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_初二期末复习地理知识点归纳优秀8篇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_初二期末复习地理知识点归纳优秀8篇

更新时间:2023-05-20 02:43:25 点击: 来源:yutu

同学们想要学习好,要明白:学习不光要有不怕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还有有勤奋的努力,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8篇《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_初二期末复习地理知识点归纳》,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八年级下册地理基础知识 篇一

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 、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窑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

2、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1)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方方正正,布局均衡对称。

(2)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篇二

1、不同的地理区域

地理区域不仅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而且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如:行政区域:省、县、乡;再如: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自然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热带等;经济区域,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行政区域,如广东省、广州市等,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确定这个界线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即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大体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也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基本吻合,这个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大体是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

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 篇四

中国的四大地区

北方地区

1、地形: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也有高原和山地。东北平原是中国的平原,位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土壤为肥力的黑土,被誉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2、气候: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北温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方地区

1、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丘陵交错。

2、气候:南方地区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西北地区

1、地形:西部地区地形包括天山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吐鲁番盆地等山地、盆地、沙漠、戈壁。

2、气候:西部地区仅东南部少数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他的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稀少,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青藏地区

1、地形: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2、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全年干旱少雨,辐射强烈,植被较少。

八年级下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我国的农业

1、农业取得的成就

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水平。

⑵、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

⑶、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2、粮食作物的分布

⑴、北方—小麦春小麦: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冬小麦:华北平原、渭河平原。

⑵、南方—水稻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3、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

⑴、特点:①、经济价值高。②、技术要求高。③、商品性强。

⑵、分布:

①、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②、油菜籽:长江流域

③、花生:山东、河南是主产区。

④、甘蔗:四川盆地、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广西是产区。

⑤、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吉和新疆的西北部。

⑥、荼叶:泰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是主产区。其中闽、浙、滇最多。

⑦、天然橡胶:海南省、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等。

4、新型农业

⑴、外向型农业:以出口创汇为主。主要基地有:山东半岛、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闽南等。

⑵、旅游农业(观光农业)。

⑶、生态农业和精确农业。

5、畜牧业分布

⑴、主要牧区及优良畜种:

①、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

②、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

③、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牦牛

④、宁夏牧区——滩羊

⑵、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湘、川、豫。

二、中国的工业

1、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口和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及现有经济基础等。

2、我国的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3、能源工业的布局

⑴、煤炭是我国第一能源。山西省煤炭产量居全国首位。

⑵、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源。大庆油田是我国的石油工业基地。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新疆将成为我国石油生产的“龙头”。(要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基本情况)

⑶、电力工业:水力——主要在南方各大河的上游。如湖北省的电力工业等。

火力——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山西的电力工业。

4、钢铁工业的分布

⑴、大型钢铁工业基地:

①、东部沿海:鞍本、京津唐、上海。

②、长江沿岸: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③、黄河流域:包头、太原。

⑵、分析武钢和宝钢建立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略)

5、机械工业的分布:辽宁、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全国大型的工业基地)

6、纺织工业的分布:我国以的棉纺织工业为主。

主要棉纺织工业基地:上海、天津、青岛、石家庄、郑州、西安、武汉等。

7、高技术产业

⑴、形成高技术产业的条件:技术发达、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等。

⑵、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

⑶、高技术产业四大密集区。(见教材P18—19面的说明)

黄土高原 篇六

1、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东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的原油供应基地。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

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七

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1)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2)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3)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

(1)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2)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北和以南地区均有明显的差异。

(1)秦岭――淮河以北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主要植被不同的原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气候);河流流量不同的原因:降水的影响

(4)秦岭―淮河一线是温度带中(亚 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干湿地区中(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四大地理区域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点记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名称)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属于半湿润区2016年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2016年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2、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目前,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都北京 篇八

考点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南至③秦岭、北抵④长城,跨⑤晋、⑥陕、⑦甘、⑧宁等省区。

2、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3、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考点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

(1)地形: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

(2)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3)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4)黄土性质: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人为因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后果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表现: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破坏后很难恢复。

2、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

考点四、生态建设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等。

以上内容就是t7t8美文号为您提供的8篇《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_初二期末复习地理知识点归纳》,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t7t8美文号的价值所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1049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1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