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思维导图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思维导图

更新时间:2023-03-21 06:33:03 点击: 来源:yutu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1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由关注到热爱自己的家乡。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本地的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十三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2、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姓,大家有没有想过姓是怎么来的?在现在生活中,通常子随父姓,那么在古代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没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明确:我们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古代有个本应姓赵的人,因为承袭他父亲的爵位而改姓周阳,可见我们有的姓是因为封地的缘由而来。

  ①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②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明确:(“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姓氏中的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也就是说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二、姓氏的源起及意义

  1、图腾演变为姓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载,晋国有狐毛、蛇*,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2、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据此,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并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夏、商、周时期,姓氏作为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

  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浒传》中一个人物“西门庆”,他姓西门,为什么姓西门呢?他家住在西门这个地方。大家想想东郭先生为何姓东郭?可见有按居住地而得姓。

  4、现在如果赋予同学们一个神圣的职责,让你们给一个人赐姓,这个人是杀猪杀鸡杀鸭的,你们觉得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姓才合适呢?(自由讨论,姓“屠”)

  明确:这就是姓氏来源的又一种方法,按照职业取姓。大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按照职业得姓的姓氏?(巫、卜、陶等)

  5、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

  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②.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③.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④.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⑤.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⑥.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⑦.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⑧.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⑨.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⑩.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6、探究思考、根据材料,确定探究方向。

  1、据第四次人口谱查统计:三明市共有33个民族,459个姓氏,人口较多的姓氏有100多个。三明市在较多人口的100多个姓氏中,又以陈、林、邓、王、李、黄、吴、张等姓氏人口最多。其中大田县共有153个姓氏,其中人口达万人以上的有:林、陈、吴、郑、张5个姓氏。

  2、据大田县内部分姓氏族谱记载,大田人多为河南省迁入,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刚强,忠厚好客。历代人才辈出,至清末,进士38人、举人59人。其中有誉满京城的明代礼部尚书田一俊(号钟峰),任内曾上疏《大田盐法议》,以解故里吃盐难;与郭奇逢(鹤峰)、廖宪(盘峰)三者文章气节相砥砺,著称“三峰”才子。

  县人连登岸精研星纬,著有《天文志》;肖一槐高年积学,著有《天文地舆图》。名医不乏其人,清吴腾汉途经福州,治愈当地“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所器重;叶端一剂药治愈厦门海防分府李章霖内眷难症,名震鹭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谢廷训主修首部《大田县志》。

  3、从战国末年开始,中原*有过四次大规模迁徒入闽(包括进入闽中西部的三明境域)的记录。

  第一次汉族人入闽是在战国周显王扃年间(约公元前339~329年)。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讨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越王室一部率残部逃入浙江省南部与福建省北部、东部,开辟新领地,在战国晚期建立了闽越国。

  第二次*大举入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灾害频繁。中原许多汉族难民纷纷南下,逃入东南一隅的福建一带避乱。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族和难民纷纷选择交通闭塞的福建各地作为逃难避所。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便有江左衣冠右族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大批中原难民蜂拥而至。以至,三明境域的建宁县有句传言:“未有建宁,先有何姓。”

  第三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高宗时期。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令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征剿泉潮间“啸乱”。陈政父子率官兵及眷属共8000多人(计有58个汉族姓氏)从闽、广之交的梁丘盘陀岭进入福建境域征战,至唐景龙三年(715年),共经历了47年。*征剿“獠蛮”之乱之后留守闽地,“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其后裔遍及福建省各地。

  第四次汉族人大举入闽是在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但据《闽国史事编年王潮篇》载:“宗权发兵攻绪。绪窘,乃率光、寿兵五千,并携吏民南奔。”可见王绪离开河南光州时仅五千官兵,其队伍在入闽途中有很大发展。)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

  至此,三明境域的人口也发展至近50万人,形成以汉族人为主的生活区域。

  姓氏源流考、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小结: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流传百世,把他们优秀传统发扬广大。同时百家姓又是普及到千家万户每一个人身上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点来打开探究*文化的大门。

  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等,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说*姓氏同根同源?

  明确: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姞、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二、文化寻根

  (一)、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

  (二)、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每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支点,进而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文化源流例谈

  1、节日文化。节日是怎么产生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

  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

  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

  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到汉末蔡邕的《琴操》里,才将介子推之死与禁火联系起来,传诵至今。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思考:

  1、结合自己家乡的一些节日活动,举例说明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谈一谈:家乡里有哪些历史悠久的建筑,举例说明。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过程:

  一、仔细阅读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部分的内容。

  二、选择其中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或姓氏源流,或年节风俗,或民族探源,或“课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你有兴趣去研究的课题。

  三、自由分组,有相同研究课题的同学可自由组合成小组。

  四、从文化寻根的角度研究所选择的课题。

  1.设计研究提纲,确立你所要研究的“点”。

  举个例子,假如研究“酒文化寻根”这一课题。

  酒文化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酒本身所带有的文化色彩;一是指饮酒(包括用酒)所形成的文化意义。关于酒本身,包括酒的历史研究、酿酒技术以及酒在流传中形成的文化系列,如酒器(酒具)、酒经、酒旗、酒楼(包括酒馆)及酒令、酒筹等。关于饮酒用酒形成的文化意义,包括饮酒的历史源流、饮酒习俗、饮酒方式等相关内容。

  一个大课题“酒文化寻根”之下有这么多的分支,当然不可能一一涉及。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开初,就得确立你想要研究的“点”,这些“点”之间,关系应尽量密切,形成论文时,才显得逻辑严密,中心明确。

  2.根据确立的“点”,查找资料。

  3.选取素材,整合内容。

  五、撰写论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

  设计意图

  一、本课属于探究性学习课型。

  探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这种课型之中。教师只是引导,不必给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

  二、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要想了解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他的文化背景;要想研究一个民族,也必须研究这个民族的文化。美国哈佛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他从文化的角度对世界七大文明作了深入的文化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语文教师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如果课本里没有合适的课题,也可以从课外选择。学生所选的课题可以相同,也可以几个学生合做一个课题。将确定的课题告诉老师,并征求老师的意见。然后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也可以请老师帮助解决资料问题。查找资料可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进行,资料尽可能丰富。然后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分析,分出主次,找出那些能够生成课题观点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哪些直接引用,哪些间接引用,用在什么位置,要考虑妥当,合理安排。字数一般控制在20xx以内。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随笔,形式不拘一格。撰写时先列出“提纲”,搭好框架,然后再充实内容。论文要有层次,观点要鲜明。语言尽可能流畅,既生动又*实。如有条件,可以制作成电子文稿。写作时间可以限定在两周内。将写完的文稿在班内交流。优秀文稿教师可以帮助推荐到杂志发表。

  二、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跑图书馆,上网,请教有关专家。然后形成论文。3.交流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论文展示出来,可以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班内交流。

  三、可能会出现学生抄袭现成资料的情况,教师对此不要简单否定。学生查阅资料,适当借鉴是可以的,即便借用了大量资料也是允许的。但是有一点,就是教师要问学生:哪一点是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就是难能可贵的。

  四、教学评价实行记分制。整个探究活动满分5分,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效果等方面打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课题

  1.从《故都的秋》看历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2.“对联”历史小考

  3.“名片”溯源

  4.说说古人的“稿费”

  5.“情人节”的来历

  6.说说扑克牌

  7.*古代人痘接种术探源

  8.姓氏源流考

  9.说说古人的*仪式

  10.古今发型趣谈

  二、*前说“华表”

  当你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前那一对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已经成为我们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

  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最早,可能是人们用木桩作为标记。《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史记夏本纪》说是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这都是说禹带领众人砍伐树木,留下树干,作为测量山川形势的标记;此外,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标;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这在历史典籍中是有记载的。《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后汉书杨震传》:“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例如《汉书贾山传》就有“(秦)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偷合苟安”的话,“退诽谤之人”就是指的斥退提意见的人。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这在晚近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实例。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期,就曾于天命五年(1620)六月“树二木于门外,有欲诉者,书而悬之木,览其颠末而按问焉”(蒋良骥《东华录》卷一),这当是“诽谤木”的遗风。

  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再也不能刻写“谏言”了,而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识,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故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源。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学生的文化寻根应立足实际,从兴趣出发,结合课本确定课题,然后查找有关资料,整理资料,并拜访有关专家学者,请教语文老师,最后写成一篇。寻根,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寻根不是沉湎于对远古的回忆,也不是陶醉于昔日的辉煌。探源是为了根的复壮,寻根是为了挺出新枝。中学生的探源寻根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走出传统的学习模式向着更加宽广的领域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发现自我强大自我的有效途径。

  三、文化的分类及特点

  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还可以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可以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也可以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还可以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也可以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渊源及特点,并且为继承和发展母文化做出贡献。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四、文化源流例谈(张羽新)

  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种文化现象。

  龙文化。*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原始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第三阶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古代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

  节日文化。节日是怎么产生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人类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认识。节日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的条件:特定的风俗活动内容和历法的出现。在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外界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自身的生死。于是,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便出现了,先民力图通过这些活动去解释奇怪现象。这些意识和行为便是节日产生的渊源。比如中秋赏月是由原始的祭月、拜月活动演变而来。寒食清明源自古代对火的禁忌习俗,这在《周礼》中就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若再上溯,则与古时对火的崇拜有关。到汉末蔡邕的《琴操》里,才将介子推之死与禁火联系起来,传诵至今。另外,节日的出现必然与历法有关。在*最早的历法著作《夏小历》中就有关于北斗斗柄的记载。在《尚书》中已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后来发展为八节气。到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主要节日基本形成。如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已经是比较稳定的社会风俗。这时,历史已经渗透到节日风俗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代替了原来的某些原始崇拜活动。儒家礼法思想的影响,使得节日风俗上升为礼俗,甚至成为国家大典,扩大了节日的影响。

  茶文化。*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广义上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茶的人文科学内容。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有关茶的记载多达上千种。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就是茶。

  有的学者把茶文化划分为萌芽期(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形成期(唐)──鼎盛期(宋代至明代)──普及期四个时期。秦统一*后,茶叶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到了唐代,茶的生产具有相当规模,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茶叶的科学知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以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十个门类,记载了茶树的性状、品质、种类、采制方法、烹茶技术和饮用的器具等,介绍了饮茶的起源与饮茶的有关知识以及茶叶的产地。此书开我国茶书的先河,后来出现的茶书多达一百多种。“茶”字在陆羽之前有多种写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陆羽统一写作“茶”,建立了“五茶归一”的功劳。

  茶道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诗僧皎然,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日本的茶道精神“和、静、清、寂”由此而来。被称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禅师于宋代两度来华,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于日本各地,并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宋代是我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并行的局面。原有的八大茶区进一步扩大,饮茶的方法也由“烹茶法”变为“点茶法”和“泡茶法”。宋代还出现了著名的五大瓷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种茶具应有尽有。

  饮茶讲究用水,要“清、轻、甘、洁”。据说陆羽曾评出天下二十名水。如无锡惠山泉水、苏州虎丘寺石泉水、扬子江南零水等。茶与文人的关系密切,许多文人写过茶诗。如唐代卢仝写过著名的《茶歌》,宋代苏轼善于斗茶。陆游一生爱茶,写了大量的茶诗,被称为“茶诗状元”。郑板桥写茶联最多。茶与佛教、道教关系密切,许多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饮茶中包含人生哲理,比如“大理三道茶”,第一杯苦涩,比喻少年捱苦;第二杯香甜,意喻中年过幸福生活;第三杯百味交集,代表老年细味人生。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更加普及,茶馆遍天下。茶馆已经成为人们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现代茶艺更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艺的核心是泡茶艺术,基本程序有:“群鹤沐浴、请君入瓮、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汤色、闻香通灵、三啜甘露、赞许回报。”1990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即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到现在已经召开了七届。各地还有自己的茶文化节。茶博物馆也越来越多。

  茶本是*人的饮料,现在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并形成了各自的风俗。茶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阅读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1)

——《姓氏歌》教案5篇

《姓氏歌》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说一说班上的同学还有哪些姓氏?女兆姚、西早覃、口十叶、尸出屈、龙共龚、山隹崔、言午许、黄色的黄、符号的符、田地的田、国王的王、方向的向、队伍的伍??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二、熟读词语、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1、板书词语:“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月胡、上官、双方、国王、什么”。(加粗字体是书本上要求必须认识的字)

  2、老师教读,请学生上台来教读。

  3、老师随机抽取几个字指一指,认识会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出来。看谁反应最快。

  4、根据笔顺歌自己想一想笔画顺序是怎样的?请四个同学

  上台来,把“姓、什、么、双、方、国、王”七个字的笔顺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就在书本上,把这四个字按照笔顺写在田字格中。

  (笔顺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

  5、说一说“张”“钱”“徐”“国”都是什么偏旁呢?弓字旁、金字旁、双人旁、国字框。

  6、把黑板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遍,会读了的就擦掉,较难的词语就留在黑板上,可以多读两遍。

  7、全班一起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子——()弓长——()古月——

  ()

  口天——()子小——()言午——

  ()

  2、根据笔画顺序,写出下列字的笔顺。

  姓:,共()画;

  什:,共()画;国:,共()画;方:,共()画;

《姓氏歌》教案2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1)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二)诵读第二节。

  1.引读:

  师:*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1.个人挑战赛。

  2.男生女生集体比赛。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朗读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张""赵""钱",学习新部首。

  (1)指名朗读生字。

  (2)介绍部首:"弓、走、钅"。

  (3)说说一个字在做部首时和原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出示生字:么、国、方、什、双、王……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

  3.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猜谜法)

  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熟字拆解法)

  双:又又成双。(部件组合法)

  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介绍班级同学姓氏法)

  …………

  4.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把生字进行组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如:国--方框儿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

  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教案3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采用歌谣的体裁,运用对问对答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常见的一些姓氏,不但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巧妙地让学生了解到一种识字方法――合一合(两个字合成一个新字),而且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课文内容就是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

  2.课文插图是一个古代小男孩遥望天空出现的一些姓氏,形象地告诉学生我国的姓氏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3.认识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

  4.能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5.能仿照课后例子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姓。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姓”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姓”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姓氏”,认识一些常见的姓。

  教学准备:

  教师:“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姓”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姓”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一)易混字音的拼读

  1. PPT出示下面汉字和音节:

  qīng蛙、qīn人;星xīng、xīn里;

  出示任务: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读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指导。齐读。

  小结:读准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读准舌尖前音和翘舌音,有助于读准字音,帮助我们纠正地方音。

  (二)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 PPT出示有关字词:什么 双木林 * 地方

  出示任务: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 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习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书写了。

  (三)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识字课文《春夏秋冬》,了解了四季各有的气象现象和欣欣向荣的春天的一些事物现象。今天学习另一篇识字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②姓氏歌(“姓氏”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3.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识字课文是一首歌谣,是一首关于“姓氏”的歌谣。“姓氏”是指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学习这篇识字课文,不但要知道“姓氏”指什么,还要学习这一课文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并且背诵下来。

  二、学习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在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课文是一首歌谣,歌谣的朗读讲究的是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歌谣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习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歌谣的朗读要讲究节奏,就像我们歌唱一样,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习会认读的字和新的偏旁

  (一)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二)学习新的偏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会认读的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些字学习什么新偏旁?

  2. 反馈指导:

  张(“弓”“长”)弓字旁

  赵(“走”“?”)走字旁

  钱(“钅”“戋”)金字旁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确!是“张”字的弓字旁、“赵”字的走字旁和“钱”字的金字旁。(一边通过PPT演示,一边讲解)带弓字旁的字,大多与弓有关。如“张”字的本义是上弓弦,“弯”字的本义是拉开弓,从而引申出弯曲的意思;带走字旁的字大多与行走有关,如“赵”字的本义是快步走,“起”字是表示站起身子才能走的意思,即战旗、起来的意思;带金字旁的字,大多与金属有关,“钱”字的本义是指一种用金属制成的农具,后来才指货币。

  4.PPT示,齐读一遍:

  “张”字――“弓”,弓字旁

  “赵”字――“走”,走字旁

  “钱”字――“钅”,金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三个偏旁新朋友:雨字头和双耳旁。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字宝宝。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习,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一)了解“姓氏”,做问答游戏。

  1.提问:读了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姓氏”是指什么吗?(预设:“姓氏”指的是姓名中的姓)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这个意思的?(预设:你姓什么?我姓李。他姓什么?他姓张。)

  小结:“姓氏”现在就指我们姓名中的“姓”,课题《姓氏歌》就是关于我们的姓的歌谣的意思。

  2.做问答游戏。

  (1)自由读题目,了解游戏方法。

  出示任务:自由读“照样子做问答游戏”,想一想:除了歌谣中用到的利用两个字合一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姓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介绍?

  反馈预设:可以用词语中的字介绍。

  (2)同桌做游戏,指名同桌展示。

  (3)说说班里同学的姓。

  (二)看图,简介我国姓氏渊源,激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兴趣。

  1.导语:那么我国的姓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PPT示课文插图)

  出示任务:观察这幅图,想一想:图画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时候的孩子?他在干什么?

  同桌交流后反馈。预设:古时候的小男孩;他在观看天空上出现的姓。

  2.提问:根据这幅图,你猜猜我国的姓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学生猜测后作以下简介,PPT出示。)

  简介:我国的'姓氏起源自很久很久的远古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的姓。例如,陈姓是古帝舜的后裔的姓。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国号陈,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又如,赵姓缘起自远古少氏。后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周穆王赐少氏十三代孙造父赵城,获得赵姓。

  (三)了解课文其他内容。

  提问:通过歌谣,你还了解到我国姓氏的哪些知识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了解到的?

  预设:1.姓有单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句子:第2小节)2.不止歌谣中讲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句子:*姓氏有很多。以及省略号)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我国姓氏除了有一个字的、两个字的,还有多个字的呢。比如我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他就姓“爱新觉罗”四个字。我国的姓氏的确很多很多,有一本书《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就收集了10129个姓氏。

  小结:同学们,我国的姓氏是不是历史很悠久?还蕴藏着很多的知识呢?有兴趣了解你们自己的姓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姓氏里有些什么故事呢?让我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了解吧。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学生在说记法中说到的形近字、音近字,组词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帮助区别字形细部,知记字形。)

  (二)指导书写。

  1.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王、方、么;左右结构:姓、什、双;全包围结构:国。

  2.指导 “王”“方”“么”的书写。(学生提笔写字前,提示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王”“方”“么”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王”“方”“么”,分别提示各笔画起止。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1.指导“姓” “双”“什”的书写。

  (1)仔细观察,说说字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分别范写“姓”“什”“双”,提示:“姓”“双”,左右部件占位大致相等,右边部件书写稍宽;“姓”的女字旁长点变短点,“生”字最后一横穿插“女”字短点下方;“双”字左边“又”字捺变点,右边“又”字撇穿插到点的下方。

  (3)学生分别分组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国”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国”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国”,提示:“国”字外的方框是长方形,左竖比右竖短点,五横三竖要等距。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会写字书写练习

  十、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作业设计:

  1.朗读和背诵课文。

  2.有兴趣的查找我国姓氏资料。

  板书设计:

《姓氏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中的12个生字,书写7个汉字。

  2、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了解有关百家姓的小知识,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课文。

  4、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

  难点:

  激发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学生姓氏,精彩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相机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自学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 、 “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 “吴” “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 、 “徐”和“许” 。师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近,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微课展示)

  4.游戏巩固。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四、作业

  1、连一连,组成有关姓氏的汉字。木弓口讠彳古长天子月午余

  2、给下列汉字加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女()十()又()

  五、精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姓氏,区分了它们的字形,还学习了写字。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自己的家人还有哪些姓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精彩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姓氏、什么、张、胡、吴、徐、许,指名认读。

  2.说说自己班上还有哪些不同的姓氏,师相机板书。

  3.师过渡:我们的姓氏有很多,古人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收集了常见的姓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自学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并出示词语卡片:、赵、钱、孙、周、郑、王、东方、上官,指名学生认读,强调:“赵、周”是翘舌音,“王、方”是后鼻音。

  (3)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3.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小节,画出其中的姓氏,再读一读。

  (2)指名学生交流第二小节中出现了哪些姓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张贴相关卡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再次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一认这些姓氏,并说说自己的家人或同学有哪些人是这个姓。(微课展示)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并渗透一定的识字方法。如:“赵、钱、孙”都可以用第一小节的汉字组合法来识记;“周”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土”加“口”;“王”是“三”字中间加一竖。

  4.了解单姓和复姓。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黑板上这些姓氏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东方、欧阳、上官等,这样的姓叫复姓。

  5.游戏进一步巩固:师出示一张姓氏卡片,班上是这个姓氏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示例:我姓钱,金钱的钱。

  6.朗读并背诵第二小节: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通过拍手读感受其中的节奏,练习背诵。

  三、适当拓展,激发兴趣

  1.师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的姓氏有很多,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姓氏,你们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拓展学生的识字量。

  板书设计:

  1、识字2、姓氏歌

  常见姓氏:李、张、胡、吴、徐、许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单姓)

  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复姓)

《姓氏歌》教案5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1)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二)诵读第二节。

  1.引读:

  师:*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1.个人挑战赛。

  2.男生女生集体比赛。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朗读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张""赵""钱",学习新部首。

  (1)指名朗读生字。

  (2)介绍部首:"弓、走、钅"。

  (3)说说一个字在做部首时和原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出示生字:么、国、方、什、双、王……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

  3.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猜谜法)

  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熟字拆解法)

  双:又又成双。(部件组合法)

  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介绍班级同学姓氏法)

  …………

  4.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把生字进行组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如:国--方框儿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

  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2)

——姓氏歌的教案3篇

姓氏歌的教案1

  活动目标:

  1、诵读《姓氏歌》,了解*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生字。

  3、学生展示诵读《姓氏歌》的成果。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国的经典诗文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的经典诗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等。

  二、诵读汇报:

  (出示《百家姓》课件。)

  1、集体齐读《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有多少同学愿意参与都可以,能说多少说多少

  三、交流姓氏故事

  提示:谁知道*姓氏的来历呢?其实每一个姓氏背后都有一个传说。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哪一个姓氏的故事呢?

  1、同桌商量、准备交流

  2、老师引入故事话题

  1)教师讲张氏背后的故事吧。

  在很久远的过去,皇帝的第五个儿子的儿子挥很聪明,喜好狩猎,发明了弓箭,被任命为弓正,赐姓张;此外,晋国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也称为张氏。

  张姓氏的名人有:西汉大臣张良;东汉科学家张衡、书法家张芝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伟大作品。

  四、游戏活动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边拍手边读《姓氏歌》)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双口吕,言午许。

  三横王,草头黄。立早章。双人徐。

  耳东陈,禾木程。*人,百家姓。

  2、介绍自己知道的姓氏

  1)介绍前,老师先要提出要求。要求同学在介绍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面带微笑看着全体同学来介绍

  2)开火车,来介绍。

  3)同学评一评,谁介绍的好。

  4)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知道的有关*姓氏的一些趣事。

  4、观看有关*《百家姓》的表演唱视频。

  5、活动总结:同学们,*的古代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6、结束语:

  大家一起来说:不管我们姓什么,我们都是*人!

  第二课时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句子,注意停顿。

  3、播音乐,加动作,自由轻声读课文。

  4、按顺序出示词语卡片,齐读课文。

  5、指导书写生字

  (1)指名朗读,正音。

  (2)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识记生字。

  (3)多媒体出示田字格生字“午、古、王”

  学生观察思考: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独体结构)比较其书写特点。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多媒体出示田字格中“李、吴、双”引导学生观察、描红、临写、扩词

  6、知道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7、完成课后练习

  读读: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正音纠错

  演演:教师说动物名称,学生做动作

  背背:自由练背,积累词语。

  (三)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读读记记的词语

  背诵课文

  板书:姓氏歌

  不管我们姓什么,我们都是*人!

  *人,百家姓。

姓氏歌的教案2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着力强调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设计,教师以自主交流、游戏互动为方式,努力将学生的识字愿望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识字的过程中熟读成诵,这样不仅积累了姓氏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师生)

  2.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家姓》音频文件,学生进行跟读。

  2.说说自己姓什么。在播放的音频文件中听到了吗?

  3.揭示课题,并板书。

  4.随文识字:"姓"。

  (1)根据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读好后鼻音。

  (2)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可以用部首+熟字的方法;也可以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3)组词。

  (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提醒写字注意点:"姓"的女字旁,横要写得短,注意避让,右边的"生"横画要稍微短些,第一横起笔在横中线上。

  (5)生描红。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节奏感强的《百家姓》诵读一下子让学生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顺势随文识写生字,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效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自主学习,了解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找到文中的生字圈出来,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儿歌一共几个小节?从中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2)还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

  4.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5.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但是对于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三、开展游戏,趣味诵读

  (一)诵读第一节。

  1.指名朗读第一节。

  2.齐读第一节。

  3.了解第一节的姓氏介绍方法。

  出示:

  什么李?木子李。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1)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把字拆开的方式来介绍姓氏。)

  (2)出示几个姓,让学生尝试拆解。如"章-立早章""吕-双口吕""林-双木林""陈-耳东陈""黄-草头黄"等。

  (3)齐读第一节。

  (4)同桌用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第一节。

  4.采用不同的方法讲述。

  (1)除了拆字法,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讲清自己的姓氏呢?

  (2)照样子说一说。

  出示:你姓什么?我姓方。

  什么方?方向的方。

  ①师生问答。

  ②学生同桌之间游戏问答。

  5.齐读第一节,背诵第一节。

  (二)诵读第二节。

  1.引读:

  师:*姓氏有很多--

  生: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指导读好"郑"字,它的韵母是后鼻音。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接一接。

  3.出示第四、五行,认识复姓。

  (1)跟着老师读好复姓。

  (2)教师介绍复姓。

  (3)学生补充自己知道的复姓。

  (4)教师补充常见的'复姓。

  4.指名读第二节。

  5.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三)比赛朗读,加深记忆。

  1.个人挑战赛。

  2.男生女生集体比赛。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采用拍手游戏、朗读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张""赵""钱",学习新部首。

  (1)指名朗读生字。

  (2)介绍部首:"弓、走、钅"。

  (3)说说一个字在做部首时和原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出示生字:么、国、方、什、双、王……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它们。

  3.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国:四四方方一个框,里面住着小玉儿。(猜谜法)

  方:"放学"的"放"去掉反文旁,就是方。(熟字拆解法)

  双:又又成双。(部件组合法)

  王:王王王,王嘉成的王。(介绍班级同学姓氏法)

  …………

  4.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5.比一比,看谁组的词语多。(把生字进行组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复习写字姿势。("三个一")

  2.动画演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3.观察例字:看一看,每一个笔画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教师范写,请同学们当小老师给老师讲一讲每一个笔画应该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遇到学生说不准的地方,教师重点讲解。

  (如:国--方框儿要稍微大一些,竖画要直,"玉"字要写得小,里面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双--两个"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左边的捺要变成点,稍稍比右边的"又"小;王--笔画少,注意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稍短,第三横最长,稳稳托住上面的笔画。)

  5.学生完成书中的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点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6.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7.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生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动画演示、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中的12个生字,书写7个汉字。

  2、培养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了解有关百家姓的小知识,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课文。

  4、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

  难点:

  激发学生对姓氏文化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学生姓氏,精彩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相机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自学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 、 “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 “吴” “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 、 “徐”和“许” 。师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近,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微课展示)

  4.游戏巩固。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四、作业

  1、连一连,组成有关姓氏的汉字。木弓口讠彳古长天子月午余

  2、给下列汉字加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女()十()又()

  五、精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姓氏,区分了它们的字形,还学习了写字。课下,请同学们继续了解自己的家人还有哪些姓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精彩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姓氏、什么、张、胡、吴、徐、许,指名认读。

  2.说说自己班上还有哪些不同的姓氏,师相机板书。

  3.师过渡:我们的姓氏有很多,古人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收集了常见的姓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自学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并出示词语卡片:、赵、钱、孙、周、郑、王、东方、上官,指名学生认读,强调:“赵、周”是翘舌音,“王、方”是后鼻音。

  (3)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3.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小节,画出其中的姓氏,再读一读。

  (2)指名学生交流第二小节中出现了哪些姓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张贴相关卡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再次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一认这些姓氏,并说说自己的家人或同学有哪些人是这个姓。(微课展示)

  (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并渗透一定的识字方法。如:“赵、钱、孙”都可以用第一小节的汉字组合法来识记;“周”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土”加“口”;“王”是“三”字中间加一竖。

  4.了解单姓和复姓。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黑板上这些姓氏有什么不同。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东方、欧阳、上官等,这样的姓叫复姓。

  5.游戏进一步巩固:师出示一张姓氏卡片,班上是这个姓氏的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示例:我姓钱,金钱的钱。

  6.朗读并背诵第二小节:生自由朗读第二小节,通过拍手读感受其中的节奏,练习背诵。

  三、适当拓展,激发兴趣

  1.师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的姓氏有很多,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姓氏,你们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2.学生自主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拓展学生的识字量。

  板书设计:

  1、识字2、姓氏歌

  常见姓氏:李、张、胡、吴、徐、许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单姓)

  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复姓)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3)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姓氏3篇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姓氏1

  一、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家”所表达的含义。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植物、“生活区域和活动范围”等知识经验,运用一定的形容词进行诗歌创编,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句式:××的××是××的家。

  3、引导幼儿萌发热爱家园、热爱祖国、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活动重点:为幼儿创造大胆、自信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氛围、引导幼儿积极、勇敢地说。

  三、活动难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一定的形容词进行诗句创编。

  四、活动准备:

  1、背景图(天空、森林、小河、草地、花园、房子等)

  2、诗歌课件。

  3、卡片、小动物贴图、花幼儿人手一份。

  五、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出诗歌:

  宝贝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大自然郊游,那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想去看吗?(想)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放背景音乐,师幼一起来到美丽的大自然,边走边欣赏)

  这里可真美,有茂密的大树、青青的小草,还有……(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地说。

  (二)欣赏、感受、理解诗歌。

  小动物的家可真美呀!瞧,小动物们来了,它们还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歌,让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吧!(播放课件)

  真好听,你喜欢这首 “家”的诗歌吗?(喜欢)

  你听到这首诗歌里介绍了谁?它的家在哪里呢?

  引导幼儿说出诗歌内容。

  师:接下来,咱们再来欣赏一遍。

  “家”是什么地方?家是每一个人感到最舒服的地方.所有的动物,包括我们人在自己的“家”里,会感觉到很温暖、很自由自在、很安全。

  (三)创编诗歌

  1、你们还喜欢什么动物,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引导幼儿引导幼儿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植物、“生活区域和活动范围”等知识经验,运用一定的形容词进行讲述。

  2、由教具引导,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创编。

  我们也来编一首关于“家”的诗歌,一定很好听!

  教师出示池塘、花园、天空、竹林(在幼儿没有充分放开的'时候,教师要运用幼儿熟悉的画面引导,例如:教师出示天空,引导幼儿说: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

  3、幼儿独立创编。(游戏—开火车)

  小朋友说的太好了,小动物可喜欢你们了,它们想和小朋友做游戏,愿意吗?那我们来做开火车的游戏吧。由三个小朋友组成一列小火车,车厢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排错, “什么样的地方”是第一节车厢,“是谁的”是第二节车厢,“家”是第三节车厢,一节跟着一节。

  为每位幼儿提供一张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三人一组自由组合,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创编的诗。

  (四)、我们的家园

  小朋友,小动物们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每天在幼儿园里快乐的生活,那美丽的幼儿园是谁的家呢?(引导幼儿说:美丽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我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叫什么?(*)怎么样的*,看一看吧。(播放*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美丽的、大大的、富饶的。美丽富饶的*是我们的家。

  小朋友们编得这么棒,所以我也编了一句放在这首诗的最后,(出示图片——地球)美丽的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所以我们要保护它!小朋友们,我们要爱我们的家园、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地球,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做保护地球的小卫士,让我们的家越来越美丽,好吗!

  (五)、送小动物回家

  小动物出来玩了好久了,动物妈妈都等着急了,想请小朋友把它们的宝宝们送回家,你们愿意帮忙吗?(愿意)那就用我们的爱心送小动物回家。(在优美的音乐中,幼儿分别将小动物贴在背景图片上,边送边说,如:美丽的花园是蜜蜂的家。)

  五、延伸部分:

  宝贝们,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它们心里真高兴啊!你们帮助了小动物,你们高兴吗?(高兴)对,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跳起来吧。(播放《大*》音乐,师生共同欢庆)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4)

——人与文化作文3篇

人与文化作文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朝的一个凌晨,一个男诗人客至北固山下,望着北归的大雁,想着它们能把家书捎回洛阳。

  古代,雁是思乡,唐朝的边境,秋风一来风景就不同了,秋风刮起,,带给将士丝丝凉意,望着家乡的方向,将士们心头泛起层层涟漪,想起边患未*,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七尺男儿在孤城中发出几声幽怨。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它的伙伴。又有谁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诗人杜甫似这只孤雁,在政乱中颠沛流离,处境艰难,与亲人失散,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卷舒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字,一行行南归,女词人李清照不由得想起初婚的丈夫,相思的凄惆绕上心头。

  雁的爱情最是让人触动,当年十六岁的翩翩少年写词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疑问句:“问世间情是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试问天下怀春男女,谁不渴望与相爱的人比翼双飞,形影相随,谁不渴望与相爱的人心心相印,白头偕老?时代在发展世事在变化,无房无车的男人想结婚?爱情究竟是什么呀?一对恩爱的大雁南飞北归,多么遥远的路程都能比翼双飞,多少的寒来暑往,多少个日日夜夜,相依为命风雨共济。随着人类的进步,爱情似乎变质了,天天念叨着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是普通人美好空想的愿望罢了,以后就会变成“愿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了。

  而今,网络,短信,电话等通讯方式快捷,方便,面对这些,倒让人忆起“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那种甜蜜的期待。人与人的距离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却远了。

  如今的天空,已找不到大雁的身影,是不是你们找到了归宿,还是飞了成千上万年,累了,永远也不想长途跋涉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我默念这首诗,期待它们的回归。雁字几时回?我的期待,如今已没有了答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5)

——人生与酒文化3篇

人生与酒文化1

  酿酒,丰富了国人的生活,更培育了*灿烂的酒文化。古往今来,有多少外交场合、喜宴、寿宴、结婚生子、百岁宴、朋友聚会、乔迁新居、购买新车、升学祝贺、人事升迁、喜庆佳节等等,都要摆酒设宴祝贺,在推杯换盏中喝出氛围,喝出交情,增进友谊。因时而沉浸在酒场中,便在脑海中酿出酒的味道来,有了酒的滋润也壮胆,就想斗胆写一写人生与酒文化。不过,*酒文化博大精深,凭我之钝笔,不敢在“酒仙”门前弄斧,那我不妨写写我所经历的酒文化吧。

  喝酒,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按照通常的风俗习惯,喝酒都得有个由头,也就是“引子”,这样的由头很多:如:朋友出发践行、出发归来接风、乔迁之喜、开业大吉、官职提升、喜庆佳节等等,都是很好的由头。有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由头,觉得老朋友好久没一起聚了,便要找出个理由,一起聚聚,叙叙旧,加深加深感情。

  酒宴首先要安排好座次,这是很有讲究的,安排得好,皆大欢喜,安排的不好,就容易得罪人,有时客人竟起身离席,这是马虎不得的。在我们胶东大致是这样安排座次的:房门正对着的座位为“主陪”的位置,在“主陪”对面的是“副陪”的位置。“主陪”的右首是“主客”,左首是“副客”,“副陪”的右首是“三客”,左首是“四客”。这是六个主要位置,有时还有“三陪”、“四陪”、“五客”、“六客”,这样,谁主谁客一看便知,这是在小城宴席上的座次。

  乡村的酒宴座次安排就不同了,大抵是尊者、长者坐到最重要的位置。然后,次尊长者、次次尊长者,以此类推,紧挨着就坐,主、副陪坐到最次要的位置上。因而参加乡村酒宴,最好入乡随俗。

  酒宴上,一般等到上了两个热菜之后就开席,这个时候,一般主陪都要和主副客打声招呼说:“咱们开始吧。”这就拉开了喝酒的序幕。第一个酒先喝“开门红”,这杯酒十分重要,千言万语融入酒,千杯万盏看开头。酒宴上的第一杯酒就像一场表演的开场,能否吸引观众,对后面的影响很大,祝酒辞要说的热情洋溢。有身份的领导光临,就应说:“今天,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对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远方的朋友来了,就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让我们举起薄酒一杯,热烈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朋友出发,为他践行,酒宴的祝福语应这样说:今天好友为事业发展,将要出发远行,请让我们共同举杯,为他践行,祝愿他一路顺风,满载而归!朋友出发归来,为他接风洗尘,祝福语就要这样说:朋友从远方满载而归,一路劳顿,请大家共同举杯,为朋友接风洗尘。敬酒的时候,主陪先站起来,一一碰杯,接着,全体起立,一般喝啤酒者一饮而尽,喝白酒者喝到酒杯的几分之一,以示给主陪个面子。

  表示第二个酒,主陪一般要说几句客套话:“非常感谢各位朋友一直以来的帮助支持!薄酒一杯,表示谢意。”主陪热情洋溢地劝酒、喝酒,表示诚挚的谢意!满桌的主宾一边随声附和着,一边尽情、尽兴地喝酒。

  表示第三个酒,这是主陪开场表示的最后一个酒。就会说些加深感情、美好祝福式的话语。如:“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祝愿各位朋友家庭幸福!身体健康!”

  主陪表示结束后,就轮到副陪表示酒了。副陪的身份一般比主陪低,表示酒之前先请示一下主陪,一是看主陪表示酒结束了没有,再一个意思是征得主陪的同意后才能表示酒。然后,谦虚地说:“今天,我受主陪委托,跟各位领导、朋友相聚一起,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我向朋友们敬个酒!”按照一般风俗习惯,副陪不能超过主陪,但要表达出陪酒的意图及祝福语。

  接下来就是三陪、四陪表示酒,人多的时候还有五陪、六陪,都要礼节性地一一表示酒,一般每人喝一个即可,除非主陪要求多喝的时候,才能适当地多表示几个。

  等到陪酒的表示酒结束了,就轮到客人回敬酒了。一般先从比较次要的客人开始依次敬酒,对主陪、副陪及其他陪酒人员一一敬酒,都会说上几句感谢话、客套话,一般是全场都要喝。

  主客一般要等到酒宴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能表示酒,看到其他的客人表示差不多了,主陪就开始“打圈”了,其他人也都跟上,开始单独表示酒了,互相交流着喝酒,这个时候酒宴就渐渐热闹起来,经常会掀起个小高潮来。敬酒时都会找些亲近的话说,有的七杆子打不着的远亲,也要拉得很亲近,有的刚刚认识,也相互称兄道弟,阿谀奉承。恭维领导则说:“年轻有为,官运亨通,前程无量啊!”、“XX位子非你莫属啊!”、“酒量是胆量,酒瓶是水*”;恭贺做生意的:“生意兴隆、兴旺发达,今年又要发大财啦!”;祝愿上了年纪的人:“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祝您健康长寿!再过三十年我们再相会。”劝酒者,说着一句句美好的祝福语,喝酒者一饮而尽,你来我往,推杯换盏,说笑声、碰杯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等到客人确实不愿喝了,劝酒者仍觉得意犹未尽,就拿出浑身解数,把想到的祝酒词都说出来:“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是粮*,越喝越年轻”、“区区小酒,何足挂牙”、“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说这些就是为了让客人喝好,客人则盛情难却,只好半推半就,直到喝得高潮迭起,酒香四溢。

  主客见酒宴进行的差不多了,就向主陪请求上饭,主陪则看情况,是否准备饭,等到饭端上来了,再喝饭前一杯酒。喝完了这杯酒,主陪就请主客说个话,主客就给各位斟满酒,说几句感谢话,大意是:“非常XXX感谢盛情款待!欢迎到XXX指导做客!”整个酒宴就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结束了。

  “一壶浊酒喜相逢。”自古以来,酒如同血液一样在*文化的脉络里涓涓流淌,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人生和社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生与酒文化2

  茶与酒,自古便是*饮食文化的重要支源。“茶”以为饮,“酒”以为品。尽管“茶”与“酒”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化,但“茶”与“酒”却与国民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饮茶与品酒不仅是两种生活方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饮茶,重点不再茶上,而在乎“饮”,品酒亦是如此,品酒的重点不在酒上,而在乎“品”上。“茶”与“酒”也分好坏,这也就导致“饮”和“品”是有所不同的。好茶与好酒,在经过一番的“饮”和“品”后便自然有所不同。

  正如此言,茶亦好“饮”、酒而好“品”。茶有“茶道”,酒有“酒礼”。在*,饮茶有道,品酒有礼。无论是茶还是酒,经过历史的发展,现在逐渐演变出繁多的品种。就拿“茶”而言吧,在*就有盛产于杭州西湖的“西湖龙井”、盛产于洞庭湖的“碧螺春”、盛产于安徽黄山附近的“黄山毛峰”等等名茶。由于地域和制作手法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各种茶在就饮的方式方法上各有不同。“酒”,亦是如此。

  就历史古老而悠久的*而言,“饮茶”和“品酒”纷繁复杂,却与国民生活休戚相关。然而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茶与酒却有着另一番滋味。与现实不同,与文艺更近。

  就拿“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这两个出现在《红楼梦》中的名词而言吧,“千红一窟”便是关于饮茶,而“万艳同杯”则是关于品酒。从书中贾宝玉梦入警幻仙境并被警幻仙子引入境地的一番待客桥段说起:

  “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宝玉看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号不一。少刻,有小鬟来调桌安椅,摆设酒馔。正是: 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 宝玉因此酒香冽异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宝玉称赏不迭。 ”

  千红一窟,此为茶中上品;万艳同杯,亦为世间稀有。曹雪芹前辈妙笔生花,虽将茶和酒造就得引人入胜,恐怕也是夸张手法。然而细细读来,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在曹雪芹笔下却是别有一番滋味。细细思量,曹雪芹前辈著写《红楼梦》便是悲情和悲剧的基调,那么茶与酒自然也被赋予相应的艺术手法和韵味。仅就“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这两个词语而言,代表的绝非仅仅是茶和酒而已。《红楼梦》是一本旷世奇书,更是一部集社会和家族的浓缩剧。

  “千红一窟”,在脂砚斋批注一书中,旁边批注“隐哭字”,即表示“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也就表示曹雪芹前辈借“千红一窟”这杯茶中上品来暗示贾府日后衰败,众人落得只有哭泣的下场。当然“千红”也可以直白理解为贾府上下各位粉妆玉琢的小姐,虽万千女子、粉红玉出,却也最后落得悲伤哭泣的下场,各自命途多舛,结局难料。正是如此,才有“三春去后诸芳尽”的凄凉。更有胜者可以理解为林黛玉的眼泪,黛玉娇弱多病、美若芙蓉,更是拿一生的眼泪来还他,自是哭得最厉害的,因而也见得她对宝玉的真情。因此,在艺术手法上映衬了那 “木石前盟” 的情比金坚。

  “万艳同杯”中的“杯”在此书中谐音“悲”。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名为“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谐音“万艳同悲”。暗示了书中的女子们才华出众却命运多舛。纵使千般妙龄才女,亦是抵不过宿命纠葛。元春去世后,家道中落。王熙凤落得狐悲身死、迎春为父抵债而被孙绍祖虐待而亡、探春远嫁海疆、惜春出家为尼、黛玉泪尽香消、妙玉为强人所掳、宝钗抱憾空房、史湘云亦是远走、秦可卿身先早亡、巧姐流落人间。十二钗最后终没落得好下场,可惜了,正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

  作为文学大家的曹雪芹前辈,写就的《红楼梦》一书不仅仅是为了揭露一个家族的衰败,更深层次的是揭露当时社会的某些丑陋现实。

  曹雪芹前辈在写道茶与酒时用到了“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两个自攥名词,一来是运用夸张手法,二来是为后文作暗示与铺垫,三来是借此茶此酒的制作手法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赏的某些丑陋现实。“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这两句介绍了茶和酒的来源与制作过程。如果仅仅为了呈现贾府衰败、多才粉妆女子命途多舛的下场,完全不需要介绍此茶此酒的制作过程。因而曹雪芹前辈另有所指。

  贾宝玉作为上层贵族的杰出代表,不仅仅因为自身的叛逆性格和坚贞的宝黛情而受人青睐,更因为曹雪芹前辈借他的形象展现了一个上层权贵身上的某些“瑕疵”。“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不仅制作复杂,更是人间少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奢靡现象,以及穷奢极欲的贪恋享受。贵族生活的奢靡反衬出下层穷苦人民的困苦与倍受压迫,底层人民为贵族提供了过度的物质享受,这也就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甚至封建地主阶级的不断膨胀,以至于在物质上追求“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

  茶与酒即是下层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上层贵族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是,上层贵族对生活的过度享受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的明显分化,最终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是《红楼梦》里的稀世珍茶与珍酒,更是上层权贵风尘奢靡的有力佐证。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6)

——《姓氏歌》教学反思

《姓氏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姓氏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姓氏歌》教学反思1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一些常用姓氏融入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行采用一一问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姓氏之多,以及*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背诵。

  本课渗透了*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的方法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说偏旁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

  优点:

  1.教学过程中使用“圈一圈、认一认、拼一拼”、“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生字的书写指导,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2.明确介绍姓氏的方法很多,本文使用了两种方法:分解部件和说偏旁的方法。又增加了组词法介绍姓氏。将课后习题穿*课文讲解之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不足之处:

  孩子们的兴趣还未完全激发。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下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轻松地学习。

《姓氏歌》教学反思2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全文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4行采用一一问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姓氏,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说明*姓氏之多,以及*姓氏的多样性。全文读起来节奏明快,易于理解和背诵。

  本课渗透了*传统姓氏文化,介绍的姓氏大多以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称说,主要有分解部件和说偏旁两种方法,体现了合体字的特点。课后练习中还提到了以组词来介绍姓氏的方法。教学时,要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

  1、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3、不足之处: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

《姓氏歌》教学反思3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每个孩子都高兴得不得了,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识字时,我让学生用拆一拆的方法记住生字,如:张=弓+长,李=木+子,吴=口+天,许=言+午。倒过来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课上还进行编辑识记:子+小=孙,调动孩子编记自己姓氏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七嘴八舌不停地编,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姓氏歌》教学反思4

  优点: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

  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改进措施:

  将朗读这个重要部分作以扩充,弥补朗读匮乏这一缺憾,并开展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字部分,我将分为两个环节,即随文处理和集中识字,并重点认识走字旁和金字旁,在生字中找重点、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和识字,并在课堂中贯穿姓氏游戏,引导学生会说并会写简短的姓氏儿歌,最后通过小组和同桌互查的形式,对生字词进行反馈。

《姓氏歌》教学反思5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因此,教学本课时,诵读儿歌,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各个孩子都高兴的不得了,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识字时,我让学生用拆一拆的方法记住生字,如:张=弓+长,李=木+子,吴=口+天,许=言+午。倒过来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我还用我的姓氏进行编辑识记:子+小=孙,调动孩子编记自己姓氏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各个活跃的七嘴八舌不停地编,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说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姓氏歌》教学反思6

  《姓氏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每个人都有,都不陌生,所以一开始介绍百家姓,孩子不陌生,但是说出大量的姓,对孩子来说可能一时说不完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百家姓的认识,对姓氏歌的学习,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产生了热爱之情。

  本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孩子的兴趣就被激起,有了兴趣后孩子们会跟着你走,迫不及待想学习后面的。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愿意学了,这是教学中最最基础的。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就在于此,你要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可是这一点我还欠缺着呢!

《姓氏歌》教学反思7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本堂课效果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提前让孩子介绍自己的姓氏,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姓出现在课文当中,明显会很兴奋,同时也会去找自己爸爸妈妈的姓,家里长辈的姓氏。学习这样跟自己有关的知识,孩子的兴趣就被激起,有了兴趣后孩子们会跟着你走,迫不及待想学习后面的。看孩子们学习情绪高昂,我就顺便让他们上台表演,运用成语接龙一样的形式,把自己的姓给描述出来。

  生1:你姓什么?

  生2:我姓王。

  生1:什么王?

  生2:大王的王。(组词法)

  生2:你姓什么?

  生3:我姓吴。

  生2:什么吴?

  生3:口天吴。(加一加)

  这样既新颖又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都很踊跃参加。既加深了对我们课文的理解、记忆,又锻炼了孩子上台表演的勇气,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自然就愿意学了,这是教学中最最基础的。最后通过拍手,有节拍的游戏方式熟记课文,调动学生积极性,玩中学。

《姓氏歌》教学反思8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概括了文中介绍姓氏的各种方法,如:汉字拆分法(组合法)、说偏旁法、组词法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学习“许、徐”两个姓氏时,我举了两位老师的例子,学习复姓时,我还联系到了诸葛亮、司马光、欧阳修等历史人物,同时还补充了赵姓为什么排第一的趣味小故事,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学习课外知识的欲望。

  总之,在教学中永远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姓氏了解的还太少,学习气氛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提升个人素质,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姓氏歌》教学反思9

  《姓氏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每个人都有,都不陌生,所以一开始介绍百家姓,孩子不陌生,但是说出大量的姓,对孩子来说可能一时说不完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百家姓的认识,对姓氏歌的学习,孩子们更多的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产生了热爱之情。

  本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我认为主要是内容吸引孩子,孩子的兴趣

《姓氏歌》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孩子们学习第二课《姓氏歌》,在导入的时候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问:“光头强姓什么?”孩子们:“姓光”熊大姓什么?”姓熊”。“语文老师姓什么?”孩子回答“姓向”。“校长姓什么?姓刘。”然后过度读到课文,理解课文。本课我采用一问一答地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学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节奏感。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同桌、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教学反思11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生生问答游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解决了背诵任务。

《姓氏歌》教学反思12

  《姓氏歌》为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部分第二课内容,本课教学目标为: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这十二个生字,并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七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积极的将各位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其中,将朗读这个重要部分作以扩充,弥补朗读匮乏这一缺憾,并开展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字部分,我将分为两个环节,即随文处理和集中识字,并重点认识走字旁和金字旁,在生字中找重点、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和识字,并在课堂中贯穿姓氏游戏,引导学生会说并会写简短的姓氏儿歌,最后通过小组和同桌互查的形式,对生字词进行反馈。

  通过本次评课活动,我认识到了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的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熟练自身业务,并在班级管理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7)

——我的春节寻根作文 (菁选3篇)

我的春节寻根作文1

  为了积极响应大队部我的春节寻根我的祖国我的家”主题征文活动号召,我趁着春节回祖居走亲访友的好机会,听长辈们讲述了诸氏家族的变迁故事,并从中领会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真谛,也算是这个春节我最大的收获之一。

  妈妈姓诸,虽然这个姓在杭州不多见,但在江干区笕桥镇上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姓。诸氏家族历代生活在笕桥镇老街。笕桥这个地方自古繁华,物产丰饶,从宋朝起就有相关商业街的记载,各地客商来此地采买囤积货物,贩运到大江南北。建国前,诸氏家族是笕桥镇有名的商贾大家,鼎盛时期的诸家有四兄弟,分别经营的是百货店、豆腐店、米店和酱油店,全部统一取名为诸隆盛”,因为卖的都是生活必须品,又有品质保证,所以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说起它的成功,靠的绝对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家训,族人们代代相传,做人只要踏实勤劳,全家人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建国后,国家对个体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政策,诸隆盛”此时的大家长(也就是我的太外公)大力拥护并带头执行,还自告奋勇做同行们的思想工作:如果每家商户都与国家对着干,那国家不是要乱套啦,国家刚*不久,大家的生活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这是我们老百姓的运气好啊。虽然眼前看着个人利益少了,但现在我们有国家撑腰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果然,在诸隆盛”基础上成立的供销社”一直被公家”经营得有声有色,诸家人虽然身份转变了,但小日子照样过得安安稳稳、红红火火。

  现在,诸氏后代子孙们虽然与祖辈们的辉煌不可相提并论,但也称得上人才辈出。最高学历有读到博士的,生意做得最大的资产上亿,有高校的老师,也有*机关的公务员,当然大部分是普通的工人,但都始终牢记着家训,本本分分、清清白白地做人,为国家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听完长辈们的叙述,我感慨万千:每个家庭都是国家、社会的一分子,家好了,国自然就好;国强了,家将会更好。只要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能做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祖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日子还会远吗?

  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好日子里,祝福我们的小家万事如意,祝福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我的春节寻根作文2

  我的春节十分有趣,每次过年,我都会回到老家去,今年也不例外。

  经过四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回到了老家江苏省海门市。刚进入三厂镇,等待了一年的亲人就把我们迎进了大门。餐桌上早已摆好了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奔波了一天,大家都饿了,不等菜上齐,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餐桌上都是海门特色的家乡过年菜,如醉虾、醉泥螺、土法香肠、红烧羊肉等,尤其是海门的红烧羊肉,每一个到海门来的朋友都会来尝一尝,是过年海门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它的原材料选自海门特有的波尔小山羊,肉膻味少,脂肪分布均匀,肥而不腻,肉质鲜美,更有滋补暖胃、抗寒抗冻功效,前后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做出来,味道更是鲜美。夹起一块来,放在嘴里细细品尝,回味无穷。这几年,由于快递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海门的红烧羊肉走出了县城,可以快递到全国,满足了我们这些思乡游子的味蕾。

  除了红烧羊肉,海门人还有过年蒸年糕的习俗。每当腊月,四乡八镇的农家,纷纷忙于晒糯稻、磨米屑、准备开蒸。乡间一般几家或者几十家相约聚于某户,各自携带柴草,轮流作业,以充分利用热灶热笼,节省燃料。城镇居民原料自备,大多委托点心店代办加工。这种家家户户、兴师动众、半夜三更蒸年糕的风俗习惯一直传承至今。海门通东地区过年前有蒸馒头的习俗。因为糕谐音“高”,馒头象征“满”、“发”。高升发财,寓意吉祥,此乃人心所向。可见,在海门人的心理上,年糕、馒头同过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吃完年夜饭,我们便用粉蹄酒肉祭供,谓之“开年”,表示迎接新财神。家长又给我们分发压岁钱,大家都十分开心。

  杭州已经有好几年禁放烟花爆竹了,但在我的老家,每逢除夕夜和初五迎财神,鞭炮声都要从凌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颇有过年的气氛。回老家过春节,爸爸总要带我去买一种特有的小鞭炮—“摔炮”,不贵,一般五元一小盒,每盒有二三十支小炮。我们每次买到摔炮,都会迫不及待地选择一个人少的地方,一个一个摔着玩。听到鞭炮在地上炸开的声音,我们心里乐开了花,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发现爸爸其实也是个小孩子,和我玩得不亦乐乎。妈妈则在旁边心惊胆颤地监督我们,怕我们炸到手和眼睛。

  每年,在家乡带了一周,我们便要告别家长的父老乡亲,带上一后备箱沉沉的年货,驶离老家,等待来年再聚。家长过年浓浓的年味和家乡人民纯朴的民风,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充满了回忆。

我的春节寻根作文3

  我的家在美丽杭州的.一个乡下。这里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夏天,我和奶奶一起在河里洗东西。秋天和奶奶一起尝她的劳动成果。冬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可我们这的冬天不一定每年都下雪。但我们这儿的春夏秋冬都十分的有趣。我还是十分喜欢我的家乡。

  这些年。我们村里面变化了很多。比如说我们家乡的,围墙和违章的小房子都拆了。这样也好,因为拆了之后有些窄窄的道路变得宽敞了。以前有些道路只能进一辆车,而且那辆车进去之后,出来也是很难的。但爷爷奶奶好像有点不太喜欢。一个变化就是国家把他们的田地都给铲*了因为这个天地是爷爷奶奶劳苦一辈子的田地。不过这样也好因为。爷爷奶奶劳苦了一辈子,是该休息休息了。该享享福了。

  就像我的奶奶每当他吃完中午饭,她就会出去溜达溜达走街串巷。我们的家乡十分的和睦。街坊邻居从来没有吵过架我们。被国家铲*的地现在变得可好了,种满了油菜花一块一块的可整齐了。我真希望春天的到来,因为这样就能看见油菜花黄黄的面容感觉看了就惹人喜爱。

  这些年国家花了可大的心血把河道给清理干净了,路边种上了花花草草的绿化路过的游客看的可欢喜了呢。我身为杭州人,我感到自豪,娇傲。

  去往街上的路上有弯道有直道也不影响他的面容,因为特别的*整。

  走到了街上吵吵闹闹的,可也并不是吵架,因为都是一些爷爷奶奶家庭主妇们在叫我要这个菜,我要那个菜。我们这的菜大部分都是爷爷奶奶地里面自己种的。在街上卖着吃的可放心。

  我所在的地方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地方,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中的鱼十分的美味,肯定是过年的一副美味的佳肴。上了餐桌就惹人喜爱。可这鱼虾可不便宜了呢。因为都特别的美味。每当过年,我们总会去买,但我们都要讨价还价。因为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买任何东西,也会相当的去砍价。还有一个有名的事情就是钱塘江的潮水。远见闻名每当,夏天快过秋天来临的时候,就会引来潮水,有可多人观潮了呢。早潮只有勤快的人能赶上。因为时间是早上的五点到六点之间。上晚朝就有很多人会赶到,有些人还会冲浪。看得叫人声声赞道就算看了很多遍的人也会感到好看,有些人还会骑着摩托车,开着车子赶潮有次我和妈妈骑着电瓶车去赶潮,结果没赶上,但是我们也十分的开心。我相信你们过来看看也会赞叹道的。我家离钱塘江不远。不过现在钱塘江的水变少了。潮水也变小了。观潮的人还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3篇(扩展8)

——清明寻根作文 (荟萃2篇)

清明寻根作文1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叫扫坟节,也就是我们祭奠死去的亲人,去给他们上坟的日子。

  今天我起得非常早,因为我要去乡下给爷爷上坟,爷爷的坟墓在我们隔壁的一个县城,坐车大概要一个来小时,一路摇晃着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下车,哇!人真多呀!县城的,乡下的今天都聚到了一起。我们先到街上买了些小纸作就上山了,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节可不一样哦,阳光明媚的,大老远就能看见山上的祖坟,我们先到了老爷爷的坟上,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先要除掉坟墓旁边的杂草,然后再进行祭祖仪式,由于今年*规定不能在山上点香烧纸,以免引起火灾,所以我们只是象征性的在坟上压了些纸钱,在坟墓旁边围上了我们亲手采摘的映山红。

  扫完了老爷爷的坟墓,我们又得扫爷爷的坟墓去,翻过了一座山就到了,爷爷是生病去世的,所以挺年轻的,到了爷爷的坟墓上,奶奶就想起了爷爷的许多往事,嚎啕大哭起来,受她的影响,大家不免都有些伤感的情绪,同样我们也是把爷爷的坟墓清理了一下,压上了香纸,就下山了。

  一天的扫墓活动就这样结束了,虽然爬山有些难,但是我还是跟着队伍顺利的完成了这次活动。我非常喜欢清明节这一天。

清明寻根作文2

  纵使世态炎凉,但却总有一种感动存在你我的心中;纵使淡漠无边,但却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泪流满面。因为人间不仅仅只有坚冰和火焰,还有你我的那颗热情的心,所以我们要懂得感谢;因为人间不仅仅只有冷漠和笑颜,还有你我的那颗真挚的心,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不是只有两个字的‘谢谢’。难道你没有发现过吗?感恩这两个字的下面都是两个‘心’字,因此只有是用心却感谢他人这才是真正的感恩和感谢。感恩是在心底锲刻下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是用爱与信念,接受与传承。感恩不是激动的涕泪连连,而是用生命记录的一种真切,为这世间拥有真诚、无私和奉献。

  这一生中帮助过我的人不少,值得我感谢的人也不少。有和蔼的外公,亲切的外婆,高大的爸爸,真诚的朋友……但是今天我要感谢的却是我那伟大的我的妈妈。母亲的爱博大的像蓝天,而我就是挂在母亲心头的星星;母亲的爱又像海洋,我就是海洋里的小鱼,沐浴在灿烂的柔波里。

  我的妈妈对我的付出是我们所有的人都难以想向的。毕竟它多的犹如天上的繁星,它既*凡,又伟大。最令我感到难忘的还是,那个骄阳似火的盛夏。那天是那么的热,可是我的妈妈偏要教我学骑自行车。没帮法,母命不可违,自好服从了。首先,我的妈妈帮我搬出了自行车,接着我的妈妈就要我自己学骑自行车。是这样的:我们就在家门前的小操场上学,我的妈妈要我先学怎样踏,可是我总是踏不好。才踏了三次,每次都跌了下来。我想我的妈妈投去了渴望的目光,可是没想到我的`妈妈竟然对我自制不理。没帮法此时我能做的只有更加的努力。终于,我踏了上去,我很兴奋。感觉这已经就是真正的成功了。我开始学骑自行车,可是我总是不断地从车上跌下。这一次,我重重的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幸好手没有被压在下面。我哭了。我对我的妈妈嚷嚷到:“我不要学骑自行车了!好难学哦!”这次,我的妈妈没有再视而不理。我的妈妈走了过来对我说道:“成功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成功的背后的艰辛的历程和辛苦的奋斗。你不知道吗?不经历过脱茧的蚕永远都成不了真正的蝴蝶!你是希望成为真正的蝴蝶,还只是……”我的妈妈的话还没有说完,我就急着说:“我愿意成为真正的蝴蝶。”我的妈妈看着我欣慰地笑了。接着,我推起自行车,学了起来。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又过去了……就这样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我头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珠帘从头上接二连三的往下滴,汗水淋湿了我的衣衫,但我却没有时间擦去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我笑了,我的妈妈也笑了!

  我的妈妈给予了我多少,是数不胜数的。因此,此时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我的妈妈。我会用我所有的一切去爱我的我的妈妈,我想一定不会少于我的妈妈对我的爱的!

  感恩如水,如水般清澈。让感恩走进我们的心田吧!因为,感恩可以消除内心所有的恩怨;感恩可以荡涤世间的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歌唱他人的方式;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都会边的拥有无边的快乐!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048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