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初三人教版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 初三人教版物理知识重点和笔记

更新时间:2023-03-24 03:49:24 点击: 来源:yutu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 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 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地磁场:

  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 英 国物理学家 法拉第 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 运动方向和 磁场方向 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 电流方向 和 磁场方向 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2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 =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2Rt= U2t/R

  5、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常用单位:度(kwh) 1度=1千瓦时=1 kwh=3。6106J

  6、测量电功:

  ⑴电能表:是测量用户用电器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做电功(某一段时间内消耗电能)的仪器。

  ⑵ 电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样,分别表示:电电能表额定电压220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5A;每消耗一度电电能表转盘转3000转。

  ⑶读数:电能表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电的度数。

  二、电功率:

  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大小。

  3、电功率计算公式:P=UI=W/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P= I2R= U2/R

  4、单位:国际单位 瓦特(W) 常用单位:千瓦(kw)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⑴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P额=U额I额=U2额/R

  ⑵ 1度的规定:1kw的用电器工作1h消耗的.电能。

  P=W/ t 可使用两套单位:W、J、s、kw、 kwh、h

  6、测量: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

  ①原理:P=UI

  ②电路图:

  三 电热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 (适用于所有电路)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 =UIt= U2t/R=W=Pt

  4、应用电热器

  四 生活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低压供电线(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灯座、开关。

  2、家庭电路的连接:各种用电器是并联接入电路的,插座与灯座是并联的,控制各用电器工作的开关与电器是串联的。

  3、家庭电路的各部分:

  ⑴ 低压供电线:

  ⑵ 电能表:

  ⑶ 闸刀(空气开关):

  ⑷ 保险盒:

  ⑸ 插座:

  ⑹ 用电器(电灯)开关:

  (二)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

  原因:发生短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三)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4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

  (2)电流的磁效应。

  (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

  (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三、电路

  1、 组成:

  ①电源

  ②用电器

  ③开关

  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阅读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1)

——初三上册物理分子热运动的复习知识点3篇

初三上册物理分子热运动的复习知识点1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初三上册物理分子热运动的复习知识点2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2)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3篇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1

  物理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结构。

  金属通常是固体,但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金属通常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酸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如金属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腐蚀,生成铁锈;金属铜容易产生铜绿等。

  金属通常很活泼,但有的金属性质很稳定,一般不与物质反应。

  置换反应的根本特征:

  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

  金属常见化合价有:+1、+2、+3。常见+1价金属有:Na+、K+、Ag+等;

  铁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在潮湿空气中,可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但铁锈结构很疏松,不能阻碍外界空气继续与氧气反应,所以最终可完全被腐蚀生成铁锈。

  2。你能否由以下内容归纳出金的物理性质?

  资料:黄金在地球上分布较广,但稀少,自然界常以游离态存在,绝大部分金是从岩脉金和冲积金矿中提取的,素有“沙里淘金”之说。

  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列第三位,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之一,在空气中不被氧化,亦不变暗,古人云“真金不怕火炼”。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单纯从颜色外形看与黄金无多大差异,因为一些不法分子选择的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分析:金的物理性质是:金单质是金黄色金属,熔点为1 064。43 ℃,沸点为3 080 ℃,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2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

  化学变化:,分子的与原子的。

  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依据是:。

  1.常见的典型化学变化

  (1)可燃物的燃烧;(2)金属的锈蚀和冶炼;(3)食品的腐蚀与变质;

  (4)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等。

  2.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变化即吸热或放热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溶沸点、硬度、吸附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稳定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

  考点三: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药品的取用原则:“三不”原则,最少量原则,环保原则

  (1)固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保存在中。取用块状药品使用,操作方法为。目的是。取用小颗粒药品或粉末状药品使用或,操作方法为。目的是。

  (2)液体药品的取用

  通常盛放在里。取用时,,,拿起试剂瓶时,。缓慢倾倒,倒完液体后,应盖上瓶塞,把瓶子放回原处。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注意。

  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使用后应(滴瓶上的胶头滴管)。

  2.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要求:禁止;禁止;用加热,先;熄灭时,应,不能用嘴吹灭;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注意事项: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试管夹夹在;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用外焰加热,先预热试管;试管口应,不应朝着有人的方向;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防止。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考点四:两个实验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火焰分,温度。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蜡烛燃烧后有生成,证明方法:。

  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验证CO2的方法:,且CO2含量越高,。

  验证O2的方法:,且O2含量越高,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各气体的体积分数

  各物质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为:N2,O2,稀有气体,CO2,其他气体和杂质。

  N2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于水,化学性质,可用作。

  稀有气体包括,直接由构成,化学性质,可做。

  2.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如图课本27页)

  (1)实验现象:①;②。

  (2)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论:。

  (4)注意事项: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则可能原因:①、;②、;③、。如实验结果为进入集气瓶的液体体积大于1/5,则可能的原因:①、。②、。

  3.实验中不用C或S燃烧的原因:;不用Fe燃烧的原因:;

  不用Mg燃烧的原因:;不用蜡烛燃烧的原因:。

  考点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为,溶于水,密度空气密度,液态和固态都是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常考的反应有:

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3

  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

  “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

  “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

  “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元素

  1.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3.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钾钠银氢氨,正二钙铜镁钡锌,

  铝三硅四磷正五,氯常负一氧负二,

  铁变二三碳二四,硝酸盐酸根负一,

  碳酸硫酸根负二,二四六硫均齐全。

  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4.镁还原氧化铜:Mg+CuO加热Cu+MgO

  金属与氧气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4Al+3O2=2Al2O3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3)

——初三上册化学重要的知识点总结3篇

初三上册化学重要的知识点总结1

  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七水硫酸亚铁(绿矾)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9.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10.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1.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液体的颜色

  1.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2.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3.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4.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5.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6.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7.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8.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9.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气体的颜色

  1.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2.黄绿色气体:氯气

  3.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初三上册化学重要的知识点总结2

  1、化学方程式

  左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四用观察配其它;

  有氢找氢无氢找氧,奇数配偶变单成双;

  出现分数去掉分母,调整系数使支配*。

  2、离子方程式

  客观事实要遵从,书写形式分异同;

  生成符号要写对,质量电荷要守恒。

  3、干燥气体

  酸干酸,碱干碱,氧化不能干还原,

  中性干燥剂,使用较普遍,

  只有不反应,干燥就能成。

  4、空气组成

  空气组成别忘记,主要成分氮氧气;

  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

  还有两个零点三, 二氧化碳和杂气;

  体积分数要记清,莫要当成质量比;

  还要注意防污染,环保意识要树立。

  5、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红热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温度很高;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紫色美丽漂亮,生成气体气味够“呛”;

  燃磷入氧现象难忘,浓厚白烟冷却粉状;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熔物固态黑色。

  6、氧中燃烧的特点

  氧中余烬能复烯,磷燃白色烟子漫,

  铁烯火星四放射,硫蓝紫光真灿烂。

  7、氯中燃烧的特点

  磷燃氯中烟雾茫,铜燃有烟呈棕黄,

  氢燃火焰苍白色,钠燃剧烈产白霜。

  8、防止铁生锈

  铁氧水等互作用,发生复杂之反应,主要生成氧化铁,还有复杂的成分;

  铁锈疏松易吸水,加快生锈的过程,要想防止铁生锈,保持干燥和洁净;

  隔绝空气又防水,表面涂上保护层,镀金属刷油漆,涂油烤蓝都可以。

  9、硫的`物理性质

  黄晶脆,水两倍,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不溶于水,溶点一一二,沸点四四四。(密度是水的两倍)。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4)

——初三物理知识点10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1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初三物理知识点2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ρgh

  6、浮力:

  (1)F浮=F’—F(压力差)

  (2)F浮=G—F(视重力)

  (3)F浮=G(漂浮、悬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杆*衡条件:F1L1=F2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n(竖直方向)

  11、功:W=FS=Gh(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机

  14、实际机械:W总=W有+W额外

  15、机械效率:η=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1)η=G/nF(竖直方向)

  (2)η=G/(G+G动)(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nF(水*方向)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普适公式)

  (2)W=I2Rt=U2t/R(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

  (2)P=I2R=U2/R(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真空中)

  2、声速:V=340m/s(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初三物理知识点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0dB指刚刚引起听觉;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

  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看过上面的物理知识点后,相信同学们已经熟知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物理知识等着大家来记忆哦。

初三物理知识点4

  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小编相信看过上面的初中物理知识点之光的折射定律,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可以顺利答题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物理知识等着大家来记忆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习吧。

初三物理知识点5

  记住的常量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 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物理量的国际单位

  长度(L或s):米(m)

  时间(t):秒(s)面积(S):米2(m2)体积(V):米3(m3)速度(v):米/秒(m/s)温度(t):摄氏度(℃)(这是常用单位)

  质量(m):千克(Kg)密度():千克/米3(Kg/m3)。力(F):牛顿(N)功(能,电功,电能)(W):焦耳(J)

  功率(电功率)(P):瓦特(w)压强(p):帕斯卡(Pa)机械效率(η)热量(电热)(Q):焦耳(J)

  比热容(c):焦耳/千克 摄氏度(J/Kg℃)热值(q):J/kg或J/m3

  电流(I):安培(A)电压(U):伏特(V) 电阻(R):欧姆(Ω)。

  单位换算

  1nm=10-9m,1mm=10-3m,1cm=10-2m;1dm=0.1m,1Km=103m,1h=3600s,1min=60s,

  1Kwh=3.6×106J.1Km/h=5/18m/s=1/3.6m/s,1g/cm3=103Kg/m3,1cm2=10-4m2,

  1cm3=1mL=10-6m3,1dm3=1L=10-3m3,

  词冠:m毫(10-3),μ微(10-6),K千(103),M兆(106)

  公式

  1.速度v=s/t; 2.密度=m/v; 3.压强P=F/s=gh;

  4.浮力F=G排=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G-F’ ;

  5.杠杆*衡条件:F1L1=F2L2;6.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7.功率p=W/t=Fv;

  8.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G/(G+G动) =fL/Fs(滑轮组水*拉物体克服摩擦力作功);

  9.热量:热传递吸放热Q=cm△t;燃料完全燃烧Q=mq=Vq;电热:Q= I2Rt

  10.电学公式:电流:I=U/R=P/U 电阻:R=U/I=U2/P 电压:U=IR=P/I

  电功:W=Pt =UIt =I2Rt=U2t/R 电热:Q= I2Rt(焦耳定律)=UIt==U2t/R

  电功率:P=W/t= UI=I2R=U2/R

  物理学家与贡献

  姓名 贡献

  安培: 安培定则(右手定则)

  牛顿(力)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色散、经典物理奠基人

  托里拆利 托里拆利实验→首先测出大气压的值

  沈括 固体传声、磁偏角

  奥斯特 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 电磁感应现象

  欧姆(电阻) 欧姆定律

  焦耳(能) 焦耳定律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 、 杠杆*衡原理

  卢瑟福 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行星(核式)模型

  重要概念规律和理论

  1、记住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还是放热。

  2、记住六个物理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光的反射定律(3)光的折射规律(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5)欧姆定律(6)焦耳定律。记住两个原理:(1)阿基米德原理(2)杠杆*衡原理

  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变;而重力会随位置而变化。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m,v无关,但会随状态、温度而改变;惯性是物体的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运动快慢都无关;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只与物质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和温度无关;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与物质种类、长短、粗细、温度有关,与电流、电压无关。

  4、科学探究有7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5、物理方法是在研究物理现象得出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有类比法、等效替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如控制变量法:在研究问题时,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即变量)变化,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如探究I与U、R的关系、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效替代法(如求合力、求总电阻),模型法(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磁感线,光线),类比法(如电流与水流、电压与水压)。转换法(电流表的原理,用温度计测温度,小磁场检验磁场)

  6、电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几点: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处于断开状态.②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处于最大阻值状态,接法要一上一下.③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阻两端,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正接线柱进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7、会基本仪器工具的使用:刻度尺、钟表、液体温度计、天*(水*调节、横粱*衡调节、游码使用)、量筒、量杯、弹簧测力计、密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测电笔、电能表。

  8、传播介质:声音:除真空外的一切固、液、气体. 光:真空、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

  9、常见的(1)晶体(有一定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2)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

  10、常见的(1)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

  (2)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常见的导热体:金属,不良导热体:空气,水,木头,棉花等。

  常见的新材料有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记忆合金、隐形材料。

  11、运动和力的关系:

  ①.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a受*衡力:保持静止。b受非*衡力:沿合力方向运动

  ②.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a受*衡力:保持匀速直线运动.b受非*衡力: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则物体做加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则物体做减速运动。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则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衡力将保持*衡状态,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物体受力*衡,合力为0;物体受非*衡力将改变运动状态。

  12、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

  ①各用电器和插座之间都是并联,

  ②开关一端接火线,一端接灯泡,

  ③螺口灯泡的螺旋套要接在零线上

  ④保险丝接在火线上。

  ⑤三孔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中接地。

初三物理知识点6

  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

  串联

  电路中的元件或部件排列得使电流全部通过每一部件或元件而不分串联电路流的一种电路连接方式。

  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用电器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器的电流都相等。 串联电路的特点

  1.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总 = I1 = I2 = I3 =……= In

  2. 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U总=U1+U2+U3+……+Un

  3. 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R总=R1+R2+R3+……+Rn

  4. 串联电路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P总=P1+P2+P3+……+Pn

  5. 串联电容器的等效电容量的倒数等于各个电容器的电容量的倒数之和:1/C总=1/C1+1/C2+……+1/Cn

  6. 串联电路中,除电流处处相等以外,其余各物理量之间均成正比(

  串联电抗器串联电路又名分压电路):(电流做的功指在通电相同时间内的大小)R1∶R2=U1∶U2=P1∶P2=W1∶W2=Q1∶Q2 。

  7. 开关在任何位置控制整个电路,即其作用与所在的位置无关。

  串联变压器

  8. 在一个电路中,若想控制所有电路, 即可使用串联

  9. 串联电路中,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老师提醒大家,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经过一盏灯的电流一定经过另一盏灯。如果熄灭一盏灯,另一盏灯一定熄灭。

初三物理知识点7

  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热机和热值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初三物理知识点8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

  原子核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

  核外电子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mg)、吨(t)

  3、单位的换算关系: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

  4、测量工具 :天* 种类:托盘天*和学生天*5、天*的使用方法

  (1)天*的调节:1)把天*放在水*台上. (一放*,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3)调节横梁右端的*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衡.

  (2)天*的使用:4)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

  5)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

  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衡.6)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高低。)

  (3)使用天*的注意事项: 1)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

  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3)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盘中。

  三、密度符号:

  1、物理意义:

  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5、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

  2.7×103 kg/m3 = 2.7 g/cm3

  6、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7、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同各物质, 密度值一定,不同的物质密度值

  一般不同.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8、应用:(1)据m = v 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

  (3)可据v = m /求物体的体积。

  四、常规法测物体的密度

  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器材:天*、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B、把烧杯中的一半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测出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2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D.用公式=m/V求出盐水的密度=

  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中

  器材:天*、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

  A.用天*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

  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

  D、用公式=m/V求出盐水的密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9

  电流和电路

  一、两种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摩擦起电

  ①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②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3.两种电荷:

  正电荷的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单位:库仑(C)

  6.验电器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7.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是1.6×10-19 C;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呈中性;

  8.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9.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

  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 酸、碱、 盐水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绝缘体

  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③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路

  (1)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用电器

  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通路:接通的电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

  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5.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导线横*竖直,不能用曲线,做到有棱有角,开关一般断开,元件的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最好呈长方形。

  三、串联和并联

  四、电流的测量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2.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A)1A=1000mA 1mA=1000?A

  3.电流的测量:

  ①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符号:A

  ② 选择量程: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③电流表的使用

  (1)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2)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4)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

  ④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

  (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五、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公式:I=I1=I2

  2.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公式:I=I1+I2

初三物理知识点10

  1.物理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机械效率、炉子效率等效率问题,所谓效率是指有效利用部分占总体中的比值。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内能做功的装置,用来做有用功的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2.由于燃气的内能一部分被排出的废气带走,一部分由于机器散热而损失,还有一部分用来克服摩擦等机械损失,用于做有用功的部分在总体中的比例不可能达到IO0%,一般情况下:蒸汽机效率6%~15%,汽油机的效率20~30%,柴油机的效率30%~45%.

  3.热机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人们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减小各种损耗,提高效率。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对这部分余热的利用是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热电站就是利用发电厂废气余热来供热,既供电,又供热,使燃料的各种利用率大大提高。

  热机效率比较低,说明热机中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中用来做有用功的部分比较少,即热机工作过程中损失的能量比较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第一,燃料并未完全燃烧,使一部分能量白白损失掉,例如从汽车排出的气体中我们可以嗅到汽油的味道,这说明汽油机中的汽油未完全燃烧;第二,热机工作的排气冲程要将废气排出,而排出的气体中还具有内能,另外气缸壁等也会传走一部分内能;第三,由于热机的各部分零件之间有摩擦,需要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部分能量;第四,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也未完全用来对外做功,而有一部分传给飞轮以维持其继续转动,这部分虽然是机械能,但不能称之为有用功。据上所述,热机中能量损失的原因这么多,所以热机效率一般都比较低。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根据前面所归纳的损失能量的几个原因,我们只要有针对性地将各种损失的部分尽可能减小,便可使效率提高。

  (1)改善燃烧环境,调节油、气比例等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

  (2)减小各部分之间的摩擦以减小磨擦生热的损耗;

  (3)充分利用废气的能量,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利用热电站废气来供热。这种既供电又供热的热电站,比起一般火电站,燃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初三物理备考知识:安全用电

  1.安装家庭电路应注意的问题

  (1)开关应接在火线上,这样可以使开关断开后,灯泡不再与火线相连,不管是更换灯泡,还是检修电路,安全系数都会高一些。

  (2)接螺丝口灯座时,应将灯口的螺旋套接在零线上。

  (3)接插座时,两孔插座的左边孔接零线,右边孔接火线;如果是三孔插座,除了两个孔分别接火线和零线外,另一个孔要接地;另外,在准备接大功率用电器的插座前还要装一保险丝,且保险丝要接在火线上。

  2.怎样防止家庭电路触电事故的发生?

  家庭电路的触电事故,都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造成的。

  为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应注意遵守安全用电的原则:第一是不接触没有绝缘皮的火线以及与火线连通的导体;第二是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动力电路的电压是380伏,它们在电工技术中虽然都叫低压电路,但都大大超过人体的安全电压值,所以不要把低压线路的电压与安全电压混为一谈。

  基础知识精讲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是由于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造成的。

  2.高压触电分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两种。

  3.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的电压叫安全电压。

  4.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典型例题

  例1为什么家庭电路导线的接头处要用绝缘胶布裹好,而在实验室用蓄电池做实验时,导线的接头都是裸露的?

  分析:不要认为人只要接触裸露的导线就会发生触电事故。要记住36伏这个数据。以36伏作为判断的依据,不高于36伏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

  解:通常家庭电路的火线对地的电压为220伏,如果导线接头处不用绝缘胶布裹好,人不慎碰到火线,就会造成触电事故。

  实验室蓄电池电压较低,三节串联只有6伏,远低于对人体安全的电压36伏,人碰到裸露的接头当然不会造成触电事故。

  例2是不是只要接触到火线就一定会触电,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接触火线?

  解析所谓触电是有电流从人体通过,若有电流从人体通过必然要形成一个通路,接触了火线,但若不能形成通路,电流就不会发生也就无所谓触电,一个人站在一个绝缘体上(例如干燥的木桌)并用一只手去接触火线,此时由于木桌绝缘,构不成通路,无法形成电流,所以不会出现“触电”情况,但在一般情况下,要尽量减少接触火线的机会。

  课本难题解答

  为什么常常在通向接大功率用电器的插座的火线上装一根保险丝,而不是在通插座的火线和零线上各装根保险丝?

  分析与解答这样做是为了安全,如果火线和零线都安装保险丝,当零线上保险丝先熔断后,电路虽切断了,但插座与火线相通,而使插座带电,一旦接触就会发生触电事故。如果仅在火线上装保险丝,一旦保险丝熔断,插座与火线立即断开,不会有触电危险。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5)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0篇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2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3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 [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 ) [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 ,0)和 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4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0)

  2、 关于二次函数的几个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叫二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点。

  3、 y=ax2 (a0)的特性:当y=ax2+bx+c (a0)中的b=0且c=0时二次函数为y=ax2 (a这个二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二次函数,有下列特性:(1)图象关于y轴对称;(2)顶点(0,0);

  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5、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y=a(x—h)2+k (a 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 x=h 和函数的最值 y最值= k。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5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 ,第二年为a(1+x)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6

  第21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

  (1)若这个条件不成立,则不是二次根式;

  (2)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0。

  2、重要公式:

  3、积的算术*方根:

  积的算术*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方根的积;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方根:,

  商的算术*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9、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代数运算,以前学过的,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切公式和运算律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中都适用;

  (2)二次根式的.运算一般要先把二次根式进行适当化简,例如:化为同类二次根式才能合并;除法运算有时转化为分母有理化或约分更为简便;使用乘法公式等。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b、 c;其中a 、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其中直接开*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2+bx+c=0

  (a≠0)时,Δ=b2—4ac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Δ<0 <=>无实根;

  4。*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设增长率为x):

  (1)第一年为a ,第二年为a(1+x)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三年=第三年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第23章旋转

  1、概念: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面、旋转角

  2、旋转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两个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两个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中心对称: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5、中心对称图形: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7

  1.一元二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其中( )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 )叫做二次项的系数,( )叫做一次项的系数.

  2.易错知识辨析:

  (1)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应把它进行整理,化成一般形式后再进行判断,注意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中 .

  (2)用公式法和因式分解的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化成一般形式.

  (3)用配方法时二次项系数要化1.

  (4)用直接开*方的方法时要记得取正、负.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8

  1、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 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 记作P(A)= 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3、求概率的方法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9

  一、圆周角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①定理有三方面的意义:

  a.圆心角和圆周角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相关知识点 如何证明四点共圆 )

  b.它们对着同一条弧或者对的两条弧是等弧

  c.具备a、b两个条件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且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②因为圆心角的度数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相等,所以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二、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推论解释说明

  圆周角定理在九年级数学知识点中属于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

  ①推论1是圆中证明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若将推论1中的“同弧或等弧”改为“同弦或等弦”结论就不成立.因为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个.

  ②推论2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

  ③圆周角定理的推论2的应用非常广泛,要把直径与90°圆周角联系起来,一般来说,当条件中有直径时,通常会作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为进一步解题创造条件

  ④推论3实质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定理.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10

  矩形知识点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正方形知识点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圆知识点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对数公式

  对数公式是数学中的一种常见公式,如果a^x=N(a>0,且a≠1),则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做x=log(a)(N),其中a要写于log右下。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N叫做真数。通常我们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数。

  数学学习技巧

  1.求教与自学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即要争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又不能过分依赖教师, 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获取,应该在自己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去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2.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究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要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学用结合,勤于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要准确地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含义,了解从实际模型中抽象为理论的演变过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它的具体实例,使之具体化,尽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

  4.博观约取,由博返约

  课本是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以外,还要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来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掌握其知识结构。

  5.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模仿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但是决不能机械地模仿,应该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不拘泥于已有的框框,不囿于现成的模式。

  6.及时复习增强记忆

  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必须当天消化,要先复习,后做练习,复习工作必须经常进行,每一单元结束后,应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深刻化。

  7.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与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总结听课、阅读和解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6)

——高三物理知识点5篇

高三物理知识点1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以下是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三物理知识点2

  一、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1]

  竖立放置的粉笔压在纸条的一端。要想把纸条从粉笔下抽出,又要保证粉笔不倒,应该缓缓、小心地将纸条抽出,还是快速将纸条抽出?说明理由。

  [解析]

  纸条从粉笔下抽出,粉笔受到纸条对它的滑动摩擦力μmg作用,方向沿着纸条抽出的方向。不论纸条是快速抽出,还是缓缓抽出,粉笔在水*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在纸条抽出过程中,粉笔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时间用t表示,粉笔受到摩擦力的冲量为μmgt,粉笔原来静止,初动量为零,粉笔的末动量用mv表示。根据动量定理有:μmgt=mv。

  如果缓慢抽出纸条,纸条对粉笔的作用时间比较长,粉笔受到纸条对它摩擦力的冲量就比较大,粉笔动量的改变也比较大,粉笔的底端就获得了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粉笔上端还没有来得及运动,粉笔就倒了。

  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纸条抽出,纸条对粉笔的摩擦力冲量极小,粉笔的动量几乎不变。粉笔的动量改变得极小,粉笔几乎不动,粉笔也不会倒下。

  二、用动量定理解曲线运动问题

  [例2]

  以速度v0水*抛出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若在抛出后5s未落地且未与其它物体相碰,求它在5s内的动量的变化。(g=10m/s2)。

  [解析]

  此题若求出末动量,再求它与初动量的矢量差,则极为繁琐。由于*抛出去的物体只受重力且为恒力,故所求动量的变化等于重力的冲量。则

  Δp=Ft=mgt=1×10×5=50kg·m/s。

  [点评]

  ①运用Δp=mv-mv0求Δp时,初、末速度必须在同一直线上,若不在同一直线,需考虑运用矢量法则或动量定理Δp=Ft求解Δp。

  ②用I=F·t求冲量,F必须是恒力,若F是变力,需用动量定理I=Δp求解I。

  三、用动量定理解决打击、碰撞问题

  打击、碰撞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一般不是恒力,用动量定理可只讨论初、末状态的'动量和作用力的冲量,不必讨论每一瞬时力的大小和加速度大小问题。

  [例3]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网面3.2m高处自由落下,触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网面1.8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4s。试求网对运动员的*均冲击力。(取g=10m/s2)

  [解析]

  将运动员看成质量为m的质点,从*1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方向向下,大小。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p,刚离网时速度方向向上,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下的重力mg和网对其向上的弹力F。

  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

  由以上三式解得:

  代入数值得:F=1.2×103N

  四、用动量定理解决连续流体的作用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涉及流体的连续相互作用问题,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很难奏效。若构建柱体微元模型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求解,则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4]

  有一宇宙飞船以v=10km/s在太空中飞行,突然进入一密度为ρ=1×10-7kg/m3的微陨石尘区,假设微陨石尘与飞船碰撞后即附着在飞船上。欲使飞船保持原速度不变,试求飞船的助推器的助推力应增大为多少?(已知飞船的正横截面积S=2m2)

  [解析]

  选在时间Δt内与飞船碰撞的微陨石尘为研究对象,其质量应等于底面积为S,高为vΔt的直柱体内微陨石尘的质量,即m=ρSvΔt,初动量为0,末动量为mv。设飞船对微陨石的作用力为F,由动量定理得,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微陨石对飞船的撞击力大小也等于20N。因此,飞船要保持原速度匀速飞行,助推器的推力应增大20N。

  五、动量定理的应用可扩展到全过程

  物体在不同阶段受力情况不同,各力可以先后产生冲量,运用动量定理,就不用考虑运动的细节,可“一网打尽”,干净利索。

  [例5]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放在足够大的水*桌面上,物体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有一水*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之加速前进,经t1s撤去力F后,物体减速前进直至静止,问:物体运动的总时间有多长?

  [解析]

  本题若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则过程较为繁琐,运用动量定理则可一气呵成,一目了然。由于全过程初、末状态动量为零,对全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本题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牛顿定律来求解,以求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同时比较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这对今后的学习会有较大的帮助。

  六、动量定理的应用可扩展到物体系

  尽管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但各物体所受冲量之和仍等于各物体总动量的变化量。

  [例6]

  质量为M的金属块和质量为m的木块通过细线连在一起,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在水中下沉,经时间t1,细线断裂,金属块和木块分离,再经过时间t2木块停止下沉,此时金属块的速度多大?(已知此时金属块还没有碰到底面。)

  [解析]

  金属块和木块作为一个系统,整个过程系统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冲量作用,设金属块和木块的浮力分别为F浮M和F浮m,木块停止时金属块的速度为vM,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对全过程运用动量定理。

  综上,动量定量的应用非常广泛。仔细地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潜心地探究它的典型应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有关的知识、感悟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高三物理知识点3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下是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知识点。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按力的性质分,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行四边行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合力可以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或大于分力。

高三物理知识点4

  1、原子结构

  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

  2.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rn=n2r1r1=0.53×10-10

  ②能量量子化:E1=-13.6eV

  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hν=E-En

  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13.6eV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2、天然放射现象

  ⑴.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⑵.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种类本质质量(u)电荷(e)速度(c)电离性贯穿性

  α射线

  氦核4+20.1最强最弱,纸能挡住

  β射线

  电子1/1840-10.99较强较强,穿几铝板

  γ射线光子001最弱最强,穿几c铅版

  3、核反应

  ①核反应类型

  ⑴衰变:α衰变:(核内)

  β衰变:(核内)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⑶重核的裂变: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⑷轻核的聚变:(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②.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计算式为:N表示核的个数,此式也可以演变成或,式中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n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射线粒子数。以上各式左边的量都表示时间t后的剩余量。

  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各种射线均可使DNA发生突变,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4、核能

  (1).核能------核反应中放出的能叫核能。

  (2).质量亏损---核子结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要小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3).质能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

  E=c2,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的另一个表达形式是:ΔE=Δc2。以上两式中的各个物理量都必须采用国际单位。在非国际单位里,可以用1u=931.5MeV。它表示1原子质量单位的质量跟931.5MeV的能量相对应。

  在有关核能的计算中,一定要根据已知和题解的要求明确所使用的单位制。

  (4).释放核能的途径

  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均质量不同。核子*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均放的能多。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凡是由*均质量大的核,生成*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

高三物理知识点5

  1.电压瞬时值e=Esinωt 电流瞬时值i=I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E/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2)1/2;U=U/(2)1/2 ;I=I/(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见第二册P190〕/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见第二册P193〕。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7)

——初三上册语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知识点3篇

初三上册语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知识点1

  第一部分(1)世纪性贡献

  第二部分(2-8)思想启蒙;(9)现实关怀。

  第三部分(10-12)非凡人格

  第四部分(13-14)时代意义

初三上册语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知识点2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明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应注意:

  1、认清对象,确立主旨。即针对性。

  2、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3、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4、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初三上册语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知识点3

  1、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人民祝福他,未来属于人民。

  2、人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明确:这里的“黎明”指的是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这“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他的沉着坚定给人以力量。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明确:只有思想开放了,人民才能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明。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作者强调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就是表明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8)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3篇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1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

  g=9.8N/kg。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2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B

初三物理知识点的总结3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m=G/g

  g=9.8N/kg。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5篇(扩展9)

——初三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3篇

初三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1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初三语文上册故乡知识点2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380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