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美术的论文最新8篇 美术的论文最新8篇是什么

美术的论文最新8篇 美术的论文最新8篇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1-23 17:23:24 点击: 来源:yutu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里的8篇美术的论文是小编为您分享的美术论文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美术的论文 篇一

新时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就美术课课堂教学方法及评价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让学生想画,激发创造欲望。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

1、展示优秀的同龄学生美术作品,激发创造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甚至是想超越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的内容在身边随处可见,训练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或采用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或实物投影或用电教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业,有意识地多鼓励、表扬,都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二、让学生敢画,勇于表现自我个性。

对学生来说.美术创作有着一定的难度。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绘画中的勇于表现自我,从某种意义方法上说就是一种成功。因此,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帮助他们增强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造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

1、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才能,引导他们把创新的意识表现在纸上;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喜欢提问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构思想法,引导他们将之表现在创作中。评价时,尽量地在学生作品中找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切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去判别一张画的优劣,以免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阴影,形成绘画障碍。

2、必要的技法训练,强调基础知识。

在绘画的过程中,决不能毫无目的地放任学生自由发展。那样会使他们盲目地在原有基础重复不前。讲授必要的技法,如画面的安排、

人物的动作、物品的特征表现等美术基础造型知识是不可忽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法手段,才能初步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放胆去画,去表现自我个性。

三、让学生会画,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在绘画活动中,学生只是表现出想画、敢画,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还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创作成功的目标。

1、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在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它作为画画的基础,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作为观察对象。而明确的观察任务、正确的观察方法、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写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储存了大量的形象,为创作活动出成效奠定了基础。

2、启发富于想象的构想

爱好想象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我常常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启发加强想象的丰富性,集中想象的方向性;或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他们的表象形成;或用可视的形象资料及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活动进行直观式的启发,帮助他们拓宽思路,提高画面的生动程度。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以探究为主,让学生探究线条的变化,不要刻意

的去强调画面的内容的优劣,评价以肯定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这里的大胆想象最为重要,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美术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飞行棋愉快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交融在美术课堂中,更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高科技的普及应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电教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及的优越性,它能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能更有效地为学生酿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信息。使教学工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兴趣,用电化手段激发

人是需要激励和关爱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对他们采取适时、准确并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评价,往往可以起到诱导、强化、甚至定向的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成为他们立志、成才的重要契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电教手段对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优势。通过电教媒体的使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兴趣,顺利地进入新课,能取得简明高效的教学效果。

2.演示,用电化手段优化

美术课中常常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来传授美术技能。而传统“教师上面做,学生下面看”的方法受到许多的限制(如距离远近、画面大小、不便于重复等等),效果往往不理想。而适当地选用电教手段,就能让学生看得清,教师教得方便。如教学《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品味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日用品因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从而引起学生对它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表现。

3.充实,用电化手段丰富

美术是一门形象直观的艺术。学生在进行美术欣赏、创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因此,在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提供尽量多的直观素材,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大视野,促进思维,提高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录像、幻灯片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美术的论文 篇二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也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对所在农村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农村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经过调查分析,作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学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校内部因素: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比如在初一人物头像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游戏教学,再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在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了五官的“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

比如初三的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

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当走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我都有点底气不足的感觉。我能满足他们的希望吗?最怕看到这样的眼神蒙上失望与不满。是啊,他们一星期只有一节美术课,我也想使这宝贵的一节美术课象潘多拉盒一样精彩纷呈,让他们期待的眼光大放异彩。但从学生的表情上我读懂师生共有的心声——美术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事与愿违的局面呢?笔者以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问题。

(一)学生程度不一

现在很多乡村小学,学生生活很单调,很多学校根本就不开设音、体、美课程,升入初中后中心中学招上来的来是来自各个乡、镇办小学的学生,这些乡村学生程度千差万别,造成教师在授课上有很大难度。

例如:初一美术课本一、二册第一单元欣赏课,让学生欣赏、中外名画,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小学很少接触美术,哪怕是很浅显的儿童画也没见到过几幅,象《维纳斯的诞生》等这样的西方名画,他们又以怎样的心态和感情去欣赏呢?记的我讲这课时,刚翻到这一页,学生就嘿嘿的怪笑,有个学生干脆直接的嚷嚷“老师,是不是不穿衣服就是美”,让我好不尴尬;

再比如初一第一册第二单元,《校园伙伴》中《写生与表现》一课,他们连最基本的造型都不会,一节课怎么能画出他们的小伙伴?画完后无论怎么看都不会象“人型”的,有少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但如不兼顾大多数,“目中无人”的将课程一味开展下去,又怎不会使众多期盼的眼神蒙灰呢?

(二)学生没有学具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术课很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而无论是绘画还是制作都需要必要的材料,如颜料、画笔、剪刀、多种纸张等,几乎每堂课的要求往往都不一样,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有限,或家长不予支持,或学生不予配合,或因家、校偏僻,无处购买等等原因,要什么没什么,使得美术课也难以开展。记的有一次区里开展听课活动,实行不定班级抽签,我讲课的内容是《面具的制作》,在要求学生面具制作时,学生没有纸,没有剪刀,甚至一个班连一盒常用的画笔也没有,幸好我随身带了一大盒油画棒让他们传递使用,否则这节课真是没法开展下去,剩下的大部分制作时间就只能干瞪眼,更别说什么作业展示、灵动涌现的场景出现了。

二.学校问题

其实,学生问题说到底也就是学校问题。如若诸多的乡镇办小学一直有序的开设着美术课程,学生受着良好的熏陶,就会有一定的美术素养,积攒一点美术底蕴,也不会说出上文那种粗鲁的“大白话”。如若学校能提供一些必备的简单的学具,以上学生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一个学校美术教学器材不足,也是无法上好美术课的。美术教师连画架、画板、画笔都没有,怎么练习基本功,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学校图书室关于美术方面的书籍太少,或是干脆没有,无异于斩断教师的营养活水;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评价不讲“方式”,也会造成美术教师心情懈怠。

在学生辍学相当严重的今天,各学校也都对艺体这一块引起很大关注,以此吸引学生,让他们在学校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而美术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意在告诉我们一点,美术学科不在是单纯的技能学科,而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是一种文化学习。它不但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且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学校应该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确实能引起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踏实顺利的开展这门课程,而不是流于形式。

三、教材问题

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课本有了很大的变化,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社会的进步以及多元,突出现代意识和中国特色。

不可否认教材的指导思想很好,但你想啊,薄薄的一本美术课本,要“面向全体学生”谈何容易!“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能有多大!太普及了,就往往缺乏针对性,例如,初一下册课本第四单元的活动四《表演插花大赛》,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他们不可能买来这么多的鲜花、花泥、花盆来试插(除非他们家是开花店的),教师也没法准备这么昂贵的、多的教具,这样的活动也只好选择放弃了。编者可谓用心良苦,总想用有限的纸张向学生展现一个超越时空的无限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是蜻蜓点水,甚至有些课页连“水”也沾不上,更不要再奢求“甚解”了,例如,初二下册《设计、实践、体验》课中,要求学生在多次修改和调整的基础上,绘制完成室内效果图,不要说学生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就是几节课也难以完成。这样的课专业性太强了,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教师授课就会有很大困难,学生更会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这一课由“绘制课”改为“口头设计课”,让学生互相交流怎样设计自己的房间,学生对此既感兴趣又能畅所欲言、心情愉悦,又怎么会出现“绘制”中的恐惧与“强人所难”之色呢?再一方面,美术课属“精简”、“超薄型”,但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图片空洞无用,或展示别的学校学生制作场景,或出现某种氛围,学生从课本上对所学的内容仅仅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概念型的认识层面上。编者能不能多展示一些学生作品,或增加一些有关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及相关图片资料,能不能把书编的再细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或者可选择、可参考的空间大一些,更能体现地域性,贴近学生的生活。

三、教师问题

美术课开展的是否顺利、丰富、吸引学生,虽然有许多客观的条件,重要的一点还是取决于上课的教师。

(一)美术教师应关注交叉学科知识的渗透。在中学教育朝着知识的多元化和立体化方向发展的今天,从美术学科的特点来看,其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隐形性。孤立学科的教学不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知识的延伸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例如,我们在介绍古埃及的金字塔时,如不了解它的历史、宗教、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史,我们几乎无法解读古埃及的辉煌艺术。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美术教师,就应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知识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数据库”,以适应新的挑战。

(二)美术教师应丰富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竭尽所能的开发课程资源。如若教师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备课,仅凭自己狭隘的经验或个人意识来罗列和组织内容,略知皮毛,便仓促上阵,会导致课程开发质量不高。所以教师要想上好美术课,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不辞辛苦的收集很多资料,获取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三

摘要:伴着“二胎”政策的热潮,学前教育专业在各大高校纷纷上马或升级,尤其是强调特色、重视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以及牢牢瞄准人才市场需求灵活决策的各大民办院校。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就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凸显的问题而言,笔者拟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希冀对教学实践与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人才;学前教育;美术;改革创新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院校也纷纷开设此专业。然而,由于各院校的历史背景、战略导向、学科优势和资源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在形成各自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单就美术类课程而言,诸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因循公立院校做法、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

1、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及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般而言,应用型人才有别于专业性理论研究人员,其更加侧重于按照特定领域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规范从事非学术研究方面的工作,主要的职能在于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或构想应用于实践。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轫之处,比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须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而非学术研究;相较于职业教育,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幼儿园,其工作又有一定的启蒙性和研究性,因而这又不同于职业教育。

2、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异军突起

从国家层面而言,近年来,国家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关注、重视和引导无疑会牵动诸多社会因素。很多大中专院校都接收到了这个信号,纷纷升级已有专业或新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为了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等问题,国家逐渐放开“二胎”。这自然也刺激了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异军突起。此外,作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第一代,“80后”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经历也使得“80后”对于学龄前的教育尤为重视,这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强、注重操作、强调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特征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天然的机缘,这是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遍地开花的另一诱因。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很多院校在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和修订其专业培养方案时却出现了很多差异。一部分院校因本身便设置有人文或教育类相关专业,于是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上要么平均用力,要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突出某一方向的课程。还有一些院校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学科带头人或受教师自身专业优势的影响,课程设置被“绑架”,导致整个专业美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此,相关院校应以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和模式做适当调整,并请领域内的专家和一线幼儿园美术教师提出意见,最大限度地使本专业课程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3.2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而在教学观念与方法上陈陈相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许多民办院校尤为重视的办学方向,实践也能证明,这些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特色的同时,确实也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着实培养了一批公立院校忽略或不愿介入的专业人才。然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特殊性,部分院校一方面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授实践和摸索中依旧借鉴公立院校偏重理论和研究的模式,陈陈相因。既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那就更应该因地制宜,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生源与教学环境大胆创新,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切不可盲目照搬外部经验。

3.3教授内容与幼儿园需求脱节

学前阶段的幼儿因其智力、心理、活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获取的信息也较为单一。如此一来,极具传播时效性的网络、电视等信息渠道便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认知。于是,儿童世界中,时下最流行的要素也就进入幼儿的脑海,其中有关美术、音乐方面的信息最为丰富。可是,多数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建立长期合作的高品质幼儿园、资金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上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幼儿园和幼儿本身的实践与认知。笔者以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美术课程的教授中一定要多做调查、加强教研,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同步于幼儿园的需求。

3.4课时不足、缺乏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会涉及基本造型技能、色彩知识、儿童绘画、纸工制作、泥工制作、布艺、综合材料画等方面的内容。很显然,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实践相关。众所周知,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大脑与肌肉在熟悉和适应一定的技能时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偏重技能与实践方面的学习其所需时间一般也相对稍长。无独有偶,多数院校基于师资短缺或降低教学成本等因素考虑,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课时的情况。原本科学合理的学时计划出现缩水,学生的实践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课时和实践环节是保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生命线,相关院校应分清主次,划定红线,切实保证美术类课程的基本课时与实践。

4、结语

美术类课程对于学龄前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特色的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中除了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外,也一定要遵循美术课程的教育规律,不断自查和反思自身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如此才能真正办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飞帆。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N].光明日报,2014-11-2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2).

[3]吕袁媛。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新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四

一、直觉美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直觉感知与理智分析是人类独特的两种思维方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感知,不为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一种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主要表现为人类对于实物迅速的识别,动用全部认知系统迅速作出综合判断的表现,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当你不在意的时候,直觉经常灵感乍现,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意外和惊喜。直觉教育依靠人们的直觉感受,尊重个体感受,特别重视人的视觉、听觉等直觉器官的感受,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所以,将直觉教育运用于依靠视觉为主导的美术教育中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学习绘画的本质绝对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画得与对象一摸一样,很多传统美术教育只重视绘画技能的不断训练,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却抹杀了儿童对于美术的直觉感受。

每个人对待世界万物的观点感受并非一样,美术对于世界观察的角度也是因人而异,如果美术教育只关注技法的熟练而忽视个性的发展,也一定不会获得长足发展。纵观美术史,很多优秀艺术家得以名垂青史都依赖于对于美术理念的不断创新。因此,在初级学习绘画的儿童中更应该倡导直觉美术教育,强调每个儿童对于世界新事物、新现象最直接的洞察、认知和判断。尊重每个儿童对于物象的自我表达,自由表现对于美的认识,不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以教师既有的定向思维去影响儿童。很多儿童的随手涂鸦被认为毫无价值,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心理学角度去重新审视儿童原始情感的表现。据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更多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表现,由于认知的局限,他们笔下的世界缺乏理性色彩,更加主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的绘画语言特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儿童美术教育应当给予儿童一种正确的启蒙,让他们逐步把握客观世界的形态与内容,并且能加以认识、分析、变化。这种教育是主动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创造性的。直觉感受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它不仅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直觉美术教育缺失的现状

作者发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没有参加过美术训练,而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那种奇异独特的构图、大胆无忌的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单纯强烈的对比色彩,让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有参加过美术培训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创新,表现出来的构图、色彩、形态,以成年人的角度观察是合理的,儿童的思维也被成年人固有的模式去改造。儿童美术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一套所谓合理的绘画技能却丧失了绘画表现的初衷,从而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导致每个儿童笔下的绘画作品都大同小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转变,由过去培养画家、设计家的教育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的大众化教育。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动。这实际上会扼杀儿童的创造性,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

①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幼儿的作品,并要求幼儿的作品审美标准与成人的相同或接近。

②以是否临摹得像、画面是否干净整洁为衡量幼儿的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

③重绘画技能,轻作品思想。有好多非常有思想的幼儿作品往往是因为绘画技能不出众或者是需要语言补充表达而失去了成人对作品的好评。

④教师为了自己的成绩,从而辅导幼儿参赛获奖、发表作品等,指导出了很多“成人儿童画”。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尤为重要。直觉教育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直觉表现和形成因素的研究,发现对儿童而言,在早期教育中创造条件,为他们直觉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宜的'艺术环境,那么,他们就能自主地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直觉美术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感受,不依赖于以往的任何经验记忆去描绘对象,脱离传统绘画技巧的限制,表现更加自由。

三、教学中对直觉能力培养的探索

美术教育的早期是培养直觉感受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于儿童而言,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抛弃儿童早期美术教育中以技术传授为目的的观念,代之以启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热爱之情,并且在教育中创造条件,为他们直觉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宜的艺术环境,那么,他们所受到的美术教育将在他们幼小的头脑里展现出一条探求新奇世界的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而且还会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才华施展提供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笔者总结以下方法用以对儿童直觉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对于刚刚接触绘画的儿童,先以激发潜力,培养儿童对物象的视觉观察为切入点。教师一步步引导儿童对于物象的基础认识,逐渐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接着鼓励儿童以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表现出自己所看到的事物,而不是以“象”与“不象”去定义儿童绘画的差异好坏。儿童学习美术的目的不是每个人都成为画家,而是培养情操,所以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理解的技法知识意义不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录像、幻灯片,来展现同一物品的不同形象,帮助儿童开拓思维,拓展对于造型的再认识,也不断激发儿童对于同一事物的创造联想。与机械地复制绘画相比,联想创造更能锻炼儿童的独创能力,更具有情感因素。美术教学是在与多学科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能面对全体儿童,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儿童自愿学习。美术课程中不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上,教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儿童发现绘画的乐趣,自愿去表现绘画感念。然后,要鼓励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地学习,在绘画过程中建立信心,肯定自我,会在每次绘画探索中增长才干,发展自己。另外,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评价要建立在了解他们想法的基础上,评价的标准要以鼓励为主,呵护儿童的自尊心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完成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时,切勿以个人主观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最后,教师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绘画或者布置按时完成的家庭作业,经常带学生到室外郊游、散步、玩耍,去感受世界,教会儿童学会留意观察各种事物细微的变化,之后主动画出来的作品总是能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这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具有积极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教师更应该多去了解儿童心理学,如果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中心的基础上。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使儿童产生内心的创作冲动。儿童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他们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夸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儿童,要认可儿童,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创造感,觉得绘画是一种享受,可以带来快乐。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尊重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另外,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和理解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当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儿童通过直觉绘画也是一种对于世界的探索,也有助于大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结语

强调在美术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直觉观察能力,把直觉能力作为艺术创造能力培养,是中西美术教学中应该共同遵循和依赖的根本。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笔者发现应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用直觉教育对孩子进行直觉能力的培养,凸显出直觉能力对儿童绘画启发的重要性。就直觉感受的形成因素来讲,除了生理素质、童年经验、社会实践的影响外,还有个性心理因素的差别在其中。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这个教育过程一旦圆满完成,其结果就可能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五

【摘 要】“手绘”这一美术门类在现代美术发展中是极重要的,考证设计者创意的透视基础、抽象思维、概念等,多以人物景观具象抽象等表现手法。而基本的美术学理论知识对于室内外手绘这一倾向于设计灵感与抽象派别的绘画领域是否具有重要作用呢。手绘的表现技法倾向于透视基础和线条、不同物体质感的表现力上,与传统的美术类别相比之更具有现代化风格;美术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对于手绘创作作品的内涵与表现力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关键词】美术学概念;透视;表现力;意义

手绘是美术绘画的基础,对于绘画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手绘就像是一道难以攻克的难题。想要学好美术,必须要从手绘开始,要从其结构基础、透视线条等方面用心的钻研。而室内外手绘表现则是相当考验技巧的一门学科,其表现手法有写实画法、喷笔画法、界尺画法等,技法种类多种多样。想要准确而直观地表现出自己心中的设想,除了需要大量勤奋的练习以外,更需要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的积累。

在历史上关于美术学这一笼统的词汇的解说有许多。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用语言互相表达思想,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美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从原始社会发展趋势能够看出,史前人类制作器具从最初的“便于获取”逐渐演变为“实用美观”,而这种发展被称作了最早期“美的意识”的觉醒。同时,美术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美术在社会中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任何发展都是基于经济的发展,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层面时,人类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就开始有了所谓的“美的追求”。

美术是由人类创作的,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而身兼创作的美术家们首先需要的便是一定的思想与文化修养,这将直接影响到其作品是否有引人深思的内涵和境界。放眼望去,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美术作家,他们个人的思想感情、时代主张和自身修养造就出一批批引人入胜、流传百世的作品。而美术又是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洞窟壁画与佛像雕塑,这是美术与宗教意义的表现。

通过阅读美术史论类知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术是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也是其中各领域、各事物的全面反馈。人们所说的“全面”的社会生活,便是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其意义是,美术不仅仅能够反映当今社会的经济、生产、阶级等关系,也能够反映出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宗教、法律、道德观点等。还能够反映出人们的各种情感、情绪、审美趣味等。这是美术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

美术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生产形态,这是下面我们所要论述的一点。

美术是一种精神的生产形态,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领悟或对艺术的灵感,它具有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这三个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是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中再现的视觉形象已不是现实生活中那个所谓的客观对象,而成为了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所进行的整理、组织和重塑后再次创造产生的新的艺术形象。新的艺术形象中注入了创作主体(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自己的态度。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美术的表现手法与媒介都使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与生活的真实性产生了相应的距离,产生了作品反映生活、再现现实艺术的假想性。以此可以得出,美术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现实生活的。

美术学理论的重要性。

美术学理论是与人生的价值问题有所关联的。通过钻研美术学理论,能够丰富和健全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肯定等。而美术理论对于中国的美术类学生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想要成为美术理论学家,还是想在艺术创作上有所成就,都必须要打好美学理论的底子。

就像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样:在艺术领域,你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意识的多少与高低,将会决定着你的艺术眼界有多高,也将会决定着你在艺术这条道路上能够迈出多远的步伐。

手绘表现图因其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并且能够准确直观地表现其想要表达的空间结构与情感表达的艺术感染力,无可厚非地成为了艺术设计的基本功。

手绘可以说是创意的基础,是创意的开始,几乎所有美好的创意构思都来源于手绘的表达。而绘制手绘表现图则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手、眼睛、大脑的协调能力。当有了一个闪光的创意时,就需要设计者具备着高昂的创作热情,用最直接、最便捷、最真实的手绘形式将它表现出来。

手绘表现这一技法课程也是一门操作性相当强的课程,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门基本功,它的重点在于培养训练学生们快速表现的能力;“快速”和“准确”的表现力对于帮助设计师们发展其设计理念、拓展空间、交流和探讨思维是相当重要的。

在能够快速表达对象的基础上,对于各式各样表现技法的运用与组合具有认识和理解,并且能够结合自身条件能力和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风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积累知识与总结并要坚持不懈的练习。

而在绘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艺术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具自我特色的个人表现风格,而只有这样富有神韵与自我风格特色的作品,才能够被称之为真正的手绘作品。要做到这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勤奋练习,坚持不懈,在追求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知识,做到在刻画对象的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够走向真正的成功。

如今,手绘的种类和技巧变得多种多样。而室内外手绘表现技法是综合了手绘技法、透视基础、材料工具等的特点上进行的更新手法。在技法的表现上,这一门类综合了水彩、彩铅、马克笔等方式,将室内外设计逐步的发扬光大。

室内外手绘表现技法以基准透视和线条技法为主,在绘制过程中相当重视明暗光影效果的处理以及虚实关系,要突出画面主体,表达简洁明了。

室内外手绘表现技法其最直观的表现特点有以下几点:

真实性与直观性。

表现技法在生活中是对于室内外的场景真实的记录。要真实再现对象的场景和空间,注重透视和绘图基本技巧,对于透视学和色彩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要求极高。所以,室内外手绘表现技法的真实性与直观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准确性与说明性。

必须符合对象的比例、空间、结构等要求。

科学性与艺术性。

室内外手绘表现技法绘图是需要建立在科学的透视制图原理以及一定的艺术学审美基础之上的。这需要绘者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及透视学基础。只有按照基本透视原理进行再加工创造,具备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才能称之为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

综上所述,一幅好的作品,不光有技巧,还要有其内涵与表现力;而不能因为过度追求所谓的“艺术美感”而忽略了美术的基本知识学习,这样只会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美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邓福星。美术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六

摘要:

美术就是人类对于美的理解与感悟,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丰富的育人资源。小学美术在小学育人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小学美术在教育中独特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以及健康审美心理的塑造等,对于小学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美术;美术教育;育人功能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三观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生涯的基础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美术作为小学阶段教学育人的一种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功能,并与审美功能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教育育人的功能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而美育的重要内容就包括提升审美意识,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本身就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将美术应用于小学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美感的体验,帮助学生培养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另外,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艺术,认识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陶冶学生个人情操的同时发展个性。尤其是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艺术教育(包括美术教育)对于渗透德育的重要作用,特别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功能。”特别点明了美术立德育人的独特功能。简单地说,美术的育人功能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培养发现美、追求美的情感与情趣,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人修养、综合素质、艺术创造力、逻辑思维方式、审美能力等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二、小学教育中美术育人的内容

了解了美术的育人功能,利用美术学科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有效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构建小学美术教育的育人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育人质量。

1.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创造美的具体实践活动都与美感密切相关,也与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和情感相联系。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之初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有了对美追求的思想意识与情感,才能够更好地在美术世界里徜徉。首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其成长的主要场所,美术学科育人,只有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情感,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美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的魅力;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形状等元素的感知与体验,培养学生对于于美的认知与情感。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情感,引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发现家乡的美、社会的美。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通过欣赏抗战漫画、参观纪念馆、鉴赏各类展现民族气节的艺术浮雕等,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个人的审美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升。

2.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美术的育人功能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良好的品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美好的德行。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可塑性非常强,在小学美术德育渗透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尊重生命、团结友善的教育理念,这也是育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悟。当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信仰,形成对艺术、生命的敬畏,就有对真、善与美的正确感知,从而拥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

3.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

小学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审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人本身就具有一种主动改造的意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改造一些东西。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包括各种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尽可能多的美术知识,欣赏世界知名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动手参与,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在各种美术活动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体验中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4.健康审美心理的塑造

审美离不开心理活动,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就是审美心理,审美的过程也是外部世界与人内心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教育阶段,通过美术学科育人,就要健全学生的艺术心灵,包括在情感、感知、意识、意志等方面的重点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可以不断健全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明辨美丑、黑白、是非,不断健全心智,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2]韩娟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美术教育研究,2016(16).

[3]丘仁富。中小学美术独特育人价值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七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原始先人的思维方式谈起,分析了影响中国工艺美术的发生及演绎的思想文化因素的成因及根据。

关键词:工艺美术 起源演绎 思维文化

一、引言

中国工艺美术发生的较为久远,在久远的年代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史前美术史上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可以从原始先人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分析其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而产生的作品来探讨艺术的演绎。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因为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必定受多个因素共同组成的环境的影响,包括、、文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本文主要从思维、图腾、神话、阶层分类来探讨。

二、工艺美术的起源演绎概说

从起源来说,整个人类社会工艺美术的起源应该具有共通之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趟过的是同一条河流。整个工艺美术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世界的远古洪荒时代,也许当我们的原始先人从树上走下来,打制第一块石器并用它来打击远方的飞禽走兽时,第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就产生了。不论这件作品的创作思维、审美心理、作品的功效如何,这件作品都应该是属于工艺美术系列。“制造工具的行为打开了动物快感向人类美感转化的一系列过程的闸门,特别是对造型艺术来说,工具堪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鼻祖,它包含着造型艺术的基本萌芽”,[1]因为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任何工具的制造都是根据当时的劳动需要和能够驾御的物质材料制造出来的,大自然能够提供给人类的最为直接与方便的材料便是石头,最早的工艺美术起源于最早的工具设计,而最早的工具设计就是石器设计。人们对最早的石器加工,“自然谈不上有的审美加工,但当时的人类确实已在观念中形成了对石器具体形状性能的蓝图,在千万遍反复实践中,对于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诸如尖或者薄等形体概念和在具体砍砸时由这些形体产生的使用快感之间建立的思考,成为最早的对美的认识的客观物质基础”。[2]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件可以利用并利用了的石器工具就是第一件工艺美术品。

小孔是灵魂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人的对生存的观念,在工艺美术的发展演绎中这种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至于求全与求美的观念,我认为是中国人的吉祥与审美心理的体现。中国的工艺美术在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沿着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无不渗透着自己的这种观念。

三、工艺美术起源演绎的思维文化

远古时代,万物洪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感到陌生和恐惧,日月星辰的变换,山崩地裂的灾难,生老病死的神秘,无一不给人类带来了障碍,人类靠自己的劳动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本身;劳动在改变着人类的同时,也在锻炼着人的思维。由于对自然的不理解,原始人赋予自然万物灵性,试图以此亲近自然,于是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自始至终贯穿在原始人的头脑之中,正如泰勒所说:“事实上,万物有灵是宗教哲学的基础,从野蛮人到文明人来说都是如此。虽然最初看来它提供的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赤裸裸的,贫乏的宗教定义,但随即我们就能发现她那种非凡的充实性。因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枝叶无不根植于它。”原始人正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阴阳观念,而阴阳观念无不贯穿在人类的工艺设计之中。

人的观念重视研究人的本身,中国常常思索:“人类从哪里来?”原始先人从男女交合诞生生命的现象得出结论,即“男女精构,万物化生”,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界两种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赖而存亡的物质势力。

阴阳五行、八卦和图腾崇拜等观念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受原始的互渗思维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工艺美术的色彩来分析。人们从对自然的了解出自然界的五种基本色彩,即青、赤、黄、白、黑,并把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通过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色彩的象征和比附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五性(仁、义、礼、智、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可见,中国人很善于将不同的事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而糅和在一起,各种事物意义的转换,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国工艺美术自从起源以后,一直沿着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发展着,而工艺美术的创作设计,最根本的还是受设计思维的制约,设计思维更是受社会文化的限制。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渊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有自己的文化精髓置于其中的。而中国文化的互渗思维将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中国的器物造型及色彩配置等工艺美术的各要素分别具有更为深层的意义,也可以说,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的工艺美术品有极强的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已经随着的迈进慢慢渗入到人们的心里,所以说中国文化有很强的渗透性。

四、结语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过去和现在的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传去了精美的丝织品,而且传去了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轻出版社,1993:5.

[2]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轮。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200.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八

摘要:美术教学对学生人格的的塑造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美术课上,不但要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本文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美术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建议加强美术教学,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完美人格;塑造

美术教育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人格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传授,却忽视了美术教育中对人格的塑造,教师要把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人格放在重要位置,这也对美术教育起到了约束作用。所以,要完善学生的人格素质,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小学美术课上加强技能训练与基本素质提高,有利于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的发展,对小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结果。

一、美术教育的作用

1、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从小学生开始,让学生接触到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有利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担心大师的美术作品过于高深,怕小学生看不明白,不能接受画中的意思。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时,他们会有些不同的想法,曾有人所说:孩子具备天生艺术家的才能,他们具备与大师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我曾让小学生欣赏过《米罗》。课堂上,他们欣赏完米罗的几幅名作,学生受到了启发,在我的引导下,能够较好地思考、理解并解释画的内容。同时,他们能用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出了画家所要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讨论、解释作品,来引导学生们体验、思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情趣。但是,单一的美术欣赏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无益的。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曾说过:纵向深入会使横向关注更直接,只有较深地学习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对与之相关的作品加以关注,才会对定风格以及艺术家的相关内容加以关注,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成长

创造力为人类所特有,而想象力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会所想象力比作创造力的翅膀,让学生乘着它飞向创造力的宝库。受传统教育影响,许多美术教师只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学生也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不但要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还要打破这一纯粹的接受式的教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的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了解与观察周围环境的条件,让学生的眼界拓宽。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与兴趣相关。兴趣有利于人们积极地认识事物或者关心某种活动。心理学家提出: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记忆力的增强,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学习劲头足,心情更愉悦,在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有促进作用。结合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特点,美术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言行,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设计,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美术教学,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1、挖掘教材,以德育人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不仅肩负着美育的重要责任,还担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美术课主要是对美术教学与德育的有机渗透,坚持“学画画先学做人,要做人首先要立德。”为在美术课上成功实施德育教育,教师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教育的内涵,在教材中自主地寻找德育素材。比如:在欣赏课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欣赏教材所提供的相关美术作品,并且收集一些工艺美术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之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地对外国的工艺美术作品加以选择,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学会比较与鉴别,把欣赏活动搞好、搞实。使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得以培养,使小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更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大多数的作品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相关的爱国、爱家、爱美思想加以培养,培养小学生为有德少年。

2、提高绘画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老师最常用到的是临摹与写生。在临摹中,学生懂得并掌握了线条的组织,对造型的塑造,对色彩的调绘,对构图的平衡,进而对每幅作品的艺术美有了深切的体会。美术中的视觉元素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积极影响,情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特性。学校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它具有理智性与与正确的价值评价,将其结合在一起具有高水平的情感教育作用。现在的心理学感受到具有高尚情操的学生可以实现自觉地学习,他们的学习也更刻苦,他们追求真理,他们的身心也是健全的,他们具有最完美的人格。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让他们到校园中画风景和建筑;到市场中画场景和人物;画自己的老师与同学。这种课程设计主要是促使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也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3、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的社会非常丰富,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尊重与保护人的个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护个性主要是保护社会的丰富性,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有助于丰富创造力的的发展。美术教学中对自由性有所提倡,在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与课程设置的创新性都有所设计。美术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想象,对学生的思维及表达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促进了学生对不同于其他的非人文学科的探索,促使学生理解主客观的事物,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承昊主编,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闫承利主编,现代素质教育艺术大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科学教育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为大家分享的8篇美术的论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美术论文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52575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52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