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4-05-09 15:24:15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如下是小编老李帮助大家收集的13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沟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更好地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2.在比较中,引导学生沟通个位相乘满十(或几十)与个位相乘不满十(或几十)两类口算,概括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本方法。

3.通过一定题量的课内练习,形成较熟练的口算技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百以内)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前谈话

师:老师有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想和大家一起聊聊。

师:看,小刚,小红,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会有什么结果?(交换后每人还是1个苹果。)那么,如果小刚和小红,每人都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会怎么样呢?(交换后每人会有2种想法。甚至受到别人启发,你还会有第3种、第4种想法呢!)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希望看到小朋友们积极开动脑筋,大胆举手发言,和大家多多分享你脑袋里的想法,好吗?哪怕是不小心做错了,也不要紧,因为,有可能你的错题中有着精彩的想法呢,更何况,你的错题,可是对全班小朋友最好的提醒呢!

师:上课

活动2【导入】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口算。(板书:乘法口算)

课件呈现所有10道口算题

15×3= 18×2=

19×5= 130×4=

130×6= 5×17=

46×2= 180×4=

12×8= 24×4=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会口算很多乘法题了,今天要学的是怎么样的呢?看,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算的所有的口算题(停顿4秒钟)。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好多啊!

师:密密麻麻,是挺多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解答了某道题,电脑就会把它擦去,奖我们一个大拇指,慢慢地,慢慢地,屏幕上留下的题目会——越来越少,大拇指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怎么样?)

师:这么多题,你选一道试试看吧?

活动3【讲授】

二、例题教学

(一)例1:15×3

师:有没有选15×3的?等于几?我们又是怎么算出这个得数的呢?

师: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纸的反面。(写完的,可以轻轻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巡视,找学生的。典型作品,记录在白纸上。

学生逐个介绍。

●① 15

× 3

45

●② 10×3=30 5×3=15 30+15=45

●③ 5×3=15 10×3=30 30+15=45

沟通各种方法

师:比比②和③有什么想说的?(一样。都是把15分成10和5……只不过,一个是从十位算起,一个是从个位算起。)

师: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看竖式,发现什么?(也一样,竖式只不过是口算方法的另一种简洁的记录方式而已么。)

师:我们借助方块图,一起再来看看。(可以先算3个10,也可以先算3个5,最后把它加起来即可)

(二)专项练习(几乘几=几加几)

师:口答一组

师:我们自己来练一组吧。

(三)几百几十乘一位数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屏幕上好像有一些不一样的题目哎。

(选出如下9题)

师:以130×6为例,你怎么算?

生1:……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

引导学生:13个十乘6,得78个十,就是780。

师:看,原来算130×6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还是13×6啊!难怪大家觉得不难呢。

师:用这样的方法完成练习第2题(如上9道)。

活动4【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帮小马虎找错误

师:小马虎也在学口算,看,这是他做的5道题。(你帮他检查一下)

46×2=82 28×3=74 350×2=700 14×7=98 17×4=98

(没有进位) (进错位) (对) (对) (错)

师:谢谢大家帮助小马虎找出了错误。帮助别人总是快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有收获哦,小马虎的错误给了大家什么提醒呢?(进位、看清数字)

2.算一算,比一比

师:刚才小马虎遇到的双胞胎题目,是不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示:1□×□

师:你想不想也编这样的双胞胎题目来试试呢?

师:找到练习纸第2题,先编题,再算。(2组)完成后,同桌互批。如果有困难,可以举手求助。

(师巡视,把典型题目收起来,包括1组不进位和4组进位,抄到黑板上。)

3.黑板上题目抢答

师:看,老师从你们那儿选了几题抄在这儿,我们一起来抢答。先在心里想好得数,等老师点到这题,你再报得数。

不进位、进位对比,沟通方法,得出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

师:通过抢答,你可发现,这些口算题,有些算起来方便,是哪些?(它们是不进位。)

师:这些进位的口算,是今天新学的。(板书:进位)这些不进位的,是上学期学过的。(指某一题)我们又是怎么算的?

师: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的)怎么一样,说具体。

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论是进位的还是不进位的,都是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加的形式,把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乘数相乘,然后把积相加。

师:真了不起,在学新知识同时,还能沟通旧知识。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沟通起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哦,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多多使用。

4.口算卡片

(1)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记录得数,再校对)

(2)4人小组口算卡片练习题(出示小组学习要求,后练习题)

活动5【活动】

四、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

活动6【作业】

五、课堂作业(解决问题)

用今天的口算本领解决问题。(口答)书本P43第3、4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二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出示课件)

二、情境引入

(1)星期天,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购书。课外读物每本14元。

a、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数学信息

b、小红如果买2本课外书,应付多少元钱?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2=28)(老师引导询问学生: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c、由旧知识引入新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买12本,应该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14×12(板书:算式)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出课题,板书)

(2)探究算法

1、借助点子图探究口算方法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

(2)互动交流: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汇报展示

2、探究笔算方法

(1)动手操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让一名学生板演,老师参与指导)

(2)学生汇报计算的思路重点讲解笔算的列竖式

a、很多学生都只会算一半(24×2);

b、十位上的1乘24得出的积,该怎么写?为什么?(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0乘个位上的4,表示10个4,就是40,把4写在十位上;10乘十位上的2,表示10个20,就是200,把2写在百位上)

3、让学生从竖式中找寻口算方法。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次的积相加。

三、巩固训练

(见练习纸)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 p13 。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探究并初步掌握口算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2、原型:

(1)赵伯伯3次运60箱黄瓜,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3次运600箱西红柿,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3次运240箱青椒,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探究的问题:

(1)计算“60÷3=”应怎样算?

(2)计算“600÷3=”应怎样算?

(3)计算“240÷3=”应怎样算?

(4)如何计算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位数?

六、教学过程:

(一) 唤起与生成

1.口答

80里有( )个十

400里有( )个百

3000里有( )个千

2.口算:

36÷624÷430×3 600×6

48÷872÷9400×22000×3

在口算时,让学生说一说①口算“36÷6”是怎样算的;②“30×3”、

“600×6”、“2000×3”是怎样口算的。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口算。

(二)探究与解决

学习例1

出示13页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1、解决第一个问题: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出算式:60÷3= (棵)

(1)学生独立思考。

20×3=60,60÷3=20;6÷3=2,60÷3=20;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做完后分别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动手操作,印证算理

让学生动手利用小棒、圆片、或回形针等摆一摆,如何把60平均分成3份,并找出每份是多少。摆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所以是20。(通过摆一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使算法直观化。)

(3)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2 60÷250÷5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让学生先列式、试做,然后同桌说说是怎样想的。。

600÷3=200(箱)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400÷2 300÷3 800÷2

学生独立做,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基本练习,掌握算理

40÷480÷49000÷3

600÷2 500÷5 80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方法:口算整千、整百、整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就用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千、几百、几十。

5、解决第三个问题: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列式:240÷3=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3×80=240,240÷3=80;240是24个十,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所以240÷3=80。

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120÷6 180÷33600÷4

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计算时,可以把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看做几十、几百。)

6. 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怎样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几十、几百、几千除以一个数,就等于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除以一个数,得数是几十、几百、几千。

(三)训练与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算理。

2.练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并说其中几题的算理,重点说

9000÷3的算理。

3.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4.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四)小结与提高

小结学习的收获:口算除法的方法,评价学习的表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

PPT课件、两张单式统计表(男生、女生)、学习分享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小游戏:听音乐,猜动画片片名。播放动画片视频,视频采用透明度从0—4—20—100,(6部动画片,每部10秒钟)播放动画片的主题曲,让学生猜出片名。

3、提出问题: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呢?怎样验证你的想法?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感兴趣的动画片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收集数据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每人限选一部)。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

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动画片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集体讨论后,用男女生分开统计的。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整理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问题1:观察统计表,能验证你刚才的想法吗?

问题2:从统计表中还知道哪些信息?在使用统计表时有什么发现?

(3)分析数据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熊出没》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3.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1)合并表格,认识“表头”。

(2)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4.解读信息,体验优势。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新课教学的主体,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复习二年级上册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题。

(1)全班讨论,集体收集数据。

(2)记录数据,小组讨论分析。

(3)解读信息,完成三个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思考:这个表格与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怎样阅读表格?引导学生根据表格结构有序地阅读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题辨析。

3.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2题。

4.设计活动(课件出示对应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运用复式统计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回顾总结,积累经验

1.回顾课堂,畅谈收获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新旧对比,积累经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4~6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发展。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准确找出解决问题时第一步的相关数学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欣赏学校学生们做课间操的相片。

教师:大家有没有仔细观察,在做操中也蕴藏着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课间操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增加了亲切感。】

二、探究学习。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明确问题之后想一想,求3个方阵的人数,要先求什么?

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寻找信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2)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并自己上讲台板书:

学生1:10×8=80(人)学生二:10×8×3

80×3=240(人)=80×3

=240(人)

教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是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再算3个方阵的人数,只是书写格式不一样。

【评析:考虑到学生间有差异,教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

(3)教师:可不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

(4)分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组1:10×3×8小组2:8×3×10

=30×8=24×10

=240(人)=240(人)

(5)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汇报、比较中发现,还可以先算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算8行的总人数;或者先算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算10列的总人数。

【评析:在学生掌握了一种方法的前提下,提倡方法多样化。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摆一摆、画一画,在互帮互助的

愉快氛围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出新的解题方法。】

2、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

异:第一步计算的`意义不同。

同:1、都是用连乘计算。

2、都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算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评析:通过比较几种方法的异同点,让学生体会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不一样;同时,发现两步连乘应用题的特征。】

3、小结:

我们通过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这样的策略,掌握了解决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方法。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用到一些策略解决问题。

【评析:引导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策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快快乐乐练一练。

1、算一算,一个语文本有多少个格子?

(1)教师出示一个语文本:这种作业本用过吗?有没有算过它一共有多少个格子呢?

(2)教师出示作业纸:

问题:一个作业本一共有多少个格子?

信息:

只列式,不计算:

(3)分小组合作,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每个小组一个语文作业本,一张作业纸)

(4)分小组汇报。

【评析: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寻找有用的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信息的收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教科书P104第4题:游泳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学会了收集解决问题必要的信息,接着,看看谁独立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学生独立练习教科书P104第4题。

请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方法。

【评析:通过独立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发现和使用隐藏信息的重要性。】

3、比比谁的眼睛亮。

(1)教师出示题目:商店一天卖出56套风光明信片,每套12张,售价14元,一周共卖多少钱?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别隐藏信息、多余信息和有用信息,进一步体会认真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用一句话说说今天的心情。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

(3)教室的长约8()

(4)玲玲的身高为125()

(5)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7)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习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八

《锐角和钝角》

一、谈话情景导入

师: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二、复习角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 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九

第1课时:

例1及练习。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 )面。教学楼在操场的( )面,大门在操场的( )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东莞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

认方向。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例2、例3及练习

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 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3、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去医院怎么走?去商店怎么走?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四、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东西南北方向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复习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巩固练习和综合运用。

2、通过分步、多层次练习,是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联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能运用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思考解答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大家打开书,快速浏览书本第41-59页,看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看书后汇报,师生共建构知识结构图。

师:真不错,在同学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们这个单元的知识又一次有序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课件显示知识树,加深印象。

二、系统整理、梳理知识

课件出示书第58页第一题。

师:请认真观察表格,思考:

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师: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3分钟)

1、梳理口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个0.

师小结:两个因数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的,都可以通过口算计算出它们的积。

师:你能结合这两道题说明是怎样口算的吗?生结合题目说口算过程。(课件演示)

师:你能总结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吗?

生小结汇报。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呈现)

2、梳理笔算方法

师:请你借助表格来说一说哪些积是笔算得到的?你能借助这一题来说明是怎样笔算的吗?

(生结合题目讲解,教师课件演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谁能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生小结汇报。(课件)

教师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将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3、判断并改错(课件出示)。

师:这是冬冬同学做的两道题,同学们帮他检查,看看他做对了吗?错的请你在练习本上帮他改过来。

生在练习本上做,找生说明错误原因及正确答案。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判断。你能具体说说他错误的`地方吗?(课件演示)

师:笔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笔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4、梳理解决问题方法

课件出示书本58页第2题。

师:冬冬家有一个果园,种了4行橘子树,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获橘子25千克。请你帮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获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请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

师: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装箱运走,每箱8千克,5辆三轮车,平均每车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请独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并追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让生讲解解题思路)第二小题属于我们学过的哪种类型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卖2元,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生提问并解答。(师指名说一说)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面对问题,我们既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我们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题目中能直接找到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ד。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三位数。( )

12×4的积与16×3的积相等。( )

两个数相乘,乘数末尾没有0,积的末尾也没有0。( )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判断原因。

3、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3个蛋糕装一袋,6袋蛋糕装一盒,36盒有多少个蛋糕?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

A.36÷(6×3)B.36÷6÷3C.36×6×3

将240本书分给2各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本书?下面算式错误的是( )。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集体订正,总结规律。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对个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有这么多的收获啊!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好比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我们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它们串成了一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牢记算理,更加细心,都能成为计算的高手!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辛苦了!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表必要性。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读:

20xx版课程标准解读提出:“了解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要地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体会数据蕴含的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

动画课件,活动单,随堂检测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生交流: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六个活动项目(相机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生畅谈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特别想知道我们全班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进行调查

教师提问: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查呢?

预设:举手表决统计数据,画正字

好今天我们就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调查,老师有个问题男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差别也很大,合在一起调查出的结果,能较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吗?那我们该怎么调查?

预设:男女生分着调查。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调查,探究新知

1.自主调查收集整理数据

调查活动要求:先对男生做调查。

(1)找两名女同学到前面来,两个任务,第一全部负责统计数据,第二一个负责调查,一个负责记录。

(2)男同学在心中选好自己喜欢的活动,当调查员说出你心中的活动时,请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准动,(每人限举一次)

(3)在统计时全体同学保持安静,全部坐好,同时其他同学同桌进行监督看有没有多举或不举情况。

用同样的方法调查女同学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2、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对比分析,引发冲突。

(1)观察讨论: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这两张表统计的项目都是一样的,但调查的对象不同,每项的数据也不同。)

(2)提出问题:最喜欢看书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最喜欢踢球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

(3)引发冲突:两张表不方便比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项对比更方便?

合并成一个表格

4、合并表格,揭示课题。

师提出问题,我们这两个表有相同的活动项目,怎么合并呢?

预设有的`同学可能拉近两个表的距离。教师出示这种情况这叫一个表吗?教师动画演示。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表相同的项目怎么办?不同的地方又将怎么处理,最终将这男女同学不同的数据,同时在一张表中体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下面自主合并。找同学到前面板演

(1)集体交流。

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合并的?

(2)教师动画演示过程

(3)比较表格:这张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合并前的只能体现一个项目的信息,合并后可以同时体现两个统计项目的的信息。这样看起来会更简便。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可以同时体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信息。

5、解读信息,体验优势。

认识表头,从表头可以看出一个表包含哪些项目。

这张表包含哪几项内容?根据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男生最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女生呢?

(2)参加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力亲为调查统计的全过程,从复习学过的单式统计表入手,把握学生知识的起点,通过对比分析,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合并创造一个更简洁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四)回顾课堂,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畅谈收获让学生重温回顾本课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统计思想,享受数学的简洁美。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复式统计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它吗?

预设;学生可能没见到过,教师提示在我们的教室里就有?

生课程表,还有值日表

教师: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练习十六第5~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6811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6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