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中国治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以国内、区域、全球一体的治理观超越国内-国际二分法式

材料一:中国治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以国内、区域、全球一体的治理观超越国内-国际二分法式

更新时间:2023-04-16 21:21:50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中国治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以国内、区域、全球一体的治理观超越国内-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这种治理观继承传统中国“内圣外王”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基于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吸取人类治理经验而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上,中国就以天下一体的眼光看待个人、家国与世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费孝通先生曾讲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如涟漪般由中心向外辐射。这种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视角,而是有推己及人的意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世界的改变始于对自己与周边的改变,正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此外,中国传统的王道政治理想也包含道义上的要求,大国应当为周边及天下的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就是一种开放性的世界治理样式,是无外部、无敌对的包容性治理思维。中国传统治理观所倡导的是多中心的区域治理:差序格局不是单一中心的秩序结构,而是网格状的多元共生。全球治理不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涟漪覆盖,而是一个个涟漪圈交叠,共同构建起整体治理的框架,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治理机制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王义桅、张鹏飞《中国治理观的独特意蕴》)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这不仅需要坐而论道的智慧,更需要起而行之的力量。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知行合一,行远自迩。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第一步,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中国在“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指引下,与周边国家打造了众多有针对性的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与柬埔寨“继续做高度互信的好朋友、肝胆相照的好伙伴、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与老挝“携手打造牢不可破的中老命运共同体”等。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同样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热土。在更大的地区范围,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等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率先伸出援手,开展了大规模卫生援外行动,累计向疫区及周边13个国家提供了总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援助,派遣了1200 多名医护人员。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发展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截至2021年1月,中国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蒙古国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相对接,跨越高山峡谷,穿越山河湖海,逐渐勾连起世界上最壮美的经济走廊:蒙内铁路的通车让肯尼亚百年梦圆;缅甸偏远的小山村里人们用上了点亮夜空的电灯;马尔代夫有了连接众多岛屿的跨海大桥;哈萨克斯坦实现了出海通道的梦想;老挝的村民们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在国际社会认知中,中国对全球治理最珍贵的贡献正在于价值理念和治理思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百年变局下的人类焦虑和忧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世界前行方向,其重要价值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凸显。
(摘编自余晓葵、张斐晔《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答案》)
材料三:
与此同时,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风险近年来明显上升,使得世界和平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在此形势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呼吁各国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协商取代胁迫,以结伴取代结盟,以共赢取代零和,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践行者,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推动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秉持公道正义,致力于劝和促谈,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援助。在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方面,中国携手各国加强全球安全治理,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摘编自卢静《发挥中国对全球治理变革的引领作用》)
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治理是由多个并列的涟漪圈建构起的整体治理的框架,不同的区域及不同的治理机制互联互通,从而形成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率先向西非伸出援手,开展大规模卫生援外行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第一步。
C.由于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
D.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为人类共同幸福考虑,以更和平有利的方式推动构建安全共同体。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继承了传统中国“内圣外王”理念的中国治理观是与国内一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完全不同的概念。
B.中巴命运共同体和中老命运共同体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治理观所倡导的多中心的区域治理模式。
C.“亲、诚、惠、容”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
D.正是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了百年变局下的人类焦虑和忧患,所以其重要价值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加凸显。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2020年,中国开始实施长达10年的长江“禁渔令”。
B.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举行。
C.美国表示将继续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抗。
D.为应对北溪泄露造成的甲烷云,各国将协力合作,最大限度保护气候生态环境。
4.请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请根据材料简析中国该如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



1.D.A项在材料一原文中说道“全球治理不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涟漪覆盖,而是一个个涟漪圈交叠”,而不是涟漪圈的并列; B项在材料二中说道“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第一步”,率先向西非伸出援手,西非不属于周边; C项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重要国际公共产品,而不是中国。
故答案为:D
2.B.A项在材料一原文是“中国治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以国内、区域、全球一体的治理观超越国内一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这种治理观继承传统中国“内圣外王”理念……”原文说超越,而并非说中国治理观和国内-国际二分法式基督教文明治理观是不概念;C项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是“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亲、诚、惠、容”是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D项强加因果。
故答案为:B
3.D.材料三讲的是中国在面对应对安全问题上展现的责任与担当,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A项是在中国内部所做举措,B项是中韩两国在面对历史,面对先烈的尊重和缅怀态度,是中国不忘先烈,让先烈归回故土的决心。C项是国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D项强调的是国家为应对气候问题时的担当。
故答案为:D
4.①文本使用总分总结构,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呼吁各国积极行动,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运用举例论证、排比论证等方法,列举中巴、中国和柬埔寨,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共同体,体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上的行动和担当。③论证语言的准确、严谨,如数字的准确性,至2021年1月、171个国家、205份等数字的列举体现了中国对于国际的贡献与成果斐然。
5.①发扬以无外部、无敌对的包容性治理思维的“天下观”(主张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思想推进全球治理。)②构建周边及更大范围的命运共同体,增进国家之间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③发挥中国的能动作用,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向西非等疫情严重地区提供援助。(答出2点即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4473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4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