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新文化运动论文通用8篇 关于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资料

新文化运动论文通用8篇 关于新文化运动论文范文资料

更新时间:2023-06-25 13:36:53 点击: 来源:yutu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分享了8篇新文化运动论文,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篇一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 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和李大钊等人举行了五四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学说。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关于科学,陈独秀认为,不论什么事物,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的精神,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和主人。陈独秀还向青年提出六项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于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陈独秀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蔡元培

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等。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适

胡适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他还试作白话诗。

鲁迅

李大钊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还宣传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

刘半农

刘半农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废除汉字。

周作人

周作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

猜你感兴趣:

新文化运动论文 篇二

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其中精神领袖之一,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真实。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近30年里,胡适一直是作为负面历史人物形象出现在大陆的学术界。其“历史观”也受到了广泛而全面的批判。①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来,学术界对胡适的整体评价逐渐由负面转向正面,进而更加全面,对其“历史观”学术价值与产生的问题分析,也趋于客观。一般而言,学界对胡适历史观中所蕴含的进化论思想、杜威实验主义思想皆有清晰地揭示,对其史学思想与中国乾嘉学术以及与近现代疑古思潮的关系、历史观的得失,论之颇详。②然而,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典籍,以及在“中国文化史”的大历史视野下所提出的古典知识分类研究的知识谱系的构划,系统的研究方法,似乎关注得还不够充分。

本文的要点并不在于比较新史学运动中王国维、梁启超、胡适等人的作用大小问题,而是仅仅从“历史的眼光”出发,来考察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历史观,并从如下两个大的方面来重新认识与评价胡适这一历史时期“历史观”的思想内容:一是胡适对待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态度与看法,二是胡适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具体要求与方法论思考,然后再重新认识其历史观对近现代疑古思潮的贡献。

一、“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理国故”

可以这样说,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是胡适哲学思想的灵通,也是其“古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历史主义的态度则是胡适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学的整合。胡适认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研究“古学”,必须要有现代人的方法,那就是要:扩大研究的范围。注意系统的整理。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这三种方法统合起来,就是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认清了‘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便可以把一切狭陋的门户之见都扫空了”。众所周知,章学诚在乾嘉时代,为了对抗考据学,以自己特有的“别识心裁”,重提“六经皆史”的命题,再一次将史学提高到与经学相抗衡的地位。或者说,试图用史学取代经学。龚自珍也曾提出“六经者, 因此,胡适的“历史的眼光”,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以更加广阔的史学眼光继承并光大了了章学诚“六经皆史”思想,以及龚自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史学思想,将“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地扩大了,而且将史学研究的目标转换到追求客观历史真相的认识论方向上。历史学研究首先要以真实材料为基础,从而揭示历史的真相,在把握历史真相的基础上来重估一切历史事件的价值。

二、“中国文化史”视野下的古史研究方法论

在“中国文化史”的广阔历史学视野下,胡适历史观中所包含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整理国故”的主张之中。在胡适的眼中,“国故”即是中国的文化历史,简称之为“国学”。整理国故,需要一现代的科学方法。而由系统的现代科学方法组成的方法体系可以视作其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即是胡适提出的“系统的整理”的设想和“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方法。“系统的整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索引式的整理”,二是结账式的整理,三是专史式的整理。“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方法,即是一种广义的比较研究法。以此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从而使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获得一种广阔的学术视野,摆脱传统学术的门户之见。联系上文所讲到的“拿历史的眼光”来研究历史的一条来看,胡适古史研究方法论大体上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在人类历史变化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给每一文化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定位,在“求真”的基础上展开其他各项的历史评判工作。其二是通过“系统的整理”方法,对历史文献、历史事件作一清理工作,并通过各专门史的研究以深化人们对文化历史现象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其三是通过博采资料的方法,在比较研究的视野里从事中国古史的解释与说明工作。下文着重评述后面两种历史研究方法。

胡适提出“系统的整理”中国文化历史的思想主张,是通过三种具体的方法来实现的,其一是“索引式的整理”。其具体意思是:“把一切大部的书或不容易检查的书,一概编成索引,使人人能用古书。”比如说,将《说文解字》依部首、或依笔划,再加中一个检字的索引,编一本《说文通检》或《说文易检》之类。

三、胡适的“新史学”对现代中国“疑古”思潮的推动及其生长点

说起近现代中国的“疑古”思潮,人们自然首先想到顾领刚先生。其实,“疑古”思潮是由胡适、钱玄同、顾领刚三人共同发起的。钱穆应顾领刚之邀而为《崔东壁遗书》所作的序文,对此有非常生动地描述:“三君者(指胡适、钱玄同、顾领刚,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凡识字几于无不知三君名。‘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于三君乎见之。在近现代思想史上,胡适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先驱性人物。近现代学术思想史领域里的激进“疑古”思潮的出现,也应当从胡适说起。据顾领刚《古史辨自序》所言,在1917年前后的几年里,胡适发表的论文时常给他以“研究历史的方法”的启示,让他“都能深挚地了解而承受”,使得顾领刚“发生一种自觉心”,知道最适合他的“性情的学问乃是史学”。胡适发表在亚东图书馆新式标点本《水浒》上面的长序,让顾领刚对于小说版本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意想不到的认识。他说:“我真想不到一部小说中的著作和版本的问题会得这样的复杂,它所本的故事的来历和演变又有这许多的层次的。若不经他的考证,这件故事的变迁状况只在若有若无之间,我们便将因它的模糊而猜想其简单,哪能知道得如此清楚。

从胡适历史研究方法中获得“暗示”,顾领刚“更回想起以前做戏迷时所受的教训,觉得用了这样的方法可以讨究的故事真不知道有多少”。后来顾领刚提炼出“故事结构”的观念,并用“故事结构”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传说中的故事“先型”与后演义的故事关系,并将之运用到古史的研究上面。他说:“我们只要用了角色的眼光去看古史中的人物,便可以明白尧、舜们和果、封们所以成了两极端的品性、做出两极端的行为的缘故,也就可以领略他们所受的颂誉和底毁的积累的层次。只因我触了这一个机,所以骤然得到一种新的眼光,对于古史有了特殊的了解。但那时正毕业之后,初到母校图书馆服务,很想整理书目,对于此事只是一个空浮的想象而已。

四、余论

胡适虽然到处都提倡科学方法,但在历史学研究领域里,胡适并没有否定想象的重要性。因此,他的“新史学”肯定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历史不是一件人人能做的事;历史家须要有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一是精密的功力,一是高远的想象力。没有精密的功力不能做搜求和评判史料的功夫;没有高远的想象力,不能构造历史的系统。虽然,这里所说的“想象力”不一定是文学、艺术的想象力,而与他的“大胆假设”几乎是同义词,然而也不应该否定艺术的想象力内容。这一点可以从他为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下册所作的书评中看出。胡适这样写道:“史学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重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方面是艺术的,重在史实的叙述与解释。而且也正是从古史叙述的艺术性角度,高度肯定了陈衡哲女士的这本十万字的西洋史的长处。

一般而言,对于胡适历史学思想的研究,如果没有新史料的发现,现在几乎难以有新的话可说了。本文着眼于胡适的“历史的眼光”这一大历史的观念,并将其与清代历史学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观念、龚自珍的历史观联系起来,考察胡适“历史的眼光”与中国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从而揭晓示其特殊的历史贡献,并从现代人文知识的谱系学建立角度考察其新史学所开出的专门史研究方向及其历史贡献,最后又重新考察了其新史学与疑古思想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介绍 篇三

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

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新文化运动论述 篇四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好像得名自孙文(中山),其思想主导是胡适,他的《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将文言文称作半死文字,白话文才代表了社会前进方向,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汇编为《尝试集》,此外,胡适在对旧文化的批评中也发表了很多影响一代青年的文章,当时他以26岁(大概,我记不太清楚了)的年龄即暴得大名,被誉为“青年导师”(毛泽东当时深受胡适影响,其创导的《湘江评论》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导科学和民主的同时,他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响,针对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了健全的个人主义──个人的自我拯救;妇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会自由──人人平等的奋斗途径。当时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这4个途径开展文学创作的,我们比较熟悉的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扣住了这4项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期,鉴于当时空谈各类舶来主义的多,研究实际问题的少,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眼见为实,当时毛泽东为响应还准备成立问题研究会,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为标志,以胡适、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学者逐渐转向自由主义,而以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人士则转化为革命派,信奉了共产主义。

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感兴趣:

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 篇五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 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 篇六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篇七

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所说的“民主”,这要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文学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义:

一曰: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

二曰:不作无病呻吟的文字;

三曰:不用典;

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五曰:不用套语烂调;

六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曰:不模仿古人;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评价 篇八

中国共产党认为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知识分子在此运动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根基。

另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部分青年自由主义者和左翼激进文人之间的不稳定组合,主要成员都相信必需用现代西方文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但彼此对西方文化和中国现实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这个运动迅速分解并依照各种政治意识形态重新组合。中国现代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都可以在这个运动中找到源头;还有一些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左右两派文人联合起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主要战场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内,主要对象是一批老古董国学教授,结果大获全胜,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真正国学从此逐渐走向灭亡,1946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全国明文取消国文,代之以语文。1949年后中共推出了简体字,但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完成,废除汉字是新文化运动分子的广泛主张。

在近代以来从西方思想崇拜出发试图反对中国文化的动流中,太平天国起事、新文化运动和____是三个高潮。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还是对人们有反思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事与新文化运动有本质区别,新文化运动以主导者内心所学之光明改造社会所映其心中之暗面,用鲁迅之言意指弃医从文从思想上改造中国的文化,是时代的新声具有必然性。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洪秀全胡乱改编西方宗教教义而没有从思想上进行弃旧从新只是用来团结号召农民起义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自正化他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太平天国运动只是金玉其外,领导集团小有所成即内部腐败涣散。因为缺乏未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根基。孔子说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新文化运动介绍 篇九

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

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8篇新文化运动论文是由精心整理的新文化运动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5820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5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