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 《上课了》教学设计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 《上课了》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28 23:46:00 点击: 来源:yutu

《上课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了、的、不、要、里、皮7个生字;认识偏旁言字旁、白字旁和基本笔画横折提;理解上课小鸟等词语;会用我们看图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上课要专心听讲,说话要有礼貌。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1个新笔画,2个新部首,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生字皮的笔顺,课文用分段的形式写。

  教学准备:卡片、录音、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看图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节及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4

  1、卡片读生字:女、子、大、上、你、的、好、我们。

  2、指名认读音节:shubuyaokelechandaiqiushuixiaojiao

  二、揭示课题:5

  今天我们学习:5我们上课了

  1、学生拼读音节后齐读课题

  2、说说上课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3、出示生字课、了

  4、自己分析字形,认识横折提、言字旁

  5、齐读课题

  6、导入:我们上课了是这么做的,那么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三、看图说话:5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从哪里看出来?他们上课专心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连起来说话: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四、拼拼读读:6

  1、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学: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

  2)、生字拼一拼,想想用什么方法记?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要求读正确,组词读。

  3、齐读:正音

  4、老师范读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上课时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五、学习第一段12

  1、看图说话:

  1)、仔细看图,说说上课时,飞来了什么?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请你听一听,(播放鸟叫),说说小朋友这时候想对小鸟说什么呢?

  2)、想象:看到小朋友这样专心,小鸟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2、看看课文中是第几节,指名读第一段,评议

  3、自由读,想想,再说说:

  1)、这一段有几句话,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的、不、要学生分析字形认识白字旁,并书空

  4、朗读这两句话

  1)、说说这里怎样称呼小鸟,说说吵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鸟的叫声是很吵的呢?

  2)、用请,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丁丁真是个懂事,有礼貌的孩子,我们在读时用怎样的语气?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评议。

  六、复习巩固4

  1、卡片认读字、词。

  2、认读白字旁,言字旁并说说它们在哪个字中?

  七、书写指导4

  1、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

  2、试写一个,评议

  3、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二节及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5

  1、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卡片。

  2、指名读第一段,说说有几句话,说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二节12

  1、自由读一读,想想这节有几句话?读后回答。

  2、说说这两句话说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生字:里:说说用什么办法记?皮说说笔顺,组词

  3、齐读3、4句话,后出示课件,看图,想一想:

  1)、皮球会睡觉吗?这是什么意思?

  2)、请你好好睡一觉中的你是谁?怎样才能使皮球整节课都睡觉呢?

  3)、这句话里有个请说明了什么?你能不能像丁丁那样,用请说一句话呢?

  4、丁丁为什么要请皮球好好睡一觉呢?

  5、指导朗读,好好慢些,轻一些。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朗读全文,练习说话:12

  1、自己读全文,想想:为什么3、4句话不和一二两句话接在一起呢?

  2、告诉学生:因为课文说了两件事。第二件事就另起一行写。第一件事,既第一自然段,读完要多停顿一会儿。

  3、练习说话:

  1)、看图,说说上课时,谁也来了,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

  2)、你能不能照前面两节的样子说话呢?

  出示句式:( )的( ),请你( )。我们( )。

  自由准备,后指名说一说。

  4、这些小朋友上课真专心,我们再一起读课文。

  四、书写指导11

  1、指名板书里、皮笔顺,齐书空,说说笔画名称。

  2、抄写生字:里、皮。

  五、自己朗读课文,完成作业本3。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行为指导,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10

  1、看拼音写词 piyi koudaili shangkele buyao

  ( ) ( ) ( ) ( )

  2、口头组词,完成作业本4。

  3、朗读课文:指名读课文,自由读。齐读。

  二、总结课文,指导行为10

  1、读了课文,你觉得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要向丁丁学习什么呢?

  2、完成课后作业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学生逐条评定后,同桌互评。

  3)小结

  三、指导看图用我们说一句话10

  1、读题,说说题目要求

  2、自由练说后指名说,齐评议。

  3、扩展练习

  下课了,我们( )。

  放学后,我们( )。

  我们都是( )。

  我们一起( )。

  四、自由朗读课文,试背诵。3

  五、指导作业:7

  1、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形近字区别比较:子( ) 小( ) 里( )

  了( ) 水( ) 果( )

  完成作业本题1。

  3、完成作业本题2、3。

  4、看拼音写词语。

  板书: 5我们上课了

  小鸟 请 不要吵

  我们上课了

  皮球 请 睡一觉

《上课了》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通过错题调研集中纠正错误题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合复习高考重点题型,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综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错题调研集中错误知识点,重点回顾评讲知识重难点。 通过错题展现展开微专题训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训练,

  3.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1:

  有关导数的讲解:试卷中错误比较的题目:

  有关三角函数的例题评讲:

  例2:

  本题旨在提高学生的三角恒等变换上,加强该类题型的训练。

  例3:

  本题复习回顾三角函数图象及性子的复习。

  4.课堂小结

  通过线上布置作业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主要复习了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及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运用,另外作为导数压轴题目的训练是解决的难点问题。

  5.教学反思

  通过线上布置作业,调研错题形式,收集学生集中错误题目,发现学生中知识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主要力量进行问题突破。 通过线上直播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认真思考如何提高线上上课的效率及在特殊时期让学生高效复习。

《上课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意(或人物动物),把上课前师生一系列的活动,用一段内容具体的话写下来,注意把句子写得通顺、连贯。

  2、学习认真观察图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一段内容具体的话把观察到师生上课前的一系列活动写下来,并注意把句子写得通顺、连贯。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告诉学生注意老师*时上课前的动作、语言。

  教程设计:

  一、学定向

  请看老师上课前的动作、语言,然后把看到的情景写下来。

  二、师表演

  师手捧书本站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地看着同学,等铃声响,轻悄悄地关上门,走向讲台,向同学们问好。

  (老师表演时尽量将动作、表情外化,让孩子们有可观察的内容)

  三、说话练习(按下列要求说话)

  1、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做了什么事?

  2、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怎么说?怎么做?

  3、同学们又怎样说?怎样做?

  (老师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板书有关的词语)

  4、点名(优生)进行说话练习。

  5、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鼓励、帮助进行说话练习。

  6、点名中下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说话练习。

  四、讲评。

  第二课时

  教程设计:

  一、老师继续表演。

  老师手捧一瓶鲜花和几个气球,用较夸张的动作走向讲台,师生问好。

  二、说话练习。

  1、让学生试说(师从中点拨)。

  2、师诱导:

  ①看到老师手捧一瓶鲜花和几气球,你心情怎样?(让学生说说)

  ②你们刚才听到了同学们的什么声音?他们脸上的表情怎样?(让学生说说)

  ③你看到老师的神情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自由主说说)

  3、师指出要求:优等生应讲明师生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想的。中下生可以较为简略(如第一课时讲的内容)。

  4、指名中等生说话练习。

  三、习作。

  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具体或简单,然后写一写。

  四、讲评。◆[20xx-03-19]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

上课了教学设计1

  1、知识与技能

  ⑴、复习认知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共有几句话;讲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了解认知陈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时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课文的文本和插图,通过个别读、认读和指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了解认知陈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时的形象。

  ⑵、练习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中的句子,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的内容,感知陈老师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体现陈老师对同学们是很有感情的。从而教育学生也要像陈老师一样做好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习得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共有几句话;讲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了解认知陈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时的形象。

  难点:感知陈老师在上课前做了怎样充分的准备,感悟陈老师对待上课的态度和对同学们的负责情感。教具准备:

  眼镜;语文课本;备课本;小黑板;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做舌体操

  ⑴、前后运动6次;⑵、上下运动6次;⑶、左右运动6次;⑷、旋转运动6次;⑸、抖动舌头放松。

  2、嗓音练习

  ⑴、发a??长音3声。 ⑵、发a??短音3声。

  二、复习检查。

  认读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和新词。

  dùnshímòlǜsayaxiàjiànbùh?ǎijiǎnchá顿时

  墨绿色

  腋下

  健步

  和蔼

  检查

  二、新授。

  1、初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句话?(8句话)

  2、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1—5句话。

  3、学习第

  1、2句。(1)、指名读第

  1、2句话。

  (2)、设问:什么时间?在哪里?都有哪些人?

  kāishǐ

  始

  开

  (3)思考:这一层主要讲什么?

  第1、2句讲:上课铃响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来到教室里。(同学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陈老师也站在教室门口”,表明同学和老师都自觉遵守上课规则。)

  5、学习第3—5句。(1)、老师读3—5句。(2)、分组读。

  (两人一组,其中一位同学指图上细节,一位同学读文中与图有联系的句子。)

  (3)、指名让学生演示课文第3—5句话的内容。

  (4)、情感体会:①、同学们通过学习第3—5句话,你感觉陈老师对待上课的态度是怎样的?

  ②、上课前,我们应该做好哪些课前准备呢?

  三、拓展练习

  ◆、填空,并说一说填的是什么词。

  陈老师四十多岁,戴着一副(

  ),穿着一件墨绿色的(

  )。她腋下夹着(

  )和(

  ),手里提着一块(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第5句话。认知到陈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同学们很有感情。我们一定要像陈老师那样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去尊重老师的劳动。同学们能做到吗?

  3

  五、作业

  1、尝试着背诵课文第1——5句话,看谁背诵的快又好。

  2、预习课文第6——8句。通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那几句话是讲同一个意思的?

上课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学会根据课程表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

  2.知道上课要多提问题勤举手,学会上课认真听,多动脑,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能举手发言。

  3.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课堂上有愉快的学习状态。

  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教材主要呈现了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课前准备好,二是多提问题勤举手。“课前准备好”有两层意思,一是做好上课的学习用品的准备;二是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多提问题勤举手”旨在引导学生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在课堂上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引导孩子要学会聆听他人的发言。本课中的故事引导孩子学会多提问题的方法:认真听讲,多动脑筋,表达清楚。

  学情分析:

  经过近两个月的学习生活,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堂学习习惯。孩子们知道上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但有部分孩子还是会忘记,需要老师或组长提醒。尤其是会忘记检查铅笔是否刨好,等到做课堂作业的时候才发现。忘记带书本、作业或美术工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前一天根据课程表整理书包的习惯还需强化。课堂上举手发言比较积极,但有的孩子只关注自己想说的,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还有待养成。虽然孩子入学已经快两个月了,但还处于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因此要以活动为载体,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做好课前准备的重要性,学会根据课程表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

  难点:知道上课要多提问题勤举手,学会上课认真听,多动脑,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能举手发言。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课前准备好

  (一)课前文具准备好

  1.小课表大用处

  (1)这节课,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小小一张表,本事可不小,要上什么课,看它就知道)。

  出示课程表:这张是我们班的课程表。你在哪里看见过这张课程表呢?

  设计意图

  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细心地准备课程表呀?

  师:是的,在家里可以按课程表整理书包,第二天就不会忘记带学习用品了。下课的时候还可以看看下一节是什么课,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课程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3)你们自己会看课程表吗?老师来考考你们,星期一有哪几节课?星期三下午第二节是什么课?

  设计意图

  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学会自己看课程表,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看课程表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4)你们是怎么学会看课程表的呀?

  师:哦,你是爸爸妈妈教的;你是自己慢慢学会的。还没有学会的小朋友也可以让家长教教,或者问问同学,争取自己学会看课程表。

  2.课前文具准备好

  (1)课前准备大比拼

  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比赛,这个比赛的名字叫——课前准备大比拼。比赛的规则:1.老师说“开始”,就做课前准备;2.准备好就坐端正;3.组长检查,给做得好的小朋友贴一颗星。

  设计意图

  以模拟活动为载体进行课前准备的训练。

  进行语文课的课前准备,比赛后组长反馈。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树立榜样,同伴互学,引导学生明确做好课前准备的要点。

  预设一:学习用品准备齐全

  追问:这节语文课,你准备了哪些物品呀?

  评价:你把和语文课有关的物品都准备好了,真棒!等到上课要用了再找,就会影响自己学习的!

  预设二:学习用品放整齐

  追问:你怎么会放得这么整齐呀?

  评价:封面朝上,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沿着桌边放,铅笔盒放旁边。这个方法真好,奖励你一个大拇指!

  补充:如果每个小朋友都把书和铅笔盒放得整整齐齐的,教室里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出示图)你有什么感觉?

  评价:是啊,特别的整齐,特别的舒服。

  预设三:铅笔刨刨好

  追问:什么时候把铅笔刨好了

  师:上课之前把铅笔刨好可是非常重要的。等到做作业的时候再刨,那作业就做得比别人慢了。

  小结:刚才我们做了语文课的课前准备。我们可是每天都有语文的呀,每一节语文课,我们都要把和语文有关的物品准备好,并且放得整整齐齐的。

  (2)美术课:美术工具准备好

  美术课的课前准备有什么不一样呀?我们一起来听听美术老师是怎么说的吧。(播放美术老师的话)

  设计意图

  通过美术老师的话和交流活动,知道美术课、体育课等的课前准备和其他的课不一样,并能做好这些课的课前准备。

  (3)体育课:排队静齐快

  体育课的课前准备有什么不一样?

  排队静齐快;像铅笔、小玩具不要放在口袋里,这样我们的体育课才能上得更安全。

  (二)课前心理准备好

  1.预备铃响了,你们觉得小明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

  2.怎样才能很快地集中注意力呢?你们看,这些小朋友想出了什么办法呀?

  3.你们上课之前又用了什么办法呢?

  4.小结:念儿歌、背古诗、唱歌、眯眼休息,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讨论,调动生活经验,知道做好课前心理准备的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

  (三)揭题

  文具准备好了,注意力也集中了,这才是真正做好课前准备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正式上课了。(板书:上课了)

  二、多提问题勤举手

  1.小朋友们学得那么认真,老师奖励你们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小熊上课》。

  2.小熊和你们一样,也读一年级了。他上课的时候碰到了什么困难呀?

  (1)小熊也想提问题,可是它却提不出来。

  追问:那你们说,小熊怎么样才能提出问题呢?

  小结:认真听;好好想;把问题说清楚。

  (2)小熊心里有了问题,可是不知道怎么办。

  追问:小熊已经想好问题了,你们说它该怎么做呀?

  追问:为什么发言要先举手呀?

  预设1:这样老师就知道小熊要提问了;

  预设2:先举手后发言就不会乱,大家就能听得清楚。

  出示图:像他们这样举手好吗?为什么?

  是呀,积极举手非常好,但别人讲的时候要先听,不然吵闹声大,听不清楚。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资源,以《小熊上课》的绘本故事创设情境,引出话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知道怎样才能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应该先举手后发言,为良好的课堂学习秩序打下基础。

  三、儿歌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学得真棒。最后,跟着老师,来念一念这首儿歌。

  预备铃响进教室,

  书本文具放整齐。

  念儿歌,背古诗,

  快快集中注意力。

  认真听,仔细想,

  多提问题勤举手。

  设计意图

  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小结。

  板书设计:

  上课了

  课前准备好

  多提问题勤举手

上课了教学设计3

  1、知识与技能

  ⑴、复习认知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⑵、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共有几句话;讲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了解认知陈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时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课文的文本和插图,通过个别读、认读和指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了解认知陈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时的形象。

  ⑵、练习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中的句子,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的内容,感知陈老师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体现陈老师对同学们是很有感情的。从而教育学生也要像陈老师一样做好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习得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读课文,知道课文共有几句话;讲读理解课文第1—5句话,了解认知陈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时的形象。

  难点:感知陈老师在上课前做了怎样充分的准备,感悟陈老师对待上课的态度和对同学们的负责情感。教具准备:

  眼镜;语文课本;备课本;小黑板;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做舌体操

  ⑴、前后运动6次;⑵、上下运动6次;⑶、左右运动6次;⑷、旋转运动6次;⑸、抖动舌头放松。

  2、嗓音练习

  ⑴、发a??长音3声。 ⑵、发a??短音3声。

  二、复习检查。

  认读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和新词。

  dùnshímòlǜsayaxiàjiànbùh?ǎijiǎnchá顿时

  墨绿色

  腋下

  健步

  和蔼

  检查

  二、新授。

  1、初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几句话?(8句话)

  2、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1—5句话。

  3、学习第

  1、2句。(1)、指名读第

  1、2句话。

  (2)、设问:什么时间?在哪里?都有哪些人?

  kāishǐ

  始

  开

  (3)思考:这一层主要讲什么?

  第1、2句讲:上课铃响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来到教室里。(同学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陈老师也站在教室门口”,表明同学和老师都自觉遵守上课规则。)

  5、学习第3—5句。(1)、老师读3—5句。(2)、分组读。

  (两人一组,其中一位同学指图上细节,一位同学读文中与图有联系的句子。)

  (3)、指名让学生演示课文第3—5句话的内容。

  (4)、情感体会:①、同学们通过学习第3—5句话,你感觉陈老师对待上课的态度是怎样的?

  ②、上课前,我们应该做好哪些课前准备呢?

  三、拓展练习

  ◆、填空,并说一说填的是什么词。

  陈老师四十多岁,戴着一副(

  ),穿着一件墨绿色的(

  )。她腋下夹着(

  )和(

  ),手里提着一块(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第5句话。认知到陈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同学们很有感情。我们一定要像陈老师那样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去尊重老师的劳动。同学们能做到吗?

  3

  五、作业

  1、尝试着背诵课文第1——5句话,看谁背诵的快又好。

  2、预习课文第6——8句。通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那几句话是讲同一个意思的?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下雨了》教学设计3篇

《下雨了》教学设计1

  《要下雨了》

教学设计《要下雨了》是一

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根据教材知识螺旋上升的这一特性,结合新课程提出的低年级学习要求,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综合文本内容,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这

篇文章读来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身便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

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

思想感情。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好奇心强,喜欢追根问底,他们已经初步有了“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体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超越,辅以“思、议、评、演”等手段,注重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基础教育发展纲要》指出:“素质教育基本点之一便是面向全体,从‘无人教育’转为‘为人教育’,将学生看*,具有很大潜能、具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把学生自主质疑或交流讨论后的处的难点、疑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努力引导学生

  体悟、欣赏小鱼的内心世界,抓住文章中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确定了课文的教学目标后,紧紧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自身特点,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们在张扬个性中边学、边悟、边积累、边创造,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受到

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导入课文

  听雷雨声。师:听到了什么?师:能模仿一下吗?生:轰隆隆,轰隆隆

  师:真不错!轰隆隆是ABB式的词语,你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树上也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能找到吗?

  师:下雨前,除了打雷,天阴沉沉的,还有哪些现象呢?

  师:小朋友说的真不错!那么大家知道这种现象预示着什么?

  生:要下雨了。(板书)下雨了(进行比较)

  (在教学活动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处处细致倾听,抓住从学生口中蹦出的玉言,学生的生活经验,提炼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我们的课堂。新世纪的学生,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成长起来,

网络,媒体,社会、家庭都给了他们许多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他们现在的知识面很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或多或少地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程度要活用学生所掌握的各种经验,以服务于教学活动,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拓学习的新领域。将语文放进生活,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而不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

  二、感知文本

  1、初读课文,展开教学:

  标

出自然段

  a.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学生在文中找)教师板书

  b.轻声到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伸”是单人旁,复习单人旁的字。伸出双手,拍拍拍。伸长脖子,扭一扭。伸出手臂,捶一锤。干活累了,伸个懒腰。

  c.在小白兔做的动作中,有两个相反的动作,你们看出来了吗?在书上用“——”画下来。(弯、直)

  d.一人读,一人表演。

  2.学习对话环节

  师:小白兔是通过谁知道要下雨的?

  师:小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有什么表现?

  3.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小燕子和小白兔的对话,用“___”标出来。

  大声喊——你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呀?小白兔非常奇怪.(读)

  师:潮湿,观察字,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潮湿的现象?

  分角色读。

评价读

  师:因为要下雨了,所以燕子飞得很低。(板书低飞)

  4.是要下雨了吗?小白兔往前边池子里一看,小白兔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见小鱼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生:我看见小鱼在吹泡泡。

  师:真是一只仔细的小白兔。那么这和*时我们看见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小鱼经常在水底游的。生:是呀,*时水面是看不到小鱼的!

  师:是呀,所以小白兔觉得——

  生:(齐答)奇怪。

  教学“奇怪”。

  师:那么小白兔想的?怎么问?

  生:真奇怪,今天小鱼怎么在水面上了?

  生:咦,怎么回事,小鱼怎么跑到水面上来?文中是怎么说的呢?请默读5、6自然段画出小白兔和小鱼的对话。教学“空”。

  师:课文中哪一部分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师:你认为小白兔的话应该这样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师:(引导)是呀,太奇怪了,那么小鱼怎么回答小白兔呢?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小鱼说些什么?

  生:我看见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好象在说“哎呀,怎么这么闷呀!”

  生:我觉得小鱼在水里很闷。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因为它在水里不停地吐泡泡,好象在喘气,它肯定在说:“闷死了,闷死了,我都透不过气了!”

  生:我也知道小鱼在水里很闷,因为我知道小雨前水里的氧气很少。

  师:真了不起!是呀,小鱼在水里垂头——(生补)丧气,无精——(生补)打采。那你再读小鱼的话,肯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小鱼的话。

  教学“闷”。外面一扇门,里面一颗心被关在门里面,所以感觉很闷。那么你读了这段话后,你指导“闷”的意思吗?

  因为要下雨,所以小鱼游到水面。

  5.那蚂蚁呢?下雨前,蚂蚁会做什么?找出蚂蚁说的话。(板书搬东西)

  ……正忙着……说话训练

  师:小白兔得知要下雨了,加快步子跑回家,他一边跑一边喊——

  三、总体回顾

  师:(指着板书)因为要下雨了,燕子——小鱼——蚂蚁——

  分角色读全文。

  四、拓展

  你还知道下雨前有哪些现象吗?

  蝴蝶躲在树叶下,要下雨了。

  乌龟背上出汗,要下雨了。

  知了不叫,要下雨了。

  蝴蝶低飞,要下雨了。

  大自然的语言,真实妙不可言!只有留心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下雨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了解雨的形式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

  课前准备: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请生观看雨的片断——视频,引入课题。(5张幻灯片,封面、春夏秋冬各一) 播放优美的雨景。走入讲台,讲:雨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春雨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生机和希望。夏雨暴虐而豪爽。秋雨是那么缠绵,充满了金色。冬雨是雪的使者,雨夹着雪,雪带着雨,纷纷扬扬。美丽的大自然有多少奇妙的现象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啊!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

  2. 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

  二、探究活动

  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

  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

  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三、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3、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

  4、自由举例。

  四、“雨的形成”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

  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

  5. 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五、下雨的好处与坏处

  1、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2.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3 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4、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

  5、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

  6、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

  六、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

  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

  3.说说自己的构思。

  4.自主完成作文。

  六、复习巩固

  讲:我们先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播放幻灯片1什么叫凝结,请一生回答。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一起说什么叫做凝结,边播放。板书:凝结。

  问:发生凝结现象的两个条件是什么?边板书水蒸气,遇冷。

  问: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有那些?同学们说的可真多,说明我们的观察力非常好。

《下雨了》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天气闷热、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说明要下雨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吗”“呀”“呢”所表达的语气,并能用“吗、呀、呢”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使学生懂得下雨前出现天气闷热、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等现象的原因。

  教学思路:

  按“阅读—识字—写话”的顺序进行教学。精讲课文时,要体现由扶到放的原则。对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对话部分以扶为主,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及阅读方法;对小白兔和小鱼的对话部分教师可半扶半放;对小白兔和蚂蚁的对话则以放为主。因为文章对话很多,所以,教师上课时要多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

  小黑板、挂图、录音、动物剪纸、头饰、篮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听录音(下雨时的一些声音,如哗哗的雨声、雷鸣声、风声等)。

  2.刚才小朋友听到了什么声音?(要求学生听仔细,用“我听到了____声,____声,还有____声”的句式讲完整)

  3.小朋友听到了这些声音,就知道是下雨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这里的小动物是通过看到的一些现象知道要下雨了,他们看到了哪些现象呢?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想)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要下雨了。

  5.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注意读好轻声“了”。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

  (1)边听边看课文插图。

  (2)想一想,这篇童话里讲到了哪些动物,主要写了谁?

  2.检查听的情况。

  指导学生用“这篇童话里有____、____、____和____,主要写了____”的句式说话。

  3.自由小声读课文。

  (1)给文章分好自然段。

  (2)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拼读之后再直呼。

  (3)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多读几遍。

  4.检查读的情况。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九个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同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第二自然段:①“大声喊”。在指导学生读准“喊”的字音后,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大声喊;文章中是谁在喊?喊什么?试着喊喊看。②“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呀”读轻声,表示问话,读出语气。用“呀”说一句话。

  第三自然段:“小水珠”。

  第四自然段:①“是要下雨了吗?”“吗”读轻声,表示问话,读出语气。用“吗”说一句话。②“池子”。③“游到水面”。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游。

  第五自然段:“今天”。

  第六自然段:①“回家吧”注意语感。②“淋着雨”。“着”是多音字,让学生说说另外一个读音“zhe”。

  第七自然段:“消息”注意读好轻声。

  第八自然段:“加快步子”。组词。(如数学中的加、减法)

  以上词句,都用小卡片出示,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词句中的生字,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在文中找一找,“要下雨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书上用铅笔画出来,并且看一看是谁说的?

  2.学生默读,找出答案。

  3.检查。(文中一共四次出现了“要下雨了”这句话。第一次是燕子说的,第二次是小鱼说的,第三次是蚂蚁说的,第四次是小白兔说的)

  4.设疑。小白兔、燕子、小鱼、蚂蚁都说要下雨了,这是为什么呀?到底有没有下起雨来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复习生字,用卡片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2.读好下面几句话(出示小黑板)。

  (1)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2)是要下雨了吗?

  (3)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

  3.填空。

  这个童话写了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的对话,从对话中,小白兔知道天(要下雨了)。

  二、导入新课。

  小白兔和燕子、小鱼、蚂蚁说了些什么?他怎么知道要下雨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1.小白兔在哪里遇到了小燕子?齐读第一自然段。

  (1)读后填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感到天气(很闷)。

  (2)理解“闷”。请小朋友想一想下雨时,教室里关好了门窗,你会有什么感觉?(透不过气来)

  (3)文中是谁感到透不过气来?(小白兔)(板书:天气很闷)

  (4)因此,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2.出示挂图1。

  (1)这时,他看到了什么?(这时,他看到了燕子)

  (2)仔细看图,燕子和*时有什么不同?(*时,燕子飞得高;现在,燕子飞得很低。)

  (3)从哪儿可以看出,燕子飞得很低?(燕子就在小白兔头顶上飞)

  (4)小白兔看到了燕子飞得这么低,他感到非常奇怪。从图上可以看得出他在和燕子说话,小朋友想一想,他会对燕子说些什么呀?

  (5)书上是怎样来写小白兔对小燕子说的话的,燕子又是怎样回答他的呢?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幅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二、三自然段)

  (6)小白兔是怎样问燕子的?(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①读出大声喊的语气。

  ②刚才说了,小白兔看到燕子飞得这么低,感到非常奇怪,因此,还要读出什么语气?(奇怪)

  ③看看句后标点符号是什么?(问号)因此,还要读出什么语气?(疑问的语气)

  ④指导学生练读这句话。

  (7)燕子是怎样回答小白兔的?(“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①为什么燕子飞得那么低?(板书:燕子低飞)(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虫子飞不高,燕子要捉虫子,所以他也飞得低)

  ②什么叫潮湿?(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如下雨前墙壁上有水珠,地面有水气等)

  ③辅导阅读燕子的话。

  A 燕子是“边飞边说”,因而读的时候速度快一点儿。

  B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注意读出语气。教师先范读。

  C 教师范读一整段话。

  D 学生练读。

  (8)指导学生看第一幅图后练习说几句话。

  3.总结学习方法。

  (1)仔细看看图,说说小动物和*时有什么不同?

  (2)认真读课文,想想这是为什么?

  (3)有感情地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小白兔听了燕子的话,似乎不大相信,心里想:(出示小卡片)“是要下雨吗?”

  2.出示挂图2。

  (1)小白兔往前跑,从图上可看出小白兔来到了什么地方?(小白兔来到了池子边)

  (2)看图说说小白兔看到了什么?(小鱼)

  (3)小鱼和*时有什么不同?(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了)(板书:小鱼游出水面)

  (4)这是为什么呀?小白兔又不明白了,于是,他又要过去问小鱼。他们说了些什么呀?小朋友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图上的内容?(四至六自然段)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白兔和小鱼的对话。

  (6)小白兔对小鱼说了什么?(“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指导学生朗读。

  (7) 小鱼是怎样回答的?(“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

  ①小鱼为什么要游出水面?(水里闷,出来透透气)

  ②再一次理解“闷”。

  ③指导朗读,读出关心小白兔的语气。

  A 请一位读得好的同学带读,其他同学跟读。

  B 指名读。

  (8)指导学生看图练习对话。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小白兔听了小鱼的话,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小黑板出示:“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什么叫“连忙”?能不能换个说法(词)?(赶紧、赶快)什么叫“挎起篮子”?(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挎篮子的动作,让学生知道挎篮子和提篮子不同。挎篮子,篮子要放在臂弯里)这时,他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蚂蚁)

  2.出示挂图3。

  (1)想一下,小白兔看到蚂蚁会说些什么?

  (2)蚂蚁知道要下雨了吗?(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3)说说蚂蚁为什么要往高处搬家?(板书:蚂蚁搬家)

  (4)自由读课文,说说是小白兔告诉小蚂蚁要下雨了,还是小蚂蚁告诉小白兔要下雨了?(结合理解“就要”)

  (5)指导朗读蚂蚁的话。

  六、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白兔听小燕子说要下雨了,不大相信;后来又听小鱼也说要下雨了,他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现在,听蚂蚁也说要下雨了,他怎么样?

  2.出示挂图4。

  (1)看图说小白兔怎么样?(加快步子往家跑)

  (2)一边跑,他还一边喊——引读“妈妈,妈妈,要下雨了!”(读出紧张的语气来)

  (3)引读第九自然段。(忽然一声雷。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板书: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七、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读课文。思考: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小白兔感到天气很闷,看到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你知道下雨前还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蜻蜓低飞,地面潮湿,蛇过道等)

  2.巩固练习。

  (1)填空,再把句子读一读。

  ①下雨前,燕子飞得( )。

  ②下雨前,小鱼( )到水面上来。

  ③下雨前,蚂蚁忙着搬( )。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说说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二、巩固生字。

  1.指名中差生读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

  2.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指导学生分析记忆字形。

  (1)仔细看,说说哪些字是左右结构,哪些字是上下结构,哪些字是左中右结构。

  左右结构:喊、低、珠、吗、池、吧、加。

  上下结构:息、今。

  左中右结构:游。

  (2)哪些字容易记,用什么方法呢?(呀、吧、吗;牙、巴、马是学过的字,加“口”;池、今、加都是由熟悉的部首和独体字或部件组成的)

  (3)“喊、珠、低、游”比较难记,重点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组词、扩组。

  喊:口字旁,右边的笔顺是一厂。

  珠:王字旁,右边的'笔顺是。

  低:单人旁,右边的笔顺是(不要忘掉“最低”的一点)。

  游:三点水旁和中间的方是认识的,右边是一撇、一横,下面一个“子”。

  3.指导学生书写。

  (1)要求学生把生字抄写在作业本上,每个四遍,用能组词的字组词。

  (2)同桌学生相互检查更正,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练习。

  1.请四位同学戴好头饰,上台复述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整理句子的顺序(用序号标出)。

  ( )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感到天气很闷。

  ( )他又看到鱼儿游出水面。

  ( )他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

  ( )这时,他看到燕子低飞。

  ( )小白兔看到了蚂蚁搬家。

  ( )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

  ( )小白兔加快步子往家跑。

  3.指名读课后第三题,分析题目有几项要求。(先读句子,再用“吗、呀、呢”说话)

  (1)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出语气。

  (2)指导学生用“吗、呀、呢”说话。

  板书:

  27 要下雨了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上课了作文3篇

上课了作文1

  上课了,今天上数学课。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是7乘以8是多少,口诀怎么读。这时小猴举起了手说:“7乘以8等于56,口诀是这样读:七八五十六。”牛老师说:“你真聪明。‘ ’呼噜,呼噜,是小猪睡着了。

上课了作文2

  原本以为今天晚上是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可是没有想到突然之间老师要补课,这是因为星期三下午的课因为老师临时有事而耽误了一节课!

  我们宿舍的人根本不想去,我们明天下午就是要期中考试了,大家也没有什么信心,在这个时候需要努力学习了,不过有了这个也没有什么问题,去了之后也可以看书学习!

  我们去的时候也算是比较早的,去了的人不是很多,由于这是临时增加的,而且有的人还在这个时候有自己的.事情,因此没有来得人不少,尤其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一看就知道缺少了很多人,因此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开始点到!

  在教室里点到的时候,不少人就是在这里在这里帮助别人了,就在这里答道,有的时候就会有几个人一起答道,这个时候就会让人感到可笑之极,不过大多数人都还是一下子过去了,老师也没有注意到,不过这也是因为老师不想计较!

  我们班级的班长今天晚上就没有来这里,当时候就有两个人一起答道,而且第一次以后有人答道了,被老师发现了,之后又一次开始,这个时候还是有两个人这就使得班长不得不暴露出来了。

上课了作文3

  今天我们姐弟俩又去了辅导班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让我们注拼音。我注了两个字得到了16分,其余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遍,我听懂了,又全注对了,老师又给我们讲拼音释字意,我全 明白了,且做了一遍,老师给我改了100分,今天我太高兴了,因为我又学会了一种本领。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10篇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1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并积累语言以外,还要增强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为了打造好这个*台,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2、努力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教师和他们是*等的。他们可以去评价老师的教学。对于学习,他们必须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思考,从而初步建立不唯书、不唯师的意识。因此,这节课上,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布置适合自己的作业和说出本节课令自己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地方。教学写字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字,并提醒同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此外,在课堂上,我还巧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真会读书,让老师又一次回到了2001 年7月13日的夜晚;谢谢你,你们写字给了老师和同学们美的享受等。让学生在我的评价中找到学习语文的自信和乐趣。

  3、“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

  4、“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努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们谈到了刚闭幕不久的雅典奥运会,课后我又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5、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恰到好处地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

  当然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教学当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为我们共同的进步,我恳请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真知卓见!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快乐和自豪。

  3、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快乐和自豪。

  教学准备:课件

  5分钟经典诵读。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1课,齐读课题——《我们成功了》。大声告诉大家谁成功了?大声告诉大家,我们怎么了?想告诉别人什么,读的时候就强调什么。我们指谁?干什么成功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指读。

  2、出示难读的三句话,问:谁能把它读好?读好的学生加章。

  3、齐读课文。

  4、男女赛读。读的要求,每个人都要用手指,每个人都要张嘴,要读得整齐。听的要求,每个人手指着书,眼睛看着书。读得不好或听的不好,要罚读一遍。女生先读。

  5、开火车读词语。

  6、用手指字,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二)精读课文,提一个问题。

  1、我们成功了,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A词义相加法理解“不约而同”

  B读后总结提问:课文写了北京哪两个地方的人们非常激动开心?只有这两个地方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不只这两个地方?

  C不只北京城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全*每个角落都如此。那一刻,我也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消息。当听到北京胜出时,我情不自禁地欢呼着从沙发上跳了下来,同时,我也听到外面有非常大的欢呼声,接着听到了放鞭炮和礼花声音。人们像庆祝节日一样庆祝这一时刻。

  3、申奥成功,我们为什么那么激动,那么高兴呢?出示资料。

  清朝末年,清朝*腐败无能,*人在奥运会上不但得不到金牌,还令外国人嘲笑,他们称我们为“*”。新*成立以来,我们不断地努力拼搏,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不断地增多。

  在1993年,我们*就曾申办过奥运会,结果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投票决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申办城市有北京、巴黎、多伦多、大阪、伊斯坦布尔。最终,国际奥委会选择了北京作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一起来看一段录象,当奥委会*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属于北京时,人们是如何得激动。

  4、自由练习朗读。指名朗读。

  (三)指导写字。

  申,竖写在竖中线上,是主笔,要长。

  匹,笔顺。

  互,左斜。

  三、讲故事。

  《小猪唏哩呼噜》

  板书:

  我们成功了

  激动、快乐、自豪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我们成功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三册第十一课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北京终于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人们得知喜讯聚集在一起欢庆北京成功的情景。因此,在教学申不宜采用理性研读的方式,甚至对文章的结构也无需梳理,而是应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中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教具准备:

  CAI课件

  课前准备:

  激发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播放全国各地欢庆的录像片断。

  提问:同学们,刚才看了一段录像,你们从他们的'表情及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怎样?

  (激动、高兴)他们说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2、板书课题:11、我们成功了(齐读课题)

  [这一设计将创设情境作为激发学习动机的载体,促使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感知、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时老师有要求:

  ①生字可以借助树叶里的拼音来认读,难读的字或词语要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②标出自然段段数。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3、1993年我们北京就申办过奥运会,但却以两票之差失败了,经过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当这喜讯传来,人们都怎样?(人们不约而同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①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

  (没有事先约定却做了同一件事)

  ②出示小黑板,比较

  北京变成欢乐的海洋。

  北京立刻变成欢乐的海洋。

  ③老师读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闭上眼晴想象当时的北京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借助想象读懂课文,在课文的文字符号与现实生活图景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4、请睁开眼睛,带着你们的想象齐读二、三自然段。

  ①出示课件,我们想了,读了,再来看一看北京的夜晚。

  ②人们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用动作表演)

  ③当你们成功了,梦想变成了现实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呢?

  (请同学表演)

  ④让我们一起加入北京庆祝的人群中,一起去欢呼,去跳跃吧。(学生自由表演)

  5、我们成功了,不仅是北京成功了,申奥成功了,更是*成功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课前学生已经搜集了有关奥运的资料,请展示,让我们一起了解①1894年6月,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会议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②首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至15日在雅典举行,*接到邀请,但未派人参加。(3)1924年开始举办冬季奥运会)。想想,你能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

  [这一设计是要学生饱含激情的用动作、语言来抒发自己强烈的向往和无比兴奋、无比自豪的心情。]

  三、朗读全文

  1、学生带着激动、自豪的心情朗读第十一课。

  2、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激动,老师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最后,让我们一起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申奥成功了,*成功了。

  四、附板书

  我们成功了

  *

  中华世纪坛

  几十万群众

  人如海

  欢呼

  歌如潮

  北京

  欢乐的海洋

  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创设情境,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到申奥成功那晚的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中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升华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搜集资料,将课内知识引向课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入景、入情、情景交融之中,想像驰骋,学得愉悦,气氛活跃,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结合课文积累3个成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外搜集和了解有关奥运会的资料,生字宝宝图片,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两张班级的奖状,回想当时的心情和表现。

  2、播放2008申奥成功录像。

  3、指名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是的。他们的心情十分激动,他们都在高呼着同一句话:我们成功了(点击课件出示)

  5、指名读,齐读课题。

  点评:联系班级的实际,让学生做一回成功的体验,为理解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激动的心情打下情感的基础。录像的播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为学生对陌生的申奥增加些许感性的认识。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认读生字。

  3、指名读,选读出现生字最多的三句话。课件出示。

  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们挥舞着*,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4、师生合作读课文。

  点评:选取包含课文中大部分生字的三个句子,进行读字、读句的训练,实现了识字教学与朗读教学的完美结合,识字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朗读也显得更有梯度。

  三、重点研读,体悟感情。

  1、齐读课文第一段。

  2、理解“喜讯”指什么?

  3、穿插学习“申奥情节”,体会申奥能够成功是很不容易的。

  4、难怪人们会这么高兴,这么激动,“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理解“不约而同”、“涌”

  5、结合课件理解“欢乐的海洋”。随机板书:欢声笑语。

  6、指名读,齐读第一段。

  7、是啊!整个北京城,整个*,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广场更是聚集了几十万群众。接下去,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儿的人们是怎么欢庆的?自由读第二段。

  8、理解“聚集”、“几十万”,指导朗读,随机板书:人山人海。

  人们是怎么庆祝的?理解“一遍遍”。随机板书:欣喜若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这句话。点评:穿插学习“申奥情节”,是对文中空白的及时补充,是学生的主动需要。对于真正体悟文中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不可或缺的。“欢声笑语”、“人山人海”、“欣喜若狂”三个词语的出现,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积累了词语。

  四、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读到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而且还学到了三个成语,指板书,齐读。

  2、读一读,记一记。(写在书本的插图下面)

  3、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那么现在北京又在为2008年奥运会做些什么呢?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新词。

  2、学会书写10个生字、新词。

  3、让学生了解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4、通过学习,是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书写10个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成功后激动、欢乐和自豪的心情。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现在会自己穿衣服吗?

  (学生回答。)

  那么,不会穿衣服的时候有吗?从自己不会穿衣服到会穿衣服又算什么呢?

  (其实,我们从自己不会穿衣服到会穿衣服就是一种成功。)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成功的课文。

  2、板书课题(课件展示):

  我们成功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⑴教师范读课文(播放动画)

  提示:看动画,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⑵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提问:读了课文你能说些什么?

  2、生字教学:

  ⑴读课文,勾划生字、新词。

  ⑵演示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学习“功奥讯传约聚挥锣淌泽拥扬”12个生字。

  (鼓励学生认识生字也是一项成功,如果大家能读课文更好,这又是一项成功。)

  ⑶巩固生字,再感知课文内容。

  3、写字教学:

  ⑴教师范写。

  演示生字的书写笔顺,让学生通过一种直观的过程来学习。

  (提示学生要准确的书写,还要认识和会写这些字。)

  ⑵“我会写”展示。

  4、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

  提问:课文中讲什么取得成功了?

  (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

  (提示学生多读课文,帮助理解。)

  三、指导读书

  1、小组自由读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了解到了什么?

  3、表演读书游戏。

  四、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再感知课文内容。

  2、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讲了什么?请说一说。

  2、点生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同学们,课文中是讲什么取得成功了?

  (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

  1、刚才有同学已经再一次读了课文,奥运会申办成功是什么时间呢?又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举办?

  2、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人们的心情又如何呢?

  3、*人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采用以读促教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使学生既动口又动脑的多感官发展。)

  三、指导读书

  1、开火车读课文。

  2、表演读书游戏。

  四、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再感知课文内容。

  2、书写生字、词。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引入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习得语言。

  【设计特色】

  以学习汉字及训练语言文字的能力为重点,运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讯、传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指导朗读的语气和表情。

  4、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

  2、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出示福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福娃是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而设计的吉祥物。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它每4年举行一次。能举办奥运会就显示了国家强大的实力,因此,很多国家的城市都想申请举办奥运会。1993年,我国北京申办奥运会以2票之差输给了澳大利亚的悉尼。非常可惜!但是*人民没有泄气,北京继续申请举办2008年的奥运会。在2001年7月13日,申奥城市选举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最后的结果。晚上。消息终于传来: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的伙伴吧!(学生互相说)

  3、指名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由初读课文

  我们成功了!多么令人自豪和激动啊!就让我们进入11课,在课文生动的语言中感受这种自豪和激动吧!请翻开书自由读课文,将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三、自学交流

  1、相信大家都从课文当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那就让我们放飞手中的气球庆祝这次成功吧!(点击课件:生字气球)

  ⑴这些字宝宝你们都认识吗?请大家看着拼音读一读。

  (2)去掉拼音你们认识吗?

  (3)观察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

  (4)谁来读一读。

  专—转

  转---传

  萝---锣

  陆---击

  用---拥

  包---抱

  目---泪

  军---挥

  杨---扬

  2、字宝宝们都找了朋友组成了词语,你们还能和这些词语交上朋友吗?(点击课件:出示词语)

  挥舞

  锣鼓

  高呼

  击掌

  拥抱

  泪水

  流淌

  奥林匹克

  飘扬

  表演一下:击掌、拥抱

  自由读,指名带读。

  3、游戏巩固

  (1)找朋友游戏

  (2)“最佳搭档”——

  一个学生比划、形容生字,一个学生猜字。

  4、字、词宝宝们要回家了。下面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你能来读一读吗?

  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们挥舞着*,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

  人们相互击长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四、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从这些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举国关注的日子,那时,同学们刚刚两、三岁,对那个时刻没有什么印象,下面,就让我们在录象片中,重温当年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播放录象)

  2、说说你看后的心情怎样?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

  3、听范读

  (自豪、骄傲的语气)

  4、录音读的怎么样?你听出了什么?

  5、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老师要仔细看你们的表情、听你们的声音,哪些小朋友表情好、读得又好,老师就请他到台上来读给大家听。好了,开始练习朗读吧。

  6、指名朗读学生喜欢的自然段。

  7、人们聚在一起欢庆这快乐的时刻。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欢庆的行列?

  女同学表演读第二自然段,男同学表演读第三自然段。

  8、申奥成功了,*成功了。2008年,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将齐聚*北京,参加奥运会。你们有信心让奥林匹克的旗帜在*北京高高飘扬吗?

  那就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生读第4自然段)

  2、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生齐读:我们成功了)

  五、拓展延伸

  “我为2008奥运出力”

  说说我们能为2008年奥运会作些什么?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我们成功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三册第十一课的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写的是北京终于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人们得知喜讯聚集在一起欢庆北京成功的情景。因此,在教学申不宜采用理性研读的方式,甚至对文章的结构也无需梳理,而是应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品味,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本课的生字比较多,大部分生字可以用熟字来记忆,但有个别生字比较难,如“聚、讯、泽”中下生可能会难记一些。课文的句子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从文字中理解意思,很多学生会有困难。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重点教学“传、泽、呼、挥、泪”等生字。会写“拥、抱、扬”三个字。

  2、学生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字,重点教学“传、泽、呼、挥、泪”等生字。会写“拥、抱、扬”三个字。

  2、学生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拥、抱、扬、泪、洋”相”六个字。

  2、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板书“成功”,并用这个词语练说一句话,说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

  2、揭示课题,说说课文中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3、看申奥成功的专题片,问:“看了此片,你想说什么?

  4、导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的。

  5、出示本课学习目标,老师说一下。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

  2、请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读,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不容易读准、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一练。

  3、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4、同桌或小组读,互相正音、评议。

  三、指导识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读。

  2、小组合作,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3、交流识字经验:说说你是怎样记这些字的,如,利用熟字学生字:专-传、军-挥、萝-锣、用-拥、包-抱、目-泪。

  4、生字组词

  四、朗读感悟

  1、老师放录音。

  2、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美。强调课后“我会读”的三句话。

  3、相互欣赏有感情地朗读,分享美读的快乐。

  4、同桌赛读,或小组赛读,或男女生赛读。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观察字形结构。

  2、说说你要给同学们提醒的事项。

  3、教师范写,讲清楚结构注意的地方。

  4、学生练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齐读。

  2、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

  二、导入:

  1、师:出示奥林匹克旗帜,你对它知道了多少?

  2、师:为什么不早些在*举行呢?孩子们,其实,我们*在1993年的时候,就开始申办奥运会了。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最终投票中,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1年7月13日那个不*凡的日子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了!那是一个怎样的不面之夜啊!全国人民热血沸腾,载歌载舞;13亿炎黄子孙挥舞着*,一遍又一遍地欢呼:“我们赢了!”“我们成功了!”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感人的场景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3、教师板书课文题目。齐读

  4、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理解课文

  1、播放申奥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申奥的经过是艰难的,为下面理解成功埋下感情基础。

  2、边看视频,边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们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感情。(感情朗读)

  3、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是啊!孩子们,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也是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更是*赢了,让我们再次和13亿炎黄子孙一起欢呼:“我们赢了!我们成功了!”

  5、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回家收集有关申奥或奥运会的资料,同学之间共同交流。

  附板书

  我们成功了

  * 中华世纪坛

  几十万群众 人如海

  欢呼 歌如潮

  北京

  欢乐的海洋

  教学反思:

  教学时先创设情境,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到申奥成功那晚的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在情景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有关的句子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人们在中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再通过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升华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布置回家搜集资料,将课内知识引向课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入景、入情、情景交融之中,气氛活跃,学生的潜能得到开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8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胜出后,历史的瞬间成了欢乐的永恒,*人终于圆了一个世纪的奥运梦。作家肖复兴也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及激动,写了这篇《向往奥运》,全文表达作者申奥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也表现了作为一个*人的骄傲与自豪。文章语言晓畅,情感真挚,耐人寻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操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对于十几亿华夏儿女来说是一个沸腾的夜晚。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成功了”这句话,我们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而对于2001年还就读幼儿园的孩子们说,也许早就没有印象了,更不用说那种深刻的感悟了。对于“申奥”,孩子们究竟了解多少,对于课文中的“激动”,孩子们能从心底感受到吗?毕竟,申奥的艰辛,申奥的曾经失败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还仅仅是一个会读的词和句子。对于奥运会,五环旗,或许孩子们还能联想到冠军,奖牌,而对于申奥,那可真是陌生啊。而对于申奥背景的了解,关系到孩子们能否匆匆文本中真正的感悟。

  一、抓住重点字词,鼓励发现

  就像我想到的一样,尽管请学生事先预习了课文,查找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还是没有一个孩子能说清楚“申奥”,看着他们迷茫的眼睛,我庆幸,我做足了准备。

  就从文本的字词出发,鼓励孩子们探究文本,发现问题。

  出示“2001年的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了”。请孩子们找出关键词“申办”,既学习了生字“申”又引出“申请”这个词,“申请’是孩子们已有的积累的词汇,比如“我申请假如少先队”,“我申请免考语文”,这样充分挖掘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去体会,理解词语的意思,真是一个捷径啊。知道了“申”的含义,下面就好办多了。“申办”就是申请举办,聪明的孩子都为自己的正确见解感到兴奋。老师在不失时机地讲一讲申奥的经历以及申奥的结果,对于理解文本,理解后面的好词好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师备教材的时候,除了充分挖掘那些关键字词,好字词的同时,还应该不忘记备好“学生”这本教材,挖掘课文中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或理解不到位的词语。

  二、变换朗读方式,深层品味

  巧用音乐课中的音乐演唱形式,在适当的时机,过渡到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深层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文中第2段有这样一句话:“人们挥舞着*,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通常的处理是抓一抓“挥舞”这个词,请同学们激动地大声地朗读“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仅仅这样够吗?*前聚集着几十万群众。如何让孩子们进入情境,体会到当时群众们那种近乎疯狂地庆祝盛况呢。看到“一遍遍”,我灵机一动,可以让孩子们多读几遍,充分朗读,在演唱形式中的“一领众和”何不把它变为朗诵形式呢?他可以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当时热闹的情形,对于领会后面的“人如海,歌如潮”以及“几十万群众”的句子所描绘的真实情况。确实,在课堂中,起伏的含口号,“一领众和”的朗诵形式令孩子们激情高昂,一遍遍地朗读再现,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时,再顺势问一问我们班有几个人,孩子们答道“30人”,那么*广场呢?“几十万群众”,孩子们懂了,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是多么欢欣雀跃的时刻啊!就在这朗诵中,孩子们进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了2001年的那个夜晚。我相信,现在,那个夜晚也属于学过这篇课文的孩子们。

  三、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内化

  在课堂中,我们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阅读个体,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积极地思考,尽情地展示,感悟真情,感悟文化,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受。文中有这样一句“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启发孩子们从对应的画面,“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的深刻含义。有的孩子说:“任就是让的意思,让泪水自动地流下来,不停地流。”“是啊,这跟*时的流眼泪一样吗?”“不一样,这是激动的泪水,是高兴的泪水”“不一样,*常流点眼泪就不好意思了,这时候,太激动了,流了眼泪还是再流。”“对啊,*常我们说有泪不轻弹,而在这非同一般的时刻,我们是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为什么呢?这激动里包含着什么?”“包含着希望”“包含着喜悦”“包含着信心”“包含着幸福”“是啊,也包含着艰辛啊,正是我们不断地努力,始终坚持,才盼来这成功的时刻。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假如你那时也在*广场,你会激动地做些什么?你会以什么来庆祝呢?”(写话:我们成功了,我激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时候的写话练习无疑使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写下了心中的所想,把对课文的理解内化为心灵深处的语言,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融入作者的真情实感之中。有的小朋友写道:我激动地一蹦老高;我激动地手舞足蹈;我激动地大声喊叫;我激动地跟着一起欢呼;我激动地敲起锣,打起鼓……

  读心中所读,想心中所想,写心中所写,这是我们希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做到的。却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多维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巧引导,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真实的感悟。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初步了解课文按不同地点连段成篇的方法。

  4、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2、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1、教师重点强调生字读音。

  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句子中生字的字音。

  教师辅导讲解。

  2、借助熟字识记生字。

  出示卡片。

  教师帮助识记。

  四、写字指导。

  1、观察分析字的结构。

  2、讲解字的主笔。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

  五、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欢乐场面?

  2、学生讨论得出:*广场和中华世纪坛。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2、通过读,了解课文按不同地点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2、还记得这情景吗?谁知道是什么时间?

  3、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自由读课文:课文中介绍的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你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读出激动自豪的语气。

  3、小组内开火车读。

  4、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5、师生读课文。

  6、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申奥成功时举国欢腾的景象,学习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申奥成功时举国欢腾的景象,学习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课前准备:向家长了解或通过看报查资料搜集申奥成功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一段7月13日夜晚人们在街头狂欢的多媒体课件,观看之后,师导入:小朋友们,瞧!人们多开心,多激动呀!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喜事吗?学生们一定会有多种猜测:国庆节,比赛成功了,狂欢节等。这到底是什么日子呢?

  (生回答)同学们真不错,猜对了,是呀,在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全*人民的心沸腾了!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的成功。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赢了,中华民族赢了。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课件朗读)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

  2、学生自读画出的生字。(课件出示学习生字)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组长带领大家逐一读生字新词,接着说说你和哪个字交上了好朋友,请你把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然后逐一读课文,其他同学及时正音,最后全班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四、入境悟情,读中品味

  1、引导:小朋友们,*北京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获得了成功,你心里怎么想?是呀!多高兴、多自豪呀!让我们牢记住这个日子,一起来读读第一节,

  2、老师先提问:小朋友们,这么高兴的事,你想怎么庆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们来看看*广场的人们是怎样欢庆的吧!从画面上看,几十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挥舞着。瞧!高呼着,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让学生从画面上理解“聚集”了几十万群众,体会狂欢的场面。让学生做做挥舞的动作。然后,引导学生:你能把刚才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其中“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这三句高呼。让我们用比赛形式来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激动。

  3、在中华世纪坛前,谁来到了人们的中间,体会*也来到人民中间参加欢庆活动。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伟大、自豪的事。

  加上动作读一读。做做相互击掌、相互拥抱的动作。

  五、拓展延伸,创新学习

  说说你将为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做些什么?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5)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5篇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知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知4个部首。

  4.认知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教具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课型】

  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看看(放录像),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动物?看清楚说。(这幅画面上有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和孔雀)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巴)这节课俺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2、各自轻声读儿歌。

  3、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4、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5、讨论:这首儿歌告诉俺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

  一、二两节。

  (二)、细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三)、细读课文第二节。

  1、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同学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俺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同学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俺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假如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同学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⑩分角色朗读第

  一、二节。

  (四)、学习三问、三答的方法,比比水牛、山羊、燕子的尾巴。

  1.放录像,同桌的同学练习提问并回答。

  2.指名同学回答。

  (五)、识记局部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局部。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六)、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

  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俺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同学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同学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局部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俺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同学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

  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同学编儿歌《比嘴巴》。

  七、识记局部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三、课堂小结

  (一)总结:

  这首儿歌的题目叫《比尾巴》,通过比较告诉俺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看录像,学编儿歌《此嘴巴》。

  过渡,动物的尾巴不一样,也有许多动物的嘴巴不一样,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比比几种动物的嘴巴,编一首“比嘴巴”的儿歌。

  1.放录像,仔细观察公鸡、鸭子、老鹰三种动物的嘴巴。

  2.提出要求:①三问三答,②回答问题语句要完整;③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3.同桌讨论。

  4.指名同学编儿歌《比嘴巴》。

  (三)、识记局部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四)、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四、布置作业练习书写生字

  五、板书设计

  比尾巴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的

  长

  好像

  猴子

  松鼠

  扁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2

  杨屹,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现任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从教17年来,她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情趣教学法”。1991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先后多次在全国级、省级教学研究会上执教公开课,其中两堂录像课被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选送菲律宾进行文化交流,撰写的《低年级阅读教学情趣教学模式》于20xx年收入《当代小学教学模式经典》一书中。“情趣教学法”等教改成果得到了国内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机械割裂的,它们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学生应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设计特色]

  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心灵中.与其一起经历“长大了”的心理历程。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生活。

  1.板书课题。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2.指导读课题。点拨在“马莎”后面稍微停顿一下。

  3.理解课题。说一说:你从文章题目中了解到朋友马莎的哪些情况?可引导学生从朋友的名字,朋友的愿望两方面谈了解。

  (紧紧围绕课题,从书写、朗读、理解三方面进行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将读、说、写多种训练有机融为一体,体现语文所具有的工具特性。对于课题的揭示,运用了解新朋友情况的方式,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激活学生进一步结识朋友的欲望,融入了语文的人文性。)

  4.自由读书。提出读书要求:

  (1)读书姿势要端正。

  (2)划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二、趣味识字,联系生活。

  1.和生字朋友打招呼。

  导语:看到大家读书这么认真!瞧,生字们忍不住也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现出这样的画面:从翻开的书页中,一张张生字卡片飞了出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

  学生边和字朋友招手,边叫他们的“名字”。

  2.和生字朋友玩游戏。

  (1)生字朋友做热身运动。即课件中整齐排列的生字卡片重新转换位置。

  (2)学生们做充分准备。每位同学都拿出各自的生字卡片,读一读、记一记、排一排。

  (3)玩捉迷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①仔细观察大屏幕,看准哪个生字朋友藏起来了。

  ②迅速在自己面前的字卡中找到它。

  ③将字卡举起来,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在学生找到藏起来的生字时,针对每个生字的特点,可相机采用以下方法深人识记:

  “脏”字与“觉”字采用组词的方法理解。

  “扫”字与“倒”字的理解则采用表演“扫地”“倒水”的方式解决,这也为学文习课时的表演奠定基础。

  “穿”字可用说话的方式理解。如:说一说“我今天穿了一件怎样的衣服”,或猜一猜“穿什么样衣服的是谁”等等。

  “懂”字是本课笔画最多,难以记忆的生字之一,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记忆。

  “发”字是本课的多音字,让不同读音的“发”字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如“她把头发卷成卷”“马莎发现地脏了”,让学生在读句子中辨析。

  (将生字的学习过程放置到学生日常熟悉的游戏情境中去,先与生字朋友打个招呼,再与生字朋友一起玩游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经历读准字音——分辨字形——尝试运用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学得积极、认得主动。)

  三、整体感知,进人生活。

  学生自主分段读书,了解新朋友“马莎”更多的情况。

  四、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1.朗读品悟,体会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意思。采用为“真想”换词的方式,重点体会马莎特别想长大的强烈愿望。

  (2)指导朗读。先请和马莎有同样想法的小朋友读,读出与马莎同样的迫切心情。

  (‘‘上学了,长大了!”是一年级小学生在此年龄段较为普遍的想法,教学中扣住关键词“真想”,让有同感的学生来朗读.读出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2.出谋划策,积极参与。

  (1)启发想象

  点拨:怎样才能长大呢?(出示马莎正在冥思苦想的图片)大家快帮好朋友想个主意吧!

  (2)找准重点语句。把写马莎想法的句子划下来。提醒学生将句子划完整,注意表扬划书拿尺子,把线划得又细又直的同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它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对于习惯的培养,不同学段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3)深人理解。

  ①读句子——“马莎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又学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

  ②课件演示。站在镜子前穿着小红鞋,梳着娃娃头的小马莎换上了细细、尖尖的高跟鞋,顶起了长长、弯弯的卷头发。

  ③再读句子,思考:马莎是否只想了刚才的两种办法。引导学生通过“好多”及“省略号”感受到马莎还有诸如穿上大人的衣服、戴上大人的首饰等让自己尽快长大的方法。

  (4)评价一下马莎想快快长大的办法。

  (“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不到学习情境中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将-.T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学ee,采用学生们为朋友马莎拿i,-g、了解和评价朋友的想法的方式,让他们始终站在马莎的身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着*等的对话,想“马莎”所想,急“马莎”所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进人情境,真实体验。

  (1)导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读读后面的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学生回答,板书“扫地”“倒水”

  (2)合作排演。三人小组选择“帮妈妈扫地”或“替爸爸倒水”任何一件事,把马莎家中发生的情景表演出来。

  (3)情境表演。

  ①表演“帮妈妈扫地”。重点指导妈妈夸奖马莎的.话,可采用如下方式引导体会:

  a.采访马莎妈妈,说说看到孩子帮忙时自己的心情。

  b.再请一位妈妈表演,比较谁演的像。领悟先回忆,再模仿的朗读方法。②表演替爸爸倒水。

  a.比一比谁最有眼力,通过表演能看出马莎爸爸此时的心情。从爸爸“摸”马莎头的动作中,从爸爸说话时的表情中感受他高兴的心情。

  b.采访小马莎:你现在还是娃娃头,穿着小红鞋,为什么爸爸、妈妈却都说你长大了呢?

  (情境表演的着力点放在体会父母心情的愉悦上,通过表演,感受帮别人做事给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父母对自己做法的肯定。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品悟到“长大了”的真正含义。)

  (4)体验升华。全家人都夸马莎长大了,还会有谁夸她,夸她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到,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真的懂事了,能帮助别人,替大家着想。

  5.再读课题。通过朗读,让马莎知道我们都在替她高兴。

  五、课后延伸,拓展生活。

  回家后做一件让别人也夸你长大了的事情。

  【评点】

  “大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0”“设计”从“趣味识字”入手,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在面对马莎“长大了”的问题,多角度、多层面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去设身处地地参与感受,并付之道德实践。这条与生活相联系的红线,较好地说明了这种联系不仅不是对生活的异化,而是对儿童真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机械割裂的,它们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学生应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熏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心灵中,与其一起经历“长大了”的心理历程。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生活:

  1、板书课题。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2、指导读课题。点拨在“马莎”后面稍微停顿一下;

  3、理解课题。说一说:你从文章题目中了解到朋友马莎的哪些情况?可引导学生从朋友的名字,朋友的愿望两方面谈了解。

  (紧紧围绕课题,从书写、朗读、理解三方面进行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将读、说、写多种训练有机融为一体,体现语文所具有的工具特性。对于课题的揭示,运用了解新朋友情况的方式,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激活学生进一步结识朋友的欲望,融入了语文的人文性。)

  4、自由读书。提出读书要求:

  (1)读书姿势要端正;

  (2)划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二、趣味识字,联系生活:

  1、和生字朋友打招呼;

  导语:看到大家读书这么认真。瞧,生字们忍不住也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现出这样的画面:从翻开的书页中,一张张生字卡片飞了出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

  学生边和字朋友招手,边叫他们的“名字”。

  2、和生字朋友玩游戏。

  (1)生字朋友做热身运动。即课件中整齐排列的生字卡片重新转换位置;

  (2)学生们做充分准备。每位同学都拿出各自的生字卡片,读一读、记一记、排一排。

  (3)玩捉迷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①仔细观察大屏幕,看准哪个生字朋友藏起来了;

  ②迅速在自己面前的字卡中找到它;

  ③将字卡举起来,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在学生找到藏起来的生字时,针对每个生字的特点,可相机采用以下方法深入识记:

  “脏”字与“觉”字采用组词的方法理解。

  “扫”字与“倒”字的理解则采用表演“扫地”“倒水”的方式解决,这也为学文习课时的表演奠定基础。

  “穿”字可用说话的方式理解。如:说一说“我今天穿了一件怎样的衣服”,或猜一猜“穿什么样衣服的同学是谁”等等。

  “懂”字是本课笔画最多,难以记忆的生字之一,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记忆。

  “发”字是本课的多音字,让不同读音的“发”字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如“她把头发卷成卷”“马莎发现地脏了”,让学生在读句子中辨析。(将生字的学习过程放置到学生日常熟悉的游戏情境中去,先与生字朋友打个招呼,再与生字朋友一起玩游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经历读准字音——分辨字形——尝试运用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学得积极、认得主动。)

  三、整体感知,进入生活:

  学生自主分段读书,了解新朋友“马莎”更多的情况。

  四、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1、朗读品悟,体会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意思。采用为“真想”换词的方式,重点体会马莎特别想长大的强烈愿望;

  (2)指导朗读。先请和马莎有同样想法的小朋友读,读出与马莎同样的迫切心情。(“上学了,长大了。”是一年级小学生在此年龄段较为普遍的想法,教学中扣住关键词“真想”,让有同感的学生来朗读,读出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2、出谋划策,积极参与。

  (1)启发想象。点拨:怎样才能长大呢?(出示马莎正在冥思苦想的图片)大家快帮好朋友想个主意吧;

  (2)找准重点语句。把写马莎想法的句子划下来。提醒学生将句子划完整,注意表扬划书拿尺子,把线划得又细又直的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它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对于习惯的培养,不同学段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3)深入理解:

  ①读句子——“马莎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又学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

  ②课件演示。站在镜子前穿着小红鞋,梳着娃娃头的小马莎换上了细细、尖尖的高跟鞋,顶起了长长、弯弯的卷头发;

  ③再读句子,思考:马莎是否只想了刚才的两种办法。引导学生通过“好多”及“省略号”感受到马莎还有诸如穿上大人的衣服、戴上大人的首饰等让自己尽快长大的方法。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4

  杨屹,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现任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从教17年来,她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情趣教学法”。1991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先后多次在全国级、省级教学研究会上执教公开课,其中两堂录像课被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选送菲律宾进行文化交流,撰写的《低年级阅读教学情趣教学模式》于20xx年收入《当代小学教学模式经典》一书中。“情趣教学法”等教改成果得到了国内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

  【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机械割裂的,它们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学生应在以情激趣、以趣诱知,情知和谐的教学过程中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设计特色]

  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心灵中.与其一起经历“长大了”的心理历程。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生活。

  1.板书课题。教师一丝不苟地书写,边写边告知学生:字要写得横*竖直、端端正正才好看。

  2.指导读课题。点拨在“马莎”后面稍微停顿一下。

  3.理解课题。说一说:你从文章题目中了解到朋友马莎的哪些情况?可引导学生从朋友的名字,朋友的愿望两方面谈了解。

  (紧紧围绕课题,从书写、朗读、理解三方面进行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将读、说、写多种训练有机融为一体,体现语文所具有的工具特性。对于课题的揭示,运用了解新朋友情况的方式,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激活学生进一步结识朋友的欲望,融入了语文的人文性。)

  4.自由读书。提出读书要求:

  (1)读书姿势要端正。

  (2)划出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二、趣味识字,联系生活。

  1.和生字朋友打招呼。

  导语:看到大家读书这么认真!瞧,生字们忍不住也要和大家交朋友了(多媒体课件展现出这样的画面:从翻开的书页中,一张张生字卡片飞了出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

  学生边和字朋友招手,边叫他们的“名字”。

  2.和生字朋友玩游戏。

  (1)生字朋友做热身运动。即课件中整齐排列的生字卡片重新转换位置。

  (2)学生们做充分准备。每位同学都拿出各自的生字卡片,读一读、记一记、排一排。

  (3)玩捉迷藏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①仔细观察大屏幕,看准哪个生字朋友藏起来了。

  ②迅速在自己面前的字卡中找到它。

  ③将字卡举起来,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在学生找到藏起来的生字时,针对每个生字的特点,可相机采用以下方法深人识记:

  “脏”字与“觉”字采用组词的方法理解。

  “扫”字与“倒”字的理解则采用表演“扫地”“倒水”的方式解决,这也为学文习课时的表演奠定基础。

  “穿”字可用说话的方式理解。如:说一说“我今天穿了一件怎样的衣服”,或猜一猜“穿什么样衣服的是谁”等等。

  “懂”字是本课笔画最多,难以记忆的生字之一,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方法记忆。

  “发”字是本课的多音字,让不同读音的“发”字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如“她把头发卷成卷”“马莎发现地脏了”,让学生在读句子中辨析。

  (将生字的学习过程放置到学生日常熟悉的游戏情境中去,先与生字朋友打个招呼,再与生字朋友一起玩游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经历读准字音——分辨字形——尝试运用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学得积极、认得主动。)

  三、整体感知,进人生活。

  学生自主分段读书,了解新朋友“马莎”更多的情况。

  四、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1.朗读品悟,体会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意思。采用为“真想”换词的方式,重点体会马莎特别想长大的强烈愿望。

  (2)指导朗读。先请和马莎有同样想法的小朋友读,读出与马莎同样的迫切心情。

  (‘‘上学了,长大了!”是一年级小学生在此年龄段较为普遍的想法,教学中扣住关键词“真想”,让有同感的学生来朗读.读出了感同身受的理解。)

  2.出谋划策,积极参与。

  (1)启发想象

  点拨:怎样才能长大呢?(出示马莎正在冥思苦想的图片)大家快帮好朋友想个主意吧!

  (2)找准重点语句。把写马莎想法的句子划下来。提醒学生将句子划完整,注意表扬划书拿尺子,把线划得又细又直的同学。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它是语文整体素养的一部分。对于习惯的培养,不同学段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低年级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3)深人理解。

  ①读句子——“马莎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又学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

  ②课件演示。站在镜子前穿着小红鞋,梳着娃娃头的小马莎换上了细细、尖尖的高跟鞋,顶起了长长、弯弯的卷头发。

  ③再读句子,思考:马莎是否只想了刚才的两种办法。引导学生通过“好多”及“省略号”感受到马莎还有诸如穿上大人的衣服、戴上大人的首饰等让自己尽快长大的方法。

  (4)评价一下马莎想快快长大的办法。

  (“隔岸观火”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弊端,学生融不到学习情境中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便将-.T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学ee,采用学生们为朋友马莎拿i,-g、了解和评价朋友的想法的方式,让他们始终站在马莎的身边,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着*等的对话,想“马莎”所想,急“马莎”所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进人情境,真实体验。

  (1)导语: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读读后面的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学生回答,板书“扫地”“倒水”

  (2)合作排演。三人小组选择“帮妈妈扫地”或“替爸爸倒水”任何一件事,把马莎家中发生的情景表演出来。

  (3)情境表演。

  ①表演“帮妈妈扫地”。重点指导妈妈夸奖马莎的话,可采用如下方式引导体会:

  a.采访马莎妈妈,说说看到孩子帮忙时自己的心情。

  b.再请一位妈妈表演,比较谁演的像。领悟先回忆,再模仿的朗读方法。②表演替爸爸倒水。

  a.比一比谁最有眼力,通过表演能看出马莎爸爸此时的心情。从爸爸“摸”马莎头的动作中,从爸爸说话时的表情中感受他高兴的心情。

  b.采访小马莎:你现在还是娃娃头,穿着小红鞋,为什么爸爸、妈妈却都说你长大了呢?

  (情境表演的着力点放在体会父母心情的愉悦上,通过表演,感受帮别人做事给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父母对自己做法的肯定。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品悟到“长大了”的真正含义。)

  (4)体验升华。全家人都夸马莎长大了,还会有谁夸她,夸她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到,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真的懂事了,能帮助别人,替大家着想。

  5.再读课题。通过朗读,让马莎知道我们都在替她高兴。

  五、课后延伸,拓展生活。

  回家后做一件让别人也夸你长大了的事情。

  【评点】

  “大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0”“设计”从“趣味识字”入手,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在面对马莎“长大了”的问题,多角度、多层面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去设身处地地参与感受,并付之道德实践。这条与生活相联系的红线,较好地说明了这种联系不仅不是对生活的异化,而是对儿童真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马莎长大了》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认识13个生字,做到会认、读熟,鼓励学生看上下文随文识字。

  2.掌握10个生字的音、形、义,能自主分析字形,并能在田字格内规范书写。

  3.熟读课文,通过讨论问题“为什么大家说马莎长大了?”懂得长大的标志不在外表“像”,而是要“懂事”——关心他人,承担责任。

  教具准备: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生齐背《我长大了一岁》。

  教师:长大了一岁,多高兴呀!有一个叫马莎的小朋友也想快快长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马莎长大了》(板题。齐读。“莎”字注上拼音)“莎”是一个新的生字朋友。大家一起拼拼音节,认认字。

  二、识字,初读课文:

  1.自己试着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听读识字。

  师:大家听着录音,用心记你不认识的生字的名字(放录音)

  你打败了哪几只“生字拦路虎”?请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将扫描的课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学生交流:我认识了第几段第几行的什么字)

  谁还有不认识的字?大胆找出来。(学生反馈不认识的字)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就由他来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教他,(课堂营造生生互动的氛围。如果遇到未在生字表内的生字,如:卷、像、鞋等,教师可发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名字的?如有学生提出是根据上下文猜出来的,可对这种方法表扬鼓励)

  3.出示词语(课件显示。从课文中将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摘出来,生字设置成红色,带拼音,两个多音字“发”“觉”设置成蓝色,如下:穿上 头发 有一次 扫地 干净 回家 倒水 懂事 但是 全家 觉得)

  全班齐读,遇到穿彩色衣服的生字,用心记一记(当学生读到两个多音字时,教师提醒一下,这两个字另外的名字叫什么。) (词语接龙:男、女生轮流读。)

  4.出示13个生字(课件显示。将每个生字放在一粒种子中,学生每读对一个字,种子就破土而出,长成小芽芽。) 师:这几个生字非常调皮,它们钻到了小种子里,小朋友读对了,种子就会变成小芽芽。你觉得哪个生字最难记,就勇敢地站起来读。(全班活动)

  (游戏:生字卡片开火车。)导语:小司机,快坐好,生字卡片开火车,呜——(火车头到哪一行,哪一行开火车读。)

  三、读通课文,读熟课文。

  1.谁想读第一自然段?怎样才能长大呢?马莎想了好多办法。咱们赶紧看看吧!(将第一幅图板画在黑板上)

  2.图文结合,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马莎想了哪些方法?(学生交流图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她穿上妈妈的高跟鞋,又学姑姑的样子,把头发卷成卷儿……”引导学生读这句话,教师重点指导好“卷成卷儿”这个词。) 看到这样打扮的马莎,大人们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时,考虑到学生不能模仿大人的语气,因此教师有必要做一下示范并加上动作)。随之请1~2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继续范读,然后再个别读,全班读。) (交流体会:咱班小朋友对马莎说点什么?在讨论中使学生感悟,成长的关键不是外表“像”) 马莎又去干什么了?(同时出示第二、三幅图)

  3.图文结合,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交流图意)谁能看图说一说?(随着学生交流的次序,引导学生自己小声读读找出相应的段,然后组织汇报展示。将两段活动分别打在投影仪上,根据学生读书的次序,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指导学生读好“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地扫干净了。”做到通顺、不漏字、不添字。另外,还要指导朗读妈妈的话,教师可这样引导:“哪个小朋友能像妈妈那样,读读妈妈的话?”读完后,请学生评一评,发挥以评促读的作用。第四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学生容易加上“好像是”。在读之前,教师提醒学生看准每个字去读,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组织男女生比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女生或男生想读谁说的话,就读一读。将妈妈的话和爸爸的话,分别出示在屏幕上。引导学生注意:爸爸、妈妈夸小马莎的话一样吗?哪儿不一样?为什么他们说的话不一样呢?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成长的关键是要懂事——关心他人,承担责任。)

  爸爸说马莎长大了,大人们也是这么想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组织交流:为什么大家说马莎长大了?

  四、拓展活动:

  马莎以后自己会怎么做?(采取多种形式可以说,可以演……)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3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略读精读研读结合,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结合。

  一、导读。

  1、新课导入: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二、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2、自读检测

  (1)字词积累: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鼠麴草(qū)孑然一身(jié)赭色(zhě)靛蓝(diàn)

  悚然(sǒng)嗥叫(háo)麂子(jǐ)诡计(guǐ)

  ②辨析字形

  清冽liè泉香酒洌liè

  采撷xié仓颉jié

  茸毛róng修葺qì

  ③词语积累

  孑然一身: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赭色:*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

  萧疏: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叫: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④词义辨析

  消逝消失消释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

  消逝:随时间过去而不复存在(声音、云雾等)。

  消释:疑虑、嫌隙、痛苦、恐惧等消失解除。

  泄露泄漏

  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也作泄漏。

  泄漏:液体、气体等漏出。同泄露。

  泄漏的含义较泄露广,并涵盖了泄露所能表达出的意义。通俗的讲,凡是可以用“泄露”的地方,均可以“泄漏”代替。

  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俯拾皆是”,弯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多,很容易得到。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示例: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以及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3、分角色朗读:5个同学朗读课文(1人第1-3段,1人第4-6段,1人第7-9段,1人第10-11段),其他同学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有的可以在课文中标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4、课堂讨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句子: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鹿子。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共处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4.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三、研读

  1、文章主体部分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我们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那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2、示范分析第五节。

  这一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3、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探究一节,按照示例写每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4、组展示:小组集体朗读该节,然后1人展示鉴赏性文字。

  鉴赏示例:

  第六节: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的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第七节: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地灿烂之美。

  第八节: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的渺小。

  第九节: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第十节: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现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共处的情感。

  5、小结:自然风物特点内涵。

  小溪清冽、养人人类声息相通。

  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点缀、滋养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速长、最高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死亡的可怕。

  四、赏读。

  1、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督导一切。

  (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3)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如鼠麹草一般谦虚、纯洁、美好而坚强,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默默担负着一个大宇宙的全部秘密。

  (4)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者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5)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6)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2、小结: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明净、含蓄,在*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五、拓读。

  1、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2、按照示例,选择课文内容(或者其他内容)仿写句子

  示例:诗是王维空山的新雨洗去俗世的尘埃与喧哗后留下的那份禅意,诗是杜甫浣花溪边的那阵秋风卷走层层茅草后袒露的那份情怀,。

  诗是李白桃花潭边的离别/在历经繁华后/咂摸出的那份情义

  诗是苏轼赤壁下的巨浪/在淘尽千古风流后/沉淀的那份感喟

  诗是陶潜东篱下的秋菊/在繁花尽凋后/绽放的那份悠然

  诗是冯至山脚下的泉水/在不分昼夜流淌后/感悟到的的那份亲切

  3、课堂总结:

  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4、作业: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3篇

《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回忆、认识任课老师,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2.通过观看图片、微课等,认识其他教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系,产生亲近感,形成积极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

  教材分析:

  学会与师长交往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交往适应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学要打破学生认为小学老师是很严厉的初始印象,指导学生乐于与师长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校工的工作与自己的校园生活的关系,培养对师长的亲近感。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安定、愉悦的学校生活情绪,尽快入学适应。

  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学生离开了父母、幼儿园老师形影不离的呵护,面对新环境产生胆怯、慌张心理,对新环境未知困难的担忧,需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获得安定、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教学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两周,由于活动范围有限,接触到的师长多为任课老师。学生对自己的任课老师比较熟悉,但对其他教职工缺少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任课老师、其他教职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关系,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难点:主动去认识校园里更多的教职员工,并形成积极愉快的校园生活情绪。

  教学准备:任课教师以及部分其他老师的照片,体育老师颠球视频,音乐老师的弹琴视频,认识校工的微课,签名活动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

  儿歌欣赏《老师老师》

  设计意图:课前,用歌唱老师的音乐快速地带领孩子进入课堂。

  一、认识任课老师

  师:我们开学已经两周了。你们肯定认识了不少老师吧?说说都认识了哪些老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吧!请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猜猜他是哪位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老师,唤起他们生活的已有经验,回忆进入小学以来自己接触过的老师,激发对老师的亲近感。

  (一)老师描述某一任课老师的特点,让学生猜是哪一位老师。

  1.猜音乐老师。

  师:这是一位女老师,她留着长长的头发,在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哪位老师呢?

  预设:停顿,让学生猜想

  师:到底是谁呢?我们接着往下听。这位老师还戴眼镜呢!她是谁啊?

  师:谁来跟音乐老师打个招呼。向老师问好时,说“您好!”(板贴)

  喜欢任老师吗?你们跟着任老师学会唱哪首歌了?我们一起唱唱。

  2.猜体育老师。

  师:这是一位男老师,经常带着小朋友们在操场上运动。

  出示体育老师颠球视频

  出示体育老师教孩子排队、做操的照片。

  师:郑老师教会同学们学会这么多本领,你想对郑老师说声什么?(板贴:谢谢您)

  (二)学生描述某一任课老师的特点,让其他学生猜是哪一位老师。

  预设:美术老师、语文老师……

  师:美术老师为了给小朋友们上课,在认真地准备教具呢!准备教具会花费沈老师很多时间,她经常忙到下班都没休息呢,真是辛苦啊!你想对沈老师说什么?(板贴:您辛苦了)

  回忆班主任老师与孩子共度的美好时光。

  (三)反馈和小结

  白板课件,拖动老师照片到相应学科上的小游戏。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大家应该都认识了我们的任课老师,对着课程表我们一起再来大声地和老师打招呼吧!

  设计意图:通过拖动小游戏,再次让学生认识相应学科的老师。

  揭题《我认识您了》(板贴)

  小结:不论在哪里见到他们,大家一定要亲切地与老师打招呼哦!

  二、认识其他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周围还有很多师长,由于不教孩子,*时接触得少,孩子们比较陌生,利用图片、谈话带领他们认识。

  (一)交流:除任课老师外,你还认识哪些老师?

  (二)出示学校教师集体照。

  师:学校里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你们看,我们学校一共有六十五位老师呢!

  (三)认识校长,出示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她?

  (四)认识大队辅导员,出示图片。

  三、认识校工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视频播放,引导学生走近工作人员,了解校工的工作与自己学校生活的关系,感受美好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增加对校工的亲近感,培养积极愉悦的校园生活情绪。

  (一)交流:学校里除了老师以外还有哪些工作人员?

  (二)观看微课《校工的工作》

  微课内容:门卫、清洁工、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情景。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请老师签个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指导学生有正确地、文明礼貌地参加“我请老师签个名”的活动。

  (一)讨论:学校里还有那么多老师和工作人员,可以怎么去认识他们?

  (二)学习微课:我请老师签个名

  (三)交流:视频中的小朋友在活动中怎么做呀?

  (四)出示活动卡,布置课外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卡,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去认识校园里更多的老师。

  板书设计:

  3.我认识您了

  请

  您好

  谢谢您

  您辛苦了

《我认识您了》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熟悉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老师,愿意和自己的任课老师亲近,喜欢和老师交往,喜欢上学科老师的课。

  了解学校内不同岗位的老师的工作内容,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适应学校生活。

  知道在校园里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感到快乐。

  二、教学重点

  熟悉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老师,喜欢和老师亲近、交往。

  三、教学难点

  了解学校其他老师的工作情况,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除了爸爸、妈妈对你的呵护,在学校里,还有一群人一直无私的关心你、帮助你,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老师。

  师:是的,各个学科的教师不仅教你们知识,还是你们生活上的好朋友。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吧?

  板书课题:我认识您了——我的老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生齐读课题。

  2、游戏:你说我猜

  你有最喜欢的老师吗?我们来玩一个“猜猜这是哪位老师”的游戏。

  游戏规则:说出一位老师的特征,如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或者来演一演这位老师,其他同学来猜猜这是哪位老师。

  老师先来做个示范:短头发、大眼睛,每天第一个到班级,同学们遇到事都喜欢去找她。

  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课件出示。你们喜欢这位老师吗?你为什么喜欢她?

  你最喜欢这位老师的什么?

  你和她之间发生过怎样的小故事呢?小结:这可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呀!

  谁愿意到台前来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科任老师?让同学们猜一猜。

  这位老师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谁能到台前来表演一下你喜欢的老师,看看通过他的语言、动作或是神态同学们能不能猜出来是哪位老师。你的表演真是活灵活现,说一说,你为什么记住了这位老师的语言(或动作、或神态)?

  小结:同学们介绍的、表演的都非常棒。课前我把你们科任老师的照片都收集到了,你能看出来他们是谁吗?

  3、背景音乐《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的窗前》,课件展示各位任课老师的照片,请同学大声说出这是哪位老师。

  师小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在这些老师的帮助下快乐的成长。

  4、在学校里,你还看到过有哪些老师和工作人员为我们服务?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你想认识谁?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吧。

  定格一些特殊的工作人员,如:传达室的保安叔叔、每天在门口执勤的学校领导、卫生保洁的阿姨、餐厅忙碌的叔叔、领做间操的体育老师等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师长们。

  小结:每一位老师和工作人员都非常爱这个学校,爱同学们,他们每天辛勤地工作,虽然岗位不同、任务不同,但他们就像太阳一样放射出七色光彩,照亮我们的校园,照亮每一位同学。把你眼中的他们画在书上11页的空白圆圈处。

  5、小结:课下,我们可以主动和老师打个招呼,和老师聊聊天,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用我们的小手拉起他们的大手,共同朝前走吧。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8)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3篇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冯至生*,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

  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难点: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娄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四、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六、全文分析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

  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2、文章第2段中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3、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明确: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4、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

  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

  5、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指1942年,即作者写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满动荡与浩劫的一年。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子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以及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6、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明确:

  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7、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明确:

  文章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8、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

  明确:

  (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虛、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以许多滋养。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八、写作特点

  (1)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九、补充资料

  冯至名言警句

  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形,但我深信许多事物没变。

  人之可贵,不在于任情地哭笑,而在于怎样能加深自己的快乐,担当白己的痛苦。

  它们融容自得,仿佛与死和解了。

  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皮肤,发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你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黑暗。

  十、总结全文

  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了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以及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布置作业

  有人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哥特式”的诗性的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易变,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3.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4.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人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

  4.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

  解析:

  1.“大海暗喻风*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爱情诗,主要写情意的获得与失落。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在首节中诗人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从正面写出主人公的柔情:柔波流过森林,便将碧翠的叶影儿裁成衣裳;柔波流过花丛,就将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花冠。这里显现诚意与真心,将爱情又推进一步。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衣裳”,主人公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透露了旧礼教束缚爱情自由的黑暗现实,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所以,“大海”暗喻的应该是摧折了主人公美好爱情的黑暗、冥顽的社会现实和复杂险恶的现实人生。

  2.“本诗语言特点……爱用对比”说法错误。本诗在语言上,自由而又有所敛束。在整体上,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韵味。诗中只有一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荡荡地”“粼鄰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对比,并不能说是“爱用对比”。

  3.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线索”,所谓的线索就是贯穿诗歌始终的事物,本诗的标题是《我是一条小河》,作品从始至终都把情感寄托在“小河”上,所以“小河”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抒情的线索。考生可以结合诗的内容具体地理解诗歌:《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格调幽婉、韵味浓烈的抒情诗。它釆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着。诗歌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而且,作者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鄰粼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4.本题要求分析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首先要理解诗歌中多是将人拟作物来写: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将姑娘比作“影儿”,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冯至生*,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

  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难点: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娄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马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

  三、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四、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六、全文分析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

  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2、文章第2段中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3、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明确: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4、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

  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

  5、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指1942年,即作者写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满动荡与浩劫的一年。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子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以及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6、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明确:

  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7、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明确:

  文章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8、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

  明确:

  (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虛、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以许多滋养。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八、写作特点

  (1)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九、补充资料

  冯至名言警句

  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形,但我深信许多事物没变。

  人之可贵,不在于任情地哭笑,而在于怎样能加深自己的快乐,担当白己的痛苦。

  它们融容自得,仿佛与死和解了。

  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皮肤,发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

  你像是一个灿烂的春,沉在夜里,宁静而黑暗。

  十、总结全文

  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消逝了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以及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布置作业

  有人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哥特式”的诗性的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

  D.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易变,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衣裳”和“花冠”,与最后“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爱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3.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4.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人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

  4.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如“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的狂风恶浪,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

  解析:

  1.“大海暗喻风*浪静的理想社会现实”说法错误。本诗是一首爱情诗,主要写情意的获得与失落。诗的感情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面:首节为第一个层面,以后每两节为一个层面。在首节中诗人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在第二个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从正面写出主人公的柔情:柔波流过森林,便将碧翠的叶影儿裁成衣裳;柔波流过花丛,就将凄艳的花影儿,编织成花冠。这里显现诚意与真心,将爱情又推进一步。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衣裳”,主人公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透露了旧礼教束缚爱情自由的黑暗现实,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所以,“大海”暗喻的应该是摧折了主人公美好爱情的黑暗、冥顽的社会现实和复杂险恶的现实人生。

  2.“本诗语言特点……爱用对比”说法错误。本诗在语言上,自由而又有所敛束。在整体上,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韵味。诗中只有一处采用了对比手法,“荡荡地”“粼鄰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对比,并不能说是“爱用对比”。

  3.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线索”,所谓的线索就是贯穿诗歌始终的事物,本诗的标题是《我是一条小河》,作品从始至终都把情感寄托在“小河”上,所以“小河”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抒情的线索。考生可以结合诗的内容具体地理解诗歌:《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格调幽婉、韵味浓烈的抒情诗。它釆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着。诗歌借“小河”“影儿”之间自然的联系写出两心的相印相随,构思十分新颖。而且,作者注意遣词用字,两个“无心”的副词把“小河”和“影儿”间自然、和谐的感情表现得神味悠然;“荡荡地”“鄰粼地”和后面无情的厉风狂浪构成强烈对比,极富感情色彩。

  4.本题要求分析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首先要理解诗歌中多是将人拟作物来写: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将姑娘比作“影儿”,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影儿”的缠绵依恋,表现了“五四”以后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向往。而“无情的大海”,蛮横地“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暗示了封建顽固的黑暗势力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无情摧残虐杀,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拓展了爱情诗的意蕴。以人拟物的抒情手法,使诗作意蕴丰富,含蓄深沉,许多意象富有象征意味。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

  略读精读研读结合,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究结合。

  一、导读。

  1、新课导入: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作者的了解。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二、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2、自读检测

  (1)字词积累: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鼠麴草(qū)孑然一身(jié)赭色(zhě)靛蓝(diàn)

  悚然(sǒng)嗥叫(háo)麂子(jǐ)诡计(guǐ)

  ②辨析字形

  清冽liè泉香酒洌liè

  采撷xié仓颉jié

  茸毛róng修葺qì

  ③词语积累

  孑然一身: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赭色:*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

  萧疏: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叫: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④词义辨析

  消逝消失消释

  消失: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

  消逝:随时间过去而不复存在(声音、云雾等)。

  消释:疑虑、嫌隙、痛苦、恐惧等消失解除。

  泄露泄漏

  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也作泄漏。

  泄漏:液体、气体等漏出。同泄露。

  泄漏的含义较泄露广,并涵盖了泄露所能表达出的意义。通俗的讲,凡是可以用“泄露”的地方,均可以“泄漏”代替。

  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俯拾皆是”,弯腰就可以拾到,形容很多,很容易得到。

  (2)谈一谈你读完文章后的印象

  示例:文章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抒发作者对滋养自己的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表达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以及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3、分角色朗读:5个同学朗读课文(1人第1-3段,1人第4-6段,1人第7-9段,1人第10-11段),其他同学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有的可以在课文中标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4、课堂讨论

  ①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句子:

  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

  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

  ②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眼前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鹿子。

  ③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人类历史短暂,而大自然永恒

  人类的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

  人类历史的兴衰,多因人事

  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了。

  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自然是美好的,值得我们珍惜

  作者在写泉水、鼠麴草、菌子等事物时,充分表现出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好,值得我们珍惜。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应该懂得敬畏、感恩自然

  泉水滋养了当时的山村和现在的我们;菌子“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自然滋养人类,人类声息相通,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共处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

  4.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三、研读

  1、文章主体部分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我们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那么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2、示范分析第五节。

  这一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3、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探究一节,按照示例写每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4、组展示:小组集体朗读该节,然后1人展示鉴赏性文字。

  鉴赏示例:

  第六节: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的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第七节: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地灿烂之美。

  第八节: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的渺小。

  第九节: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第十节: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现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共处的情感。

  5、小结:自然风物特点内涵。

  小溪清冽、养人人类声息相通。

  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点缀、滋养生命的美好。

  有加利树速长、最高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死亡的可怕。

  四、赏读。

  1、赏析下面的句子。

  (1)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督导一切。

  (2)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3)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曲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如鼠麹草一般谦虚、纯洁、美好而坚强,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默默担负着一个大宇宙的全部秘密。

  (4)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除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质朴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华,孑然一身担当者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5)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6)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2、小结: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明净、含蓄,在*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五、拓读。

  1、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2、按照示例,选择课文内容(或者其他内容)仿写句子

  示例:诗是王维空山的新雨洗去俗世的尘埃与喧哗后留下的那份禅意,诗是杜甫浣花溪边的那阵秋风卷走层层茅草后袒露的那份情怀,。

  诗是李白桃花潭边的离别/在历经繁华后/咂摸出的那份情义

  诗是苏轼赤壁下的巨浪/在淘尽千古风流后/沉淀的那份感喟

  诗是陶潜东篱下的秋菊/在繁花尽凋后/绽放的那份悠然

  诗是冯至山脚下的泉水/在不分昼夜流淌后/感悟到的的那份亲切

  3、课堂总结:

  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家园的美好愿望。

  4、作业:组织一次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自然之美,并表述这些感受。


《上课了》教学设计3篇(扩展9)

——我们上路了一课的教学设计

我们上路了一课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描绘我们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前面可能会遇到美丽或挫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脚踏实地地去开辟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本篇诗歌文字浅显,大部分诗句的意思学生可以自己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只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从整体上感受体会诗歌表达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由单元主题导入诗歌。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单元——告别童年(板书)。请读课题——有什么感受?请再读课题——轻轻地读;请再读课题——大声地读。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简单谈一谈。

  师:是啊,同学们,马上,你们就要挥挥手,告别天真稚嫩的童年;马上,你们就要扬起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老师仿佛看到大路就在你们脚下延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我们上路了(板书)。

  让学生说说我们指谁。

  师:对,这个“我们”——是你,是你,还是你(指学生)。

  二、学习诗歌。

  1.指名初读诗歌,要求除读得准确流利外,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

  2.学习第一小节。让学生自由读,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如果学生提出不理解“刚刚捡到一张很小很小的邮票,贴上那只很大很大的信封。”教师指出,这是一种象征的写作方法,在诗歌里运用得非常普遍。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展开想象,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比较难懂,教师可以让已经读懂的学生朗读这句话,启发其他学生。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启发其他同学吗?……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好,看看,通过你的朗读,有几名同学明白了……你又读懂了几个人,有成就感吗?……老师也要读一读,看看老师的本领大不大,能读明白几个人。

  最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没有统一答案,合理即可。)

  如果学生提出课文中的“不管大人们怎么说”这句话,不知道大人们说什么。

  教师点拨:*时爸爸妈妈唠叨吗?都唠叨些什么?你怎么对待?

  让两个学生分别当妈妈和孩子,表演一下:早晨,要上学了,临走时,妈妈会说些什么?你怎样回答?(体会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体会自己要摆脱束缚、要独立的心情)

  让学生接着体会下一句:“反正我们是上路了,一步一步地上路了。”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自豪、骄傲、摆脱了束缚的快乐……)

  理解完了诗歌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词语的意思,读出句子的.感情色彩。指名读,让学生点评。

  师(总结):记住,他读得好的地方,下次,你也那样读;他读得不够的地方,你要加以改进。

  最后齐读第一小节。

  师:让我们把胸脯挺起来,把威风抖起来,齐读第一小节。(生读)

  师:你能不能从诗句找中到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体现这小节的意思?(刚刚)

  3.教师小节过渡引导学生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师:你们刚刚迈着稚嫩的脚步上路,心中充满了向往,可大路总是那么*坦吗?

  指名读第二小节。了解学生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如果没有,直接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还不如趴下来做一只狗熊,一只供人观赏的狗熊!”我们上路了

  师:从这句诗,你能联想起我们刚刚学完的一首诗歌中的几句吗?(《人生礼赞》中的: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我们要做战斗中的闯将!)

  师:牛羊、狗熊,你愿意做哪一样?你想做什么?

  师: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嘲笑的语气)

  学生朗读这句话。

  教师再让学生从这小节中找到一个关键词语。(也许)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这个词。

  4.教师小节过渡引导学生进入第三小节的学习。

  师(深情地):作为过来人,老师告诉你们,人生的道路不总是充满了阳光,充满了鲜花,也许会有很多沟沟坎坎,也许,会磕得鼻青脸肿。这样的路,你们还走下去吗……回答得再坚定一些……你们都是有志气的好孩子!

  让学生自由读第三小节,遇到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如果学生提出“前面有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这句,教师指出:这句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让学生结合小资料进行理解。

  学生充分交流。

  师(肯定学生的理解):这些都是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美好的事物。

  教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让学生注意语气、面部表情都要配合朗读内容。

  如果学生提出最后一句:“那一条条被我们用脚踏出来的路,才是我们每个人留在这世上的真正姓名”,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诗歌理解。

  师:从这句诗,你又能联想到我们刚刚学完的一首诗歌中的几句吗?(《人生礼赞》中的:当我们离开时,也能将足迹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总结:所谓的真姓名,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不虚度年华,不浪费光阴,是做高尚的事,做有价值的事!

  教师让学生从这小节中找到一个关键词语。(走下去)

  师:人生之路,你准备怎样走下去?

  让学生按照 “……地走下去”的形式说一说。

  师(激动):说得真好!说得人心情激荡,说得人斗志昂扬!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吧!

  全班集体朗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选出几名领诵的学生,全班学生齐诵最后两句。

  三、总结全文。

  让学生把总结出来的三个词:“刚刚、也许、走下去”串起来,写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

  师总结: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请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帮助我们抓住文章的中心。

  师(激情总结):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诗,希望这句诗伴随着你们走向宽广的人生之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板书设计:

  告别童年

  我们上路了

  刚刚 也许 走下去

  我们上路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598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