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大红袍文化现象

大红袍文化现象

更新时间:2023-03-27 20:04:02 点击: 来源:yutu

大红袍,一个有着诸多历史传说和史料记载的中国名茶,至今仍被世人所追捧,被奉为茶中之王,今天我们了解大红袍的相关茶叶知识,爱茶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大红袍文化现象。

原标题:大红袍文化现象

我在武夷山多年了,但与茶界接触无多,都不谙茶道。因为从事旅游文化工作,自然避不开武夷岩茶了,长久以来,“大红袍之谜”总是个心中的困惑。日前有幸拜读了陈祥龙先生《探寻“大红袍”之谜》大作,心有触动,思路渐觉明晰,于兹诉诸文字,只求为武夷红火的茶事“捧个人场”。

我觉得,要想驱散“大红袍”问题的团团迷雾,得从宏观上掌握。我提到一个“大红袍文化现象”观点,这是个人的一己之见。我归纳“大红袍文化现象”包含五个方面:即大红袍商标、大红袍典故、大红袍摩崖、大红袍母本真身、大红袍文化遗产传承。对此五个方面一一试做分析,以请茶友们指正。

一、大红袍商标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所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崇嘉”——武夷人都知道,无庸赘述。

这些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为扩大武夷茶的影响,拓宽市场,已将“大红袍”作为武夷茶的牌子推向市场,这无疑是明智之举。武夷茶有近两百个品类,本地人没有十年八载时间也弄不清楚,更何况域外之人。我常住福州,福州距武夷尚不足四百公里,不少文化人甚至不知“水仙”、“铁观音”、“肉桂”即是乌龙茶,遑论通常居民。要卖茶,不也许先给每个顾客上武夷茶文化课!时下,“大红袍,红天下”的广告牌已频现福州以至北京繁华的闹市街头。“大红袍”已从“皇家御用”的“神坛”走下,步入寻常群众家。大红袍今日才真正跻身于“碧螺春”、“金针银毫”、“福州茉莉花茶”等中国市场消费者熟悉的茶品之列,并且以其独特的品质拔得头筹,进驻北京国宾馆。

武夷山茶人欣喜地说:武夷岩茶“茶价年年高,销售日日远!”

二、大红袍的典故

“大红袍的典故”在武夷山市几乎人人均可讲述一二,但却版本不一。为何版本多多?因口口相传,随意杜撰;因无事实为模版,因此花色多多!

中国古代,书本文化只属少数有闲阶层,大多数民俗文化靠口口相传,靠村头桥边闲聊胡侃,代代传承。大红袍的典故是宣传武夷岩茶的绝好材料。武夷山下世代流传的这些典故,极大地增多了武夷茶的神秘性——越神秘越好——这即是初始的商品广告要追求的作用。凡中国的好东西,差不多都有“典故”烘托着——中国的“神仙”总是飘在一片“彩云”之上。

“大红袍”,按字面理解当然是红色的官袍,因此武夷山大红袍的典故均离不开这件服饰,都拿它说事儿。“望文生义”的错误在中国很普遍,极为正常,因为中国是个诗歌国度,在语言、文字的传情达意方面,“借喻”、“明喻”、“暗喻”的文学手法使用过广、过久、过滥所致。

“大红袍”茶名,实际上指的是其茶之茶汤的色泽。“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远甚”。据民国三十一年版的《崇安县新志》载:武夷岩茶名称“宋以后花样翻新,嘉名鹊起。然揭其要,不外时、地、形、色、气、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时名;半天妖、不见天乃以地名;粟粒、柳条乃以形名;白鸡冠、大红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兰乃以气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

新浪微博:福茶之心

微信 | fuchazhixin

茶觉先生,食茶交友

大红袍,产自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观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颜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通常茶叶有着醒神益思,缓解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祛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有着抗癌症、降低血脂、防衰老、等特定效用。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可以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甘、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