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励志 >  励志作文 >勤俭节约作文800字精选4篇 勤俭节约作文800字精选4篇怎么写

勤俭节约作文800字精选4篇 勤俭节约作文800字精选4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2-12-26 21:55:33 点击: 来源:yutu

  【第 1篇】勤俭节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左传》中就有记载:“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

  李嘉诚给自己的孩子提的五项要求里,首条就是要让孩子克勤克俭,不求奢华,节约一分钱就是赚到一分钱,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有人认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过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紧巴日子。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已经不需要勤俭节约了。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还有人认为,勤俭节约就是“小气”“寒酸”,是很丢人的做法。殊不知,勤俭不丢人,浪费才是真可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尊重劳动价值来说,浪费就是极度可耻的行为。就以吃饭来说,买一个馒头也就几毛钱,可一个馒头中凝聚的劳动和汗水是无价的。农民秋季把麦子种上,经过多次的浇水、除草、施肥,来年夏季才能收获。收获后的麦子经过工人的加工,磨成面粉,做成馒头。真可谓是“一粒粮食一滴汗”“一碗饭得一年”。推而广之,生活中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汗水,应该尊重人民的劳动成果,节约粮食,节约用餐。

  从珍惜资源来说,勤俭节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为吃穿住行所必需的生活物品,几乎每一样在生产中都需要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源,有些物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使用时更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比如,每天喝的水主要来自地下,可多年持续的开采,使得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位越来越低,结果水井越挖越深。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是有限的,一定要节约资源,使用有度,这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打算,也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勤俭节约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新风尚。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第 2篇】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刻不容缓。在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利用各种机会,向小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让小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古今中外,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以事业为上,不追求吃喝玩乐,以勤俭节约为荣,克己奉公,一心扑在事业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直为人们传颂和称道,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利用各种机会,向小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光荣传统,让小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早读、班会、队会、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等机会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要使学生懂得改革开放虽然使祖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富裕的国家比起来,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的。我们的资源也不是用之不尽的。教育他们知道勤俭节约是建设国家最起码的要求。让他们懂得乱花钱是一种犯罪,一种极大的犯罪。如果从小不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将来走向社会,一害国家,二害自己。当然,勤俭节约并不是“死抠”,该用则用。要引导学生认清享乐与合理消费之间的区别。勤俭节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在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三是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工作。第一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二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第三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国家、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水、电,随时注意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也不乱削铅笔,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就会内化凝炼成固定的好习惯。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典型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勤俭节约,教师就首先要带头做到。对于家长,也应提出要求,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而且也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发生在学生身边勤俭节约的人和事,要创设勤俭节约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以促使学生早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第 3篇】勤俭节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背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句。然而现在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境优渥,父母宠爱,早已浪费成风。从学生中午在校用餐的情况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浪费情况的严重,有的学生只吃自己喜欢吃的饭菜,不喜欢吃的整盒扔掉。那么,怎么才能让“勤俭节约”深入孩子的心中呢?

  勤俭节约的第一步可以给孩子们讲祖辈如何度过饥荒岁月的故事,通过视频、图片、文章,感受一下饥荒带给人们的痛苦,通过视觉、听觉冲击孩子们的心灵,让节约粮食的种子扎根进他们的内心。让孩子们知道在生活物资极度贫乏的时刻,大部分人的食品只有红薯和土豆,一吃就几个月。也可以让孩子亲身体会一下食物种植、培育、收获、制作的过程。有了自己亲身参与,孩子们才能知道食物的来的不易,一道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菜品背后可能集结了很多的辛劳和汗水。通过劳动教育,促进节约的种子开花结果。比起现在商场里面各式各样的饭店,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孩子们可以选择得太多了。这一也不过几十年,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花了很多精力来实现,因此在享受着这一些的时候,应该带着感恩的心情,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勤俭节约的第二步是让孩子学会物尽其用。这个问题,很多人在上学时期都需要学习,比如橡皮、彩笔、涂改液等等,很少都是用完的,都是用腻了或者丢失了。把手头的物品用完之后再去买新的,这是对我们现有的物品的尊重和珍惜。除了要把手里有的东西用完,还要学会废物利用,把一个较新的不需要用的东西变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用品,把塑料瓶变一变就成为一个漂亮的笔筒,穿旧的牛仔裤变一变就会变成一个编织包,旧的衣服改改还可以变成地毯等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动手,就可以物尽其用。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需要融合进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从一点一滴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进而由学生影响家庭,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提倡勤俭美德,不是一种作秀和表演,而是将勤俭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内化于心,进而转化成行动,将这种美好的品德不断传承下去。

  【第 4篇】勤俭节约

  在餐厅里,你只是因为饭菜不合胃口,就把一餐盘的食物倒掉;你只是不想吃鸡蛋,就把完好而没有剥开的鸡蛋直接扔进垃圾桶;在教室里,尽管光线充足,却有电灯还在亮着;在卫生间,你看着哗哗的流水无人使用,却没有去关闭水龙头。同学们,浪费就是犯罪。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丢掉的是美德。

  当你倒掉饭菜时,可曾想过,世界上还有八亿多人遭受着饥饿,还有很多你的同龄人因为贫苦而吃不饱。

  也许你看来,一粒米、一滴水,这些只是小事,但是,在中国一件小事加上十三亿人,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我们所依赖的地球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悯农》也是我们小学就熟练背诵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常在我们的耳边回响,道出了我们为什么要节约每一粒粮食的原因。明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也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多少年来,一滴水,一根火柴,一张纸的节约精神,辉映着一个民族的美德和灵魂。毛主席的被子、周恩来的睡衣、朱德总司令的扁担,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令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景仰。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世界勤俭日”,提醒并要求人们在新世纪仍然不要忘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两天后的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一粒米经历了育种、插秧、浇水、施肥、打药、除草、收割、脱粒等一系列步骤,还要经过厨师的做饭,才会成为我们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而为了保证我们的一日三餐供应,餐厅人员每天早上三点就开始忙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浪费一粒粮食。

  我们应该为身边发生的浪费行为感到汗颜和羞耻。大家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年龄,一日三餐都要吃好,摄入足够的营养。这样才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我们的国家已经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国富民强的年代,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有幸福的家庭、有繁荣安定的国家,我们才会坐在明亮的教室安静的学习。而此刻的叙利亚,战火纷飞,土耳其的战斗机和导弹也许就在头顶呼啸,人们流离失所,性命堪忧,还怎么学习?

  我们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lizhizuowen/44256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lizhizuowen/44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