂陈互化。

基督教的进入则相对晚得多,且影响较小,规模不大,还因其作为侵略工具而遭到土家群众的强烈反对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

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

土家族多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土家族的住所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

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 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舞、农事舞、生活舞、军事舞等,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每年春节期间,土家村寨筹办祭品,参神拜祖,“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载歌载舞。到了现在,摆手舞已逐渐褪去祭祀程序,发展成为纯粹的娱乐性的歌舞。

伴随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俗称“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由祭祀歌和伴舞歌两部分组成。摆手歌描述了人类起源,追溯了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歌颂了祖先业绩和英雄事迹,表达了土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摆手歌篇幅浩繁,气势恢宏,诗句动人,自由活泼,富有戏剧性,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

山歌更是土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艺,它质朴自然,乡土气息浓郁,主要反映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歌词以二、四、五三种句式居多,有单唱、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形式。从歌唱样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称“喊山歌”;“平腔”叙事,为“唱山歌”,且分类细致,采茶歌、穿号子、翻山调等曲式各异,韵律跌宕。

民歌“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踏蹄之歌,最早流传于三峡与湘鄂西一带。唐代中叶,诗人刘禹锡吸收土家民歌的营养进行创作,后经宋代文人的改造加工,形成了一种明白晓畅、别具一格的文体。明清之际,不少土家文人利用竹枝词体裁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的作品,成为土汉文化相互补益、共同发展的典范。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以其独特韵味,丰富曲牌而闻名,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如今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而大放异彩,广泛运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劳模、庆丰收和各种民族节庆中。尤以长阳吹打乐为代表,它由唢呐或土笛与鼓、锣、钹等打击乐器合奏,分为不同场合使用的堂调、大调、客调、菜调、笛调、丧调、综合调等七种类型。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间古老的集歌、舞、话为一体的“似剧似舞”的祭神戏剧。演剧者浑身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着,扮成祖辈儿孙一家人,动作粗狂滑稽,或碎步进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摆,浑身颤动,或摇头耸肩,且自始至终伴讲语词怪诞的土话,唱土语歌。

傩戏是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又称地戏、傩堂戏、傩愿戏、还傩愿,事主家有所求之事即向神许下愿心,愿心已了就由巫师代事主家向神还愿。演出时以三五人头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众人合之,随着锣鼓的伴奏且唱且跳,虽动作呆板但不失风趣诙谐,歌腔单调却也词粗理正。土家族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有染织、编织、刺绣、雕刻、绘画、剪纸等,尤以“西兰卡普”最为典型。

土家族妇女善纺细布,自织自染的“土布”、“土锦”经久耐用,编织的“土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以深色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

西兰卡普织工精巧,色彩绚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形,最常见的是“卍”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民间非常重视传统节日,自年始至年终,可谓月月有节。

正腊月间的年节(过赶年)、元宵节,二月社日、花朝节,三月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初六向王节,七月乞巧节、女儿会、月半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等,都是较为重大的节日。

在众多节日中,以“过赶年”最具特色,现只有部分地区保留这一习俗。过赶年,也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因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

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动,在整个土家族地区至今遗风犹存。土家新娘出嫁时兴“哭嫁”,有的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土家族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念经,道士开路。祭吊死者,由土老师椎牛祭神,牛头归土老师独占,贫苦者往往借牛为祭。后来,因受汉族影响,均改为土葬,程序分为入殓、葬礼、送葬、安葬、葬后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种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丧鼓”,又称“跳撒尔嗬”。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

“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跳丧鼓”的形式分为“待尸”、“摇丧”、“哭丧”、“穿丧”、“践丧”、“退丧”等若干段,基本动作有“虎抱头”、“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燕儿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几个套路。“跳丧鼓”有文舞(文丧)和武舞(武丧)之分。“文丧”中最具特点的是“哭丧”,“武丧”是和民间武术相结合的一种跳法。

“跳丧鼓”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土家先民开拓疆土,回忆民族历史的;有反映先民图腾崇拜、渔猎活动、农事生产、爱情生活的;还有歌唱死者生平事迹的,等等。

土家族的禁忌事项很多,几乎涵盖了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耕作、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饮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

比如: 岁时农事方面,“正月忌头,腊月忌尾”。除夕之日,妇女忌推磨舂碓,忌梳头、洗衣,怕来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妇女忌动针线,以免犁田耙齿钉着牛脚和稻禾,苞谷长钻心虫;忌汤泡饭,防止天下雨冲毁庄稼。立春之日,忌挑井水;立秋一日,忌摘蔬菜。春耕开始,须看日子,忌羊日下种,下种后至小暑节,逢龙日不动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产妇不能坐在堂屋门槛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条板凳;不准用脚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亵渎神灵;不能以脚踩灶,在灶门口烘脚,认为是对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篓和扛着锄头进屋;不准将撮箕倒挂在堂屋里。在节庆、喜事、出门办事之时,禁说不祥之语,要多讲吉利话。过年过节,忌猫进屋,俗称“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穿孝服”;祭祀丧葬,亦忌闻猫声,严禁猫靠近。

5. 赞美油茶的古诗句

茶字是平声,茶字的汉语拼音是cha,第二声(阳平),茶字在古四声(平上去入)中也是第一声(平),不是入声字,故茶字为平声无疑。茶通常指茶叶,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饮料之一,它是茶树的嫩叶通过加工而成,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还有油茶、山茶,都是常绿的小乔木植物,果子可用于榨油。

6. 赞美油茶的古诗句子

宝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顺昌县境内西北部大干、元坑两镇交界处,方圆95平方公里。风景区由石宝山、演山和七台山等三大景区组成,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有石宝峰、老鹰岩、仙乳峰、点将台、南天门、龙脊、宝山猿祖、八戒思归等107处自然景点,以及宝山寺、双圣享坛、撑腰石等39处人文景点,其主体山峰石宝峰海拔1305米,是顺昌县第二高峰,历史上为八闽大地名山之一。

宝山之所谓“宝”,不仅有石刻明确纪年建于元朝至正二十三年、世界罕见元代砂岩全仿木石构建筑风格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寺大殿,还有刻着“宝峰齐天大圣”与“通天大圣”两兄弟墓碑的元代附属文物双圣享坛,早于吴承恩著《西游记》200多年,是控寻“齐天大圣信俗文化”渊源的重要实物佐证。风景区内还有丰富的名贵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19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物种——金斑喙凤蝶的繁殖基地,至今还生长有中生代遗留的珍稀裸子植物南方红豆杉,以及侏罗纪残遗至今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和白垩纪残留的裸子植物罗汉松、竹柏、百日青、三尖杉等。

登宝山,沿途有成片原始次森林、野生花果山、万亩毛竹林以及大面积奇松岭,至峰巅更是观赏奇石、怪松、云海、日出、佛光等宝山“五绝”的绝佳之所。夜宿宝山之巅,骋目环顾,近处萤光闪闪,远处万家灯火,犹似置身云雾缥缈的人间仙境。每年五月初夏,正是野杜鹃花开灿烂的日子,信步山中小路,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宛如飞霞布满山谷;每年十月深秋,亦是宝山千年银杏泛黄结果的季节,行于上湖村中小径,透过秋阳遍赏黄叶点点,耳畔万亩松涛,赏心悦目之中忘却全身烦恼。2010年国家级著名导演张纪中选点上湖村建仿唐建筑高老庄影视基地拍摄新版《西游记》;2012年上湖村被评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2013年正式更名为“高老庄”村。

华阳山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县城西北6公里畲族聚居的下沙村黄坑自然村,方圆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86米,尊为顺昌的“祖山”。风景区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绿化率85%以上,以奇峰怪石、瀑布流泉、奇藤古树、仿古廊桥、畲族风情等区五大景观而著称,有乔灌木类150种、草本苔藓类250多种、各类野藤100多种,享有“中华生态藤园”之美誉。

景区内建有停车场、游客中心、购物中心和竹林别墅,华阳山庄的各种单体仿古建筑均掩映在山林竹海之中,夜宿华阳,席枕竹涛阵阵、耳听哇声一片,不愧是消暑纳凉、放松心灵的绝好去处。宋代有诗赞曰“杖策来游为爱山,石门有路到仙坛。云埋竖石旱犹湿,风转灵岩暑亦寒。” 若有兴趣,亦可赏畲寨歌舞、食畲家乌米饭、尝山哈腊肉、品畲家青草茶等民族食品,让人回味无穷。

在远离城市的喧嚣,天蓝山绿之中,流年忘返的莫过于飞架九龙湖上的华阳仿古廊桥。华阳仿古廊桥建成于2006年,这座榫头交错、不用一枚铁钉的古廊桥,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座古廊桥,也是“廊桥孤匠”、耄耋老人郑多金的封山之作。该桥长99米,高7.9米、宽4.9米,单拱跨度19米,处处蕴含着畲、汉两族睦邻通亲、友好相处 “九九(久久)归一”的理念。

合掌岩

合掌岩地处城关西郊约3公里处,主峰海拔551.7米,因山形如“双手合掌表一心”而得名。风景区占地2800亩,拥有西安寺、佛字岩、心字石、万佛石窟以及圆池借鉴、板松迎客、盐米神洞、仙人聚台、飞来神船、老虎张嘴、铜铃泉响、鹰嘴余生等30多处人文、自然景点。每年五月庵会、七月进香,游人香客虽拥塞寺院,但听晨钟暮鼓、声声灌耳,松涛阵阵、心性如静,从无喧闹,有古诗云“宿客尘冠盖,安神襄钵衣。金花山独整,玉带水重圆。人影钟声里,长林翳夕晖”,是登高游览、避暑纳凉、礼佛祈福的胜地。

西安寺占地110多亩,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是境内著名古寺之一。相传孙悟空一行取经归来,授封斗战胜佛后拜师辞行,唐僧随手相送手抄经一卷,大圣手捧佛经返途之时高兴之下翻个筋斗,不小心将佛经落入合掌岩,圣僧按下云头遍寻无果,干脆就地建寺礼佛修行,完工后众问庙名,大圣抓耳找挠腮,曰想我从西安来,就叫西安寺吧。西安寺自清代至民国时期历经多次整修,后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重建之中。

万佛石窟开启了当代世界造窟运动之先河,由本圆法师于2003年在西安寺旁率众挖通山体凿建至今,闽台两岸及东南亚等十方信众鼎力相助已投资逾亿元,建成大厅、大悲咒窟始开香迎客,有“中国第五大石窟”、“东南亚第一窟”之美誉。洞窟全长173米,由前厅、大厅、后通道、念佛堂、闭关洞等组成,规划雕琢大小佛像1万余尊,建筑面积愈9000平方米。其中大厅长38米、宽36米、通高12米,最高达15米,围绕千佛绕毗卢中心,按东方净琉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南方宝生佛世界、北方成就世界等凿拓而成,窟内佛像最高达8米,最小仅2公分,可同时容纳3000人集体诵经、礼佛祈福。如今,万佛石窟已被收录《福建民俗文化大观》、《闽台宗教名胜旅游博览》和《南平历史文化丛书——山水顺昌》,99岁高龄的国学师文怀沙先生欣然题写“合掌岩石窟”。

观静山

观静山位于顺昌县城西南,富屯溪、金溪等“双溪”交汇之处的公园路旁,这里山清水秀、林幽鸟鸣、空气清新、视野开阔,是俯瞰县城的最佳之所。

2012年,观静山植物园建设项目启动。占地1700多亩,由杉木、油茶、无患子、桂花、百竹、水生、闽北珍稀乡土树种等7个专类园组成的观静山植物园,是闽北首家以植物专类园为基础,集植物展示、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作为其重点配套项目的顺昌阁,由顺昌博古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承建,为仿宋式五层木结构,总高31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是弘扬齐天大圣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随着观静山植物园一期建设项目的完工,以及齐天大圣雕塑、齐天大圣广场、齐天大圣游乐园、游步道、休息亭、景观长廊、休闲健身广场等旅游设施,和山茶油压榨小作坊、笋榨房、毛边纸作坊等附属设施的陆续开工建设,观静山现已成为当地市民近郊旅游、健身休闲、伏暑纳凉的好去处。项目总体建设后,观静山将成为闽北首家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要特征,融合闽台传统文化、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园。

郭岩山

“八闽道教第一山”郭岩山,又名郭云山,因西汉初期名士郭洞阳隐居此地而得名。地处北纬27.10°~27.30°至东经118.00 °~118.50°之间,与建瓯市房道、吉阳与顺昌县岚下、仁寿、洋墩等两地五乡相交界,东与海拨千米以上的鹞岩峰,南与瑞云峰遥相呼应,方圆50余公里,融泰山雄姿、华山险峻、黄山旖旎于一体,享有“武夷第二”之美誉。主峰地处顺昌县境,海拔1383.7米,是顺昌县第一高峰。

郭岩山源出仙霞山西支武夷山余脉,曾是福建“东南山国”建宁府的四大天柱之一,尽显“刺破青天锷未残”威容,诗曰“紫云铺四海,郭岩收千山。”其山势雄伟,高峻挺拨,千峰耸立;万木争荣,蜿蜒曲折,冈峦成脉;悬崖峭壁,巍峨秀美,景色迷人。有马蹄石、仙人迹、虎探井、仙人观画、仙人叠糍、仙人种豆、仙人弈棋、老鹞捉鸽、古井不朽木等自然景观以及汉代炼丹坛遗址、和尚殡殓石塔、圆月池、古井等人文景观,古井中有杉木一截,经久不朽,民国版《建瓯县志》云:“为汉唐时物。”。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夏多吹东南风,秋冬常刮西北风,基本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沙不侵、蚊虫绝迹,是避暑游览胜地。自秦汉以来,郭岩山一直为仙家修炼的圣地,曾与蓬莱仙岛、昆仑瑶池、北岳恒山齐名。历史上有许多贤达名流、儒家道士云集此山修道养生、赋诗作画。《郭岩春秋》载,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为妙应寺题诗“名魁上郡无双景,秀夺西瓯第-山”的压轴名句。

名山寺庙多。郭岩山顶“呈八瓣莲状”,北侧“莲叶”主峰建有石庙,始建于汉代,初崇祀道家鼻祖老子,宋以来佛道共祀,祭祀齐天大圣,现遗存有元代仿木石构建筑。“莲心”有郭岩禅寺,原名妙应庵,又称郭岩庵,始建于秦汉,供奉郭洞阳、岐丰、梅福“妙应三真君”。据清康熙38年(1693年)版《建宁府志》载:郭洞阳为人刚直,不满朝政,于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抛官弃家,隐居郭岩……后人为念,因名郭云。岐丰道长生于汉代,原隐修武夷山,有日登玉女峰,望紫气南升,寻至郭岩山,与梅福同拜郭洞阳为师。岐公弟子久盼未归,寻至郭岩恳请师傅回武夷主持, 岐终不去, 只将茶苗相赠,为郭岩山老枞“鼻祖”。贞观四年,唐太宗拨库银四万两重修妙应庵,改称妙应寺。郭岩禅寺外有青云观,为同期建筑,祭祀岐丰道长,近年来寺观均已重修,仍遗存“妙应”残碑,以及直径1.1米的巨石柱础等。“莲座”山腰黄岩处有紫云禅寺,始建于宋代,明初洪武年间扩建,现保存完好的寺院重建于明末,主殿大梁尚有“大明崇祯九年重建”记载,是南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