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医学专业论文优秀8篇

医学专业论文优秀8篇

更新时间:2024-03-04 19:18:01 点击: 来源:yutu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自然科学医学成为研究内容的重点,下面是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医学专业论文(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医学论文 篇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甚至“生态模式”转换,中国的医学教育面临多重挑战,医学人文教育逐渐成了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医学人文教育可促使医学生对医学的人性化倾向保持警惕、对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本文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结合知识图谱来分析我国近十几年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2资料与方法

2.1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时间跨度为1994-2011年,按主题词“医学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70篇文献,文献年代分布,见图1。从检索结果看,按学科划分绝大多数属于“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共有546篇,占总数的70%;刊登论文最多的期刊是《医学与哲学》(人文版)(124篇)和《中国医学伦理学》(77篇);关键词最多的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作者单位而论,南京医科大学所发表的论文最多。

2.2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MappingKnowledgeDomain)是一种新近兴起的,将科学计量学、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等综合起来的科学研究方法。它把科学文献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之上,然后以可视化的图形直观地反映出来,对于发现和解释科学文献中潜在和隐藏的规律或学科演化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引文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一般说来,引文次数最多的论文以及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二者并不尽相同。由“科学共同体”引申出“研究主题”。科学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学科领域内共同的信念、方法和概念。“科学共同体”采用的是分析共作者的方法,而“研究主题”分析的是关键词,主要思路是“符号意义”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共同体”和“研究主题”本质上是相统一的。根据科学共同体理论,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作者会集中到一起,聚集成一个知识群,然后根据这些作者的研究内容,确定知识群的研究主题。

3.研究结果

3.1论文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比较分析

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发表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002年第12期,引用次数为81次,平均每年引用次数为9次。而引用次数排名在前几名的,一般年引用次数在5〜8次之间。下载次数最多的论文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交融一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发表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下载次数为707次。然后是“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思考”和“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下载次数为404,排第8位。“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是引用次数和下载次数都比较多的论文。这说明医学人文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并且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参阅国外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经验。

3.2科学共同体的知识图谱

从与医学人文相关的论文中,选取引用次数為7的论文,共有112篇,作者203位。通过Pajack软件绘制出知识图谱,并通过人工调整,得出作者共引分析图谱,见图2。共分为4个知识群: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其他。

科学共同体一:医学人文研究。医学人文研究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观念层;二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实践层⑴。医学人文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关注W。医学中的人文回归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有杜治政、张大庆、赵明杰、刘虹、赵美娟、陈维进、王德彦、刁宗广等。

科学共同体二: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人文的研究基础上,我国医学院校引入了医学人文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分析和借鉴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20世纪60年代,医学人文教育在西方国家兴起;20世纪70年代,部分美国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引人到医学教育中来;20世纪80年代,把医学看作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以及其他经验可供借鉴m。同时,北美大部分高校已将叙事医学纳人医学院的核心课程,践行“医学乃人学”的理念w。二是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教育首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后来逐渐引入到中国医学院校,最先引人的是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但许多医学院校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医学人文教育主要研究者有殷小平、聂素滨、余仙菊、唐文、郭永松、王茜、孟国祥、何亚平等。

科学共同体三: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单指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话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修养,可能与医学相关,也可能与医学不相关,是一种通用的可以适用于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研究人员有崔新萍、袁毓玲、杨耀防、王志杰等。

其他包括医务工作者的伦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加强伦理教育以及导向型学习中的医学人文知识。主要研究人员有印爱平、李孟智等。

自然医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吴汝纶,中医,西医,文化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20—0022—05

如何评价中医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問题之一。中医的评价問题所以长期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中医的定位与评价直接关涉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問题。其实,自近代以来,对于中医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过,中医的命运也伴随着中医的存、废之争几起几落。吴汝纶作为近代中国的著名文学家,一方面提倡桐城派古文,一方面则对中医持近乎完全排斥的态度,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自然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注意。通过本文,笔者一是试图全面总结吴汝纶对中医的态度,二是力求从文化视角发掘吴汝纶排斥、批判中医的真正缘由。

近代以来关于中医的“存废”之争,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废除中医中药;二是废医存药;三是中医要改良,要科学化;四是主张衷中参西。其中以第一种观点对中医的态度最为苛刻激烈。吴汝纶是桐城派古文大师,为晚清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对中医的态度与对古文的态度却叛然两立,在视桐城古文为“瑰宝”的同时却坚决主张废除中医。对于中医,他力主排斥“拒绝中医,实为卓识”;对于西医,他公开表明自己“笃信西医”。吴汝纶在医学問题上的激烈之辞,其影响不可小觑。吴汝纶虽无专文论及中西医問题,但综合其文集中不时出现的有关医学的零星言辞,其对中医的批判却是全面、系统的。正是吴汝纶对中医的系统批判,使其具有了文化分析上的典型意义。

(一)吴汝纶试图从源流的角度分析中医之“坏”与“伪”

吴汝纶对中医的批判之所以引人注目,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态度的彻底性,其彻底性的一个表现就是他试图从源流的角度彻底否定中医的合理性。关于中医的起源与发展,他曾有较为系统的论述:

敝国医学之坏,仍是坏于儒家。缘敝国古来医书,列在汉书艺文志者,皆已亡佚。今所传难经、素問,大抵皆是伪书。其五藏部位,皆是错乱。其所以错乱之故,缘敝国汉朝有古文、今文两家之学,古文家皆是名儒,今文则是利禄之士,古文家言五藏,合于今日西医,今文家言五藏,则创为左肝右肺等邪说。及汉末郑康成,本是古文家学,独其论五藏乃反取今文,自此以后近二千年,尽用今文五藏之说,则郑康成一言不慎,贻祸遂至无穷,其咎不小。

这段话是吴氏于日本考察教育体制期间在社交场合的一段公开答辞。作为一个身份特殊的政府官员在访問国的外交场合中公开否定本国传统医学,当是深思熟虑的想法。仔细分析,吴汝纶此处所言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认为“真”中医存在于是汉代以前,汉代以后中医的谬误起于“儒家之坏”。吴汝纶所谓“儒家之坏”,具体而言,一是西汉今文家对五藏认识的谬误;二是汉末古文经学家郑康成论五藏反取今文,使今文五藏谬说贻误至今。既然中医的“真”源流在汉代已经“亡佚”,后世中医理论都源于郑康成的谬传,这就从源流的角度给现传中医贴上了“坏”的标签。试图从源流角度否定中医的合理性,可见吴氏否定中医态度之坚决。在他看来,汉学大家郑康成的谬传是中医之“坏”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很是体现了吴汝纶的学术倾向。吴汝纶是清末桐城派领袖,桐城派在学术上以宋学为依归,与汉学家相互攻讦不断。作为宋学皈依者的吴汝纶将中医之“坏”归于汉学家郑康成“一言不慎”,这种结论的得出显然与学术上的门户之见有密切相关。其实,医学自有其独立发展的路线,与经学的真伪并无太大联系。

其二,判断中国现传中医为“伪”医学与“邪说”。所以对现传中医作出“伪”与“邪”的判断,他提出两点理由:第一个理由是现传中医的重要典籍如《难经》《素問》为“伪书”。《难经》约成书于东汉以前,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素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所论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中医作为民族传统医学,讲求经验的传承,如果认定现传中医奠基性的典籍为伪书,现传中医为“伪学”的结论也就自然成立了。第二个理由是现传中医的“左肝右肺”为“邪说”。“左肝右肺”为中医的藏象学理论之一,本是论述气机升降运动,而非实指肝肺等脏器位置。随着近代西医解剖学的传入,“左肝右肺”被演绎误读为“肝在左边,肺在右边”,此成为中医在近代被批判的重要口实。如果中医的正误须以西医为标准进行判断,中医自然就成了“伪”医学与“邪说”。

(二)吴汝纶对中医的具体批判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医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这个关键点上。部分学者所以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医没有揭示任何的因果关系;二是中医没有逻辑;三是中医的有效性是虚假的;四是中医得不到任何的可供实验检验的证据。细查吴汝纶关于中医的具体批判,可以发现他的关注点也集中在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这一关键問题上。

其一,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批判。阴阳五行之说是建构中医理论的基础,否定阴阳五行理论就等于从理论基础上否定了中医存在的合理性。吴汝纶曾这样置疑阴阳五行理论:

自然科学论文 篇三

目前艾滋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1],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78万(62万~9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5.4万[2]。为探索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现状,采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BiomedicalLiteratureDa-tabase,CBMDisc)作为检索库,检索1981-2011年艾滋病文献,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来自CBMDisc,CB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1978年以来18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年增长量约40余万篇,每月更新。覆盖范围涉及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检索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多种词表辅助检索,可获得良好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1.2检索策略

(表略)

1.3数据处理

在CBM数据库中,下载所有题录,将下载的题录导入noteexpress软件,对题录进行后,提取相关字段,将数据导出至excel2007,然后分别建立出版年、基金、第一作者及所有作者、出版机构、出版期刊、主要主题词数据库,最后将数据库分别导入SPSS17.0,形成频次表及分布图,并累计百分比。

2结果

2.1文献年代分布

共检索到34529篇文献,1983年出现第一篇文献。总的来看,文献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07年后文献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趋于平稳。由于数据库更新滞后,2011年文献收录不全,年代分布见图1。早期文献以译文及综述为主。1996年以前,综述及译文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50%以上,1986年开始陆续有论著发表。1993年以前艾滋病文献增长相对较慢,2000年以后文献量急剧上升,2002-2011年十年的文献量为26344,是总文献量的76.3%。

2.2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标记有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共6699篇,占全部文献的19.4%。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论文最多,达980篇;其次为全球基金(85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篇)、“973”和“863”项目(271篇)、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项目(173篇)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141篇),此前6位的基金资助的文献量约占总资助文献的50%。从1992年开始出现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至2011年,基金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

2.3文献作者分布

(1)以第一作者发文共19648人,平均每人1.8篇,最高发文54篇。(2)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分析:合作率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科学合作程度,是科学计量学中常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合作率为一个学科在一年内出版的多著者论文数除以总论文数的百分比。合作度即篇均作者数,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3]。由于数据库的标引有误,1983-1988年论文均只有一个作者,因此在本文只分析1989年以后的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合作率还是合作度,都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

2.4文献发文机构分布

标引作者单位的文献共28783篇,发文量前6位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60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含北京协和医院,932篇)、复旦大学(455篇)、北京市佑安医院(355篇)、北京大学(325篇)、军事医学科学院(236篇),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10%左右。

2.5文献的期刊来源

34529篇文献分布在1510种杂志中,最多的发文2814篇,平均每种杂志发文22.9篇。发文量>100篇的杂志共56种,共发文17693篇,占总文献的51.2%。发文量前10名的期刊依次为:中国艾滋病性病(2814篇)、国外医学(2582篇)、现代预防医学(741篇)、中国健康教育(598篇)、中国公共卫生(548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393篇)、疾病监测(383篇)、实用预防医学(367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57篇)、传染病网络动态(355篇),发文总量9138篇,占总文献的26.5%。

2.6主要主题词分析

抽取每条题录中的主要主题词,然后分别对1983-2001年的文献主题词及2002-2011年之间的文献主题词进行频次统计,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HIV感染”外,对前25位主要主题词排序并分类,主要主题词分布在流行病、治疗以及实验室研究三大领域。其中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一直是艾滋病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3讨论

自然科学论文 篇四

1数据和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所有SCI论文检索结果都来自于ClarivateAnalytics公司的WebofScience数据库与其自带的分析工具及InCite,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和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iors)。所谓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指刘加平院士和杨柳教授。检索具体数据基础为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下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X-PANDED),时间为2000年至2017年12月。检索策略如下:(ad=(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etechnolorxianunivarchitecturaltech)orog=(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technology))AND文献类型:(ArticleORReview),其精炼依据:作者:(LIUJPORYANGL)。即首先通过机构检索得出本校SCI总产出为2158篇,进一步限定作者,得到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2000年至2017年12月发表的论文检索结果。

1.2研究方法

2研究过程

2.1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科学论文的整体情况

第一,通过WOS平台提供的引文分析工具,发现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各年出版的文献数,其中2016年是SCI科学论文产出最多的一年,而总量仅为16篇,其发文总量相对全校的2158篇来说,占比为4%左右。第二,在SCI收录的科学论文中,其中杨柳教授2014年发表在APPLIEDENERGY中的《Thermalcomfortand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implications-Areview》被引频次为98。其中中国本土引用比例为24%,国际引用比例高达86%,且引用国家分布较广,主要有美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英格兰和日本等国家。第三,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所发表的SCI科学论文全部为基金资助论文,可以看出科学基金对于SCI论文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尤其显著。其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得到基金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论文超过约50%。最后,对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带头人发表SCI科学论文的来源出版物分析得出,其中论文数占比较多的为《BUILDINGANDEN-VIRONMENT》,《ENERGYANDBUILD-ING》和《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三种期刊。需要说明的是,所得数据汇总了WebofScience中自带的数据分析得出的15种来源出版物和Incites中分析得出的18种来源出版物。

2.2绿色建筑技术学科SCI来源出版物比较分析

2.2.1中国本土论文收录百分比比较分析

通过Incites工具对比分析中国本土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本土在SCI建筑科技学科来源出版物的论文数量大多集中在高影响因子部分,影响因子最高的来源出版物为《AP-PLIEDENERGY》。同时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因子较高的来源出版物其被引频次也相对较高。

2.2.2研究方向比较分析

WebofScience数据库中提供了期刊研究方向及其影响因子。对于本校绿色建筑技术学科来说,在不考虑跨学科研究情况下,包括建筑与建筑技术研究方向的期刊主要有《建筑与环境》,《能源与建筑》《建筑模拟》和《室内与建筑环境》;包括绿色与可持续技术研究方向的期刊主要有《可再生能源》和《国际绿色能源杂志》;其余期刊研究方向的重点在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基础研究。

2.2.3期刊持久力比较分析

WebofScience数据库中除了提供期刊具体研究方向外,还提供了期刊被引与引用以及自引与他引的状况图,该图的主要作用是对期刊未来持久力:即在某种程度上对该期刊下一年能否被SCI继续收录起到一定预测作用。首先,《热生物学杂志》和《生理与行为》无论被引或者引用期刊,其持久力是最好的。其次,《室内与建筑环境》的引用期刊的持久力较好,而《太阳能》的被引期刊持久力较好。

2.2.4基金资助机构比较分析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绿色建筑技术学科领域科学论文较易被SCI收录,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基金支持的SCI绿色建筑技术学科领域论文收录百分比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是:《中南大学学报》、《热科学》和《国际绿色能源杂志》;论文收录总数排名前三的期刊分别是:《危险物质杂志》、《生物资源技术》、《能源》。

3绿色建筑技术学科期刊投稿策略

3.1策略一为初次投稿者

对于建筑技术学科领域首次投稿者,可以选择《中南大学学报》、《能源转换与管理》和《建筑模拟》。

3.2策略二为中级投稿者

对于建筑技术学科领域中级投稿者,可以选择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例如:《APPLIEDENERGY》(应用能源)、《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危险物质杂志)和《BIORESOURCETECHNOLOGY》(生物资源技术)。

3.3策略三为高级投稿者

对于建筑技术学科领域高级投稿者,可以选择《热生物学杂志》(JOURNALOFTHER-MALBIOLOGY)和《生理与行为》(PHYSI-OLOGY&BEHAVIOR),因为,无论被引或者引用期刊,其持久力是最好的。

自然医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中华文明;儒家文化;中医诊疗观;形成;发展

[作者简介]唐乾利,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教授、主任医师,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陈小平,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覃文玺,广西中医学院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何清湖(本文通讯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208

[中图分类号]G03:R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1)10-0086-04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从巫医一体的理论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同时直接指导着中医诊疗观的建立。在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的年代里,随其重点的变化,中医的诊疗观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演变,本文就其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作一初探,并就中医学发展思路作一些初步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原始儒学时期

先秦时期是以孔孟为主的原始儒学时期。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中对周易的整理对后世儒家学者的影响极其深远。儒家与易学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儒家是以《易经》为宗典、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学术派别。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其成书时间与孔子的年代相差不远,作为医学理论的文字表述,其中的阴阳五行理念并非来自于儒家思想,相比之下,与阴阳家的理念更加接近,可惜阴阳家的典籍已全部失传,无从考证。这些理念直接构筑着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诊疗观念,故在先秦时期,儒家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并不非常明显。

二、经学时期

(一)汉儒经学的建立及其主要思想

汉以后,依靠秦时耆老耳传重写经书。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了当时儒家董仲舒的意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变博士原有制度,增设弟子员,有五经博士之说,凡不尊六艺、习孔子之术者悉去之,从此儒学独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崇高的法定经典,也是士子必读的经典。汉代儒生们即以传习、解释五经为主业,重于在经典的字词句中探求微言大义,自此经学正式宣告诞生。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著书十余万字,奠定了经学在中国2000年历史上作为主流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核心的地位。其主要哲学思想既承传了汉以前儒家的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益生主题思想,又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农等各家学说,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董仲舒比较系统地发展和糅合了先秦儒家的“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中和”平衡思想和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这些思想不仅渗透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实践。使天人之学具有了理论和实践的功能。而且成为汉以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学与中医阴阳观念的差别及儒医形成的基础

董仲舒整理的阴阳学说主要来自于《易经》,易经的阴阳主要以二的倍数增长,以一分为二为主体。《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明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但是《易经》的阴阳与《黄帝内经》里的阴阳并不完全一样。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日: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以看到,在中医诊疗体系中,阴阳的三阴三阳理论是非常独到的创造,不与其他体系雷同,这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用的主要辨证论治体系就是三阴三阳体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按照《易经》阴阳分法固然合于天道,但是因为取类的不同,对三阴三阳的诊疗观还是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医的诊疗观开始出现了分歧。

由于儒家官学地位的确立,对于医疗体系乃至社会生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医疗队伍的组成结构也造成了新的变化,给后世一种医疗群体――儒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儒医这个群体是最终导致中医学诊疗观分裂的重要人群。汉以后的执业中医的人群结构数据表明,两汉至唐代52位著名医家中,儒者多见。

(三)经学后遗症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阴阳五行学说、祥瑞灾异说后来演变成为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应该是董仲舒始料未及的。由于其理论中提供了谶纬之术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对政治措施的影响方式上,逐渐与谶纬神学合汇,尤其是王莽与刘秀在夺取政权之际公开利用,将若干谶语编为官书明白昭告;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又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使得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从而让谶纬之术发达起来。

谶纬的兴盛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本来《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传统中医诊疗观已经脱离了传统巫术鬼神占卜的概念,谶纬的兴起直接通过官方把这些理念重新打回到中医的诊疗观中。这在后来的很多医书记述中可以得到证明,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到孙恩邈的《千金方》里都有很多谶纬术的记载。

延至东汉末年,人们得病不是先找医生,而是找巫师,谶纬学泛滥极其严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记载当时的人:“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张仲景对此情况痛心疾首,撰著《伤寒杂病论》正本清源,奠定构造了正统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使中医的诊疗观在文字上规范下来,让中医学独立于谶纬学之外,并显现出不可比拟的临床效果,这是张仲景至今仍被尊为“医圣”的原因。

谶纬之学虽经魏晋以后屡被禁止,但仍然在民间流传,明清时期还有很多医书存在着这些记述。只是到了“”以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传

统学术退位,谶纬之学才开始真正敛藏起来。

三、理学时期

(一)儒学思想的分野

宋以后。以五经为主干的章句训经学因自身僵化而陷入绝境,熙宁变法失败后社会矛盾激化,佛学南禅宗改革运动的思想浪潮冲击,使得教条经学的专治局面开始发生振荡。疑经之风逐渐兴盛,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尚书》。儒家文化随之发展成为一种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思想。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走向政治哲学化,为统治者提供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以适应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的学说,也因此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儒学这时主要分化出两支,一支是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朱熹则是儒家理学集大成者,其所著的《四书集注》也成为元明以后中国科举考试的教材。另一支是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主张心外无物,是以“心”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四库全书简明录》记载:“朱子无极之辨,陆九渊攻于前,格物之说,王守仁轧之于后,诸儒各争门户,垂数百年。”

儒学的内部争端体现出明显的思辨性,引经据典皆为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固守经文本义,这些思想上的变动对中医学的诊疗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直接导致了后世中医诊疗观上的分裂,形成中医的学术分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小叙》:“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不仅概括儒与医各自学派分立时间,也暗指了儒之门户分于宋,与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二)儒医大量产生。改变了原有的医疗队伍结构

宋朝时候,国家对医学非常关注,不仅帝王本身熟悉医学,而且还不断下诏书指导全国的医事活动。《宋会要辑稿・崇儒》:“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儒医在官方的提倡下正式形成潮流,不少士大夫亲自整理收集验方、家藏方,如陆游的《集验方》、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司马光的《医问》,高若讷的《素问误文阙义》及《伤寒类要》等书。名儒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言对此更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大批儒生加入到医学领域之中。由于儒医本身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在中医群体中占比例增大后,其学术观点直接影响到中医学界的观点,中医诊疗观的蜕变亦因此而生。

(三)金元四大家的产生标志着传统医学诊疗观的分化

金元时候。中医的诊疗观开始出现明显的分野,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他们对《黄帝内经》各执一义,先是河间学派刘完素以“火热论”病机创立了“寒凉派”:张从正师刘完素发展出“以血气流通为贵”的“攻下派”,李东垣尤其重视脾胃成“补土派”;朱震亨倡导“阳有余阴不足”建“滋阴派”。4人中至少有3人和儒家扯得上关系。张从正著书叫《儒门事亲》,李东垣曾从师于当时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朱震亨则是师从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学儒门理学,其书《格致余论》亦含有“格物致知”之意。他们都反对“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这些都是受宋儒疑经和部分理学思想影响而生的。由此可知,中医诊疗观的分野与宋朝儒学的门户分别有直接的相关性。

(四)理学后遗症

随着儒家理学的“穷理”深入,逐渐出现了空谈理论,不尚实际的风气,这也对中医诊疗也影响很大。到了现在,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社会大生产分工的深化,出现了只谈理论不会临床的中医理论家,也许或多或少的还是和理学的遗风有一点关系的。

心学的修习方法必须是德才兼备。智慧过人者方能成功。其发展到最后竟然成了“小人无忌惮”,尤其是把“医者意也”发挥到极致之时,其流弊更是直接导致了诊疗的随意性,没有规范。没有章法,诊断上没有精准的判定,疗效上没有确切的估计,中医至此便逐渐衰弱,使西医学乘虚而入占据了主流医学地位。

四、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长期占据官方的统治地位,对中医的诊疗观念有着极深的影响。儒学的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演变造成了中医诊疗观的变化,尤其是宋以后儒家分野,造成金元时期中医诊疗观的分野。但最终医学仍是医学,既不是哲学也不全是文化。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的变化中伴生发展的一门经验实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唯一检验医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就是临床疗效,不论诊疗观如何发展变化,能指导临床治愈疾病的理论才是唯一正确的理论。

中医独特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对人体本身和人体科学本身以及防病治病都具有独特和卓越的见解,是一门符合自然科学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医学科学。没有古代的中国哲学,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学理论;没有儒家文化,就没有不断发展的中医诊疗观。可以说,中医学是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儒家文化影响下,通过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与不断的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中医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哲学和文化的范畴。因此,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进行方法论及诊疗观的变革。

由于儒家文化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毫无疑问儒家文化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又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建立了中医学的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中国传统自然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万物始基的元气本体论;另一方面则是宇宙形式的天人合一论。正是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元气本体论和天人合一论,才使中医学形成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方式和理法方药的独特体系,尤其在中医诊治方法上,也无不富有传统自然观的特质。元气论以及阴阳学说等哲学思想给予了中医发展强大的指导武器。在这种思潮下,中医学形成了一套整体的理论体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宇宙息息相关,人体无时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六

在以往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大多以“填鸭式”的理论讲授为主,这就使得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另外,由于预防医学知识内容庞杂,教师一律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提起课堂学习的兴趣。另外,从学生自身的因素来看,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这也使得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

2.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策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1PBL教学法概述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主体,而教师则扮演着课堂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抛出问题,调动起学生对驱动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已经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2.2PBL教学过程

2.2.1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PBL教学法是以情境创设为主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仔细编写适合学生的PBL教学大纲,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式编写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量真实,并且要与医学或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如饮用水污染案例、食物中毒案例、慢性病社区干预案例等,从而使学生进入到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而在案例引入后再根据PBL教学大纲对学生抛出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资料的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2.2.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之间的实力均衡,同时由组员选出每个组的小组长。分组完成后,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将相关案例以及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小组成员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的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下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各个小组派代表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其他成员可以做补充。如果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出现困难,教师可以作相应的点拨和引导,实在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再进行讲解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2.2.3PBL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PBL教学法对于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进行PBL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同时要能同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要寻找解决问的方法,就需要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进行资料的查阅,这又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设施要求达不到时,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工具上的帮助。

总之,预防医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其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对于预防医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记忆、运用等具有良好的作用,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PBL教学法的全面实施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共同作出努力。

作者:李利斯 单位: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自然科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从学生时期开始,初中阶段正是人一生中身心、智力、三观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教学中,特别是在自然科学这样一门探索、研究为主的学科教学中最为重要。

1.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和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要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于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的全程。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缓解学生因升学、考试而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气氛,改善负面情绪,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探索。在沟通中,教师需要不断了解学生,深挖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以适合不同学生的方式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需改变以往的教师占主导的课堂教学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需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学习,用创新的教学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能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法去寻求答案。比如,在对某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解概念、原理,讲述完毕后,鼓励学生自行总结,如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让学生尝试用图表、口诀等方式按自己的理解去创造性的作出总结。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的情况下,无论老师怎么详细、充分的讲解,学生也只会觉得味同嚼蜡,知识点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但如果老师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哪怕老师对某些知识并没有深入讲解,学生也会主动思考,并在课下通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去探求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一般来说,通过提问设置情境,较容易给学生以启发,特别是一些非常规问题,本身有一定的困难性却又不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不能通过常规的步骤、观点去得出结论,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思考的乐趣,在最后得出答案时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反复多次,会让学生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这种探索的感觉,从而建立起对自然科学学科的兴趣。在有了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很高,并且在听课的同时,会主动对其中的知识点产生延伸式思考,自发的进行求知和探索。

3.运用实验诱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

在自然科学中,有不少涉及原理性的内容,仅仅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完全通过想象去理解,这时,实验便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演示实验的过程,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化,及最后得出的实验结果,更直观的让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概念,加深理解。但在实验教学中,老师也不能仅仅简单的演示讲解,而是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尝试,变演示为探索,让学生们在观看的同时还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4.通过小组合作做好课外延伸教学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还需要重视课外的延伸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后能通过进一步的延伸性学习、操作,激发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外共同完成作业,如合作探索光学方面的聚焦实验,探讨各种家用电器的使用功率,比较省电模式等。在合作中,小组内的学生各自有分工,在共同讨论完实验设计后,由不同的学生分别负责收集材料、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总结汇报等,不仅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有助于学生兴趣的进一步激发。总之,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本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巧萍。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1):85-87.

[2]孙伟。注重科学教学细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3(3):189.

医学科学论文范文 篇八

百度百科在高校分类词条中对我国高校进行如下划分:(1)从办学层次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2)从学科范围可以分为:综合、理工、师范、农林、政法、医药、财经、民族、语言、艺术、体育军事类院校。现在经济与高校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但是由于高校经济数据的不容易获得,因此本文就将学校所在经济发展区域进行简单统计。按这三种因素将59所院校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得到的内容(数据来源于各个院校的网站,时间为2014年1月)。我们可以初步概括一下教育学一级学科所在学校的特征:教育学科实力较强的学校大部分为部属的院校,而且师范类院校在教育学实力的评估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与该校所在的区域关系不大。为验证猜测,用SPSS20软件对上述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代表高校实力的平均分与院校是否为985、211,学校类型以及所属区域都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而与师范类院校所占比重及该院校是否为部属存在显著相关性,

2教育学一级学科所在学院的规模分析

上述因素是对教育学所属学校基本特征的简单分析,下面我们将从学院规模角度进行分析。柯文进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微观上的大学规模表现在一定规格额学生的培养容量,以及学科、专业、教师、校舍、设备等因素。我们将从教育学所在学院的师生人数、教师的级别、硕博士点的数量等可量化数据方面进行说明,从对比中看出哪个因素影响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发展。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得到全部59所学校的全部数据,所以从每组中挑选出一所学校作为代表进行说明。这个代表院校的选取是完全按照每组的第一位进行选择,但由于第三组与第四组第一个学校的资料搜集有困难,所以选取该组与其分数相等的院校作为代表,这样也不影响该组的整体水平。按照这种方法挑选出的四所院校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下面将根据各学院网站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用SPSS20对四个院校的专职教师数量、教授数量、副教授数量、本科生数量、研究生数量(包括硕士和博士)以及硕博士点数量、进行相关统计,发现学院实力水平与该院的研究生数量存在相关,相关系数r=0.959,p=0.04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相关;博士点的数量也与学院的水平相关,相关系数为r=0.982,p=0.018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相关。而与教师的规模、本科生数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

3结论与建议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3813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38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