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绩效管理论文优秀11篇 绩效管理论文优秀11篇范文

绩效管理论文优秀11篇 绩效管理论文优秀11篇范文

更新时间:2023-04-12 05:49:37 点击: 来源:yutu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这11篇绩效管理论文是为您整理的绩效管理论文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绩效管理论文 篇一

绩效管理是“圣杯”还是“鸡肋”,业界至今仍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然而,绩效管理似乎不可替代的工具意义在我们身边总是挥之不去。在这方面,西汉名著《淮南子》“人间训”所作的分析颇为透彻,有助于我们在绩效管理中克服单纯绩效主义的模糊认识。

绩效考核有例外绩效管理虽然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工具,但是绩效问题古已有之,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强调“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就是以我们现在所说的绩效为根据。汉代以来,把这种做法归之于阀阅制度。阀阅之“阀”,指的就是功绩,作为一种考核制度非常严格,而且日益完备。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著成于西汉的《淮南子》一书对此提出了质疑。

《淮南子》在“人间训”一卷中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在论功行赏中被例外安排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即没有功劳却优先得到荐举,有功劳者在赏赐上却靠后。第二种情况是“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即有罪过却得到嘉奖,有功绩却引来责罚。第三种情况是“或说听计当,而身疏;或言不用、计不行而益亲”,即追求绩效的意见被采纳,而且计谋恰当,但策划者反而被疏远;提出的建议与绩效无关,而且当下行不通,但建言者照样可以被君王敬为上宾。在每一种情况中,都有一些著名的案例。

比如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治理邺县时,按照当时官方的考核指标来看,业绩就相当差:官仓里没有积蓄的粮食,兵库里没有兵械存放,财政收入不仅没有什么增长,甚至账本都不好看。这在有关部门的考核中就排不上名次,难免有人会在魏文侯面前议论西门豹的过失。魏文侯就决定到邺县考察。他看到的现象果然和人们议论的相一致,于是要求西门豹当面述职。西门豹解释说:只有亡国之君才会不顾老百姓的疾苦,只顾府库充足;我认为你魏文侯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就将粮食、兵器、钱财都积贮在民间,召之即来。为了验证这一说法,西门豹登上城楼击鼓,第一阵鼓声结束,百姓纷纷披挂铠甲,手持兵器从家里出来;第二阵鼓声结束,又有许多百姓人背车载,将粮食纷纷运到。按照《淮南子》的观点,这种“罪过”反而应当嘉奖才是。

反过来说,《淮南子》认为,那些不注意生息规律、杀鸡取卵、拼凑数字,在绩效指标上很突出的地方不仅不应当鼓励,还应当追究那里管理者的责任。同样是在魏文侯统治下,有个叫做解扁的人担任魏东部边境官员后,年终上报账目,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三倍,主管财政的官员提请魏文侯予以嘉奖。魏文侯问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主管官员解释道:“解扁下令百姓冬天砍伐树木,积存到来年春天,再从河道运出去卖掉,积聚了不少钱财。”魏文侯斥责道:“老百姓春天辛勤耕种,夏天更不得空闲,秋天又忙着收割敛藏,冬天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是不能扰民的。你解扁却在冬天增加劳役,伐木积贮树木,春天不顾耕种繁忙而抽人去运木头,让老百姓一年到头疲惫不堪。官府里的收入增加了三倍,可老百姓靠什么过日子?”

须防当期苟合其实,在掌控了一定资源的情况下,如果不择手段,在一定的时间段拼凑一定的绩效并不困难。即使管理者获得绩效的愿望是好的,而良好的愿望与绩效数字之间也存在着内涵与形式的差异,有可能难以两全。况且下级所处的立场与上级有所不同,获得绩效的动机容易出现差异,有可能与管理者的初衷相背离,需要管理者在绩效数据面前弄清楚数字背后的实际效用,切忌轻信。

《淮南子》中列举出这么多例外的背后有什么普遍意义呢?“要略”卷指出了其中的要旨:这是为了“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即为了帮助人们观察祸福的变化,考察利害的正反演变;通过事物的脉络研究得失踪迹,进一步认识事物开始与终结的更替关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对于当期绩效的把握也是一样。当然,这并不是说当期的绩效不重要,而是说管理者应当防止有人投机取巧,以免被投己所好者所利用。即使绩效数据是真实的,也不可忘乎所以,以为从此就可以弹冠相庆,因为利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淮南子》看来,信义也是一种资源,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软实力。《淮南子》举了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赏有功者”的例子,说明“一时之权”与“万世之利”之间的轻重关系,指出后者更为重要。这里涉及到子犯与雍季两个谋臣的故事。子犯主张在争战中可以“不厌诈伪”,但雍季并不认同,他认为: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走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不可诈伪。晋文公评判道:“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所以他先奖励的是雍季,把对健康价值导向的激励看得比具体绩效的论功行赏更重。

健康价值导向虽然“虚”,但意义更大;具体绩效虽然实惠,毕竟是暂时的、局部的,和全局的长久的利益比起来,意义小了许多,且获得的过程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管理者绝不可因小失大,以免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导致更严重问题的发生。既然价值导向与具体绩效有区别,那么在论功行赏时就应当注意在强调一方时对另一方的伤害,尤其是不能以具体绩效伤害健康的价值导向,否则就是一种苟合。苟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管理者对绩效特别偏好,就会出现被管理者投其所好的苟合;另一方面是管理者为了安抚被管理者,迎合贪功获利的诉求,放弃原则的苟合。两方面的结合,就是相互利用。这往往是有利则合无利则分,不具有可持续性。

风物长宜放眼量《淮南子》在提出“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的主张后,举了一个“忠臣不苟利”的例子:秦国偷袭郑国,郑国有个商人叫弦高的,设计吓退了秦兵。郑国的国君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了,理由是:“如果我因欺诈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说给有“荀得”之念的管理者们听的,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种启发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获得绩效的途径上要遵循创新规律,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淮南子》写作的年代是农业社会,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那时候的劳动是遵从天道,效法自然;但自然界也有灾变,这时候就不能以一时的挫折论英雄。同样,在社会生活中也会有人祸。商鞅遭到肢解,李斯遭到车裂,他们创造的业绩、个人结局、历史评价在时间点上就是错位的。由此可以看出,一时一地的评价显然有局限性。在知识经济的生产中,也有通过“寻租”与“创新”获得业绩的区别。经理人对资源的调配既可用于勾结官僚政客以寻租,又可用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如何选择一般取决于哪一类活动回报率更高,因此在绩效的获得上并非可以直接看到实际的努力,由于创新往往会出现较长的周期,难免会出现失败,所以对于负责任的企业家来说,既然鼓励创新,就切记不应当短视。

其次,获得绩效固然需要激励,但也要将用人与奖人区分开来,尊重用人规律。绩效管理当然需要奖惩,但是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把它和选拔人结合在一起,把职位提升当成了一种激励方式,有时甚至成了最终的方式。其实,绩效的获得固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主要靠的是体制的力量;只要动用体制内的资源,必然有其结果,只是结果是否理想的问题。如果仅仅凭借绩效来用人、选拔人,就可能会把体制外更为优秀的人才排斥在外。汉代以来的阀阅制度就暴露出了这种弊端,祖先立下的功业成了后人当官的资本;平民的后代即使再优秀,也难有用武之地。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虽然不至于直接导致“官二代”、“富二代”,但在用人时也应当敢于启用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绩效的员工,给体制外的人们提供取得绩效的机会。

再次,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在绩效管理中坚持以正治企,防止被业绩伪相俘获。以正治企是道家以正治国的理念在企业里的运用,即坚持正道,不用歪门邪道去获取眼前的绩效。管理者若不能坚持以正治企,将有可能被业绩伪相迷惑。有些绩效即使是真金白银,也会因为获得的途径不正当将得而复失。《淮南子》把正道叫做“崇君之德”,把伪相叫做“广君之地”。所谓“忠臣者务崇君之德,馅臣者务广君之地”,忠诚的下级竭力促成上级的品德和企业的品牌,而谄佞的下级总是致力于眼前的攻城略地,关键在于管理者能否将高瞻远瞩与明察秋毫结合起来;否则难免有人会利用管理者的好大喜功以售其奸,将管理者引向不归路,反受绩效管理所害。

综上所述,对于绩效管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唯绩效马首是瞻,要综合考量一个行为对当期绩效及长远绩效的影响,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在用人中也要敢于启用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绩效的员工,并坚持用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来引导和激励员工,惟其如此,才有望获得真正的、可持续的绩效提升。

“在企业的绩效管理中虽然不至于直接导致”官二代“、”富二代“,但在用人时也应当敢于启用过去没有机会获得绩效的员工,给体制外的人们提供取得绩效的机会。”

绩效管理论文 篇二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由于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是为了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众多的问题和认识误区,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与风险评估进行有效的衔接。所以必须进一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本文基于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希冀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控;行政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体系

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紧密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也逐渐完善,当前处于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改革中,各行政事业单位不断的探索不要强化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预算管理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有助于协助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切实提高综合管理水平。100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基于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必要性,以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模式存在的各类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强化策略。

一、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一)预算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理论概述

有关部门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相关的评价方法,设立相关部门,对预算评价标准与指标进行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事业单位构建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不仅要组织实施单位内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也应当进一步落实上级领导给出的整改意见,将计算预校考核评价,重点放置于具有明显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的项目支出上,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内容,能够确保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有效减少资源与资金盲目浪费情况,从而促使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有效开展,对于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保障体系,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绩效预算考评与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有所不同,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与资金使用效率,能够满足政府预算改革的多元化发展潮流。同时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绩效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并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虽然近年来中国行政事业单位已经逐步引入了绩效考评理念,但是却并未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受到传统经济观念与体制的影响,并未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会出现项目重复盲目开发,或者是经费出现铺张浪费等问题。再加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部门并未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与责任,也并未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工作协调,无法进行高效的预算绩效考核工作。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考评体系

构建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有助于提高预算绩效考评水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部门公共财产进行综合性考评。当前,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于考评对象的选择,确定考核方法与绩效目标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所以绩效考评的结果也缺乏准确性,无法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预算支出的凭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参与计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导致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实施趋于表面,严重丧失了绩效考评应有的权威性。

(三)并未对绩效考评结构进行全面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考评,主要包括业务考评与财务考评。业务考评是对业务活动树立项目目标是否科学合理与项目完成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业务考评,此种考评是以考评结果为导向,也是预算绩效考评中的重点内容。财务考评则是对资金的落实以及项目支出情况进行考评。由于我国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科学研究预算资金绩效考评,缺乏对考评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严重降低了绩效考评体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构建方法

(一)充分重视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责任主体

通过强化构建预算管理考评体系,加强对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的重视度,有效落实,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基础工作,从而加强单位的资金统筹安排与预算管理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责任主体,科学合理的编制单位预算情况,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

(二)重视内部控制与计算与校培训教育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切实增强相关人员对于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正确认知,明确财政资金使用的重要性,各单位能够有效地开展经济活动,进一步加强内控控制与计算各项管理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活动,鼓励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积极踊跃地参与培训活动中,不断完善并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技能,增强内部控制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员工通过培训掌握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相关知识点,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与计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配合。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与一般的经营企业有所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不能看到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难以通过成本与产出、进行有效评估。对于各类问题,事业单位大多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将各部门的重点任务与职能有效联系起来,并结合紧密的项目作为考评对象,从而选择定量的指标进行考核,通过定性指标进行辅助,进一步增强绩效考评体系的利用价值和可操作性。通过制定具有共性的考评指标来有效的应对项目与单位间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的可比性。

(四)充分重视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工作,应当充分重视预算管理阶段的多元化要求,扭转传统的分配式方式,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通过建立并完善预算执行追踪机制,对于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科学合理的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并且进行记录和总结。通过健全执行制度,分析预算工作的执行进度,了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将重要信息向上级沟通和汇报,有助于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信息高效传递现实,提高沟通的高效率,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五)有效利用绩效管理考评结果

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加强对绩效考评结果的重视程度,也应当有效应用,并且将其当做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地减少预算资金的分配情况,取消实施效果差的项目,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存在的各类问题,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对于现有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绩效考评制度,能够向社会公开宣传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群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的参与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中构建预算管理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制定科学严格的监督体系,紧密追踪,并且保障各项项目实施进度与完成情况,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公开透明。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正确认识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基于内控市场下有效地建立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重视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各单位紧密沟通,有效地进行风险防控,利用绩效管理工作效果,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慧,叶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xx(15).

[2]崔慧宇。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及其完善措施[J].人民论坛,20xx(11).

[3]曹越,伍中信。政府会计二元结构体系中的概念框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xx(4).

[4]王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xx(11).

[5]沈丽华。探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及预防对策[J].中国商贸,20xx

绩效管理论文 篇三

就拿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管理为例来说,近几年关于绩效的讨论非常多,对绩效管理的看法也似乎趋向两级发展:

1、无用派。

绩效管理都把索尼、三星给害惨了,有去KPI化,甚或是人力资源部门也都不要了。

2、神化派。

绩效管理是一门神器,想要什么就考核什么,绩效考核就成了管理者手中无所不能的神器,将绩效管理抬到无以伦比的高度,管理者对此热情也是不同一般,更是视企业的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没有绩效管理就是没有管理的观点,也时时浮现在世人的面前。

真正的绩效管理从来都是将战略落地的一个过程、更是推动价值观从理念到行为的一个过程。所以,也会对绩效管理提出四个维度(成本、有效性、真实性、区分度)的要求,而我们所见的绩效管理,往往都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强调绩效考核,忽视绩效管理

强调关键绩效,忽视非关键绩效

强调考核结果,忽视绩效面谈

强调技术手段,忽视教练辅导

强调人力部门,忽视其他部门

……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绩效管理浪费时间、浪费成本、员工反对、管理者不满意。

那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绩效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门管理。

这一点需要从最高决策者到基层管理者形成高度一致的认知,是要把绩效管理定位到每一层级管理者责任和使命的高度,真正的绩效管理是由直线主管完成的,而且这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之一,通过绩效管理最终促成业绩目标的达成;所以第一个平衡就是要在绩效管理工作上,平衡人力部门与非人力部门以及最高领导层的关系,做好各自的定位,履行各自的职责。

第二、工资是员工付出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报酬、奖金是员工取得工作成果后而获得的回报。

第一个平衡就是要平衡工资与奖金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管理者习惯给员工定一个较高的薪酬,然后从中拿出一块做绩效奖金,这往往导致俄直接后果是,“绩效考核就是为了扣钱”,员工只要没有拿到100%的绩效工资,就是认为企业扣了他多少多少钱,而不会认为,这一年,这个月除了拿到工资以外,还拿到了多少多少的奖金。

第二个要平衡的是绩效考核与奖金计算之间的关系。

不可否认绩效考核之后是要有“奖优罚劣”,但不能让绩效考核替代了绩效管理、让奖金核算替代了绩效考核的所有应用,在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核算奖金的同时,绩效的改善、员工的成长、目标的修正等等也不可忽视。

第三个要平衡的就是绩效管理(或者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学习成长、流程)与绩效考核指标、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人理解:

1、在设定评价指标时能用财务数据、客观说明的,不用主观评价(这也符合SMART原则中要可量化的要求);

2、指标设定、考核要求的提出要由客户来定(不是本人、本岗来定,也不一定就是被考核人的上司来定);

3、在确定目标高与低的时候,讲究顺序渐进,遵循学习成长的规律;

4、判断客户关系时,依照业务发生的流程,从前往后推到客户关系,不是人为定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

第四个要平衡的就是结果与过程之间的关系。

不要一味的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也不要一味的强调过程,而不对最终结果负责,或者就是过程和结果管理齐上阵,弄得被考核者是手足无措。这就需要对不同的被管理者、不同的工作事项或行为表现,采取差别对待,这也就前些年《情景领导》比较火的原因。

第五个要平衡的是员工的表现和管理者对他的期望,二者间的关系。

往往管理在者的要求会比较高(我所说的这个高,是高过普遍、大多数现实状况),如此一来,管理者就会觉得无人可用,如果是“矮子里面挑将军”,就会发现没有不可用之人的另一番境况。

第六个要平衡的是,关键绩效与非关键绩效的平衡。

忽略这一点,会发现虽然达到了“考核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效果,但往往也会是考核的就有人做,不考核的就没有人做,最后是每个岗位要考核的指标越来越多。关键绩效成果不仅要“进档案”,非关键绩效的成果,尤其是日常行为表现,也更要“进档案”,我们要做的就是,针对非关键绩效,开辟“进档案”的渠道和方法,避免绩效管理实际中的“顾此失彼”。

第七个要平衡的是,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的关系。

在此,我们很少有人将绩效考核结果长期保存的很少,大多是当月绩效成绩一出来,拿来算完工资就放一边了,最多是年终评优评先啊、发年终奖金啊,会再看看全年12个月的绩效考核结果,但很少说一个被考核人,今年怎样、去年怎样、前年怎样,这个员工要是在公司工作了20年,更不会看这20年里每年的绩效、这20年累计的绩效如何,没有这样的一个平衡,归属感、主人翁精神,可想而知不会怎么样。

只有这样去平衡,绩效管理才能效果最大化。

绩效管理的论文 篇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的严峻局面,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提高竞争能力,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实现经营目的是每个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管理方法之一,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绩效指在特定时间内,岗位任职者的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绩效管理是对一个部门或对一个员工工作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通过绩效管理,可以理顺管理者、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持续改进员工工作能力,促进员工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因此,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企业战略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将会制定反映多层次、多方面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及结果绩效管理体系。这些绩效体系经过优化,通过横向协调和综合平衡,分解和落实到各个管理层次和部门,向所有员工传达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期望他们采取的行动。它使每个员工都明确其在总体活动中以及在每一个阶段担负何种任务、何时完成,它使职责在时间上、时空上明确化和具体化。同时,还体现了员工“责、权、利”的密切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立体的多维新的经济责任体系。管理者在明确工作范围和工作业务的前提下,找出成绩和差距,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起到激励作用

绩效管理可以注重员工的能力和个人规划,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隐藏的潜力尽量发挥出来。明确、具体、客观和公平的绩效考核结果不仅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还把个人成果反映到人事考核上,作为晋升的依据。这种把企业的业绩提高和职工个人晋升等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做法,必然会成为激励职工积极争取更好的成果的推动力,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三)量化的考核目标,有利于价值判断和预测

通过设计多维度的业绩考核目标过程中,将与本企业历史水平、先进水平、标杆企业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质量合格率、盈利水平、资产回报率、创新能力等价值方面。从多方面了解和判断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发展潜力。同时,企业在总结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分析现有的优势和劣势,预测未来企业经营活动与业绩发展趋势,使管理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和控制。

二、当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企业实务中,很多企业实施的绩效管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完全失效,这主要是由于以下问题所致。

(一)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相脱节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公司战略目标没能做到内容和要求具体化,不能安排实施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具体工作程序,也没有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因而,无法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员工。各部门、各员工从本位角度出发,各自为政,来适应绩效管理,缺乏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导致员工的日常行为与公司战略相脱节。

(二)绩效管理目的不明确

绩效管理能提高开发能力,改进工作,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对员工做得如何等进行考核,而且要指出员工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基本素质、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具有对员工潜能开发的目的,其作用也从单纯的绩效考核扩展到对员工绩效的日常管理上。通过评价找出原因,明确下一个考核期改进目标和措施,使每个员工工作一年比一年做得好,能力一年比一年提高。

(三)绩效管理没有重点

绩效管理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想面面俱到是一件困难的事,也往往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些企业制定了很多制度、设计很多表格,考核指标面面俱到,也运用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认为这样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却忽视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没有突出工作重点,分散了工作精力,这样会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其结果不尽如人意。

(四)激励措施单一,得不到员工的支持

在企业中,各级主管都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但在执行中,员工未能对绩效管理本身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会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在体系设计时,往往只注重物质上的激励,只考虑如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利益分配,忽略员工的差异化需求,特别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此,员工难以把自己的多元化需求和发展与绩效管理结果相联系,致使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五)绩效管理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

绩效考核结果与预期出现偏差,往往是因为考核过程不合理或没有及时调整,在现差异时,要积极沟通,及时改进,事后公开,使企业、部门和个人能达成共识,让员工能真正体会到绩效管理的益处和优越性。

(六)绩效管理无法实现企业、部门和个人三者联动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优秀员工组成的部门绩效并不优秀,部门绩效好但综合在一起的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很低;有时部门绩效水平高,个别员工绩效水平低;相反则个别绩效水平高的员工出现在绩效水平低的部门。因而,无法实现企业、部门和个人的三者联动。

(七)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产生考核误区

考核标准模糊,甚至会产生歧义,可操作性差;考核者对与自己相似特征、爱好、专长或同校、同事等的被考核者给予较高的评价;考核者只依据被考核者的近期行为表现好坏,进行考核,导致考核者对被考核者在整个考核期间的业绩做出相同结论;考核者将绩效考核评定在两个极端的倾向,不是标准过严就是标准过宽;考核者在进行考核时容易受到周边人的影响。这些都会导致绩效管理无效或完全失败。

(八)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单一

绩效管理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得到正确的应用。很多绩效管理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就是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不当。传统上,主要应用于涨工资、发奖金、评优秀、职务的晋升等。但现在看来,这些做法很显然是片面的。

三、加强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显然,当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以加强企业绩效管理,保证其有效实施。

(一)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对于企业战略目标予以具体化、系统化的分解和落实,通过专门的设计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一级接一接分解到各部门。然后,在部门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员工个人的岗位职责使命,将部门业绩目标落实给员工个人。在企业战略目标引导下,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也影响企业战略的转变与实现。

(二)加强与员工沟通,实现与员工互动

在绩效管理实施之前,各级主管就经营目标、年度绩效计划、预期目标等各方面与员工进行沟通,真心诚意地去倾听员工的意见,员工才会把真实的想法和需求说出来,取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以使员工熟悉自己的工作,感到其工作安全,在精神上感到满意,让工作更有成效。在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上级主管人员评价其下属对企业、部门所作的贡献,并将此评价传达给下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有利于下级了解自己的地位、了解上级对他们完成任务的看法,以及了解他们未来的前途等。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使企业内的成员彼此了解、互相有感情、配合默契,大大激发员工的士气;只有各级主管共同努力、全体员工集体参与,在互动沟通中进行知识共享和系统学习,并围绕核心价值观共同努力,最终才能齐心协力实现绩效管理目标。

(三)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是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评先进、发奖金、涨工资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激励手段,但这并不是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对此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1. 做好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对改变人们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把个人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联结起来,从而把企业的发展目标纳入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的目标结构改变了,就有可能消除或减少因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个人利益得失所带来的情绪影响。从而树立起新观念、新标准,这样就可以缓解不满,保持和提高积极性。

2. 运用奖惩制度。用奖金、提升、晋级、福利和表扬来引导和激发人们的期望行为;用责罚的手段包括精神的、经济和行政的手段来制止和纠正非期望行为。适当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有时是更实际更深刻的教育。正确地使用惩罚手段,如奖惩比例要适当、要言行一致、从善意出发等。这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工作设计的目的是明确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个人成长和增加个人福利的要求。结合绩效管理的岗位分析与设计使之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提高员工的情绪,激发工作的积极性。

4. 参与企业管理。鼓励员工参加一些能所及的企业管理事务,让员工对工作和企业具有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并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换位思考,提出绩效管理的改进意见,从而改善公司的总体管理水平。

(四)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多样化

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子系统,须与其他各项人力资源开发紧密衔接和有机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可以为工作考评和升职管理提供标准和依据。工作考评和职务提升如果缺乏科学依据,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最终使工作受到影响。工作分析结果可用来制定各项工作的客观标准和考核依据,也可以作为职务提升和工作调配的条件和要求。

2. 对员工的综合评价。在工作分析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明确工作岗位的近期和长期目标,掌握工作的静态和动态特点,结合员工自身心理、生理、技能、专业等,与其岗位相匹配、相适应。

因此,应当在尊重个人对工作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安排工作,尽量把每个人安排到最适合于他工作的岗位上,以便充分施展其聪明才智。调动员工工作、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员工的工作逐年改进,能力逐年提高。

(五)绩效考核指标应遵循SMART原则,并补充非财务指标

为了建立量化的考核体系,以便使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有衡量标准。在考核标准的设计时通常遵循SMART原则。它体现了绩效考核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有时限的。SMART原则反映了所确定的考核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或是可计算的。由于财务指标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完全预测未来,因此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进行补充。非财务指标被认为能反映未来业绩的指标,其无法量化,包括反映企业技术进步、员工管理、客户意见、经营过程等。良好的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和应用有利于绩效管理的实施。

绩效管理通过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使员工成功达到目标并取得优异绩效,从而改进与提高公司绩效水平,以保证企业以最佳途径和方法完成特定的使命和目标。因此,绩效管理在现代管理制度中,所体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绩效管理论文 篇五

摘要:当今企业对绩效管理与考核非常关注,但同时很多企业为考核而考核,考核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本文从为什么要进行绩效管理与考核、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管理运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绩效管理 考核 实践

一、绩效管理与考核目标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绩效管理与考核的思想与方法也正在逐渐的被中国国内众多的公司学习和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绩效考核这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方法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被我国企业重视后,我国相当一批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在绩效考核的工作中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在实施绩效考核的众多企业当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一般而言,企业希望能够通过绩效考核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将企业的战略和各级人员的具体工作联合起来,给员工以明确的奋斗方向,避免出现员工在茫然不知所措中忙碌,造成资源和精力浪费。

第二,让不努力工作者无处藏身,得到应有的处置,让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激励,保证企业每个层次的人员都能够有效的工作。

第三,解放管理者的时间,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可以使管理者不再参与下级人员具体的工作事务,从而节省管理者在对下级的行政指示和督导上所花费的时间。

第四,找出员工的优劣分等和个人特征,为人员的选拔晋升和降职淘汰提供依据,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

二、管理困境及原因

令人遗憾的是,真正通过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的企业却是非常少,大多数企业最后不是流于形式,就是中途夭折。绩效考核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老好人主义,考核结果千篇一律,考核流于形式,不见效果,最让企业负责人感到头痛的就是企业绩效考核结果的无差异性和均优性。本来希望通过绩效考核把员工的好坏优劣区分开来,但等考核结果一到手里,发现所有的人员考核结果基本差不多,而且都处在良和优的位置上,不好和差的栏目上却空无一人,虽然三番五次的开会强调,但是结果依然如旧。

第二,考核导致人心背离,团队合作氛围有所丧失没有实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大家在工作上合作的也比较好。但实施绩效考核之后,整个公司的氛围忽然发生了变化,企业员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工作中不再从企业的整理利益角度出发,而是首先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工作中同事遇到的困难也不向从前那样施手援助,而是坐观其乱。

第三,干的多错的多扣的多,不但没有提高积极性,反而使员工推委扯皮,不想多干工作。在不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公司领导安排工作还比较容易,吩咐谁做谁就做。但是实行绩效考核之后,员工不愿意多承担工作了,惟恐做事多了就会出错多,而出错多在考核中自然就会被扣钱多,导致员工积极性不升反降。

第四,找不到真正的被考核人,导致员工怨声载道。对于需要由机器设备、跨部门的多个岗位协同完成的工作,由于难以清晰界定具体的责任岗位,就强行安置在某些员工身上,使得被考核员工牢骚满腹,心存不满,从而影响工作的成效。

究其原因,是我国企业很多时候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存在误解,所以才导致这项对于企业价值极高的工作难以收到预期成效。“缘源不清何见流之清澈”,很多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其根源不在于绩效考核本身,而在于决定绩效考核运作的企业基础管理:

第一,价值体系不统一,管理关系不清晰。国内很多企业的发展都处在战略缺失状态下,其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相对竞争优势、关键成功要素和关键组织能力都是模糊不清的,而在规范的绩效管理与考核当中,这些又都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另外国内部分企业的组织分工和管理关系也是一团乱麻,没有明晰的业务流程文本、没有细致的岗位说明书,更没有简洁明朗的管理汇报和指挥关系,只要职位高就可以命令所有的人。在这种战略缺失和管理混乱的状态下,企业的绩效考核执行起来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就无从下手,东拼西凑的硬性开展也只能错误百出。

第二,责任权力不对等,职责范围不明确。国内很多企业的组织运行是混乱无章的,自然导致各个岗位的责任界定不明确,领导安排工作随意性很大。使得部门负责人在考核的时候也是左右为难,不考核的话公司有这个政策要求,考核的话不知道把责任归咎于谁,没办法就对付一下吧。

第三,考核技术不得当,考核方法不靠实。国内有些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从书本上或者别的企业抄袭来的,缺乏切实的针对性。对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采用相同的考核指标、考核方法和考核表格,而且在月度中就考核个人能力这样一年才会发生变化的指标。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一般是难以有效的运行的。并且,目前很多企业希望只要实施绩效考核就可以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而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绩效不佳是由于业务流程或作业标准不善造成的话,那么在不改进这些流程和作业标准的前提下只进行绩效考核也是无济于事的。

三、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归本正源追缘求策,解决企业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从企业的基础管理开始入手,认清绩效考核的本质,弄明白每种绩效考核方法的内涵、理念和其适用的企业环境和基础,避免照搬照抄而造成水土不服、难以消化。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有效的是绩效管理,而不是我们的许多企业所理解的那种秋后算账式的绩效考核或者绩效评价。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包括绩效目标的制订、工作的实施、绩效评价、绩效反馈与改善这样一个循环。如果企业将绩效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定位于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那么其结果很可能是使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绩效评价的结果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公司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结果也只能不了了之。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绩效管理的要求和步骤来实施,而不能断章取义地实施绩效管理。 第一,绩效计划阶段。员工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什么时候完成?工作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者满足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为了完成预定绩效计划需要哪些配套措施或者上级的支持,比如培训、指导等等。主管人员要与员工就上述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最终形成书面记录,这是员工的绩效目标,是整个绩效管理循环的开始同时也是将来进行绩效考评和评价的依据。绩效目标并非仅仅是指定量化的目标,职位类型和工作性质不同,绩效目标的性质也会存在差异。特别需要注意避免用一两个简单的目标来作为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全部内容的极端做法。总之,绩效计划的制订是一个将阶段性的目标与员工的岗位职责有机结合的过程,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必须涵盖员工70-80%以上的工作。

第二,绩效计划执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员工执行绩效计划以及上下级之间进行不断的沟通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强调员工与员工的沟通以及对员工的监督和指导,在这一阶段上的开诚布公的沟通、交流,上下级之间对员工工作上的优点和缺点能够及时交换意见,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工作达成预期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员工和上级之间的关系融洽,有利于员工接受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为了将来的绩效考核和评价,管理人员还要注意收集、观察以及记录员工的重要业绩表现,其中既包括好的表现,也要包括不良的表现。这种绩效记录对于将来的绩效反馈面谈、将来对员工进行奖惩甚至解雇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依据。在必要时,还需要员工在某些业绩记录表上签字认可。

第三,绩效考核与评价阶段。这一过程一般是要求员工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由上级在员工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当初的绩效计划来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价,会采取将员工工作的结果以及员工完成工作的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做法。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员而言,工作结果、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所占的比重可以是有差异的,比如,相对于职能管理人员以及事务类人员而言,对工作结果比较容易衡量的业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时,工作结果所占的比重可以较大一些,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所占的比例较小一些;而相对于基层员工而言,高层以及中层经理人员的工作结果所占的比重较小,工作能力尤其是工作态度所占的比例较大一些。

第四,绩效反馈面谈阶段。在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生效之前,管理人员还必须与下级就评价结果进行讨论,一方面是为了使管理人员和员工对员工的绩效达成情况形成共识,使员工接受绩效评价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员工查找绩效不佳的原因,通过绩效改善计划的制订来帮助员工在下一绩效周期能够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绩效,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的一个重要过程。绩效反馈面谈结束后,通常要求员工和管理者在绩效评价结果上签字,此后,绩效评价结果才能被最终运用与加薪以及奖金发放等方面。如果有些员工对自己所得到的绩效评价结果有不同意见,很多企业预先制订了申诉程序,员工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该程序谋求分歧的解决。

四、结束语

企业必须意识到,缺乏工作过程之中的绩效审查、缺乏员工的参与以及缺乏对优良绩效的认可是导致许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不喜欢绩效评价的主要原因。只有管理人员既具有绩效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具有绩效管理的动力,一个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才能真正产生效果。企业的绩效管理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企业管理方法,只有将绩效管理和其他的企业管理基础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其发挥效用。如果说绩效管理有问题,那也是由于人们的不恰当使用所造成的。

绩效管理论文 篇六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在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对战略性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标设置不科学和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在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结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绩效沟通和反馈机制的健全上做出努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PDCA理论

随着企业管理向战略管理阶段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战略性绩效管理日益成为连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这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纽带,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实现效益和效率两个有效性的关键。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先天性缺陷,在战略性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理论概述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涵义

战略性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闭合式循环。通过这个良性循环过程,管理者能够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不断改进员工、团队和组织绩效水平,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与绩效管理相比,战略性绩效管理更着重于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一体化导向,着重于长期绩效导向和竞争优势导向,关注焦点集中在组织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上。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作用

一是有利于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它能让管理者将最明确的信息和责任传递给员工,有利于员工充分体会到战略性绩效管理对自己的近期和长远发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员工情况。它能让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层级员工的工作绩效,发现实际工作与期望目标的差距。三是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它能将员工的工作目标同部门的目标、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就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目标和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步达成。

二、民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对战略性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民营企业对战略性绩效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依然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划等号,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实际上,战略性绩效管理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问题,还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计划、考评、分析与改进,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否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是关键。但在目前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这样,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发生了严重脱节,难以引导所有员工趋向组织的目标。

(三)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标设置不科学

绩效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战略性绩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管理基础非常薄弱,但却刻意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所采用的绩效指标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这种做法必然导致难以突出那些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几个关键指标,所以很多国企的考核指标面目基本一样。另外,在考评标准上也缺乏量化和可操作性,而且与绩效计划结合不紧密。

(四)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

要做好战略性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系统的看待绩效管理,建立良性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很多民营企业的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非常不完善。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与员工充分沟通,也很少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这便导致员工不知道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绩效考评工作无法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久而久之便造成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员工的抵触情绪。

三、改进民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有机结合

首先,绩效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愿景和战略一致,并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根据企业愿景、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确定整个企业的绩效目标。之后,通过企业的绩效目标与企业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业务流程的相互结合,将绩效目标分解到各级组织上。

最后,经过层层分解,将组织绩效落实到员工。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将企业绩效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得以协调统一。

(二)以PDCA理论为基础进行战略性绩效管理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其含义如下: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

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这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民营企业要运用这一方法,形成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闭合式循环。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简便而有效的考核方法是战略性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因素影响公司总体目标实现,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少数关键性因素。所以民营企业要围绕关键性因素来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另外,民营企业还要重视绩效评价体系的执行,一是过程方面,考核一定要按照程序和标准去做:二是考核结果要真正运用,也就是说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人员调配、晋升辞退、职业生涯规划等要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许仁妹。创新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J].上海企业,20xx(8):61-63.

[2]郑敏芝,宋延军。战略性绩效管理: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3):63-65.

绩效管理论文 篇七

摘要:目前的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学、客观和规范的考核方法和工具。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作为对员工的控制手段存在的,有很重的维护领导权威。大多数采用的绩效管理方法是个人年终工作小结或是小组评议等主观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的建筑企业形式及员工素质能力的提高。文章主要探讨了建筑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体系建设。

关键词: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

目前,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的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建筑企业的绩效评价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将企业与员工的发展相结合,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相结合,满足员工个人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而不只是简单的关注到员工的薪资、福利及晋升等这些基本问题。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员工能够适应、配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一、建筑企业绩效管理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形势下,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的挑战。建筑企业的经营状况、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跟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悉悉相关。在建筑行业,我国应用计算机是从人力无法完成的复杂结构计算分析开始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区域规划、建筑CAD设计、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账管理、工程计划网络制定等经营管理方面,20世纪90年代又扩展到工程量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深基坑支护、建筑物垂直度测量、现场的CAD等施工技术方面的应用。因此,研究我国建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问题,有利于建筑施工建筑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目前,在我国企业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项目管理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建筑企业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要依赖于建筑企业中的处于各种岗位的员工来实现。在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在社会关系空间中,建筑企业员工个人追求自我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之间势必会产生矛盾,这是导致建筑企业员工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源所在。

二、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在建筑建没工程项目都在搞项目绩效评价,但多数建筑企业管理绩效评价只是为了评价而评价,缺乏硬性指标约束,评价机制流于形式,缺失合理、公平公正、科学。在众多的诸如加薪,升迁等对策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近年来兴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给所有建筑企业指明了一条新出路,对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建筑企业员工自身特征发生了变化,因此当他们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时,便会产生更大的困惑,而这些变化也更是会反应在行动上,进而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员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困境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分类的矛盾、目前身份归属的矛盾以及未来身份归属的矛盾上。基层组织对建筑企业管理评价工作认识不足。

(二)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由专门的评价小组来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开性,但同样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方面。以庞大的数量与巨大的规模向城市流动,穿梭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建筑企业员工到后来的外出务工者,这样的词语逐渐被人们提起,建筑企业员工以及建筑企业员工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出现了,即制度以及政策的变化,建筑企业员工的自由流动,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是建筑企业员工对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市居民的排斥、建筑企业员工的城市适应、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成为了建筑企业员工流动衍生的社会问题。然而把焦点聚焦到建筑企业员工自身,在这些社会变化与变迁后,其身份也悄然声息的发生着变化。

(三)绩效评价的“经验主义”

组织往往利用这些资料来确认表现出色的“明星”员工,并对他们加以培植以便让他们承担更重大的责任。职业生涯管理就是将组织和员工的工作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共同目标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努力加以实现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看,成功的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就是如何对个人的需求、理想、愿望与个人实际的能力、技术、动机等特征作出现实的、中肯的自我评价。因此,对员工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而言,必须能够将自己的能力、技术、价值观等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这其中还包括员工对于组织中存在的机会的评估过程。那前面所做的工作完全没有必要了。

三、国内建筑企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领导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不够

绩效评价是项目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项目想要取得成功,那么领导就应当十分重视并支持绩效评价工作,并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样工作才能有针对性的贯彻实施。如果领导意识到绩效评价是项目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就应当给绩效评价活动提供相应的人、财、物方面的支持,甚至亲自参与或监督,以便评价得以顺利进行,评价结果也必然受到重视。在实践评价中,领导很少意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绩效评价只不过是一种费时、费力、费钱的工作,只需要日常的观察、考核可以做出评价,所以绩效评价工作无法真正有效开展、发挥作用。

(二)对绩效评价定位模糊

我们从小就一直在探索: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目标,我们要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理想和目标,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我们怎么才能提升生命的品质,让生命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看,职业生涯是我们认知、情感和社会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解决在认知、情感和社会观念方面面临的问题。从生理角度看,职业生涯是以生命周期的理念为基础,对我们自己的体力、体能、智力、智能等从发育、成熟到衰退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实践证明,目前我国很多建筑项目管理由于对绩效评价的目的认识不够造成的绩效评价定位的模糊。

(三)绩效评价培训工作不到位

从组织的角度来说,组织必须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以便使员工能够沿着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前进,并成功地驾驭其发展过程。众所周知,当组织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时,会给组织中的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然而也要认识到,即使组织是处于衰退或战略调整阶段,更应该设计各种开发计划为员工创造职业生涯机会。有时组织发展速度的放慢,会迫使各建筑企业在开发和管理职业生涯方面更具有创造性。

(四)绩效评价方法选择不当

很多国内建筑企业并不是在分析自身建筑企业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绩效评价方法,而是复制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机械的套用,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企业自身特点做出相当调整,使绩效评价过程成为被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一种博弈,也使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工作氛围,打击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绩效评价丧失本身应该具备的意义,非但没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反而影响工作情绪,甚至降低了原有的绩效水平,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应有的麻烦。

综上所述,不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已经影响了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在该理论出现以前,企里是人适应机器,后来马斯洛提出,员工的潜能、价值实现应当得到重视,坚信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即达到自我实现。

四、加强建筑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

建筑企业文化,是指建筑企业成员所培养的共同规范、共同信仰和共同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心理激发力、精神感召力和能量释放力,并弥漫于建筑企业文化群体之间,把每个个体的行为整合起来,维系主导并昭示着建筑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引导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斗。在企业中要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首先要为员工规划好职业发展方向和晋升通道,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挖掘出员工的最大潜力。例如营销管理者除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外,还需要足够的营销管理知识和能力。基于营销人员的专业等级晋升而规划能有效摆脱业绩提成的诸多弊端。很多建筑企业的方法是营销人员业绩的好坏,在薪酬方面做出体现,业绩好坏同时也关系到营销人员在企业的发展,这种做法在中低级营销管理者中实行比较合理。但如果营销队伍的庞大,营销业务增大的情况下,把握营销合同、降低营销风险、扩大市场占有率、防止客户资源流失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熟悉各种法律知识的高级营销员、主任营销员。对这类员工的等级设置如果与营销副经理、经理同级,会极大地激励其在自己擅长的营销领域得到职业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调查显示员工最看重的是公正的业绩考核,愉快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的自主性,其次是稳定的薪酬福利待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采取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方法。岗位轮换是指在公共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或某些具有特殊工作性质职位(财务、人事、审计、计划、物资等)的公职人员,有计划地交流轮换岗位的制度安排;挂职锻炼是指为了使年轻的公职人员增长才干,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其到基层部门实地担任一定职务的内部交流活动。

同时,管理人员还要根据组织的需要和发展要求,考虑是选择外补晋升制还是内升晋升制对组织更为有利。外补晋升制是指当组织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本部门以外的公职人员进入补缺的方式。其优势在于,扩大了选择范围,可以吸收卓越人才;能够因事择人,促进组织创新,提高工作效率。问题是,新任人员对工作环境不熟悉,与原组织成员融合需要时间,外补过程对原部门公职人员的情绪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内升晋升制是指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本部门内职务较低的公职人员晋升补缺的制度。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建筑企业横向流向建筑企业权力层应该加强。很多管理职位上的人员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创新意识减弱,不利于建筑企业绩效的改善和管理创新。但在横向交流时要因人而异,有些部门的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当无法获取更佳的人选时,可以将这部分人员相对固定,但同时逐步提高其经营和管理要求,这样既有利于员工的成长,也有助于建筑企业绩效的上升。

调整和优化多通道模式,无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大大的拓宽了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通道,既实现了管理人员在三个通道同一等级的横向发展,也实现了管理人员在三个通道不同等级的纵向发展,形成了管理员工愿意承担更多责任和挑战性的工作,勇于尝试和探索新的职业领域,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的良性人才培养和成长模式。管理人员是建筑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掌舵人,多通道模式是培养和锻造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后备干部队伍的最有效途径。

在营销过程中,建筑企业固定客户资源的维护和国内外主要客户的开发由营销部领导负责。伴随行业竞争的激烈,建筑企业对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建筑企业成立仅仅数年,全方位营销模式起步较晚,产品的竞争优势尚没有完全形成,经常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挤压。这就使得建筑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加大营销队伍的培训工作。个人职业生涯以组织为依存载体。

参考文献:

1.付亚如,许如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2.周文,虞涛。绩效管理[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3.李芝山。绩效管理:价值、问题及策略[J].中外企业家,20xx(2).

4.孙宗虎。绩效目标与考核实务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

绩效管理论文 篇八

摘要:本文从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科学规范项目实施、强化技术支撑环节、完善后续管理措施5个方面阐述了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绩效管理的应对措施,着重指出应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解决重视不够问题、坚决克服和纠正项目实施中的不端问题、认真解决个别项目主持人经验不足问题。

关键词:科技推广;绩效管理;措施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不是一般性的科研项目,不是锻炼新手、培养人才的地方,必须具有与百万项目相应的技术资格和工作阅历。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但也应兼顾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求,即使是让年轻人来干,也应考虑好相关专家配置问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同一项目,共同搞好项目实施。所聘专家,一定专业对口,能亲自深入现场指导,切实发挥作用,切不可弄成遥控指挥,以免形同虚设。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管理,是强化财政资金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启动实施之后,多数项目承担单位和保证单位高度重视,制定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措施,科学推进实施,规范过程管理,完成阶段性任务,取得中期效果。但也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必要明确规范,科学引导,警示不规操作,落实各方责任,规范项目实施,提高建设质量,努力把“该管的事管好”“该干的活干好”“该花的钱花好”。

1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的核心是解决“事怎么管”的问题。众所周知,组织管理工作对项目健康有序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事关项目实施的成败。加强项目组织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保证单位坚守职责至关重要。

1.1承担单位职责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对项目具体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放松管理、缺乏约束,对主持人的工作及其行为不管不问,不仅贻误推广事业,影响项目优质高效实施,也从一定程度上给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变相害了主持人,后果严重。项目单位应了解掌握项目实施及资金规范使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整改,将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在萌芽之中。对没有保证单位的项目,承担单位领导及主管科室负责人应承担起项目监管责任,如果出现问题,同样难辞其咎。

1.2保证单位职责

项目保证单位应切实负起项目监督检查等管理职责。认真履行保证单位职责,代表项目委托单位行使管理职权,协助项目委托单位做好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发挥部门管理职能作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合理。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掌握项目总体进展,及时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合理使用项目资金

合理使用项目资金的核心是解决“钱怎么花”的问题。必须看到,项目资金是绩效评价、项目验收、资金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合理使用项目资金,是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措施。

2.1消除资金拨付隐患

中央财政项目资金应实行报账式使用,决不允许项目单位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参与单位,决不允许工作未干先付项目资金,所有项目都应履行严格的工作量验收程序,实际工作量发生并经检查验收后,依照实地任务量完成情况支付相应费用。直接拨付项目资金系违规行为,应对项目主持人、单位领导以及保证单位责任人等进行追责处理。

2.2减少资金过度使用

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应主要用在推广项目上,用在技术示范上。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项目资金多、建设规模小以及单位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应努力降低成本、压缩开支,削减不必要建设内容和实施环节,把更多资金用在扩大示范规模上,不要浪费在不必要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增加项目的可示范性和可复制性,利于未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2.3引导资金合理使用

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多分布在山区林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通常选择当地林农作为项目用工,实施中势必带来工酬支付上的诸多不便。工作中应有效避免将临时用工变为工资支付、将短时工期变为长期用工以及将单项建设环节开支列为人员工资、将工程款列入工资表等明显资金支付不合理现象,努力消除既买苗木造林、又买种子育苗等重复使用资金问题。决不允许项目费用支出在买卖双方或卖方与项目组成员、技术支撑单位之间进行。项目单位及主管部门应严格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使用项目资金,坚决杜绝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3科学规范项目实施

科学规范项目实施的核心是解决“活怎么干”的问题。应严格按照合同和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要求,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任务和经济技术指标。

3.1切实从思想上行动上解决重视不够问题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都是百万元以上资金量。对这样体量资金项目的起码要求是,实施后应该具有较强推广示范作用,收获明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发展。无论是项目承担单位还是保证、支撑、协作等单位,都应对项目的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有足够认识,绝不能把中央财政项目当成一般性科研项目、产业化项目来干。应从骨子里看重项目建设工作,以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来对待项目实施工作,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科学严谨,一步一印,扎扎实实做好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已经发生的不符合合同要求问题,应研究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调整到与合同规定相吻合。有关技术支撑人员应深入项目实地,全面具体了解情况,直接指导现场作业,确保技术跟进到位。对技术措施选择不科学、不规范等问题,必须进行严格规范,选择适宜季节,采取适宜措施,必要时外请专家给予现场指导。对因苗木质量等原因可能导致造林质量问题的,应做好优质壮苗储备工作,确保造林季节来临时有足够苗木补植,进而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应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保证项目的示范性。

3.2坚决克服和纠正项目实施中的不端问题

检查中发现个别项目合同指标在项目实施期内无法考核,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必须坚决消除不健康心理,端正要项目目的,决不能把承担推广项目作为解决自身经济问题的一个途径来认识和对待。对合同期内无法直接考核具体指标的问题,有关项目承担单位和保证单位必须拿出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利用项目资金购买的苗木,必须用于扩大示范规模上。对个别技术措施过于简单的,应尽快制定先进技术方案,完善提升技术操作水平,让人看到真正具有科技含量的先进技术措施,决不能应付了事。

3.3认真解决个别项目主持人经验不足问题

中央财政推广项目不是一般性的科研项目,不是锻炼新手、培养人才的地方,必须具有与百万项目相应的技术资格和工作阅历。鼓励年轻人脱颖而出,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担,但也应兼顾项目实施的基本条件要求,即使是让年轻人来干,也应考虑好相关专家配置问题,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同一项目,共同搞好项目实施。所聘专家,一定专业对口,能亲自深入现场指导,切实发挥作用,切不可弄成遥控指挥,以免形同虚设。

4强化技术支撑环节

加强技术支撑的核心是解决“跟进到位”的问题。应当指出,技术支撑是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项目实施质量的好与坏,技术支撑是否及时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没有技术支撑单位的具体指导,没有项目实施整体设计,项目单位怎么干,又如何保证干好?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项目地点示范性不强、高效培育如同普通造林、良种造林说不清种子来源等情况,更多的是技术支撑跟进不及时、辅导不到位造成的。各技术支撑单位,特别是多个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一定把项目建设纳入自身工作,安排充足时间,研究项目方案,细化操作措施,并保证与项目实施同步跟进,亲临现场,确保服务及时、指导到位,坚决杜绝电话遥控指挥。这应作为项目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因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项目实施出现问题的,也应对有关技术人员实行问责。

5完善后续管理措施

研究后续管理的核心是解决“持续示范”的问题。中央财政每年拿出亿元资金扶持林业技术推广,目的就是让科技成果在林业行业“生根、开花、结果”,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贡献。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考虑不周、处理不好,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国家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各项目单位一定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科学规范做好项目期内实施工作的同时,认真研究结题验收后的项目持续管理问题,以使科技推广项目的示范作用得到持续有效发挥。必须保证财政资金项目建设成果留在国有单位,坚决不允许流向非国有单位,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绩效管理论文 篇九

摘要:在现代化金融机构管理制度下,如何进行绩效管理,提高银行整体管理水平,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主人翁精神,成为银行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就目前银行网点绩效考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打造优秀的银行团队的几点策略,为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开拓市场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银行网点;绩效考核;管理理念;制度改革

1、目前我国经济大发展前提下银行网点绩效考核存在的一些问题

1.1传统的管理理念仍占居主导。传统的管理理念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员工主动性差、积极性不足,做事与否都能得到报酬。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银行管理不依靠绩效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员工做事按部就班,银行办事效率低,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使得人们的思维定式难以打破。此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其可持续性难以实现。主要是因为银行管理层看待银行发展问题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目光不够长远,对员工的激励也不够重视。使得银行绩效管理多止步于阶段性的成果,无从实现银行战略发展的长远目标。

1.2绩效考核指标不科学,重心偏离战略发展目标。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目标,它的核心为银行整体价值的提升,从而促进银行各员工个体和团队形成了不同的工作目标。但在实际运作时,绩效考核目的过重的依赖于财务性指标,如阶段性有哪些存贷变量,贷款回扰率及利润变化等。这些目标单以财务性指标为考核评定的依据,将团队及个人的努力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内部矛盾,对银行整体发展而言是不利的。例如,指标定位银行客户经理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拓展银行客户市场上,当客户经理将个人理财业务、扩大客户量、提高存贷量等业务进行综合安排,业绩得到提升后,由于受到考核指标的限制,其它努力都被忽略。

1.3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银行对各网点进行绩效考核,目的就是将整个银行体系进行价值提升,从而为银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生命力。通过优秀员工的带动,将其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从而形成一个优秀的作战团队。但是,目前银行绩效考核层层控制,直属性差,员工的激励过多的被一级又一级的考核指标所限制,使得员工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1.4团队建设与绩效考核制度的关联性不够。银行网点考核时,往往注重个人考核,依据量化指标进行定量考核,使得网点整体协作能力不足,业绩平平。虽然有个别员工的业绩突出,但难以拉高整个团队的业绩。因此,网点绩效考核成绩一般,没有创新性,业务质量和拓展都得不到提升。这种忽略团队协作能力而注重个人英雄式的考核机制是片面的,无法形成团队向心力。

2、提高银行管理水平、打造优秀的银行团队的几点策略

2.1创新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提高绩效管理水平,首先需要从管理理念的提升上着手。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无外乎银行网点乃至银行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要转变思维,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例如平衡计分卡管理体系的应用,这种管理系统在众多企业应用收到了很好的绩效管理效果。银行对各网点进行绩效管理时,完全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管理技术的运用,将陈旧的思维定式破除,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员工个人业绩、网点整体业绩、银行战略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充分利用绩效考核来提高银行网点及个人的实力,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规范绩效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评的有效性。绩效管理制度要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内容,量化目标的设计,考核方法多样化等作为技术支撑,来指导银行各网点的绩效管理。因此,在考核标准上,要从财务指标、实际业绩、平常阶段性总结进行综合评定。考核内容引入创新性评定。考核方法上将业绩考核、员工评语。团队协作效果等进行分级评定,综合考虑。将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并引入人事管理制度中去,从而在人事晋升上、物资奖励上和精神层面鼓励上给团队或个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3注重薪酬的对外竞争性和对内公平性。有竞争才有创新,才有进步。竞争是银行战略发展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竞争有内外之分,内部竞争主是指银行网点内个人之间的业绩竞争及网点之间的业绩竞争,此时设立科学的薪酬竞争机制,使得绩效与薪酬挂勾,对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分有利,因此,绩效考核机制中充分利用竞争是良策。外部竞争是指行业竞争,即各银行之间的竞争。

2.4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紧密结合,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要积极克服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结合不够紧密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绩效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反馈到团队建设之中。在绩效管理中,上级银行及网点管理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全面贯彻绩效管理与团队建设的统一,找出团队建设中影响绩效实现的短板,分析每个员工个人存在的弱点或缺陷,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以形成合力。要促进网点员工的个人发展,通过绩效管理来提升员工竞争力,加强对员工的培养与管理,如此才能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为银行整体业绩实现长久的人才保障。综上所述,银行绩效考核管理是提升银行整体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有力工具。充分利用绩效考核,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转变观念,将中长期目标和员工、网点团队目标进行整合,才能保证银行不断创新,朝向战略目标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玲.银行网点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J].金融经济,20xx(08)

[2]尹海峰.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04)

[3]李阳.平衡记分卡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广西金融研究,20xx(11)

绩效管理论文 篇十

一、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特点

1.科研活动的特点。首先,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有些科研工作项目周期长,且无任何规律可循,对绩效考核周期的设定是一大挑战;其次,科研活动的进行往往都以团队的模式开展,很多的时候是多个团队跨团队合作,在研发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区分责任;最重要的一点,研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研发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难量化。研发的成果在进行产业化之前,很难精确的判断其价值,而且产业化也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有时候就会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即便有了产业化的成果,也很难区分清楚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哪些影响是来自于最初的科研过程,那些是来自于产业化的过程,哪些是来自于产品市场推广的过程。

2.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特点。在科研团队内,由于专业和分工不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工作量、工作难度以及任务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中的相对贡献大小很难量化和界定;其次,科研团队的成员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和高收入的特点,自我意识强,注重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对绩效管理的合理性、严谨性与公正性有很高的要求。

二、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1.在绩效管理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多为技术出身,很多团队的管理者重技术、轻管理,缺乏绩效管理的意识,视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不予以配合,将自己和整个团队放在了绩效管理的对立面,导致绩效管理无法落到实处,流于形式。另外,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验,对科研工作各方面都缺乏了解,因而很难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2.混淆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很多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只有绩效考核的环节,忽视了绩效管理其他的环节,没有绩效目标的设定与沟通,没有及时的进行绩效辅导,也没有绩效考核后的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的过程,只给员工留下了“秋后算账”、“变着法子扣钱”等负面的印象,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心生抵制,反而削弱了员工的积极性。

3.科研团队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绩效管理技能。有些科研团队的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的培训,在绩效目标设置、绩效沟通和绩效考核的技能上比较薄弱,导致考核的结果受管理者主观影响较大,不能公正的反应团队成员的实际绩效,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抵制。

4.绩效指标设计不合理。一是考核对象的选择有很大局限性,有的企业只对项目团队进行考核,对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没有进行衡量,导致“大锅饭”、“平均主义”和“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的企业只对个人进行考核,同样也会导致员工的“个人主义”,对团队的协作和互助造成了不小的障碍,增加了部门内部的矛盾。二是考核维度设置的局限性,很多团队的考核指标都是执行力、积极性、创新性等定性指标,无法对团队的战略进行有效支撑,也无法体现员工和团队的实际工作价值。三是绩效指标都是短期经济目标,忽视了长期的发展性和战略性指标,导致绩效管理与团队战略缺乏相关性,同时也导致团队管理者和员工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绩效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很多团队的考核结果只是用来做员工的阶段性或者年度排序,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团队的运营质量分析,也没有与团队成员的薪酬、培训、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关联,从而失去了绩效管理的价值。

三、科研企业在绩效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1.树立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绩效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效率,而不是单纯的奖惩。团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来实现,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也必须通过员工的行为来达成,所以必须把团队战略目标与员工的业绩目标统一到绩效管理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管理者必须将团队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与达成共识,落实到每个员工的任务目标上,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在绩效目标制定之后,管理者还要紧密关注工作过程,及时沟通,鼓励员工的绩优表现,对工作的偏差及时的调整,对员工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导,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还需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工作的关键行为进行记录,为真实的反映员工绩效保留依据;绩效考核完成之后,管理者还必须进行绩效面谈和绩效反馈,通过坦诚的沟通,指出员工在考核周期内的成绩与不足,共同制定下一个周期的绩效目标与绩效提升方案。因此作为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应该主导团队的绩效管理活动,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承担目标沟通、绩效辅导与记录、绩效考核与反馈的重任。

2.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包含了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与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的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的循环过程。绩效目标制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绩效管理的起点,是绩效管理有效的前提,如果员工的绩效目标偏离了团队的战略目标,那么绩效管理便失去了意义。员工的绩效目标必须与团队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研发团队的管理者将团队的战略目标逐级分解,在和研发人员沟通达成共识之后,一起制定研发人员的个人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制定要遵循SMA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eable)、可达成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ased)。绩效辅导沟通是绩效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绩效达成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团队的管理者要密切关注员工的工作状况,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进度、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备选的解决措施等,同时也要为员工提供及时的帮助,如资源争取、跨部门协调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建议等,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认真收集员工的绩效信息与资料,记录绩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与员工沟通的重要内容,作为绩效评价时的依据。绩效考核评价是对员工绩效好坏的评判过程,该环节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考核者的确定。承担考核者角色的可能是被考核人的上级、同事、下属、客户和员工本人,对一般项目团队内的科研人员来说,考核者主要是上级和员工自己;二是确定考核方法与工具,根据不同类型的考核指标选择适应的考核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对考核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尽量降低考核者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偏差,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有效性的保证,绩效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决定了员工参与绩效考核的积极性。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薪酬调整、晋升以及职业发展相挂钩;同时,绩效分析的结果也可以应用于团队的经营质量分析,只有体现出了绩效管理的价值,绩效管理才会得到员工的重视。绩效反馈与绩效改善是一轮绩效管理的终点,也是新一轮绩效管理的起点。绩效反馈是为了让员工知道自己在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内的绩效表现是否达到了目标,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并就绩效考核结果与管理者达成一致;而绩效改善则是管理者要和员工一起分析绩效不佳的原因,寻找绩效改进的可能性和方法,并制定绩效改进的目标和计划,从而进入新一轮的绩效管理循环。

3.设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科研人员的绩效衡量方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人员,科研活动周期长,短期内很难有明确成果的体现。科研成果的输出也大多以团队成果形式输出,很难衡量个人成果。所以科研人员的考核指标不仅要关注最终成果,也要关注阶段性输出,不仅要关注团队业绩,也要关注个人贡献。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个人的绩效指标是团队战略目标逐级分解的结果,所以员工的考核指标也不能与团队的长远发展相脱节,不仅要有短期的业绩指标,也要有着眼长远的技术储备和个人能力提升等指标。因此,科研团队的绩效指标可分为三个层次的指标。第一层是团队层指标。团队指标主要体现团队的战略发展要求,可以从团队的研发创新能力、研发的组织与控制、年度计划项目完成率三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团队领导的绩效,也可作为核算团队年终奖金总额时的参考数据。第二层是项目层指标。项目组指标体现项目组的项目控制能力和科研项目完成质量,主要从项目进度、完成质量、预算控制和预期收益四个维度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应用于项目经理的绩效,也可用于项目组项目奖金核算。由于项目周期较长,而员工的绩效考核多按月为周期,因此在项目未完结之前,可以对项目奖金进行预测,在可控的范围内计提部分奖金在月度进行发放,待项目结束之后,再进行项目奖金的核算。第三层是员工层指标。员工指标体现了员工对项目组的贡献,在项目组内,有的人虽然工作量不大,却可能是项目的核心支撑,有的人承担辅助工作,却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因此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决不能简单的以工作量或者工作性质来衡量。月度考核以月份为时间节点将项目计划详细分解为每位研发人员月度阶段性工作输出目标,通过工作量、任务完成质量、任务难度、任务贡献度四个维度进行量化考核。而在员工的年度考核指标方面,除了工作业绩之外还必须加上能力提升和工作创新等维度。

绩效管理论文 第十一篇

摘要:在高校中,学生组织不同于其他高校管理系统中的管理职能。学生组织是自发性的,非营利性组织。完善的学生组织管理体系需要多方努力来建立健全,这样才能够将高校整体的行政管理与学生组织管理之间达成共同目标,从而提高高效的行政管理效能,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学生组织;绩效管理;考核

一、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

1.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高效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为保证学生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愿景具有代表性,还需要在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加以应用,我国的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不能够放任学生组织,任由学生个体为寻求自我价值而创立学生组织。但对于管理也应当适当,不能够使学生组织丧失其个体的自主性,从而使得参与的学生个体从一开始就缺乏融入组织、发展组织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组织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常常收到学校管理的过分约束而造成高校全权把控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极弱。

2.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自我控制力、约束力,普遍较弱。高效的学生管理整个系统中,学生所扮演的往往是被管理者。高效的横加干预使得学生组织在创建以及运行中的自我管理都缺乏自身的价值体系。高效在进行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拟定工作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际上过于严格,使得学生组织自身无法充分的发挥自我管理职能。自我管理的只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又导致高校长期全权把控学生组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支持,学生组织就自治这一功能,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允许下才能够得以生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效的学生组织中,对于学生组织的自治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在高校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学生组织管理机制,并没有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组织的自我核心价值。并且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缺乏可运作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对于学生组织的考核指标仅局限在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量,以及活动中奖项的情况等,并以学生工作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仅能够起到形式主义的作用,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学校主导学生组织自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实际考核开展时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很单一,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学生组织起到激励作用,并没有形成有效且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1.明确学生组织的管理定位

高校学生组织的建立愿景应当建立在学生个体的共同目的上,在这种具有集体全面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学生组织也应当是其组织本身的权利所有者,能够主导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及组织的自治管理。校方所扮演的角色应当倾向于引导着与监督者,而非在学生组织的运行中横加干预。

2.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教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践不仅能够达成自我愿景,对于自身的自控力培养也很有效。作为校方,应当多加引导,带领学生营造良性的学生组织发展规律。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要设定培训项目。作为校方需要为学生组织提供培训,帮助学生组织合理的展开运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多参考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对于管理工作要组织管理者的定期会议,讨论学生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3.学生组织的绩效管理制度

学生组织的管理者需要绩效管理制度来进行考核,而考核的标准需要充分地考虑。仅凭活动数量以及奖项,不能够得出学生组织的运作效能。对学生组织为学生个体带来的能力培养等需要展开多指标评定,全面评价其价值,学生个体在组织中所学到的技能,甚至精神层面的良性影响也是学生组织的绩效。比如对学生组织中学生成绩、入党率、学习技能竞赛的考核等,丰富考核指标,建立一个全面的考核制度。全面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的反馈信息供管理体系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组织的管理能力。综上所述,学生组织的绩效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这些问题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是当前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有效保障,不论是对于校方还是学生组织,实现良性的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实施自治管理才是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学生在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学习知识仅仅是一方面,人格、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优化学生组织的权利、配套制度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实现组织中学生个体的个人愿景,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邢周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D].南昌大学,20xx

[2]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3]袁野。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xx

[4]吴畏。普通高校学校体育绩效管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xx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11篇绩效管理论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绩效管理论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73647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73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