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

材料一: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

更新时间:2023-04-16 21:16:33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按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即是“弄虚作假”。他说,“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小说观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卢卡奇认为这种分裂在荷马史诗时代是不存在的,史诗时代的特征是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没有分裂。荷马史诗其实不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的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是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中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叶芝有一句著名的诗:“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冲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摘编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浪漫主义文学重在表现生活的应然状态,现实主义文学则认为作品应反映真实的生活。
B.文学反抗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是探索和揭示生活表层之下隐蔽的本质和规律。
C.现代主义小说艰涩难懂的特质,折射出20世纪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难以及复杂性。
D.在20世纪,随着小说观的改变,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家对小说形式的大胆实验,是20世纪小说研究重心从内容偏向形式的重要原因。
B.现代主义小说出自于小说家的想象与虚构,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罗兰·巴尔特批评现代主义小说“弄虚作假”,由此可见,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更斯通过叙述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展现19世纪英国底层社会的风貌,揭示世间的美与恶,为研究现实主义反映论小说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B.《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关大门发出的“砰的一响”,形同给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C.《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为甲虫之后,他与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个虚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自我与世界分裂、总体性丧失的生存状态。
D.《百年孤独》讲述“马孔多”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语言也摇曳多姿。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4.材料二结尾画线部分“内在的矛盾和悖论”指什么?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5.很多同学对阅读文学经典不够重视,甚至会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阅读,为此语文课上将举行“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主题讨论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1.D(3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无中生有
2.A(3分)B.“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曲解文意。C.“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错。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错。
3.D(3分)“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错。
4.小说家追求对世界的整合把握;但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他们对世界的经验是支离破碎的。(4分)
5.经典文学反应特定时代的生活及其本质,能使读者感受到生活和现实世界波澜壮阔的图景;经典文学反抗现实中的庸俗观念与权威,能唤醒读者内心的力量;经典文学传达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境,表现人类经验的内外图景,能使读者加深对个体与人类的认识;经典文学展现文学家的艺术创造力,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4472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4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