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

更新时间:2023-03-27 17:00:58 点击: 来源:yutu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1

  《晏子春秋》①

  景公②游于纪③,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文,则恶其鳋④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寸曰:“不然。食鱼无反,景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旃驵闻,嚣早右省,县千阁卵者,诗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①《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③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被齐国兼并。④鳋:鱼腥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勿乘驽马( )

  (2)则恶其鳋也( )

  (3)何以亡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君子有道,悬于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涵的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劣马;(2)讨厌;(3)为什么

  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到大街小巷。

  3.示例: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铭,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

  (意思对即可)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2

  金壶丹书

  《晏子春秋》

  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②,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鱢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④之壶,不亡何待乎?

  [注释]①纪:地名,原为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南,后为齐所灭。②反:同翻。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③鱢(sāo):鱼腥味。④注:记载。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恶其取道不远也( )

  ⑵毋尽民力乎( )

  2.对画线句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发现一只金壶,于是打开看,里面藏着一本红色的书。

  B.得到一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

  C.发现一只金壶,就仔细地观赏,壶的正中刻有红色的字。

  D.得到一只金壶,于是仔细观察,发现里面有红色的字。

  3.文中景公和晏子对食鱼无反,勿乘驽马的理解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 ;根据上文,晏子认为纪灭亡的原因是 。(6分)。

  参考答案:

  1(4分,每个2分)⑴选取 ⑵完(耗尽,用完)

  2(2分)B (对得、发、丹书等须正确理解。)

  3(6分,每空3分)景公只考虑到自身的享受和需要,而晏子考虑的则是国家大事

  纪虽有国书,但只放在金壶中而不加宣传执行,制定了政策法规而不实施导致其灭亡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1)

——《丹之治水》阅读答案3篇

《丹之治水》阅读答案1

  丹之治水①

  白圭②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③。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④。今吾子⑤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⑥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⑦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选自《孟子·告子下》②白圭(gu ):战国时水利专家,名丹,字圭。③子过矣:您错了。子,表敬意的对称词。④壑:沟。⑤吾子:对人表亲切的称呼。⑥洚(ji ng)水:水不遵道而流,即洪水。⑦恶:憎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丹之治水也,愈于禹________ ②禹之治水,水之道也________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B.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C.洚永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 D.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3.出自这篇短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

  4.孟子为了反驳白圭的说法,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5.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①胜过; ②法则,规律

  2.B(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A.C.D.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以邻为壑。意思是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4.正反对论证

  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善于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2)

——甄彬还金阅读答案 (菁选2篇)

甄彬还金阅读答案1

  齐有甄(zhēn)彬①者,有器业②。尝以一束苎③,于荆州长沙西库质④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⑤不记录。檀越⑥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⑦也。”辄以金之半仰酬⑧,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⑨,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选自宋·庞元英《谈薮》)

  【注释】

  ①甄(zhēn)彬:南北朝时齐朝人。②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③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④质:抵押。⑤遽(jù):匆忙。⑥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⑦未之有:未有之。⑧酬:答谢。⑨为郫令:担任郫县的县令。郫(pí):县名,在四川省。⑩太祖:指齐太祖萧道成。

  【译文】

  齐朝的时候有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了一些钱用,后来拿钱去赎苎麻,回来后在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将金子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和尚非常吃惊地说:“近来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因为匆忙,没有记清放到什么地方了,施主拾到后,还能送还,这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的事情。”和尚就用一半金子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和尚赞叹地说:“五月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时去辞行的一共有五位官员。太祖皇帝告诫他们一定要注意保持廉洁,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对你就不用嘱咐这些话了。”

  【阅读训练】

  1.与“近有人以金质钱”中的“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委质于狄之鼓

  B.黒质而白章

  C.必以长安君为质

  D.质明,避哨竹林中

  E.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2.参照“上诫以廉慎”的结构,“以手巾裹之”可以改为“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2)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

  4.解释下面各句中“拾遗”的意义。

  (1)期年之后,道不拾遗

  (2)取楚若拾遗

  (3)《本草纲目拾遗》

  (4)杜拾遗杜工部

  5.从“慎独”的角度评价齐甄彬得品质。

  【参考答案】

  1. A(B.质地/C.人质/ D.天亮时/E.通“鑕”,古代刑具。*用的砧板。)

  2.裹之以手巾

  3.(1)和尚就用一半金子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按:《大赛》中的答案为:(道人)就把金子的一半恭敬地送给他作为报答,到他那里去了十多次,齐甄彬坚决不肯接受。)

  (2)五月天气仍然穿着皮袄背柴草的人,竟然是拾金不昧的君子!

  (按:《大赛》中的答案为:虽然我在五月的热天仍然只能穿着过冬的羊皮袄背着柴,难道我就能做拾别人东西的人吗?)

  4.(1)拾别人丢失的东西

  (2)轻易可取

  (3)补缺失不全的东西

  (4)唐代官职名

  5.一人独处,最见为人品德。齐甄彬赎回麻苎,可见其贫穷,麻苎中有他人遗金,在别人不知的情况下,不贪,坚决送回,不受不义之财。可见他独善其身的品格。一旦当官,自然能廉洁为国为民。

甄彬还金阅读答案2

  甄彬还金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①。尝以一束苎②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③钱,时遽未之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彬毅然不受。

  彬后为郫④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选自北宋《太*广记》)

  【注释】①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度量。②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③质:抵押借货。④郫:pí,地名,今四川成都西郊郫县。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 )

  ②以手巾裹之( )

  ③辄以金之半酬(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3. 从文中你看到甄彬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1)曾经 (2)用 (3)就

  2. 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不再以此告诫你了。

  3.拾金不昧、诚信、廉洁谨慎。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很有度量。他有一次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西库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在苎麻里发现用一条手巾包着的五两金子。甄彬得到金子后送还西库。管理西库的人非常吃惊,说:“早先有人用金子抵押换钱。当时仓促未能记录下这件事,你却能在见到后归还,恐怕是从古到今都没有这样的事。”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后来甄彬被任命为郫县县令,将要去上任之前,去向太祖皇帝辞行,同去辞行的有五人。太祖皇帝告诫一定要廉洁谨慎,唯独对甄彬说:“你昔日有还金的美名,所以不再以此告诫你了。”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3)

——温一壶月光下酒阅读答案

温一壶月光下酒阅读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1分)

  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

  ①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

  ② 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堪慰。

  ③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将月光装在酒壶里,用文火一起温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④有一次与朋友住在狮头山,每天黄昏时候在刻着“即心是佛”的大石头下开怀痛饮,常喝到月色满布才回到和尚庙睡觉,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最后一天我们都喝得有点醉了,携着酒壶下山,走到山下时顿觉胸中都是山香云气,酒气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这样的境界。

  ⑤有时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让我们感知,有时候实体的事物也能转眼化为无形,岁月当是明证,我们活的时候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存在的,岁月的脚步一走过,转眼便如云烟无形。但是,这些消逝于无形的往事,却可以拿下酒,酒后便会浮现出。

  ⑥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 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和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⑦关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细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寒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忍冬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这种种,就到了无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⑧当然,诗词也可以下酒。

  ⑨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⑩这个故事也能引用到饮酒上,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时,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其他如辛弃疾,应饮高梁小口;读放翁,应大口喝大曲;读李后主,要用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时最好;至于陶渊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11)喝纯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别掺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骏鸾录》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开者,着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我想,应做茉莉心香的法门也是掺酒的法门,有时不必直掺,斯能有纯酒的真味,也有纯酒所无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酿酒时以秋天桂花围塞,酒成之际,桂香袅袅,直似天品。

  (⒓)我们读唐宋诗词,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看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 的话:“从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在秦楼酒馆饮酒作乐,这是格调,能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这是风趣,也是性灵,其中是有几分天分的。

  (⒔)《维摩经》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记载,正是菩萨为总经弟子讲经的时候,天女出现了,在菩萨与弟子之间遍洒鲜花,散布在菩萨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却像粘黏那样粘在他们身上,弟子们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说:“观诸菩萨花不着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敌死,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皆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

  (⒕)这也是非关格调,而是性灵。佛家虽然讲究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我却觉得,喝酒到处几可达佛家境界,试问,若能忍把浮名,换作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散花也不能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

  7.简析写第①、②段的用意及表达效果。(3分)

  8.用文中的实例解释第⑤段中两个加点的词语。(2分)

  抽象的事物:

  实体的事物:

  9.说说第⑩段画线句中“喝”与“读”的关系。(4分)

  10.比较第⑦段与第(13)段在表达方法及效果上的不同。(4分 )

  11.下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喝酒要有些“情趣”,要讲究点“意境”。

  B.所谓“无物不可下酒”,是指这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能成为下酒菜。[来源:ZXXK]

  C.饮酒有下乘、中乘、上乘的喝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D.“格调”与“风趣”的区别在于饮酒者境界的高下不同,是有无“性灵”所致。

  12.“温一壶月光下酒”颇有情趣,联系全文,请从意境(主旨)和写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6分)

  答案:

  7.(3分)把桂花香装在空瓶里,把初恋的温馨装在琉璃盒子里,把美好的易逝的东西保存下以后品尝。(1分)以此导入正题,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1分)开篇不俗,充满诗意,引人入胜。(1分)

  8.(2分) 抽象的事物:如“初恋的温馨” 、 桂花的香气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实体的事物:如花生米、豆腐干 、“杯盘狼藉”等具体可感的东西。

  9.(4分)“诗词也可以下酒”,但喝什么酒宜读什么诗词是有讲究的。(1分)李清照、柳永属“婉约”,适宜喝淡酒、甜酒;(1分)苏东坡属“豪放”,当然适宜喝烈酒。(1分)这种搭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1分)

  10.(4分)第⑦段分别说明了一年四季“上乘的喝法”,用概述的方法;从面上着眼,选物典型,句式整齐,表现力强。第(13)段讲述了“天女散花”的故事,突出“性灵”、“境界”;从点上着眼,使用散句,耐人寻味。(得分点:概述--讲述;面上着眼--点上着眼;句式整齐--使用散句;表现力强--耐人寻味。每点1分)

  11.(2分)B

  12.(6分)本文的题目新颖别致,颇有诗意。(1分)“饮酒”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情景,但“温一壶月光下酒”就显得非同寻常了。(1分)作品强调的是一种“上乘”的喝法,借此表达出一种人生的“活法”与追求——脱俗、“性灵”、“境界”。(1分)文中引经据典、诗词歌赋,自然洒脱;(1分)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1分)读罢如饮甘醴,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分)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洗脚》阅读答案3篇

《洗脚》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前两处划线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以“洗脚”为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划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

  2.(1)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2)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3)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

  3.(1)孩子小时侯脚得“白嫩、柔软”和父亲脚得“宽大、粗糙”形成对比。

  (2)给孩子洗脚时孩子的活泼、调皮与给父亲洗脚时父亲的“安静”“羞怯”形成对比。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5.画线的句子在文中不属于多余之笔。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意对即可)

《洗脚》阅读答案2

  放寒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寒假作业,每一个同学都要在寒假中给自己的父亲洗一次脚。

  二十多年来,他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仅仅在于父亲问他成绩,在学校的生活的情况,学费、生活费用的多少。简单的一问一答,除此而外,似乎没有多少。

  有的时候,他也希望父亲的一个拥抱,像电影上的那样,可是那毕竟是在电影里。

  但是,终于,他还是开口了,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装着轻松地对父亲说了,然后急急地补充道:“这是我们老师布置的一道作业。”

  父亲的脸上先是诧异,然后笑了。他看出儿子的窘迫,便说:“好啊,好啊,你先去打一盆水来。”

  一切似乎都轻松了,他去井边打水,兑上热水,调好水温,然后端到父亲的身边,父亲已经脱好自己的鞋袜,像一个孩子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他过来。

  他忙把水送到父亲的脚边,父亲的脚放在水里。水溢了一些出来,他没有想到父亲的脚这么大。

  “温度怎么样?”他问。“蛮好蛮好!”父亲说。然后,再怎么办呢?他问自己。那双脚就在面前,他想用手去触摸它,可是心里却有些犹豫。不由自主地想:[甲]若干年前,自己的一双小脚在这样的盆里,是怎样的情景?白嫩、柔软,活泼得像一条小鱼。在父母的手里仍不妥帖,将水溅了一地,得意的地嬉笑,直到他们生气。

  [乙]而眼前的这双脚,是父亲的,宽大、粗糙、棱角分明,在水里却安静地有些害羞。自己心里有微微的酸。

  “帮我把毛巾拿来。”父亲说。

  忙去取下衣架上的毛巾,递给了父亲。突然,他又扯过了毛巾,他说:“不,还是让我给你擦擦脚吧。”

  于是,父亲的脚就在自己的手里,他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自己的父亲。触目惊心的是,脚板的前掌和后跟上那硬邦邦的厚茧,有的地方都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里面有黑色的泥,让人想象起那无尽岁月的万里风尘,它走过来,像一件活着的文物。

  心里的那股酸,冲到了鼻腔。这时,父亲将脚缩了回去。“好了好了,洗好了。”他开始往脚上套袜子。

  那双破袜子,似曾相识,哦,是自己穿破了扔在家里的,却被父亲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脚趾上的那个洞用粗线绞了几针,像一个写错的字上面被乱画了几笔以示涂改过。

  “我倒水去了。”他说。然后,急急地向屋外走去,一路上,洒了好多水。他不知道,屋子里的父亲,一边往自己的脚上穿着袜子,一边想着他自己的父亲。自己这一生还没有给父亲洗过脚,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像儿子今天这样,给自己的父亲也洗一洗脚。

  20.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答:

  21.文中前两处划线句一再写到“他”感到“心酸”,他为什么感到“心酸”呢?(3分)

  答:

  22.文中 [甲][乙]两段文字,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说出对比的内容是什么?(4分)

  答:

  23.选文以“洗脚”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答:

  24.对文章最后小节中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的`划线句,有读者认为写得很好,有读者认为是多余的。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答:

  参考答案:

  20.(3分,意思对即可)儿子第一次为父亲洗脚

  21.(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为父亲的苍老、一生劳苦;(2)为自己从未关心过父亲而难过、自责;(3)为父亲对儿子给自己洗脚感到羞怯而难过(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

  22.(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孩子小时侯脚得白嫩、柔软和父亲脚得宽大、粗糙形成对比。

  (2)给孩子洗脚时孩子的活泼、调皮与给父亲洗脚时父亲的安静羞怯形成对比。

  23.(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24.(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不属于多余之笔。这一段文字拓宽了文章的内容,由原来儿子为父亲洗脚,引申到了父亲也应该为自己的老父亲洗脚,以尽孝心。这样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揭示出敬老应当是每一个应尽的责任,也使得文章意味深长。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5)

——《田舍翁之子学书》阅读答案3篇

《田舍翁之子学书》阅读答案1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①临朱②。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③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④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⑤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初机士偶一解,而即以訑訑自矜有得。殆类是已。

  (选自《贤弈篇·应谐录》)

  【注】①搦管:握笔。 ②临朱:描红,教师写好红色楷字再叫初学儿童用墨笔填写。③馆谷:教学报酬,古代多用谷物作薪水。 ④姻友:亲戚、朋友。 ⑤夥:多。

《田舍翁之子学书》阅读答案2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2分)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楚士。

  ②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6)

——书边事张乔阅读答案3篇

书边事张乔阅读答案1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联系诗的主旨、意境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0、(1)我认为这首诗首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断”和“倚”。(2分)

  (2)“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合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首句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了“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巧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4分)

书边事张乔阅读答案2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②。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 “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 颔联中作者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一派日丽*和的景象。

  D、 颈联“穷边”二字写出西北边塞因长期战乱而造成生产废弛、民生凋敝的.凄凉景象。

  E、 本诗运用虚实结合、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抒写了诗人在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感。

  15、 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4:AD

  15: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2分)。尾联以比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


《金壶丹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7)

——《磨脑子的书》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磨脑子的书》阅读答案1

  ⑴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⑵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⑶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⑷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⑸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⑹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1、这篇议论文采用怎样的结构方式?(3分)

  2、这篇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你说说(2)段和(5)段中加点的词语“现成的肉”、“烂杏”各比喻什么,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3、读“磨脑子”的书,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4分)

  4、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及一些说法,你赞同吗?请说说理由。(4分)

  答案:

  1、(3分)采用总分式的结构。

  2、(4分)“现成的肉”喻阅读时无须“磨脑子”的书。(或答:“现成的肉”比喻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亦可给分);“烂杏”喻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意思相同即可给分)。(2分)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他使抽象的说理变得通俗易懂,使文章生动活泼,增添文章的可读(只要说出一点表达效即可给2分。)

  3、(4分)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能够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是与智者的对话。(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

  4、(4分)赞同与否均可,只要言之成垣、持之有据,表达准确、简明即可给满分。

《磨脑子的书》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共8分)

  ①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②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很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甲】

  ③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乙】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④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丙】

  ⑤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⑥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⑦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足球的热闹,晚会的热闹,酣睡的香甜,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20.阅读文章,说说为什么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4分)

  答:

  21.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

  ②上珠穆朗玛峰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③吃现成的肉当然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2.文章第⑦段列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15个字)(1分)

  答:

  参考答案:

  20.答案示例:

  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能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快乐;能使人神清气爽,心灵宁静。

  (共4分。每个要点1分)

  21.答案:【甲】③ 【乙】①

  【丙】②

  (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22.答案示例:读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拒绝。(共1分)

《磨脑子的书》阅读答案3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更不为虚假的创造操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 ,都是应该适当拒绝的。否则的话,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23、阅读全文,说说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3分)

  24、文中划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句中“现成的肉”、“烂杏”各指什么?(3分)

  25、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3分)

  26、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自己阅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或有关内容,并说说对这一情节或内容的体验和感悟。(3分)

  参考答案:

  23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得到非同一般的快乐;是与智者的对话。(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第一问:比喻论证。(1分)第二问:“现成的肉”指不磨脑子的书;“烂杏”指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2分,每点1分)

  25例:游戏的畅快、电脑的奇妙、影视的缤纷、旅游的轻松、散步的悠闲(每处1分)

  26能简要写出一个情节或一方面的内容,得2分。写出与情节或内容有关的体验和感悟,并言之成理,得2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536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