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朱元璋与茶油的故事 朱元璋和茶油的传说

朱元璋与茶油的故事 朱元璋和茶油的传说

更新时间:2022-12-22 09:46:47 点击: 来源:yutu

1. 朱元璋与茶的故事

茶叶加工是指通过不同手段和方法,使茶青含水量从75%—80%下降到8%以内,完成内含物的生成转化和积累,锁定品质,以利于耐储存保管。茶叶加工,究其本质是茶青的失水过程。

  “神农尝百茶、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炎帝神农氏早在5000年前发现茶叶。茶叶利用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晾晒收藏。于是,远古时期的白茶由此诞生。白茶是六大茶类中最原始、最古老的茶类。白茶的失水过程比较缓慢,一般需要30—72小时,通过空气对流和阳光晾晒挥发水分,受自然条件影响,失水过程时快时慢、时断时续,造成白茶品质不稳定。

  唐朝发明蒸青绿茶。据陆羽《茶经》记载,其制法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加工周期一般在24小时之内,采之后摊晾缓慢失水,蒸之、捣之、拍之不失水,焙之为快速失水。公元1391年朱元璋废团茶兴散茶,之后徽州比丘大方发明炒青绿茶。炒青工艺更简便,加工周期一般在20小时以内,增加杀青加快失水进度。不论蒸青、还是炒青,加工时失水速度快、停顿时间短,茶叶品质稳定可控。

  明代以后发明黄茶,工序包括摊晾、高温杀青、初包闷黄、初烘、复包闷黄、足烘等。闷黄时茶坯在水热作用下,促使非酶性的多酚叶绿素等成分氧化,减轻茶叶的青味和苦涩味,形成黄色。黄茶生产周期为2—5天,初包和复包不失水,失水过程走一站、歇一站,品质把控有风险,容易失鲜或做成黑茶。

  黑茶工艺繁琐,工序包括: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做成毛茶;精制筛分等级;泼水渥堆发酵、干燥做成半成品;蒸汽蒸压成各种紧压茶、再干燥。渥堆是黑茶的核心工艺,渥堆时在微生物发酵和湿热反应的共同作用下减轻绿茶的青味和苦涩味,黑茶生产周期长达数月,以普洱为例,仅渥堆发酵就需要49天,失水过程反反复复,品质很难把控。

  红茶的生产工艺:鲜叶经摊晾、热风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毛茶。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摊晾缓慢失水、热风萎凋和干燥快速失水,中间的揉捻、发酵不失水。红毛茶的生产周期为20—36小时,期间酶促反应剧烈,品质变数大。

  乌龙茶基本工序是:晾青、晒青、摇青后,进行杀青、揉捻、干燥。晾青缓慢失水,晒青快速失水,摇青促进失水。在酶的作用下,茶叶内含物逐渐转化、生成、积累,苦涩味减轻,花香果味变浓。之后的揉捻不失水,杀青、干燥快速失水。乌龙茶生产周期一般为20—36小时,失水时慢时快、时断时续,工序复杂,极难把控。

  茉莉花茶一般以绿茶为原料,为增加花香和茶叶浓度,减少苦涩味,加工过程中多次窨花吸水、干燥失水,反反复复。

  人类在探索茶叶加工、去除茶叶苦涩味的道路上走得很艰辛、很曲折,到底什么是最好的加工方法(最佳的失水过程)?笔者以为应化繁为简,在传统白茶工艺基础上,研发活性走水萎凋技术,控制茶青持续、均匀、不间断失水,使内含物生成转化彻底,积累到达顶峰,营养卫生、轻松环保完成茶叶加工。中国茶文化粲如星河,各地名茶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2. 朱元璋请喝茶

明朝以前,不论是唐时期的煎茶还是宋代的点茶,茶叶的形状都是饼茶和团茶。到明朝,朱元璋认为团茶耗工费时,于国不利,下令废团改散,从此团茶饼茶逐渐被散茶代替。

“罢龙团凤饼,惟采芽茶以供”,取消 了劳民伤财的龙团凤饼,因而蒸青散茶成为明朝时期茶叶的主要形态。茶叶采制逐渐由饼茶转为以散茶为 主,并开始注意成茶的外形,多把成茶揉搓成条索 状,极大地推动了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3. 朱元璋对茶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元初全国陷人蒙古人的金戈铁马之中,中原传统的文化体系受到一次大冲击。忽必烈建元大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由于秉性质朴,自然不好繁文缛节,所以虽仍保留团茶进贡,但大多数蒙古人还是爱直接喝茶叶。于是,散茶大为流行。

元朝掌握政权,文人的地位低下,中原传统的文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茶文化也面临挑战。各个朝代的茶文化是不相同的,蒙古人对饮茶并不反对,反对的是宋人饮茶的繁琐,他们要求简约。于是,在制茶、饮茶方法上出现了大变化。

元代茶饮有四类:

1.茗茶

品饮方法已与近代泡茶相近。是先采嫩芽,去青气,然后煮饮。这种方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连叶子一起吃下 去,所以叶非鲜嫩不可。

2.末子茶

采茶后先焙干,再磨细,但不再榨压成饼,而是直接储存。这种茶是为点茶用,类似于日本现在茶道用的末茶。

3.毛茶

毛茶是在茶中加人胡桃、松实、芝麻、杏、栗等物一起吃,连饮带嚼。这种吃法虽有失茶的正味,但既可饮茶,又可食果,颇受民间喜爱。至今我国湖南、湖北等地吃茶爱加青果、青豆、米花,北方则加人红枣,便是元代毛茶的遗风。元代不仅民间喜爱毛茶,文人也有以毛茶自娱的。

4、腊茶

也就是团茶。但当时数量已大减,大约只有宫廷吃得。从以上情况看出,团茶仍保存,但数量已很少。末茶制作也较简易,是为保留宋代斗茶法。而直接饮青茗和毛茶就更简便。这既适于北方民族,也适应于汉族民间。

正式废除团茶是明初。朱元璋生于乡闾之间,颇懂民间疾苦。明初尚有团茶进贡,他听说茶农很苦,团茶那样费功夫,耗资又大,便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正式废除进贡团茶。

有此一举,结束了自唐以来团茶统治饮茶世界的历史,开辟了饮茶的新时期,奠定了散茶的地位。

4. 朱元璋爱喝什么茶

抹茶这是指一种研磨成粉的绿茶。最早的时候是源于中国的隋朝时期,早在中国唐宋时期的时候,在我国就已经有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但是到明代了之后,这种抹茶茶道工艺逐渐没落。但是抹茶在其他的国家却没有没落,反而流传到了日本之后被发扬光大,还成为了日本的国粹之一。在九世纪末的时候,抹茶这种喝茶的方式跟随着日本遣唐使进入到了日本,很快抹茶就被日本人民接受,并且推崇,成就了今天的日本茶道。抹茶的这种工艺繁荣于唐朝时期,这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因为开元之治,整个朝代都进入了繁荣太平的日子, 大家就开始研究如何享乐如何挥霍,于是在茶方面就研究出来了大门道。抹茶的基本工艺是将春天茶叶的嫩叶,用蒸汽杀青之后做成茶饼保存,然后在使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再使用天然的石头,将干燥后的茶饼研磨成粉末。光是看着所记载的这种制作方式都觉得复杂,更何况实际操作起来。抹茶的工艺传到了日本之后变成了直接采用覆盖栽培的茶叶鲜叶,未经揉捻直接干燥制成的茶叶,才用石磨研磨成粉末。抹茶不仅仅是在制作的时候就显得很复杂,并且在喝的时候也是极尽风雅,到了宋代,大家喝茶都是用点茶法,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面,然后注入少量的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搅动之后,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这种复杂的使用方法,到了宋代反而还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人人都崇尚的喝茶之法。而到了明代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省去这奢靡之风,减轻百姓的负担,泡茶的时候直接用冲泡法,并且对于茶还下了三道禁令,禁止大壶大盏喝茶,禁止使用茶饼,禁止喝抹茶,此令一下抹茶突然就消失了。

5. 朱元璋与茶油的故事

应该是朱元璋与油茶,传闻朱元璋被陈友谅军队追杀,正在采摘的油茶的农夫将朱元璋伪装成采摘茶油的农夫,幸免于难。之后见其满身是伤,便用茶油涂在伤口,几天就好了。朱元璋统一天下后,非常喜爱茶油,封江西茶油为“皇宫御膳”。

6. 朱元璋 泡茶

珍珠翡翠白玉汤

 珍珠翡翠白玉汤 (杂合菜剩菜汤儿)

珍珠翡翠白玉汤是一道用白菜帮子、菠菜叶儿(翡翠),馊豆腐(白玉)和剩锅巴碎米粒儿(珍珠)做成的一道汤品。

民间相传珍珠翡翠白玉汤是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少时家贫,从没吃饱过肚子,常常一整天讨不到一口饭吃。有一次,他一连三日没讨到东西,又饿又晕,在街上昏倒了,后为一位路过的老婆婆救起带回家,将家里仅有的一块豆腐块和一小撮菠菜,红根绿叶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米饭一煮,给朱元璋吃了。朱元璋食后,精神大振,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苦中求乐,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南京光禄寺志》卷二《膳羞》当中,记录了一则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单:

早膳:羊肉炒,煎烂拖虀(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鹅,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 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bó,煎炒或烤干)肉,筭(suàn)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

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肉干),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饺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7. 朱元璋对茶的贡献

茶叶泡水是明朝发明的

明朝时期,开始逐步盛行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的泡茶技艺,改煮、点末茶为冲泡叶茶、的加工制

作也发生变化,由制作饼茶改为制作叶茶,使茶色、茶香、茶味更天然,这种泡茶茶艺的改变,与明

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对贡茶茶品的更改有直接关系。

8. 朱元璋和茶

1.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 吴文英《无闷·催雪》

2.茶鼎熟,酒卮扬,醉来诗兴狂。 —— 张大烈《阮郎归·立夏》

3.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 裴迪《西塔寺陆羽茶泉》

4.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 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5.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6.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 李涛《春昼回文》

7.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8.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9.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10. 饮茶除假寐,闻磬释尘蒙。

11. 丑妻终胜长为客,薄酒能无更饮茶。

12. 雅倩樊蛮诵长恨,饮茶亦可拟芳斟。

13.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唐】白居易

14.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15.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16.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17.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自从神农氏发现茶,将它作为一种药予以记载之后,茶的品饮方法经历了千年的起承转变,从粗犷走向优雅。茶的走向,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发展走向的一个缩影。 春秋时期,茶叶是一种蔬菜,人们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然后配饭吃。可能还会添上油盐酱醋之类,我是没吃过,十分好奇这味道。不过现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凉拌茶菜”“油茶”之类,大概也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时候茶还被当成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明。 汉朝的时候,茶叶终于被作为饮品推广,“武阳买茶”这个典故,可以看得出,至少在富庶的人家,茶已尽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不过汉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采摘后的茶叶都是做成饼状的,类似今天的普洱饼。喝之前,先把饼烤红,然后再在陶器里边把它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这样一锅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就做好了。哦呸,是一碗香喷喷的茶终于泡好了。不过这样的节奏也太奇怪了吧。汉朝人,你们的茶咸不咸啊? 再来看,三国两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玄学盛行的时代。什么叫玄学?简单理解就是哲学。不过深层次分析就是,科举制还未发明,此时的读书人做官只有靠走关系,或是家庭名望这两种方式,所谓的举孝廉。那你想啊,大批的读书仔没有公务员考试可以参加,更没有公车上书的机会。那既然与政治无缘,就只好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上瞎折腾了,这个时代也是历史上出奇葩最多的时候。 这个时代的有关茶的文化,也没什么好讲的,无非是喝的人越来越多,喝法则跟前辈一样。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提出了“以茶代酒”的概念。这个概念多伟大,以至于到现在我们中国还常常提起。其实说白了,自从中国人提出了这句话开始,我们就已经比别的民族早进入斯文的时代了。喝茶的民族跟喝酒的民族怎么比?就好比秀才与野蛮人。互相瞧不起吧。中国历史后半段发生的很多事都可以用这个偏见来解释。 大唐盛世,对茶最伟大的贡献恐怕是出现茶圣陆羽,一部《茶经》奠定了中华茶道的基础。茶具之精美自不必说,被日本人尊称为“唐物”,与他们自己粗糙的“和物”分开。唐三彩出现,瓷器开始千变万化。茶马古道也形成了,茶叶开始出口。金银类的高档茶器也渐渐受到欢迎。种种迹象表明,茶的时代到了。只是这时候喝茶的时候已经不加葱姜之类的了,我大唐国民早就品出了茶叶本真味道的曼妙。 宋朝,什么都是最高级,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中的LV,奢侈的王朝。连皇帝都写了本关于茶的书叫《大观茶论》,亲自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而且将民间的茶和皇家的茶分开,在福建设立官焙,专做皇家茶,叫龙团凤饼。特供无处不在啊。宋朝人终于不再沉迷于煮茶了,而是点茶,所谓点茶其实喝法有点像今天的咖啡。日本人到现在还是点茶法,冲泡茶粉来喝。有机会的朋友可以现场体会一把。每个人点出来的茶,要比味道,图案,色泽等等,这个叫斗茶。插一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提到曲水流觞。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游戏。就是将各自泡好的茶放在一个水循环系统上,转来转去,然后你可以在水面选一杯来喝。 明朝,朱元璋是个土包子,忍受不了那么多规矩,不喝茶粉,不喝茶饼,只喝散茶,直接拿开水一冲。跟今天普通人喝茶是一样一样的。同时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喝了几千年绿茶的中国人,开始喝上红茶、黑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什么呢?紫砂壶也是在这时候发明的,第一泡茶利器诞生了。 清朝可能是喝茶最多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喝茶。地球上有五亿人口在饮茶,四亿在中国。那些百年的老茶馆,都是从清朝开始兴起的。洋人们也开始用卖给我们鸦片的钱,来买我们的茶叶了。看古装剧还可以发现,清朝人喜欢盖碗泡。

9. 朱元璋与茶的故事简介

而陕西官茶则多指泾阳的茯茶,属于黑茶范畴。

官茶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是指中国古代宋、明、清等时期西北茶叶市场上官府经销的茶叶。北宋时期主要是将东南茶、川茶运至西北进行茶马贸易。

从秦凤、熙河、泉兴、环庆、鄜延泾原六路,“并为官茶禁地”即可知道,官茶就是官府专营的茶叶。

而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陕南,四川等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咸阳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

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

10. 朱元璋与黑茶的故事

安化黑茶以其特殊的陈香韵味,一直以来受到不少茶友的追捧。对于爱品茶的人而言,安化黑茶是一种带有记忆沉淀的茶品,醇和甜滑,回甘持久,意犹未尽。

因所经历的历史环境、树种、加工工艺各有不同,黑茶种类也多种多样。传说最早的安化黑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01

传说: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神农氏时代,湖南安化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这是关于安化黑茶最古老的传说了。

02

汉朝:2300年前的黑茶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时,曾出土了一件不显眼的竹篾包装的物品,内里所装黑色颗粒状物品通过切片处理,被确认为茶叶。业内专家经过多年考查、研究、分析,认为其就是安化黑茶的前身,这次发现,将安化黑茶的历史向前推到了2300年前的汉朝,也说明了安化黑茶的悠久历史。03

唐朝:贡茶渠江薄片扬名

安化黑茶有确切书面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渠江薄片”。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是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而也就是此时,安化黑茶就成为了历代朝廷贡茶。

04

宋朝:安化黑茶茶市渐兴

宋朝在梅山地域置县“安化”,朝廷完全控制了安化黑茶的产销,并开始于安化设“博易场”,以茶易米、盐、绢布等,用今天的话来讲,黑茶在当时可是硬通货。到了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

05

明朝:朝廷钦点的官茶

到了明朝,朱元璋钦点安化“芽茶”进贡,自此安化黑茶成为明朝贡茶。1595年,黑茶被朝廷定为“官茶”,16世纪末后,安化黑茶兴起的势头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06

清朝:“道光百两,同治千两”

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商人雇人下乡采买安化黑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斤,称为“百两茶”。

同治年间,湖南茶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称为“千两茶”,被近代人誉为“世界茶王”。现今故宫仅存的一支“千两茶”已成无价之宝。

清末,安化茶叶名扬天下,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产茶中心,茶叶产业盛况空前,江沿岸,经营安化黑茶产制运销的茶行,茶庄达300余家。目前,尚有百年历史的茶行、茶亭、茶书、茶钟、茶马古道驿等等,让安化黑茶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浓烈。

07

新中国

边销茶,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茶”

千年以来,黑茶主要供边区少数名族饮用,所以又称边销茶,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据《当代青海简史》记载:到1951年底,西北地区100%的少数民族喝上了茯砖茶。也成为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民族团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