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5篇】(武陵春 李清照阅读)

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5篇】(武陵春 李清照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15 17:54:01 点击: 来源:yutu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李清照《武陵春》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

武陵春李清照 篇一

关键词:故土情结;安土重迁;衣锦还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05-02

林语堂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此言一语道尽了埋藏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可触动灵魂的情感――故土情结。而余光中的《乡愁》更是令人魂牵梦绕、思绪万千:“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不仅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千千万万旅居海外、漂泊异乡的中国人共同的乡愁。

应该说,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和永恒的情感,这不只体现在名人名家的名著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到一些诸如告老还乡、衣锦返乡之类的词汇,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本质,即对故土的深厚感情。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形态是以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经济。这就使百姓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之上,他们以土地为根本,希望从土地上获得生存的粮食与空间,因此,安土重迁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不变的生活状态(战争爆发、瘟疫肆虐等不可控的天灾人祸可能会短暂地改变这一现象)。遥远的传说时代,土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在这里,我们不纠结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因为女娲造人故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已经大于其故事本身了:人是土做的骨肉,土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对土有深深的依恋情结,无论人们走到哪里,故土是他们永远忘不掉的东西。他们对故土生活方式的依恋已经深入骨髓,挥之不去,诚如费孝通在其巨著《乡土中国》中写道:“中原去(草原)的人,到了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地方,种植起来;真像是往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土地的方法了……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相较于离开土地奔向大海来寻找生存空间的西方文明,中国社会更珍视土给人们带来的保障与依靠。“土”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根,是中国人的希望,代表着真正的中国人生活状态,代表着一种神圣与伟大,是万物之源。在原始宗教里,“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而“社稷”则是国家的代名词。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疲饿交加,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大怒。随从赵衰说:“送给您土,是说您拥有土地的意思,您跪拜接受吧。”(《史记》,卷39,《晋世家》)晋公子重耳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各诸侯国都在忙于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中,地无半点收成,“春秋无义战”是之谓也。老农送土给重耳,一方面要阐述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土地是人生存的希望,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老农让重耳食土和赵襄让重耳拜土可谓意味深长。

此外,“入土为安”也是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反映,它是中国社会对逝者最起码的尊重。在死亡面前,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只有“王侯蝼蚁,毕竟成尘”的共识。尽管如此,“死者为大”的思想仍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复杂的丧葬礼仪使人们崩溃,但无人敢越雷池半步,西汉的杨王孙深谙其弊,在临终前告诫他儿子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汉书》,卷67,《杨王孙传》)杨王孙的裸葬之举在当时应该说前所未有,尽管是按照杨王孙的遗嘱,但其子孙也有可能会受到当时社会的指责。但有一点,杨王孙的“物各返其真”的态度反映了中国人返朴归真的意识,那就是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是一个自生自灭的良性循环。人经历沧桑变化,终归是要回到土地中去,这是亘古不变的。

中国人的故土情结不但体现在中下层人群中,在上层人群中更为强烈。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导致更多士人离开故土到京师游学、进仕,他们企盼那种苦尽甘来瞬间飞黄腾达的,在他们骨子深处有着“衣锦还乡”的愿望。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踌躇满志,回到故乡沛县,宴请父老故旧及乡中子弟,在“酒酣”之时亲自击筑,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凸显了汉高祖刘邦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霸气,同时,他也向沛县父老乡亲吐露“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故土情结(《史记》,卷一,《高帝纪》)。须知,刘邦在称帝前,人称刘季,不过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亭长,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小瘪三,元代散曲家睢景臣在《哨遍・高祖还乡》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崭露头角,异军突起,成为秦朝统治的重要力量,同时在楚汉战争中,更是打败贵族出身、“力拔山兮,气盖世兮”的项羽,刘邦所说的“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一方面含义是向乡中父老故旧子弟宣布,你们以前眼中的那个刘季已经消失了,另一方面,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看到了社会动乱,满目疮痍,而他本人更是几次遇险,侥幸得活,并做了皇帝,这是他始料未及的,“游子悲故乡”亦是他内心真实写照。

和刘邦相比,西楚霸王项羽的故土意识更显悲壮与无奈。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率兵对秦朝都城咸阳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有人给他提出“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的建议,而他看到咸阳残破不堪,“又心怀思东归”,没有听从建议。贵族出身的项羽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个观点虽是人之常情,却是项羽的死结。倘若他能够听从建议,励精图治,建都关中地区,后面的历史可能会改写。然事与愿违,项羽本人后来非但没有衣锦还乡,就连他起兵之初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八千江东子弟都没能保住性命。项羽在穷途末路之时,乌江亭长也曾建议他称王于江东,而项羽则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事实上,项羽渴望回到故乡,与江东父老把酒言欢,但垓下之围终结了他的生命,对他来说,回家竟成了奢望,而“无颜见江东父老”也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反思。

中国人的故土情结深深地印在心里,无论身在何方。孔子每次离开鲁国都依依不舍,而庄子虽自诩没有感情,却发出了“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庄子杂篇・则阳》)的感叹。西汉元丰年间,王室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国昆莫为妻,因“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甚为悲愁,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从史料记载来看,身在异乡,水土不服,越发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武陵春李清照 篇二

【注释】

①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②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③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④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⑤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⑥拟:准备、打算。 ⑦舴艋(zé měnɡ):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品赏】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是婉约派代表词人。夫君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北宋败亡后,李清照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没有多久,丈夫赵明诚病故,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一路南下。绍兴五年,李清照在浙江金华写下了这首《武陵春》词。因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作者把深深的伤痛都融入文字之中了。

上片开篇即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风后场景,狂风摧花,落红满地,连空中的尘土都香气四溢,用笔极为含蓄,生活中的词人不正经历着一场又一场的“狂风”扫荡吗?因为连遭苦难,她已经没有任何心绪去打理自己的容颜了,再说“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丈夫已经驾鹤西去,还打扮给谁看呢?天色已晚,总算慵懒起床,也没有心绪精心梳妆打扮了,其心中之痛可以略见一斑,一个心力交瘁的女词人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往昔的风华正茂,往昔的温馨和睦,统统被国破、家亡和夫死所代替了,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其内心的浓重哀愁与伤痛跃然纸上。

下片叙事写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她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词中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欲扬先抑,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理婉曲表尽,用“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绪化无形为有形,来描写自己暮春寡居的凄楚心情。

全词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深沉哀婉,为词中精品。

【考点预测】

①情景再现。请你仔细揣摩心境,以“日晚倦梳头”为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词人晨起的情景。

②词语鉴赏。“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③内容理解。全文围绕哪一个字叙事写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历来为人们所赞誉,请说明理由。

【真题链接】

1.(四川眉山卷)阅读《武陵春》,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请说说下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

② 诗中加点的“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

武陵春李清照 篇三

一、赠答诗歌的首次出现

最早有赠答意味的作品应该是西楚霸王项羽和爱妾虞姬的作品。据《史记·项羽本纪》载: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自为诗”说明这是自己创作的诗歌。而“虞兮虞兮”的称谓则表明这首诗有着明确的倾诉对象——虞姬。这样,它作为一首赠诗是毫无疑问了。“美人和之”更值得注意。也就是说,项王慷慨悲歌,虞姬亦有应答之作。虞姬和诗不见于《史记》,《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

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样一唱一答,其实正是标准的赠答格式。于酬答之际,真情流转,全无先秦赠诗的功利性和政教意味。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儒家诗教说笼罩下的汉代,确实显得弥足珍贵。对虞姬的和诗,胡大雷先生提出质疑,认为“诗中称‘大王意气尽’,恐语气太忤”。然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曾经纵横天下,不可一世的霸王于英雄末路之际,也不过是悲歌痛哭,作儿女之态。虞姬既然报必死之心,便直言不讳亦在情理之中。

二、颇受争议的苏李赠答诗

“苏李诗”是苏武与李陵互相赠答诗歌的简称。今存“苏李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萧统《文选》选录,标为苏子卿《诗四首》和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另一类载在《古文苑》,有李陵《录别诗》八首等。

关于“苏李诗”的真伪问题论证源远流长,由晋入宋的颜延之在其《庭诰》中说:“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至其善者,有足悲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亦说:“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则云:“少卿离辞,五言才骨,难以争鹜。”钟嵘《诗品·序》云:“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萧统更将其收录于《文选》,以示其真。唐代如杜甫、白居易、元稹等都对“苏李诗”深信不疑,且推崇备至。唐以后文人以苏李诗为伪作,但对这组诗歌的赠答题旨却是一致肯定的。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载苏轼语云:“余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刘子玄辩李陵《与苏武书》,非西汉文,盖齐、梁间文士拟作者。吾因悟陵与苏武《赠答》五言诗,亦后人所拟,而统不能辩。”[1]

李陵《与苏武》三首,送别场景不断转换,先是“衢路侧”,之后“上河梁”,再是“临河”,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景致,不同的景致则生发出不同的感慨。但三首诗惜别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虽被疑为伪作,而能一以贯之,是一组较为成熟的赠答组诗。故友凋零,前途未卜,执手话别,诉不完离情依依,道不尽愁绪万端。如此赠别,全无一丝一毫的应酬习气。诗人以真挚深沉的笔触,抒写出令人黯然伤神的离别之情。“苏武诗”之“骨肉缘枝叶”,首六句以树有连理比兴,枝叶皆关情,以此叙写兄弟情谊;中间六句则将离人比作纷飞的鸳鸯,别后如参、辰永不复见;末六句则化用曹操《短歌行》中“呦呦鹿鸣”的典故,抒写饯别时的复杂感情。从平日的交谊说到临别的不舍,再到饯送的场面,一气贯注,可谓结构缜密。举酒送行,再叙平生,更增其不尽之意,委曲动人。“结发为夫妻”这一首,是给新婚妻子的赠别之作,诗中把往昔的恩爱与现下的别离苦痛加以对照,并以誓死不渝的承诺结篇,明白晓畅而倾泻出沉痛的感情。正所谓“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2] “黄鹄一远别”这首,全诗二十句,首六句以黄鹄远别徘徊,胡马失群依依,双龙乖离彷徨为喻,抒发悲怆的别离情怀,接着写临别乐歌如怨如诉,如怒如愤的慷慨悲音。末四句仍用比兴,愿化为黄鹄高飞,送人远行,与篇首响应,不避重复,却“愈见错综”。(张玉榖《古诗赏析》)“烛烛晨明月”一首,将别离之景与送别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末句殷殷劝勉,希望友人惜身惜德,与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携手上河梁”结尾“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统一期待,乃是汉魏人赠别诗中的常有之意。

苏李诗尽管真伪难辨,但其明确的赠答主旨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苏李赠答之作对后世的赠答诗作多有影响。如曹植《赠白马王彪》云:“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任昉《赠郭桐庐出谿口见侯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诗云:“亲好自斯绝,孤游从此辞”,皆化用苏武诗之“去去从此辞”;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云:“及此春华,后尔春晖”,化用苏武诗之“努力爱春华”;梁代周兴嗣《答吴均诗三首》其二云:“惊凫起北海,仪凤飞上林。蹇低不同翼,欢楚亦殊音。曀曀夕云起,落落晓星沉。李陵报苏武,但令知我心。”以苏、李交谊赠答为比,表白知音心迹。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说:“曹植诗中对友情如此强烈的赞美,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他以前的时代,在《诗经》和汉代,如此强烈的友情之歌,也有相传是李陵和苏武的赠答之作流传下来,但这些并不是确实可信的。”[3]换个角度说,吉川幸次郎虽然认为苏李诗为伪作,但还是肯定了这组诗歌是“强烈的友情之歌”。那么,如果苏李诗确实真实可信,亦可以从诗中解读苏、李的友谊情结,则苏李诗在赠答诗歌史上第一次标举出友情赠答的典范,它们毫无疑问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三、具有应酬性质的桓麟与客问答之作和蔡邕的《答卜元嗣》、《答对元式》二首

据《艺文类聚》引《文士传》载:

麟伯父乌。官至太尉。麟年十二。在座。乌告客曰。吾此弟子。知有异才。殊能作诗赋。客乃为诗曰: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

麟即应声答曰:

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杨乌,命世称贤。嗟余蠢弱,殊才伟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

蔡邕也有两首明确标明“答诗”的作品传世。其诗如下:

伊余有行,爰戾兹邦。先进博学,同类率从。济济群彦,如云如龙。君子博文,贻我德音。辞之集矣,穆如清风。 (《答对元式诗》)

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颂以归。(《答卜元嗣诗。》)

不同于项王、虞姬唱和之作的自出机杼,无论是桓麟与客的问答之作还是蔡邕的两首答诗,我们会发现它们与先秦赋诗及临别赠诗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于继承之外又有创变。

桓麟与客的问答产生于即席应对。桓乌以太尉之尊宴享宾客,于席间夸赞侄儿“有异才”,“殊能作诗赋”,大有自矜之意。于是客即席赋诗,称颂桓麟可与前代神童甘罗、杨乌比肩,“异世齐名”。这当然有讨好桓乌的意味。但桓麟即席作答,谦虚有礼,应对得当,更兼才思敏捷,似比子建七步为诗更胜一筹,故而传为佳话。我们可以看到,这组诗承继了先秦士大夫于酒席间赋诗往来的社交应酬特色。但已经不是称引《诗经》中的原句,所以也不存在“断章取义”。而是根据眼前的情境自己创作诗句,而且赠答的内容也不再是“微言相感,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的春秋大义,仅仅是围绕着个人是否有“异才”而展开的褒扬和自谦之辞。无关于军国大计,不再是庄重典雅,不过是个人间的交际应酬,甚而还带有一些游戏的味道。

蔡邕的诗大概是最早于诗题中标有“答”字样的诗了。《答对元式诗》开篇云:“伊余有行,爰戾兹邦”,则可知诗人有一次远行,所以朋友们都去饯别,即所谓“同类率从”。这次活动声势浩大,参与者为一时俊彦,“如云如龙”。可惜文献不足征引,无法窥其真实面貌。那么,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元式和卜元嗣两人都参加了这次活动,且分别“贻我德音”,“贻我以文”。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敢不酬答”,于是就有了这两首答诗。不过,笔者以为更值得人注意的是“穆如清风”和“赋颂以归”两句。《崧高》和《烝民》都提到了“吉甫作诵”。《烝民》中称赞吉甫作诵,“穆如清风”。那么,无论创作主观上有意识或是无意识,面对朋友的赠诗行为,蔡邕首先想到的是“吉甫作诵”,“以赠申伯”的先秦的临别赠诗传统,而且他也自觉地承继了这一传统。

由此,我们可知桓麟与客问答之作和蔡邕的两首答诗于先秦赋诗和赠诗传统有所继承。但是又有不同:诗歌关注于个人自身的行为,不关乎军国大计。赠诗者也不再具有“代言人”的身份,政教意味转淡。这样,赠答诗成为日常生活中,文人应酬交往的重要交际工具。但是这些诗作,因为出自社交目的,应酬性质非常明显。语言固然文雅,却呈现出一种公式化的特点,完全无涉于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诗作,算不得是赠答诗中的优秀诗篇。

注释:

[1][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

武陵春李清照 篇四

关键词 相思 情景 回忆 想象 升华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思念是文学艺术中一曲亘古永恒的旋律,或忧愁,或欣喜,或动容。每一次转瞬都能牵动作者或是读者最纤细的心。而对爱人的思念,又是众多文人墨客偏爱的主题。许多人曾心怀疑虑,这般感情宛如浮香弦音,只可用心体味其妙,若是形诸于文字,终归会略显苍白。但在读了Longfellow的The Cross of Snow (中文译名《雪地孤坟》)和李清照的《武陵春》,这两篇传世之作后,才发觉到至深至久的思念之情会从文里行间沁于心底,无尽无垠。

The Cross of Snow

In the long, sleepless watches of night

A gentle face —the face of one long dead

Look at me from the wall ,where round its head

The night—lamp casts a halo of pale light

There in this room she died; and soul more white

Never through martyrdom fire was led

To its repose; nor can in books be read

The legend of a life more benedight

There is a mountain in the distant west

That, sun-defying, in its deep ravines

Displays a cross of snow upon its side

Such is the cross I wear upon my breast

These eighteen years, through all the changing scenes

And seasons, changeless since the day she died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The Cross of Snow 是Longfellow为悼念亡妻而作。适年Longfellow不满三十便永失爱侣。长夜漫漫,作者面对墙上亡妻的画像,思念之痛久久萦绕心头却挥之不去。往日种种幸福此刻历历在目,他只有重坐桌边,启封执笔,借孤灯冷光,独叙衷肠,希望借此稍稍抚慰相思满盈,激情澎湃的心,遥寄自己的深切之情。

李清照以其女性独有的纤细心灵勾勒出一幅《武陵春》图。她对丈夫的重重思念尽现其中。这首词是作者晚期的作品。久经风霜,独在异乡的作者此时孤身一人。眼前绮丽的风光回映出无限往事,唤起作者无限哀婉的相思。怎奈今非昨,人去楼空,纵有千般美景,万种柔意更与何人分享!这段段思绪缠绕令作者越发感到愁苦无处排遣,唯有借笔一述满腹相思。

简单触其背景,我们不难感到,诗词创作缘于感情。作者只有在作品中灌注真实而强烈的感情,才能使作品产生感人的力量。“诗缘情而绮靡”; “所有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而然的溢出的”,都意指此。尤其是长寄相思之作,更是作者为情所困,无以释怀,以诗(词)宣情的集合。Longfellow、李清照,这两位遥距近千年,却又同失真爱的相思之人,正是用整个心魂去挥情——“有感而发,缘情而作”,引闻者共鸣,读者泪下。

“情”是作者赠与读者的真髓,但真髓却很少以其本来面目示人。作者常借纷繁多变的景象寓情于景,终达情景交融。Longfellow与李清照也都在诗(词)中借助景之力,使情景合一,转承无尽的相思。

1身处实境,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在Longfellow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身处的那片孤寂,凝重的氛围。“In the long,sleepless watches of the night”——一个漫长无助的夜晚。我们不禁感到疑惑,何以无眠?随之作者道出缘由:“A gentle face——the face of one long dead——/Looks at me from the wall”我们恍然而悟,是亡妻虽已逝去,但却依然隽秀的脸庞令作者难以入睡。“…where upon its head /The night-lamp casts a halo of pale light”屋内昏黄的灯光在窗外清冷月色的映衬下,摇浮在作者凝视亡妻画像的眼眸。如此黯淡的长夜,如此寂寥的景象,令作者的相思之情无法遏制,只好任其宣泄。而愈加汹涌的相思之情又使这夜晚变得更加黯淡,更加漫长。

《武陵春》中,作者布景只用短短十二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吹花落实在是普通不过的情节,作者却留心于此,极为细腻地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同时又反照出风之狂暴。此句暗言了作者自己的境遇,让人不觉感慨,这凋零成泥的残香中竟会又如此凄凉。次句写日色已高,而作者仍懒懒拥枕,“倦”于梳头。窗外本该诱人的景色竟丝毫不能消融作者的倦怠。因何若此?“女为悦己者容”。丈夫已离自己而去,就算对镜梳妆,又有谁人欣赏呢?哀怨抑郁的相思在狂风过后愈加澎湃,随着尽落的春花漫过心堤。

在作者被眼前之景深深感染后,他们都回忆起了过去的时光。尽管着墨不多,但轻描淡写中却激发了我们的层层想象,令我们徜徉在作者营造的情景互映的世界中。

Longfellow只用一句There in this room she died. 这里是妻子离开他的地方。现在看来是满心悲苦。但这里又曾是他们两人的世界,在其中,作者与妻子一定共度过无限美好的时光。曾经教堂悠扬的钟声回荡在耳边,作者与妻子促膝而谈,妻子淡淡的微笑温馨香甜,这份感觉不是仅仅来自甜蜜的爱情滋味,而是来自彼此心灵相通的契合。即使有忧伤与烦恼,只要甘苦与共,也是幸福的。

再来读李清照的词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作者一笔点破了情怀之苦的根源。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事物已皆丧尽。同是芳郁尽展的春景,想昔日丈夫在时,夫妻二人闲坐庭中,把酒赏花。兴致若起,便吟诗颂对。才子佳人情投意合,那是怎样的良辰美景,令人艳羡。而思今朝,丈夫已弃她而去,正所谓景物依旧而人事皆非。窗外枝头春意闹,屋内词人空楼独坐。形影相吊,痛感时光缓慢,无法消磨。外景与内情的反差深化了词人的愁怀,想对人述说,欲说却又先流下酸楚的泪水,而终不能说,以致更加惆怅悲切。相思之痛已然无法沉默。

2臆想虚境,借景抒情,引情升华

在唤起我们想象的同时,作者自己也展开了想象,其情景令人惊叹。而作者越表越明的相思也更加深刻地打动着我们。Longfellow的诗中,诗人的臆想是这样开始的:“…and soul more white / Never through martyrdom of fire was led / To its repose ;nor can in books be read / The legend of a life more benedight / There is a mountain in the distant west / That ,sun-defying, in its deep ravines / Displays a cross of snow upon its side” 朦胧遐想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亡妻长眠的世界,“distant”的使用暗示了作者与那个世界已被无情地隔断。但想到自己的爱妻犹如超脱尘世的仙子,此时已漫步在天堂的小径,终日享受着阳光,得以继续安逸平静的生活。作者没有再更多地表露无奈与伤感。而是将相思的情绪转化为对亡妻得到再生,终得归属的慰藉感。所以作者最后说:“Such is the cross I wear upon my breast / These eighteen years, through all the changing scenes / And seasons, changeless since the day she died .”全诗的高潮出现在此,诗渐入佳境,“the cross”已经不单单指一个事物,而是转化为作者对亡妻这份永恒的真情。至此作者的相思浓情得到升华。

武陵春李清照 篇五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释义: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3、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释义:夜雨一点点淋在梧桐树叶上,秋声难禁,打在芭蕉上,惹人愁思不断。半夜时分梦里回到了故乡。

4、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释义: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释义: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释义: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7、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释义: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释义: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释义: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2979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2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