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 咏柳唐代诗人贺知章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 咏柳唐代诗人贺知章

更新时间:2023-03-24 18:30:25 点击: 来源:yutu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1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 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2

  世人皆知贺知章的'文采,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贺知章的书法。我们书法爱好者能够看到的贺知章的书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书"孝经"了。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

  《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阅读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1)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3篇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1

  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1、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行两次长时间的游历。名作《望岳》便出自这一时期。

  2、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年至十四年,生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多有接触。《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自这一时期。

  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目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便出自这一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一时期。

唐代诗人杜甫简介2

  1、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一根红线。“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

  2、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一斑。

  3、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生动写照。

  4、其它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题画等诗作。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2)

——唐代诗人王维简介3篇

唐代诗人王维简介1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

  墓地

  据《蓝田县志》记载,王维墓位于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墓地前临飞云山下的辋川河岸,原墓地约13.3亩。现被压在向阳公司14号厂房下。《唐右丞王公维墓》碑石被向阳公司14号按石料使用,压在水洞里。墓前遗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的碑石两座。

唐代诗人王维简介2

  分类

  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查看全文...

  绘画成就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查看全文...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3)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简介3篇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简介1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

  与著名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

  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简介2

  鱼玄机生*不见正史。尽管鱼玄机名传千古,但因其非官宦显要,正史官文终不能留下片纸只字,其生*传记资料散见于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另外《太*广记》、《南部新书》、《直斋书录解题》和《全唐诗》等书中还存留有相关的`断章短句。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志对鱼玄机之记载资料均甚少,故于其之研究多在其诗。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有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

  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说鱼玄机,字“幼薇”;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说鱼玄机,字“蕙兰”。后人不知谁是谁非,不能取舍。然而古人名与字都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玄机”意为深奥玄妙,“幼薇”同幽微,二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故较可信。

  根据《唐才子传》,李亿因为夫人对鱼玄机的受宠“妒不能容”,遂为李亿遣至咸宜观入道。晚唐道观因独立于法外,政治力量无力支配,鱼玄机并不是真正在道观里研习道教教理。当时某些道士、女冠、和尚、比丘尼,并非纯为修行之人,道观、寺庙甚至成为规避法网及逮捕的场所、暂时栖身之处。鱼玄机居于咸宜观时,多与名士交流,往来酬唱,后因情感纠葛,笞杀女婢绿翘,因而下狱伏法,《三水小牍》就曾记载此事。鱼玄机的生*,是女性文学与社会的研究重要题目之一。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4)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3篇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1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赏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2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赏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3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赏析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赏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5)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3篇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1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

  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阳歌舞:*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译文

  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

  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

  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赏析

  ??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2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6)

——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3篇

唐代诗人岑参的读音1

  岑参(cénshēn):岑(cén)新华词典解释有两个意思,第一是小而高的山,有岑寂,岑岑等词语。第二个解释就是姓氏,姓岑,就是岑参的姓。参,在字典里是个多音词,有cān,shēn,cēn,sān四种读音。岑参的参是读shēn,词典解释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有参商,参辰卯酉等词。参shēn也是一种中药名字,如人参,党参。

  岑参生卒年约为公元715-公元770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代表。南阳人,是大唐宰相岑文本的曾孙。与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并称高岑。现存的代表作约有四百零三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边塞诗。另外还作又《感旧赋》、《招北客文》两篇墓铭。

  岑参幼年丧父,所以岑参幼年过得很是孤苦。五岁跟随他的兄长读书,天资聪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的时候考取进士,仕途坎坷,两度前往边塞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岑参的边塞诗大多都是在那段时期完成的。晚年的岑参罢官后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公元755年12月至公元763年2月,安史之乱爆发,蜀中战火纷飞,路不能行,岑参最终也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最终卒于成都。

  岑参的作品极其赋有浪漫主义色彩,用词雄伟,想象比较丰富奇特,诗歌基调热情奔放。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多领域,山水,边塞,赠答等等。《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西征》是岑参边塞诗的杰出之作。

  岑参简介

  岑参,约生于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客死咸阳。岑参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过宰相。其伯祖父因不同意力武承嗣为太子,被贬后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进了牢狱被诛杀。岑长倩的五个儿子全被杀害。岑氏亲族很多人被流放。

  岑参的父亲曾经出任过仙、晋(今天的山西临汾)二州的刺史,不幸的是岑参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岑参父亲去世后,家道更加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很孤贫。但是岑参天资聪颖,五岁就跟随其兄长学习读书,九岁便能吟诗作赋。天宝三年,岑参考取进士,之后仕途算不上顺风顺水,曾两次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前往塞外,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岑参的边塞作品也大都是在这阶段完成的。

  岑参的作品涉猎很广泛,山水,赠答,边塞等各个方面,岑参早期的作品多为写景和抒情的赠答之作。诗中抒发了很多自己的坎坷经历和嗟叹贫贱的忧愤之情。在边塞的那几年经历让岑参的作品的.境界开阔很多,继而他写出的边塞诗多瑰丽浑厚,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边塞的生活让他近距离地接触了边关战士的英勇感受到了边塞异域风光。他将这些感情都融入了他的边塞作品中。岑参晚年的作品大多感怀战乱,他本人也更加渴望回到故乡,但是当时蜀中爆发安史之乱,岑参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于公元770年卒于成都。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7)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简介 (菁选2篇)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简介1

  筋竹涧位于温州雁荡山大龙湫景区内,由大龙湫锦溪向南延伸的一条涧溪,上游一段称经行峡,经行峡取名于唐贯休“雁荡山经行云漠漠”诗句的“经行”,中下游一段称筋竹涧,涧峡全长4公里,是一处雁荡山自然景观的处女地。筋竹涧*峰峦险峻,岩石错落,树木茂密,水流清澈,鸟语花香,十分清幽;涧中有悬瀑飞泉,又有初月、峡门、葫芦、漱玉、下培、菊英、连环等十八个潭,潭之间有浅滩、峡谷、陡崖。涧水经过陡峻的峡谷时,奔腾急湍,浪花翻飞。即使在今天,游人也极难穿涧而过。难怪1600多年以前的永嘉太守谢灵运,望涧兴叹,只能”越岭”而“溪行”了。历来写筋竹涧的诗,可谓绝无仅有。

  据记载,南朝刘宋元嘉二年(425年),永嘉郡守,山水诗人谢灵运曾游雁荡山,也是从筋竹涧进入,所写的《从筋竹涧越岭溪行》一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奥,迢递陟径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诸屡迳宴,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该诗先写天已经到黎明了,但在幽深的山谷间却还看不到阳光;从猿鸣声中才知道天已经亮了。起身徘徊,晨雾弥漫,岩下浓雾聚会,看不清脚下的情况;野花瓣上,杂草叶尖,尚点缀着晶莹欲滴水珠。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前进,接着又登上遥远的山路。渡过湍急的涧水,走过像栈道一般漫长的山路。溪流多次的弯来复去,绕着山回转。苹萍飘浮在深深的溪水上,菰蒲生长在清澈的浅水边上。诗人攀登上树木去摘取卷壮的嫩叶,然后站在石头上跷起脚后跟,用卷叶去酌取飞泻的泉水。好象看到山岙里有穿着薛荔衣,系着女萝带的“山鬼” (高人隐士)。手握兰花希望赠给知己,但却无法寄到,所以常常是忧思结于心中;折了香草却无从投赠给所思念的人,因此心愁莫展。自己所真心欣赏的就是最美的,何必还要去分辨其真假呢?看到这样动人幽奇的风景就会有所领悟而忘却世俗,排除一切世俗的烦恼。

  这首诗主要记叙清晨出游时越岭溪行的经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路所见到的山上和水边的自然景物。并通过对高人隐士的仰慕,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排遣忧闷的愿望。

  传说谢灵运游雁荡山筋竹涧时,惊动了山下的一位财主。这位财主*素在乡里横行霸道,这时却现出一副奴颜媚相。他办了一席山珍海味,一心要巴结上这一府之主。但是太守灵运不爱权贵,更讨厌阿谀奉承的人,拒绝赴宴,径自翻山越岭而去。财主见灵运攀登山岭后汗流浃背,便尾随着为灵运挥舞扇子。灵运却冷冰冰的说:“山风习习,已够凉爽,不必多此一举”,走到一块岩石上,脚一歪,登山木屐的齿碰坏了,掉到了山下。灵运脱下脚穿的木屐,换上一双布鞋继续登山。

  不一会儿,只见财主拎着木屐赶来说:“太守,您把木屐忘了”,灵运厌烦地说:“无齿的东西,要它何用?”,“无齿”与“无耻”同音,财主顿时羞怯满面通红。后人为了纪念太守,就把他翻越山岭叫做“谢公岭”,并在他当年掉木屐的山坡上建起“落屐亭”。

诗人谢灵运的故事简介2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文才极高。南朝宋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大都描写永嘉、会稽、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骄傲。

  根据《释常谈》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应该是谢灵运比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赋,当然夸张的成分是很大的。谢灵运说这话一方面高抬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谦之词,其实他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并不在曹植之下。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8)

——诗人张继的简介

诗人张继的简介1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快捷键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唐代诗人贺知章简介3篇(扩展9)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

贺知章《咏柳》全诗翻译赏析1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406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