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6篇(《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6篇(《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27 09:00:54 点击: 来源:yutu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岳阳楼记》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岳阳楼记》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诗两首》。

2、《岳阳楼记》作者简介: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2、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象,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曾褀《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笔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甫《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象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课堂小结】: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2、完成《伴你学语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题(作业本)

《岳阳楼记》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修辞方法,分别指()和()。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略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品读并背诵课文。

2.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4.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检查预习。

三、作者和背景简介。

四、朗读课文。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五、默读课文。

参照注释,整体感知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82535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825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