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什么意思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21 10:17:05 点击: 来源:yutu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答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文段中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小题2: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2分)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小题4: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之,结构助词,的;蹴,用脚踢;辩,通“辨”,辨别;已,停止,放弃。(4分)

  小题2: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天性、天良)。(2分)

  小题3:举例 义 生(3分)

  小题4:“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不用原文,用自己的话叙述也可。)(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之”在文言文中既是常考词,又是个多义词: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指人,事,物或者是一句话;③语气词,无意义;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动词,去、往、到。在这里“之”是结构助词,的。“蹴”在这里是“用脚踢”的.意思,而在“一蹴而就”中是“踏”的意思。“辩”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辨”,“辨别”的意思。“已”在文言文中常当“停止”讲,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在“事已至此”中是“表示过去”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此”是“这”的意思;“之”虚词不译;“谓”是“叫做、称作”的意思;“其”指“自己”;“本心”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可见“义”是切实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的,“义”比“生”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小题4:试题分析:选文除了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通过对比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剥豆阅读答案3篇

剥豆阅读答案1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未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答:本文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1、①怜爱孩子,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2、(勇于)竞争,(做事)认真。意思相近即可给分,但答“自信”不给分。

  3、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4、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或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或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或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或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言之有理即可。

剥豆阅读答案2

  文段(一)剥 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小题1: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什么?(2分)

  小题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小题3: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有哪几种。(3分)

  小题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个特征是什么?(2分)

  小题5:阅读本文,用简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欣赏儿子的自信和大气。(2分)

  小题2:①慢是因为恋怜爱儿子,想增强儿子的自信心。②快是因为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3分)

  小题3: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3分)

  小题4:有竞争意识、对事认真。(2分)

  小题5: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或: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篇虚假的生存空间。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3分)

  小题1:试题分析:从“可这不公*,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儿子说这番话体现出了他的自信和大气。

  小题2:试题分析:从““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可得到。

  小题3:试题分析:文章题为“剥豆”多处写如何剥豆,所以显然是动作描写。““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等这些都是心理描写。还有母子的对话,是语言描写。

  小题4:试题分析:结合文章对儿子的描写,再结合“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这一句可以看出儿子有竞争意识,而且做事非常认真。

  小题5:试题分析: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家长的角度是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等。从孩子的角度要意识到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做好承受苦难的准备。

  具体来说:

  ⑴写人为主:描写了……,赞扬了……,表达了……感情。

  ⑵写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达了……感情。

  ⑶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感情。

  ⑷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剥豆阅读答案3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阅读题: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2、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和_____。

  3、文未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4、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参考答案:

  1、①怜爱孩子,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2、(勇于)竞争,(做事)认真。意思相近即可给分,但答“自信”不给分。

  3、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4、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或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或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或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或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言之有理即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2)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

  (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答案:

  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

  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2

  (一)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 久之,目似瞑 (《狼》)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 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 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答案:

  1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12.(2分)C 解析: C.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 (例句 代词,代这种传言)

  13.(1)(3分)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

  (2)(3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14.(4分)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附译文:战国时代,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不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3)

——《风吹一生》阅读答案3篇

《风吹一生》阅读答案1

  风吹一生

  ①天真的冷了,连风也受不了了,半夜三更来敲打我的窗户,它们想进来。这种节奏的敲打声我熟悉,这些风一定是从我的家乡来的。所有的风都来自北方的野地和村庄,我家在城市的北面。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它们对此十分陌生。风的认识里只有光秃秃的树,野火烧光的草,路边的草堆,孩子们头上的乱发和整个村庄老人的一生。风不认识城市的路,一定是谁告诉了它们我在这里,才会爬上五楼来找我。

  ②城市里没有风声,没有歪脖子树和草堆供它们存活下去。它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唤一个人回去,是唤我吧,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我从床上起来,打开北向的窗户,黑暗阔大的北风滚滚而来,像旗帜和荒沙一样悬在城市的半空,只等着我从钢筋水泥的一块堡垒里伸出头来,与我面对面,告诉我一些风中的人的消息。

  ③我家乡的人生活在风里。离家的那天,一大早我就看见祖父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一种便携可折叠的小凳子)上。天色灰沉清冷,秋天的早上永远是一副将要下雨的模样。风很大,地上的杨树叶子转着圈堆到祖父的鞋子上。我对祖父说,进屋吧,外边冷。祖父说没事,不冷,都在风里活了一辈子了。然后问我坐火车还是汽车。我说火车,这个问题他已经问了好几遍了。祖父自言自语地把火车重复了一遍,说他夜里也梦见我坐的火车了,跑得太快,怎么叫都停不下来,他就数来看看,我是不是已经被火车带走了。我让祖父进屋吃早饭,他也不肯,只想坐坐,守在门口的风里。那个早上我离开了家,前往一个远离家乡的城市。祖父拎着小马扎跟在我后面穿过巷子,风卷起的尘土擦着裤脚。我说巷子里风大,回去吧。祖父说你走你的,我想在巷子头坐坐。然后就放下小马扎坐在了路边上。村庄坐落在野地里,村前村后都是麦地,麦地上的风毫无阻碍地从村南刮到村北,沿村庄中宽阔的土路,一次次宽阔地刮过。我走了很远回过头,还看见祖父坐在风里,面对着我的背影,被风刮得有点抖。

  ④祖父老了。风吹进他的身体。当风吹进一个人的身体里时,他就老了。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从我记事时起,祖父一直骑着自行车带我去镇上赶集,五天一次,先在集市边的小吃摊坐下,吃逐渐涨价的油煎包子,然后到菜市旁边的空地上看小画书,风送过来青菜和肉的味道。那时候祖父骑车很稳健,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有风的时候我躲在祖父身后,贴着他的脊背,只能感到风像一场大水流过我抓着祖父衣服的手。长大了,自己也能骑车了,少年心性,车子骑得飞快,在去姑妈家的路上远远甩下了祖父。我停在桥头上,看见祖父顶着风吃力地蹬车。祖父骑车的速度从此慢了下去。有一天祖父从外面回来,向我们抱怨村边的路太差,除了石子就是车辙和牛蹄印。祖父说,风怎么突然就大了呢,车头都抓不稳了。但是谁都没有在意。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⑥一个人就这样被风吹老了。风逐渐穿过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了白发,吹干了皮肤留下了皱纹,最后,风把祖父带到了另一个去处。我随着一阵一阵的风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长大了,最终却走进了没有风的城市,只有祖父和他的小马扎还不时吹进我的梦中。

  《风吹一生》阅读题目:

  1.作者为什么把“风吹一生”作为文章的标题?(2分)

  2.“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它们对此十分陌生。”风本无形,为何作者会看见它在“东躲”,并知道它对城市“十分陌生”?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3.第四段说,“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又说“但是谁都没有在意”,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3分)

  4.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2分)

  5.风慢慢吹大了我,也慢慢吹老了祖父,祖孙二人多年的心灵对话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细腻的亲情。可是现实中却有很多老人在城里城外独守“空巢”,亲情的风儿已不容易吹进他们的生活。今晚,风儿又为“我”捎来了故乡的思念,请你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模仿作者的口吻,将“我”体会到的情义吹进城里城外的“空巢”,吹向四面八方渴望亲情的心田。(4分)

  《风吹一生》参考答案:

  1.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内容上:①祖父在家乡的风里生活了一辈子。②祖父的一生饱经风霜。③从“我”对爷爷的深厚感情看,“风吹一生”还可以理解为亲情之风吹拂过祖父的一生。④作者的目的在写祖孙情,风饱含了作者的深情。结构上:⑤风梳穿文章始终的线索。(2分。内容上1分,答到一点即可。结构1分)

  2.晃动的灯影和撞在城市建筑物上的风声让我“看到”了风在“东躲”。这些风是从我的家乡来的,它们的认识里只有家乡的一切,所以我知道它对城市“十分陌生”。风无形,人却有情。表面上写家乡的风来找我,实际上饱含了我对家乡和祖父的深切思念。(共3分。能读懂风的行为得1分,回答不必拘于参考答案,意对即可。作者感情2分,只要答出“思念家乡”或“思念祖父”的意思即可;如果答成祖父思念孙子,得1分)

  3.不矛盾,前者说的是多年的观察和挂念,以祖孙情感积淀的漫长过程为基础。后者是一瞬间的行为,应该说是“当时谁都没有在意”,这也合情合理。(3分。判定不矛盾的得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

  4.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2分。答出这一层意思即可。若分析语言技巧或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不加分也不扣分。)

  5.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4分。与文章内容衔接自然,风格接近,语言通顺,可得4分;风格、语言一方面有欠缺的`可得3分;内容衔接较差最多得2分;只要作答,一般不判0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4)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3篇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且噬己也:

  且:并且

  B、稍近益狎:

  益:渐渐,更

  C、驴不胜怒:

  胜:能承受

  D、尽其肉,乃去:尽:吃完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B、虎因喜

  因跳踉大

  C、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觉无异者

  D、无敢哗者

  终不敢搏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完整过程。

  B、本文开头两句为故事的发生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是指向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运用拟人化的描写,刻画形象细腻生动。

  4、翻译下列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它)当作。

  (2)然而(老虎),走过去,觉得(它)也没有什么。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2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9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虎大骇,远遁遁:____________

  (2)驴不胜怒,蹄之蹄: ____________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 ____________

  (4)既而鼠跳掷渐迟既而: 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为且噬己也

  B放之山下 然后知猫向之避

  C.然往来视之 庞然大物也

  D.待其惰也 益习其声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小题4:填空。(4分)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5: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逃跑(2)用蹄子踢(3)恰逢,正好 (4)一会儿,不久

  小题2:D

  小题3:(1)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着:“(驴的)本领只有这些罢了”。(2)这样之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不是胆怯, (而是)在等待老鼠们疲惫了(才攻击它们)。

  小题4:以为神技止此耳 “大与猫等,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小题5: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A项中 “以”的意思分别为“相当于而,表顺承”“认为”,B项中“之”的意思分别为“代词”“助词”,C项中“然”的意思分别为“但是”“样子”,D项中“其”的意思都是“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老虎对驴子的认识过程”以及“虎害之重”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谈启示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可。

《黔之驴》阅读附答案3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骇 ( ) (2)觉无异能者( )

  (3)驴不胜怒( ) (4)计之曰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3.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2分)

  4.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

  5. 写出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6.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4分)

  参考答案:

  1、(1)受到惊吓 (2)本领 (3)禁得住 (4)盘算 (2分,对两个得1分。意对即可。)

  2、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2分)

  3、一鸣,一蹄。(2分,一处1分。)

  4、不设统一答案,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2分。意对即可。)

  5、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6.不设统一答案。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4分,每处2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5)

——《一生的戒指》阅读答案3篇

《一生的戒指》阅读答案1

  一生的戒指

  ⑴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

  ⑵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

  ⑶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⑷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⑸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⑹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

  ⑺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⑻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它,藏纳着密集的痛点,凝聚着慈祥的目光。

  ⑼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⑽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⑾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作者:李汉荣选自《青年文摘》20xx年第3期有删改)

  13.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为什么?(3分)

  14.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5.仿照第(8)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

  16.读完本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3分)

  17.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或许已不熟悉本文所描绘的“温暖工程”,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浸润着父母、亲友无数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简要写出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例(3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

  13不好,(1分)“刚毅”既写出了顶针坚硬的质地,(1分)也突出了母亲生活中坚持不懈(或坚强、坚毅等)的品质。而“坚硬”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1分)

  14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意思相近即可)

  15示例:镌刻着流逝的日子。(答此题时,学生要做到结构相似,且与文中的两句有相同的表达效果即可给满分。)

  16题要点: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是因为顶针凝聚了母亲一生的艰辛,是对母亲一生辛勤劳动、默默付出的赞美,是对母亲的深深感激。(意思相近即可)

  17示例:美美的饭桌上,父母总是把鱼、肉往我的碗里夹,还关切的说:“长身体,多吃点!”那一刻,我很幸福!

  (此题答案多元化。学生答题时能抓住生活中的感人细节来写,语言通顺,给满分。其余则酌情给分。)

《一生的戒指》阅读答案2

  一生的戒指

  ⑴它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

  ⑵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

  ⑶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⑷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⑸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⑹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

  ⑺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⑻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它,藏纳着密集的痛点,凝聚着慈祥的目光。

  ⑼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⑽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一生的戒指》阅读答案

  ⑾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作者:李汉荣 选自《青年文摘》20xx年第3期 有删改)

  14.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为什么?(3分)

  15.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16.仿照第(8)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2分)

  17.读完本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3分)

  18.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或许已不熟悉本文所描绘的“温暖工程”,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浸润着父母、亲友无数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简要写出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例(3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

  14.不好,“刚毅”既写出了顶针坚硬的质地,也突出了母亲生活中坚持不懈(或坚强、坚毅等)的品质。而“坚硬”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15.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意思相近即可)

  16.答此题时,学生要做到结构相似,且与文中的两句有相同的表达效果即可给满分。

  示例:镌刻着流逝的日子。

  17. 答题要点: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是因为顶针凝聚了母亲一生的艰辛,是对母亲一生辛勤劳动、默默付出的赞美,是对母亲的深深感激。(意思相近即可)

  18.略。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6)

——《天坛之美》阅读答案3篇

《天坛之美》阅读答案1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淡、清妙、清幽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深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虚实相生。

  6.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7.(1)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2分)

  (2)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3分)

  【答案】

  5.C

  6.D

  7.(1)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如答“高”、“圆”言之成理也可。

  (2)雄伟、威严、厚重。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7)

——《心灵之灯》阅读答案3篇

《心灵之灯》阅读答案1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了一位为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带来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的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第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声音。

  他是用心有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凡之美?

  12、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3、“他是用心有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这句话是针对文中什么现象而发表的议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面对这位“盲童”,每个人都会怦然心动,文中的“我”受到震撼,情绪发生急剧变化,开始“颓然”,而后“愕然”,最后“黯然”。请分别指出情绪变化的原因。(3分)

  答:“颓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愕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黯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结尾时写了“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本文叙写了有关“盲童”的两件事:“盲童向”“我”询问“红”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盲童”听到小猫叫声、道理:只有用心去领悟世界,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13、在正常人眼里,红色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颜色,而“盲童”却感受到了它是有生命的,美好的、正常人常常听到的是嘈杂声音,而“盲童”能从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14、同情盲童的不不幸、对盲童细腻的心灵世界的惊讶、对自己感触不到生活美好的自责

  15、点明“盲童”的心灵有着一盏生命之灯(点题)、赞美身体残障 心灵光明的人生风范(深化主题)、反衬正常人缺乏生活激情的不良心态(引出“我”的反思)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8)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3篇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2、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3、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

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2、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

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3、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

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5、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

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

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

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

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

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

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

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基因的作用

  种瓜得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⑶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4.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6.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基因的作用

  种瓜得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种瓜得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⑶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4.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6.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基因的作用

  种瓜得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9)

——一炉雪阅读答案3篇

一炉雪阅读答案1

  2010年8月,我接到写《裴艳玲传》的任务。

  那年八月,人生仿佛沉到谷底,握在手中的时光仿佛俱是碎片,片片都能把人扎得疼出声来。

  很多时间,我一个人把自己与世隔绝了,不再写一个字。不与任何人联系。每天骑自行车满城乱逛,从天亮到天黑。不知到哪里去,也不知与何人说,真正的疼痛——更与何人说?有些决绝只有自己知道,有些疼痛只能埋在心底。

  这时,省委宣传部与省作协决定让我写《裴艳玲传》。

  我有犹豫。接到电话我就拒绝了:“我不写……”一怕写不好,裴先生本是一代宗师,文武昆乱不挡的梨园翘楚,在戏曲界是铿锵做响的玫瑰。二是情绪低到极点,只想安静的呆着,甚至想去深山古寺隐居,已然彻底厌倦了和人打交道……但几天之后我还是接了——我喜欢戏,从小就是戏迷,对戏曲有一种前世今生的感觉,我的家乡霸州亦是戏曲之乡,我还票几口程派,能为裴先生写传,也是我的福分。

  我来到先生身边,一跟三年。三年光阴,朝霞裹云一般,想起来都是珍珠点露,不自知间,已熏染得一身傲骨风姿,却又知低调谦逊之美。孙过庭在《书谱》之中写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三年过去,忽然感叹这八个字映照在那每一分每一秒里。甚而,照耀在人生以后的每一寸光阴里。

  陪先生去演戏,香港、台湾、每个城市……每到一处,俱是人声鼎沸,鲜花掌声。先生仍然冷静,我必须唱好每一出戏,戏里是天、是命、是根、是魂。我见先生演那一个个英雄男儿:钟馗、林冲、武松……一身豪气,悲愤孤傲。也陪先生吃饭聊天,那样的大家,粗衣布衫,粗食淡饭,几瓣大蒜是最爱,清淡日子中只言艺术。

  有一次深夜提及挫折伤害。先生说她被孤立,几十人买好机票去台湾演出,忽然全不去了……只剩她一个人。那时已是凌晨三四点,一杯普洱茶已经凉了,先生*静地说,我听得耳热心酸,珠泪潸然……她却如风过耳际般清远了,只言都已过去,哪有过不去的.坎儿,攻击你是因为你优秀……关键是,你如何把挫折与伤害做成一朵小花,然后别在你的衣襟上。

  那天深夜,只有我和她。还有,窗外孤独的风……还有,我们的脚下卧着她的五六条小狗。有时候我们彼此看一眼,眼神交汇的刹那,一切明了——每个人都是在黑夜中大雪纷飞的人,每个人活着,都没有同类,但都在努力寻找着同类。那个过程,便是慈悲,便是光阴和人生。

  那是一次极难忘的谈话。先生什么也没问我,我亦没说。她只说了一句话:一帆风顺从来不是人生,你跑得快了,连风声都听不到,何况那些风言风语呢?人就像一炉雪,得有风雪吹,这炉雪才更见风骨啊,小丫头啊,日子还长呢,好好写你的字,艺术永远是一个人的魂儿,全世界都抛弃你艺术还会跟着你,只要你要它,它永远死皮赖脸地跟着你……你得把这一炉雪炼成一炉最晶莹、纯粹的雪,用它泡茶喝,你就叫雪茶吧。你自己喝自己的小禅茶时,你就成了!

  无数个夜晚,就这样与先生秉烛夜谈,无数个日子,与先生聊天、吃粗茶淡饭、遛她的几只小狗、喝她的普洱、铁观音、大红袍……好光阴是织了金线的,天地有义人有情。

  我学会了喝茶,亦学会了慢下来品味光阴中所赐有的一切,看她快70岁了仍然如少年一般,没有性别没有年龄,英姿飒飒地活着,独活成自己的裴艳玲。

  我重新开始写字。因为眼睛不好,怕光,就用毛笔写在宣纸上,收拾起少年时的书法,开始觉得不耐放,嫌慢。日子长了,居然觉得是在修行——《锁麟囊》中薛湘灵唱得多好呀: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早悟兰因。兰因何时悟到,那真是因缘际会。因了写《裴艳玲传》,又有幸去*戏曲学院任教,之后是《裴艳玲传》的出版,全国几十家报纸同时连载、电台连播、得奖、前呼后拥的人群……很多朋友见了我说:《裴艳玲传》写得好,小禅,你和以前不一样了……

  再之后,文章不断获奖,新书登上各种畅销书排行榜,大学讲座的邀请铺天盖地……此时,我却保持着过分的清醒与冷静。每天早晨,仍然保持至少一千字的手写。然后煲上一锅汤,打扫房间、整理旧稿、菜市场买菜、布衣粗食。为略微的沾沾自喜自省着,记得时刻保持谦卑与朴素,并且对情怀保持敬意,慈悲喜舍,笑如莲花。

  一个好友生意失利,从几千万到一无所有,之后又离了婚。她动了不止一次自杀的念头。很多个深夜,我给她讲裴艳玲、戏曲、花儿、好玩的人和事,还有自己大学讲座中有趣的事情,还讲那一炉雪……我告诉她再黑的天也得亮,花谢了还会再开。

  一年之后她再婚,开了一个花店,过着寻常人家的日子,又*淡又快乐。她告诉我,自己成了那不可复制的一炉雪,自吹炉火夜煎茶,早已把日子过成了诗,春天的时候,她送了我一大抱白蔷薇,白蔷薇胜雪,美得料峭动人。

  2014年冬天,再次看裴先生演出《夜奔》。看那林冲霄汉悲愤疾走,先生不是演林冲,她自己便是林冲了,一个人在大雪纷飞中奔向了梦想、情怀、慈悲。她在台上眼里有泪,我在台下,珠泪滚滚。

  一个人,没有同类。然而,又何需同类?

  我也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煮的那炉雪,在天地之间煮啊煮,与光阴对话,与天与地与自己对话,与草木情深对话,与一茶一饭对话……在自己的禅园,听雪。在最好的时光里,一意孤行做那个最好的自己,与时光化干戈为玉帛,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然后请时光和你来听,来吧!你听,你听啊。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阅读答案3篇(扩展10)

——一生只做一件事阅读题答案3篇

一生只做一件事阅读题答案1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

  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因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日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参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

  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B.外婆家后园的花红柳绿、虫鸣燕舞给儿时的“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为“我”成年后的养花之渴望做了铺垫。

  C.文章先从自己种花草的经历谈起,再对照黄岳渊种花草的故事,顿悟出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道理,由事入理,说理既深刻又形象。

  D.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2.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3.同样是在叙述,文中第⑥自然段与其它段落相比较,它们在语言表达上各显示出了哪些不同特点?请分别进行概括说明。(5分)

  4.品读文中第⑨段里画线的句子,先简要解说作者所“顿悟”的“人的~生只能做一件事”的内涵,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生只做一件事”。(6分)

  1.A(作者认为自己“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由于自己受不住诱惑,不能一生专注于写作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2.作者将黄岳渊先生养花与自己养花对照,突出黄先生“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这才是一生做好了一件事(2分)。作者这样写,既解释了 “我不再养花”的原因,又为下文抒写“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做了铺垫(2分)。(共4分)

  3.第⑥自然段的语言表达特点:①语言凝炼(用了大量的四字句);②句式灵动(整句与散句结合);③概述简明(全段仅用二三百字,就把黄先生辞官种花的事叙述得清楚明了);④用语典雅(使用文言语句,富有文采)。(第一问任答其中三点即可,每点概括说明各1分,共3分)

  其它段落的语言表达特点:①质朴;②通俗;③自然;④口语化(因为其它段落中的叙述是作者在向读者或听众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所以更注重语言表达的质朴、通俗、自然和口语化,而第⑥自然段中的叙述语言则是作者在转述《花经》中的“序言”内容,所以更注重语言表达的简明、生动、典雅与书面用语)(第二问任答其中2点即可,2分)(本小题共5分)

  4.解说内涵: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认准一件事并潜心去做,才有可能把一件事做成做好,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一问2分)

  谈怎样做:一是要有具体目标(关键词是“做一件事”);二是要持之以恒(关键词是“一生”);三是要切实去做(关键词是“做”);四是要有所结果(关键句是“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第二问4分,每点1分。如果此问只用文中的语句“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 来作答,最多给2分)(本题共6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059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