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视频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视频

更新时间:2023-03-12 13:03:03 点击: 来源:yutu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3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外表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同学认真考虑才干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同学细细考虑。同学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局部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同学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小学教育吧 另外一组实验的资料更加难找。我想尽方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拆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4

  良好的教学秩序需要教师的用心经营。就目前科学课的课堂教学现实而言,教师要坚持“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两条教学基本原则,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加强对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习惯和科学学习方式的指导,努力做到让学生“活”而不“乱”,让课堂“动”而不“闹”。

  一、有人考察过国外的小学科学教学,他们发现儿童上科学课时总是很安静,说话声很小,这既是个人素养的良好表现,也反映了教学状态之有序。难道我们的儿童天生是个吵闹者?其实不然,他们小时候也会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摆弄玩具,也会用半天时间痴迷地看小蚂蚁爬动……浸泡在科学的世界中乐此不彼。回归安静,表面上看只是强调了教学秩序在“声音”这一维度上的表现,有的人甚至会批评安静的课堂背后隐喻着“思维的停滞和情感的冷漠”,但我们同样难以想象,在高分贝的环境中学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安静沉稳的心态有利于孩子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他们天生是个探究者,是个倾听者。说得严重些,正是我们的教学把他们变成了一个个会吵会闹的无蛮婴孩。值得注意的是,回归安静的课堂与重返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完全是两回事。

  二、“有序”与“和谐”无疑是相近的'两个词。课堂做到了和谐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无序,正是因为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不懂谦让,不肯倾听,不愿顺从……,这些现象多了,教学秩序便无法保证,更别谈教学的灵动性和流畅性了。孩子的个性的确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让它演变成培植自我主义的温床。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地约束,合作、沟通、交流、评价都陷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很难堪实现。表现欲强固然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但如果不加以调训则更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心理成长。“调则和谐,放则滋生”,教学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导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其长远价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维的课堂总是让人感觉上去很有品质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维弥漫的课堂,不管教学设计有多么精巧,感觉上去总觉得缺少了一股“精气神”。当学生忙于思维的时候,还有谁会去担心教学秩序的问题呢?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所执教的科学课,其最大的特质就在于能够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灵,不断地推动他们去思考和联想。也许他们的教学手段是如此的传统无奇,又或许他们为学生准备的器材很*常,但他们却总能在教学的不经意间暗置玄机,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与设问中把学生引向最终的目的地。有一点是应当明确的: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热闹越好,在活动中最好能有思维上的训练参插其中,这样的科学课才显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课,还是现在的科学课,只要教师说一声开始实验,用不了一秒种,我们的学生便会一站而起,簇拥一团,这似乎成了这门学科无法摆脱的鲜明印记。很多教师对于出现这种情形都无计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学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说:“只要学生有兴趣,上桌子也不要紧。”此话过矣!现在的问题不是扶植学生的兴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勿须讳言,学生过度强烈的参与意识所带来的已不再是探究价值的提升,相反已经拖滞了科学学习的效率。蒙台梭利曾说:“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就其行为方式而言,应具有我们一般所认为的良好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在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6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需要整合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

  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的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7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活动我是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要交流他们的想法:包括:植物的生长经历了哪些过程?植物的生长从什么开始?学生通过交流,在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三上学习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长过程,学生都能认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练习,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8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老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里本可以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9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

  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2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

  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老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里本可以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无疑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最好途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在课改中得到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探究活动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树立自信心。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探究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4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 ,成功开展与否可以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也至关重要。

  《植物》单元共有七课,分别是《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大树》、《大树和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结构性。首先对校园的所有植物有一定的认识,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区别大树和小草,小结出了陆生植物的共性,初步认识草本与木本植物;接着了解植物共有的叶的结构,仔细观察叶的生长变化,总结出植物的相同特点。七篇课文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线索,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万事难于始,但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说,这是一系列非常典型的观察活动课,是学生与科学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树和草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应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但这些观察对象是学生常见却又容易忽略,熟悉却又陌生的。学生*时看到过的,只是对它们的一些零星感觉,这些还不是观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可能从事独立、完整的科学观察活动,必须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在学生亲身经历的观察记录活动中,教师只是充当促进者、引领者的角色,但其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而在本单元教学中,我首先教给同学们如何用自己的感官观察,眼看,手摸,鼻闻,要做到有顺序、有目的、有发现、有思考、有记录的观察,然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学会用维恩图来总结出植物的共同特点。这样就发展了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5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6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臵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7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四、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五、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8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9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老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里本可以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

  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荟萃20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2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3

  通过这学年的教学与观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概念,这种情况完全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认识自然科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动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觉得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又觉得科学课堂上的表扬似乎太多了,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如果单采用过多的褒扬,孩子会感觉是“虚情假意”,就会对孩子经历失败后的重新奋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三、用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其实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象*、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的故事。这些可是一笔可观的人文资源。对激励孩子学科学,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调动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兴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才会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们在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探索时要注意挖掘每个孩子的个性,时刻注重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4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5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

  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老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里本可以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6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课标中提出的理念要求“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引领学生亲历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作用的活动。

  本节课对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知识探究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在引导学生认识骨骼作用时,直接呈现了“骨架模型”,帮助学生了解骨骼的支撑保护作用,这一做法虽然直白,但能帮助学生降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要有启发性,注重把握预设目标如期得到生成,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7

  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知识。

  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

  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8

  上课开始,我采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引入本课的重点,即:上节课我们根据生活经验和*时的观察,推想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课后你们是怎样设计实验探究的?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汇报、交流欲望。当教师对他们实验的认真、观察的仔细、表达的流畅表示赞赏时,可想而知他们会是多么的高兴;当他们从各小组的汇报交流中自己得出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时,那种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更是溢于言表。

  由于学生实验的局限性,在验证铁在有水的条件下是否生锈时,学生的发现是铁在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与实验室里正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其中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件中的小资料去揭开这个困惑,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有价值。另外,除了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的结论外,还有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原因,如“水中有盐,铁器表面粗糙等”,这些小资料的阅读,意在让他们学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然后,教者抓住资料中“铁生锈后就会烂得更快”这一重要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铁生锈有什么危害?”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的并不多,于是我让学生课前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查阅,了解了更多的铁生锈的危害。

  铁钉生锈了教学反思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了解了铁生锈的危害,那么应该怎样防止铁生锈呢?这一问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学生很快就能想到要防止铁生锈就必须让铁与水、空气隔绝。可以采用哪些办法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都能想到擦去铁器上的水,用油漆覆盖等。为了深化认识,我再次设疑:既然这些防锈办法都是为了让铁与水、空气隔绝,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同一种防锈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对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大考验,学生只能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又会勾起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不仅通过自主探究知道了铁生锈的原因,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能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了解了更多相关的信息,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启发式谈话、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9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到达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领悟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一样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正因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性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正因科学领悟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这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务必更新自我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务必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构成不是短时刻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理解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构成影响学生生命的潜质。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务必归纳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领悟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领悟方式,是众多领悟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领悟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领悟需要整合不一样的领悟方法,需要将教学资料、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构成就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构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正因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潜质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构成。

  学生科学探究潜质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构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构成是依靠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资料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明白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资料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资料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必须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就应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决定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构成都务必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构成合作、交流、探究等潜质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务必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刻是否恰当。科学课的领悟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带给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带给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刻也是相当重要的,正因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领悟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正因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思考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思考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明白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的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好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1

  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 ”,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反思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

  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

  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

  这节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蚯蚓、盒子、泥土,结果,由于我没有说清楚需要干的泥土,学生带来的都是找蚯蚓时,蚯蚓生活环境中那些湿的泥土。对实验蚯蚓会选择怎样的泥土生活带来了困难。那些天也正是下雨,校园内干的泥土还比较难找,可真是把我难住了。在做蚯蚓对光的选择时,课前我提醒了学生带鞋盒,一边挖了孔,觉得这个装臵挺不错的嘛,可是蚯蚓一点不买账,在盒子中间不爱动,有的甚至爬到了盒子角落缩在那。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个现象,当时就不知道怎样清楚地解释了,还是有位学生说:“角落里黑,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我就马上夸奖他“你说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上两个实验都不是很成功,不过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蚯蚓生活的环境,再加上三年级已经学习过蚯蚓,这节课内容对他们而言就是非常简单了。以后布臵实验器材时还是要考虑仔细,还需要根据天气原因适当调整课程内容。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2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3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 ”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4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回顾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一学期来,我本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纵观全册、制定计划

  学期初,纵观各册教学内容,虽然是带了几年的老教材(期间也有不少改动),但不能一条老路走下去,根据学校现行条件与学生实际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各册实验计划,力求创新且更具实效。

  二、潜心钻研、设计教案

  教要成功,备要当选。虽然网络上有铺天盖地的各种版本的教案,如果只是简单地“粘贴”后草草地“和盘端进”课堂,可想课堂没有“深入”怎能会有高质量的“浅出”。

  教材与教参已经被我读了几遍,但仍然能读出新内容,一遍遍地潜心深入教材后,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到位,对教案的设计也就更加胸有成竹。实话实说,我有两份教案,有一份是备检查用的,另一份是真正为课堂教学准备的,字迹不算工整,多处涂改现象严重,那是我对教材层层深入理解不断完善方案的过程,也是一次次地在心里与学生对话模拟教学的过程,有了课前的演习,教学流程自然更加顺畅,一些意外基本也能在“意料”之中,能较轻松地化险为夷,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精心准备材料 适时提供

  “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课”已经被绝大多数科学教师接受,简言之,科学课就是活动课,活动是以材料为载体的。科学课的备课重点不仅在备教材和学生,另一重点还在于备材料,材料准备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学初制订实验计划时就统筹了本学期各册实验教学所需的材料。仪器中配备的有哪些,还有哪些是没有的,哪些实验材料是需要动手制作的,哪些材料需要临时购买的,均做到心中有数。如五年级《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几个单元的许多材料都需要自行解决,有的一课有几组实验,所需实验材料多而杂,课前准备材料上常常要比上课所花的时间多几倍,看到孩子们持久深入有效的探究感觉到几倍的付出很有价值。

  四、网络资源 优化课堂

  把网络资源运用于科学教学中,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五年级《地球的运动》单元和六年级的《宇宙》单元,对于离我们遥不可及的宇宙天体的运动,虽然我们课堂上用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运动变化规律,但当庞大的太阳系、银河系,浩瀚的宇宙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多媒体的音像动画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教学效果更佳。有的单元虽然很直观,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比如三年级的观察《凤仙花的一生》,我们的凤仙花已经种下去两个月了,至今还未开花,大概在等到放假后才能开花吧,为了能让学生看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利用了视频展示,效果相当不错。

  利用网络资源受益的不仅是学生,我也同样享受着网络资源的优势。备课中遇到了小难题,学生的质疑问难“百度一下”基本可以找到答案,当然受益最多还上我入住的家园“探索博客”“科学视野网”,在那里,博友们无私上传着多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案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都会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极大的帮助,分享大家辛劳成果的同时,我也会将自己潜心设计的教案、教学中的得失呈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同进步。

  网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促进我的专业提高与成长。

  五、兴趣小组活动 延伸课堂触角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中渗透着科学技能与习惯的培养,能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难度。

  课堂时间紧缩为35分钟后,许多的探究实验课进行了实验后,总结阶段总是那样的匆匆又匆匆,巩固练习的时间几乎没有。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得以巩固应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起到了补差补缺、因材施教的作用。科技小组是面向有兴趣爱好有特长的同学。对于好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提高、巩固兴趣、发挥特长,以他们为主参与各项竞赛,起到榜样作用,对于学习有困难,注意发挥他们一技之长、培养好的学习品质,密切师生关系,沟通情感,以减缓课堂教学的压力,淡化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影响,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科技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的同时,也在为课堂教学提供实验材料和教具。如饲养蚕、种植凤仙花;制作滴漏与钟摆,自制显微镜等。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得以顺利进行。

  有收获也有不足之处。

  1、科学教研氛围仍不浓厚,教研活动不能定期开展,需要引导领导、家长的足够重视。

  2、每周两节科学课时间时间太紧,只能带领学生勉强完成科学探究活动,虽然课堂花了许多功夫但不能进行及时复习巩固导致学生遗忘现象较普遍。

  3、实验室管理、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有待加强。开学初尽管对每个班级进行了常规教育,*时教学中也会间隙地渗透常规教育,仍不能完全避免实验桌凳被涂抹乱画现象。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5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本活动我是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学生主要交流他们的想法:包括:植物的生长经历了哪些过程?植物的生长从什么开始?学生通过交流,在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三上学习的向日葵的一生生长过程,学生都能认识到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1、布置学生课前完成的练习,有的不能完成,还应继续端正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

  2、学生的观察还不够深入细致,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6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7

  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本课有三个内容:

  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实验信息。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8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臵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9

  《听听声音》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领学生倾听周围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声音和感受声音的变化,意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个整合,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材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是一节课,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的教学。在《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我融入了《声音的变化》的内容,以激起学生探究声音如何产生的欲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开课将课题“听听声音”改成倾听声音,并在整节课中贯穿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首先我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达到我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中,我用音乐引入,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声音,再通过倾听周围的声音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回忆和播放*时听到的声音几个活动,引领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两次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方向和远近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声音还有哪些变化,学生从游戏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最后用专业的工具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科学的认识。

  拓展环节,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水扬琴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有效地实现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听辨音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只准备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这课的话,我想多为学生准备好音叉,让他们亲自体验音叉的振动和变化,这样更加直观。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2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反思1

  《听听声音》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领学生倾听周围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声音和感受声音的变化,意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个整合,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材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是一节课,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的教学。在《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我融入了《声音的变化》的内容,以激起学生探究声音如何产生的欲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开课将课题“听听声音”改成倾听声音,并在整节课中贯穿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首先我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达到我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中,我用音乐引入,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声音,再通过倾听周围的声音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回忆和播放*时听到的声音几个活动,引领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两次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方向和远近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声音还有哪些变化,学生从游戏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最后用专业的工具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科学的认识。

  拓展环节,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水扬琴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有效地实现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听辨音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只准备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这课的话,我想多为学生准备好音叉,让他们亲自体验音叉的振动和变化,这样更加直观。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上科学课日记10篇

上科学课日记1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科学课。怎么有趣呢?我给你们讲讲吧。

  一上课,沈老师就微笑着告诉我们要带我们去新楼那里观察植物。我们听了高兴地手舞足蹈。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认真地观察了指甲草、蚂蚁菜、串串红……

  这时,沈老师指着一棵小树对我们说:“看,这棵小树快要渴死了。”我们听后便自发的去用小手捧水来抢救小树。可是,大部分的水都从手指缝里流了出来。但我们的`举动引起了门卫伯伯的注意。他立刻拿出长长的水管。把小树就活了。

  回到班里,沈老师还专门表扬了我们,我觉得这节课学科很有趣,你呢?

上科学课日记2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是科学课。这节课,杨老师叫我们观察不拆开包装的橡皮泥都有哪些特点,要找够十个特点呢。我们班一共分为十二个组,每组三个人,我和化雨还有张紫菡一组,但是今天化雨请假了,就剩我们两个人了,要找十个特点很难啊。

  经过半个小时的`认真查找,只有三个组找够了十个特点,而我们组才找到六个特点,看来我们以后还要更努力的学习观察事物呀!

上科学课日记3

  今天下午,科学老师带我们了解一个问题:“乌鸦聪明吗?”以前我们都听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中说乌鸦到嘴边的一块儿肉活活地被狐狸给抢走了,事实上乌鸦并没有那么笨,而且还很聪明呢!比如说澳大利亚有一种“海浪乌鸦”,它把自己吃不动的果实丢在路上,有车经过就把果实压开了,它就可以美美的享受果实了。

  这节科学课我又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喜欢上奇妙的科学课。

上科学课日记4

  今天这一堂科学课,令我十分难忘。

  老师给我们做了两个小实验。老师先提醒我们注意做实验时的`安全,再让我们认识了酒精灯。我学会了点燃酒精灯的方法:不要用打火机竖着点燃,要用火柴从侧面点燃。同时,不要把点燃的酒精灯斜着拿,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第一个实验开始了。首先老师让我们猜,把空纸杯放在酒精灯上面烧,纸杯会不会燃烧。我都不用思考,纸遇火肯定会燃烧。我就大声地说:“会。”接着老师开始做实验,结果纸杯烧着了,我答对了。

  第二个实验开始了。老师还是先让我们自己思考,用纸杯装上水后,放在酒精灯上烧,水会被烧开吗?我们齐声说:“会。”老师拿来一个夹子,夹着纸杯放在火上烧,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我们都答对了。因为我们班马欣爽在家做过这个实验,把实验结果拍下来让我们大家看过了,所以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师直夸我们留心观察生活,并让我们向马欣爽学习,做一个爱动手爱科学的好孩子。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明白了纸的燃点比水的沸点高,热具有传导性。当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杯时,热很快就从纸杯传到水里去了。当水烧开后,温度就保持不变了,只要杯子里有水,纸杯就不会被烧着。

上科学课日记5

  今天下午,我久久盼望的科学课已到来。

  上科学课的时候,我们准备好东西就上课了。

  突然老师说玩一个游戏,我们很高兴。游戏规则老师讲过我们就开始玩了。

  老师让张泽宇去讲台上,老师在他背上贴了个蚂蚁图案,让张泽宇猜。张泽宇说:“它会飞吗?”我们说:“不会。”张泽宇想了想,说:“它会爬吗?”我们说:“会。”张泽宇说:“是蚂蚁。”

  然后,我们说:“对了。”大家鼓掌,老师又叫了马超凡,他也猜对了。

  最让人可笑的是谷恒霖,他老是猜不对,弄得我们哈哈大笑。最后,他还是猜对了。

  一节快快乐乐的科学课就这样过去了。

上科学课日记6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是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去实验室上课。

  我们在班里站好队伍,一组一组的走去科学实验室。来到实验室门前,我们一个接一个的走了进去。

  进去后,我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好多”专业“的设备,我们见都没见过。我们五六个同学组成一组,围坐在一个桌子旁,看着桌子上的东西,大部分都能叫上名字,但是最中间的那个,十分像水管,但拧开,却不流水,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老师先讲了一会课,然后就开始让我们做实验了。老师先让我们点燃香薰,然后放在玻璃罩口外,看看烟往哪飘?最后老师又让我们点燃蜡烛,看看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而且是向温度高的地方流动的。“

  原来上科学课这么有意思啊,不但可以学到很多未知的原理,而且还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我真想每天都来这里上课呀!

上科学课日记7

  星期三的科学课上,我们男女生比赛抢答题,男生全胜女生。今天的科学课,还是老方法,先抢答。

  老师先提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男生举手的多,女生举手的少。于是老师叫了一个男生,可惜他回答错了。没办法,我们男生只能少得一分。

  第二次老师提问,还是我们男生举手多,于是老师又叫了一个男生。这一次我们男生没有丢脸,可是那人回答到一半不会了,幸好我们班的“科学知识神”——刘艮睿出马接替了他。这一次,我们男生又大获全胜,我们高兴极了。

  抢答完问题,老师又让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根。我发现,植物的根原来有很多层,我还闻到了树汁的味道。

  这节科学课太有趣了,真期待下一节科学课的到来。

上科学课日记8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科学课。怎么有趣呢?我给你们讲讲吧。

  一上课,沈老师就微笑着告诉我们要带我们去新楼那里观察植物。我们听了高兴地手舞足蹈。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认真地观察了指甲草、蚂蚁菜、串串红……

  这时,沈老师指着一棵小树对我们说:“看,这棵小树快要渴死了。”我们听后便自发的去用小手捧水来抢救小树。可是,大部分的水都从手指缝里流了出来。但我们的举动引起了门卫伯伯的注意。他立刻拿出长长的水管。把小树就活了。

  回到班里,沈老师还专门表扬了我们,我觉得这节课学科很有趣,你呢?

上科学课日记9

  今天我们有一节科学课,一上课老师就对我们说:“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我可以用一张纸支撑起很多本书,你们想想我是怎么做到的,也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

  刚开始,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怎么能做得到。过了一会儿,常家豪想出来了一个方法,他把纸叠成一个圆柱体,然后把一堆书放上去,但是没放几本就撑不住了。这时老师说话了:“能想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的方法可以称更多书。”说完,老师就拿起一张纸,边动手边说:“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一张纸左右对折,对折,再对折,直到不能对折为止,最后把它拉开,就能支撑很多本书了。”我们尝试了一下,果然是这样。

  转眼间一节科学课就过去了,短短的一节课就让我增长了知识,期待下一节科学课!

上科学课日记10

  今天,我们上科学课了,今天学的是制造*衡。名字听着很好玩,好期待呀!

  老师在门前放了一个棍,通到了讲台上,让我们踩着那个棍子上讲台,在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面。可惜的是,自己不会保持*衡,从棍子上摔了下来。

  等到大家都会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老师开始讲课。这节课实验课,可以让自己动手尝试关于*衡的试验。

  我看见,桌子上有一个奇怪的东西,十字形,有横竖两个棍,每个上面有十条红线,每个红线下面还有一个钩,这玩意叫钩秤。有一些像法码上面还多了一个小钩的叫钩码,像天*一样。

  老师说,让我们往钩秤上面挂钩码,挂了之后,左右必须*衡。

  因为我以前看过关于这方面的书,所以我很快就做好了,而且我还挂的十分奇怪:左边第一个挂了八个,第二个钩挂了一个;右边最后一个挂一个,竟然*衡了!简直是奇迹呀!

  老师看见了,夸了我们,我很高兴心里甜甜的。

  这节课我上得很开心,也很愉快。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5篇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1

  《神奇的水》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探究水的各种性质,这其中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溶解现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前教师对课程进行了价值筛选,将水的溶解现象作为重点。为此设计了实验让学生通过验证假设,主动探究。对于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则作为侧重点。在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讲解中,教师认为学生可能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这一现象。

  活动中在猜测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环节,出现了每一组的操作结果相差较大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滴管的使用讲解的不够到位造成的,所以活动中学生们有些争议。当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化解,才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做水的溶解实验环节,当教师发现学生们将味精、洗衣粉等溶解较慢的物体归为不能溶解的物体时,采用了适时介入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从观察、操作的方法入手仔细思考,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的幼苗。

  每次活动对学生、对教师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在本次活动中我有一些考虑不够周到的方面,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毛细现象了解较少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这样可以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还有,在操作实验前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后在这方面教师应该讲解的更加细致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验中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将会这方面作为今后工作的方向。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2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3

  随着期末的来临,我所教授的三、六两个年级都已经结课了,随后的复习与考试也在一周之内进行完毕。闲下来的时间,翻看着教科书与教案,总感觉还有些什么事情该做而还没做,看来看去才发觉一年的教学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好多问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的、细细的思考,下面便是我这两天来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学课的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新授知识,很少有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的练习与测验,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完全不同,细数这一年来的几百个课时,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与归纳一番。

  比如说:引入这一环节,该如何去设计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高效率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紧扣课题;教学过程中的步骤该如何衔接紧扣,才能够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进入到下一环节;在学生对新知识感到迷茫时该用什么适当的办法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搬出结论填鸭给学生;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实验是我直接讲述怎样去做还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体验发现问题后再指引他们想办法去解决;板书设计又需要做到什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合理调配,等等。

  这么多细节该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觉得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通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心确定教学内容,分析难点制定突破措施;其次还要了解学生,小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对科学又充满了好奇心,但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把这种生活常识与经验转变成科学概念,是一个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再次考虑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殿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所在。

  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寻求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改进不足,这个过程离不开慢慢的摸索,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将在下一个学期的开始继续摸索着前行。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4

  《凝结》是四年级《水循环》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学习了《蒸发》《沸腾》之后,对水变化的又一重要认识。这次“同课异构”式的课堂教学同研,我们便从此开始,在同研的基础上,向学生家长开放,请家长走进科学课堂,参与孩子们的探究活动。

  翻开教材,只有两页,去掉四幅插图,只有十句话,其中三句是问题——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对着小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三句是提示性的语言——瓷盘加热后盖在杯子上试一试、现在我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啦!原来小水珠……,只有一句“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算是本课要掌握的科学知识。看起来简单的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并且有所收获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决定还是从钻研教材入手。对着两页教材,我反复地看,仔细地读,用心分析每一个问题的目的——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每一句提示语的指向——这句提示语要告诉我们什么?每一句话的用意——为什么要这么说?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阅读教学用书,再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充实自己,努力做到:要教给学生《凝结》这一滴水,自己要拥有关于水循环知识的浩瀚大海。比如:对于云、雾、露、霜、雨、雪等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不是都属于凝结呢?按照我们的习惯,都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了液态或固态,一般都认为是凝结。但我就是较真:科学概念是这样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只说变成液态的水叫凝结,并没有说变成固态的冰叫做凝结,这种习惯说法肯定不准确,不准确的知识就不能教给学生。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的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或小冰晶,叫做凝华不叫凝结。因此,在进行“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这一环节时,只出示了云、雾、露、雨四幅图片,没有出现霜、雪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我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对比实验入手,让学生发现对比实验的相同和不同的条件,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并运用自己选择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有的小组选择水的温度作对比,有的`同学选择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也有的选择水量的多少作对比,在互相交流之后,大部分学生确定将玻璃片的温度作对比。这个实验,如果找到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但如果老师把方法告诉学生,就失去了设计对比实验的意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学会对比实验,是这课实验设计的目的所在吧。

  这个对比实验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如果只安排一个实验,课堂容量是不是太少?听了岳华老师的课之后,感觉一节课也是挺充实的,但我还是想试一试,将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也提到这节课来做,一来雨的模拟实验现象较明显,操作方法是在沸腾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学生刚刚做过,也有一定的基础。于是我将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旁,准备学生随时取用。我还想为学生的实验再提醒几点,大家就已经急不可待地开始了,我只好压下要说的话,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实验。操作中我发现,没有我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很规范,观察得很到位,没想到,由于学生的急性子,造成了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的局面。当学生为自己造出的雨而欢呼时,我肯定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这节课大约延长了六七分钟,如果制造小水珠的活动再简短一些,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语言再简练一些,也许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去交流,去表达、去展示。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5

  《岩石的组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中第三课,这节课要让同学形成的科学概念主要有两个,一是要让同学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二是利用工具,让同学利用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培养其观察身边矿物的浓厚兴趣。

  了解同学关于岩石组成的初始概念,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科学概念转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以“石英、长石和韵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所有的岩石都有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为主线展开系列观察活动,在观察中确定岩石鉴定的有关规范。本课优秀教案分成四个局部:第一局部,谈话导入,让同学说说不通岩石颜色的差异为什么会那么大;第二局部,观察花岗岩,在提供云母、长石、石英标本,以次识别花岗岩的组成成分;第三局部,引导同学对身边的常见的矿物进行探究。第四局部,拓展延伸,激发同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反思 (菁选3篇)

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反思1

  通过这学年的教学与观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概念,这种情况完全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认识自然科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动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觉得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又觉得科学课堂上的表扬似乎太多了,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如果单采用过多的褒扬,孩子会感觉是“虚情假意”,就会对孩子经历失败后的重新奋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三、用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其实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象*、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的故事。这些可是一笔可观的'人文资源。对激励孩子学科学,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调动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兴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才会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们在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探索时要注意挖掘每个孩子的个性,时刻注重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反思2

  通过这学年的教学与观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概念,这种情况完全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认识自然科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动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觉得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又觉得科学课堂上的表扬似乎太多了,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如果单采用过多的褒扬,孩子会感觉是“虚情假意”,就会对孩子经历失败后的重新奋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三、用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其实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象*、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的故事。这些可是一笔可观的人文资源。对激励孩子学科学,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调动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兴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才会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们在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探索时要注意挖掘每个孩子的个性,时刻注重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课后教学反思3

  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样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点点粗浅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小学科学课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选2篇)

小学科学课的课后教学反思1

  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深知上好科学课和开展好科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教学必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设计探究的程序、自行得出结论规律,自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1、依据学生的好奇心,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从中获得知识。

  对自然界的有些现象,学生经过亲身探究才能产生认识,才能提出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能做出超越前人的举措。

  亲身探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得到培养,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亲身探究,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批评性思维以及创造力也得到了最有效的培养。

  3、在探究活动中,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课堂上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融洽相处”时,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4、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小学科学课的课后教学反思2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1

  这是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三课。从教材编排看,本单元体现了人类测量时间从粗略到精准的过程,本课和下一课《我的水钟》处在用太阳光影测量时间和用钟摆计时之间,是人类计时发展史的认识的重要环节。本课和下一课共同构成这一环节,本课认识水钟计时的原理,下一课利用这个原理创造(设计、制作)一个水钟。

  本课教材陈引言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古代的水钟”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认识古代的水钟,以看图的方式认识;第二个活动对古人用水钟计时的原因的推测,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第二部分“滴漏实验”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反复滴漏一定量的水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滴漏一定量的水用的时间是相同的”;第二个活动推测并验证用同样的装置(和第一个活动一样)滴漏一定量的水(10ml、50ml)需要的时间,进一步认识第一个活动获得的认知;第三个活动推测推测、观察滴漏完全部300ml的水需要的时间。由第三个活动学生可以发现滴漏万的时间和我们的推测时间案有差异,并且,学生也会发现滴漏中的一些现象:水位高,滴得快;水位低,滴得慢。由此,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怎样控制滴漏的`速度一样?这是教科书中 “水钟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的答案,既可以作为遗留问题是学生思考、解答,以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古代水钟研究古人解决的办法,以产生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之情,我们做后一种处理,因为学生有强烈的了解古人解决方法的愿望。

  学生情况预计:

  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对水流和滴水有一定的认识,可能会有部分学生知道水位高低会影响水流的速度或滴水的速度;滴漏孔大速度快,孔小速度慢。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仔细观察的能力,根据现象作出一定解释或推测的能力,试验的能力等,学生也具备测量水量的基本技能;这些将有助于学生认识用水计时的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这节课是典型的学生产生问题,然后经由实验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先由学生观察图片-古代的水钟,产生水钟用什么原理计时这一问题,然后由学生观察滴漏现象,认识水钟滴漏计时的原理。重点放在滴漏实验观察上。在滴漏实验观察中,可能会出现滴漏速度不一的情况,要求学生注意装置的一致性。学生在座300ml的实验中,会有疑问产生,这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学生讨论来突破这一难点。

  本课试教中,主要有两点教学体会:

  1、第一,该如何解决“水的等时性”。

  首先,测量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会因为孔的大小而造成各小组的不同数据。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只考虑到只要让学生发现水位的高低而造成先快后慢的现象,然后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因为古人也就是如此的。所以我就故意把各小组的漏杯的孔做成了大小不一,想解决“可以控制孔的大小来控制水的流速”,想通过不同的数据来进行推测,让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推测理由,而不受别的小组的干挠。而恰在此处,我忽略了作为水的“等时性”,忽略了让学生形成的一个科学概念:因为水具有等时性,才可利用水来测量时间。所以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让漏杯的孔尽量大小一致,但还是会有误差,所以让学生测量2次,通过2次测量的比较感受水的等时性

  2、本课在活动设计中,对教材的活动做以下改进,根据100毫升的水推测和验证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时间,从而发现水位的高低引起流速的不一样。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我们测量点改为20毫升、40毫升、60毫升,使数据更加直观,便于学生推测、计算和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并用实验验证,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而古人克服了这些困难,发明了水钟。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9)

——小学科学网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网上教学反思1

  又进行了一周的教学,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记录和反思,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思效,我通过第一单元的习题答疑课,发现几堂课线上教学课讲完,学生的差异很明显,有些同学*时课堂积极连麦,习题的整体准确度就明显较好。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科学实验,但是通过练习和答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将实验和结论相关联,比如有一道题“( )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正确答案是一定浓度,但很多学生记住了实验中不断加盐改变了沉浮,所以回答的是加盐的液体。本来是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结论印象深刻,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是我教学中对学生引导通过现象去探究结论做的不够。

  思得,及时记录所得,总结成功之处。《给冷水加热》一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导入,学生们积极连麦,气氛活跃,紧接着通过实验现象,与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提出沉浮现象与重量、体积有关的猜想。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对学生猜想进行验证。整体教学相对流畅,而且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指导老师对于这节课我向学生提出的几个引导型的问题提出了表扬。教学预设效果也基本达到。

  思失,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我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的效果也会有一些出入,对于这些不足,我进行反思。还有,在个别课堂上我对孩子的引导还远远不够,各方面还有待提高。如《液体的热涨冷缩》一课中让学生想办法怎样让水在透明管子里的变化看得更清楚,当时已经展示了实验用具,如果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了解红墨水的作用。但是我抛出了问题没有让学生回答就给出了答案。科学课上对于我向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我应该花时间去引导,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而不是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放弃给孩子充足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才能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

  思改,“思”的最终目的是“改”,我和指导老师一起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对自己提出了以下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教学方法:注意“启发法”和“讲授法”的运用,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教学目的:不应该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不要过于注重结论,否则就会表现在当学生回答到点子上时,就马上肯定。毕竟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要充分尊重学生。科学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对实验结论的渴望。

  3、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避免学生片段性的记忆。注重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做好预设。

  及时的记下这些得失,争取日后做到扬长避短,对自己的教学水*有所提高。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10篇(扩展10)

——科学课教学工作计划

科学课教学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1、以名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努力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业务水*和教育能力。并在师资培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践行师德的楷模、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这一优秀教师的职业规范。

  2、坚持以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身工作,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理论、标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在学校和区域推进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工作目标

  1、师德目标

  热爱教育事业,立志奉献教育,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扶持、指导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为人师表,做师德的楷模。

  2、理念、理论提升目标

  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课程观,特别要在教育中做到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学生知识发展和能力发展相统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统一。在教育中要贯彻和践行好新理念,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品位。

  3、教学工作目标

  要进一步研究教学规律,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推进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的'管理,打造互动有效的活力课堂,来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任教总课时不少于140课时。

  4、教学研究目标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瓶颈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力求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探求教学的一些规律,达到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今年,重点学习和研究“四段一评教学模式”,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年内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5、做好人才培养和带教工作

  利用名师工作室这个*台,积极培养本县区中青年骨干教师。

  三、主要工作

  1、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通过研读专著,邀请专家报告和举办读书报告会,加强对当前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的有关文件增强对教育政策的理解。

  2、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名师工作室为*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加强师生互动为研究的切入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研究的目标,努力探索互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完成以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每学期z市以上公开课不少于1次;

  每学期在本校或本学科范围内示范课不少于2节;

  每学期在本校内评课不少于10节;

  每学期专题讲座不少于1次;

  每学期教学开放周不少于1次。

  3、认真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以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团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取得一定的研究实效。

  4、协助名师人选完成《z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培养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工作任务。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155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