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

更新时间:2023-03-27 21:05:57 点击: 来源:yutu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1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拣、抛、痕”,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较(“夕”和“歹”),音近字的区别(“拣”和“捡”)。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互助朗读

  请学生按照“*静—打破*静—恢复*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结构。并且熟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准备带领同学齐读,交流朗读课文。

  6、现场迁移

  合上书,请学生思考:教师在“鸬鹚”前面加一条横线,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在横线上加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如:灰黑色的`鸬鹚)。

  课文除了写到鸬鹚以外,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还写到了那些景与物?

  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悠然的渔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袅袅的炊烟,碧绿的垂柳,柔和的夕阳,鲜活的鱼儿

  (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学生可以凭借记忆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适的新词)

  7、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与黑板的板书,自由地说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课时

  1、步入“悠然”的课堂

  《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

  (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

  (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

  (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就可以。

  A渔人是以种田为生的,还是以捕鱼为生的?(“一望无垠的稻田”:丰收的景象)

  B渔人捕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几个钱,还是拿回家做一顿美餐自己享受?(“夕阳西下”:不贪)

  C小湖里的鱼是渔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鸬鹚捕鱼不分大小:野生)

  D渔人对鸬鹚捕鱼的本领,他放心还是不放心?(“列队的士兵”:渔人对鸬鹚充分信任)

  E鸬鹚和渔人,他们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

  F渔人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一个勤劳的人?(种田捕鱼:勤劳)

  (3)小组交流。要求:听听同学的,再想想自己的,总结出更合理的,不要瞎争论。

  (4)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语句与段落。重点是第一自然段和“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这几个提示性问题既简单,又有趣,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研读课文,当学生的不同答案汇聚在一起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渔人的“悠然”,是因为对鸬鹚的信任,是因为对小湖鱼情(鱼多)的熟悉,是因为不“贪得无厌”,是因为稻田丰收,是“勤劳”之后的“悠然”。)

  4、感悟“悠然”的生活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第一自然段。前面学生理解到渔人的“悠然”是“不贪、信任、丰收、默契”的流露,这里的齐读不是重复,而是理解之后的更深刻的感受。

  (2)通过刚才的学习,从渔人“悠然”神情中,我们看到了渔人与鸬鹚的默契,看到了一望无垠的稻田的丰收景象,更明白了渔人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难道渔人的悠然就仅仅只有这些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渔人家里的老人、孩子、渔人的妻子,以及渔人的邻居,他们和渔人的“悠然”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渔人“悠然”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渔人悠然的神情,看到渔人悠然的生活;从渔人悠然的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悠然*静的生活,这样的渔人只是千百个纯朴勤劳的乡村农民的一个代表而已。)

  5、提升“悠然”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鸬鹚》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渔人如诗如画、悠然*静的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小船,水鸭;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1)

——《鸬鹚》教学设计10篇

《鸬鹚》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 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 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七、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鸬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理解词语:悠然、袅袅、一望无垠、波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以前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导入今天要认识的动物——“鸬鹚”

  出示图片,板书课题,指名描述它的样子。

  师:提问“关于鸬鹚,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渔人指挥鸬鹚捉鱼的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小结:课文主要写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渔人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再全班交流,师适当指导。

  捕鱼前(1)捕鱼前渔人、鸬鹚、湖面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场景写了几种事物?你喜欢哪个,为什么?把它读给你组内的伙伴听。

  (提示:可抓住某些重点词语理解)

  (指导后对照课件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导语:夕阳、微风、垂柳、渔船、悠然自得的渔人、整装待发的鸬鹚,构成一幅多么优美、恬静的图画呀!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捕鱼中

  你从鸬鹚捕鱼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提示:注意动词,先划出来再体会)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结合“一抹”体会渔人动作的干脆利落和鸬鹚捕鱼动作的敏捷熟练及配合的默契。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

  (5)交流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你有什么体会?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交流研读成果:

  (3)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男生一起读2至5自然段。

  课件欣赏,鸬鹚捕鱼的景象

  捕鱼后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静图。)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一样?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小结(结合课件):捕鱼前湖面是*静的,渔人准备捕鱼,鸬鹚待命;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渔人带着鸬鹚划着小船回家了,湖面又恢复了*静。

  (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你喜欢什么动物?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写一写,相信你会给老师带来惊喜!

  板书设计:

  3、鸬鹚

  捕鱼前 静

  捕鱼中 动

  捕鱼后 静

《鸬鹚》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静”,捕鱼时失去了“*静”,捕鱼后“恢复了*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鸬鹚》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按照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静、不*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节。

  2、能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渔人动作、神态,湖面情况的词句,理解、体会湖面情况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3、能读、写、默本课11个生字和课后练习中的13个词语。用“无数”、“恢复”造句。

  4、了解鸬鹚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的能力。由此体会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教学重点:

  按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静。不*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宁静、美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介绍鸬鹚,看插图。

  鸬鹚是一种水鸟,羽毛灰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上嘴的尖端有钩。能游泳,善于捕鱼,喉下的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到的鱼就放在喉囊内。这种鸟也叫鱼鹰,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它来帮助捕鱼。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出示——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学生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课文主要写了鸬鹚什么?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按这个变化试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鸬鹚的什么?

  板书:准备 捕鱼 结束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

  板书:*静热闹*静

  (3)按这个变化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7节)

  2、读课文,用()找出描写湖面情况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清亮亮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静。

  指名分别朗读。

  师: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湖面从*静到不*静又恢复到*静的过程。那么湖面的变化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四、学习第一段

  (一)边看插图,边听同学朗读。

  体会一下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1、听了同学的朗读后,你们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板书:夕阳图(*静)

  2、课文第一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夕阳西下、鸬鹚等候捕鱼的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并且通过一些词句把它表现出来了。下面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自学,把表现美景的词句用小圈找出来,用直线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描写渔人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集体来欣赏这些优美词语。

  3、分小组学习。

  (二)赏析词句

  1、逐一出示词句进行赏析

  ①湖面:绿油油一面镜子

  出示小黑板: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你为什么认为这句句子写出了画面的美丽?

  (把*静的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没有风,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静、清澈、透明。所以可以把它比作镜子。)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优美的句子朗读一遍。

  ②垂柳、稻田:一望无边

  ③小船:浮

  (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因为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浪静,气氛寂静,齐读这句话。

  ④渔人:悠然

  (先说说“悠然”是什么意思?再说理由)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上很*静。渔人坐在船上安祥地、自在地抽着烟斗,望着那*静的湖面,他显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一切显得是那么安静啊。齐读这句话。

  ⑤鸬鹚:列队的士兵等待

  出示小黑板: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列队的士兵——很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等待”与湖面的*静有什么关系?)

  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去捕鱼,所以湖面依然很*静。齐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第一段。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那种宁静,闲适的气氛,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先由老师引读,再齐读。

  3、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一段。

  4、小结。

  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景到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

  四、布置作业

  1、抄词;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对有关词句的赏析,体会了夕阳图的美景,出示板书:夕阳图

  这节课我们要来欣赏第二幅画面:出示:捕鱼图

  二、学习第二段,赏析词句

  随着渔人的竹篙在船舷上轻轻“一抹”,*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指名读第二段,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的湖面情况。

  交流板书:热闹

  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一)分小组自学第二段,用直线划出鸬鹚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渔人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小圈找出有关词语。

  (二)交流

  1、交流句子

  老师读描写湖面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鸬鹚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渔人的句子。

  2、交流词语

  ①第2节

  学生各抒己见

  (1)出示句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指名读)“荡起”和“跳跃”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写出了波纹荡开的样子,也描写出了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一朵朵跳跃的样子。)齐读。

  (2)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的?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请一个学生做做“一抹”这个动作。全班做。

  师:“一抹”,就是竹篙在船舷上一擦而过。

  指名读第二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描写的。

  引读:师:因为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生:所以湖面……

  ②第3节

  过渡: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现在我们来默读第5节,着看渔人是怎样指挥的鸬鹚捕鱼的?用了哪些词语。

  (1)师: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做一个选词填空的练习。

  出示小黑板:

  伸出 打着 跳上 拍着 钻出 蹦上

  扔 压 抓 甩 掐 挤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指名分别读两行词语并交流:

  为什么先用“钻”,后用“跳”?

  为什么用“抓”,不用“掐”?

  为什么用“挤”,不用“压”?

  为什么用“甩”,不用“扔”?

  (2)齐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里取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

  (3)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热闹的场面,要用跳跃、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读,同时体会一下这些动词的准确性。

  (4)齐读第二段,注意读出那种欢快热闹的气氛。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此时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归来图:(*静)

  湖面上开始安静下来了,直至最后湖面上又恢复了先前的*静。

  2、默读第三殷,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湖面开始恢复*静了?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烧晚饭了,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静过渡。

  齐读。

  (2)“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再跳跃了。齐读。

  (3)渔人一条条抛小鱼喂鸬鹚。

  渔人喂鸬鹚时动作轻、慢。鸬鹚把大鱼留给人们,自己吃的都是小鱼,而且吃得美滋滋的,这使我们想起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齐读。

  (4)“渔人荡起桨……”

  湖面是*静的。齐读。

  (5)“天色……恢复了*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它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也是*静的,课文的结尾与开头前后呼应。

  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声音稍轻些,速度稍慢些。

  三、总结全文

  1、本文通过描绘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归来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从而使我们每个小朋友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2、我们通过本课的朗读训练,学会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由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完成习题

  1、指导造句

  出示:

  恢复:

  (1)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恢复了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座古建筑恢复了原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____。

  无数:

  先把“无数”扩成词组,如:无数彩灯,无数鲜花,无数星星,无数海鸟,无数革命者等,然后再把词组扩成句子。

  2、完成填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鸬鹚

  准备 捕鱼 结束

  *静 热闹 *静

  夕阳图:(*静)

  湖面: 绿油油 一面镜子

  垂柳、稻田: 一望无际

  小船: 浮

  渔人: 悠然

  鸬鹚: 列队的士兵 等待

  捕鱼图:(热闹)

  归来图:(*静)

《鸬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 静 不*静 恢复*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鸬鹚》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用词能力。

  3、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渔人、鸬鹚、湖面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处理字词,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字,看生字表,读准字音,指出它们的音部、部首、共几笔,并组词。

  鹚 C 鸟 14 鸬鹚

  垠 Y 土 9 无垠 无边无垠

  窄 Z 10 宽窄 窄小

  悠 Y 心 11 悠悠 悠扬

  抹 M 8 抹去 涂抹

  粼 L 16 波光粼粼

  挤 J 9 挤着 拥挤

  炊 C 火 8 炊烟 炊事员

  袅 N 鸟 10 袅袅

  舱 C 舟 10 船舱 机舱

  拣 J 8 拣起 挑挑拣拣

  抛 P 7 抛起 抛球

  恢 H 9 恢复 恢弘

  2、想想下面的字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鹚 垠 粼 抹 舱 拣 袅

  (这些字都是形声字)

  3、练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再读。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交流,理清层次。

  (按照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来写。)

  4、交流信息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读课文,写生字新词

《鸬鹚》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静”,捕鱼时失去了“*静”,捕鱼后“恢复了*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鸬鹚》教学设计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趣。

  2。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3。学习本课5个生字,8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注意积累材料,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当中,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

  教学难点

  了解鸬鹚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湖面的变化,以及湖面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鸬鹚吗?(板书课题:鸬鹚)鸬鹚又名水老鸦、鱼鹰,是以鱼为食的水鸟。在我国一些地方,有的渔民把它驯化,用来帮助捕鱼。那么渔人是怎样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说完整话。即:课文记叙了渔人在美丽幽静的湖面上,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教师交待本文作者是郑振铎。

  三、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2。划出不认识的生字。

  3。借助拼音字典,读准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鸬鹚 抹 囊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鸬鹚一望无垠船舷竹篙一抹喉囊水痕夕阳悠然甩进逐渐恢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鸬鹚”两字都是左右结构,右半部都是“鸟”。

  “抹”字的右半部上横长下横短。

  “囊”字笔划较多,教师引导记忆。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七个自然段)

  六、练习自读课文,纠正读音

  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1。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初步认识。

  八、看书上的插图

  1。同学们,你们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鸬鹚,鸬鹚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长。

  2。你们看图的近处,远处还有什么?柳树、稻田、夕阳。

  3。“夕阳”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阳。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要求说话完整、连贯。

  九、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同学自读课文并讨论

  1。请你找出课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变化?

  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镜子。(*静)

  ②湖面立刻失去了*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不*静)

  ③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静,只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恢复*静)

  2。根据湖面变化或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指导学生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捕鱼前。

  第二段(2~4自然段)捕鱼时。

  第三段(5~7自然段)捕鱼后。

  景物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思考: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的环境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关键词句谈体会。(渔人在*静幽美的湖面上捕鱼。)

  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想想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重点理解这句话。

  什么像一面镜子?为什么这样比喻?

  把湖面*静的样子比作镜子,因为没有什么风,突出了湖面又*又静的特点。

  其次学生会谈到柳树、稻田、渔人、鸬鹚等,教师综合:岸边杨柳依依,远处稻禾青青,几只窄长的渔船点缀在绿油油的湖面上。这是秀丽的水乡景色,是渔人捕鱼的良好环境。

  ②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坐在船尾,吸着烟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

  ③找出描写鸬鹚样子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

  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严阵待命的样子。

  2。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谈谈这时湖面为什么这么*静?

  ①湖面*静;②渔人悠闲;③鸬鹚像士兵。

  3。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速朗读这段。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看投影欣赏读——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读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抹”?

  竹篙在船上一擦,这是渔人的一个动作,打破湖面的*静。这时鸬鹚接到冲锋的命令,扑扑地钻进水里。

  读读描写湖面的句子,可以体会出以水动来衬托水下鸬鹚正在奋力捕鱼的情景。

  这时的湖面已不*静了,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找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

  渔人:抓住脖子,把鱼挤出来,把它甩进水里。(说明渔人动作干脆、利索。)

  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说明鸬鹚捕鱼动作敏捷、熟练。)

  3。联系上下文想想: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忙不过来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幅繁忙欢乐的画面,体现出渔人与鸬鹚之间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跃气氛。

  4。看图,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图的内容。

  5。指导学生用紧张高兴的心情朗读,体会湖面热闹景象。

  6。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思考:“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又恢复了*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恢复”一词?

  恢复是变成原来的样子,湖面又变得*静了。渔人喂鸬鹚小鱼,可以体会出繁忙紧张的劳动即将结束,渔人划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复了*静。

  2。湖面留下一条闪闪的水痕,怎么能说*静呢?

  3。指导学生用轻慢的语气朗读课文,读出捕鱼后喜悦而归的心情。

  4。练习背诵。

  三、总结全文

  《鸬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记叙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这是作者身边的事物,他认真细致地观察,并积累了材料。希望同学们也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积累更多的材料,写出优秀的文章。

  四、作业

  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在练习本上完成课后第3题。

《鸬鹚》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按照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静、不*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节。

  2、能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渔人动作、神态,湖面情况的词句,理解、体会湖面情况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3、能读、写、默本课11个生字和课后练习中的13个词语。用“无数”、“恢复”造句。

  4、了解鸬鹚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的能力。由此体会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教学重点:

  按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静。不*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宁静、美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介绍鸬鹚,看插图。

  鸬鹚是一种水鸟,羽毛灰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上嘴的尖端有钩。能游泳,善于捕鱼,喉下的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到的鱼就放在喉囊内。这种鸟也叫鱼鹰,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它来帮助捕鱼。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出示——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学生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课文主要写了鸬鹚什么?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按这个变化试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鸬鹚的什么?

  板书:准备 捕鱼 结束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

  板书:*静热闹*静

  (3)按这个变化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7节)

  2、读课文,用()找出描写湖面情况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清亮亮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静。

  指名分别朗读。

  师: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湖面从*静到不*静又恢复到*静的过程。那么湖面的变化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四、学习第一段

  (一)边看插图,边听同学朗读。

  体会一下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1、听了同学的朗读后,你们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板书:夕阳图(*静)

  2、课文第一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夕阳西下、鸬鹚等候捕鱼的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并且通过一些词句把它表现出来了。下面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自学,把表现美景的词句用小圈找出来,用直线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描写渔人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集体来欣赏这些优美词语。

  3、分小组学习。

  (二)赏析词句

  1、逐一出示词句进行赏析

  ①湖面:绿油油一面镜子

  出示小黑板: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你为什么认为这句句子写出了画面的美丽?

  (把*静的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没有风,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静、清澈、透明。所以可以把它比作镜子。)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优美的句子朗读一遍。

  ②垂柳、稻田:一望无边

  ③小船:浮

  (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因为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浪静,气氛寂静,齐读这句话。

  ④渔人:悠然

  (先说说“悠然”是什么意思?再说理由)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上很*静。渔人坐在船上安祥地、自在地抽着烟斗,望着那*静的湖面,他显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一切显得是那么安静啊。齐读这句话。

  ⑤鸬鹚:列队的士兵等待

  出示小黑板: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列队的士兵——很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等待”与湖面的*静有什么关系?)

  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去捕鱼,所以湖面依然很*静。齐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第一段。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那种宁静,闲适的气氛,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先由老师引读,再齐读。

  3、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一段。

  4、小结。

  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景到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

  四、布置作业

  1、抄词;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对有关词句的赏析,体会了夕阳图的美景,出示板书:夕阳图

  这节课我们要来欣赏第二幅画面:出示:捕鱼图

  二、学习第二段,赏析词句

  随着渔人的竹篙在船舷上轻轻“一抹”,*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指名读第二段,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的湖面情况。

  交流板书:热闹

  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一)分小组自学第二段,用直线划出鸬鹚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渔人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小圈找出有关词语。

  (二)交流

  1、交流句子

  老师读描写湖面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鸬鹚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渔人的句子。

  2、交流词语

  ①第2节

  学生各抒己见

  (1)出示句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指名读)“荡起”和“跳跃”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写出了波纹荡开的样子,也描写出了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一朵朵跳跃的样子。)齐读。

  (2)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的?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请一个学生做做“一抹”这个动作。全班做。

  师:“一抹”,就是竹篙在船舷上一擦而过。

  指名读第二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描写的。

  引读:师:因为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生:所以湖面……

  ②第3节

  过渡: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现在我们来默读第5节,着看渔人是怎样指挥的鸬鹚捕鱼的?用了哪些词语。

  (1)师: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做一个选词填空的练习。

  出示小黑板:

  伸出 打着 跳上 拍着 钻出 蹦上

  扔 压 抓 甩 掐 挤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指名分别读两行词语并交流:

  为什么先用“钻”,后用“跳”?

  为什么用“抓”,不用“掐”?

  为什么用“挤”,不用“压”?

  为什么用“甩”,不用“扔”?

  (2)齐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里取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

  (3)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热闹的场面,要用跳跃、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读,同时体会一下这些动词的准确性。

  (4)齐读第二段,注意读出那种欢快热闹的气氛。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此时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归来图:(*静)

  湖面上开始安静下来了,直至最后湖面上又恢复了先前的*静。

  2、默读第三殷,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湖面开始恢复*静了?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烧晚饭了,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静过渡。

  齐读。

  (2)“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再跳跃了。齐读。

  (3)渔人一条条抛小鱼喂鸬鹚。

  渔人喂鸬鹚时动作轻、慢。鸬鹚把大鱼留给人们,自己吃的都是小鱼,而且吃得美滋滋的,这使我们想起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齐读。

  (4)“渔人荡起桨……”

  湖面是*静的。齐读。

  (5)“天色……恢复了*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它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也是*静的,课文的结尾与开头前后呼应。

  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声音稍轻些,速度稍慢些。

  三、总结全文

  1、本文通过描绘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归来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从而使我们每个小朋友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2、我们通过本课的朗读训练,学会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由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完成习题

  1、指导造句

  出示:

  恢复:

  (1)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恢复了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座古建筑恢复了原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____。

  无数:

  先把“无数”扩成词组,如:无数彩灯,无数鲜花,无数星星,无数海鸟,无数革命者等,然后再把词组扩成句子。

  2、完成填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鸬鹚

  准备 捕鱼 结束

  *静 热闹 *静

  夕阳图:(*静)

  湖面: 绿油油 一面镜子

  垂柳、稻田: 一望无际

  小船: 浮

  渔人: 悠然

  鸬鹚: 列队的士兵 等待

  捕鱼图:(热闹)

  归来图:(*静)

《鸬鹚》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不着“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受水乡的美丽景色。

  2、借助重点词语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字词,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水乡的美丽,借重点词语背诵这一节。

  一、揭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样子?

  干什么用的?

  二、学生预习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三、检查交流。

  1、重点字形:袅囊抹

  2、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学习第一段。

  1、一个怎样的小湖?(板书:湖面绿油油*)

  为什么能比喻成“一面镜子”?

  2、这面大镜子中能映出些什么来?

  (板书:垂柳

  稻田 一望无垠

  小渔船 又窄又长浮

  渔人 坐悠然吸

  鸬鹚 站好像列队的士兵

  3、看板书,复述图意。

  4、借助板书的重点词练背课文第一段。

  5、这一节写什么?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抓住“一抹”“恢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一:捕鱼图

  课件二:捕鱼后湖面*静图。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同学们,今天继续学习21课--《鸬鹚》,我们先把课文那面镜子中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段,注意要背得又美又静。

  二、辨析“一抹”

  1、列队的士兵在等待怎样的命令?(板书: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你能把“抹”的动作做出来吗?

  3、渔人发布命令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4、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体会“一抹”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交流:--渔人爱惜鸬鹚:

  ——似在鼓励鸬鹚:

  ——鸬鹚训练有素:

  ——渔人享受宁静;

  三、研读入境。

  1、同学们对联这一抹的体会真是精彩,但好戏肯定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你边读课文2-4自然段边找出来。

  2、交流:(课件:捕鱼图)

  (1)抹出也“波纹粼粼和浪花跳跃”--你是从课文哪儿读懂的?(生个别读句子)

  ——你读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色或是有怎样的感受?

  ——是啊,夕阳之下,波光粼粼、浪花跳跃,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2)抹出了“鱼”--你又是从哪儿读懂的?--就只一条?--你又是从哪儿读懂的?(“不断”--不仅不只一条,而是越来越多)

  ——这一景象你又能来读一读吗?

  (3)抹出了“渔人的忙碌”--对啊,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句又该怎么读?

  3、同学们真会读书,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想一想: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说得好,渔人这一抹不简单哪,而我们同学们更不简单,如此丰富地体会到了渔人捕鱼的忙碌矣喜悦,现在我们就一起快乐地把2-4自然段读一读,享受一下渔人捕鱼的乐趣。

  四、回归*静。

  1、(上接学生朗读)"岸上炊烟四起--(生个别接读5--7自然段)

  2、大家听了又有什么感受?

  3、是哪,鸬鹚又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静(课件:捕鱼后湖面*静图),唉,这里为什么要用上恢复?(湖面原来是*静的,现在又像原来一样*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

  4、你能把这种静下来的感觉读出来吗?(生个别读后齐读)。

  5、小结: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一下渔人捕鱼的乐趣,并读懂了从鸬鹚的等待命令到下水捕鱼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静到不*静又恢复*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师边小结边整理板书)

  五、质疑问难。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2)

——《鸬鹚》教学设计10篇

《鸬鹚》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部分句子。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夫捕鱼的乐趣。

  二、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鸬鹚,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美?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湖面是*静的?再挑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3)结合词句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评议。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①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出*静的感觉。

  ②同学们读好之后,要求他们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B、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①体会内容,问:如果老师把后面句子去掉,你读读看通吗?课文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

  师:同桌互读,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

  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背这句话好吗?教师引背。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这个句子或另外的句子淡化处理,不做细讲。

  (4)将第一段内容整体朗读(配上优扬的音乐),读出湖面的*静的感觉来。

  5)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

  鸬鹚

  3、学习第二段

  导入:湖面多么*静啊,你们看……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画面,谈谈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写出湖面不*静的?

  (3)逐句打出,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句,读出动的感觉来,看谁读得好。

  (4)学生交流、评议。

  (5)比较一、二两段,感悟语言特点。

  ①师:同学读得真好,现在你们跟第一段比比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

  ②分别朗读动与静的句子。

  a。两人小组互读

  b。指名读

  c。男女生分别读

  静 动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6)小结、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动 美

  鸬鹚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4、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通过自学悟出课文的特点,还背出了好的句子,同学们可真能干。

《鸬鹚》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静”,捕鱼时失去了“*静”,捕鱼后“恢复了*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鸬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 静 不*静 恢复*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鸬鹚》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情景。

  2、理解词语:悠然、袅袅、一望无垠、波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以前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导入今天要认识的动物——“鸬鹚”

  出示图片,板书课题,指名描述它的样子。

  师:提问“关于鸬鹚,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渔人指挥鸬鹚捉鱼的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热闹情景,感受环境的优美和生活的情趣。

  2、了解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小结:课文主要写在美丽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渔人怎样指挥鸬鹚捕鱼的。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情况,再全班交流,师适当指导。

  捕鱼前(1)捕鱼前渔人、鸬鹚、湖面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一场景写了几种事物?你喜欢哪个,为什么?把它读给你组内的伙伴听。

  (提示:可抓住某些重点词语理解)

  (指导后对照课件有感情地配乐朗读,)

  导语:夕阳、微风、垂柳、渔船、悠然自得的渔人、整装待发的鸬鹚,构成一幅多么优美、恬静的图画呀!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捕鱼中

  你从鸬鹚捕鱼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提示:注意动词,先划出来再体会)

  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结合“一抹”体会渔人动作的干脆利落和鸬鹚捕鱼动作的敏捷熟练及配合的默契。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

  (5)交流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你有什么体会?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交流研读成果:

  (3)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男生一起读2至5自然段。

  课件欣赏,鸬鹚捕鱼的景象

  捕鱼后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静图。)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

  4.但请再研究一下,这时的静与原先的静是不是一样?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小结(结合课件):捕鱼前湖面是*静的,渔人准备捕鱼,鸬鹚待命;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渔人带着鸬鹚划着小船回家了,湖面又恢复了*静。

  (渔人、鸬鹚、湖面这三者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你喜欢什么动物?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写一写,相信你会给老师带来惊喜!

  板书设计:

  3、鸬鹚

  捕鱼前 静

  捕鱼中 动

  捕鱼后 静

《鸬鹚》教学设计5

  一、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鸬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观察图画,领会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画面上的内容。

  2、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初步了解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

  3、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从中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课文第二段是本文重点段,写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表现出小湖动态的美。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争取自己读懂这一段,体会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湖面从*静—跃动—*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2、读课文,体会第二段中所描写的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从课外书中了解有关介绍鸬鹚的有关知识。

  2、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鸬鹚。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鸬鹚,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鸬鹚是一种什么动物?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殊本领?前几天陈老师布置大家去课外书中寻找介绍鸬鹚的有关内容,那么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了鸬鹚的特点呢?

  好!××× 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鸬鹚的特点。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了解了这么多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捕鱼前 湖面*静

  捕鱼时 打破*静

  捕鱼后 恢复*静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1)第一段。

  ①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②好!你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③还有谁也喜欢这一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④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⑤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⑥夕阳斜照,水*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2)第二段。

  ①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试着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②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一根教鞭,我们拿来当竹篙,把这讲台的一侧当作船舷。谁来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渔人这个动作怎么样?(轻而快)

  这轻快熟练的一弄,就叫——“一抹”。

  ④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板书:抓 甩挤)

  ⑤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就不停地——……所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板书:忙不过来)

  ⑥齐读3—4自然段。

  ⑦总结:*静的湖面是美的,跳跃的湖面同样也很美,让我们一齐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湖面的动态美。

  (3)第三段。

  ①捕鱼前、捕鱼时的情景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捕鱼后湖面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6—7自然段。

  ②我们一起来读。

  ③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好!我们再一起来读。

  五、总结。

  1、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再读一遍。

  2、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复习生字词语。

  1、我们来复习一下今天学习的词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囊

《鸬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 静 不*静 恢复*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 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鸬鹚》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 静 不*静 恢复*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静的,后来不*静了,现在又变得*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鸬鹚》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静”,捕鱼时失去了“*静”,捕鱼后“恢复了*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鸬鹚》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不着“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受水乡的美丽景色。

  2、借助重点词语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字词,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体会水乡的美丽,借重点词语背诵这一节。

  一、揭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样子?

  干什么用的?

  二、学生预习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三、检查交流。

  1、重点字形:袅囊抹

  2、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学习第一段。

  1、一个怎样的小湖?(板书:湖面绿油油*)

  为什么能比喻成“一面镜子”?

  2、这面大镜子中能映出些什么来?

  (板书:垂柳

  稻田 一望无垠

  小渔船 又窄又长浮

  渔人 坐悠然吸

  鸬鹚 站好像列队的士兵

  3、看板书,复述图意。

  4、借助板书的重点词练背课文第一段。

  5、这一节写什么?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抓住“一抹”“恢复”,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一:捕鱼图

  课件二:捕鱼后湖面*静图。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

  同学们,今天继续学习21课--《鸬鹚》,我们先把课文那面镜子中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段,注意要背得又美又静。

  二、辨析“一抹”

  1、列队的士兵在等待怎样的命令?(板书: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你能把“抹”的动作做出来吗?

  3、渔人发布命令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4、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体会“一抹”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交流:--渔人爱惜鸬鹚:

  ——似在鼓励鸬鹚:

  ——鸬鹚训练有素:

  ——渔人享受宁静;

  三、研读入境。

  1、同学们对联这一抹的体会真是精彩,但好戏肯定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请你边读课文2-4自然段边找出来。

  2、交流:(课件:捕鱼图)

  (1)抹出也“波纹粼粼和浪花跳跃”--你是从课文哪儿读懂的?(生个别读句子)

  ——你读这句话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景色或是有怎样的感受?

  ——是啊,夕阳之下,波光粼粼、浪花跳跃,多美啊!你能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2)抹出了“鱼”--你又是从哪儿读懂的?--就只一条?--你又是从哪儿读懂的?(“不断”--不仅不只一条,而是越来越多)

  ——这一景象你又能来读一读吗?

  (3)抹出了“渔人的忙碌”--对啊,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句又该怎么读?

  3、同学们真会读书,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想一想:这一抹还会抹出什么来?

  4、说得好,渔人这一抹不简单哪,而我们同学们更不简单,如此丰富地体会到了渔人捕鱼的忙碌矣喜悦,现在我们就一起快乐地把2-4自然段读一读,享受一下渔人捕鱼的乐趣。

  四、回归*静。

  1、(上接学生朗读)"岸上炊烟四起--(生个别接读5--7自然段)

  2、大家听了又有什么感受?

  3、是哪,鸬鹚又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划着小船回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静(课件:捕鱼后湖面*静图),唉,这里为什么要用上恢复?(湖面原来是*静的,现在又像原来一样*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

  4、你能把这种静下来的感觉读出来吗?(生个别读后齐读)。

  5、小结: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一抹”一词,研读了课文,一起享受了一下渔人捕鱼的乐趣,并读懂了从鸬鹚的等待命令到下水捕鱼再到列队回去,使美丽的湖面由*静到不*静又恢复*静,而且这种动和静的景象都充满了美的情趣。(师边小结边整理板书)

  五、质疑问难。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3)

——《鸬鹚》教学设计10篇

《鸬鹚》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部分句子。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夫捕鱼的乐趣。

  二、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鸬鹚,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美?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湖面是*静的?再挑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3)结合词句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评议。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①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出*静的感觉。

  ②同学们读好之后,要求他们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B、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①体会内容,问:如果老师把后面句子去掉,你读读看通吗?课文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

  师:同桌互读,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

  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背这句话好吗?教师引背。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这个句子或另外的句子淡化处理,不做细讲。

  (4)将第一段内容整体朗读(配上优扬的音乐),读出湖面的*静的感觉来。

  5)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

  鸬鹚

  3、学习第二段

  导入:湖面多么*静啊,你们看……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画面,谈谈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写出湖面不*静的?

  (3)逐句打出,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句,读出动的感觉来,看谁读得好。

  (4)学生交流、评议。

  (5)比较一、二两段,感悟语言特点。

  ①师:同学读得真好,现在你们跟第一段比比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

  ②分别朗读动与静的句子。

  a。两人小组互读

  b。指名读

  c。男女生分别读

  静 动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6)小结、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动 美

  鸬鹚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4、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通过自学悟出课文的特点,还背出了好的句子,同学们可真能干。

《鸬鹚》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静”,捕鱼时失去了“*静”,捕鱼后“恢复了*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鸬鹚》教学设计3

  一、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 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 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七、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鸬鹚》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按照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静、不*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节。

  2、能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渔人动作、神态,湖面情况的词句,理解、体会湖面情况与鸬鹚捕鱼的联系。

  3、能读、写、默本课11个生字和课后练习中的13个词语。用“无数”、“恢复”造句。

  4、了解鸬鹚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的能力。由此体会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教学重点:

  按课文描绘的气氛,用正确的语气语调读出描写湖面*静。不*静的句子和鸬鹚列队、捉鱼、接食的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宁静、美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介绍鸬鹚,看插图。

  鸬鹚是一种水鸟,羽毛灰黑色,有绿色光泽,嘴扁而长,上嘴的尖端有钩。能游泳,善于捕鱼,喉下的皮肤扩大成囊状,捕到的鱼就放在喉囊内。这种鸟也叫鱼鹰,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它来帮助捕鱼。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出示——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二、学生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课文,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3、课文主要写了鸬鹚什么?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按这个变化试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分节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鸬鹚的什么?

  板书:准备 捕鱼 结束

  (2)湖面的气氛有什么变化。

  板书:*静热闹*静

  (3)按这个变化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7节)

  2、读课文,用()找出描写湖面情况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清亮亮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静。

  指名分别朗读。

  师: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湖面从*静到不*静又恢复到*静的过程。那么湖面的变化和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四、学习第一段

  (一)边看插图,边听同学朗读。

  体会一下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1、听了同学的朗读后,你们这时的湖面是怎样一种景象?

  板书:夕阳图(*静)

  2、课文第一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夕阳西下、鸬鹚等候捕鱼的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并且通过一些词句把它表现出来了。下面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自学,把表现美景的词句用小圈找出来,用直线划出描写鸬鹚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描写渔人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集体来欣赏这些优美词语。

  3、分小组学习。

  (二)赏析词句

  1、逐一出示词句进行赏析

  ①湖面:绿油油一面镜子

  出示小黑板: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得像一面镜子。

  你为什么认为这句句子写出了画面的美丽?

  (把*静的湖面比作一面镜子。因为没有风,湖面上没有一丝波纹,*静、清澈、透明。所以可以把它比作镜子。)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优美的句子朗读一遍。

  ②垂柳、稻田:一望无边

  ③小船:浮

  (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因为小船没有划动,所以更显出湖面风*浪静,气氛寂静,齐读这句话。

  ④渔人:悠然

  (先说说“悠然”是什么意思?再说理由)

  悠然——悠闲的样子。

  因为渔人在吸烟,没有划动渔船,所以湖面上很*静。渔人坐在船上安祥地、自在地抽着烟斗,望着那*静的湖面,他显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一切显得是那么安静啊。齐读这句话。

  ⑤鸬鹚:列队的士兵等待

  出示小黑板: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列队的士兵——很威武,神气,整齐,训练有素

  (“等待”与湖面的*静有什么关系?)

  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并没有下水去捕鱼,所以湖面依然很*静。齐读这句话。

  2、指导朗读第一段。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这一段,要读出那种宁静,闲适的气氛,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先由老师引读,再齐读。

  3、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一段。

  4、小结。

  这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由景到人的顺序描绘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渔人在悠闲地吸烟,鸬鹚在等待命令这样一幅优美宁静的夕阳图。

  四、布置作业

  1、抄词;

  2、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对有关词句的赏析,体会了夕阳图的美景,出示板书:夕阳图

  这节课我们要来欣赏第二幅画面:出示:捕鱼图

  二、学习第二段,赏析词句

  随着渔人的竹篙在船舷上轻轻“一抹”,*静的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指名读第二段,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时的湖面情况。

  交流板书:热闹

  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句来表现湖面热闹的景象呢?

  (一)分小组自学第二段,用直线划出鸬鹚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渔人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小圈找出有关词语。

  (二)交流

  1、交流句子

  老师读描写湖面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鸬鹚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渔人的句子。

  2、交流词语

  ①第2节

  学生各抒己见

  (1)出示句子:

  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指名读)“荡起”和“跳跃”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写出了波纹荡开的样子,也描写出了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一朵朵跳跃的样子。)齐读。

  (2)湖面怎么会产生这种变化的?

  因为渔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才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请一个学生做做“一抹”这个动作。全班做。

  师:“一抹”,就是竹篙在船舷上一擦而过。

  指名读第二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有顺序地描写的。

  引读:师:因为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生:所以湖面……

  ②第3节

  过渡:随着鸬鹚在水中捕鱼,湖面上就更热闹了。现在我们来默读第5节,着看渔人是怎样指挥的鸬鹚捕鱼的?用了哪些词语。

  (1)师: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做一个选词填空的练习。

  出示小黑板:

  伸出 打着 跳上 拍着 钻出 蹦上

  扔 压 抓 甩 掐 挤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指名分别读两行词语并交流:

  为什么先用“钻”,后用“跳”?

  为什么用“抓”,不用“掐”?

  为什么用“挤”,不用“压”?

  为什么用“甩”,不用“扔”?

  (2)齐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写出了鸬鹚捕鱼的动态,欢快活泼;也写出了渔人从鸬鹚喉囊里取鱼时的利索劲儿。湖面上鸬鹚在跳跃,渔人在忙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快忙不过来了。

  (3)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热闹的场面,要用跳跃、轻松、欢快的语调朗读,同时体会一下这些动词的准确性。

  (4)齐读第二段,注意读出那种欢快热闹的气氛。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此时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归来图:(*静)

  湖面上开始安静下来了,直至最后湖面上又恢复了先前的*静。

  2、默读第三殷,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湖面开始恢复*静了?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说明人们都烧晚饭了,时间已近傍晚,湖面又向*静过渡。

  齐读。

  (2)“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这时再也听不到水鸟下水时发出的响声,湖面上不会有波纹,浪花也不再跳跃了。齐读。

  (3)渔人一条条抛小鱼喂鸬鹚。

  渔人喂鸬鹚时动作轻、慢。鸬鹚把大鱼留给人们,自己吃的都是小鱼,而且吃得美滋滋的,这使我们想起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齐读。

  (4)“渔人荡起桨……”

  湖面是*静的。齐读。

  (5)“天色……恢复了*静”

  “恢复”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它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这一词用得很贴切,点明了湖面原先也是*静的,课文的结尾与开头前后呼应。

  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声音稍轻些,速度稍慢些。

  三、总结全文

  1、本文通过描绘了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夕阳图”、“捕鱼图”,“归来图”三幅画面,表现了江南水乡人们无忧无虑、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从而使我们每个小朋友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上海。

  2、我们通过本课的朗读训练,学会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合适的节奏等由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完成习题

  1、指导造句

  出示:

  恢复:

  (1)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恢复了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座古建筑恢复了原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____。

  无数:

  先把“无数”扩成词组,如:无数彩灯,无数鲜花,无数星星,无数海鸟,无数革命者等,然后再把词组扩成句子。

  2、完成填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鸬鹚

  准备 捕鱼 结束

  *静 热闹 *静

  夕阳图:(*静)

  湖面: 绿油油 一面镜子

  垂柳、稻田: 一望无际

  小船: 浮

  渔人: 悠然

  鸬鹚: 列队的士兵 等待

  捕鱼图:(热闹)

  归来图:(*静)

《鸬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观察图画,领会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画面上的内容。

  2、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初步了解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

  3、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从中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课文第二段是本文重点段,写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表现出小湖动态的美。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争取自己读懂这一段,体会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湖面从*静—跃动—*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2、读课文,体会第二段中所描写的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从课外书中了解有关介绍鸬鹚的有关知识。

  2、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鸬鹚。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鸬鹚,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鸬鹚是一种什么动物?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殊本领?前几天陈老师布置大家去课外书中寻找介绍鸬鹚的有关内容,那么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了鸬鹚的特点呢?

  好!××× 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鸬鹚的特点。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了解了这么多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捕鱼前 湖面*静

  捕鱼时 打破*静

  捕鱼后 恢复*静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1)第一段。

  ①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②好!你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③还有谁也喜欢这一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④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⑤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⑥夕阳斜照,水*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2)第二段。

  ①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试着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②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一根教鞭,我们拿来当竹篙,把这讲台的一侧当作船舷。谁来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渔人这个动作怎么样?(轻而快)

  这轻快熟练的一弄,就叫——“一抹”。

  ④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板书:抓 甩挤)

  ⑤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就不停地——……所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板书:忙不过来)

  ⑥齐读3—4自然段。

  ⑦总结:*静的湖面是美的,跳跃的湖面同样也很美,让我们一齐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湖面的动态美。

  (3)第三段。

  ①捕鱼前、捕鱼时的情景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捕鱼后湖面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6—7自然段。

  ②我们一起来读。

  ③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好!我们再一起来读。

  五、总结。

  1、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再读一遍。

  2、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复习生字词语。

  1、我们来复习一下今天学习的词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囊

《鸬鹚》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静”,捕鱼时失去了“*静”,捕鱼后“恢复了*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板书设计: 9、鸬鹚

  渔人 鸬鹚 湖面

  前 悠然 等待 *静

  捕鱼 时 抹、抓、挤、甩 扑、钻、跳 失去*静

  后 划回去 站 恢复*静

  《鸬鹚》一课的电化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确定三点: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本课时重点放在如何采用电教手段再现鸬鹚捕鱼打破湖面的*静这一情景,帮助学生了解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学习了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用投影在屏幕上出示练习题,在双基训练中,设计比较多层次的练习。如:动词的比较,这项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恰当之处;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一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放录相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时间、渔人、鸬鹚、湖面几方面来理解捕鱼前后在内容上的联系和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感知全文。

《鸬鹚》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传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语。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背诵能力、用词能力。

  3、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渔人、鸬鹚、湖面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处理字词,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字,看生字表,读准字音,指出它们的音部、部首、共几笔,并组词。

  鹚 C 鸟 14 鸬鹚

  垠 Y 土 9 无垠 无边无垠

  窄 Z 10 宽窄 窄小

  悠 Y 心 11 悠悠 悠扬

  抹 M 8 抹去 涂抹

  粼 L 16 波光粼粼

  挤 J 9 挤着 拥挤

  炊 C 火 8 炊烟 炊事员

  袅 N 鸟 10 袅袅

  舱 C 舟 10 船舱 机舱

  拣 J 8 拣起 挑挑拣拣

  抛 P 7 抛起 抛球

  恢 H 9 恢复 恢弘

  2、想想下面的字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鹚 垠 粼 抹 舱 拣 袅

  (这些字都是形声字)

  3、练习朗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再读。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

  交流,理清层次。

  (按照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来写。)

  4、交流信息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读课文,写生字新词

《鸬鹚》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静”,捕鱼时失去了“*静”,捕鱼后“恢复了*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鸬鹚》教学设计9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学习课文,重点学习1——5小段,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小段

  1、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渔人在什么地方捕鱼,周围环境怎么样?从哪看出来的?把它画出来,指名读一读,想想有什么特点?

  2、找出描写渔人神态的句子,体会渔人的心情

  渔人------悠然自得

  3、找出描写鸬鹚的句子,体会比喻说明了什么?(严阵以待的样子)

  4、小结:这里的坐与站、悠然的神态与列队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的人、物、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恬静的画面。

  5、指导朗读,要轻、柔、缓

  (二)学习二——五小段

  1、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捕鱼过程渔人动作、神态鸬鹚动作湖面情况

  捕鱼之前

  捕鱼之中

  捕鱼之后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小结:这些动作表现渔人与鸬鹚之间配合默契,说明渔人对鸬鹚训练有素。

  2、根据表中内容思考:渔人——鸬鹚——湖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反复朗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自己大声朗读,体会这一段与上一段相比,气氛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动态的描写,突出了湖面上活跃的气氛,表现了劳动的紧张和欢乐。

  4、指导朗读

  要活泼、有生气、速度适当加快

  (三)学习第六、七小段

  1、自读思考:“恢复”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这个词。

  2、指导读,语调也要随之变缓、变轻。

  3、指名读,评议

  三、指名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完成本课相关训练题。

  二、教学过程

  1、词语搭配

  (*静 波光粼粼)的湖面 渐渐地(走远 升起) 等待(回信)

  (一圈圈 粼粼 )的波纹 悠然地(吸烟 散步) 钻进(洞中)

  (袅袅 )的炊烟 整齐地(行进 做操) (心情)*静

  2、用词造句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例句:客人们都走了,小院里恢复了*静。

  一望无垠——垠,边际。一眼看不到尽头。

  例句: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垠。

  3、检查背诵并默写第一小段。

  相互检查——指名背诵——当堂默写——交换检查

  4、布置作业:完成课堂训练

  预习第四课

  课后小结:初读阶段能够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对于“喂鸬鹚吃小鱼”归上还是归下的问题,没有强求一致,而是请同学谈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用清楚明白的语言表述看法,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层次安排了解得更加清楚。

《鸬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观察图画,领会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画面上的内容。

  2、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初步了解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来捕鱼的。

  3、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从中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4、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5、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课文第二段是本文重点段,写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表现出小湖动态的美。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争取自己读懂这一段,体会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湖面从*静—跃动—*静的过程及与鸬鹚捕鱼的关系。

  2、读课文,体会第二段中所描写的小湖的优美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从课外书中了解有关介绍鸬鹚的有关知识。

  2、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鸬鹚。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鸬鹚,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2、齐读课题。

  3、鸬鹚是一种什么动物?长什么样?有什么特殊本领?前几天陈老师布置大家去课外书中寻找介绍鸬鹚的有关内容,那么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了鸬鹚的特点呢?

  好!××× 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鸬鹚的特点。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了解了这么多内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捕鱼前 湖面*静

  捕鱼时 打破*静

  捕鱼后 恢复*静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1)第一段。

  ①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②好!你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再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③还有谁也喜欢这一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④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⑤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⑥夕阳斜照,水*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2)第二段。

  ①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试着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②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一抹”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一根教鞭,我们拿来当竹篙,把这讲台的一侧当作船舷。谁来学课文里渔人的样子,让鸬鹚下水。

  渔人这个动作怎么样?(轻而快)

  这轻快熟练的一弄,就叫——“一抹”。

  ④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板书:抓 甩挤)

  ⑤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就不停地——……所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板书:忙不过来)

  ⑥齐读3—4自然段。

  ⑦总结:*静的湖面是美的,跳跃的湖面同样也很美,让我们一齐读一读2—5自然段,体会湖面的动态美。

  (3)第三段。

  ①捕鱼前、捕鱼时的情景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捕鱼后湖面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6—7自然段。

  ②我们一起来读。

  ③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好!我们再一起来读。

  五、总结。

  1、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再读一遍。

  2、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复习生字词语。

  1、我们来复习一下今天学习的词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囊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人》教学设计和课件3篇

《*人》教学设计和课件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2、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字;在书写过程中,认识“囗”(方框儿)。

  3、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教师:有条件的可准备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磁带和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录像带;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大*》这首歌引出课题

  二、由图入手,以图助读

  看图,说出图上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对照图画或学生收集的资料,初步使汉族、藏族、壮族、苗族、土家族、*这几个抽象的民族概念具体化。根据图中人物的和神态想像,体会到他们亲密的关系,就像一家人。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请学生读课文。再抽学生给予评价。(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课文,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优点、缺点两方面进行评议)

  四、引导学生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朗读课文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独立思考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3、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4、教师可采用范读、带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读。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如:杨华是哪族人?或谁是土家族人?)从而建立对“……是……”这种句式的感性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句号。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以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让学生观察生字,介绍自己记字的方法。教师点拨易错的字。

  3、写自己想写的字,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人》教学设计和课件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

  2、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字;在书写过程中,认识“囗”(方框儿)。

  3、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教师:有条件的可准备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磁带和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录像带;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大*》这首歌引出课题

  二、由图入手,以图助读

  看图,说出图上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对照图画或学生收集的资料,初步使汉族、藏族、壮族、苗族、土家族、*这几个抽象的民族概念具体化。根据图中人物的和神态想像,体会到他们亲密的关系,就像一家人。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请学生读课文。再抽学生给予评价。(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课文,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优点、缺点两方面进行评议)

  四、引导学生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朗读课文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独立思考刚才所提出的问题。

  3、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

  4、教师可采用范读、带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读。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如:杨华是哪族人?或谁是土家族人?)从而建立对“……是……”这种句式的感性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句号。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以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让学生观察生字,介绍自己记字的方法。教师点拨易错的字。

  3、写自己想写的字,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人》教学设计和课件3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

  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人在。”

  2.“*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人的自信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人自信力”的阐述,“*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移和旋转教学设计3篇

*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区别*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

  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洗车朝前行驶、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移(板书:*移)。

  而风车、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移。

  *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移2步,向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移运动吗?

  如果要把*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2、移一移。第20页“试一试”第1题。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

  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多远?向上*移5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移呢?自己说说看。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移7格。小房子向()*移了()格。

  *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移的现象还学会了*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移和旋转吧!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区别*移、旋转。

  完成第19页“说一说”第(1)(2)题。你能区分*移和旋转了吗?

  完成第20页第(3)题。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指名上台展示。

  (二)拓展练习:

  1、完成第20页“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五、布置作业

  第20页第1、2、3题。

  教学反思

  《*移和旋转》这部分知识对于三年级同学的学习来说,我主要是从身边的现象来判断*移和旋转,从而认识到*移与旋转的特征及其区别。因此需要教师课前搜集相关事例,帮助学习认识和理解。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出来,来学*移与旋转,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容易、更轻松。如小汽车从学校大门口到公路边,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沿直线前行,是*移现象;同学们玩的风车,在沿着一个点不断转动,是旋转现象。通过多举出身边的实例,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能判断是*移还是旋转。全体同学课堂反应积极,思路清晰。

  2、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如让学生做出*移与旋转的动作,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掌握了知识。通过小组当中互相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移、旋转现象,加深理解。

  3、在画出*移图这一方面,学生显得较困难。首先是观察*移图,找到*移方向与*移了几格,经过教师的引导,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但画出*移图时,问题较多。也可能是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本节课在画出*移图时,仍有部分学生比较模糊,还需进一步训练。

  4、*移、旋转这部分知识,学生会判断出这两种现象,会观察出*移图的方向及*移了几格,我觉得就完全足够。对于三年级学生,画出简单的*移图,经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但它的现实意义在哪儿?较为迷惑!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增强,对画出*移图,应该是很自然、轻松的。而且面对考试,试题的难易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在这一块必须要拓展训练,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

*移和旋转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移和旋转。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或图形的*移和旋转,能正确区分*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

  *移具体方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昨天老师在电脑上发现了一幅海底世界图,那里还有许多漂亮的小鱼,今天老师把它带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不过一会大家在看小鱼的`时候,要用你们的手指和小鱼一起动起来好吗?(出示课件)

  师:请用你的手势告诉老师刚才小鱼是怎样动的?

  生:(用手指做直线运动)

  师:对,像刚才小鱼沿直线的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移。(板书:*移)

  师: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可爱的小鱼,它们要为我们跳舞啦!请你用手指继续和小鱼动起来吧!(课件演示)

  师:谁能再用手势做出刚才小鱼运动的方式?

  生:(用手指做画圆周运动)

  师:对,像刚才小鱼做的圆周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师: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共同来研究有关《*移和旋转》的知识。

  二、讲授新知

  1、看生活中的*移和旋转

  师: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所以*移和旋转的现象随处可见。你能根据*移和旋转的特点进行判断吗?看大屏,在你认为是*移的图形下面用“—”表示,认为是旋转的用“○”表示。大家先思考一下。(课件演示)。

  师:(指名汇报)请你要说清楚:××的运动是*移(或旋转)。

  师:大家不仅判断的正确,而且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不错。

  2、找生活中的*移和旋转

  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移和旋转的例子,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到*移或旋转现象吗?(先和同桌说一说,看谁找到的多)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一下找了这么多,看老师这里(出示图片)还有哪个你们没有想到。

  3、做一做*移和旋转的动作

  师:同学们想亲身体验一下*移和旋转吗?请大家起立,先向左*移一步,向右*移一步,原地慢慢地转一圈。

  三、观察操作,研究*移距离

  师:看到大家一会儿*移一会儿旋转,这有一条小鱼也忍不住动起来了,你知道它们做的什么运动?(*移)

  看它给我们还提出了问题?你知道该怎么回答吗?

  师:虚线表示什么?实线表示什么?

  生:虚线表示原来小鱼的位置,实线表示现在小鱼的位置。

  师:你们是怎么确定小鱼移动了几个格子呢?说说你的好办法?

  生:我是确定一个点,我是确定一条边。

  师:谁能具体说说你是如何确定点和边的?

  师:你们真有办法,都是聪明的孩子,像大家刚才说的点和边,我们把它们叫做对应点和对应边。(板书:对应点、对应边)从这里我们就发现: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不是数两个图形中间的格数。关键是找对应点,对应边。

  全班交流画法,比一比谁的画法最简便。

  四、欣赏拓展

  *移和旋转现象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们还运用*移和旋转创造了美丽的图案,看一看,这些图案用到了我们学习的哪种方式,看谁第一个发现。

  同学们,你能开动脑筋运用今天学过的*移和旋转的知识设计出更漂亮的图案吗?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移——拓展延伸”的教学进行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电梯、风扇、风车、旋转门、伸缩门等,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按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移和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是不清楚。

  二、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巧妙突破*移距离的难点。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同桌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创新。*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想出要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只要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在这个环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移、线的*移再到简单图形的*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当然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练习巩固较少,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够强等。为*移距离的方法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数火箭又向哪个方向*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移了几格就可以了。

  三、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准确表述物体的运动现象方面怎样引导,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及时捕捉方面以及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都有待提高。

  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移和旋转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移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移3格,*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移,最后画出*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的*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3篇

《太阳和影子》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2、过程和方法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太阳与影子的科学知识科学的应用与实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四教法

  探究发现法

  实验探索法

  小组讨论法

  五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学情分析

  对于影子的现象,学生经常见到,但对于影子的产生条件,可能没有深思过。对于太阳和影子的方向也知道一些,但不一定能详细的说出一天中太阳和影子方向的规律性变化。所以,本课我实际了探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的实验,设计了探究太阳位置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子、对温度的变化影响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观察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资。教师用透明胶片和纸板做成各种动物图片。

  学生准备手电筒、硬纸板、铅笔。

  活动准备:观察: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同一物体影子的才短和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体验:和同学们一起玩踩影子游戏有什么发现?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

  1、做影子的游戏,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师:你能做个手影吗?利用投影仪的强光让学生做各种动物影子。激发学生对影子的探究兴趣。

  (2)师:你认为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师调节投影仪的光,由强到暗,看一看影子有什么变化。

  (4)师利用自制的教具:一种卡通图片,一个透明、一个不透明,让两个学生在投影仪的光线下实验。学生会发现不透明的物体在有光的条件下会产生影子。

  (5)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认为产生影子的条件是什么?

  (6)学生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2、实验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1)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太阳方向的变化,,也观察了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你的观察结果是怎样的?

  (2)利用铅笔、纸板、手电筒这些器材,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实验时注意让学生把铅笔直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沿弧形轨迹在铅笔的南侧主动向西移动,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画出当手电筒在东方、正南方、西方时,铅笔的影子。

  (4)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以两人一组,一人实验、一人记录。

  (5)分析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强弱变化的情况。

  (7)总结太阳方向的变化、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太阳方位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

  (8)师出示课件: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

  3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讨论: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出示课件:学生迎着东方的太阳锻炼的图片,并提问如果早晨面向太阳,那么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暗示孩子养成早起锻炼的好习惯,并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农民帮我盖大棚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农民为什么这样去做。(使学生明白农民在太阳落山时盖大棚是由于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了气温的变化)

  九、拓展活动:古代人是如何利用影子来计时的,我们去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十、板书设计

  11太阳和影子

  早晨太阳在东影子长在西

  中午太阳在南影子短在北

  傍晚太阳在西影子长在东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根和茎》教学设计3篇

《根和茎》教学设计1

  一、课程标准: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3.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4.设计并实验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区别不同形态的茎,根。

  2.能区别不用形态的茎,不用形态的根。

  3.能认识根、茎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

  1.对待科学学习能采取想办法解决的态度。

  2.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3.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五、教学材料: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六、教学步骤:

  苏教版根和茎教学反思

  根和茎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固定、吸收、传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本课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分别认识根和茎的不同类型,了解根和茎在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教学中有选择地利用生活中常见和学生熟悉的菠菜、大蒜、水芹、西芹等。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直根和须根形态上的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着给根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根的形态和名称的认识,从而更高效地了解植物根的分类。对于茎,我通过视频演示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茎的多种形态,茎的作用,使学生对茎的运输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授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过程,觉得还有较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的设计与设计的意图需要明确。在教学根的环节上,没有能够明确指出哪里到哪里是根,以至于学生在比较直根和须根的时候不能发现直根部分,而只是注意到细小的侧根。在教学茎的时候同样没有能够让学生找一找不同植物的茎在哪里,而是教师讲解的比较多。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课堂上还是是教师讲的太多,没有体现“学生主体”的理念。今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将遵循: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2、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等原则,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根和茎初生结构的异同

  优质解答根和茎的初生构造均可从各自的成熟区横切面上观察到,双子叶植物根、茎初生结构的异同主要是:

  (1)相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茎中也基本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不同之处:a.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无根毛而往往具气孔.

  b.根中有内皮层,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更谈不上具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

  c.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都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

  d.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

  e.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根与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定的.

《根和茎》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解读

  我所选的课题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第二单元的《根和茎》。从整体上讲,本单元属于生命科学系列,在整个教学序列上,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引领学生从短期观察逐步向有耐心有恒心的中长期观察进步;观察方法是从粗略、整体到细致入微、从不分类到分类概括、从外到内的阶段;三年级的实验是有指导的实验学习起步阶段。

  从内容上讲,教材脉络很清晰:根的形态(观察)→根的作用(实验);茎的形态(分类)→茎的作用(实验)。

  2、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目标:

  根:掌握“直根”“须根”两个概念;知道根的作用;通过实验证明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知道不同形态的茎并进行分类,并用实验观察茎的运输功能。

  能力目标:

  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进行证明。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

  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4、教学难点:

  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5、课前准备:

  观察材料(一):根据时令选择一些直根类植物如萝卜、菠菜等,须根类植物如、葱、蒜等。

  观察材料(二):实在找不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

  实验材料(三):准备水、水杯、红墨水、小刀、一株完整的植物。

  二、说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实物获得新知。

  2、用实物构建有结构的材料,实物的丰满度、真实性是电子课件无法取代的,要尽可能的选择实物材料。

  3、教师在宏观上把控整个教学体系,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合适内容方法指导。

  4、教师从细节上要把握学生前概念水*,思维方式,鼓励与指点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三、说教学过程

  (一)研究根的形态与功能:

  1、领取各种根,给他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三年级最主要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材料的典型性、多样性是保证观察及分类顺序进行的前提,从教学细节上说,材料要在明确要求后再发放,否则学生的耳朵就不听指挥了。从学生的反馈上来讲,学生会提到富含营养的,很少营养的,胖的,细的,直的,“须须头”的等各种发散性分类法,只要有理由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2、看了这么多根,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根有什么作用?根为什么长得各不相同等问题。在观察活动后我会问:“你有什么问题”而不直接抛出“根有什么作用”。

  3、交流不同的根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偏重点,并以实验证明根的吸水性。教材以一句话概括根的所有作用,从现实观察中得出的现实问题具有真实性、丰满度、对学生思维张力的锻炼效果是不同凡响的。

  而在根的吸水性实验中,防止水分蒸发是难点,学生还未接触过“蒸发”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可以用指向性明确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必要的时候可以演示加说明。

  (二)研究茎的形态与作用

  观察以下茎(没找到实物的`用电子媒体代替):牵牛花(缠绕茎)、菜豆(缠绕茎)、玉米(直立茎)、杉树(直立茎)、竹子(直立茎)、西瓜、红薯(匍匐茎)、仙人球(球茎),爬山虎(攀缘茎)。交流这些不同的茎,并给它们命名。

  2、你认为茎有什么作用呢?设计一个实验。

  良好的教学要始终让学生冲在前方,感受困难、突破障碍,困难与障碍始终是促进发思维活跃的重要情境。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8)

——《白兔和月亮》教学设计3篇

《白兔和月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一些知识,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抓住关键字的基础上归纳本则寓言的主旨。

  2、指导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归纳寓意的方法,进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积累精词妙句。

  4、思考人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仲秋节刚过,同学们是不是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你们赏月时都有些什么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谈感受)这里有一只白兔也和大家一样喜欢月亮。有一天,诸神之王决定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月亮归属于它了。你们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周国*先生写的寓言故事《白兔和月亮》便会知晓。(教师板书课题——《白兔和月亮》周国*)

  二、整体感悟

  自己读课文,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三、字词积累:

  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和不解的词语,教师抽查。

  读一读:皎洁慷慨闲适抢劫撤销金窖厄运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举世无双得失之患慧心未泯心痛如割。

  解释:神韵闲适:厄运:举世无双:得失之患:慧心未泯:

  四、探究性阅读:

  边读课文边画出不解之处,小组内互相讨论解答,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共同探讨。

  教师进行提问指导:可以提供范例,以问引问。

  如:

  ⒈什么是得失之患?白兔得到月亮为什么会产生得失之患?

  指导: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

  白兔得到的是青草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⒉结尾句为什么要提一句“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作者有什么用意?

  五、总结寓意并了解寓言:

  ⒈你知道这篇文章借白兔和月亮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

  抓住“得失之患”一词,由白兔拥有月亮前的心旷神怡到拥有月亮后的无穷得失之患的比较及产生这种得失之患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有时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⒉这个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那么你了解寓言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学生结合自己对寓言的了解谈认识,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明确寓言的特点:

  ①篇幅短小。

  ②寄寓深刻的道理。

  ③主人公多是动、植物,也有人。

  ④多用拟人手法。

  六、积累学习经验:

  为了以后更好学习,我们把提炼寓言的寓意方法总结一下好吗?

  1、整体把握

  2、抓关键词

  3、联系现实(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七、积累精词妙句:

  1、老师觉得本文有很多精词妙句值得我们学习,你们发现了吗?找一找,赏析一下。

  2、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或用其中的几个说一段话吗?

  八、巩固:

  谈各自的收获

  可以从知识方面、学习方法方面、人生启迪方面来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谈。

  九、作业:

  1、搜集、阅读寓言故事,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

  2、记录总结的学习经验。

  3、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提炼寓意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周国*

  提炼整体把握

  寓意抓关键词

  联系现实

《白兔和月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述故事情节,准确把握“白兔”形象的意义并理解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富于表现力的词句仔细品味,构建对寓意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以*常心来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优美文字下所蕴藏的深刻人生哲理。

  难点:白兔最后放弃拥有月亮的真正写作用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的月亮最多情——说说古代关于月亮的诗文。

  (出示课题)

  2、关于寓言

  学生交流寓言的特点: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通常告诉我们道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金窖(jiào) 险象迭(dié)生 慧心未泯(mǐn) jiǎo(皎)洁 慷kǎi(慨) 乌云bì(蔽)月

  2、观看课文朗读视频

  提问:请你简要给大家说说发生在这只白兔身上的故事?

  三、品味语言,探究寓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思考:白兔在获得月亮前后,两次赏月的表现和心情是截然不同的,集中体现在哪几段?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得月前得月后

  赏月表现眼中的月赏月表现眼中的月

  无忧无虑地嬉戏、

  心旷神怡地赏月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闲适心情一扫而光、

  绷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

  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月的阴晴圆缺反倒险象迭生

  请同学想想这两段能用同一种语气朗读吗?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这两段。

  2、为什么白兔拥有月亮前可以“无忧无虑”“心旷神怡”,而拥有月亮后变得“紧张不安”“心痛如割”呢?

  ——得失之患(得到了担心失去的忧虑心情)

  3、如果诸神之王赏赐给她的只是一把青草,你认为她还会有这样的忧虑吗?

  4、这只聪明的白兔最后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在最后把“月亮”归还给了诸神之王?

  5、最后一段中说:“和我们人类不同的是,……”,同学想不想知道我们人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拓展深化:

  小公务员之死(周国*)

  某机关有一个小公务员,一向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有一天,他忽然得到通知,一位从未听说过的远房亲戚在国外死去,临终指定他为遗产继承人。那是一间价值万金的珠宝商店。小公务员欣喜若狂,开始忙碌地为出国做种种准备。待到一切就绪,即将动身,他又得到通知,一场大火焚毁了那间商店,珠宝也丧失殆尽。小公务员空欢喜一场,重返机关上班。但他似乎变了一个人,整日愁眉不展,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

  “那可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啊,我一辈子的薪水还不及它的零头呢。”他说。

  同事们原先都嫉妒得要命,现在一齐怀着无比轻松的心情陪着他叹气。惟有一个同事非但不表同情,反而嘲笑他自寻烦恼。

  “你不是和从前一样,什么也没有失去吗?”那个同事问道。

  “这么一大笔财产,竟说什么也没有失去!”小公务员心疼得叫起来。

  “在一个你从未到过的地方,有一间你从未见过的商店遭了火灾,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可那是我的商店呀!”

  那个同事哈哈大笑,于是被别的同事一致判为幸灾乐祸的人。

  据说不久以后,小公务员死于忧郁症。

  思考:

  (1)这个小公务员死于什么?

  (2)这个小公务员为什么会忧郁?

  (3)这个小公务员和我们文中的小白兔有什么不一样?

  四、作业布置

  学习了《白兔和月亮》之后,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小公务员说?请你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写成100字的小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准确把握“白兔“形象的意义,多角度地个性解读寓意。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体验、合作探究释疑等途径,自行构建对《白兔与月亮》寓意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现象,思考人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名与利。

  教学重点:

  体会优美文字下所蕴藏的深刻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白兔最后放弃拥有月亮的真正写作用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多角度寓意探究

  这只白兔的故事让我们悟出了什么呢?请选择一个方面说说给自己的启示。(寓意和启示会有所区别,具体视学生理解而定)

  具体可以有以下理解: 角度

  1、美好的事物应该共同分享。 ——(关于那个“慷慨的决定”)

  2、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这是我的月亮”)

  3、拥有非分的财富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关于那个“慷慨的决定”)

  4、懂得适当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毕竟慧心未泯”,白兔最后放弃拥有月亮的举动)

  5、保持一颗*常心,*静看待财富与名利才会快乐。——(从白兔前后的心理变化看)

  (这些都是成长的智慧)

  三、课堂深化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自己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学生写话(书面),课堂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不知道那只曾经拥有过“月亮”的白兔今天是否快乐,但是生活就是这样,一切快乐都是来自你内心的智慧。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请选择一个动物,运用拟人手法编写一则寓言,要求:故事情节生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2、英国作家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他心爱的东西。”

  请你根据这则寓言给自己的感受,选择以上一个方面,结合课外阅读材料《无私的给予》和《崇高的奉献》,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写成200字的小短文。(两个作业任意选择一个完成)

《白兔和月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教学重点:

  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老师介绍有关寓言的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3、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检查预习 (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 禀告(bng) 厄运(è)

  慧心 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 不吝啬。

  闲适 清闲安逸。

  审美 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 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引导学生学习《白兔和月亮》,步骤如下:

  1、朗读(把握文意,揣摩语言)

  2、复述(朗读课文,完整复述)

  3、精缩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4、概括寓意(根据文章内容,感悟所学道理)

  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的学习步骤总结出寓言《落难的王子》的寓意。

  研读赏析,对比阅读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6、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体验反思,拓展与延伸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3、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人生寓言》告诉我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自己的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作业

  试着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1、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500字左右。

  教案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设计上,运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学习,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既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鸬鹚》教学赏析和教学设计3篇(扩展9)

——体积和容积教学设计3篇

体积和容积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体积与容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的学习。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积单位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知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为了培养孩子的空间观念,我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的空间,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体积和容积的问题,把它们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他们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经验,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疑问是:体积和容积差不多呀,怎么分呢?测量体积是不是从物体的外围量,而容积是不是从容器的里面量呢?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

  ②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

  ③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换算。

  ④会进行体积和容积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②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都看见过动画片《猫捉老鼠》吧?为什么每到一个地方,小老鼠能轻易的通过,而猫却被撞的非常惨?

  2.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

  3.比较一些容易看出大小的物体。

  (师手中拿着两个不一样大的铅笔盒)

  问:这两个铅笔盒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师: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

  师:这样的例子是举不完的。老师手中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看一下哪个大?(请同学猜一猜)

  师:用眼睛看很难做出判断。想想看能用什么办法解决?(生想办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二、实验

  (师出使两个有刻度的量杯,里面盛有同样多的水)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现在的水在哪个位置?

  先把苹果放入水中,同学们观察发生什么变化。

  水面上升了,说明什么?(苹果占了空间,把水往上挤)

  把梨放入水中,水面也上升。

  师:观察比较两个杯子的水位,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两个果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所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某某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桌占也有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师:物体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揭示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比一比,老师的体积与某同学比谁大?像这样的例子你会举吗?

  结论:这说明苹果或梨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苹果和梨的“大小”问题,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体积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揭示体积概念。

  三、想一想

  (出示盛水的杯子)

  师:这是一个装水的容器。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容器?

  (出示杯子和碗)

  师:杯子和碗谁装的水多?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说办法。选择一种全班实验

  实验:将杯子和碗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同样大小的有刻度的杯子中,观察水位的刻度。

  师: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杯子装的水比碗多,我们就说杯子的容积比碗大。

  师:什么是容积?说说你的理解?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演示:倒半杯水,这时候所装的水量是不是杯子的容积?再倒满,此时杯子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杯子的容积。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你对它们的定义有什么不理解,可以提一提。

  问:杯子有体积吗?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容积,从而得出容积的概念,这样就会从一种感性认识很容易升华为理性认识。)

  四、习题设计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玩玩橡皮泥(伴乐)。

  要求:用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如果捏成任意形状的物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同一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五、全课总结(略)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545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5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