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 庖丁解牛原文阅读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 庖丁解牛原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3-03-22 21:02:49 点击: 来源:yutu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1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①,膝之所踦②,砉③然向然,奏刀騞④然,莫不中⑤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⑥。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⑦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⑧。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把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空间宽绰,这对于刀刃运转必然很有余地。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格外小心谨慎,目光因此而集中,动作因此而放缓。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①履:踩。

  ②踦(yǐ):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③砉(huā)象声词,哗的一声。

  ④騞(huō)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

  ⑤中:合乎。

  ⑥会:音节,节奏。

  ⑦进:超过。

  ⑧硎(xíng):磨刀石。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阅读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1)

——《庖丁解牛》说课稿3篇

《庖丁解牛》说课稿1

  一、对教材的把握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把它安排在读本中,其目的是扩大知识视野,配合教材的学习,力补教材课时之限、数量之不足的缺点。其学习方法也应不用于教材,对教材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比较大,更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结合“新课标”对教法的把握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赏文艺作品,能感受想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教法上必须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为此我的教学目标为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

  B、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过程与方法

  A、整体感知,训练古文阅读能力

  B、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知识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

  A、教师引导交流,利用学生的成功激发兴趣

  B、“技精湛——道精深”的关系

  C、学以致用,教是为了不教,用这一篇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其它课文

  三、教学设计过程

  1、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外,早读学生先自读)

  2、导入:现代著名的诗人郭沫若曾说过:“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秋水》一文,他的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它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大胆夸张,想像奇特,最是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再来交流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庖丁解牛》,以期进一步领悟这种特点。

  3、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正字、断句。

  技/盖至此乎?(盖——运转hé:何不,何)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枝zhī:枝脉,綮qìng)

  四、分工合作式研究,力求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组(1——2)自然段

  二组(庖丁释刀曰——而况大軱乎)

  三组(良庖——新发于硎)

  四组最后一段

  先讨论本节内容,解决字词疑难。后分别推荐一个同学口述译文(读——译)

  1、解牛场面:动作、声音

  劳动者:艺术表演观看者:艺术享受

  2、解牛经验:找句子概括

  技精湛——道精深

  3、如果撇开庄子的本意,请你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其寓意(把它作为一篇独立的寓言去挖掘)

  A、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B、实践出真知

  C、小事可以悟出大道理

  D、一切劳动都是美的,劳动可以得到享受

  E、要避开矛盾

  F、学无止境

  G、要遵循规律

  H、自信不可缺少

《庖丁解牛》说课稿2

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我是来自****,我的名字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庖丁解牛》。

  一、教材的把握

  《庖丁解牛》是职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属于古代散文。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达到积累古代散文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的目标。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散文具有形象性,给人更着实、具体逼真的感受。

  《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不仅寓意深刻,还给人很多的启示,这一点适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的确立。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当前教育现状,我觉得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适应语文考试;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不易面面俱到,不要担心丢下这个,或没有顾及那个,否则会造成目标繁杂而重点不够突出;应敢于放下,这样会使目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在课堂教学流程中落实。

  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对古代文言知识的积累;二是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课程学习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以上,《庖丁解牛》一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汇,掌握一词多义现象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方面,学生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作品的形象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方面,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探究作品给人的启示。

  三、教法的拟定。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拟定如下主要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很关键的一环,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再听朗读录音以对字音参校、核准,正确掌握读音和句读。

  2、讨论法。对于文中的“养生之道”、“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系、作品给人的启示等内容适用于使用讨论法。不过对于文本中的其他知识点也可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将在“探究文本”的教学流程中采用。

  3、引导交流法。文言文中的知识点较多,诸如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主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求全面、完整的掌握各类知识点,这样,教师避免唱独角戏,也减轻了教师讲解的负担。

  四、流程的操作。

  1、本则寓言计划用一课时教学,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

  2、教学设计主要安排“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析文本”、“探究文本”和“课业安排”五个流程。

  3、检查预习。预习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中既要指导预习方法、安排预习内容,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实质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可能收益终身。这一环节主要落实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掌握。

  4、文本的研析,主要通过“思考导引”,采用引导交流的方法来实施。当然,“思考引导”题的设立注重入手、衔接、坡度几个关键环节。在本课这一教学流程中,打破教材内容的安排,从庖丁练就如此高超娴熟解牛技艺的经历入手,因为事实本来的发展是按照:目见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表演)这一循序渐进的规律,然后再讨论他的.解牛经验,最后欣赏解牛场面,从而感受作品的形象性。

  5、本文教学的“探究文本”部分,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来探讨本文给人的启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时间,机动调整时间的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五、关于板书。

  语文课教学虽然运用多媒体,但也应有合理的粉笔板书。一方面粉笔板书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另一方面,字品亦人品,用粉笔字影响着学生,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本文的板书主要从“观”、“感”、“悟”三个方面设计的。

  六、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的阐述。望各位评委专家多予指正。谢谢!

《庖丁解牛》说课稿3

  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我是来自****,我的名字叫***。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庖丁解牛》。

  一、教材的把握

  《庖丁解牛》是职教版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属于古代散文。学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达到积累古代散文知识、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的目标。

  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散文具有形象性,给人更着实、具体逼真的感受。

  《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不仅寓意深刻,还给人很多的启示,这一点适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的确立。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当前教育现状,我觉得语文教学的目标可以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适应语文考试;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不易面面俱到,不要担心丢下这个,或没有顾及那个,否则会造成目标繁杂而重点不够突出;应敢于放下,这样会使目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在课堂教学流程中落实。

  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对古代文言知识的积累;二是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课程学习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以上,《庖丁解牛》一文,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汇,掌握一词多义现象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方面,学生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感受作品的形象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方面,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探究作品给人的启示。

  三、教法的拟定。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拟定如下主要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很关键的一环,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再听朗读录音以对字音参校、核准,正确掌握读音和句读。

  2、讨论法。对于文中的“养生之道”、“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系、作品给人的启示等内容适用于使用讨论法。不过对于文本中的其他知识点也可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将在“探究文本”的教学流程中采用。

  3、引导交流法。文言文中的知识点较多,诸如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现象、文言特殊句式等,主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以求全面、完整的掌握各类知识点,这样,教师避免唱独角戏,也减轻了教师讲解的负担。

  四、流程的操作。

  1、本则寓言计划用一课时教学,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

  2、教学设计主要安排“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析文本”、“探究文本”和“课业安排”五个流程。

  3、检查预习。预习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环,学生预习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中既要指导预习方法、安排预习内容,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实质是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可能收益终身。这一环节主要落实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掌握。

  4、文本的研析,主要通过“思考导引”,采用引导交流的方法来实施。当然,“思考引导”题的设立注重入手、衔接、坡度几个关键环节。在本课这一教学流程中,打破教材内容的安排,从庖丁练就如此高超娴熟解牛技艺的经历入手,因为事实本来的.发展是按照:目见全牛——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牛表演)这一循序渐进的规律,然后再讨论他的解牛经验,最后欣赏解牛场面,从而感受作品的形象性。

  5、本文教学的“探究文本”部分,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来探讨本文给人的启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一环节,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时间,机动调整时间的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五、关于板书。

  语文课教学虽然运用多媒体,但也应有合理的粉笔板书。一方面粉笔板书能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主旨;另一方面,字品亦人品,用粉笔字影响着学生,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本文的板书主要从“观”、“感”、“悟”三个方面设计的。

  六、小结。

  以上是本人对庄子的《庖丁解牛》一文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的阐述。望各位评委专家多予指正。谢谢!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2)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 (菁选3篇)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1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创作背景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刀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刀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刀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庄子正是通过庖丁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庄子·达生》篇中梓庆削鐻时所说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枝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境界,与近现代西方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两千一百多年。

  庄子散文刀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刀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庄周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刀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刀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砉(xū)然: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騞(xū)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嘻:赞叹声。

  盖:通“盍(hé)”,何,怎样。

  进:超过。

  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軱(gū):股部的大骨。

  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族:众,指一般的。

  折:用刀折骨。

  发:出。硎(xíng):磨刀石。

  节:骨节。间:间隙。

  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

  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委地:散落在地上。

  刀: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养生:指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原文及赏析3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创作背景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刀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刀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刀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庄子正是通过庖丁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庄子·达生》篇中梓庆削鐻时所说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枝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境界,与近现代西方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两千一百多年。

  庄子散文刀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刀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庄周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3)

——庖丁解牛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教学反思1

  用了三节课时间,完成了《庖丁解牛》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一些基本语法知识;

  2、对照注释,读懂课文,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

  3、初步了解庄子及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和处世智慧。

  本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也感兴趣,我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猜”原文意思,并开展“复述”接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对于复述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我进行了归纳总结,抓住了文言词汇和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效果良好。

  对于此文的蕴含的哲理,我则引导学生从他们*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入手,结合庖丁的成长历程,深入体会。学生发言能讲到点子上,只是比较肤浅、感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比较充分。

  不足之处:

  语法知识讲述有部分学生听着吃力,应加强练习与巩固。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4)

——《庖丁解牛》读书心得5篇

《庖丁解牛》读书心得1

  读了庖丁解牛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去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们明白了,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能够一刀下去,刀刀到位,简单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境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到达此种境界呢?我们要学会用“刀”学会了就活的洒脱,不会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会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我们就应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们首先要学会研究生的结构,找准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内在规律。简单自如的解牛和解决事情。

  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有规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去做,遇到难题要学会绕道解决。避免与其规律发生冲突,如果不按规律办事,拼着力气在干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到无法回旋的余地,我们就应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确方法呢?

  我们就应做到,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要找到其中的门和路,要明白从那进入,从那里拐弯。像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都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要学会用灵活的头脑来应对世间万物的'变化。我们有时要学会绕开障碍而行,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解决问题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费力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我们学了《庖丁解牛》以后我们要学会能把自己的锋芒磨损,还要顺利解牛。要学会到达一种踌躇满志不败的境界,对于处理人事间的事怀也要善于学会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不要去硬碰硬要按规律这样才能顺利办事情,从而到达情绪愉快,这样也就掌握养生之道的规律了。

《庖丁解牛》读书心得2

  《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未我们展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庄子为了写好这一人物,确实煞费苦心,运用多种描写之技巧,多方法、多角度地描写、刻画庖丁这一形象。

  首先,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是一个何等壮观的场面,旌旗猎猎,甲光闪闪,文武大臣分列左右,将军士兵簇拥前后,文惠君高高在上,全场鸦雀无声,“砉然响然,奏刀騞然”清晰可听,成百上千双眼睛盯着庖丁。只见庖丁手“触”、肩“倚”、足“履”、膝“踦”,一气呵成。其技术之熟练,“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动作之优美,“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令文惠君脱口赞赏“嘻,善哉!”全场无不为之欢呼雀跃。

  其次,文章从正面描写庖丁技艺之卓越:文章一开头就描写庖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通过这些正面描写,一个动作娴熟而潇洒的庖丁展现在我们眼前。再加上“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的语言描写,使得庖丁的正面形象更加丰满,不但技艺高超,而且谨慎小心,还充满自信。

  文章更多的是侧面描写:通过文惠君两次的“善哉”,表明庖丁技艺确实高超,能够让一个国君拍案称奇的人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把屠刀用了十九年,且“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由此可见技艺很不一般,要知道“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呀。这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方法,通过“岁”“月”与“年十九”的对比,庖丁那非凡超群的技艺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文章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描写,使人有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文章开头一连用了5个动词,从视觉方面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从听觉方面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砉”、“騞”,并把这声音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从而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我眼目中的庖丁

  庖丁是一位技艺非常卓越的厨师,这是一眼就能看出的。我们无不为庖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的优美娴熟的动作和“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玄妙悦耳的声音所倾倒。同样也会发出“嘻,善哉”的赞叹。

  庖丁又是一个好事明理的智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一个厨师,能从从事的职业中明白事理,确实不易。特别是“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令人发聋振聩。

  庖丁还是一名善于思考的学者。庖丁“初解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在庖丁的.眼里,“未尝见全牛也”,其原因是“以神视而不以目视”,从而达到“官欲止而神欲行”的境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做事能“依乎天理”“而因其固然”。要是我辈度能这样,何愁问题不解决,事情难办成?

  庖丁是一位持之以恒的士者。“十九年”如一日,“依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固然”“经肯綮之未尝”,以致“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又是一个谦虚谨慎的行者。他虽能“官欲止而神欲行”,达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境地,但“每至于簇”仍“,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直到“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才“提刀而立”。

  庖丁还是一名专注而自信的能者。他做事时何等的专注,所有的动作“莫不中音”,而且“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乎”出了他的自信,特别是他,解牛后“提刀而立”,并“为之四顾”的“踌躇满志”的神色,不知迷倒当时多少少女的芳心。

  庖丁更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文惠君的一句“技盖至此乎”,就引出了庖丁这一番精辟的言论,这很明显是想在文惠君面前表现一番,以求得文惠君的重用。不然何不像卖油翁那样以一句“无他,但手熟尔。”来回答简洁明了。可谁知文惠君是一个糊涂之人,仅以一句“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搪塞,令庖丁大失所望。要不然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要加上一句“庖丁起于庖”。

《庖丁解牛》读书心得3

  最近在看《庄子》。很多年前,看过蔡志忠的漫画庄子。那时候,什么都不懂,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至于故事背后的东西,就不得而知了。中学的时候,在课本上又学过《庖丁解牛》,只是作为古文阅读的材料,而不是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再后来,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中再次读到《庖丁解牛》。在金庸的笔下,《庄子》又成了一本武术秘籍。而陈家洛从中领悟到了高深的武术绝技。真神了。那么,《庄子》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想,一百个人读庄子会有一百种感悟吧。

  前几天,先是下载了于丹在百家讲坛播出的《庄子心得》,后在新浪上看了傅佩荣的《庄子》,似有所悟。但是,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感觉。说不清楚道不明白。呵呵,看来,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啊。

  在庄子的笔下,有大人物,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庄子尤其擅长于写小人物的不*凡,就如庖丁解牛中的那个庖丁。庖丁,也就是一个厨子而已,没名没姓的。但是,就是这个小人物,却拥有了不*凡的技艺。你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再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干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不是神了?其实,很简单,就如同卖油翁所言“无他,唯手熟尔”。任何一样小技艺,只要长期专注去做,心无旁骛而乐此不疲,最后都可以登至化境,有如神助。如同那个技艺高超的庖丁,也如同那个卖油翁。小人物,一样可以不*凡。记得新东方的俞敏洪说过,专心炸鸡,就能够成为肯德基;专心做汉堡,就能成为麦当劳;专心教英语,就能成新东方。

  其实,我没有想过要成为不*凡的人。你我都是*凡的人,但是,又该如何让自己*凡的人生中过的有些味道呢?也许,应该学学庖丁,学学卖油翁。找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去做。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而是一生。那样,我们也会成为庖丁,拥有不凡的技艺。也能够在80岁的时候,有东西可以去骄傲,而不是后悔。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做一个“庖丁”。

《庖丁解牛》读书心得4

  学了庖丁解牛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去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们知道了,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境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我们要学会用刀学会了就活的洒脱,不会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会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们首先要学会研究生的结构,找准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内在规律。轻松自如的解牛和解决事情。

  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有规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去做,遇到难题要学会绕道解决。避免与其规律发生冲突,如果不按规律办事,拼着力气在干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到无法回旋的余地,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确方法呢?

  我们应该做到,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要找到其中的门和路,要知道从那进入,从那里拐弯。像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都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要学会用灵活的头脑来应对世间万物的变化。我们有时要学会绕开障碍而行,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解决问题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费力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庖丁解牛》读书心得5

  学了庖丁解牛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去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们知道了,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境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我们要学会用“刀”学会了就活的洒脱,不会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会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们首先要学会研究生的结构,找准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内在规律。轻松自如的解牛和解决事情。

  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有规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去做,遇到难题要学会绕道解决。避免与其规律发生冲突,如果不按规律办事,拼着力气在干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到无法回旋的余地,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确方法呢?

  我们应该做到,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要找到其中的门和路,要知道从那进入,从那里拐弯。像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都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要学会用灵活的头脑来应对世间万物的变化。我们有时要学会绕开障碍而行,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解决问题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费力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我们学了《庖丁解牛》以后我们要学会能把自己的锋芒磨损,还要顺利解牛。要学会达到一种踌躇满志不败的境界,对于处理人事间的事怀也要善于学会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不要去硬碰硬要按规律这样才能顺利办事情,从而达到心情愉快,这样也就掌握养生之道的规律了。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5)

——《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3篇

《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1

  我曾上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公开课,从《庖丁解牛》入手研究文言文课外自读篇目的教学法,课后反映较好。下面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有关问题。

  一、教学设计:

  1.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庖丁解牛》,必须做到: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达到可以较流畅的诵读要求;勾出“自读提示”及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主旨、好句好段等内容;记下疑难问题。

  2.通过课堂(45分钟)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并指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具体步骤为:①诵读正音。指定一个大组听其他三个大组诵读课文,指出错误,教师同时也给予诵读指导,然后再读。②教师提问抽查自读勾书的情况,对认识混淆、理解错误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发动全班学生讨论,从中寻找正确答案。③质疑辨析。要求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记下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同学思考讨论,尽量联系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寻求其中的联系,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点拨、总结。④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文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以“‘道’与‘技’”为正标题,对副标题“谈……”进行补充,设计议论文的开头。

  二、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进行文言文教学硬是要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也习惯于依赖老师,不敢也不能够自己阅读文言文,教材所编配的文言自读篇目常常不能发挥“自读”的作用。因此,在接到公开课任务后,我选择了课外自读篇目《庖丁解牛》,力图体现出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在布置自读任务时没有提出特别高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书面作业等,只要求他们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同时适当地勾画,记下问题。与读懂大意比较起来,“达到较流畅的诵读”这个要求可能相应要高一些,因为读一遍二遍是绝对不行的。提出这个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领略其神韵。我始终相信适当的勾画圈点和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

  学生课外自读老师是看不见的,要掌握学生自读的情况,解决其疑难问题,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既然是检查自读,当然就必须体现自读,不能搞成“讲读”,因此我采取了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同时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你很难预测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的确把“自读”二字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自读的一般方法。

  三、这堂课的特点:

  1.活而不乱。这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于任务明确、程序清楚、引导恰当,一直进行得活跃而有序,虽然有37人次发言(有关领导统计),但一点也不凌乱。

  2.时有高潮。由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始终主动参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例如,“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与同一个单元《荷?丈人》中“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样吗?这些问题激起更多的学生参与争论,气氛热烈,不时形成高潮。

  3.真实自然。这堂课事先没有“排练”,也没有限制学生的发言,因此既展示了学生自学的真实情况,也暴露了教师个别不足之处。

  4.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训练,但由于引导了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道”(事物的客观规律)与“技”(技术、技巧)的关系,使整堂课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6)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 (菁选3篇)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1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释义】庖丁:厨师;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梁国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专门负责替梁惠王宰牛。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全部都像音乐一样动听,而且他竟然还能将这些声音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宰牛技术。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完整的牛。3年之后,当我已经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的时候,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到了现在,臣下宰牛的时候,只需要用心神去接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依据牛体的天然生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用刀,从来没有碰过那些支脉、经脉、骨肉粘连的地方,更何况是那种大块的骨头呢?我手中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但刀刃却仍像刚磨过的一样。”

  梁惠王听他说完,问道:“这么大一头牛,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它宰完了吗?”

  庖丁摇摇头,回答说:“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就会特别谨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牛的骨肉便被分解开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这时,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心满意足,然后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来。”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成长心语】

  每一个生物都是结构复杂的个体,要将它们解剖开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庖丁却很容易地做到了,关键在于他掌握了牛的机理。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就能透彻地了解和领悟人生的道理,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那时,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2

  一天,一庖丁在街头的肉案上解牛,就是把一头去了皮的牛分割成许多小块儿。只见那个庖丁技术十分高超,几刀就把一头整牛分解成几大块,又几刀把几大块牛肉分解成了一堆小块肉。这时,梁惠王从此经过,见到解牛经过十分诧异, 不禁赞叹说:“手法太妙了!真是好刀法!”庖丁听见有人说话,抬起头来,一看是梁惠王,连忙施礼并解释说:“其实,解牛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我从事这一行当已经很多年了,早已熟悉了牛身体的全部结构。在我的眼里,每头牛都长得一样,没有一头牛是完整的。”梁惠王耐心地听着庖丁的介绍,“我每下一刀,都是按照牛身体的结构运刀的。让薄薄的刀刃在牛身体的骨缝中运行,这样就毫无阻挡,既快又省力气。”梁惠王一边听庖丁说,一边不住地点头,心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突然注意到刀案上的解牛刀,忙问:“这刀一定也很锋利吧?”庖丁将刀递给梁惠王说:“大王您看,我这把刀已经用了近二十年,解了无数的牛,刀锋依然如新刀一样锋利。”惠王仔细看着刀锋,果然锋利如新。庖丁接着说:“尽管我很熟悉牛身体的结构,但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还是要加倍小心。其实,我做得好不过是时间长,手熟罢了。”

  小朋友,庖丁的一番话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掌握规律和方法,还要经常刻苦练习,才能把事做好。

庖丁解牛成语故事3

  庖丁解牛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顶,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谷,导大,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庄子·养生主》

  译文: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

  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

  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席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寓意: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题旨:顺其自然,循其规律,事半功倍。


《庖丁解牛》原文和译文3篇(扩展7)

——庖丁解牛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庖丁解牛原文翻译及赏析1

  庖丁解牛

  先秦:庄周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庖(páo)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向(xiǎng)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踦: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砉然:砉,又读xū,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騞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hé)至此乎?”

  嘻:赞叹声。盖:通“盍(hé)”,何,怎样。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彼节者有间(jiàn),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chóu)躇(chú)满志,善刀而藏之。”

  进:超过。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导大窾: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軱:股部的大骨。割:这里指生割硬砍。族:众,指一般的。折:用刀折骨。发:出。硎:磨刀石。节:骨节。间:间隙。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怵()然:警惧的样子。謋: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委地:散落在地上。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指养生之道。

  赏析: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庄子正是通过庖丁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庄子·达生》篇中梓庆削鐻时所说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枝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境界,与近现代西方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两千一百多年。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庖丁解牛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1)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3)砉(huā)然:砉,又读xū,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4)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通“盍(hé)”,何,怎样。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12)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13)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硎(xíng):磨刀石。

  (21)节:骨节。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

  (25)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8)养生:指养生之道。

  赏析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庖丁解牛原文翻译及赏析3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刀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刀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

  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砉(xū)然: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騞(xū)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嘻:赞叹声。

  盖:通“盍(hé)”,何,怎样。

  进:超过。

  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軱(gū):股部的大骨。

  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族:众,指一般的。

  折:用刀折骨。

  发:出。硎(xíng):磨刀石。

  节:骨节。间:间隙。

  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

  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委地:散落在地上。

  刀: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养生:指养生之道。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160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