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书愤》教学设计3篇 书愤教学设计一等奖

《书愤》教学设计3篇 书愤教学设计一等奖

更新时间:2023-03-17 00:09:07 点击: 来源:yutu

《书愤》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回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解题:

  书:书写;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五、诵读:

  1、聆听诵读。(多媒体)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同学齐诵。

  六、诗歌鉴赏:

  1、学生逐句理解,教师小结。

  ⑴首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⑵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他诗句吗?

  明确:白描手法,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⑶颈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⑷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书愤之“书”:

  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确: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七、全班同学背诵。

  八、总结: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九、作业:

  1、比较:《书愤》与《登高》、《书愤》与《蜀相》。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500字左右。

《书愤》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

  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拓展练习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

  起——承——转——合

《书愤》教学设计3

  一、导入语: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领着的中原领土,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陆游,再次体会他那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多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背景和题解: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老而弥坚,立誓报国的壮烈情怀。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

  四、诵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感情基调:前四句昂扬的情绪;后四句深沉的忧愤

  五、分析诗歌:学生结合具体诗歌讨论:⑴前两联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⑵后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①“世事艰”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欲图收复失地。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通过写这两次战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曾一度占领了瓜州,准备由此渡江,宋将虞允文等率部和当地人民共同抗击,完颜亮溃败,后被部下所杀。

  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军幕,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并在大散关一带与金兵激战的经历。

  这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总结: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①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②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联作者也是用典: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②诗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总结: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六、主题理解与总结:

  这首诗题为“书愤”,就全篇来看,作者“愤”从何来?

  1、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2、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总结: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七、艺术手法:

  ①用典

  ②对比: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八、扩展阅读: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

  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九、结束语: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十、背诵。


《书愤》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书愤》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书愤》教案3篇

《书愤》教案1

  一、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两个典故:长城自诩鬓发已白早年晚年理想现实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慨(英雄无用武之地)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板书设计: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四、艺术特色: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杜甫“勋业频看镜”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自照。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书愤》教案2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家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课文诵读

  五、整体感知

  1、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颔联

  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3、颈联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六、问题探究

  1、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书愤》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五、诗中问题探讨。

  1、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六、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书愤》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拓展练习,巩固延伸。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司马迁 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突出发愤

  3、你理解“发愤”吗?

  4、指导学生“态度坚决”地读。

  5、面对司马迁的“发愤”,你们想问什么?

  预设: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司马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感悟“为何发愤”

  1、师:同学们,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2、交流:黄河文化的影响,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3、出示父亲的一段话:

  (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师: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师: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

  生:希望啊。

  生:读。

  师:我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读。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

  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

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图穷匕见

  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发愤就是很坚决。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所以我们要怎么读?)

  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说说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通过感受人物的思想斗争展开合理大胆想象,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使人物更丰满。

  3、学习本文数字描写的方式,是文章更真实,更让人赞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领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因

  过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

  板书:原因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2、汇报交流: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结:“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源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

  (3)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是的,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努力读书,他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

  可以说:发愤源自环境的影响,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边读边想,这句话里的“千万不要忘记……哇” 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愿望是什么?(2)为了完成父亲遗愿,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

  (3)指导朗读:想象司马迁听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可以说,发愤源自于父亲的嘱托

  三、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1、自学课文2、3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读画出的句子。

  2、生自学交流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每天忙着,忙的忘记了——(时间),忙的忘记了——(吃饭),没有忘记——(写史记),他在发愤写——(史记)

  (2)、读到这儿,你认识了怎样的司马迁?(孜孜不倦 废寝忘食)

  (3)、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勤奋吗?

  你还找到了那些句子?

愤写《史记》教学设计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1、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多音字“载”和“横”。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讨论。

  交流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掌握词语意思。

  2、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的人?

  他受刑后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3、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书愤》教学设计3篇(扩展3)

——陆游《书愤》教学设计 (菁选2篇)

陆游《书愤》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课文引入

  1、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2、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3、、朗读课文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三、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

  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四、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陆游《书愤》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2、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3、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4、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师问:此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师问: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义愤。首联写诗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言壮志,有民族大义。

  生答:悲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误国,国家依然蒙受大难,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沉痛、感伤。

  生答:悲怆中抱有期待。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师问: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用到对比,试分析?

  明确: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五、总结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古今忧国忧民诗人的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书愤》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10篇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会认读“质”等10个生字,会写“册”等12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

  化石和矿石标本。

  学生课前搜集或老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启发谈话。

  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最大而且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学习的.一篇课文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揭示课题,说说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

  朗读感悟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读通难读的句子,直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叙述的语言,男生读“叔叔”的话,女生读“川川”的话。第二次男女生调换角色再读)

  分组读议

  让学生各自默读“叔叔”说的话,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叔叔”为什么把这块岩石称作是“一册厚厚的书”?

  为什么岩石上会留下这些雨痕和波痕呢?

  你知道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吗?除了书上说的,你还知道别的用处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习结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朗读有关课文内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词语。

  默读“我知道”,读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 二 课 时

  认读词语卡片

  地质 勘探队员 一册书 厚厚的 岩石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波痕

  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边读边思考:从“叔叔”说的话里,你懂得了什么知识?(读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实物。(也可以由老师提供,学生阅读和传看)

  总结谈话

  读课文最后一段。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复习本课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

  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记住字形。(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早已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边利用课件演示要求会写的字的笔顺,边指导书写。(注意提示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写字,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拓展阅读

  绿*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2

  教材简说: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自然界里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知识,普通的石头里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易懂,内容学生也会颇感兴趣,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对于化石的理解,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下关于化石的相关知识,课文基本上大部分内容就是两人的对话,因此朗读的重点可以放在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这书上有什么?书有什么用处等等问题。

  学生的心中对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们也常在发问为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这种发问的精神,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文字形式: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测试题形式:

  1、抽写:趴下、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2、用“就像、有,有,还有”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识字:指导学生利用卡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难记的字:勘、痕、厚。

  写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抓关键笔画把字书写正确、美观。难点是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质、厚、底”,抓住关键笔“竖撇”写好字。

  初读:把课文朗读正确、通顺、流利。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字卡

  (2)学生预习:勾画生字;朗读练习;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想办法解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孩子们,喜欢爬山吗?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登一座神奇的山峰。爬山之前,让我们先做好准备,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了以后,再请小组长利用字卡采用自己组喜欢的方式组织学习,目标是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长利用字卡*认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同时指正字音。)

  老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音值得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我提醒大家:“勘”是前鼻音,“勘”……(全班跟读:“勘”)

  学生:我提醒大家:“册”字是*舌音,“册”……

  ……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生字齐读一遍,特别注意读准刚才小朋友提醒的字音。

  (学生齐读)

  老师:小朋友字音都读准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们把这些字记得更牢呢?

  学生:“岩、宝、册”我早就认识的,比如“册”字,就是我们语文书封面“二年级下册”的“册”;“勘、煤、刨、厚”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比如“堪”用“甚至”的“甚”加“力”;“痕、刨、底”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比如“痕”,把“很多”的“很”,双耳旁换成病字框;……

  老师:还有不一样的识记方法吗?

  学生:……;“刨、趴”是形声字;“印、册”我用“想象”的方法记,比如“册”字,横着看,我把它看成一册厚厚的书;……

  老师:其他同学也说说,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我觉得“厚”最难记,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一个孩子盖着厚厚的被子在睡觉。

  学生:我觉得“痕”最难记,我把“狠”的反犬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痕”还可以用“恨”字来换,把竖心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我觉得“质”不好记,我用笔画加熟字的方法记,横撇、竖撇,加“十”和“贝”。

  ……

  老师: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同学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再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接下来我说你找,考考你是不是都会认这些字了。准备——

  (学生把字卡稍作整理)

  老师:“勘探”的“勘”

  学生:勘、勘、勘,“勘探”的“勘”(学生找出相应的字卡,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找对)

  老师:“脚印”的“印”(“刨根问底”的“刨”;“波痕”的“痕”;地质的“质”;一册书的“册”;厚厚的“厚”;岩石的“岩”;“宝藏”的“宝”;海底的“底”。)

  ……

  老师:刚才老师说的词语都在“我会认”山上,认认,你能读好吗?看看我们能不能登上这座山。

  出示幻灯:

  勘探、脚印、刨根问底、波痕、地质、一册书、厚厚的、岩石、宝藏、海底

  (课件出示“我会认”山峰,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屏幕上,小组领读,全班跟读。)

  二、指导书写“册、岩、宝、质、厚、底”。

  老师:小朋友都把字词读准了,真棒!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把这些生字书写正确美观,开始攀登“我会写”这座山,有信心吗?

  出示幻灯片:“册、岩、宝、质、厚、底”

  (继续攀登高山,学生兴趣浓厚)

  老师:有哪些生字呢?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老师:认真观察,从结构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册”是独体字;“岩、宝”是上下结构的字;“质、厚、底”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老师:眼睛真亮!接下来,让我们先来学习写好这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要注意哪些笔画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认真观察,把每个字的关键笔画描出来,等一下再来交流。

  老师:谁来汇报,你描了哪些关键笔画?

  学生:“质”起笔是短撇,不能写成横,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厚”起笔是横,和“质”不一样,“子”的横钩压横中线,最后一笔横要长些;“底”起笔“点”在竖中线,这一横(第六笔)压在横中线,底下这一点不能漏掉。

  老师: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老师也描了关键笔和小朋友们交流。我觉得要把这三个半包围的字书写漂亮还要特别注意“竖撇”这个关键笔,先竖再撇。(老师在投影仪下边说边描)大家一起书空一遍。

  老师:看看,哪个字不好写,需要老师给大家范写的。

  学生:“厚”

  学生:“底”

  (老师范写、学生练写两遍)

  老师:“册、岩、宝”三个字,你们觉得要注意哪些关键笔呢?

  学生:“册”也有两个“竖撇”,最后一横要长些,而且压在横中线上。

  学生:“宝”下面是“玉”不是“王”,点不能漏掉。

  老师:这三个字比较简单,请同学们自己写一写。

  老师:写完了,请同学们对照课文里的范字,看看哪些字你最满意,画上红旗。不满意改改!同桌也互相夸夸,送上笑脸。

  老师:哪个小朋友认为自己进步最大,把作业拿上来给大家瞧瞧!

  (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

  老师:自己评完自己的作业,也得到同桌夸奖的还有谁?(学生举手)

  老师:真棒!这么多同学这么快就把生字写完而且得到同桌的夸奖。接下来我们要爬这座最高的山,(出示幻灯“我会读”山峰)你们怕不怕?

  学生:不怕!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注意力集中到了“我会读”的要求上。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全文。

  老师:请小组合作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学生先自读,再转身四人小组合作读——齐读或分段合作读)

  老师:这三句可是这篇课文中最难读的句子,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好它们?

  出示难句检查:

  ①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②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③岩石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zàng)!

  四、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老师:看来,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还成功地登了三座高山,说说你还收获了什么?

  学生: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词朋友,还学会了六个字的书写。

  学生:我能把课文读通顺了。

  学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老师:那么,你们下节课还想收获什么?

  学生:我想学习把课文读好听。

  学生:我想知道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学生:我还想学写新的生字。

  学生:我想知道陆地为什么会变成大海,会变成高山?

  ……

  老师:好!下节课老师再安排三座大山让小朋友来攀登。今天回去后,还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作业:(1)认真完成语文书p86课后“我会填”,组词开花,先找规律再填;(2)和同桌一起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六个生字再认认真真的书写两遍!比一比,谁写得好!大家能做好吗?/好了,川川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

  一、导语:

  孩子们,喜欢读书吗?快告诉大家,你最近几个月都读了那些好书?看来大家读的书是种类繁多,老师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有不小的收获。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书中有丰富的知识,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老师希望咱们同学继续坚持下去,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这节课咱们要继续和川川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板书:最大的)齐读课题

  二、巩固生字词:

  孩子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对这篇课文作了初步了解,并且学习了生字词,课下老师也布置大家复习过,那咱们现在还是老规矩————字词大过关。拿出本子,老师抽一个你们写一个。

  趴在、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揭开黑板上的生字词)孩子们,老师已经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也做了特别的标记,对照黑板自己批改,错的地方在旁边订正,同时在课后的生字表中打上三角做标记,以后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全对的同学自己打上对号,继续努力。

  三、深读解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上节课咱们从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特别想和大家合作读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好吗?我是地质勘探队员,那你就是谁?再请一位同学读旁白。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有问题问。

  咱们挺有默契,合作的不错。

  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岩石(板书)你也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记在书上,这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岩石书和咱们*日里所指的书一样吗?所以题目中的书带有引号。

  你从哪句话知道岩石就是最大的书?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黑板出示这句话)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

  你真了不起,不但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更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把句子中的!和?都读出来了。哪位同学愿意学着他的样子再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岩石和书有什么相似之处?

  —————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书是一张一张的。岩石厚厚的,我们的书也是厚厚的。

  现在,你能用“就像”来说这句话吗?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同学们,你看咱们通过读书明白了岩石就是最大的书,并且还会变一种句式来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来一点也不假。来孩子们,就带着咱们的理解齐读这句话。

  真没想到,岩石也是一本书,可是你们看,我们读的书里有字有画,这本岩石书也有字有画吗?

  请两位同学来读读5—8小节,川川和叔叔的对话。

  你们俩读的非常投入,孩子们岩石上有字吗?有些什么字?

  出示“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恨;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谁愿意再为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它们”在这段话中指什么?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文中划出来。

  ————雨痕、波痕、矿物

  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没见过

  那咱们猜测一下、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圆形的

  —————是长时间下雨留下的痕迹。

  大家听说过“水滴石穿”这个词语吗?雨水长时间打在岩石上就会留下痕迹。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到网上查查,一定可以看到他们的庐山正面目。

  这些雨痕、波痕、矿物就像文字一样,告诉了我们许多的知识,那咱们更要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当川川问。男生读、女声读。

  岩石上有画吗?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黑板出示)

  原来岩石上有这么美的画呀,谁再给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你发现没有,这句话有个句式咱们以前学过,有———,有————,还有————。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岩石上画有什么?树叶、小鱼、贝壳

  这些画与我们*日里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吗?

  ————没有生命、没有颜色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3页的资料袋,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试想,叔叔在山谷中突然发现了这些化石,心情会怎样,谁愿意扮演叔叔高兴地把这些画介绍给川川。

  原来岩石书和咱们*日里读的书一样,有字有画,让我们快用书上的语言告诉川川吧。

  男女生合作读5—8小节。

  咱们*日里读书,通过文字和图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引导学生读第十小节

  通过岩石上的字画,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向大家熟知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曾经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自然是神奇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读懂它,不知道叔叔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

  请两位同学合作读11—13小节。强调藏字的两种读音。

  孩子们,其实不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老师这有一个小故事,相信大家听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绿*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课下,我们可以继续查找大自然中的语言,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像川川一样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

  板书设计:最大的“书”

  岩石

  字画

  大自然的语言

  教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对话上。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和“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三句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悟出句子的含义。

  整堂课下来,感觉自身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遗憾,同时在听取其他同事的课后也学到了很多。

  自我反思:

  1、自身调节课堂的能力不足,课前没有充分的备好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单一、无力。

  2、整堂课学生的读书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读书环节的设计有些乏味。

  3、在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源于教师本身的情绪没有调节好。

  4、最后的阅读补充处理的不是很得当,可以让学生交流听后的收获。

  收获:

  1、蔡老师的课堂清晰、明了,实效性很强。

  2、蔡老师在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时,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川川是怎样的孩子,同学们用了“勤学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用换词的方式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3、最后,老师提供的网址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3

  导语激趣,初读感知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我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合作识字,听读课文

  1.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识字难点进行个别指导。

  2.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a.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地质勘探队员岩石一册书厚厚的

  刨根问底煤炭宝藏脚印雨痕

  b.去掉拼音读词语。

  c.认读单个生字,用生字扩词。

  3.送生字卡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到部分学生手里,老师读出一个生字,让手里拿着这个生字的学生把生字卡贴到黑板上,然后全体学生读一读)

  4.小组内相互听读课文。

  一人读一段,在读书中巩固生字。

  朗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3.感知内容。

  a.课文里说的“最大的书”指什么?

  b.课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

  质疑问难

  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控:有的引导学生在书里找答案;有的请同学帮助释疑;有的做简单的讲解;有的留在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中解决。

  指导写字

  1.让学生从要写的字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2.说说这些字的特点。(如:“趴”“铁”都是左窄右宽;“刨”左宽右窄;“埋”“刨”左短右长)

  3.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临摹。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大教师手拿书)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书)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

  板书;最大的书。(故意漏写双引号)

  学生纠错:书没加双引号。

  师顺势问:为什么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2、学生汇报思考结果

  师:大自然就是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在这本书中,你会汲取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营养,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字音。

  (2)交流识字体会,

  说说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怎么认识的。你还有哪些好的识字方法,说一说。

  (3)巩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再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5、检查读书情况。一人读一自然段。

  三、理解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释疑。

  对词语的`理解作如下设计:

  刨根问底:把课文中川川说的话用课件出示出来,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另一方面从问句中体会川川是个爱问的孩于,总爱把问题问清楚,问明白,从而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宝藏:让学生说说叔叔要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来理解词语意思。

  地质勘探队员:指导学生说说他们是千什么的。

  【点评:新课程提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这个设计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特别是对刨根问底的设计,既理解了词意,又指导了朗读,可谓一箭双雕。】

  四、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底,讲解写字要领:

  底:第三笔是竖撇,第五笔是竖提,上下都有点。

  2、学生描黑,临写。

  3、还有哪些字有竖撇?学生练写册、厚。、质,教师针对写字情况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质疑课题。

  1、复习生字

  2、质疑课题

  师:培根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想从这本最大的书获得哪些知识呢?

  学生质疑,归纳:

  1)、书中有什么内容?

  2)、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3)、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自己读书、多思考等)

  二、细读课文,激发探究意识,

  (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2、学生在班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随机进行讲解:

  (1)、岩石书:

  A、(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指名学生读。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

  指导读第一句话:岩石就是'书'啊:应读出叔叔自豪、高兴的语气。

  B、书中的字:(课件出示第六段内容》

  说说书中有哪些字(如雨痕、波痕、矿物D

  指导读:你认为叔叔回答川川的问题时是什么态度,并读一读。

  C、书中的画(出示第八自然段内容j

  书中有什么画?(树叶、贝壳、小鱼)。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名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D、化石的作用(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内容)。

  让学生说自己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二)

  教师补充: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便可知这一片曾是大海。

  指名学生读。

  (2)岩石的作用。(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内容)

  说说,A、岩石的作用。

  B、叔叔还能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初步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名学生读,注意感叹句的读法。

  补充: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上千米的煤层,说明南极洲曾是森林茂盛之地。

  3、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会是什么心情、怎么说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凄出高兴的语气。

  三、猜一猜,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小结: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而且从中找到自己的梦想。相信同学们在这本书中获得了自己所需的营养,使自己终身受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读课文。

  2、说说最大的带中有哪些内容。

  二、分角色读、评课文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

  推选代表漆课文其他学生评。着重读好人物的对话。叔叔是自豪,川训是好问。

  点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把评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书写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出示所写生字。

  2、教师范写陆、印。注意,

  陆:双耳在左边,右边竖一笔写成。

  印:右边为双耳。

  3、学生写、评。

  4、学生自己写埋、宝。、趴、刨,教师点评。

  四、课堂交流。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化石,岩石等资料在班内交流一下。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大教师手拿书)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书)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的?(学生说)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

  板书;最大的书。(故意漏写双引号)

  学生纠错:书没加双引号。

  师顺势问:为什么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2、学生汇报思考结果

  师:大自然就是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在这本书中,你会汲取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营养,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字音。

  (2)交流识字体会,

  说说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怎么认识的。你还有哪些好的识字方法,说一说。

  (3)巩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再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5、检查读书情况。一人读一自然段。

  三、理解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释疑。

  对词语的理解作如下设计:

  刨根问底:把课文中川川说的话用课件出示出来,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另一方面从问句中体会川川是个爱问的孩于,总爱把问题问清楚,问明白,从而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宝藏:让学生说说叔叔要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来理解词语意思。

  地质勘探队员:指导学生说说他们是千什么的。

  【点评:新课程提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这个设计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特别是对刨根问底的设计,既理解了词意,又指导了朗读,可谓一箭双雕。】

  四、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底,讲解写字要领:

  底:第三笔是竖撇,第五笔是竖提,上下都有点。

  2、学生描黑,临写。

  3、还有哪些字有竖撇?学生练写册、厚。、质,教师针对写字情况进行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质疑课题。

  1、复习生字

  2、质疑课题

  师:培根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想从这本最大的书获得哪些知识呢?

  学生质疑,归纳:

  1)、书中有什么内容?

  2)、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3)、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自己读书、多思考等)

  二、细读课文,激发探究意识,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2、学生在班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随机进行讲解:

  (1)、岩石书:

  A、(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

  指名学生读。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

  指导读第一句话:岩石就是书啊:应读出叔叔自豪、高兴的语气。

  B、书中的字:(课件出示第六段内容》

  说说书中有哪些字(如雨痕、波痕、矿物D

  指导读:你认为叔叔回答川川的问题时是什么态度,并读一读。

  C、书中的画(出示第八自然段内容)

  书中有什么画?(树叶、贝壳、小鱼)。

  (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一)学生读一读。看始祖鸟的化石。

  指名读。着重读好感叹句的语气(可引导学生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后为什么加叹号?叔叔从岩石上发现小鱼会是什么心情?)

  小结:这神秘的化石犹如一份份珍贵的资料,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变化沧桑。

  D、化石的作用(课件出示第十自然段内容)。

  让学生说自己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我知道之二)

  教师补充: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便可知这一片曾是大海。

  指名学生读。

  (2)岩石的作用。(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内容)

  说说:

  A、岩石的作用。

  B、叔叔还能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初步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名学生读,注意感叹句的读法。

  补充: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上千米的煤层,说明南极洲曾是森林茂盛之地。

  3、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会是什么心情、怎么说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凄出高兴的语气。

  三、猜一猜,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小结: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而且从中找到自己的梦想。相信同学们在这本书中获得了自己所需的营养,使自己终身受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学生读课文。

  2、说说最大的带中有哪些内容。

  二、分角色读、评课文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

  推选代表漆课文其他学生评。着重读好人物的对话。叔叔是自豪,川训是好问。

  点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把评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书写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出示所写生字。

  2、教师范写陆、印。注意:

  陆:双耳在左边,右边竖一笔写成。

  印:右边为双耳。

  3、学生写、评。

  4、学生自己写埋、宝、趴、刨,教师点评。

  四、课堂交流。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化石,岩石等资料在班内交流一下。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6

  一、板书课题

  1、师:你喜欢什么书?(学生说)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本什么书?(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3、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出示学习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内学习16个生字。先读生字,再说一说你是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二)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组长说一说在识字的过程中,有谁把哪个字读错了?

  1、组长汇报

  2、读错的同学当小老师再读一遍。

  (三)趣味识记生字

  1、全班齐读生字。

  2、猜字谜。

  3、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个别读 女孩读 男生读 齐读

  4、理解词语。

  (四)写字

  1、观察本节课要写的6个生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书写 册和印 两个字。重点强调占格位置。

  3、学生书写。

  4、同桌互批互改。

  三、再读课文,理解最大的“书”

  1、谁来说一说本课有几个自然段?

  2、找13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边听变思考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3、谁来说一说谁读的好?好的地方我们学习。

  4、谁来说一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板书:岩石 书

  5、有感情读第4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岩石就是书呢?

  四、美读课文,感受对话魅力

  (一)出示学习要求:

  1、请快速读课文,用 “——”画出川川的问题,用 “~~~”画出叔叔的回答。

  2、画好后,同桌之间检查,检查完同桌之间练习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

  (二)同桌练读对话。

  1、找一组同桌来读一读,并找学生评价。

  2、女生和男生互读。

  3、老师和同学互读。

  4、一起读小儿歌。

  五、扩展阅读,升华思想

  1、原来岩石就是一本书,大自然也有语言。生自读《语文大阅读》书33页《大自然的语言》。

  2、说一说大自然的语言都有哪些?

  六、写作训练,发散思维。

  1、出示 岩石是一本“书”,它让我们找到了更多的宝藏。

  小草是一本“书”,小草绿了,它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___是一本“书”,__________。

  哦,生活中处处都有“书”呀!

  谁来说一说?

  2、请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七、总结全文

  1、原来大自然中这么奇妙,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我们爱科学》。

  3、送给大家两句名人名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足迹、雨痕、波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 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1、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本世界上最大的“书”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瞧,它们都藏进了岩石里,谁能把它们的名字喊出来。

  2、小朋友会读生字不算厉害,会写才厉害呢!

  根据老师说出的某个字的特征找出这个字并读出字音,如果正确就将苹果摘下。如:

  力气很大──勘 山下有石──岩 厂里过日子──厚。

  包旁一把刀──刨 家里一块玉──宝。

  二、初读课文,感 知川川的刨根问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小朋友,他就是川川,请小朋友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遍,找出一个词语来完成这个填空题:( )的川川。

  2、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川川是个爱刨根问底孩子。

  根据回答,出示川川的六个个问题。

  川川这样刨根问底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来读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吧!

  3、师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

  4、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1)师:孩子们,想不想看到这本“岩石书”呀?

  师:点击课件,出示岩石,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指导:把“一层一层”、“厚厚”这两个词语放慢读,会更好,

  (2)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二读对话,感知“书”的内容。

  (一)读懂“字”

  (1)是啊,孩子们,岩石就是“书”,让我们翻开这本岩石书,看看里面写了什么?下面就请两位孩子来读读5——8小节?愿意当叔叔的请举手?好,就请你,小手举得最高的孩子。谁来读川川的话?好,你来吧!生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研读“书”的内容。

  师:你们俩读得真投入,孩子们,读了这本书,你知道了什么?

  (师板:树叶、贝壳、小鱼 雨痕、波痕、矿物)。

  (3)想象雨痕、波痕,认识雨痕、波痕。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师: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们太会想象了,想知道你们想得对不对吗?老师请来了一位知识丰富的朋友蓝猫,就这三个问题请教他吧?谁来带大家请教?要有礼貌哦!(相机出示课件)

  1、雨痕

  图片、录音:小朋友,你们听说过滴水穿石的故事吗?一滴水如果经常滴在一个地方,它会把这块石头滴穿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每当下雨的时候,雨点儿常常敲打着石头,几千年,几万年以后就在这石头上留下了一个个*,这就是雨点留下的脚印——雨痕。

  2、波痕

  图片、录音:小朋友,你们看到过惊涛拍岸吗?那浪头的冲击力可比那雨点大多了,它们一次次涌上来拍打着岸边的岩石,经过无数年,这岩石上就有了一条条波纹,这就是波痕。

  3、矿物

  图片、录音:这矿物啊可都是宝贝,那黄色的就是金,黑色的是煤,红色的是铜,闪光的是水晶,透明的是钻石……还有很多很多呢。它们都深埋在地底下,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它,开发它,利用它呢。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那请大家睁大眼睛,瞧!(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师:小眼睛,真亮,全找对了。你们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来介绍一下他们呢?(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4、指导朗读

  下面谁来读读书中叔叔的话呢?师当川川认真地问:“这上面有字吗?”

  (二)读懂图画

  1、认认化石

  师:岩石书上不仅有字,还有画呢?你们看,(出示课件)这岩石书上的画与我们*时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像石头一样,这些叫什么呢?(“化石”)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出示句子),谁来介绍一下这些化石呢?

  读“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你的图画介绍得可真有趣!谁再来介绍。

  师:孩子们,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呢?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想不想看?

  (师点击课件,出示恐龙、虾、恐龙蛋、乌龟的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2、仿说句子

  师:对!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 ,有 ,那儿还有哩),先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生认真地准备。

  师:现在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师:这上面有图画吗?

  生:有,你看,这儿有乌龟,有虾,那儿还有恐龙蛋哩!

  师:谁如果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生边介绍边指着画面。

  (全班问,一生答,再同桌互相介绍)

  (三)读懂说明了什么。

  1、生分角色读课文5—10小节。

  师: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子里出现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你们看到的可能是地震那一瞬间的情景。可是陆地变成大海,大海又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生:“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

  指导:哎哟,这时间可是成千上万年的,你如果读得慢些,声音稍微轻一些可能更好。

  师:把这些词放回课文中,一定会读得更好,自由读,谁来读读第10小节?

  师: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地壳运动的过程。出示课件。

  四、了解“书”的作用

  1、地球真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师,读了这本书岩石有什么用呢?

  课件出示句子。指导读。

  这本岩石书的作用真大啊!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呦,这六个小圆点是什么?(省略号)还有哪些宝藏呢?

  2、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读最后一小节。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那你知道川川以后长大想干什么呢? 你有什么话对他说?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岩石为什么称为书?为什么加引号?

  五.拓展实践,课文延伸

  1、小朋友们,不仅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呢!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是书呢?

  是啊!大自然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啊!你看:课件出示:这朵娇艳的蓝玫瑰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地下有铜矿;这片片高积云是书,它的出现预示着晴天的到来;这可爱的小狗是书,读懂它就知道它的汗孔是长在舌头上的;这美丽的胡杨树林是书,顺着它的身子挖下去,就能找到地下水。孩子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时不有,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一颗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肯定能发现更多的秘密。在这些书里,藏着无穷的奥秘,让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长大了才能去读懂大自然中一本又一本的书!

  2、学到这,你的脑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3、这么多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你们也会刨根问底了!这许许多多的奥秘让我们课外再去探索,再去刨根问底,好吗?老师向你们推荐几个网站,今天课堂上老师用的资料很多就是从这两个网站中搜索到的。还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哦!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8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化石和矿石标本。

  3、学生课前搜集或老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听说过世界上最大而且没有文字的书吗?今天学习的一篇课文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揭示课题,说说课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课文中的叔叔是什么人?结合理解“勘探队员”。

  朗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读通难读的句子,直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叙述的语言,男生读“叔叔”的话,女生读“川川”的话。第二次男女生调换角色再读)

  分组读议

  让学生各自默读“叔叔”说的话,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叔叔”为什么把这块岩石称作是“一册厚厚的书”?

  2、为什么岩石上会留下这些雨痕和波痕呢?

  3。你知道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吗?除了书上说的,你还知道别的用处吗?

  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

  汇报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学习结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朗读有关课文内容,理解“雨痕”“波痕”等词语。

  2、默读“我知道”,读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9

  教材简说:

  大自然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在自然界里有许多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知识,普通的石头里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秘密,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篇课文语言简洁易懂,内容学生也会颇感兴趣,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对于化石的理解,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了解下关于化石的相关知识,课文基本上大部分内容就是两人的对话,因此朗读的重点可以放在川川和叔叔之间的对话,从对话中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这书上有什么?书有什么用处等等问题。

  学生的心中对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们也常在发问为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这种发问的精神,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文字形式: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测试题形式:

  1、抽写:趴下、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2、用“就像、有,有,还有”各说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识字:指导学生利用卡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难记的字:勘、痕、厚。

  写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抓关键笔画把字书写正确、美观。难点是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质、厚、底”,抓住关键笔“竖撇”写好字。

  初读:把课文朗读正确、通顺、流利。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字卡

  (2)学生预习:勾画生字;朗读练习;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想办法解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孩子们,喜欢爬山吗?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登一座神奇的山峰。爬山之前,让我们先做好准备,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了以后,再请小组长利用字卡采用自己组喜欢的`方式组织学习,目标是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长利用字卡*认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同时指正字音。)

  老师: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音值得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我提醒大家:“勘”是前鼻音,“勘”……(全班跟读:“勘”)

  学生:我提醒大家:“册”字是*舌音,“册”……

  ……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把这些生字齐读一遍,特别注意读准刚才小朋友提醒的字音。

  (学生齐读)

  老师:小朋友字音都读准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们把这些字记得更牢呢?

  学生:“岩、宝、册”我早就认识的,比如“册”字,就是我们语文书封面“二年级下册”的“册”;“勘、煤、刨、厚”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比如“堪”用“甚至”的“甚”加“力”;“痕、刨、底”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比如“痕”,把“很多”的“很”,双耳旁换成病字框;……

  老师:还有不一样的识记方法吗?

  学生:……;“刨、趴”是形声字;“印、册”我用“想象”的方法记,比如“册”字,横着看,我把它看成一册厚厚的书;……

  老师:其他同学也说说,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你是怎么记的。

  学生:我觉得“厚”最难记,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一个孩子盖着厚厚的被子在睡觉。

  学生:我觉得“痕”最难记,我把“狠”的反犬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痕”还可以用“恨”字来换,把竖心旁换成病字框。

  学生:我觉得“质”不好记,我用笔画加熟字的方法记,横撇、竖撇,加“十”和“贝”。

  ……

  老师:由于时间关系,其他同学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再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接下来我说你找,考考你是不是都会认这些字了。准备——

  (学生把字卡稍作整理)

  老师:“勘探”的“勘”

  学生:勘、勘、勘,“勘探”的“勘”(学生找出相应的字卡,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找对)

  老师:“脚印”的“印”(“刨根问底”的“刨”;“波痕”的“痕”;地质的“质”;一册书的“册”;厚厚的“厚”;岩石的“岩”;“宝藏”的“宝”;海底的“底”。)

  ……

  老师:刚才老师说的词语都在“我会认”山上,认认,你能读好吗?看看我们能不能登上这座山。

  出示幻灯:

  勘探、脚印、刨根问底、波痕、地质、一册书、厚厚的、岩石、宝藏、海底

  (课件出示“我会认”山峰,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屏幕上,小组领读,全班跟读。)

  二、指导书写“册、岩、宝、质、厚、底”。

  老师:小朋友都把字词读准了,真棒!接下来,让我们学习把这些生字书写正确美观,开始攀登“我会写”这座山,有信心吗?

  出示幻灯片:“册、岩、宝、质、厚、底”

  (继续攀登高山,学生兴趣浓厚)

  老师:有哪些生字呢?大家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

  老师:认真观察,从结构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了“册”是独体字;“岩、宝”是上下结构的字;“质、厚、底”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老师:眼睛真亮!接下来,让我们先来学习写好这三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要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要注意哪些笔画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认真观察,把每个字的关键笔画描出来,等一下再来交流。

  老师:谁来汇报,你描了哪些关键笔画?

  学生:“质”起笔是短撇,不能写成横,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厚”起笔是横,和“质”不一样,“子”的横钩压横中线,最后一笔横要长些;“底”起笔“点”在竖中线,这一横(第六笔)压在横中线,底下这一点不能漏掉。

  老师: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好!老师也描了关键笔和小朋友们交流。我觉得要把这三个半包围的字书写漂亮还要特别注意“竖撇”这个关键笔,先竖再撇。(老师在投影仪下边说边描)大家一起书空一遍。

  老师:看看,哪个字不好写,需要老师给大家范写的。

  学生:“厚”

  学生:“底”

  (老师范写、学生练写两遍)

  老师:“册、岩、宝”三个字,你们觉得要注意哪些关键笔呢?

  学生:“册”也有两个“竖撇”,最后一横要长些,而且压在横中线上。

  学生:“宝”下面是“玉”不是“王”,点不能漏掉。

  老师:这三个字比较简单,请同学们自己写一写。

  老师:写完了,请同学们对照课文里的范字,看看哪些字你最满意,画上红旗。不满意改改!同桌也互相夸夸,送上笑脸。

  老师:哪个小朋友认为自己进步最大,把作业拿上来给大家瞧瞧!

  (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

  老师:自己评完自己的作业,也得到同桌夸奖的还有谁?(学生举手)

  老师:真棒!这么多同学这么快就把生字写完而且得到同桌的夸奖。接下来我们要爬这座最高的山,(出示幻灯“我会读”山峰)你们怕不怕?

  学生:不怕!

  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注意力集中到了“我会读”的要求上。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全文。

  老师:请小组合作把课文读一读,要求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学生先自读,再转身四人小组合作读——齐读或分段合作读)

  老师:这三句可是这篇课文中最难读的句子,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好它们?

  出示难句检查:

  ①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②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

  ③岩石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zàng)!

  四、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老师:看来,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我们还成功地登了三座高山,说说你还收获了什么?

  学生: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词朋友,还学会了六个字的书写。

  学生:我能把课文读通顺了。

  学生:我知道了为什么岩石就是“一本书”。

  老师:那么,你们下节课还想收获什么?

  学生:我想学习把课文读好听。

  学生:我想知道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学生:我还想学写新的生字。

  学生:我想知道陆地为什么会变成大海,会变成高山?

  ……

  老师:好!下节课老师再安排三座大山让小朋友来攀登。今天回去后,还请同学们完成两个作业:(1)认真完成语文书p86课后“我会填”,组词开花,先找规律再填;(2)和同桌一起把我们今天学习的六个生字再认认真真的书写两遍!比一比,谁写得好!大家能做好吗?/好了,川川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

  一、导语:

  孩子们,喜欢读书吗?快告诉大家,你最近几个月都读了那些好书?看来大家读的书是种类繁多,老师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有不小的收获。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书中有丰富的知识,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老师希望咱们同学继续坚持下去,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这节课咱们要继续和川川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板书:最大的)齐读课题

  二、巩固生字词:

  孩子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对这篇课文作了初步了解,并且学习了生字词,课下老师也布置大家复习过,那咱们现在还是老规矩————字词大过关。拿出本子,老师抽一个你们写一个。

  趴在、埋没、地质、陆地、岩石、印象、刨根问底、钢铁

  (揭开黑板上的生字词)孩子们,老师已经把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也做了特别的标记,对照黑板自己批改,错的地方在旁边订正,同时在课后的生字表中打上三角做标记,以后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全对的同学自己打上对号,继续努力。

  三、深读解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上节课咱们从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中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特别想和大家合作读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好吗?我是地质勘探队员,那你就是谁?再请一位同学读旁白。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有问题问。

  咱们挺有默契,合作的不错。

  这本最大的书是什么?———岩石(板书)你也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它记在书上,这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岩石书和咱们*日里所指的书一样吗?所以题目中的书带有引号。

  你从哪句话知道岩石就是最大的书?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黑板出示这句话)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

  你真了不起,不但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更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把句子中的!和?都读出来了。哪位同学愿意学着他的样子再给大家读读这句话?

  岩石和书有什么相似之处?

  —————岩石是一层一层的,书是一张一张的。岩石厚厚的,我们的书也是厚厚的。

  现在,你能用“就像”来说这句话吗?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同学们,你看咱们通过读书明白了岩石就是最大的书,并且还会变一种句式来说。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来一点也不假。来孩子们,就带着咱们的理解齐读这句话。

  真没想到,岩石也是一本书,可是你们看,我们读的书里有字有画,这本岩石书也有字有画吗?

  请两位同学来读读5—8小节,川川和叔叔的对话。

  你们俩读的非常投入,孩子们岩石上有字吗?有些什么字?

  出示“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恨;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谁愿意再为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它们”在这段话中指什么?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文中划出来。

  ————雨痕、波痕、矿物

  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没见过

  那咱们猜测一下、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可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圆形的

  —————是长时间下雨留下的痕迹。

  大家听说过“水滴石穿”这个词语吗?雨水长时间打在岩石上就会留下痕迹。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到网上查查,一定可以看到他们的庐山正面目。

  这些雨痕、波痕、矿物就像文字一样,告诉了我们许多的知识,那咱们更要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当川川问。男生读、女声读。

  岩石上有画吗?

  “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黑板出示)

  原来岩石上有这么美的画呀,谁再给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你发现没有,这句话有个句式咱们以前学过,有———,有————,还有————。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岩石上画有什么?树叶、小鱼、贝壳

  这些画与我们*日里见到的树叶、小鱼、贝壳有什么不一样吗?

  ————没有生命、没有颜色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化石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3页的资料袋,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试想,叔叔在山谷中突然发现了这些化石,心情会怎样,谁愿意扮演叔叔高兴地把这些画介绍给川川。

  原来岩石书和咱们*日里读的书一样,有字有画,让我们快用书上的语言告诉川川吧。

  男女生合作读5—8小节。

  咱们*日里读书,通过文字和图画,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岩石上的字和画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引导学生读第十小节

  通过岩石上的字画,我们可以推断出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向大家熟知的珠穆朗玛峰一样,曾经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自然是神奇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它、读懂它,不知道叔叔读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

  请两位同学合作读11—13小节。强调藏字的两种读音。

  孩子们,其实不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老师这有一个小故事,相信大家听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绿*报员

  植物科学院请小燕子选一批绿*报员。

  一大早,小燕子刚飞出去,就被小桃树拦住了。

  “你能干什么?”燕子问。

  “我能预报农时。”桃树对小燕子说,“我一开花,农民伯伯就得忙着种谷子。”

  “好,算你一个。”燕子说。

  小燕子飞过一片胡杨树林,胡杨树叫住了她。小燕子问:“你有什么本领?”

  “我能报告地下水。”胡杨树说,“不信,顺着我的身子挖下去,准能找到地下水。”

  这时,山坡上的篦子草又喊住了燕子:“我可以报名当土壤化验员。”

  小燕子有点儿弄不懂,篦子草说:“我们喜欢长在钙质土壤中。”“噢,原来是这样。”小燕子话音刚落,那边的蓝玫瑰又说话了:“我也能做情报员,我的脚下就有铜矿哩!”

  “花朵能报矿?”小燕子掏出小本子记下,“还有什么花有这种本领?”蓝玫瑰花说:“七瓣莲能报锡矿,蝴蝶花能报锌矿。”

  忙了一天的小燕子高兴极了。这一天,她增加了多少知识呀!

  课下,我们可以继续查找大自然中的语言,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像川川一样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理想。

  板书设计:最大的“书”

  岩石

  字画

  大自然的语言

  教后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方式,讲述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

  在教学本篇课文时,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对话上。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和“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三句话。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自己悟出句子的含义。

  整堂课下来,感觉自身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遗憾,同时在听取其他同事的课后也学到了很多。

  自我反思:

  1、自身调节课堂的能力不足,课前没有充分的备好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的评价单一、无力。

  2、整堂课学生的读书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读书环节的设计有些乏味。

  3、在课堂上教师的语速过快,源于教师本身的情绪没有调节好。

  4、最后的阅读补充处理的不是很得当,可以让学生交流听后的收获。

  收获:

  1、蔡老师的课堂清晰、明了,实效性很强。

  2、蔡老师在理解“刨根问底”这个词语时,请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川川是怎样的孩子,同学们用了“勤学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用换词的方式很好的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3、最后,老师提供的网址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10

  一、谈话导入:

  板书:书

  师:大家*时喜欢看书吗?(“喜欢”)

  最喜欢看什么书?(学生畅所欲言)

  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地爱读书。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读一本好书,就象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能带我们环游世界,能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今天,咱们要和一个叫川川的小朋友一起,去读一读《最大的“书”》。

  二、初识生字,合作交流。

  1、自己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如果碰上了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就作个记号,可以向身边的人求助。(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2、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标好了自然段,圈出了生字宝宝,学习习惯真不错!这样吧,把你已经认识的生字宝宝介绍给四人小组里的小伙伴,并且告诉他们,你是在哪里认识它的。(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识字情况。)

  三、识记生字,游戏巩固。

  刚才很多同学大声地介绍了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宝宝,咱们现在把这些字宝宝请出来和全班同学见面好吗?你想请谁出来?大声地叫出它的名字!(根据学生的发言调整以下三个环节的顺序)

  (一)形声字:

  1、这一课还有哪些形声字呢?找一找。(教师板书形声字)

  2、能读准确吗?开火车读卡片,扩词训练。

  (二)会意字:

  1、看见形声字宝宝和同学们见面了,有几个字宝宝呀,也想快点出来。(生字卡片一起出示会意字)认识它们吗?

  2、(学生争相举手)这么多同学认识它们,那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请你根据每个字宝宝的样子,编一个小故事或者用形象记忆法让我们迅速地记住它们,能做到吗?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最会开动脑筋!(谁的办法好就给该组贴上一颗“智慧星”,星星上写着这个字。)

  (三)陌生的字:

  1、还有几个顽皮的字宝宝老是不肯出来见我们,*时它们也很少跟我们打招呼,是哪几个呢?我来叫它们的名字,请你在手中的生字卡片里面找出来,并且象我一样,把它读三遍。

  2、全找出来了,真棒!用你手里这几张卡片,和你的同桌开火车读一读。

  3、这些字宝宝跑到老师的转盘里躲起来了,想抓住它们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抓得准,在课文里找出它藏在哪个句子里,读出来。(读的好的组贴上一颗“朗读星”,星星上写着这个字)

  这么多生字全都认对了,看来同学们识字的本领又提高了,咱们最后一次和他们打打招呼吧!(齐读一遍生字)


《书愤》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书愤》语文教案3篇

《书愤》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五、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六、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在*时古诗词的授课中,我比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题的诗词,可以互为参照加深理解。有专家说,语文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是学生看得懂习得透的,你要教给学生更多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粘”住学生。而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丰富,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丰富积累,对学生无疑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古典诗词最能让学生习得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此外,诗词鉴赏方法的及时总结,趁热打铁,亦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但这一切都以尽可能多的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来,与宁老师处在同一备课组已有五载。至今我虽毫无起色,但奋起向学的激情与日俱增。听宁老师的课已数不胜数,每每听后,都感奋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种情愫轮回而生,几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诉诸笔端,终因慵懒辍而未成。今天一吐为快,偏颇之处,愿能与各位共勉。

  课后的评课活动,与会的老师感慨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为:大气磅礴,从容不紊,极富文化底蕴。

  陆游的《书愤》,廖廖56个字,执教者却把这首小词经营得丰腴袅娜,形散神聚。在于她能紧扣文本,缘本生发,知人论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飞,由岳飞而串联到稼轩居士,继而一统为整个南宋时代抗金爱国之士的共同愤懑,再一气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释放出“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怆,喷发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激昂。学生对豪放词派的风格的会悟一步到位,铭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间,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飞奔而来,叩响学生心的弦索。分析品评中,师生你应我和,默契相通。老师的蜻蜓点水,学生的群体共鸣,诗词荟萃,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到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词中作者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其椎心蚀骨之“愤”的内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忧愤”之中还包蕴哪些复杂之情(“愤”中含“恨”、含“悲”;因“愤”生“凉”、生“叹”),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设疑。回眸这其中教师的插言、碎语,虽不属主体,却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无不需要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内养外,最终外显为一个人的干炼与睿智。

  流行的东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化的*台上教语文,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也才能使学生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养。

  课堂协奏曲中,听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在挂满宋朝天空的宋词。感受到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悲悯、凄美的*仄格律中,听者忧伤着作者抽丝剥茧的优伤,共鸣着作者浪尽淘沙的情肠,尽享着这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此时,教师总揽,发出逸怀浩气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老师这诗化的点评,顿挫有致的吟诵,旁征博引的辞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来,让人充盈且为之快慰,让听者不得不为之叹服。我想课中弥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涌动的苍劲的人文精神,应是她*时广博涉猎,审慎的教学反思的一种再现,面对宁老师亦秀亦豪之笔下的洋洋洒洒的几万字的教学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灵光与深邃,源于她不断接受知识溪流的浸润、思想阳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辉的点染。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纯真的情感与创造,更需教师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质朴所从事的职业。

《书愤》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五、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六、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在*时古诗词的授课中,我比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题的诗词,可以互为参照加深理解。有专家说,语文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是学生看得懂习得透的,你要教给学生更多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粘”住学生。而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丰富,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丰富积累,对学生无疑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古典诗词最能让学生习得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此外,诗词鉴赏方法的及时总结,趁热打铁,亦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但这一切都以尽可能多的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来,与宁老师处在同一备课组已有五载。至今我虽毫无起色,但奋起向学的激情与日俱增。听宁老师的课已数不胜数,每每听后,都感奋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种情愫轮回而生,几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诉诸笔端,终因慵懒辍而未成。今天一吐为快,偏颇之处,愿能与各位共勉。

  课后的评课活动,与会的老师感慨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为:大气磅礴,从容不紊,极富文化底蕴。

  陆游的《书愤》,廖廖56个字,执教者却把这首小词经营得丰腴袅娜,形散神聚。在于她能紧扣文本,缘本生发,知人论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飞,由岳飞而串联到稼轩居士,继而一统为整个南宋时代抗金爱国之士的共同愤懑,再一气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释放出“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怆,喷发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激昂。学生对豪放词派的风格的会悟一步到位,铭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间,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飞奔而来,叩响学生心的弦索。分析品评中,师生你应我和,默契相通。老师的蜻蜓点水,学生的群体共鸣,诗词荟萃,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到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词中作者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其椎心蚀骨之“愤”的内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忧愤”之中还包蕴哪些复杂之情(“愤”中含“恨”、含“悲”;因“愤”生“凉”、生“叹”),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设疑。回眸这其中教师的插言、碎语,虽不属主体,却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无不需要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内养外,最终外显为一个人的干炼与睿智。

  流行的东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化的*台上教语文,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也才能使学生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养。

  课堂协奏曲中,听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在挂满宋朝天空的宋词。感受到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悲悯、凄美的*仄格律中,听者忧伤着作者抽丝剥茧的优伤,共鸣着作者浪尽淘沙的情肠,尽享着这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此时,教师总揽,发出逸怀浩气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老师这诗化的点评,顿挫有致的吟诵,旁征博引的辞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来,让人充盈且为之快慰,让听者不得不为之叹服。我想课中弥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涌动的苍劲的人文精神,应是她*时广博涉猎,审慎的教学反思的一种再现,面对宁老师亦秀亦豪之笔下的洋洋洒洒的几万字的教学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灵光与深邃,源于她不断接受知识溪流的浸润、思想阳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辉的点染。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纯真的情感与创造,更需教师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质朴所从事的职业。

《书愤》语文教案3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书愤》教学设计3篇(扩展6)

——神奇的书教学设计 (菁选3篇)

神奇的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多角度地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思路:

  一、谈话激趣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书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而一首好诗,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我们从诗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狄金森《神奇的书》这首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自读自悟。自己一句一句地读,参考有关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人读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不同意见的地方,认真讨论,实在弄不懂的词句记下来,准备质疑。

  三、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美国诗人狄金森写的《神奇的书》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把书看成非凡的战舰,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把书看成神奇的座骑,能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诗人告诉我们,就算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四、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书不仅像战舰,像座骑,更像一个太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感谢诗人给了我们这样一首好诗,更让我懂得了书的力量。尽管我们不能像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可是在书里,我们就能像一只小鸟,在知识的天地自由地飞翔。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2、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神奇的书

  非凡的战舰、神奇的座骑——在书的王国遨游

神奇的书教学设计2

  探究目标

  1、本课要认识“瀚、谛“两个生字;会写”艘、履”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浩瀚、一贫如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呢?

  2、你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神奇的书”有什么含义吗?

  3、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写作的方法,你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4、请你仔细体会文章前两段的写法,并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段。

  探究重点想像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探究难点发挥想像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搜集与“书”相关的名言、比喻等。

  2、认真学习课文,备好课,小组长认真检查、督促。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

  1、在小组长的引领下,首先在小组范围内交流个人搜集到的资料。

  2、小组长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

  3、小组之间进行“搜集资料交流擂台赛”。

  二、朗读课文小组赛

  1、组长进行朗读展示分工、练习。

  2、朗读比赛。(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重点指导第四小节的朗读,多出赞叹的语气。)

  三、展示分工、预演

  展示点:

  1、本文作者的介绍。

  2、字词学习的展示。

  3、对文章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运用。

  4、文中修辞方法的理解展示。

  5、仿写文段的展示。

  6、课后习题的理解,文章表达方法、作者的写作意图展示。

  第一步:明确展示点。

  第二步:展示分工。

  第三步:小组预演。

神奇的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教学重难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多角度地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思路:

  一、谈话激趣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书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而一首好诗,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我们从诗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狄金森《神奇的书》这首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自读自悟。自己一句一句地读,参考有关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人读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不同意见的地方,认真讨论,实在弄不懂的词句记下来,准备质疑。

  三、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美国诗人狄金森写的《神奇的书》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把书看成非凡的战舰,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把书看成神奇的座骑,能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诗人告诉我们,就算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四、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书不仅像战舰,像座骑,更像一个太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感谢诗人给了我们这样一首好诗,更让我懂得了书的力量。尽管我们不能像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可是在书里,我们就能像一只小鸟,在知识的天地自由地飞翔。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2、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神奇的书

  非凡的战舰、神奇的座骑——在书的王国遨游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536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