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原文译文赏析(诗经郑风溱洧翻译)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原文译文赏析(诗经郑风溱洧翻译)

更新时间:2021-12-24 17:28:25 点击: 来源:yutu

【#能力训练# 导语】《诗经》在中国文学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诗经《国风·郑风·溱洧》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诗经《国风·郑风·溱洧》原文译文赏析(诗经郑风溱洧翻译)

  《国风·郑风·溱洧》

  先秦:佚名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

  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

  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注释】

  溱(zhēn)、洧(wěi):郑国两条河名。

  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方:正。秉:执,拿。蕑(jiān):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既:已经。且(cú):同“徂”,去,往。

  且:再。

  洵(xún)訏(xū):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维:发语词。

  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1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浏:水深而清之状。

  殷:众多。盈:满。

  将:即“相”。

  【赏析】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扩展阅读:《诗经》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诗歌作者是认识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刺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和宣扬的内容。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儿子训诫要学《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兴、观、群、怨”说,也是他认为《诗经》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社会功用的原因所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阐明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既点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以形象感染人,引发读者的想像与联想,又切合了社会与人生,达到了实用功效。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4887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48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