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 畲族三月三的风俗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 畲族三月三的风俗

更新时间:2023-03-17 07:34:26 点击: 来源:yutu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1

  福安位于闽东中心地带,福宁高速和104国道贯通全境,正在兴建福温铁路亦将傍境而行。这里依山傍海,风光畸施。福建五大水系之一的交溪(赛江)穿流境内,海岸线68.5公里,陆地面积1880*方公里,61万畲汉同胞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国民经济近年均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健康发展。福安是全国畲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市份。畲族人口6万多人,为全国畲族市(县)级区域人口之最。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亦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原与清明的祭祖、扫墓相连。后经演变,各地内容不一。福安“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每年的“三月三”,周边村寨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乌饭节,畲族男女踏青归来都要采回一种叫做“粘米乌”'(乌捻)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食用。传说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舍民抗击官军的围剿,粮食吃尽了,就以粘米乌的果子充饥;畲民靠它坚持了体力,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后来,有一年三月三雷万兴想起要吃粘米乌果,可是这时粘米乌尚未结果,畲民就摘采它的叶子做成乌饭食用;以后这就成为一种习俗,每年三月三都要吃乌饭,畲家也因此将三月三称为“乌饭节”。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畲寨还会请畲族巫师为全村畲民保*安,祈神赐福的祭祝活动。随着新兴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畲族文化民俗精华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认识。开发该项目,将使文化、旅游、经济融为一体,促进畲族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扩展阅读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扩展1)

——三月三的传统习俗3篇

三月三的传统习俗1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的传统习俗2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安。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铜鼓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传递战争信号、陪葬和祭祖驱邪的器物使用。壮族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盛大节日,都有打铜鼓、唱山歌的习惯,铜鼓文化已经成为壮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流传在壮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一般是将四面铜鼓挂在村前的大榕树上,由四个小伙子敲击,作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双手持棍敲击,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边敲鼓,边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转身打、翻身打等各种击鼓动作,节奏由慢到快,反复变化,舞姿灵活敏捷。另有两个小伙,一个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边敲竹筒边舞,另一个拿雨帽为击鼓者扇凉,边扇边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跃,配合自然协调,场面热烈,情绪欢腾。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三月三的传统习俗3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为什么要在三月三采摘荠菜

  荠菜在南方四季都有。如果做菜吃,不论什么时候采摘都可以。但是入药的话,就以农历三月初采摘的荠菜药性最好。

  采药采药,采的就是天地之灵气,所以不管哪一种草药,都讲究采摘时间。不是合适的时间采来的,药效就会大打折扣。三月初的荠菜,开春发出来的第一批嫩苗刚刚成熟,储存了整个冬季的能量,而且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生长慢,所以药用价值最高。以后再发出来的就长得快了,药用价值也就下降了。

  吃的荠菜,只采嫩芽。入药用的荠菜,就得用全株,一定要连根一起采摘,根部的药性更强。整株采回家晾干,就可以用一整年了。放一些在厨房的灶台上,还可以避蚂蚁。需要治病的时候,取几株,用开水煮七八分钟,就可以喝汤了。没有条件煮的时候,用干品来泡茶喝,也是可以的。

  壮族三月三的来历

  农历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巳节”、“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是重要的歌舞节日,其中以壮族为最。由于是日的活动以对歌为主,故亦称“歌圩节”、“歌婆节”等,亦简称“歌节”。壮族关于三月三日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有说一对青年男女山歌传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未能结合,双双殉情,后世青年为了纪念他们而形成歌节。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南时刘三组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寰宇记》等即有记载。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但由浅入深,所涉极其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等。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现在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但婉啭悠扬。这种对歌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在歌圩上,青年男女还有碰彩鸡蛋、抛绣球等习俗。现在,壮族三月三的活动仍然十分盛行,届时有*组织的,更多则是民众自发的。现在的规模较旧时尤大,人如海,歌如潮,蔚为壮观。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扩展2)

——畲族三月三的习俗 (菁选2篇)

畲族三月三的习俗1

  过三月三的习俗在我国汉族大部分地方已不流行,但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三月三却是一个火红而美妙的节日。如壮族称农历三月三为“歌圩日”或“歌仙节”,黎族的三月初三是“孚念孚”,即为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故又称“谈爱日”。而在永丰县龙冈畲族乡和其毗邻的潭头乡卧龙畲族村等畲乡村寨有别具一格的“三月三吃乌饭”习俗。在这天,畲族村民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米饭,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浓郁的乌米清香。

  关于畲族“三月三乌饭节”的由来,在畲乡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

  相传,很久以前,也许是由于年成不好或封建社会剥削过重,畲族群众没有吃的,连谷种都被山主抢走了。春播时,没有谷种的畲民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叫蓝天凤的青年带着几个小伙子乘黑夜盗出了山主粮仓中的谷子,分给群众连夜撒到田里。山主追查此事,为了不连累别人,蓝天凤挺身而出,被山主关进地牢。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三,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还没有饭吃。乡亲们就把剩下的谷种做成饭团,探牢时带给天凤吃。但饭团却被看守给吃了。乡亲们于是想了个办法,就用乌稔叶煮米饭,黑乎乎的饭团吓住了看守,天凤这才得以活下来。到第二年三月三,蓝天凤被起义的乡亲救了出来,并推选他当义军领袖。之后,畲民们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这谷米来之不易,将“三月三”定为谷米的生日,成谷米节,亦称“乌饭节“。

  另外,在畲乡民间还有一个“三月三乌饭节”的故事。据传是在唐朝初期,山越(即畲族的祖先)首领雷万兴与同族人蓝奉高等起兵反抗封建统治者,斗争持续了四十余年。有一年冬天,他们被唐军围困在山上,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他们靠采食一种“乌稔草”充饥,熬过了饥饿与严寒。终于翌年三月三日冲出重围,杀退了朝廷军队,获得了胜利。后来,畲族群众为了不忘这些英雄和乌稔果之功,便把三月三日作为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采集乌稔叶或取其榨汁同糯米一起蒸煮成乌饭祭祀祖先,然后一同品尝,对歌欢乐,以示纪念。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畲族人民逐渐由过去的农历三月三吃乌米饭,演变成了以踏青赏花、唱山歌、喝山哈酒、品尝畲乡笋包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并且在节日里还常常举办跳火把舞、竹竿舞、鱼灯舞或操石磉、赛龙舟、赶野兽等一系列热闹非凡的歌舞和竞技表演活动。

畲族三月三的习俗2

  乌米饭是用乌饭叶柴的叶子煮汤,然后用这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米捞起来以后放在容器里一蒸。这种饭看上去乌糟糟的,实在不起眼,不过,吃起来却香喷喷的,吃了还想吃。如果加上山间野味、香菇、木耳等炒一炒,那味道就更美妙了。

  为什么畲族“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并且一定要吃乌米饭?说来还有个故事。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三月,由于年前遭受虫害,收成不好,再加上山主加租增税,畲族人民家家断粮。可恶的山主连谷种都抢走。畲族人民饱受饥饿之苦。

  可是,狼心狗肺的山主却幸灾乐祸,他们不但不借出谷种,反而放出恶狗,把前来求借的畲族人民咬伤。

  大家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一天夜里,身强力壮的蓝天凤带着几个年轻的后生翻墙进入山主的大院,他们撬开粮仓,把谷种一袋子一袋子扛回寨子,连夜播种下去。

  第二天,山主发现粮仓被盗了,就带着十几个打手,发疯似的冲到畲族人民的寨子。为了使老百姓免于遭难,蓝天凤挺身而出。就这样,他被关进牢房,这天正是三月初三。

  在地牢里,蓝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山主还串通看牢房地歪嘴,不给蓝天凤饭吃,想把他活活饿死。

  消息传出,畲族的父老姐妹们纷纷前去探监,他们用播种剩下的谷种打成米,煮成饭并捏成饭团送进牢里。可饭团落到歪嘴肚子里,蓝天凤一口也没有吃到。

  这天,去地牢送饭的是畲山最出色的歌手种秀姑娘。这个聪明的姑娘想了个办法对付可恶的歪嘴。

  时值晌午,种秀姑娘挎着竹篓,竹篓里装着麻布袋,送饭来了。歪嘴一边不怀好意地看着姑娘,一边打开麻布袋,把手伸进去。这时,突然歪嘴大叫起来,接着就手脚乱蹦乱跳起来。可是,竹篓口子小,舞了半天还是抽不出手来,疼得歪嘴满地打滚。原来,麻布袋里装的是又黑又大又毒的山蚂蚁。歪嘴被山蚂蚁一咬,当天就中毒一命呜呼了。

  从此以后,畲家人就从山上采来乌饭叶柴煮午饭,煮成的乌饭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抱成一团的山蚂蚁,那些被山蚂蚁吓破胆的狱卒们就再也不敢吃饭团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蓝天凤天天吃乌米饭,不仅伤口愈合了,还添了不少力气,因此,在畲山,乌米饭有治乏却病一说。

  到了第三年的三月初三,蓝天凤终于被起义军救了出来,并被推举为义军的首领。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畲家人的米饭来之不易,“三月三”被定为谷米的生日。谷米从白花花变成乌亮亮,好像穿了一件花衣裳,所以,畲山还有煮乌米饭是为了给谷米穿花衣裳,过生日的说法。据传,畲家人通常喜欢穿的深蓝色麻布衣就是从这里悟出的道理。穿上这种衣服,不但可以防止日头毒晒,而且,山蚂蚁也不敢叮。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扩展3)

——畲族三月三歌曲

畲族三月三歌曲1

  每年的“三月三”,景宁畲乡各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各种祭祀活动、民俗表演、山歌对唱等此起彼伏。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飞扬,欢腾三天三夜。自2001年开始,景宁“畲族三月三”节庆活动逐步走上常规化、档次化之路,并成为了“展现畲乡风采,展示畲族文化,提升景宁形象”的民族活动盛会。

  民歌演唱

  畲族三月三,内容丰富,场面热闹。在畲族民歌中,

  不论是政治、经济、历史、自然常识等内容的题材,都能以叙事、咏物、抒情、讽刺等手法加以表达。民歌中有长篇民族起源叙事歌、小说故事歌,有数量较多、涉及面极广的杂歌,分别以散条、长连、小令等格式编成独唱或联唱的歌,形式活泼多样。畲族人民无论是在田间劳动,还是走亲会友,都有歌声伴随。婚嫁、丧事、祭祖等风俗活动中,更离不了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往往也是以歌为媒介。畲族民歌用畲语唱歌。识字的民间歌手非常热心地传唱民歌,把唱过的歌记录下来,成为数量甚丰、源远流长、广为传唱的民歌,不识字的民间歌手大多是妇女,他们最喜爱畲族民歌,从孩提时就向父母兄姐学唱歌,*后又传给自己的后辈,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畲族民歌重在歌词,一首歌的.曲谱音调、格式基本无变化,很少有乐器伴奏。歌手大多用假嗓音唱,用原(真)音唱称为“*讲”,声调较低。对歌场合或兴致很浓时,男人都喜爱用假嗓音唱。不但歌编得好,嗓音也清亮好听,才会被公认是好歌手。畲族民歌内容包罗万象,可谓是畲族的一部口头百科全书。按照畲族唱歌的习惯,大体可区别为喜庆歌类、哀歌类、杂歌类三大部分。

  押加比赛

  押加比赛是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 带子从两腿间通过,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向自己的前进方向奋力爬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坠条拉过自已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通过民族性、集体性、表演性、展示性的体育竞技活动,押加大赛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畲族风俗。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扩展4)

——三月三吃鸡蛋习俗介绍3篇

三月三吃鸡蛋习俗介绍1

  三月三为什么要吃鸡蛋?

  在南京,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都有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三月三为什么要吃鸡蛋?传说三月三这一天吃鸡蛋可以祈求*安,防病去灾,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头不昏脑不疼。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地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

  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地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

  另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虽然“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其科学性还有待考证,不过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地菜虽然是野菜,但是营养丰富,里面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维生素C,而且钙、铁的含量也比较高,这些营养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加上鸡蛋的蛋白质含量高,卵磷脂、维生素A也丰富,这样两种营养食物放在一起,自然对身体有好处。

  又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所以人们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成一束,放入鸡蛋、红枣、生姜一起煮,剥蛋喝汤,既沾一点财气和灵气,又能防病健身。但要注意,红枣应在鸡蛋煮熟后再放,这样既可保证荠菜的清香及药用功效完全渗入鸡蛋中,又可让红枣不烂、香甜可口。

  荠菜如何煮鸡蛋?

  1、鸡蛋从冰箱里拿出,放在冷水中凉1分钟,为防止鸡蛋煮时破裂;然后开火闭盖煮(先中大火,水烧开后,转中小火)7分钟,关火闭1分钟;最后取出鸡蛋,逐个敲碎。

  2、荠菜洗净,连根一起放到沸水里煮,直到汤汁变色变浓飘出荠菜味,取出煮黄了的荠菜。把荠菜汁倒入盛装了鸡蛋的盆里,撒盐添味,让鸡蛋泡在汁里,可随时取出食用。

  吃鸡蛋注意3要点

  1、隔夜蛋、茶叶蛋都对身体不好

  没有完全煮熟的鸡蛋隔夜之后其中的营养的会滋生细菌,如果吃到这样的变质鸡蛋会有害健康。由于蛋白质在煮的时候已被破坏,又是隔夜,所以营养价值会降低很多。同理,一煮再煮的茶叶蛋也是要注意少吃。因为茶叶中的物质和蛋白质混合会产生有害物质。

  2、别吃生蛋

  未熟的鸡蛋中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不经烹煮就食用容易引起腹泻。因此鸡蛋要经过高温烹煮,杀死其中的细菌后再吃。再加上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它会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导致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还有抗胰蛋白酶,会破坏人体的消化功能。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打蛋时要提防沾染到蛋壳上的细菌!

  3、吃鸡蛋要适量

  尽管鸡蛋的经验价值高,但是鸡蛋不是吃越多就越好。多吃鸡蛋容易造成营养过盛、导致肥胖。增加肝脏与肾脏的负担。而蛋白质过剩会使尿素制造系统负荷过重,食入过多蛋白质,还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羟、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很可能会出现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也就是常说的“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扩展5)

——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3篇

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1

  农历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多个传统节日。是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日子,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日子,也相传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古称上巳节。同时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另外,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的鬼节。

  鬼节的传说和起源

  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当天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民间活动: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三月三”庙会

  正所谓“三月三,*山”,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山朝圣的日子。*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山,是传说中*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流传久远,据历史资料显示,泌阳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都有数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人根之祖---*、并藉此机会为亲朋祈福。

  民歌民谣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河南省光山县,也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鬼节,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小鬼撂青砖”的童谣,传说在这天夜晚是鬼魂出没的日子,家里的大人都会早早的关上大门,并在门口摆放一些大蒜,蒜字与算谐音,意思就是说当鬼魂从门前经过,就说算了,不去这家了。

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2

  农历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多个传统节日。是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日子,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日子,也相传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古称上巳节。同时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另外,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的鬼节。

  鬼节的传说和起源

  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当天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民间活动: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三月三”庙会

  正所谓“三月三,*山”,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山朝圣的日子。*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山,是传说中*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流传久远,据历史资料显示,泌阳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都有数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人根之祖---*、并藉此机会为亲朋祈福。

  民歌民谣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河南省光山县,也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鬼节,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小鬼撂青砖”的童谣,传说在这天夜晚是鬼魂出没的日子,家里的大人都会早早的关上大门,并在门口摆放一些大蒜,蒜字与算谐音,意思就是说当鬼魂从门前经过,就说算了,不去这家了。

三月三的来历及习俗3

  农历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多个传统节日。是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日子,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是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的日子,也相传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古称上巳节。同时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另外,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的鬼节。

  鬼节的传说和起源

  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当天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民间活动: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三月三”庙会

  正所谓“三月三,*山”,所以农历三月初三是*山朝圣的日子。*开天辟地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说之一。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城南15公里处的*山,是传说中*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地方。*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神话流传久远,据历史资料显示,泌阳至少从南北朝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祭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都有数十万之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祭拜人根之祖---*、并藉此机会为亲朋祈福。

  民歌民谣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河南省光山县,也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鬼节,光山自古便有“三月三,小鬼撂青砖”的童谣,传说在这天夜晚是鬼魂出没的日子,家里的大人都会早早的关上大门,并在门口摆放一些大蒜,蒜字与算谐音,意思就是说当鬼魂从门前经过,就说算了,不去这家了。


畲族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扩展6)

——畲族三月三的来历 (菁选2篇)

畲族三月三的来历1

  相传,很久以前,也许是由于年成不好或封建社会剥削过重,畲族群众没有吃的,连谷种都被山主抢走了。春播时,没有谷种的畲民急得团团转。这时,一个叫蓝天凤的青年带着几个小伙子乘黑夜盗出了山主粮仓中的谷子,分给群众连夜撒到田里。山主追查此事,为了不连累别人,蓝天凤挺身而出,被山主关进地牢。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三,天凤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还没有饭吃。乡亲们就把剩下的谷种做成饭团,探牢时带给天凤吃。但饭团却被看守给吃了。乡亲们于是想了个办法,就用乌稔叶煮米饭,黑乎乎的饭团吓住了看守,天凤这才得以活下来。到第二年三月三,蓝天凤被起义的乡亲救了出来,并推选他当义军领袖。之后,畲民们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这谷米来之不易,将“三月三”定为谷米的生日,成谷米节,亦称“乌饭节“。

  另外,在畲乡民间还有一个“三月三乌饭节”的故事。据传是在唐朝初期,山越(即畲族的祖先)首领雷万兴与同族人蓝奉高等起兵反抗封建统治者,斗争持续了四十余年。有一年冬天,他们被唐军围困在山上,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他们靠采食一种“乌稔草”充饥,熬过了饥饿与严寒。终于翌年三月三日冲出重围,杀退了朝廷军队,获得了胜利。后来,畲族群众为了不忘这些英雄和乌稔果之功,便把三月三日作为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采集乌稔叶或取其榨汁同糯米一起蒸煮成乌饭祭祀祖先,然后一同品尝,对歌欢乐,以示纪念。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畲族人民逐渐由过去的农历三月三吃乌米饭,演变成了以踏青赏花、唱山歌、喝山哈酒、品尝畲乡笋包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并且在节日里还常常举办跳火把舞、竹竿舞、鱼灯舞或操石磉、赛龙舟、赶野兽等一系列热闹非凡的歌舞和竞技表演活动。

畲族三月三的来历2

  “当年你父亲被装在盘子里养大,你就姓‘盘’吧!”“你父亲曾经以篮子为家,你就姓‘蓝’吧!”“你父亲离开时雷声大振,你就姓‘雷’吧!”“你姓龙,将来你所生子女随丈夫姓。”……

  4月16日(农历三月初三)下午,全区首届畲族“三月三”风情文化节文艺专场活动在位于航埠镇北二村的大成小学民族校区内举行。讲述畲族祖先“龙麒”以及畲族四姓“盘”、“蓝”、“雷”、“钟”来历的情景剧《龙麒传说》刚一上演,就吸引住了上千畲汉同胞的目光。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此次“三月三”文化节活动由区民宗局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航埠镇*协办,大成小学民族校区和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村联合承办,包括祭祖活动、戏曲表演、文艺专场、篝火晚会四大部分。祭祖活动包括迎祖游、礼拜祖先、唱《祭祀歌》、讲解历史等内容,主要是缅怀先祖,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全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戏曲表演连演三天,一天两场,让当地及周边群众过足了戏瘾。文艺专场通过精美别致的畲族服饰、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别具风情的婚庆风俗,展现了畲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我区民族文化建设成果。文艺表演结束后,身着民族服饰的畲族群众还舞起长龙,敲起锣鼓,点燃篝火,民族校区师生们和少数民族村村民,以及应邀而来的各界佳宾手拉着手,跳起了欢乐祥和的篝火舞,在汉畲一家的融洽氛围中把整场活动推向了高潮。

  据了解,我区共有畲族人口3000多人,主要聚居在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村和七里乡上门村。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区相关部门、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畲族文化特色活动。市名校大成小学自托管航埠民族小学后,在民族校区开设了畲族特色校本课程,有计划地举行“三月三”、竹竿舞等畲族特色文化活动,引领少数民族村发展民族文化。大成小学校长徐雪芳介绍,学校还打算在今后发展具有畲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据区民宗局介绍,我区民族村畲族人口的聚居规模在全省都是最高的。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位于北二村的蓝氏宗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同时,组织民族村干部赴景宁县、龙游沐尘参观学习取经,邀请老师为民族村的村民传授民族语言、民族礼仪、民族歌舞,恢复传统民族节日,组建民族文艺队伍,大力挖掘、整理、弘扬、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区民宗局、相关乡镇党委*及民族村干部还计划依托现有资源,开发畲族农家乐,建设畲乡风情休闲基地,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547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