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古代衣服左衽还是右衽)

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古代衣服左衽还是右衽)

更新时间:2022-02-24 13:11:58 点击: 来源:yutu

  右衽是古代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是汉族的象征符号。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古代衣服左衽还是右衽)

  右衽的服饰简介

  右衽(yòu rèn)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特点。因此右衽成为汉族的象征符号。与之相反,中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所以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一些历史时期,汉族受外族影响,也有着左衽的情况。另外,汉族传统习俗,死者之服(寿衣)用左衽,不用布钮,而是使用细布带系死结,以示阴阳有别。虽然有些出土墓葬,死者不穿左衽,但并不能说明汉人传统习俗中没有逝者穿左衽的礼制。

  右衽的服饰出处

  《论语·宪问》:“被发左衽。”

  《汉书·终军传》:“大秉钺,单于犇幕;票骑抗旌, 昆邪右衽。”

  《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羌胡被发左袵,而与汉人杂处。”

  唐颜师古注:“右衽,从中国化也。”唐 《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清刘宝楠正义:“中夏礼服皆右衽。”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衣死者,左衽。”

  典卷八十四 礼四十四:“凡敛者要方,散衣有倒者也。左衽,衽向左,反生时。”

  《说文解字》[1]: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礼记·丧服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疏曰:皆左衽,大敛小敛同,故云皆也。衽,衣襟也。生乡右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生时带并为屈纽,使易抽解,若死则无复解义,故绞束毕结之不为纽也。)

  右衽的相关轶事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1904年春,因所作讥讽清王朝的《半哭半笑楼诗钞》被人告发,清廷谕令捉拿,亡命上海,就读于震旦学院。1905年为报刊撰文署名“右任”。“右任”是“右衽”谐音。古代周边少数民族服装为左衽,前襟向左掩,孔子称为“被发左衽”;而中原汉族为右衽。他取此名,体现了立志反清救国的决心。

古代右衽的基本介绍大全相关文章: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