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作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3-04-23 20:34:04 点击: 来源:yutu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5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雷电颂教案。

2、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 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 历史故事导

2、 作家及历史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

1、 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 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 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 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 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案《雷电颂教案》。教师可加以点拨。如: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

《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拓展延伸:

举办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雷电颂》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及雷霆万军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理解作品的内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4、体会屈原的深切的爱民之情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的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投影仪出示辅助资料

1、戏剧知识简介: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机范读,理解剧情,体会文章气势。

2、投影仪出示有关剧情及结构:

⑴ 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剧作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奸臣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充分暴露了以南后为首的楚朝的奸臣铲除政治异已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死而高兴,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⑵ 舞台说明:

屈原吟咏“雷电颂”的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臣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

(希望通过舞台背景的了解,让学生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对文章内涵的领悟)

3、学生配乐朗读,想象剧中的情景,以精炼的语言谈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诵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在体味文章炽烈语言的同时,感受屈原英勇无畏的精神,并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本着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即可 )

四、深入阅读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分小组研讨探究,教师提示)

明确: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两方面。

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烧毁吧!”。诗人呼唤并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到末尾。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研讨探究的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拓展迁移

以现实生活为内容,选择某一特定场景下发生的事情为题材,写一个小剧本,300字左右。

雷电颂教案 篇三

雷电颂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1.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点屈原及话剧《屈原》的背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热情激昂、激情澎湃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学法指导】

1.听好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2.如何分析课文象征的写法,有形到神、由浅入深的写法。3.读好背景及作者。【重点、难点】

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伫立(zhù)睥睨(pì nì 咆哮(xiòo)波澜(lán)污秽(huì)犀利(xī)劈开(pī)稽首(qǐ)驰骋(chěng)虐待(nǜe)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三、朗读课文

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五、探究活动

提问: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此外。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独自中屈原满怀激情地直接和风雷电对话,直接怒斥偶像神灵,这些拟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反复、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达感情,使独自更有气势。如:“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等等,感情洪流就都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

诗中还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吗?”等等。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独自更增强了战斗力。

六、欣赏品味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七、课后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颂》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教育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九、教学拓展: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有条件可观看电影《屈原》

十、教学后记

《雷电颂》教学反思 篇四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雷电颂》教案 篇五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雷电颂》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第二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作者通过对寻常事物的多情描画,传达出激荡心灵的声音。《雷电颂》是郭沫若同志在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在尖锐的剧情冲突中,塑造了主张爱国的屈原这个悲剧典型,正如作者所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屈原的时代象征着我们当前的时代”。文章借助屈原这一代表中华性格和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形象,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选文内容,激情澎湃,慷慨淋漓,能给每个人以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爱国的信念和勇气随着情节的发展深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剧情冲突的背景基调;

能力目标:学习蕴含情感的表达方式;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诵体悟剧中人物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理解文章手法所表现出的写作的表达技巧。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古语云:“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教育不可固定于某一种或几种在一定时期、对一定的对象看似起到过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的教育模式,更多应是因人、因材而异,应注重实际内容、学生特点、时代特点,可据时据情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本节课,我将侧重于抒情朗诵表演、品味交流分享、感悟总结提升相结合、穿插运用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

传统模式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

(三)、说学法:

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终极服务目标,也是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促使每一个学生能积极参与、能主动投入探讨,会使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南京市教育思想所延伸的那样,“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愉”。让每个同学在愉悦中完成自我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提升,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精神和方向。所以,这节课,我准备在学生学习方法上,采取小组分工合作承担、班级交流展示、小组代表点评、老师核心点评与适时点评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真切感受文章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你知道狂风的咆哮吗? 我知道,这是一个人的怒吼!

你知道震雷的轰隆吗? 我知道,这是一个人的愤怒!

你知道闪电的威力吗? 我知道,这是一个人的抗争!

在无边的黑暗之中,在蕴含着腐朽、堕落与死亡的黑夜之中,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黑夜在剧烈颤抖、在撕裂、在爆炸,变得摇摇欲坠。

此时,在历史的舞台上,一个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却被卑鄙无耻之徒无耻陷害的英勇无畏的志士,面对此情此景,将会迸发出怎样的情感与呼唤?又将会震撼多少志士仁人的心?

今天,我们将走进郭沫若先生的《雷电颂》,去聆听那激越澎湃的抒情,去感受那震天撼动的爱憎。这节课,将在上节课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新知学习:(分六大环节、六味套餐)

第一套大餐:饱尝词语

1、 目的:检查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板块)

2、 方式:每组派一位组员到黑板任选一组与他人不重复的词语注音;剩余同学在词语负责小组的监督下在纸上,答写重点词语之音。

3、 负责小组点评。

第二套大餐:沫若归来

1、 目的: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 方式:有负责小组通过表演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

3、 其他小组点评。(出示作者作品背景)

第三套大餐:美文诵读

1、 目的:读文章体悟感情,锻炼朗诵能力;

2、 方式:师范读一段,诵读小组每人负责一段,最后齐诵一段;

3、 他组点评。

第四套大餐:完美抒情

1、 目的:了解本文抒情方式,并比较《天上的街市》、《静夜》;

2、 方式:有负责小组向大家讲解自己的看法,并与大家进行不同一见的交流,最后归纳概括;

3、 老师总结点评。

第五套大餐:品味修辞

1、 目的:了解修辞在文中的运用,并体会其好处;

2、 方式:把有代表性的句子罗列到黑板上,然后组织大家依次学习,问题负责小组成员每人可讲解一道题;

3、 其他小组交流点评,师穿插点评。

第六套大餐:象征粽子

1、 目的: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意义,并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

2、 方式:把负责小组成员分派到其他各组同时交流讲解;

3、 老师重点点评:风雷电、土偶木梗的象征意义;屈原的形象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又采用了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借助酣畅淋漓的语言,表达了强烈的爱憎之情。作者的爱国之心穿越时空的隧道,一直影响到现在的每一个人。用心爱我们的祖国,和她同呼吸共命运。

布置作业:(出示板块)

在全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请调动你所有的激情,用象征的手法,创作一首献给祖国的诗。

板书设计:(略)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5篇《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7590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7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