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性论文通用11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摘要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性论文通用11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论文摘要

更新时间:2023-03-26 05:36:30 点击: 来源:yutu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这些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必定有优秀的。那么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下面为大家整理了11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性论文,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 篇一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习总书记很喜欢这句话,在谈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础时多次引用它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更是如此。在这方面,他有两句很形象也很贴切的话:“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简言之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发展的关键作用。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希望的,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样的历史悲剧,古往今来并不罕见,有许多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成就的国家、民族,最终都昙花一现,变成浮云。究其原因,往往与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迷失了来路和方向,有很大关系。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包括中国历史文化实际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继承、维护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本和灵魂俱在,这是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这个民族发展繁荣的最深沉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一点,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阐述,概而言之,大致包括四层意思:

其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其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其四,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构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一次次战胜灾难、渡过难关,历经5000多年绵延不断,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一脉相承且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关于这一点,习总书记进行了深刻总结:“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不断的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或许已经落得与另外那三个古文明同样的命运了。

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这一价值定位,主要是针对我国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特别是世界文化格局而提出的。从总体上说,我国今天所面临的世界文化格局,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二是“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们虽然已经初步解决了“挨打”的问题,但“挨骂”的问题即话语权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而在话语权的构建中,文化话语权不可或缺。

面对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东方文明古国,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增强文化自立和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关于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作用,习总书记说得很清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呢?对此,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上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素材,是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名片,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呢?习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实际上指明了确立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两条标准:一是要同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相契合,二是要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相适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提出的。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中,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同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继承和升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激发其时代活力,使之传承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是凭空、偶然产生的,而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历史文化实际实现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因此,我们理应对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努力挖掘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呢?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很多,相比而言,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讲得最为集中。他一口气列了17条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它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 篇二

1、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3、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7、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8、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9、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10、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11、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2、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13、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16、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17、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8、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19、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20、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21、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22、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3、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4、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25、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26、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27、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28、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29、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30、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篇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学而第一》)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赏析】孔子的这几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尊敬师长、兄弟;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4、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的用途)。”

【赏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它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赏析】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重视的问题。古人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人的情操。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人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心理学中讲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在这里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样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清晰,更加令人信服。这里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顶真。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六》)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赏析】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孔子一向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又聪明和愚钝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使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8、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赏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的人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他广招门徒,不论什么种族、氏族,都可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打破了等级制,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似学的先例,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奠定了基础。

“有教无类”是影响了中国近千年的教育思想。指出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它与身份地位无关。只有民众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一个国家的国力才会增强。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文化才会得到传播和普及。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心系国家,高瞻远瞩。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篇四

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2、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3、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司马迁

6、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7、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8、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9、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10、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12、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3、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14、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5、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1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8、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1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20、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2、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23、 见义不为,非勇也。——论语

24、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2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7、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28、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9、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30、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3、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3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篇五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7、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篇六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抓住和利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2、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

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篇七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篇》)

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篇》)

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篇》)

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

10、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八佾(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六佾,大夫四佾。)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殆。”(《论语·为政篇》)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篇》)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篇》)

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

1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论语·述而篇》

1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篇》)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

21、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

2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尔》)

2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篇》)

2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27、、知者乐水,仁这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

2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篇》)

2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篇》)

30、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篇》)

3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篇》)

32、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

3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

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

3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

3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篇》)

37、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38、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篇》)

3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4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

4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篇》

4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

4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

44、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4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篇》)

4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

47、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篇》)(杇:wū,泥工抹墙的工具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何诛:责备什么呢?)

4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篇》

49、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篇》

50、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篇八

人类社会共讲和骄傲的“灵”,标志的形式就是区别于万物的文化现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在以文化的形式验证着人类区别于万物的“灵”的特性。不论哪种形式,抛开了文化的探索、发展和记录的传承性,人的“灵”的内涵根本无法说明和演现。归根结底文化现象形成的理念和指导作用,蕴含着人区别万物的“灵”,或者说文化现象诠释着什么是“人”这个概念的意义。

古今中外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对人类的自我认识和改造的历史。缺少了文化的发展、吸收和传承性,人类社会就会出现种种的迷茫和危机,也就迷失了人的“灵”的本性。所有文化尽管有这样那样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进而上升到对“神”的崇拜。每当人类社会行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危机时,总是有一些忘我的圣贤出世,以自己感天动地的言行和壮举去提醒和矫正着人类的行为方向。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为人“灵”的温暖、祥和以及快乐,也能感受到为人“灵”的特质和意义,也必然地让后人去反思着自己存续的目的和行为。而这一切又无不以圣贤们对先祖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发掘吸收、整理后上升到感恩和崇拜的形式呈现。从没有一位不经过对祖 文化的研究、整理、实证、吸收上升到尊敬而宣扬道德的圣人。“神”和“上帝”的出现也没有脱离开感恩和文化的传承范围。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是以知的人类文明中前所未有的大景象,她不仅表现在多元文化的大自由、大繁荣、大对抗、大吸收和大融合上,也表现在经济领域上的大繁荣、大对抗、大吸收和大融合,同时也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的大繁荣、大冲击、大融合上,谁如果还看不清这个事实和潮流,就注定要落伍被动;谁想控制和阻逆这个潮流,就注定要树立更多的对立面和敌人,注定要失败,注定要出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中国两千年前的春秋列国到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最终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地确立了以道、儒、释为主的文化基础,从而延续和开创了中国祖文化的新气象,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光辉历史。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文艺复兴现象。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并且极有可能出现非区域性的大危机的时刻,如何认识和传承祖文化,发展祖文化来矫正和指导我们肆无忌惮、肆意妄为的行为,是关乎人类文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是局部民族和国家问题上升到整个全人类的问题。

对比历史来看今天,能够处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应该说是人类莫大的幸运,但为什么我们缺失了先人曾经悠悠的恬淡和安逸而多了烦燥和空虚呢?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文化的差异性引发的种种困惑和矛盾,已经蔓延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束缚了当今所有人类的灵魂。如何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莫大的无法回避的考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由于我们的困惑难解和转嫁他人和对利益索取的出发点的不同,以及对这些问题处理的不公允和不谨慎引发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政治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危机,直接导致了我们全人类的生存和延续的危机。日益恶化的环境状态,已经不是单单在给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继续争辩谁的对错的时候了,而是督促我们必须迅速地达成共识,统一思想,重新定位全人类文化和信仰的基点,指导我们做出行为上的抉择的时候了。如果我们还是流于肤浅的你错我对,相互的明争暗斗,相互的攻击和伤害中不能自拔,还是陷于向自然无情的破坏和掠取上而不给大自然母亲一个休养生息、恢复平衡的过程,或者说我们再不停止错误的行为,帮助大自然母亲进行自身难以恢复的生态平衡,人类不久的将来将面临大自然无情的抛弃和毁灭性 打击,这已经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故事了。导致这一危险的现象是人类太过自私、好斗、贪婪、纵欲和无情了。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体制下的信仰观和道德观出了问题,也可以说是相互攻击,相互排斥各自为政的信仰观暴露出了巨大的局限性和不完满性,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和顺应全球一体化这个时代背景的需要了。因此确立一个全新的包容的为地球村人都能接受的文化观和信仰观来指导人类的行为是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的大事。

正是在这时代急切呼唤的大背景下,才有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共济”的慈音。一切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学习的是人,解决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离开人这个主体受用者文化也就失去了意义。科学发展就是明确人在自然中应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在不冲突、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能动地积极地发展。与时俱进是让我们准确地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大潮的动势,恰机恰理地将这一大潮导归理性、和谐、光明的景地。

那么造成今天这种信仰危机、道德堕落、心理空虚,环境施压的局面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忽视了传统祖道文化的传承和学习,有意无意地抛弃了祖先曾经严格践行的道德行为准则,过于强调和激化自私、欲望的泛滥。没有跳出自我的小圈去看待“我”之外的一切存在的价值。实质上没有“我”之外的一切存在或曾经的存在,我的价值毫无意义。没有祖宗和父母哪有我?没有古今中外的圣贤们的孜孜教诲,哪有我们今天的文明和智慧?没有忠肝义胆的伟烈、英雄们不屈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繁荣昌盛的家园?没有农民、工人、亲人、兄弟姐妹、朋友,没有阳光雨露和万物,我们的福何所植,情何所寄,乐何所来?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有了我存在的意义,不对他们感恩和回报,事实上的我必然坠入空虚和迷茫,现代人就是逐步丧失了感恩“我”之外的心理。一切唯“我”转动:我的国家、我的政治、我的信仰、我的环境、我的生命、我的自由等等,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我”像茧一样层层裹住了内在光明的心灵,几乎没有一点关心他人国家、信仰、家庭和自由的善念,一切不满足或阻碍“我”欲望显现和渲泻的对立面都成为我对抗和斗争的源点,发展到今天竟然出现了本该我们孝养的父母,相互关爱的爱人,手足兄弟,儿女都成为被伤害的敌人,而且愈演愈烈,有的禽兽不如,这难道不够我们痛心和引起反思吗?

在当今信仰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冲击、大对抗的背景下,显现和暴露的矛盾冲突,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灾难和危机,已经演变成人类何去何存的终结问题。如何跳出和化解这个魔圈,是每一个地球人都需要冷静考虑的,而握有国之重权、操之国之利器的各国统治者,又成了掌握人类和地球命运,包括他们自身命运的焦点,人民期盼理性的回归,期盼道德和公平的重建。这一景象又非常像两千年前中国春秋列国和战国以及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景象。怎么把东西方文化思想统一起来,正确地指导当下地球村人的行为已是一个非常紧要的大事了。胡锦涛同志已经在孝祖祭祖上给我们做出了垂范,已经发出了复兴中华道德文化深切的呼唤,做为每一个有能力的中国人,就应该在明理、明急的情况下,投身到复兴中华文明的伟业上来,担当起救地球、救人类的重任。

如果说两千年前中国文化在传承祖文化,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构筑成新的文化特征和西方的文艺复兴一样,只是局限在本国和局部区域性的国家现象,解决的是本民族和人民内部权利、欲望之争下的人乱、人灾的小问题,而今天的人类思想能否达成共识和统一是解决大自然环境乱、自然灾害的大问题。如果说在生产力和破坏力不发达的古代,解决和防治区域性的人乱、人灾还需要一些强权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在那样的时空点似乎勉强说的过去,但解决全维性的自然乱、自然灾的问题就必须站在宇宙观上,彻底放弃对立和斗争的观点,一切有害有悖于自然规律的行为必须统统抛弃,因为自然现象是不能依靠打压、铲除等对抗的手段解决的,恰恰相反是需要我们用爱护、顺应和感恩的心态逐步化解的,这里边也包含了我们主观能动的积极行为,而不是懒惰的依赖心理。老子在《道德经》中曾有精辟的论述: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而补有余,但看当今的天下,哪一国家、政府、企业等不是把这损不足而补有余的怪事推到了极致,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顶点?要知道有余和不足形成巨大的难以人为调和的地步,天要平之,这就是规律和道。胡锦涛同志正是站在这一悲天悯人的宇宙观的高点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共济、八荣八耻,提出了复兴中华传统道德观的理念,并以超前的精神胆略在世界多国设立了孔子学院。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每一个没有被欲望的魔鬼掩盖住灵魂的人,都应该急切以自救和救人的心态跳出名利和自私的牢笼,抛掉顽腐的恶臭,响应胡锦涛同志,响应党中央积极地投身于道德弘扬和学习的大潮中去,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迷失方向,不认贼作父而令祖宗寒心,不拿自己兄弟姐妹同胞的血汗钱供养别人,才能临机不恐惶、不燥乱、不空虚。如果不是这样去做,我们人类不但要经受末法时期群魔乱舞时的劫财、劫色、劫命的小痛苦,必定还要经受大自然的惩罚的大痛苦。在人乱、人灾面前权力和金钱可能有些小小的庇护作用,但在自然灾害面前,权力、名誉和金钱统统失去效能,或者更增加了痛苦的程度。这个大考题就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何去何从,子孙后代何去何从,我们历代的祖先、圣贤伟烈们的英灵能否达到安慰,就决定于我们当下能否抛掉贪婪自私和欲望的恶习,自发地皈心于学习、弘扬道德的法船上来,这才是真的救命、救国、救地球。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地球是万物的、水和空气是万物的、资源和和谐的美景也是万物的,一切形式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破坏和失掉了这个大前提,自私孤立的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根本。只有“我”之外所有的“我”都幸福和和谐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我的幸福。这就是我们的道德先祖老子所说的天地所以长久的法则;佛陀所说的无我相而成其道的极乐世界;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马列主义的不靠天、不靠地,无产者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共产主义。无论多么强大的自我都无法脱离开人、万物和环境创造一个可操控的放纵的天堂,路就在当下的行动中,地球之外没有可承载自私灵魂的世外桃源。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和艰难困苦走到了今天,共繁荣、共发展、共和谐以不是一个还模糊对待的概念和口号,而是历史的必然了。任何形式的政治方式、信仰取向、经济手段、文化定位不回归到与人和谐、与万物和谐、与自然和谐的全维宇宙观上来,还在谋求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而置他人和大自然于不顾,注定要被淘汰出局,这是天道以彰显的事实,也是必然规律,不论任何人,不论曾经有过多大的贡献,都要认清这种趋势。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天人合一性无可争辩地应合了自然规律,顺应了当今世界迷茫众生的最终心理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何去何存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无可争辩地要担起复兴和延续人类文明的重任。有多少人顶狂风迎逆浪放下小我,可歌可泣地投身到复兴道德的壮行中去,有多少人急盼理性、温暖、祥和的瑞气重新笼罩我们的山川大地,我们的列祖列宗和矢志不悔地为追求真理的先烈和圣哲们的英灵都在殷切地期盼。我们的党以超前的眼光和胆识提出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就是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新定位个体人和群体人的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谐共享的目的;科学发展就是站在全维的宇宙观上看问题,一切违背大众的、万物和大自然意愿的观点,统统抛弃,不要侥幸,一时的逞狂也挽救不了最终被淘汰的结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大彻大悟的契机和机遇。

让我们丢掉自私的妄念,剥掉炽燃欲望的皮,跳出非理的利益和虚妄的名的魔掌,共同携起手来,无怨无悔地加入传承传统道德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行列中来,告慰我们的祖宗和为真理不悔奋斗的先烈、圣哲们的英灵,保护我们的地球、亲人和万物,把地球建成真正的万物和谐的天堂。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经典篇 篇九

1. 扬传统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 诚敬谦祥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6. 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

7.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德不孤,必有邻。

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2.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7.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8.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19.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2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弘扬传统文化标语 篇十

1、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2、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4、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5、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8、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9、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10、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13、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4、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5、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16、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7、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8、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9、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0、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2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22、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4、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25、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第十一篇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6、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8、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策林》

9、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0、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1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1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0、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21、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2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6、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27、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8、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29、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3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3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3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33、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5、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3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9、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4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4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4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48、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49、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50、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5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2、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5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5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5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57、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58、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5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60、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61、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62、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63、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6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65、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6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6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6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70、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7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7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7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7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76、仁者寿。――《论语·雍也》

77、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78、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7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8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8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8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83、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84、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8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6、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87、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8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寸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

8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9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9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92、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9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9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9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9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9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9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9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0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10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102、为善则预,为恶则去。——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103、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0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10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06、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民歌

107、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08、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0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10、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1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1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1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15、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1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11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11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119、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12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121、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12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123、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12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125、轻诺必寡信。――《老子》

1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127、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28、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2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13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11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性论文是来自于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67096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67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