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励志 >  励志作文 >关于青团的作文(有关共青团的作文)

关于青团的作文(有关共青团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2-02-04 23:29:24 点击: 来源:yutu

关于青团的作文(精选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青团的作文(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关于青团的作文(有关共青团的作文)

  关于青团的作文1

  江南的春天细雨绵绵,到了四月,水乡田间,绿野青山,多了一队队踏青扫墓的身影,菲菲细雨中撑着阳伞,或缅怀,或赏景。返程时,手里多少都拎着几个绿色面团一样的食物,江南人告诉你,这是清明特有的食品——青团。

  这年的清明节,我有幸参与到制作青团的全过程。那是临街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糕团店,每年这个时候,店门口总会排起长龙,等着买三五个青团,或自己品尝,或送亲朋好友。我吃过这家店的青团,鲜香四溢不粘牙,馅料十足易饱腹。但是这青团是怎么做的?这面团是怎么变成绿色的呢?趁着下午没什么人买的档口,我向店里师傅请求学做青团,师傅爽快地答应了。

  首先,我在装满面粉的盆里倒入足量的水,右手不断搅和,让面粉与水充分糅合,只是搅和来搅和去,搅和成了“浆糊”,愣是搅和不出团团来。“你这手法不对。”师傅见了,立马用他自己的独特手法,不一会儿就成了面团。我惊讶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这个是靠手法,要勤学苦练才成。妈呀,做个团子都这么费劲,干哪行都不容易啊。接着,放发酵粉,醒面1小时。这时,师傅拿出了新鲜的艾叶,用榨汁机榨成了艾草汁,绿汪汪的,我把这艾草汁倒入盆里,与面团充分搅和……这面团绿了!原来青团之青的奥秘在这里!师傅拿起一个锅,倒少量的水,加上糖,大火煮七八分钟,取出备用。又拿来红豆,捣成豆沙,倒入刚才煮成的糖汁搅拌均匀。又到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这翠绿的面团搓成长条状,揪下一段,揉成小团团,压成饼,放上豆沙再包裹,一个豆沙青团就成形了,再往锅里煮五分钟,香气四溢甜上心头的青团就出锅了!

  我这垂涎的舌尖早已忍不住了,拿起自己做的青团,迫不及待咬一口,啊,好烫啊!“你冷冷再吃!”我妈一脸无奈地说我。烫过之后,感觉味道不错,既有豆沙的软糯香甜,又有沁心的草香回甘。青团吃完了,可心里还是,甜甜的。

  关于青团的作文2

  清明节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过我们的教室,你一定会听到我们一阵阵欢乐的笑声,闻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会问我们:“你们在做什么?”我们会回答:“我们在做青团!”

  下午一点到了,每个小组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仿佛正开展着一场食品展览会。瞧:有绿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馅儿;还有一个个道具。道具准备好,就盖和面了,这可是制作青团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一个个和面高手——老师请来的家长们陆续登场。她们娴熟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许的水,接着,陈冠宇妈妈将手伸入盆中,熟练的揉了起来。慢慢地,原本松松散散的面粉在陈冠宇妈妈手中变成了柔软的大面团,然后,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青汁,继续和。终于,青色的面团揉好了,家长们把面团分成几段,依次分给每一个小组。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取出了一个中等大小的面团,在手中来回揉。揉成一个光滑的圆球体时,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面团轻轻压扁,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压扁的面团窝成一个圈,再把豆沙馅挤在里面,注意不要挤太多,小心馅儿会漏。挤好馅儿,用筷子把馅儿往里面塞一塞,再把面团一捏,一包,之后用保鲜膜将青团包好,这样一个完美的青团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驾麟在青团上来回抹上黑芝麻,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团,不知道蒸出来味道怎么样?看看成娅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团一起搓,使青团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其它小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头奋力做着,整个班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第一课下课了,朱老师给我们每个组评了奖。我们这组光荣地获得了“最佳纪律奖”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组制作的青团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陈申一组的青团,他们十分创意,有“长方形”;有“五角星”;有“饺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飞船”;还有“青团一家”……他们这组不愧是“最佳创意奖”。奖评好了,就该把青团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里联想起了青团的味道,一定是软软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美味的青团,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青团,剥开保鲜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说道,这青团带着一股黄瓜的清香,吃进嘴,软软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一直浮现着下午活动的场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团飘香。

  关于青团的作文3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关于青团的作文4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春游后我要跟我们班的十九个同学一起去参加制作青团活动。

  到了中山公园,老师先教了我们三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杜牧的《清明》;韩翃的《寒食》;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学完古诗后我们就要开始制作青团了。老师分发给我们材料有:一袋加了糖的糯米粉,一小袋艾草粉,老师说这是从艾草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直接用艾草做的,还有一包红豆馅和一些肉松。对了还有一个小碗和一杯水。

  我们开始做青团了,我先用面粉倒满碗的三分之二,然后加入一点艾草粉和二十分之二的水开始和面。不过我把水加多了,结果我的面团变成了“冰淇淋”,后来经过老师的帮忙后我终于弄好了。不过到做第二个面团时我加了太多的糯米粉而把我的手套黏在了碗里,经过老半天跟糯米面团的斗争后我终于摆脱了困境,来到了加馅料这个环节。我打算做一个红豆馅青团和一个肉松馅青团。“啊!”是谁叫这么大声,我转头一看,原来是思媛包的红豆青团被她揉破了,红豆馅料和糯米团子简直分不出两者是谁。我还看见了几个同学的肉松青团被揉散架了。我心里不禁担心起我的肉松青团,不过幸好我的肉松青团命大,并没有像其它肉松青团一样散架。

  通过这次制作青团的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传承的。

  关于青团的作文5

  又是一年清明,望着桌上刚刚买回来的青团,我不禁愣住了,姥姥亲切的脸庞又浮现在脑海中。

  儿时,与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小小的农家小院承载着一家人浓浓的亲情,每逢清明节姥姥便会准备好一切制作青团的食材在厨房忙碌。

  我和姐姐可不会错过这种有趣的事情,姥姥刚刚开始上手,我们便一个人搬一个小凳子坐在桌子旁,姥姥见了也不赶,只是笑着警告道:不准乱摸哦,衣服脏了可是要挨打的。我和姐姐低头看了看刚刚换上的新衣服,乖乖地点点头。

  艾汁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清香顿时袭卷了厨房,我和姐姐深深的嗅了一口。姥姥用那双苍老温暖的手把面和在艾草的汁液里,白色的糯米粉一点一点融入艾汁的绿色里,不一会面团就揉好了。姥姥把面团揪出一小块一小块的,用双手搓成一个圆溜溜的球,随即用大拇指压在圆球中心,放在手掌上不停地转动,做成一个小碗的形状,再用勺子舀了一小勺豆沙进去,双手不停地转动把小碗的口子慢慢收拢。一个可爱的、小巧玲珑团子就做好了,一个个青团如同一块块光滑的翠玉。

  我和姐姐这时也顾不得什么新衣服了,站到凳子上去拿面,姥姥见了,也不恼,揪出两个小小的面团放到我们的手中,教我们该怎么做。脸上的笑容仿佛融进暖暖的阳光中。

  把青青的团子放进蒸笼,盖上盖子,静静等候着。蒸笼上开始冒热气,许是团子太绿了吧,竟连这冒出的热气也是绿绿的了。揭开锅盖,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在外玩了一天的小花猫也寻着香味回家了,趴在灶台边,不肯离开。

  抬头朝窗外一看,已是傍晚,姥爷早已在院子里摆好了桌子,姥姥把青团和菜端出去,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抓起刚出笼的青团,被烫得嗷嗷直叫,赶紧把青团扔到盘子里,姥姥连忙拉我们过来把手放在水里,嗔怪道:怎么这么不小心。眼里的疼惜似乎要从眼眶中溢出。

  回到桌边,拿起已经没有那么烫的团子,塞到口中,一股清香在口中肆意游窜。姥爷拿起那个已经不知用过多少年的白瓷杯,啄了一口酒。姥姥在旁笑着,眯起的'眼睛里满是幸福。小花猫卧在桌脚,慵懒地伸了个懒腰,趴在那儿,睡着了。

  想至此,回过神来,抬手拂面,不知何时泪叮咚地落下。拿起桌子上的青团,轻轻咬了一口,满口清香,却不是熟悉的味道。一滴泪滑到嘴里,咸咸的,涩涩的,叹了一口气,轻轻离开桌边。

  原来,当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

  关于青团的作文6

  听到包青团,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吧!但要包好青团可真不容易。

  清明节前,我家也准备包青团,把从田野上摘来的艾青煮熟后和米粉加上适量的水用力均匀地揉在一起,然后就把米粉拉出来一小块,裹成圆形,再把它弄成窝窝头的形状,最后放上馅子包成圆形。我仔细观察大人们的操作过程,然后开始包着第一个青团,看看简单,但包起来真不容易,特别是手不听使唤,用力过大,米粉捏得不均匀,馅子就会往外流,馅子太少就会变成空心团,如果搓得不好就会变成好几种不同形状的团。经过多次实践一个个小巧玲珑、形态各异的青团在我的手中诞生了。这时妈妈就拿把包好的青团去蒸了,过了二十分钟左右,一阵阵诱人的清香扑鼻而来,等妈妈拿出来蒸好的青团,我就奔上前去品尝了我自己包的青团。啊!可香啦!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都夸我包的青团,和大人所包的差不多,我心里乐滋滋的。

  清明,踏青、包青团、祭祖,已成了我们国家传统文化。

  关于青团的作文7

  又是一个秋天。一场霁雨打湿了我的记忆,又是食青团的季节,美味萦绕在唇齿间的快乐之外,似乎还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尤如满园的艾草,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迷蒙,却又挥之不去。

  我独自一人,徘徊在水乡烟雨迷蒙的小巷,长长的弄堂口,我又一次见到了青团,浓郁的水汽夹杂着淡淡的艾香,把我带回了那久别的故乡。

  小时候,我关于青团的记忆,全都来自于我的外婆。外婆烧菜很好吃,做点心的手艺也堪称一流。她点心中做得最好的,就是青团。

  新摘下的艾草,只在水里漂一漂,加一点石灰水上锅去蒸,待到锅盖在浓厚的水汽中噗噗跃动,艾草也就蒸好了。一开锅盖,水汽便卷携着清苦微甜的艾香你推我攘地挤出了锅,散了满屋,满屋便都是故乡艾草的清香。

  艾草放凉后,便要用纱布过滤。这是年幼的我被允许参加的为数不多的部分。我把软烂的艾草裹在细纱布中轻轻挤压,青绿的汁液便一点点渗了出来,一滴滴滴落在碗中,绽放成一朵朵转瞬即逝的碧玉做的花。

  将艾草汁倒入和好的糯米粉中,稍加搅拌,艾草汁便在盆中轻轻地流转起来,它和米粉首尾相接,互相追逐着旋转,待到和好了面,外婆微笑着,熟练地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在剂子上用拇指按出一个小坑,在坑里放进一团豆沙,再用手掌并指轻轻揉捏,面皮温柔地将豆沙菓覆,青团便圆圆地窝在掌心。

  青团蒸透了,拈起一个放入口中,牙齿微微用力破开薄而柔韧的表皮,滚烫的豆沙馅便迫不及待地流淌而出,活泼泼地在舌尖上流动。它以豆沙温润的甜,卷携着艾草清苦微甜的香,它以故乡的气息,席卷过饱受化学添加剂折磨的日渐麻木的舌尖,席卷过迷醉于城市灯红酒绿而日渐浮躁的灵魂。

  “姑娘,青团要趁热吃,热着吃才好吃。”阿婆的声音把我从故乡的记忆中唤醒,暮然回首,眼前仍是那异乡的烟雨迷蒙。手中捧着的青团已凉了,舌尖上仍残留着异乡青团的滋味,尽管皮厚馅少,內馅也是西化的巧克力馅,于我却有些太过甜腻了,与记忆中故乡的味道更是相去甚远,但我仍细细咀嚼,慢慢品尝,卑微而贪婪地寻求着故乡的味道。在那些青团、年糕、米花糖前踌躇,在那些水车、瓦檐、青石板旁徘徊,于其中寻求那一丝丝故乡的影子,攫取着有关于故乡的一点一滴,一丝丝在心中缭绕成故乡昔日的梦影。

  去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我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我仅希望借食青团缅怀那一处故乡、那一段过往,却仅是聊慰吾心罢了。

  人不能忘本。也许,我们也正需要一些像青团一样传统的味道,需要来自乡村纯净质朴的气息,带给我们这些尘世中的人们些许心灵的依托,带给我们被遗忘的故乡的感动。

  感动,在这样一个秋天,也会在以后的每一个秋天……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lizhizuowen/8892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lizhizuowen/88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