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

更新时间:2023-06-25 00:16:28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这8篇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是来自于的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练习十二的第69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倍。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相当于圆锥的()倍。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二的第6题。

教师出示一个圆锥形物体,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测量才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各自让一名学生说说讨论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例如,要求一个圆锥物体的体积,可以先用软尺量出底面圆的周长,再求出底面的半径,进而求出底面积,然后用书上介绍的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出圆锥的高,这样就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

2.做练习十二的第7题。

读题后,教师可以先后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这堆沙的重量,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的第8题。

读题后,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

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

1.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

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二

目 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乐于与人合作的情趣。

重 点:掌握圆锥体积的方法

难 点:公式的推导

准 备:沙,圆柱教具若干个,圆锥一个,其中要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教 程:

一、准备

同学们,我们以前研究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它们的体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呢?

二、诱发

课件演示稻谷丰收的景象。师述:稻谷丰收了,农民伯伯忙着收割稻谷,他们把收好的稻谷堆成一个这样的图形(圆锥形谷堆),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算出这堆稻谷的体积吗?它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探究释疑

1、初次猜想

⑴根据我们所学过的内容,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⑵圆锥的体积是否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呢

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底面积×高”不是圆锥的体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2、再次猜想

⑴通过模型演示,

⑵根据学生回答,从而得到如下结论: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3、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⑴让学生用三个不同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其中必有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实验。

⑵分组讨论,分组汇报

圆锥的体积 = ×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

用字母表示:V=1/3Sh

4、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⑴出示例1,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

⑵教学例2、课件出示:

麦收季节,张小红把她家收的小麦堆成一个近似圆锥的麦堆,又给出测量的数据,让学生看图编一道求小麦重量的应用题。

编好后,分组讨论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四、转化

1、基础题

⑴下面有四组图形,你能根据每组图形中左图的体积,求出右图的体积吗?为什么?

24立方米 9立方米 12立方米

⑵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提高题

有一块正方体的木材,它的棱长是9分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被削去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题

把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和底面直径、高都是6厘米的圆柱形铁块,熔铸成一个直圆锥体,如果这个直圆锥体和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这个直圆锥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五、应用

1、 基础题:P44-T3、4

2、 提高题:P45-T10

3、 思考题:P45-T11、12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9页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例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67页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6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三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7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8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8.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2.做练习三第4题。学生书面练习,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题及数训。

六、板书:

圆锥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是一个扇形。

它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体积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习惯。

重点:进一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及应用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图形?你能说说有关它们的知识吗?

2、学生说,教师板书:

圆锥圆柱

特征1个底面2个

扇形侧面展开长方形

体积V=1/3SHV=SH

二、提出本节课练习的内容和目标

三、课堂练习

(一)、基本训练

1、填空课本1----2(独立完成后校对)

2、圆锥的体积计算

已知:底面积、直径、周长与高求体积(小黑板出示)

(二)、综合训练:

1、判断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1/3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都可用V=SH

(3)一个圆柱形容器盛满汽油有2.5升,这个容器的容积就是2.5升

(4)圆锥的体积是否4立方厘米,底面积是6平方厘米,那么高是4厘米

2、应用:练习四第45题任选一题

3、发展题:独立思考后校对

四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五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合作探究—达标反馈—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引导整理信息——参与处理信息

3.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二.填表。

已知条件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一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单元。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这是本单元实验探究性较强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加以运用。

2、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学会解决与计算圆锥形物体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亲自动手做对比实验、分析、验证等活动,初步感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能理解并加以运用。

2、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思想渗透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教、学具准备

1、教具:量筒(2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可装水)、红颜色的水、不规则的石块。

2、学具:教师指导用硬塑料纸做3组可盛水的圆柱和圆锥(①等底等高②等底不等高③等高不等底)、适量的水。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情景,激趣引思

1、教师行为

(1)谈话:同学们探究了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想不想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呢?今天我们用准备好的学具试一试!

(2)演示实验: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细心观察比较;在空圆柱里装满红颜色的水,然后倒入一只量筒里;在空圆锥里装满红颜色的水,倒入另一只量筒里,像这样倒三次。

(3)质疑:通过老师做实验,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2、学生活动

(1)听谈话,明确主题。

(2)细致入微地观察演示实验。

(3)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并分组汇报讨论结果。(两只一样的量筒里水面高度一样,用空圆锥倒了三次水,空圆柱倒了一次,它们的底面大小及高度一样,两只量筒里水的体积相等、空圆锥装三次的水与空圆柱装一次的水一样多等)。

(4)亲自用教师演示用具验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二)提出探究假想,实践验证

1、教师行为

(1)启迪:老师做的实验对我们今天的探究活动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并给予各组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行小组讨论。

(2)综述讨论结果,提问:所有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都等于圆柱体积的1/3,是否正确,为什么?有什么条件限制?再让学生观察老师用的实验器具思考。

(3)促思:同学们设想的条件哪一种正确?大家没有量筒,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怎样才能验证假设?

(4)合作探究:创新验证方案,怎样让它具有可操作性,教师适当点拨。

(5)组织学生用确定的方案进行合作探究,实践验证。

(6)诱导:修正假设,反思结果,得出结论,层层深入。

2、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积极交流,达成共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对今天的学习有帮助,假设空圆柱和空圆锥里装水的体积近似等于它们的体积;则老师所用的空圆柱的体积将等于空圆锥体积的3倍,空圆锥的体积就等于空圆柱体积的1/3。

(3)根据问题设想条件: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4)交流确定验证方案:分别用三组准备好的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里,看哪一组装3次刚好装满。

(5)分组实验。

(6)汇报探究情况:等底等高的一组空圆柱和空圆锥才符合原先假设。

(7)小结: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即V柱=1/3V锥=1/3sh=1/3∏r2h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探究成果,深化理解

1、教师行为

(1)巩固新知:让学生计算课本例1、例2、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2)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

(3)引申练习:一个圆锥形零件,已知下列条件,分别求其体积

①底面半径3厘米,高15厘米;

②底面直径5厘米,高10厘米;

③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10厘米;

④底面半径3厘米,比高少70%。

2、学生活动

(1)自主训练,多思多问。

(2)总结:计算时,不能忘记特殊数字“1/3”

(3)灵活运用公式,找出自己知识的不足。

(设计意图:运用探究成果进行强化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四)拓展探究思维,迈向生活

1、教师行为

质疑:

(1)出示一个不规则滑石块,怎样求其体积?(教师作指导)

(2)学校食堂买来一车煤炭,倒堆成圆锥体,量得其底面周长和高分别为12.56米,每立方米煤200元,结果付了1300元,问学校有没有多花钱?

2、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引导得出求其体积的方法:把不规则的物体(不吸水)放进盛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也就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合作探讨明确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立足教材,根据本地区挖掘学生较熟悉的、乐于接受的、具有多方面教育价值,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素材,真正实现用教材,并加以创新,让探究成功率提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了“激趣引思——实践验证——深化理解——迈向生活”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评析: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开发数学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实现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验探索为主要手段,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及根据为要求,把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前台,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科学知识的真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圆锥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利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锥的体积。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是最简便的方法。

2、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估算能力,评价能力,更好的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到计算圆锥体积的不同方法。从而理解计算公式v=1/3sh,并感受到计算公式的简便。

教学难点:能利用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物体的体积。知识的活学活用。

教学准备:

1、个学生一组,每组各有量杯;量桶;一升的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器皿;大米,沙子或水;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若干。6

2、教学软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1、首先教师手中拿一圆柱体问: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你们能帮助我吗?

(学生踊跃举手说明。可以先测量出圆柱的半径与高。再用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得到底面积,最后乘以高就可以了。)

2、教师表示赞同,并抓住这一契机拿出于刚才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问:那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圆锥体,它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你们知道吗?(学生齐答不)那你们想不想研究呢?(学生齐答想)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以旧引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锥与圆柱的联系,而且还能体验得到新知的亲切。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测量圆锥体的体积。

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上的工具(量杯,量桶,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容器,大米,沙子,水,1立方分米小方块)测量出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物体是容器的厚度不计。

〈全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互相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呈现小组探究学习的热烈场面。〉

3、分组汇报不同的方法。

〈学生在汇报时可边讲解边示范〉

方法一:可以利用量杯。首先把圆锥体容器内装满水,然后把它倒入量杯内,我们看到水面的刻度就是水的。体积也就是圆锥体的体积。

方法二:利用手中的一立方厘米的小木块进行估算。

方法三:受《曹冲称象》的启示。利用一生的容器。把它装满水后将圆锥体放入,溢出水后拿出圆锥体。这时看容器空出来的地方为长方体,用一立方分米减去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圆锥体的体积了。

方法四:把圆锥体内装满大米、沙子或水,然后将它到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里。发现到了3次正好到慢。也就是说,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三分之一。用字母表示为:v=1/3sh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研究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讲解第四个方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在操作此过程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学生再次在小组内操作探究。

(3)汇报结论。

(4)微机演示。

当等底不等高时,当等高不等底时,当底和高都不相等时,出现的结果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与微机演示,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圆锥体与圆柱体之间关系。加深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4、评价以上各种办法

同学们的结论是用公式计算比较方便。

三、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一)

1、各小组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组内的圆锥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时都要保留整数)

2、汇报结果。

先测量出圆锥体的直径,算出底面积。再测量出高,算出它的体积。算式:1/3x[3.14x(10/2)x10]262立方厘米(忽略厚度,即把溶剂可看作体积)

(问题二)

1、现知道手中的圆锥体每立方厘米约装0.9克大米,计算这个圆锥体容器可装多少克大米?

2、汇报结果。

用每立方厘米装大米的克数乘圆锥的体积。算式:0.9x262236克

3、验证计算结果

用称称一称,比较一下结果。

4、讨论两次结果为什么不同。

由于测量时厚度不计,计算时是近似值。都存在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计算等环节,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及估算的能力。〉

(问题三)

利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

(1)r=2cm h=6cm v=?(2)d=6m h=5mv=?

(问题四)

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或容积。(直说出计算的方法即可)

1、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葫芦能装多少水?

2、胡萝卜的体积怎样计算?

3、不规则的零件体积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及策略,培养创新能力。〉

四、总结全课

说说你的收获,鼓励学生学习知识要活学活用,大胆动脑,勇于创新。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学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体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在一个闷热的中午,小白兔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狐狸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这两个雪糕是等底等高的。这是狐狸要用它的雪糕和小白兔换。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如果狐狸用两个雪糕和小白兔换你觉得公平吗?假如你是小白兔,狐狸有几个雪糕你才肯和它换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1、出示学习提纲

(1)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通过试验,你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3)你能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吗?

(4)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小组合作学习

3、回报交流

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公式:V=1/3Sh

4、问题解决

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能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

5、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例题1和例题2

三、巩固练习

1、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2、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3、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4、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1.()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四、拓展延伸

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31?4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谈谈收获

六、作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85725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85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