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14所“双一流”顶刊发文!(双一流b刊)

14所“双一流”顶刊发文!(双一流b刊)

更新时间:2024-01-07 19:15:33 点击: 来源:yutu

  中类型为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的论文,统计数据来自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论文;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即“First Release”,但尚未刊出的论文,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中类型为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的论文,统计数据来自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论文;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即“First Release”,但尚未刊出的论文,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7月,14所内地高校在C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大学以7篇的发文量蝉联内地高校榜首;北京大学位居内地高校第2,有4篇论文见刊;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各有3篇论文登上CNS,并列第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也有2篇论文于7月刊出;北京协和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各收获1篇顶刊。

  关注“高绩”公众号,回复“7月CNS”,获取2023年内地高校7月CNS发文数统计表。

  在7月的这21篇CNS论文中,内地高校延续了以往的优异表现,在多个科研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一起来看看吧!

  7月27日,Nature刊发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朱晓波、彭承志团队和北京大学袁骁等科研人员合作,成功实现了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刷新了所有量子系统中真纠缠比特数目的世界纪录。

  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加速效应的根本来源之一,纠缠比特数目的增多可使量子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该工作充分展示了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优异的可扩展性,对于多体量子纠缠研究、大规模量子算法实现以及基于测量的量子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此前已多次刷新量子领域的世界纪录。2018年7月,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2019年8月,首次研制24个超导量子比特处理器演示量子模拟实验,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的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2023年3月,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将此前的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

  被誉为“中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教授称得上是一个传奇——29岁,他参与的有关量子隐形传输的研究成果,被Nature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列;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年增选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科研方面,潘建伟院士带领团队率先突破量子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全面解决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现实条件下的安全性问题;牵头研制成功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建成国际上首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构建了首个空地一体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雏形等等。这些成果使我国量子保密通信的实验研究和应用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7月登上CNS的高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这5所高校作为唯一通讯单位发表研究成果,实力不俗。

  7月13日,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刘昭明研究员合作团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刊出。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物质,将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离子化合物在分子尺度融合在一起,完美地实现了硬度与弹性在同一物质中的“兼容”,同时还能像塑料那样拥有可塑性。

  此前科学界主要通过将有机物与无机物混合在一起来尝试折中两种物质的性能,在微观尺度上有机物和无机物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这次浙大团队首次在分子级别上实现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离子化合物的结合,得到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于以往材料的新物质。团队将这种新物质命名为“弹性陶瓷塑料”。

  论文第一作者为化学系博士生方威风,共同通讯作者为唐睿康和刘昭明。研究工作获得浙江大学慕昭博士,博士生何彦、孔康任,华东师范大学姜凯副研究员的支持。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7月27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IRDR国际卓越中心王戎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wards photovoltaic and wind in China”的研究论文,首次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加速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并揭示了中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潜力和成本。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王怡静为论文第一作者,青年研究员王戎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张人禾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民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汤绪教授、王琳教授为重要共同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法国气候变化中心、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塞浦路斯研究所气候与大气研究中心、西班牙全球生态研究所为重要合作单位。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7月28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李炫华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In situ photocatalytically enhanced thermogalvanic cells for electricity and hydrogen produ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光催化增强热电材料的多功能器件设计思路,解决了热化学电池长期面临的电解质离子大浓差难以构建的关键难题,实现了功能器件电能和氢能的协同制备,为未来多元化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创新设计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这也是西北工业大学2023年的第2篇Science。

  西工大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一瑾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李炫华教授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特拉华大学魏秉庆教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安娜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文静博士为论文的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面上项目,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深圳市科创委重点项目,西北工业大学310项目,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测试中心的资助支持。该研究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的平台支持。

  截至2023年7月31日,中国内地高校在CNS上共计刊文有149篇,共有67所高校作为通讯作者在CNS上发表至少1篇文章。中国科学院大学依然表现强势,以35篇的发文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北京大学以24篇的发文数居全国第二;清华大学(21篇)的发文21篇,排在第三;浙江大学(17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1篇)和南方科技大学(10篇)也至少发表了10篇论文。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1961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1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