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体育心理学论文优秀7篇(体育心理学论文优秀7篇怎么写)

体育心理学论文优秀7篇(体育心理学论文优秀7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11-23 07:00:33 点击: 来源:yutu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壶知道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体育心理学论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体育心理学论文 篇一

【关键词】压力;应激;体育文献;文献计量

ABibliometricAnalysisofSportsArticles

ontheTopicof"Stress"inChina

HANShi-jun

(Zhengzhouindustrytradecolledge,zhengzhouhenan,450007)

【Abstract】Inthisarticle,theauthorconductsabibliometricsurveyofarticlespublishedintherecentdecadeonthetopicofpsychologicaltensionorstressintermsofpublishingtime,co-authorship,wheretheywerepublishedandtheirtopics,withaviewtorevealingthefeaturesofresearchinthisfieldanditsdevelopingtrend.Theresultofthesurveyshowsthatthenumberofsuchkindofarticlespublishedyearlyincreasesquickly.Theyareofreasonableco-authorshipbutauthorsthatconcentratedonthistopicarenotingoodnumber.Sucharticlesfocusontheresearchinthefieldofathletics;whileinthefieldsofschoolsportsandmassexercising,theresearchscoperemaintobebroadened.

【Keywords】tension;stress;physicaleducationliterature;bibliometrics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依“数字出版物超市――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体育专业数字图书馆”顺序进入学科专业文献检索界面,以“压力”“应激”为关键词对2000年至2009年体育专业期刊论文进行题名检索,共检得文献415篇,剔除非心理学文献、科普类文献和内容雷同文献,得到近十年体育心理学压力相关期刊论文189篇,以此作为分析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分别从发文量年代分布、期刊分布、合著情况、主题分布等角度对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文献计量分析

(一)年代分布

文献是科研人员研究成果客观记录的载体,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撰写必要的科学文献,体育心理学压力相关论文年发文量情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领域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由表1可见,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压力相关论文的年发文量从1篇增至43篇,整体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而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显示体育方面压力问题日渐为相关学者所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二)文献期刊分布

期刊的价值是通过其所载论文的价值体现出来的,同时高质量的论文总是希望发表于声誉高的期刊上。对论文期刊源进行统计分析,可掌握该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统计显示,189篇相关论文分布在88种期刊上,刊均载文量较少,为2.15篇。但按期刊载文量进行排名后显示,排名前10位的期刊共载文65篇,占总文献量的36%。这在一定程度上仍体现了文献集中分布的马太效应。排名前10位的期刊及载文情况依次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3篇;成都体育学院学报7篇;湖北体育科技、体育科学、体育科研、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各6篇;浙江体育科学、体育成人教育学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各5篇。

将所有戴文期刊分为核心体育类、核心非体育类、非核心体育类和非核心非体育类四种,其各自载文量如下表所示。一般可以认为,不同类别的期刊,其权威性有差别,论文的期刊类别分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及其局部水平差异状况。数据表明,核心期刊共载文82篇,占总文献量的43%,其中体育类期刊是载文主体。非核心期刊共载文107篇,占总文献量的57%,其中体育类比非体育类期刊载文量略多(见表2)。

(三)论文著者情况

论文的合著度反映了论文作者的智力结合程度,一般而言,合著程度越高,特别是当合著者来自不同领域或具有各自专长时,则合作智能发挥得越充分,论文的学术视野也就越开阔。

统计显示,压力相关论文以独著和两人合著为主。189篇论文中,6人合著者1篇,5人合著者5篇,4人合著者为11篇,3人合著者为33篇,2人合著者为52篇。合著论文总计占44%。表明压力相关论文有一定的合作程度。特别是4人以上合著的论文,其作者往往来自不同单位,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从而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取长补短。

根据洛特卡定理: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则大约是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的1/n2。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所占比例大约是60%。107篇压力相关论文的作者发文量的统计结果为(仅统计第一作者),写4篇论文的作者为2人,写3篇论文的作者为2人,写2篇论文的作者为11人,写1篇论文的作者为151人。对照洛特卡定律,写多篇论文的作者明显偏少。显示文献作者的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这或许也与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集合偏小有关。

(四)论文主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体育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领域,即竞技运动领域、体育教育教学领域和大众健身运动领域。压力相关体育文献在此三领域的整体分布情况如下:

由表3可见,相关文献中,竞技运动主题论文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就核心论文比重看,在质量上也是最高的,“压力”在该主题论文的题名表述多以“应激”出现。学校体育主题论文也较多,但核心论文所占比重较低,“压力”在该主题论文的题名表述中,主要以“压力”出现。大众健身主题的论文最少,只有24篇。

下面,结合文献内容对上述主题做进一步分析。

(1)竞技体育方面

该方面压力相关论文主要研究竞技运动领域不同主体的压力源、压力知觉、压力应对等。就主体而言,主要包含运动员、裁判员和教练员,其中以运动员为主。

关于运动员的相关论文有72篇。其中,题名中未提及具体运动项目,而是以运动员整体(含特定运动员群体,如大学生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为对象的有34篇。涉及具体运动项目的38篇,涵盖范围很广,其中包含3篇以上论文的运动项目有:足球,6篇;乒乓球,5篇;射击,5篇;篮球,4篇;网球,4篇。

关于裁判员的相关论文有13篇,其中足球项目7篇,篮球项目4篇。表明足球和篮球裁判员的压力状况最为研究者所关注。

关于教练员的相关论文有4篇,其中关于足球教练员的论文为2篇。

(2)学校体育方面

该方面论文主要研究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的压力状况。关于学生压力状况的论文占多数,为40篇。关于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的有20篇。

关于学生压力状况的论文中,多数以体育专业学生为对象,研究体育专业本身总体上带给学生的压力,其中既包括在校学习、训练的压力,也包括就业压力,此外,也有一些文章探讨具体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学生压力状况。而几篇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论文,则主要探讨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与其压力状况的相关性。

关于教师压力状况的论文,多数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研究其职业压力、工作压力状况,包括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以及探讨如何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也有论文对中小学教师压力状况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学者把青年教师作为一个群体,研究其相关压力状况。

(3)大众健身方面

该方面论文主要研究体育锻炼对缓解、减轻压力的作用以及压力对体质的影响。研究对象的主体仍以学生为主,有16篇相关论文。其余8篇中,有2篇关于职业女性,1篇关于公务员,还有5篇未在题名中体现特定主体。可见,一方面,关于大众健身的压力相关论文不是很多,另一方面,研究对象主体也不够广泛。

三、结论

(1)体育学领域,心理学压力主题在近十年中日渐为学者所关注,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2)相关文献在较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有一定集中度,表明该领域研究水平在整体上有一定高度。

(3)从著者状况看,合著程度尚可,但文献著者集中度不高,高水平核心作者数量不多。

(4)相关文献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三领域都有分布,其中竞技体育领域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而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虽不乏高水平论文,但其研究对象主体集中度高,涵盖范围有待拓宽。

参考文献

〔1〕石岩。体育运动心理学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丘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曹庆雷,赵道卿。对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

体育心理学论文 篇二

羽毛球 科研状况 分析

一、前言

本文通过对2004~2010年国内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羽毛球科研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用于探索我国羽毛球科研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羽毛球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羽毛球科研论文刊发量的分析

统计表明,2004~2010年在13类体育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羽毛球科研论文总共52篇,平均7.43篇/年。通过研究发现,2004年发表的科研论文为0篇;2005年达到最高值17篇,占32.69%;从2006年开始科研论文的发表降到了7篇,占13.46%;2007年发表的科研论文量直线下降到3篇,2008年又有所回升,但是,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2.刊发羽毛球科研论文核心期刊量的分析

研究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是羽毛球的主要阵地,总共发表了34篇,占论文总数的65.38%,其中《体育与科学》刊载量最少,一篇没有。

3.研究领域(范围)的分析

根据研究,我们把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大致分为以下8个方面,近7年的研究内容比先前更为丰富。

(1)羽毛球教学、训练及选材的研究

羽毛球教学、训练及选材方面的论文有13篇,占总数的25%,排在第一位。教学理论贯穿的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更趋于最优化,研究应用价值不断提高。

(2)羽毛球技战术、规则及裁判的研究

羽毛球技战术、规则及裁判的研究方面的论文有10篇,占总数的19.23%,排在第二位。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结合对世界高水平比赛的裁判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羽毛球产业经济的研究

对羽毛球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有8篇,占总数的15.38%。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羽毛球市场化及其经营运作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4)羽毛球心理学的研究

羽毛球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有7篇,占13.46%,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心理训练已经引起了羽毛球科研人员及其教练员的足够重视。

(5)羽毛球生理生化的研究

羽毛球运动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有5篇,占总数的9.62%,基本都是从运动损伤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为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6)羽毛球赛事分析的研究

足球赛事分析方面的论文数量比较少,只有4篇,占总数的7.69%。研究多数只是对比赛实况的观察统计,应该加强对实用型技战术方法的研究。

(7)羽毛球运动的健身娱乐功能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有3篇,占总数的5.77%,从多个层面剖析了羽毛球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健身价值,对羽毛球运动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研究的论文有2篇,占总数的3.85%,其论文跨度较大,包含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多个综合学科,为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羽毛球视角。

4.独立或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数量的分析

我国羽毛球科研工作者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发表的52篇论文总共涉及到32所院校,可见普通高校和体育类院校依然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高产区。由于独立或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较多,同时也比较分散,不能一一列出,在此只列出了数量比较集中并且排在前7位的单位。

四、结论

2004~2010年我国羽毛球科研论文在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52篇,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出现了升降升降的现象,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论文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羽毛球视角。

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依然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高产区。

参考文献:

[1]解祥梅等。对1994~2003年我国羽毛球科研论文的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

体育心理学论文 篇三

在西方,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通过观察和记录眼球运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了。起初,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使用肉眼观察或者是借鉴精度不高的简单仪器对人的眼动情况进行观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眼动仪和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使得眼动记录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国外的眼动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眼动研究在我国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眼动仪器造价的降低,很多大学的相关学院、研究机构甚至一些企业和公司都纷纷购置了眼动仪。但是,初入眼动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眼动研究的入门书较少。由天津师范大学的闫国利教授和白学军教授合作出版的这部《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满足了社会的这一迫切需求。该书是国内较为详细地介绍眼动研究方法的一部专著。通读该书之后,不难发现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基础性。本书从眼动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眼睛的生理构造与眼动的生理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叙述了眼球运动的基本模式。此外,本书对于眼动研究的几个基础领域(阅读、图画观看、场景知觉)和应用领域(教育学、工效学、广告心理学、交通心理学、航空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读者通过阅读该专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眼动研究领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本书的这种特点,使得它可以作为眼动研究的一本入门读物。

第二、工具性。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和参考,作者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对眼动研究指标、眼动研究范式以及国内外经典的眼动研究实验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详尽列出文献出处。此外,本书还设有推荐读物、研究专业词汇、国外发表的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的论文索引和2000年以来的研究生眼动论文目录等栏目,为读者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质。

第三、趣味性。为了增加本书的趣味性,作者在本书中设有知识栏、眼动名著简介、眼动名人堂、眼动研究大事记等。这些栏目既使得本书的风格活泼、生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的基地,该研究院在基地主任沈德立先生的率领下,在我国的眼动研究领域勤奋地耕耘。他们相继出版了《学生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Cognitive and Culture Influence on Eye Movements》、《眼动研究在中国》、《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等著作。其中,《学生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一书,于2006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殊荣。此外,在沈德立先生的带领下,该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眼动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在国外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季刊》及国内《心理学报》等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眼动研究的中心。

体育心理学论文 篇四

关键词:肥胖 体育课 厌学

厌学体育课指的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体育兴趣不高,行为惰散,不刻苦,体育成绩常常不及格。经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有很大部分属于肥胖者。学生厌学体育课已经引起了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的重视,因此,笔者对肥胖大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体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丽水学院肥胖大学生500名,其中男生250名,女生2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课厌学相关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以及有关肥胖定义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整理。

1.2.2问卷调查法

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7份。对体育课厌学者有120人,厌学体育课的肥胖大学生比例占到了34.3%。

2.结果与分析

2.1肥胖大学生厌学体育课情况调查结果

2.1.1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肥胖大学生速度素质差、耐力差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肥胖者体重大,从而影响到了肥胖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身体素质是评价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机体组织器官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否有效地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性素质与适应能力等方面。从整体身体素质来看,肥胖者的身体素质都比较低。

2.1.3 肥胖大学生爱好体育项目

从表2可以看出,在调查对象中,肥胖大学生最喜爱的项目并不是篮球,更不是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而是一些没有身体对抗、技术相对容易的乒乓球、排球等。因为肥胖大学生在肌肉力量、柔韧、速度等方面明显差于标准体重者,而篮球、足球、田径项目对力量、柔韧、速度等方面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且篮球和足球的身体对抗性特强,容易受伤。篮球、足球、田径都是当今大学生体育课的主流课程内容,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种种厌学体育课的现象。

2.1.4肥胖大学生厌学体育课的原因调查

从表3中可见,导致肥胖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出丑。肥胖大学生由于自身肥胖,行动不便,导致他们在运动时候有一种害怕出丑的心理,这是他们厌学的主要原因。身体素质差的比例也很高,肥胖大学生由于肥胖,导致自身身体素质低下,再加上自身肥胖,身体形态影响和限制,不仅在体育课上常常难以正确地完成技动作,还会伴随出现一些不协调或笨拙的动作,引起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因而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惧怕上体育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肥胖大学生中,有34.3%的学生存在厌学体育课的现象。

3.1.2肥胖者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影响到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3.1.3肥胖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没有身体对抗,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

3.1.4影响肥胖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活动不便、害怕出丑,身体素质差等原因。

3.2建议

3.2.1体育课做到因人而异,根据肥胖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安排好体育课。

3.2.2充分调动肥胖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3.2.3根据肥胖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刘春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J].科技资讯,2006,(17):1691.

[2]张小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113―114.

[3]刘先敏。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01―102.

[4]丁忠元。体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11―212.

体育心理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学和心理学核心期刊;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44-04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jobs done to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in

China between 1998 and 2007

LIN Wei-peng1,HONG Xiao-bin2,DENG Li-xing1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lion,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2.School of Health Sciences,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elected core journ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as their research subject, which can reflect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in China, analyzed totally 659 empirical research theses about sports psychology, which were published between 1998 and 2007 and selected by the authors via internet and manual retrieval, and reve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are still somewhat inadequat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quantitative study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normal forms of qualitative study are not sufficiently recognized and valued; localized stud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researchers should keep doing researches on individual cas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psychology; deepening the recognition of qualitative study and integr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normal forms are issues that should be showered attention on in future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core journ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China

自1979、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相继成立以来,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运动心理学同样也得到了发展。本文选择能够反映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体育和心理学核心刊物作为查阅对象,心理学核心期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通过网上检索(关键词为体育运动、心理学)与人工查阅的方法对1998~2007年发表的有关运动心理学的文章进行了查阅,并对搜索到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排除研究综述与理论阐述方面的文章,最后确定659篇实证研究论文作为分析对象。

1基本状况

1.1领域分布

中国运动心理学从单一的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竞技运动、体育教育以及锻炼心理学的多元化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交叉与融合,作为体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运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不断产生,如已出版的《体育社会心理学》[1]、《运动直觉研究》[2]。即便如此,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大众健身3个领域,仍然是现今运动心理学的主流方向,这从我国学者的论著与综述论文中可窥见一斑[3-6]。

1)竞技运动心理学。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是竞技运动,研究对象是高水平运动员(在本研究归类中也包括教练员)。其工作重点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3]。中国运动心理学开展初期主要就是以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为重点。20世纪80年代初,由武汉体育学院接管的国家体委重点课题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则是中国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该课题组对我国的田径、体操、排球等项目运动员进行了各种心理测试,以确定各个项目运动员所需的心理特征[7]。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虽然体育心理学以及锻炼心理学迅速发展,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仍是主流。从1998-2007年发表的文章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为339篇,占总数的51.44%。因此,目前竞技运动心理学依然占据着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2)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育心理学的简称,其研究领域是学校体育,研究对象是学生(在本研究归类中也包括体育教师)。师范院校体育专业通常都开设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这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9门主干课程之一。体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如何通过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两个问题进行的[3]。在我国,体育心理学与竞技运动心理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历史,但由于奥运争光计划以及竞技体育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体育心理学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已出版相当数量的论著,但多数仍停留于借鉴、移植运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层面。从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体育心理学为170篇,占总数的25.80%。因此,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比例还相对较少,但呈逐年递增发展。

3)锻炼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是大众体育,研究对象是大众。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运动心理学家开始将注意从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学转移至普通人群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方面,在1988年《运动心理学杂志》更名为《运动和身体锻炼心理学杂志》这一情况中得到证明[8]。在我国,锻炼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起步最晚的一类,但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群众对提高国民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活跃在该领域的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也日益增多。1998-2007年,锻炼心理学的论文150篇,占论文总数的22.76%。

1.2研究范式选择

心理学研究范式分为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所谓定量研究是指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他手段对心理特征以及心理活动作定量测定,并对所测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9]。而“质性研究”是建立在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开放式访谈、观察和现场分析来归纳出心理活动的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并提出新问题[10]。“定性研究”这个概念过于宽泛,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可以归入到定性研究的范畴,如研究综述或理论探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也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从质性研究概念来看,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开放式访谈、观察和现场分析。对本文搜索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质性研究只有刘方琳、张力为的《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11]。这表明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仍然以科学心理学的实证主义道路为主要研究路线,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我国心理学主流研究范式的影响。

1.3方法应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由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以及具体方法论3者构成[12]。在本文中只考虑收集资料、获得数据的具体方法,即一级方法,以及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的方法,即二级方法,不涉及研究所遵循的哲学指导方法[5]。

1)一级研究方法。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和测量法。其中,以测量法为主,占60.09%。而在选用测量工具时则以采用现成的量表为主,这在所有入选论文中达到311篇,占47.19%。此外,在实验研究中以现场实验研究居多,占18.51%。

2)二级研究方法。对所有入选定量研究论文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类,根据统计方法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3类,基本统计方法、多元统计方法和现代高级统计方法。基本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包括协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现代高级统计方法主要是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以基本统计方法为主,占54.25%。在运用高级统计方法上,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研究较少,占6.08%。40篇论文中都只是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没有一篇论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统计方法。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统计方法过于复杂,多数研究者对现代高级统计方法望而却步。

2评述

2.1体育心理学研究仍显薄弱,竞技运动心理学应坚持个案研究

在我国,作为与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有着同样历史的体育心理学,无论是在研究数量,还是在研究质量上都与竞技运动心理学相差甚远。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停留于模仿、照搬、借鉴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缺乏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可以从目前体育心理学的论著中略见一斑。查阅国内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运动心理学论著,可以发现体育心理学的论著是最多的,这说明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处于理论探讨、哲学思辨状态,缺乏真正意义的深入实证研究。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理论性问题表现在缺少有特色的研究、缺少高水平的研究、缺少系统化的研究、缺少服务性研究;实践性研究表现在研究设计不合理与研究结果不真实上[13]。对近10年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以教学实验为主,通常采用锻炼或心理干预,分析其心理特征或技能表现的变化。

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特别是参与竞技运动的运动员,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想采用通则式研究,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因果规律,通常的结果是不理想的。一是高水平运动员群体数量本来就少,想要采用大样本研究不易;二是获得的结果应用到不同运动员身上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从运动训练实践的角度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应当更加重视个案研究的应用。个案研究在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中之所以应当被重视,在于其特殊优越性:第一,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个体的探讨,如对奥运会冠军的个人发展历程,以及在这种历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第二,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事件变化过程的深入探讨;第三,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节省研究资金[14-15]。

2.2定量研究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调查研究中,对于问卷选择或者编制的问题应得到足够重视。问卷选择时要与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相适应。此外,有些研究者直接翻译国外量表进行研究,这种“拿来主义”没有考虑问卷翻译的语言等值性、文化适应性,也没有进行信效度检验,其后果直接导致研究结果的不真实、不可重复。我国学者高旭、毛志雄[16]就对国内体育领域滥用SCL-90量表提出了质疑。张力为[17]曾指出我国学者在借用外国自陈量表所存在的文化适应问题。在问卷编制上,许多研究没有严格按照纸笔测验编制的要求,对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特别是问卷的结构效度应当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看模型结构是否与数据拟合。

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设计和实验程序交待不清楚。在实验设计上,许多研究在对被试者分组时往往都没有经过随机化处理,以自然班组或依照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此外,我们都知道,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一个区别就是定量研究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如果实验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实验程序交待不清楚,其他研究者很难能够依照你的研究进行重复实验,即使做了,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是不一致的。

2.3演化对质量研究的认识、整合“定量”与“质性”两种范式

由于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导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依然以定量研究范式为主,对于质性研究范式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对于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范式是有一定概念的。但由于语言翻译上的问题,大多研究者都把“定性研究”这个概念当作“质性研究”。如有研究者对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归类时将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类[18]。其实不然,定性研究主要用思辨的方式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不要求研究者自己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并提供第一手资料,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都一样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开展实证研究,都很注重研究方案的设计,并都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和操作技术[19]。可见,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是不等同的,甚至在英文中找不到定性研究这个单词。

与量化研究范式的检验假设相反,质性研究范式被认为是一种假设生成研究。Locke(1989)[20]在其早期的著作中曾指出,质性研究方法的规则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要求苛刻,也正是因为质性研究的这一特点为研究增加了许多创造性的机会。强调质性研究,并不是排斥量化研究[21]。这两种研究范式都是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方式。目前,虽然国内已有讨论在心理学研究中将“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文章发表,但基本停留于讨论两种方法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理论模型,并没有在操作层面上探讨两者之间的整合,也没有具体的整合研究报道。如何将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整合,将是心理学家包括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在研究领域上逐步拓宽,但仍以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为主;在研究范式上仍以定量研究为主;在研究方法应用上呈现多样化,多种方法、手段结合的态势;在研究特色上,本土化研究初现端倪。尽管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对运动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的把握与应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存在的差距,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借鉴和引进西方先进理论、方法、手段和技术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体育体制,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心理学研究道路。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体育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将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季浏,朱学雷。 体育社会心理学[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斌。 运动直觉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力为,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姚家新,徐霞。 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4,24(10):38-45.

[6] 姚家新,张力为(执笔),李京城,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1-10.

[7] 优秀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G]//国家科研课题论文汇编。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1982.

[8] 季浏,罗伯特J科克比。 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8-11.

[9] 王重鸣。 心理学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 刘方琳,张力为。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24(11):37-44.

[12] 石岩。 体育心理实验设计[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3] 代军,卢塞军,郝国栋,等。 运动心理学发展动态分析――第28届国际心理大会综述[J]. 体育学刊,2005,12(6):136-139.

[14] 张力为。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8-269.

[15] 陈伟伟。 拉拉队效应的运动心理学分析[J]. 体育学刊,2006,13(4):47-49.

[16] 高旭,毛志雄,霍鑫。 SCL-90在国内体育领域中的误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40-142.

[17] 张力为,符明秋。 借用外国自陈量表的文化陷阱[J]. 心理科学,2000,23(6):729-731.

[18] 陈剑锋,颜军,黄美蓉。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展望[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26-28.

[19] 陈向明。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0] Locke L.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a form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9,60:415-442.

体育心理学论文 篇六

通过体育项目对心理学的再认识有利于完善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本文通过体育项目和心理学的研究,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体育专业教学实践中,促进了心理学基本原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0级女大学生180名,进行8个月的乒乓球课学习,对照组选择医高专10级女大学生180名,进行一般的体育普修课。

为保证实验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医高专女大学生发放的问卷中寻找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11、22、33、30问题得分总和为20分,4、6、8、15、37问题得分总和为25分的女大学生,统计共1786人。在统计所得的女大学生中,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库对应的成绩在60~65分的女大学生869名,在869名学生中随机抽取360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实验。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社会体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书籍和相关论文来了解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基本理论,以及标准测量表。

第二,实验法。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

第三,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和量表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采用SPSS等相关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8个月的实验,得出结果分析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同学躯体化症状维度(p<0.001)和敌对性维度(p<0.001)显著提高,抑郁症状维度(p<0.01)、焦虑症状维度(p<0.01)和强迫症维度(p<0.01)得到了明显改善,偏执性维度(p<0.05)和精神病性维度(p<0.05)也有所提高。

1.对照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在人格结构平衡感、自我超越感和身心合一感均明显表现不足。她们自我的认知、自身的价值肯定较高;都比较自信,自信度都较高;容易因自我满足,并且表现出高傲、自满以及过分自信等心理问题。在人际亲和感维度(p<0.01)上医高专女生表现较好,但是在人格结构平衡维度(p<0.001)信仰价值维度(p<0.001)上存在着严重不足,容易引发同学间因小小的摩擦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女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往往容易表现出自信、自满和过分的骄傲,觉得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对老师或家人的劝阻不以为然,往往会产生一种自我膨胀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却都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SCL-9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医高专女大学生对于自我价值认识度较高、比较自信、比较有人际亲和性。

2.乒乓球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乒乓球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各维度主要集中在躯体化症状(p<0.001)和敌对性(p<0.001)这两个维度上,差异性相对比较显著,焦虑性维度(p<0.01)、抑郁性维度(p<0.01)和强迫性维度(p<0.01)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乒乓球锻炼虽然是一对一或是二对二来进行练习的,但此次参加实验的所有学生是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锻炼的,这为他们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对他们心理健康的人际亲和感有很大的影响。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她们可以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从而促进同学之间的友情,提高自我认识也提高对他人的了解,在敌对性维度上有了大大的进步。在乒乓球练习时思想高度集中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练习者的思维能力,使练习者大脑灵活反应能力快,能够在集中意识练习的过程中有效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改善了焦虑性维度,使练习者消除在生活中的紧张和坐立不安的情绪。

3.分析

乒乓球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采取一对一的练习方式,也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比赛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帮助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同学们上课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能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前的讲解,喜欢小声说话的同学少了,讲解后同学们之间也能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同组同学之间还能相互帮忙纠正错误动作,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实验组女大学生也发现自己的脾气明显得到了改善,容易产生焦虑甚至无端摔物的现象也少了,原本焦躁的性格也变得比较有耐心了,上其他课程的时候思想也更容易集中。在实验比赛游戏的环节中,大家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充分得到了锻炼。比赛中,能够为对方加油鼓劲,也能为了自己所想要得到的荣誉而努力奋斗。SCL-90量表在实验后的检测发现,通过乒乓球体育锻炼项目的练习,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还帮助了医高专女大学生建立一种更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5

[2]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4)

[3]于海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7)

体育心理学论文 篇七

论文摘要:体育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向上都有很大发展,本文中笔者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做一系统的分析,主要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目前在我国形成独立学科的趋势,对该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体育作为一类如此广泛而深入开展的社会活动,存在着众多的现象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解释和控制,研究其中的关系和规律是我们体育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体育社会心理学为我们认识体育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科体系中仍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它的发展远远的落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笔者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探讨了该学科发展的基本间题,并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目前发展态势做了分析。

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和结构体系

1.1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国内目前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有如下两种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运动团体中成员在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关系。在这个概念中指出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团体中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以及个体与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没有指出学科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体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概念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研究对象增加了一个方面:即团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并给出了学科所隶属的科学范畴。从两个已有概念中我们看出双方都忽略了体育中关于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作用的研究,如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体育中的人与社会文化、社会观念、、体育中人的风俗习惯、时尚流行、偶像崇拜、这些内容同样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但是在以上两个概念的表述中没有包括进去,所以已有的学科概念的内涵不足以说明体育社会心理学全部的研究对象。根据以上对体育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分析我们进行了如下的界定:体育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与体育中的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心理现象和行为;它是把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 2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构体系

依据对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做了如下的构建:

1)体育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主要是人际关系的研究,例如体育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人际关系模式、竞争与合作的心理研究、个体的社会归因、人的社会性动机和需要等,这类研究是这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起点。

2)体育中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是目前体育社会心理学最关往的一个研究内容,包括了和体育相关的各类群体的研究,运动群体、观众群体等。研究它们的群体构成模式、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道德规范、群体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如社会助长、从众、群体失范等。

3)体育中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研究。这个方面是研究中比较重要但是却被忽略的一个内容,它包括体育与人的社会化研究,这里面包含了体育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的心理发展;体育与人的社会态度;体育与、体育与社会价值观、体育与民族心理、体育与人的社会认知等。

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一个方向的研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的研究态势,不同的研究内容之间有着复杂的内部关联。

2、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基本历史发展脉络

实际上有关社会心理学中较早的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和体育紧密相连的,1897年美国的特里普立特(tripplet)进行了有无其他竞争对手的存在对个体竞赛成绩影响(即社会促进或说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的实验研究是一个典型的体育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研究,这一研究被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他认为只有实验程序被引入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出现。这一研究也早已经被公认为运动心理学的发端,我们同样更有理由认为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源起。随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繁荣,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体育社会心理学进行正式深入研究,当时主要是探讨运动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心理效应。到了60年代运动心理学的研 究中体育社会心理学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课题之一。70-90年代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完全独立阶段,1975年美国学者rainer.martens出版了《体育活动的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in physcial activity)主要探讨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定 义、社会促进、模仿和观察学习、社会强化、社会化过程、人际关系能力、运动攻击、态度、运动人格等;1980年加拿大albertv.carron出版了《运动社会心理学》(ssocialpsychology of sport)一书;1981年美国学者b.3.c ratty出版了《运动社会心理学》一书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教科书。根据1993年出版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psychology)指出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领域包括:动机的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团体动力和个体的终身发展,它反映出当代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一大段时期内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一直呈现出微弱的姿态被包含在运动心理学中迟缓的发展着。

3、当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及发展态势,形成独立学科所需要的条件

3. 1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起步阶段,这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1995年由邱卓英、邱宜均撰写的“当代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主要问题”(武汉体育学院报,1995, 1)一文的发表,该文考察了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情况,分析了其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的发展研究做了预测,没有论及我国的体育社会心理研究;19%年由华东师大季浏博士主编出版的《体育社会心理学》一书,系统的介绍了国外关于体育中运动团队的社会心理研究,丰富翔实的阐述了国外当时前沿的研究成果。2002年由马启伟,张力为合著的《体育运动心理学》一书中用了一章的内容介绍了体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这三者的研究文献对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是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中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虽然有了以上重要研究文献发表,然而有关的后继研究却仍然不多,笔者查阅了1998年以来几类体育学术期刊中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学术文献,其基本情况如下:

由表1看出,1998到2002年的五年时间里五种刊物中有关社会心理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少,甚至达不到一年一篇的水平,但从2003年开始《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分别有四篇和三篇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发表。从发表文章的内容上看总数17篇中有8篇是针对体育与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方向的研究,其余的分别是关于体育交往,学生体育兴趣,心理能力与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颜军在“1990 - 2001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统计得出:10年间运动心理学论文中有82篇是与体育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占运动心理学论文总数7.7% 。由此看出目前我国体育论文中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多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体育与群体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发展,心理品质等;缺少对竞技体育团队的研究,包括团队的结构模式与凝聚力、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团体的社会心理效应等;运动员的个体归因,社会态度;体育领域中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研究,球迷骚乱、偶像崇拜、危害竞赛的公正的集群行为、失范行为,体育对个体的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体育与社会心理的交互作用过程,体育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等。从论文的质量上看,深入系统的研究少,和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展结合的不紧密,对国外的先进的研究介绍的不够,停留在较浅的阶段,但这已经推动了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讨论体育领域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不能不提到1999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亚太地区体育运动心理学会,这次大会的论题之一就是“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可是在随后的儿年中相关的研究文献仍然很少,而且没有太大的突破性发展,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是处干迟滞状态,但是我国已有的研究和当前体育发展形势无形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3. 2形成目前发展迟缓态势的原因

1)我国学术研究者没有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对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识不足。这同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社会心理学在我国尚没有取得学术主流地位。

2)高素质研究人员的匾乏。最具研究实力的专业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很少主动介入体育领域中的研究,而专门的体育工作者又缺乏必备的深厚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

3)已有的研究结合实际的基本论述较多,缺少深入的基本理论研究,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还没有经历学术争鸣和探讨从而达成学术共识。已有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体育领域中的个体和群体心理的心理健康、集群行为上,缺少体育与社会认知、体育中人际关系、体育文化活动与社会心理、体育人口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4)研究方法单一,缺少科学的实验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文献综述、经验概括较多,对比研究、严谨的调查研究、实验性研究不足。

3. 3体育社会心理学形成独立学科需要的内外部条件

体育社会心理学科的出现由三个原因决定:社会中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相关母系学科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关注视角。据此,我们得出该学科的所需要的独立条件,外部条件:社会发展对解释和解决体育领域中新现象、新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渴求增加,从而加大投入来推动;与体育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充分发展,社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等;研究的人力资源队伍增强、研究内容的充分深入、研究方法工具的专门化等;产生了相关的社会制度来支持并得到应有的学术关怀。内部条件:学科自身发展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问题增多致使研究的内容广泛而深入,并有相当的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的群体活动;研究方法的完善和个性化。一门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有经典人物、经典文本、经典事件,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该学科的研究中还未出现如此局面。

4、结束语

上面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体育心理学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0970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0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