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英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英文

更新时间:2023-03-20 16:49:34 点击: 来源:yutu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1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人则不然,*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同时,接受可以接受的部分并与*饮食相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但又不乏自身特色。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西饮食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

  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

  一、从筷子与刀叉文化看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中华饮食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子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子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二、烹饪方法的差异

  在*,烹调是一种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体现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所以烹调在*一直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人。由于发展十分成熟,已经脱离了完全根据菜谱操作的方法,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每一道菜的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以适应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比如蘑菇炒牛肉,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的色和味宜清淡些;对于江苏一带的人来说,调味中可加糖,但是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糖醋等,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在烹饪大师的眼中,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而西方则不同,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性,他们的烹饪相应的变化较少,同一道菜从洛杉矶到纽约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显得单调,但是简单的工艺却使得他们能够在大规模的商业化中取得惊人的成功。西餐菜肴烹饪的方法主要是烧、煎、烤、炸、焖,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即使是调味料也是现吃现加。烹饪的全过程比较规范,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烹调成为一种机械的工作。肯德基炸鸡只要按方配料,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依规范行事即可,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美国的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炸鸡、炸薯条、炸鱼块,其菜肴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的混合,所以菜肴的种类极少。

  三、餐饮礼节

  在餐饮氛围方面,*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阅读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1)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1

  摘要*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心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饮食自然而然成为交流的重要环节。了解、尊重彼此的饮食文化能够减少交际过程中的摩擦与障碍使交流更加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饮食中俄文化

  *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丰富,注重菜的色、香、形、味,追求感观享受和审美价值。在*一道菜便可诠释出一种文化理念和内涵。*的鲁、川、粤、淮四大菜系正是凭借着高超的烹任艺术和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俄罗斯在饮食理念上,则较注重理性的观念,同*相比他们不注重菜肴的色、香、形、味,而是注重健康与搭配的合理性。看似粗犷的俄罗斯饮食背后极好的诠释了俄罗斯人朴实的生活方式与豪爽的民族性格。

  一、中俄两国“饮文化”对比

  1、中俄酒文化对比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看来很多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可以用酒来代替。白酒在我国的酒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人在喝酒的时候很喜欢劝酒,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适度的劝酒被看做是一种对待客人的礼貌行为也是显示我们热情好客的一种方式。俄罗斯的伏特加一词起源于水,因此人们赋予伏特加“生命之水”一说。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俄罗斯人用酒来取暖,抵抗严寒。伏特加在俄罗斯已不单单是一种酒类而是俄罗斯民族品格象征,俄罗斯人喝酒豪迈、大方,他们喝酒时尊重对方的想法从不劝酒。伏特加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具有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内心。

  2、中俄茶文化对比

  *是茶文化的故乡,*人自古以来便有饮茶的习惯。在*人看来茶既有健身、治疾之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文化更是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并不长,直到十八世纪茶叶才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在此之前只有皇宫贵族才有幸饮用这种饮品。俄罗斯人喜爱喝茶并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茶文化。俄罗斯人喝茶喜欢味道相对较重的红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牛奶等用茶炊引用,糖和茶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密不可分的,用以饮茶的茶炊也是匠心独具,精美绝伦的。

  二、中俄两国“食文化”对比

  1、食具的异同

  在饮食的`餐具方面,俄语论文,中俄两国异同很多,众所周知,*人用筷子夹菜,用汤匙喝汤、用碗盛饭。筷子的下方为圆形,上方为方形这其中蕴含着*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显示出来*人极高的智慧,而俄罗斯人用盘子装菜,用刀叉吃牛排、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他们使用的是刀叉,其正确的摆放位置为叉子放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放在右边酒杯要放在盘碟的前边。在进餐的时候应该是左叉右刀。除了刀叉之外,也有碟、盘、杯等等,但是较之我们的要单一得多。筷子和刀叉作为中俄两国最具特点的两种餐具反映出中俄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民族心理。

  2、菜肴的异同

  有人将俄罗斯的菜肴概括为"五大领袖、四大金刚、三剑客"。五大领袖为:面包、牛奶、奶酪、土豆、香肠。四大金刚为:圆白菜、胡萝卜、甜菜、圆葱。三剑客为:鱼子酱、伏特加、黑面包。这些几乎囊括了俄罗斯烹饪文化中所有主要食材,虽然单一,但贵在俄罗斯人民将这些仅有的*常单一的食材创造出无数美味的佳肴。俄罗斯的汤类非常之多有鱼汤、清鸡汤、肉杂拌汤以及红菜汤、蘑菇汤、奶汤和水果汤等等。其中,俄罗斯人非常爱喝红菜汤,它也被称之为罗宋汤。俄罗斯面包甚至早在*前就已传入*,*人将其称为"大列巴",并对麦香充裕的大列巴情有独钟。俄罗斯人还喜欢味道浓重的食物。他们以面食为主,鱼子酱、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罗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这种简单却又不失变化的饮食折射出了俄罗斯人的简单豪爽的真性情。

  *人的饮食历来以食材之广泛、烹饪技术之精致闻名于世。南北朝时,梁武帝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饪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奇。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的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饮食在*不仅仅是为了解渴充饥,这其中更蕴含着*人认识世界的哲理。比如过年时吃饺子、鱼、年糕等,其实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食文化早已超越饮食本身,*人是借助吃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丰富的心里内涵与深刻的社会意义。

  3、餐桌礼仪的异同

  在*博大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同样有无数的规矩与礼节,*为礼仪之邦,阶级明确,等级分明。甚至饮食礼节都是世界上最为繁琐的国家,从座次到著名的*酒文化,在*的餐桌礼仪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人喜欢聚食,*餐桌上的热闹与西方餐桌上的安静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人重视血缘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人在餐桌上会频频给客人布菜夹菜,这也是*人热情好客的一种表现形式。俄罗斯人进餐时不能说笑,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绅士风度,不可失去礼节。俄罗斯崇尚自由,对自我十分尊重,俄语论文范文,因此人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在吃饭的时候可以自己随意选择喜欢的菜肴,他们不会硬往你的碗里夹菜,如果你吃饱了,你可以示意一下,他们也不会劝你再吃。

  关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饮食文化都是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不单单是饮食的不同,而是从历史、文化、性格、地理位置甚至气候条件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从而产生的或复杂或单一的饮食习惯。随着两国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互补与兼容。了解彼此的餐饮文化对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友谊很有必要。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2)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1

  一、对外汉语教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正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如果教师能够较好地了解留学生国家的文化风俗,那么在教学中自然可以避免一些误会,尽快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高教学效率。

  以在韩国教授对外汉语为例。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国家,由于受*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大部分的文化习惯与*类似,这一点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地域的差异等原因,韩国文化中也有一些我们不曾接触过的东西。了解这些韩国特有的文化风俗,采取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会使我们在韩的教学和生活事半功倍。

  二、当代*的餐桌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人吃饭讲究色、香、味,也讲究时间和场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吃饭,我们都有着特定的规矩。但是,*的餐桌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鲁健骥先生说过:“有些文化现象是有时间性的,因此对文化的介绍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相应的调整。一些西方人头脑中当代的*人还是清朝时人的形象,就是由于忽视文化现象的时间性得出的错误印象。”所以,当我们在教授外国留学生*文化时,应该牢记与时俱进的原则,避免因为所教的文化保守陈旧而闹出笑话。

  陈华在《中西方餐桌文化对比》一文中指出了*餐桌文化的四个要素。

  1、入座的位置和方法

  中餐很讲究座位的排序。如果是家宴,首先是老人先入座,而且要坐首座,一般以正中为上座(即首座)。至于什么是首座和正中位置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待客,当然是客人坐首座,而且最好左右要有陪客之人,方便招呼客人就餐。如果是朋友、同学之间的聚餐,则没有太大的规矩。改革开放之后,*受西方影响较大,因此在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吃西餐的习惯,由于朋友之间年龄相仿,没有长幼之分,所以在座次上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2、用餐时的衣着

  *人对用餐时的衣着没有特别的要求,普通衬衣和牛仔裤是比较常见的搭配方式。除非是非常正式的晚宴,一般用餐穿着都很随意。

  3、喝酒的方法

  说起*的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从杜康酿酒开始,*的酒文化已经延续了五千年。在*,酒被认为是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饮品。因此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酒。*人喜欢互相劝酒,认为只有喝干杯中酒,才是和对方感情深厚。为了让饮酒变得有趣,人们还发明了许多酒桌游戏,像划拳等等。

  在*餐桌上饮酒时,喝酒双方一定要身体相对,一饮而尽,以示尊重。倒酒时也应该掌握分寸,一般八分就是最为合适的。

  4、餐具及其使用方法

  *餐桌上筷子和勺子是主要的餐具。除此之外,还要有碗、杯子、碟子等。筷子是汉字文化圈一种特有的用餐工具,也是西方人认为最神奇的东方发明之一。用餐时,筷子和碗、羹匙不可以发出碰撞的声音,用餐者在吃饭时嘴里也不能发出很大的咀嚼声,这些声音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除了上述所说的餐桌文化之外,在*用餐喝酒时,晚辈与长辈碰杯,晚辈的杯子应该略低于长辈的杯子以示尊敬。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说明*餐桌上的用餐文化和饮酒文化,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学生亲自感受,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免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

  三、当代韩国的餐桌文化

  笔者通过切身体验,总结了韩国在用餐时的餐桌文化,也以入座、着装、饮酒和用餐工具四个方面呈现出来。

  1、入座的位置和方法

  在入座方面,韩国与*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长辈或者客人先入座,然后才是晚辈。身份地位越高,离中心座位也就越近。在就座之后,年纪最小的人应该负责分发筷子和羹匙,并给在座长辈的杯中倒好冰水。

  2、用餐时的衣着

  韩国人对*日里的衣着打扮要求很高,所以虽然对用餐的衣着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是大家也都是穿着得体。男士一般会选择西服,而女士则是喜爱穿着裤装或裙装等职业套装。

  3、喝酒的方法

  与*文化相似,韩国人也非常喜欢喝酒。但不同的是,晚辈与长辈喝酒时,晚辈不能面对长辈饮酒,而是应该将身体侧过,将酒饮尽。在韩国餐桌上,如果自己的酒杯里没有酒了,应该请身边的人将酒倒满,而不能自己斟酒。据说,这是因为韩国人认为,如果自己斟酒,身边的人将会倒霉三年。

  4、餐具及其使用方法

  韩国人用餐时也是使用筷子和羹匙。与*的木质筷子不同,韩国的筷子大多是用不锈钢做成的,长度是我国筷子的2/3,小巧精致,形状都是长方体的。据说这样设计更能节约材料,也能克服材质光滑夹不住东西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碗、羹匙与筷子相同,都是由不锈钢材料做成的,和*餐桌用具比较起来,有着浓浓的金属感。

  此外,韩国人在用餐开始之前和用餐结束之后,都应该互相说一句“我开动了”和“我吃好了”,如果在用餐时提前离席,也应该对席间各位鞠躬表示歉意。

  四、针对中韩餐桌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韩两国的餐桌上还是有着一些差异,如果我们能够提前了解这些差异,做好功课,那么在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就会轻松许多。

  1、做好语言、文化方面的充分准备

  在到达一个国家之前,最好查阅该国家文化方面的信息,了解文化禁忌,尤其是对与本国文化相差甚远的部分加以注意。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文化休克”。

  2、以宽容的态度学习、接受当地文化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惯和习俗会让我们在初次接触时感到不便。但是我们应该秉承着兼容并包的态度,要明确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是优越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而且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并试着学习和接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获得当地学生的认同感。

  3、多花时间与当地人交流

  在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渐渐适应当地的交往方式,也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减少孤独感和沮丧感。

  结语

  由于中韩两国交往不断密切,两国人出现在餐桌上的频率也大大提高。在用餐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对方的餐桌文化,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传统,通过餐桌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在学习两国的餐桌文化后,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对方的文化习惯,并且努力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2]陈华.中西方餐桌文化对比.大家谈,2011

  [3]邱洁.韩国餐桌给我上了一课.*法制,2007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2

  【摘要】本文基于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观点,从中韩文化特征的异同出发,对两国谈判中跨文化因素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了影响两国商务谈判的六方面因素。

  【关键词】中韩文化 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跨文化因素

  一、引言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关系日渐紧密,商务活动也逐渐增多,不可或缺的谈判也更加频繁。国际间的商务谈判不仅是跨国的谈判,更是跨文化的谈判。不同国家的谈判代表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政治背景,致使谈判各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模式、语言以及风俗等各不相同。作为同受儒家文化深远影响的中韩两国,其文化交流的脉搏已经跳动了两千多年。尽管两国文化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但由于民族背景、历史原因、政治环境、地域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别,也使两国的文化在某些程度存在迥异。韩国在历史上屡遭日本侵略,近代又受美国很大影响,所以其文化渗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商业习惯也具有些许西方色彩。本文试图从中韩文化异同角度出发,探讨两国文化因素分布的相似性与不同点,最终确定出影响两国商务谈判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与跨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任何社会群体都有的且特有的特征,它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民族性、共享性、发展性、习得性和影响性。

  很显然,国际间的商务谈判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谈判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较量、协同、构建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不仅是跨国界的交际,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一种通过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渗透左右谈判策略、谈判手段、谈判目标甚或是谈判成败的过程。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不仅要谙熟自己的文化规则,还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规则,这一点很重要。因此,探讨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具有重要且现实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个宽泛的概念,跨文化因素也林林总总。关于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因素,目前学界存有不同看法:Donald·WHendon(1996)在他的专著《Cross-culturalBusinessNegotiations》中指出,跨文化商务谈判受两组变量的影响:一是背景因素,包括谈判双方对谈判目标的认识态度、谈判中的第三方、双方的市场定位以及谈判者的技巧和经验;二是氛围变量,包括可感知的合作或冲突、权力和服从、可感知距离、双方的期望等。在我国学者刘风霞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一书中,对影响谈判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总结,包括谈判目标、谈判态度、个人风格、沟通交流、对时间的敏感程度、情感外露程度、协议形式、达成协议的方式、团队组织形式、冒险精神十个方面。尽管他们对影响国际间谈判的变量因素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我们任何一个谈判者只有在了解谈判对方的文化背景下,彼此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所以作为谈判者,我们在了解对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史和民俗习惯的同时,还应兼顾其文化的背景与特色。

  三、中韩谈判中跨文化因素的确定

  关于中韩谈判跨文化因素的确定,笔者基于WeissStephenE和GeertHofstede的观点,借鉴周锰珍的《中越商务谈判文化因素的实证研究》分析方法,对中韩文化的背景、形成等诸多方面作了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确定出较有影响性的4个跨文化因素,且每个因素下都有若干个子因素。

  四、中韩谈判的跨文化因素分析

  (一)中韩商务谈判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1.时间观念

  时间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对时间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人们总是喜欢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做事。并且认为对时机的判断会直接影响到交易的行为。信奉欲速则不达,防止揠苗助长、急躁妄为。如果时机不成熟,宁可按兵不动,也不草率行事。所以,在商务活动中*谈判手通常可以同时做多件事,计划性较差,灵活性强,但效率较低。而大多数韩国商人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时间观念很强,倾向于单项式。他们认为,时间是线性的且有限的,必须有效地利用起来,做事情喜欢按照预先的计划表逐步完成。

  2.等级观念

  韩国是对儒家文化传承最为完好的国家,所以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等级区分较之*更为明显。韩国的“君臣”意识十分浓厚。除此之外,韩国的男权主义与*比较,更具倾向性。大多数韩国人认为,男性才是职场中的主导力量,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也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在韩国也特别强调领导和权威的力量,强调个体的权利,即集权。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最直接的表现是谈判小组的理论是否能应用到谈判中。对于集体主义,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的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他们分享共同的社会定位,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并能分工协作,很多公司,很少有妇女做到高层管理职位,所以大多数韩国男士在商务场合不习惯与女士*等地打交道。因此,作为一名女性谈判者,在韩国将面临着重大的文化障碍。尽管*的这种等级观念也仍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渐淡化,已没有韩国那么浓厚。

  3.眼光接触

  这一点中韩双方在认知上存在差异。韩国商人非常重视与对方的目光接触。在谈话过程中,大多数韩国人会在一半的时间中观察对方的眼睛。他们认为,适当的目光接触是亲切接近的感情交流。没有目光接触,则通常被认为缺乏热情,不想与之沟通。而在*,则有着逃避“目光接触”的观念。他们认为,盯着别人看是很不礼貌的,东方文化甚至禁止妇女注视男子的眼睛,为了表示尊重和谦恭,男子也不好直接注视对方。

  (二)中韩商务谈判文化因素的相似性

  1.集体观念

  韩国和*文化里,都有极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融己与群”、“群己和谐”的思想。这种“共同体”意识要求人们对集体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忠诚度,个人应该听从于或服从于集体,根据自己的角色采取不同的行动,但统一听从主管安排。在韩国,人们都喜欢用“我们”来表现自己及其所属,如“我们学校”、“我们家”等,这里的“我们”不仅指“我”的多数,而且意味着同甘共苦和谐的共同体。尤其提到他们自己的国家,一定会说“我们国家”,而不说“我国”或直接说“韩国”。所以,与韩国人谈判时,对他们国家适当的赞许、赞扬,会获得更多的好感。

  2.注重立场

  受集体主义观念影响,韩国人和*人在谈判中都比较注重立场。因为这种极强的民族性让他们把“面子”看的很重要,对立场也随之敏感起来。美国谈判学家雷法就曾提出:“如果谈判者在立场上争执时,他们会使自己更加陷入该立场中。你越澄清你的立场,越抵抗别人对它做的攻击,你就越会执着于它;你越设法叫别人相信你不可能改变立场,你越难做到这一点。于是,你的‘自我’变得与你的立场混为一体。你现在有了‘保住面子’这项新利益——把未来的行动与过去的立场联系起来——也就越不可能达成一项调和双方最初利益的明智的协议。在立场上投入的注意力越多,越不会注意如何调和双方利益。任何达成的协议,都只不过是机械式地消除双方在最后立场上的歧见,而不是精心拟出符合双方合法利益的解决方案。这种协议不可以使双方都满意。”可见,立场争执往往会使谈判陷入僵局,所以谈判中对立场的适当灵活也是双方谈判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3.看重颜面、保持关系

  “面子”和“关系”,无论韩国人还是*人都看得十分重要。在*,“和谐”是*人处理问题的一贯方式,正所谓“以和为贵”。所以,建立关系被视为是寻求信任和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在商业领域和社会交往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关系”。“关系”已成为人们所依赖的与他人、与社会进行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建立关系后,*商人还会在谈判间隙举行一些社交活动来增加彼此的沟通和理解,例如宴请、观光、购物等等。同样,韩国人对彼此间关系的建立也很注重。他们认为,谈判双方第一次的会面是双方能否取得合作的关键。所以,特别重视营造双方开始阶段的气氛。通常在进行正式谈判之前,会有一个简短的宴请,见面时会与对方握手、鞠躬,热情地打招呼,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姓名、职务等。在韩国,商界介绍的正式方式是由第三方引见,并且第三方的身份地位越高,他们对双方的关系就会越重视。其次,和*一样,韩国人在言语的表达上也较为婉转。他们不喜欢轻易说“不”字来拒绝对方,同样也不喜欢对方说“不”字来损伤颜面。通常在为难时,他们总是以微笑作为应答。

  五、思考

  通过以上的论述,总结出了中韩文化七方面的差异,它为中韩两国在谈判中更好地了解彼此文化特征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在分析过程中,笔者认为这种归纳和总结又很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定势的思维。例如,会让人们觉得所有韩国人或*人都具有这种文化特征,从而使谈判者们都采取了相同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其实,两种文化只会在某个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的差异和相似,也就是说,个体在共性的基础上也会存在差异性,并不能一概而论。其次,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相互渗透和包容,所以全球文化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整合。

  参考文献:

  [1]周锰珍.中越商务谈判文化因素的实证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

  [2]樊建廷.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Donald·WHendon.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s,1996.

  [4]WeissStephenE.Analysis of Complex Negotiations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93.

  [5]刘风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胡英坤,孙丽霞.浅析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变量因素[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

  一、中韩两国交流的背景。

  中韩两国自从xxxx年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中韩在市场、资金、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特点,从而更加有利于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近些年来,随着中韩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20xx年中韩贸易总额xx多亿美元,韩国对我国的实际投资也突破xx亿美元。当前韩国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对象和第四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但是中韩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并且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同时企业文化又与国民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文化差异在中韩企业管理中的影响。

  (一)上下属关系的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温情兼备的权威管理。

  韩国尤为尊崇我国的儒家思想,并且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的日常活动当中。儒家思想对韩国企业管理、经营以及普通员工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能够提升企业集权化的程度,使得企业的领导者在管理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然而高度的集权并非等同于专制。韩国企业受韩国民族文化影响是非常大的,而韩国民族文化注重和睦、协调,这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者十分重视同下属之间的关系。韩国民族文化在实质上对个人观点是非常注重保护的,这也就使得韩国企业员工在公开场合通常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所以,在一些可以和领导进行单独的见面的场合才会表述自己的见解。

  2、*的人道主义管理。

  在我国文化当中则是把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尽管我国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实际上是注重人的发展。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遵守各项制度和规范是领导与员工的义务,但是制度、规范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所以我国企业在儒家文化中的尽孝报恩思想的指引下能够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范制度,这也就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

  (二)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企业管理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

  血缘、地缘以及学缘3方面的关系上的从属与排他意识是韩国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也对韩国企业的管理以及上下属之间的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产生这种从属与排他意识的根源就在于韩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家庭文化的影响,当前很多韩国企业将所有权和管理权进行集中,通常也都是家庭式的管理,所以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很多领导的亲戚或者血缘亲属在企业中工作。

  2、*企业管理中的中庸思想在我国企业管理上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企业内外管理、企业与社会、领导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的*衡与协调,从而有效避免因为各方关系不协调所发生的冲突。

  但是我国企业在中庸思想的企业管理中也会有负面作用,也就是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追求*衡,导致其指定决策或者员工升迁上失去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影响。

  1、韩国企业管理上的勤劳奉献。

  韩国企业在招聘上是非常严格且慎重的,并且也不会轻易地进行裁员,这是因为韩国企业深受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通常在韩国企业中会有员工之间的论资排辈的现象,并且在员工薪资待遇上也会适当的考虑员工的资历和年功因素。同时,韩国企业提倡的奉献精神对于领导与员工影响极深,不论是企业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始终保持奉献和奋斗精神,这也是受到儒家文化中的勤劳奉献思想的影响,而领导以自身作为表率也是韩国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对员工的激励措施。

  2、*企业管理上的重义轻利。

  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价值观的导向上深受儒家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因此,我国企业领导与员工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并且上下属关系的融洽和合作也是这一文化影响的体现,可以说这是我国企业在重义轻利文化影响下的人性化、*等化的管理模式。

  三、结语

  文化作为本国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且良好管理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具有文化差异的企业当中,合理、科学的处理好不同文化的关系以及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中韩虽然在文化上极其相似,但是由于两国文化背景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中韩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与员工应当在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和积极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达到彼此文化的融合,从而共同实现两国文化与企业的良好发展。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3)

——趣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菁选3篇)

趣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1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国在各个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内。在中美两国迥异的文化方面,饮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中美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研究中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加深对中美两国饮食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双方的饮食文化特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通过对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可分析中美两国人民的性格特点以及价值观。另外,通过对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加深两国人民对双方饮食文化的了解,避免在餐桌上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关键词

  饮食文化;差异;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餐桌礼仪

  每个国家有它自己特殊的文化,并且每种文化有它自己的表达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涉及到了许多新话题。比如饮食文化,它已经成为了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话题之一。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关注饮食文化,了解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双方的相互了解,也有利于推进双方交流的发展。

  1、饮食观念的不同

  *的饮食观念的不同于美国的饮食观念,和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人注重食物的味道,相反,美国人注重食物的营养。

  1.1*人注重味道

  *的饮食文化,人们更注重颜色,香气,食物的口味和形状,但味道是膳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在追求*饮食口味的过程中可能会毁坏食物的营养,但人们认为这不是很重要的。此外,人们相信食物的最高标准是它的味道,*饮食的独特魅力在于食物味道。*人注重口味。*人喜欢吃咸的食物,尤其是北方人。在*有许多咸的食物,菜是咸的,零食是咸的,等等。*人习惯吃咸的食物。吃太多的盐对人的健康有害,但是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个问题。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探究文/郭淑丽1胡亚辉1姜思瑾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美国在各个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许多新鲜事物涌入国内。在中美两国迥异的文化方面,饮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中美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研究中美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加深对中美两国饮食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双方的饮食文化特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且通过对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可分析中美两国人民的性格特点以及价值观。另外,通过对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可以加深两国人民对双方饮食文化的了解,避免在餐桌上出现不必要的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摘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盐是最普遍的调味品,这是很常见的,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所以他们喜欢在菜里用盐。其次,咸的食物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不吃含糖的食物,有些人不喜欢吃辛辣的食物,但是大多数人喜欢吃咸的食物,很容易接受。第三,咸的食物是最普遍的食品,人们更注重食物的味道。

  1.2美国人关注营养

  在美国的饮食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但颜色,香气,味道,形状不是很重要。他们用现实的态度将饮食作为一种科学,他们追求的是营养而不是味道。换句话说,评价美国食物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营养。美国人认为,食物只是为了生存,营养食品的最重要的部分,为了人们必须吸收营养。所以人们追求营养,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作为美国人,饮食要营养,营养是食物最重要的东西。美国人用严谨的态度对待食物,他们把饮食作为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另外,美国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因为他们关注自己的健康。清淡食品对健康有好处,因为清淡的食物容易促进新陈代谢。美国人也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

  2、饮食对象的不同

  *人的口味是不同于美国人的口味,所以在*人的主要食物是不同于美国人的主要食物。*人的饮品也是不同于美国人的饮品。

  2.1*的面食和茶文化

  *的饮食文化主要起源于农耕文化,它决定了*的饮食结构。所以面食是主要饮食对象。由于广阔的土地领域,卓越的技术和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利于粮食作物大量生产。我们都知道,*的主食是以小麦和水稻,小麦和大米是面食的原材料,面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很多种面食被创造出来。例如,有面条,馒头,油条等。为了生存,人们吃各种面食。此外,*人喜欢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他们喜欢吃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面食是第一位,第二位蔬菜,肉是第三位。所以面食是主要饮食对象。茶起源于*,*人喜欢喝的茶。茶在*很常见,人们注重茶的味道。有很多种类的茶。例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等。人们喜欢喝茶,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交的方式。例如,人们在吃饭时,他们经常在饭前喝茶。茶是*人聚会上的第一件事,人们经常用茶招待客人。伟大的茶文化是*的魅力。

  2.2美国的肉食与咖啡文化

  美国饮食文化的主要来源于畜牧文化,这决定了美国的饮食文化。肉是主要的饮食对象。肉在美国饮食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因为美国的气候不适合农业,并且动物养殖的技术很高,更重要的是,广阔的领域为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所以美国人喜欢动物。美国有很多种类的动物并且肉类产量大。例如,牛肉,鸡肉,羊肉等。很明显,美国风格的食品中,肉是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此外,蔬菜的比例近年来有所增加,但人们饮食中肉类的比例一直高于蔬菜。所以肉是美国的主要饮食对象。在饮品方面,美国人喜欢喝咖啡,咖啡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喜欢每天早晨喝咖啡,饭后他们也喜欢喝咖啡。这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饮品。有许多种类的咖啡。例如,意大利浓咖啡,摩卡咖啡,卡布奇诺,拿铁,亚美利加娜等等。咖啡在美国的饮食文化有重要作用。很明显,两个国家在饮品方面也有它各自的魅力。*人喜欢喝茶,美国人喜欢喝咖啡。

  3、餐桌礼仪的不同

  3.1座位安排的不同

  美国和*聚餐的很多方面都不相同,座位安排是其中一方面。在客人到达晚会之前,主人要完美的安排好座位,*的座位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在*,有左上的传统观念,左边的座位高于右边,那么老人和尊贵的客人,应安排在靠近主人左侧的座椅上。座位的安排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在古代,女人没有权利出现在聚会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想法已经改变了。新思想既继承传统,又吸收了国外的一些想法。面对门的座位是上座,而其他人应该按顺序坐。现在,人们认为右边的地位更高,右边的座位高于左边的,老人或尊贵的客人应安排在右座,主人应该坐在挨着客人的旁边的位子上,现在,妇女有权利出现在聚会上。在聚会上,可能不只有一个桌子,但主人应该坐在主桌。在美国,对于座位的安排有一些先进的观念。首先,有女士第一的传统观念,在社会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座位安排的第一个重要观点。二是右边的地位高于左边。第三是面对门的座位是上座。第四,夫妻通常是不在一起的,是分开座的,它是美国人的一种习惯。美国的座位安排比较先进。可见,座位的安排是表示人们地位和关系的一种形式。

  3.2餐具的不同

  *的餐具和美国不同,每个国家有它的魅力。我们都知道,在*各种餐具可以出现在桌子上,例如,筷子,汤匙,碗,杯,碟等,但毫无疑问的是,筷子,勺子和碗在桌子上的主要餐具,筷子是具有*风格的餐具,是最具代表性的餐具,筷子的使用非常特殊。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功能,在*餐具有一具多用的功能。例如,人们不仅可以用筷子吃面条,还可以吃肉。在美国我们都知道,有很多餐具在餐桌上出现,例如,刀,叉,勺,杯,碟等。但毫无疑问,刀子,叉子和勺子是主要的餐具。更重要的是,刀和叉是美国风格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各种餐具都服务于人们的膳食。在美国的不同种类的餐具可以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茶杯的功能是和咖啡杯一样。此外,人们更注重餐具的使用,因为不同类型的餐具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各种餐具必须正确使用。饮食文化不同的形成有着习惯、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等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今,有许多种美国食物被介绍到*,也有许多*食物已被引入美国。*的饮食变得相似于美国,例如,*人喜欢吃肯德基,在美国,许多人也喜欢吃肯德基。*人喜欢喝茶,而现在,许多美国人也开始喝茶。因此,两种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两种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

趣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2

  *人对于饮食的要求很高,但并不在营养方面,大部都在口味、形式上,对于口味的追求表现出*人的调和思维,而烹饪也追求这种调和之美。此外,在文化礼节上,*人把饮食放到了很高的位置,比如日常生活中朋友好久不见,为了表示对其尊敬要一起吃饭,为了促成与客户的合作,要一起吃饭,逢年过节大家团圆,还要一起吃饭;总之,饮食以成为一种礼节性的需要,不再仅仅是果腹充饥的功能。相对于*对口味注重的饮食观,西方人则比较注重营养的搭配,强调饮食的营养,对于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方面的要示较高。西方人在进行烹饪时,他们会将营养的追求放在首位,仔细的研究食物中有没有副作用、营养失衡等,并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总而言之,在西方人的饮食思维里,吃饭不简简单单地是为了填补肚子,也不是为了享受美味,而是自己生存与健康的保证。从此可以看出,在饮食观念上,*强调口味追求形式,而忽略了食物的营养搭配,西方人则较为注重食物的健康分配,注重营养均衡。

  一、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用餐方式上,*与西方社会存在着巨大差异。*人是喜欢热闹的,因而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一家围在一大桌饭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会时,领导与下级员工也会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说有笑,边说边聊;在吃饭时人们都会很活跃,相互敬酒、劝菜等等,整体营造出一种热闹温暖的氛围。这样的饮食方式,在*的很多场合都会用到,特别是在中秋节、春节等节日里,全家人从四面八方回到一块儿过节,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长烹饪的人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其乐融融的一起吃饭,并祝福、拜年等等,讲究的是一种和睦、团圆的气氛。通常*人在进行聚会时,不会给每个人定食定量,而是会准备很多的饭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没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用餐方式就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没有*人团圆与热闹的吃饭习惯,他们喜欢在安静、优雅的环境里就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盘,而每个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没有*式的一大桌子人围着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饭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没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着自己的餐盘随意走动。西方人的这种用餐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个人空间,讲究个体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着不足,人们在吃饭时不能进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人共乐的情调。

  二、饮食礼仪的差异

  很多人说,*的餐桌,可以谈成合作、可以求婚、还可以联络感情,总之*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决。因而,餐桌不再是单纯的吃饭的地方,更是一种交际方式,在用餐这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中,礼仪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般来讲,*人在进餐时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内部的吃饭,其余场合里人们进餐时都十分重视尊卑、长幼。在集体进餐时,人们一般都会等客来齐了才会入席,而座位则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对着门口的位置为最高,其次以东为尊,而请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门口的位置。宣布开始入席时,会先叫一些位高权重、重要的人先开始,随后主人才会开始。但在西方,饮食礼仪则与*存在着很多不同。西方进餐礼仪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绅士风度,男性要对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与女性一起参加宴会时,面对门口的最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则座在女主人的对面,即门口的位置,显示出对女性的尊敬。而在具体的进餐时,男士要起身先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时,男性并不能先进餐,必须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开始进餐后,男士才开始进餐。在进餐结束时,女主人离席之后,男性才能离席,而男士仍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绅士风度。

  三、饮食内容的差异

  *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饮食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为主,其次*的蔬菜种类很多,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国家的七倍,在*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种。*人之所以将植物作为主菜,这与佛教对国家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认为,动物是仅次于人的一种生灵,人们不可以将其杀死,也不能把他们的肉用来烹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就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饮食内容。因此,有人将*人的性格称之为植物性格。*人在进食时喜欢将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热的,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菜如果凉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热吃,菜的味道才真正发挥出来。西方人则与*人不同,他们的食物中动物居多,这与他们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关。在原始西方社会,很多人以打渔、捕猎与养殖为生,而种植业在西方社会并不发达,因而人们习惯在动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国家,食物中动物类居多,如牛肉、羊肉与猪肉等,在烹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营养的均衡,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考虑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动物类居多,因而他们也被称为是有动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欢热食,他们喜欢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盘等,一直是西方大从所爱;他们在吃蔬菜时,也喜欢生食,如生菜、黄瓜等,并不将它们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饪方法上的差异

  在*,烹饪是十分讲究的一门艺术。*的烹饪方法是五花八门的,如煎、炒、爆、炸、溜、焖、蒸、煮、炖、烤、烩等,都是厨师们对食材进行改造的方式,在进行烹饪时,*人讲究口味与形式的统一,做出的食物更加讲究色、香、味俱全,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失败的烹饪。中餐的工艺十分复杂,一道菜品,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可能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也可能更久,这一道道工序下来,原本食材的模样已经不见,变成了菜桌了各式各样的精美菜品。由于烹饪过程的复杂性,同一道菜品,经不同的人做,由于火候、佐料与方法不同,味道也会有所不同。人们在烹饪过程中,单纯的吃饭的目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反乐趣与形式的追求,则更加深厚。但是在西方,人们在进行烹饪时并非如此。西方人认为一位好的烹饪师,是能够将食物的营养搭配到最好,在烹调的过程中应完全按照科学的要求去做,因而西方菜品具有规范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每一道菜品里调料的分量、时间的精确都是其重要的考核项。在烹饪方法上,西方人大体只有四种方式:煎、烤、焖、炸。这是因为,西方人注重营养的保护,他们认为过多的烹饪工序会破坏食物的营养。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方式、用餐礼仪、饮食内容、烹饪方法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是由于中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不同、文化起源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下,充分认识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文化,我们应加以吸收,以此来弥补我国饮食文化的不足,以此达到科学饮食、健康饮食与美味饮食相结合的目的。

趣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

  摘 要: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结构的差异、烹饪的差异等方面入手, 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明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消除界限,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 中西方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形式和礼仪 观念 结构

  一、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饮食与文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创造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饮食的差异则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礼仪的差异

  *自古以来的礼仪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和为贵的思想体现在从古至今*人在开席时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观念,体现了*传统的饮食礼仪。*人的聚食制延续千年。在*,任何一个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从形式上营造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延续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这符合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古典哲学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也是*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在西方,由于基督教影响深远,人们将基督教文化中对圣母的虔诚和尊敬延伸至社会生活中,因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法国人赛尔在《西方礼节与习俗》一书中提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连续影响把妇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妇女成为受尊重的对象,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故而,在西方宴会中,人们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安排的标准,在安排座位时,先将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以此安排具体座位。男女同时赴宴,男士需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客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由男主人为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

  三、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很难涵盖其所有意味。在*,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构成了中餐过于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这种饮食观与*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最终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西方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不追求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他们认为“吃”只是为一个生物的机器加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运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抵御病菌的攻击,则其他方面并不讲究。由此可见,饮食在他们心中只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活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享有美食之称誉的大国法国,更是追求高质量的`营养。法国烹调虽追求美味,但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在现代西方社会,除了营养的需求外,还十分重视养生,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四、饮食结构的差异

  据西方统计,*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是西方的六倍还多。在*的日常饮食结构中,素菜占据主导位置,而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较高时才进入*常饮食结构中,所以在*自古就有“菜食”的说法。这种饮食传统,主要与佛教徒的鼓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认为植物为“无灵”,所以,*传统文化主张素食主义。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由于西方大多数国家地理位置处于高纬度,有些国家甚至终年积雪,这就造成了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喜食肉类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营养采取了生熟结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饮食结构的不同有时也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态度。

  五、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烹饪的差异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烹饪中处处显示规范与科学。在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这种菜谱似乎是科学的,实际上,这种科学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都精确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皆为同一味道,毫无变化。*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烹调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没有具体标准。*饮食倾向于艺术性。它的特点就是随意性。比如同样一道菜肴,由于地区、作用、等级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处理。以红烧鱼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面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

  六、结语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笔者相信对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从而认识到宽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异对提高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德]马*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徐文苑.*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4)

——中西方文化差异10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1

  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霍夫斯坦特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五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 Orientation versus short-term orientation)。

中西方文化差异2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并且餐具方面*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向流传至今。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向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此刻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当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进取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所以,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保密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保密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保密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保密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保密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可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一样,他们注重的是个人本事,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本事,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本事,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此刻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可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必须地位。而自古以来的小农意识,也使得*式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对手打倒,这种观念必须程度上也会阻碍*的发展与提高。

  而西方人的观念则与这大相径庭,他们认为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竞争才会出现人才,经济才能在竞争中快速发展。而西方人也认为竞争是能够让人与人共同发展的,应当公开公正的竞争,很多突破性的成就都是在竞争中完成的,所以,西方人的看待竞争的方式,也会必须程度给他们的发展和提高带来动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3

  摘要: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示语有着紧密的联系,公示语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群众对于公示语的理解程度也比较高。我国的现状和中华文化都能够经过公示语体现。但在英译公示语过程中,翻译者要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提高重视程度。翻译要充分展现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从而减少理解偏差,作者在公示语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公示语;英译;

  伴随着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示语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必须程度上,公示语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对于公示语的理解程度也比较高。我国的现实特征和中华文化都能够经过公示语进行体现。但在公示语上,会很清晰地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这要求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要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提高重视程度。在翻译结果中,将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进行充分展现,仅有将词汇赋予文化背景,词汇的意义才会充分体现。

  一、公示语英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不要践踏草坪被翻译为“keep off the grass”,六折优惠被翻译为“40%off”,油漆未干被翻译为“wet paint”。以上例子说明,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人采用逆向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更加直接。这样的思维方式差异造成公示语英译表达的差异,公示语英译工作者不能忽略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2、表达习惯存在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独特的性质,造成中西方文化表达习惯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的差异。我国的公示语言简意赅,并且祈使句的使用次数较多。而英语公示语只是较为间接地表达某种含义[1]。简而言之,在我国的公示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动名词和名词是英语公示语中的高频词。例如,我国的公示语“不得进入”“严禁吸烟”“禁止烟火”等多为祈使句,并且动词的应用较为广泛,而英语的公示语多采用only和no等词语构成公示语结构,如“cash only”“No smoking”等。

  3、语言的礼貌存在差异

  民族文化在必须程度上能够经过语言的礼貌程度进行体现,公示语英译过程中也存在语言礼貌的差异。公示语受众是社会群众,所以,在英译过程中要降低无礼语言的使用频率,提升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经过对中西方公示语的分析可知,礼貌性较高的是英语公示语。例如,“Please dont park your car here”,这句英语公示语如果翻译成汉语是禁止停车,由此可见,礼貌程度在英语公示语中被着重研究。与此同时,还会使用“please”等词,而“严禁”“不要”等具有要求和命令含义的词语往往应用在汉语公示语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西方人厌恶被他人指挥和命令,而*人崇尚权威的力量,也就理解了部分生硬的语气词。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公示语英译问题

  1、中式英语现象的存在

  英语中的一些表达习惯是逐渐构成的,人们能够普遍理解的表达方式。但我国翻译人员在英译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忽略了目标读者国家的表达习惯,简单地根据汉语的语序结构和文字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没有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结果中体现的只是汉语的思维方式,造成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例如,在我国的高速公路上都有“雨雪天减速行驶”的公示语,一些翻译人员直接翻译成了“Rain or snow day, slow driving”[2]。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翻译现象,如果翻译人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应翻译成“Slow in case of rain or snow”,这是最贴合目标读者表达习惯的翻译。

  2、词语的选择不够恰当

  在我国翻译人员中,大多数认为公示语的英译能够依靠金山词霸、有道词典或电子词典来完成,这些翻译人员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的少之又少,造成无法高效地进行翻译工作。与此同时,翻译的结果也造成目标读者理解困难。例如,方便面简化了人们的烹饪步骤而所以得名,正确的英译应是“instant noodles”,而我国部分翻译人员不去进行细致的词汇选择,直接将方便面英译为“convenient noodles”,造成目标读者无法理解其具体涵义。

  3、语义不够清晰

  在翻译过程中,很多原因都能够出现语义不清晰的问题。那里举两个公示语英译失误的例子:

  (1)禁止吸烟,违者罚款二百元。Smoking is prohibited if you will be fined 200 yuan。这种直接的翻译方式,造成目标读者无法正确理解语义的情景出现。而正确的翻译应是Smoking is prohibited, penalties for violators is 200 yuan。

  (2)注意安全,细心地滑。To take care of safey, The slippe ry are very crafty。这种翻译方式,同样造成语义不清晰的问题。能够直接翻译为Caution!slipper floor。

  根据这些例子能够得知,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在汉语英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义不清晰的问题,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翻译者没有全面地进行翻译,甚至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了汉语原有的语义,给目标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

  三、提高公示语英译有效性的策略

  1、尊重读者文化习惯,掌握汉英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进行把控,提高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紧密相连,每个国家的文化都能够经过国家的官方语言全面的体现。文化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要被重点关注,做到翻译结果的语言风格相同,语言功能相同。

  与此同时,尽最大本事做到字面意相同,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文字的文化信息如果不能被翻译者深刻理解,必然会降低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例如,我国大部分城市公交站牌都有“老人优先”的公示语,却被翻译成“Old people getting on first”,这种翻译方法忽视了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依据西方文化,应翻译成“Senior Citizens First”[3]。

  2、掌握公示语的功能意义,确保语义清晰

  公示语的功能较多,具有强制功能、限制功能、提示功能,而将事物的本质经过其他语言进行体现,是翻译的核心工作。要想公示语英译的过程客观且真实,必须用英语去描绘汉语所表达的语义。相反,如果公示语英译没有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反映,说明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全面地表达汉语的语义,会对目标读者的行为和理解造成错误的引导。要想切实地提升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语用意义和字面意义的研究必不可少,寻找汉语和英语功能和意义重合的公示语。除此之外,避免直译的情景出现,公示语英译工作者也要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相关经验。

  3、将公示语语言特点作为依据,恰当选择词语

  动名词和动词在公示语中的使用多为对行为进行限制的公示语,名词在公示语中的使用多是服务类或说明类的公示语,除此之外,公示语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短语,缩略语往往使用在旅游景点和公共设施中,仅有掌握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并以此为根据,才能够对词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公示语英译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常用词汇的使用,减少生僻词和专业术语的使用,这样才会保证不一样文化水*的目标读者都能够对公示语英译进行正确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公示语英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能够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公示语英译存在中式英语现象,词语选择不够恰当和语音不够清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升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必须尊重读者文化习惯,掌握汉英文化差异,掌握公示语的意义,确保语义清晰,将公示语语言特点作为依据,恰当的选择词语。仅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公示语英译有效性的影响,减少公示语英译过程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郑维.文化差异视角下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2]黄广玲.中西文化差异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现代经济信息,2009(7).

  [3]谢寒星.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策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中西方文化差异4

  西方人:

  1、普遍性格独立、外向、强悍、富于进取性。

  2、文化就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无论亲疏)都作为个人应对的、需要征服的对象。他们期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喜欢,认为那是一种“征服”。

  3、突出个人、不那么重视利益友情、尊重真理而非权威等等表现,都是这种民族性造成的。

  东方人:

  1、性格依群、内向、温和、趋向*稳安定。

  2、文化就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组成的群体)都作为个人应当融入的对象,所谓“天人合一”。相对于让他人尊敬或喜欢,他们更关注是否被理解(包括表面的不管真心与否的“尊敬”),那是“融入”的体现。对权威“表示”尊敬,重视互相帮忙的友谊(只在抒情时颂扬“君子之交淡如水”),易于服从团体或代表团体的集权等等,其深层的原因是都民族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5

  *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构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经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构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那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期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所以,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的统治思想,所以,*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异常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运动对西方之后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构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而*,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此刻宗教信仰上。在*,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什么宗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构成也与其构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封建专制已经构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期望经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所以,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期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此刻对“爱”的诠释上,在*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所以,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我,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一样。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构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构成与发展时期,所以,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经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之类的思想。所以,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构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也就构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文化是必须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构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所以,文化既然已经构成,就没有优劣之分。

中西方文化差异6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传播日益密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英译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文以《舌尖上的*I》为例,经过直译、音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研究菜名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菜名英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世代传播,源远流长。单从菜系来说,就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而从命名方式来说,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佛跳墙、金屋藏娇、八仙过海……能够说,*的饮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地区间尚有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文化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菜名的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留本国的文化特色,又要融合当地的饮食文化。一个英译不当的菜名,会使人一头雾水,甚至丧失食欲。而一个英译得当的菜名,不仅仅能够弘扬中华美食,更能够传播美食背后的*文化。

  本文就《舌尖上的*I》为例,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菜名英译的策略。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的影响,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显著差异。从古至今,*人就以农耕为主,吃的大多是五谷杂粮。而西方很多国家以狩猎为主,所以饮食以肉类为主。[1]林语堂在其著作《生活的艺术》中说道,“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一样于*,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坚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2]所以,*的“吃文化”相比西方国家,有更深的内涵。

  从吃的方式来说,西方主张分餐制[3],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能够合理控制食用量,避免铺张浪费。且容易调节个人口味。中餐提倡合餐制[3],过年过节,三五好友围坐在大圆桌前,气氛好不融洽!

  从吃的资料来说,西餐大多“中规中矩”,西方人通常不吃动物内脏,而*人的餐桌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应有尽有。中餐的搭配形式也常常会有大胆的突破,从不拘泥于固定搭配。

  最值得一提的差异在于其命名方式上。西餐命名大多俭朴、直截了当,虽然缺乏艺术性,可是十分实用,让人一目了然。如煎牛排、蔬菜沙拉、香煎鳕鱼。而中餐讲究音韵、形美[1],有的菜名温柔婉约,有的菜名气势滂礡。如梅开二度、青龙过江、大鹏展翅、娇莺戏蝶。运用修辞手法、神话传说、历史典故[4]的菜名也不在少数,如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鲤鱼跳龙门。还有一些常出此刻喜宴中的菜名,朗朗上口、吉祥喜庆。如红抱喜临门、情深双高飞、喜鹊报佳音。

  三、菜名英译方式

  (一)直译法

  中餐菜名虽有不少讲究,但简单的家常小炒的命名也极为简单,有些菜肴甚至直接以主要材料命名。当菜名中出现菜肴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时,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妥当的处理方法。一方面能够真实反映菜肴原料,一方面又能最大化地保留该菜肴原汁原味的*味道。《舌尖上的*I》中就很多运用了此种方法。

  1、直接以原料命名

  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菜名简单易懂,使人一目了然,所以在翻译时,直接将其进行英译即可。如“虾膏”译为shrimp paste。当出现多种原料时,常以with连接。如“黄豆酸笋小黄鱼”译为braised yellow croaker with soybean and sour bamboo shoot。

  2、制作方式炊具+原料

  要说中餐和西餐最大的不一样之处,就不得不说到*菜肴五花八门的制作方式了。煎、炸、炒、爆、熘,光是中餐厨师在厨房里摆弄炊具、颠颠锅就能拍成一部“大片”。以往还有过不少外国留学生因为思念家乡的味道,在寝室炒菜而弄响了烟雾警报器的窘境。由此可见,中式菜肴的制作方式之繁杂,于西方人来说确实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所以,以制作方式加原料的命名方式在中餐中十分常见,是一条传播中餐独特的制作手法的捷径。在对此类菜名进行翻译时,常以方法+食材。如“红焖虾”译为stewed shrimp、“熏鸭”译为smoked duck。

  而中餐的炊具之讲究,也令人叹为观止。说到最常见的米饭,就有铁板饭、煲仔饭、木桶饭、竹筒饭……而对于一些“资深吃货”来说,光是听到铁板两个字,就能想象一顿热气腾腾、冒着白气、发出呲呲啦啦的声音的美食了。所以,一些中式菜肴的命名常会在前面加上炊具名,留以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类菜名的翻译较为简单,直接炊具+材料即可。如“汽锅鸡”译为steam pot chicken。

  3、辅料+原料、辅料+制作方式+原料

  中餐讲究搭配,如荤素搭配、色彩搭配,所以一道菜往往会出现多种材料。有时候,有些辅料也能够成为一道菜的点睛之笔。所以,在菜肴的命名上,常常也会加上这类辅料,使菜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会增加食客的食欲。如“小葱拌豆腐”,小葱虽不起眼,但如果直接称为“拌豆腐”或“豆腐”,就会变得*淡无奇。辅料加原料以及辅料加制作方式加原料的菜名通常直接将两者进行翻译,或者辅料+with+原料。如“菠菜面”译为spinach noodles、“火腿炒饭”译为fried rice with ham。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I》在对火腿炒饭进行英译的时候,改变了“火腿”和“饭”的位置,将其译为“炒饭和火腿”,这是译者的灵活之处。翻译菜名时,能够适当改变位置,将主材料放于前面,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

  (二)音译法

  *人讲究什么节日吃什么食物。比如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人对许多*人习以为常的食物“一无所知”,更不可能为它们配备专门的“英文名”。所以,音译法成了翻译此类事物的重要方式。如今,音译法慢慢被西方国家所理解。许多经过音译的词语在西方也渐渐变得耳熟能详。在《舌尖上的*I》中,也出现了许多音译名称,必要时候,可在后面加以注释。如“馕”译为Naan、“泡馍”译为Paomo (originated from the bakes buns)。

  (三)直译+音译法

  《舌尖上的*I》中也运用了音译加直译的翻译方法,究其根本,大部分是由于菜肴运用了地名+菜名的命名方式。如“镇江香醋”译为Zhenjiang vinegar、“*臊子面”译为Qishan noodles。

  (四)意译法

  在以上几种英译方式中,意译法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中式菜肴不仅仅能够使人大饱口福,同时也能让人了解*历史、*文化,其原因就在于菜名所传递出来的一系列信息。从古至今,*人讲究喜庆、吉利。所以,在菜名中常将“鱼”比做“龙”,将“鸭”比做“凤”,将“肉丸”比做“狮子头”。所以译者不仅仅要了解菜肴所使用的原材料,也需要了解该菜肴的历史故事。但往往此类菜肴最能体现文化底蕴。

  1、象形手法命名

  中餐中有许多菜肴利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命名,以增加神秘性或象征完美寓意。如“刀板香”,将腌制的咸肉在焖蒸过程中将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所有油腻皆被木板吸走,既坚持了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翻译时将其译为sliced salted pork,使人能够一目了然。“狮子头”在中餐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可是其翻译也颇有难度。若使用直译法,将其译为“lion head”,未免使人丧失食欲。《舌尖上的*I》中,狮子头译为Braised Meatball,既解释了制作方法,又加入了原材料,同时对其形状加以描述,短短两个单词,传递出如此多的信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借用典故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菜肴由来各式各样,其中不少借用了历史典故。如鉴真素鸭,是一道大明寺的素宴,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作。鉴真和尚为唐代佛教分律学高僧,因其将盛唐的饮食之道传入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同时也使大明寺素宴声名远播。《舌尖上的*I》将其译为Monk Jianzhen′s Soy“Duck”?对鉴真进行了简单解释,对其原料也加以说明,同时为Duck加上了双引号,最大程度保留了中文名字的韵味,又不会使人误解,是一个十分恰当的翻译。

  3、省略语

  中式菜肴中,将几种原料各取一字组合而成的菜肴并不少见。即有神秘感,又留以想象空间,这类菜肴翻译时应尽量将其每一个字所代表的原材料逐一翻译,使听者更易理解。如腌笃鲜,“腌”指腌过的咸肉,“笃”指的是用小火炖,“鲜”指的是新鲜的肉。短短三个字,既包含了制作材料,又包含了烹调方式。《舌尖上的*I》中将这道菜译为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四、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翻译大有学问。翻译时应力求简洁又不失韵味,使人一目了然。无论是直译、音译还是意译,都需要译者进行适当取舍、适当变动。一个好的菜名,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信息,而是能留以听者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若菜名翻译得当,不仅仅能传播中华美食,更能传播菜肴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吴美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M].四川: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4.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顾晓晶.图示理论在中式菜名英译中的应用[M].河北: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1.

  [4]樊云.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策略[M].安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孔辰.目的论视角下菜名的英译策略[M].北京:外语论坛, 2011.

中西方文化差异7

  [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 morning/after 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四)餐饮习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 is really good,please taste 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习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人进行对比,*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 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279-28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

  中西方文化差异16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很大范围的交流和应用。在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要解决中西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更有效地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就应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文化论文

  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西方文化差异给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些麻烦,会造成企业员工之间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引起一些沟通和文化冲突的现象。为构建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体系,文化差异在组织中的整合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整合将会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文化差异在人才选拔上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日益加深,很多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优势和主动权渐渐面向国外市场。在全球范围寻求优秀有效的资源配置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新难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受国家文化、当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的影响和约束。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升职和绩效评估等诸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比如给跨国企业制定薪酬制度时应考虑不同国家的经济差异化和物价水*等因素。在*,人们通常是将工资与公共效益结合,而对于外方来说,他们更注重于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联系。另外,员工晋升程序中,*人会偏重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及相关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外方则更注重个人才能。因此,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让管理者对当地的文化的熟悉程度对当地文化的适应力和融合力作业选拔条件。

  2.文化多样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交流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将导致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难度的增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因为价值取向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产生文化矛盾,这也是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欠缺并使其经济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都是共同的工作价值观,管理模式也较为单一;而在跨国企业中,人员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加大管理的难度。但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为多样化,并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1.整合企业文化差异,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也会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势必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想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应从不同文化的结合点入手,提取双方文化的的精华,兼容并包,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计划地建立起具有企业特色和能适应多种环境的新型企业文化体系,并逐步建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可以通过公司组织各种活动的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强化团队意识,让员工们能充分接触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能够使大家共同了解对方,也将自己的思想理念与公司的宗旨和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2.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培训在跨国企业面对文化差异的问题时,可采用在企业内部指定一种便于沟通的通用语言,在任务分配、填写备忘录和检测表中运用,这样能保证信息简洁快速地传递,最重要的是准确性,避免文化差异带来不必要的沟通障碍。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纰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人力资源管理要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培训,在具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工作群体中进行并降低甚至消除各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冲突。这种跨文化的培训能使公司员工充分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员工对不同文化的应对能力,尽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失误和文化冲突。这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应采取的必要手段。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管理时,要充分了解企业与国外文化价值观。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全面的研究企业中文化差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采用应对措施,将不同文化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尽可能发其中的优势。企业要在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差异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使企业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到有效管理,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增强市场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曼格,吴凡,赵晶.日美企业文化差异原因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19):127-127

  [2]郭慧婷.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分析——基于比较管理的视角[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78-278

中西方文化差异8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在*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别人为你斟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2、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需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了,应说声“对不起”。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4、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方人进餐时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进餐时则要用刀叉。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般是边切边吃,而且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威胁。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下面我介绍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

  (一)订餐准备

  作为主人,选择预定餐馆当然是您的职责。应当至少提前一刻钟到达餐馆,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告诉餐馆您是这次宴请的主人,并请求餐馆不要把宴请的帐单拿到餐桌上,这样也显得对客人的尊重。试想一想,当服务员把帐单拿到餐桌,且不说客人不会去拿宴请的帐单看花费多少,但总让人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提前到达餐馆后,您也可以有时间欢迎客人的到达。当您的客人到达时,您在餐馆欢他的到达,一方面客人很高兴,因为客人获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达您的府上。如果因种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现堵车等突发事情,您不能按时到达餐馆,您应当立即通知您所预定的餐馆,告诉餐馆您的客人什么时候到达,客人的长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时,尽快与您的客人联系,告诉他您马上就到,请不要着急。

  (二)祝酒

  酒,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饮品。在*,特别是好朋友见面后,共饮几盅白酒,才能表达好友之情。特别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见面,不喝醉似乎不显真情。这是*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与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会上所选择的饮品由客人自己选择。一般来说,在*,除了开始主人致祝酒词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会那样“打通关、划拳”也要不断的轮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因为我们*人认为,喝闷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与之相反。在宴会开始,在主人致祝酒词后,不要不断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断轮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在*,祝酒后,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饮干。因此我们称“干杯”。在西方,当祝酒后,只是稍喝一口,并不饮干杯中物。这样才显得文雅。

  (三)进餐

  进餐时,不要张大口咀嚼;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兹兹”的响声,这些都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这与我们*的礼仪相同。在我们的中餐中,主人为了显得自己对客人的热情,时常会不断给客人夹菜。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您不断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9

  【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冲突。而作为高三学生,在跨文化知识学习时,为了避免一些误会的产生,必须深入探讨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才能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学会英语等语言知识,增进对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等不同价值观的了解,为日后出国留学做准备,且由此学会包容全球的生活方式,不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行为。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衣食住行

  从一名高三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是影响其英语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前提下,应引导高三学生更多的关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不再禁锢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际行为,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也可让高中生在英语学习时,不再出现中式英语问题,并可轻松的记忆英语课文,翻译英语。

  一、衣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角度来看,两者差异较大。即*服饰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饰发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体。随着人们生活水*的不断提高,服饰的功能开始由最初的御寒、蔽体转换为民族文化标志的彰显。包括政治文化、习俗文化、经济文化等等。同时,*服饰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饰文化来体现人的“气质”、“神韵”等等。此外,在*服饰设计过程中,注重遵从色彩和谐,款式呼应的原则,增强服装的社会功能。同时,*服饰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讲究的,其中,青蓝、赤红、黄、白、黑主要是用来彰显人的尊贵气质[1]。西方服饰与*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讲求的是个性*和人文主义思想。即西方服饰作为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它写实性较强,主要为了彰显人的个性,并注重通过服饰色彩、造型等的设计,突出人体胸、腰、臀等形体。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差异性较大,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国际交往中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

  二、食

  饮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其中,*饮食文化讲究是“全”。同时,从请客吃饭方式角度来看,*注重的是饮食共享,并把聚餐作为了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利用聚餐寻找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而西方则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数是长方形形状的,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寻找归属感和集体温暖。同时,西方的聚餐不会按照长幼顺序对座位进行安排,更强调的是“人人*等”聚餐氛围。此外,从菜名角度来看,*饮食的菜名也讲究集体主义。例如,“烧全鱼”、“四喜丸子”、“桃园三结义”等等,均是饮食中“全”的一种彰显。而在座位安排时,注重选择一个圆形桌子,并按照长幼顺序,安排座位。这样一来,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显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盘“自扫门前雪”一样。除此之外,从付账习惯来看,*习惯于争前恐后的付账,而西方则是倡导AA制消费,各付其账,体现个体独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了集体理念,并注重把“儒、释、道”渗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园式、庭院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这种建筑设计方式,会让人们产生集体意识,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同时,在*建筑设计时,倾向于采取全封闭的设计形式。而西方,与*不同,建筑的个性更加明显,倾向于把建筑设计成严密的几何形态,呈现“院包房”建筑设计形式[2];第二,*建筑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整个建筑较为沉稳、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设计,均采取了较为含蓄的设计方法。西方则不同,它的建筑会给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感觉,个性过于明显。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人们外出旅行时通常会考虑“家庭”、“集体”对这一种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适。同时,*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时,人们更在意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想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共同完成出行计划。即对于*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团体构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体会到旅行的乐趣。而西方则与*完全不同,它倡导追求个体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经历为主,不太在意身边是什么人。认为,只有个体生活品质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对满意的出行经历,个体主义较为明显。

  五、结论

  综上可知,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让学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阻碍,产生文化冲突等交际问题,学会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为此,应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差异之处,而后,运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内容,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善于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孙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J].名作欣赏,2014,13(08):111-112+125.

  [3]陈鲁宁.中西方商务交际礼俗文化差异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20(10):108-110.

中西方文化差异10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中西方的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中西方的交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具有差异性,加之文化具有历史性,是人类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物质,不同民族与区域都有着各自特色化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礼仪与习俗方面。关注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影响,通过有效认知文化促进交际活动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活动;影响

  前言:之所以文化对交际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交际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其形态与表达的方式都受到一个民族社会意识与风土人情的影响。关注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注文化差异,促进中西方的有效交际,能够促进语言文化内涵的突出,更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日常交际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语言中,中西文化的不同,会让中西方的语言交际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于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下:

  (一)称呼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在称呼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英美国家,小朋友可以直呼爷爷与奶奶的名字,而不是*的爷爷奶奶。同时,长辈对晚辈称呼时在其姓名前加个“小”字,表达对晚辈的疼爱,这在英美国家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同样,“老”字在*的称呼中也是经常使用,一些关系亲密的朋友不分年龄会称对方为“老张”、“老王”等,年龄较大的人也会这样称呼,在*,这样的称呼会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但在英美国家却不是这样的。在*,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邻居,都可以用哥哥,姐姐进行称呼,但是英美国家,无论性别、年龄,都可以直呼其名。

  (二)寒暄上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传统寒暄的交际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无论是*人还是西方人,在打招呼方面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人见了面,会有意无意地寻问对方“你吃过了吗?”或者“你这是去哪儿啊?”,以此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心里并没有真正期待对方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答复。在寒暄中,也经常会问到对方的年龄、婚姻以及个人薪酬问题。但是,这在英美国家都是被人极其反感的聊天内容,如果和他们谈及这些,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不太相关的事物打招呼。他们见了面,都会聊一聊天气或者政治问题,总之与个人问题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寒暄。这就使得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误解。

  (三)赞扬上的差异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大多比较委婉,经常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直接说出来。在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人比较谦虚,虽然内心接受了这份赞扬,却不会当面大方地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西方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且在用词方面存在差异。当*人受到他们赞美时,会在第一时间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而西方人听到他人的表扬,都会大方地说“谢谢”。在*人眼中,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人眼中,被人赞美是一种乐事。

  (四)道别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人在与他人道别时,都会送一段距离,将客人送到自己爱门口,甚至送到更远的地方。被送人的会说“请留步”,主人会说“慢走或者经常来”。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礼貌用语都会被理解为邀请,如果对西方人说“再来”,他们会认为自己得到了邀请。英美国家的人在道别时,一般都是用微笑或者手势说再见,没有太多的礼节与语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作用于交际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交际的影响原因是多样化的,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体系。每一种文化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对应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首先,价值观上的差异。在*,群体性的价值观特征较为明显,*人一直强调集体的为先,个人的愿望与情绪应当服从于集体利益。要实现个人利益,需要先考虑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在西方国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利益,关注个人的行为自由以及能动性。其次,语言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以及词汇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会导致中西方人产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同样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指向。龙与英语当中的“dragon”是完全对应的词汇,在*人眼中,“龙”是吉祥与权威的象征,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dragon”一词具有贬义,它是一种体形很大的怪物,象征着恶魔。最后,世界观上的差异。世界观是人们形成个人思维以及人生观的重要基本,世界观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方的世界观具有多个方面的不同,像在对待自然问题的观念上,*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顺从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好的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汉语中有诸多像“天意”与“天赋”这样的词汇。而在西方文化中,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5)

——中西方文化差异10篇

中西方文化差异1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人更看重团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我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齐,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团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期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只是人民授予,让*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经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一样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一样的特点:西方重契约,*重人伦;西方重理智,*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我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当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我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能够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能够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并且*的古代礼貌,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礼貌,“农业礼貌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礼貌,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礼貌,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并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礼貌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等为处世原则。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语

  不一样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一样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一样地域、不一样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日,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一样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一样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中西方文化差异2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本事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必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必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此刻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的传统方式了。一个*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当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明白,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本事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礼貌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我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并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所以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我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仅否定了自我,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此刻:

  (1)自我为自我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我的本事,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忙他人,可是问他人的事情。

  (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忙别人或理解别人帮忙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理解帮忙只能证明自我无能,而主动帮忙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所以,*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1、*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我,不允许别人侵犯自我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我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我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明白,只要自我努力,是必须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供给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本事,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忙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忙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靠,互相帮忙,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本事。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厌恶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日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多谢)”以表理解。*人用“多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十分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多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立刻打开并连声称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细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 “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供给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包含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此刻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能够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可是,不一样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构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我的传统文化。所以,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提高。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中西方文化差异3

  摘要: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示语有着紧密的联系,公示语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群众对于公示语的理解程度也比较高。我国的现状和中华文化都能够经过公示语体现。但在英译公示语过程中,翻译者要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提高重视程度。翻译要充分展现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从而减少理解偏差,作者在公示语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公示语;英译;

  伴随着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公示语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必须程度上,公示语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对于公示语的理解程度也比较高。我国的现实特征和中华文化都能够经过公示语进行体现。但在公示语上,会很清晰地表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这要求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要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同时提高重视程度。在翻译结果中,将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进行充分展现,仅有将词汇赋予文化背景,词汇的意义才会充分体现。

  一、公示语英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思维方式的差异。例如,不要践踏草坪被翻译为“keep off the grass”,六折优惠被翻译为“40%off”,油漆未干被翻译为“wet paint”。以上例子说明,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人采用逆向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更加直接。这样的思维方式差异造成公示语英译表达的差异,公示语英译工作者不能忽略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2、表达习惯存在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独特的性质,造成中西方文化表达习惯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的差异。我国的公示语言简意赅,并且祈使句的使用次数较多。而英语公示语只是较为间接地表达某种含义[1]。简而言之,在我国的公示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动名词和名词是英语公示语中的高频词。例如,我国的公示语“不得进入”“严禁吸烟”“禁止烟火”等多为祈使句,并且动词的应用较为广泛,而英语的公示语多采用only和no等词语构成公示语结构,如“cash only”“No smoking”等。

  3、语言的礼貌存在差异

  民族文化在必须程度上能够经过语言的礼貌程度进行体现,公示语英译过程中也存在语言礼貌的差异。公示语受众是社会群众,所以,在英译过程中要降低无礼语言的使用频率,提升礼貌用语的使用频率。经过对中西方公示语的分析可知,礼貌性较高的是英语公示语。例如,“Please dont park your car here”,这句英语公示语如果翻译成汉语是禁止停车,由此可见,礼貌程度在英语公示语中被着重研究。与此同时,还会使用“please”等词,而“严禁”“不要”等具有要求和命令含义的词语往往应用在汉语公示语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西方人厌恶被他人指挥和命令,而*人崇尚权威的力量,也就理解了部分生硬的语气词。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公示语英译问题

  1、中式英语现象的存在

  英语中的一些表达习惯是逐渐构成的,人们能够普遍理解的表达方式。但我国翻译人员在英译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忽略了目标读者国家的表达习惯,简单地根据汉语的语序结构和文字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没有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结果中体现的只是汉语的思维方式,造成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例如,在我国的高速公路上都有“雨雪天减速行驶”的公示语,一些翻译人员直接翻译成了“Rain or snow day, slow driving”[2]。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翻译现象,如果翻译人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应翻译成“Slow in case of rain or snow”,这是最贴合目标读者表达习惯的翻译。

  2、词语的选择不够恰当

  在我国翻译人员中,大多数认为公示语的英译能够依靠金山词霸、有道词典或电子词典来完成,这些翻译人员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的少之又少,造成无法高效地进行翻译工作。与此同时,翻译的结果也造成目标读者理解困难。例如,方便面简化了人们的烹饪步骤而所以得名,正确的英译应是“instant noodles”,而我国部分翻译人员不去进行细致的词汇选择,直接将方便面英译为“convenient noodles”,造成目标读者无法理解其具体涵义。

  3、语义不够清晰

  在翻译过程中,很多原因都能够出现语义不清晰的问题。那里举两个公示语英译失误的例子:

  (1)禁止吸烟,违者罚款二百元。Smoking is prohibited if you will be fined 200 yuan。这种直接的翻译方式,造成目标读者无法正确理解语义的情景出现。而正确的翻译应是Smoking is prohibited, penalties for violators is 200 yuan。

  (2)注意安全,细心地滑。To take care of safey, The slippe ry are very crafty。这种翻译方式,同样造成语义不清晰的问题。能够直接翻译为Caution!slipper floor。

  根据这些例子能够得知,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在汉语英译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义不清晰的问题,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翻译者没有全面地进行翻译,甚至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了汉语原有的语义,给目标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

  三、提高公示语英译有效性的策略

  1、尊重读者文化习惯,掌握汉英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进行把控,提高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紧密相连,每个国家的文化都能够经过国家的官方语言全面的体现。文化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要被重点关注,做到翻译结果的语言风格相同,语言功能相同。

  与此同时,尽最大本事做到字面意相同,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文字的文化信息如果不能被翻译者深刻理解,必然会降低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例如,我国大部分城市公交站牌都有“老人优先”的公示语,却被翻译成“Old people getting on first”,这种翻译方法忽视了目标读者的文化习惯,依据西方文化,应翻译成“Senior Citizens First”[3]。

  2、掌握公示语的功能意义,确保语义清晰

  公示语的功能较多,具有强制功能、限制功能、提示功能,而将事物的本质经过其他语言进行体现,是翻译的核心工作。要想公示语英译的过程客观且真实,必须用英语去描绘汉语所表达的语义。相反,如果公示语英译没有对客观事实进行如实的反映,说明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全面地表达汉语的语义,会对目标读者的行为和理解造成错误的引导。要想切实地提升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在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语用意义和字面意义的研究必不可少,寻找汉语和英语功能和意义重合的公示语。除此之外,避免直译的情景出现,公示语英译工作者也要在工作和学习中积累相关经验。

  3、将公示语语言特点作为依据,恰当选择词语

  动名词和动词在公示语中的使用多为对行为进行限制的公示语,名词在公示语中的使用多是服务类或说明类的公示语,除此之外,公示语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短语,缩略语往往使用在旅游景点和公共设施中,仅有掌握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并以此为根据,才能够对词汇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公示语英译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常用词汇的使用,减少生僻词和专业术语的使用,这样才会保证不一样文化水*的目标读者都能够对公示语英译进行正确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公示语英译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能够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公示语英译存在中式英语现象,词语选择不够恰当和语音不够清晰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升公示语英译的有效性,必须尊重读者文化习惯,掌握汉英文化差异,掌握公示语的意义,确保语义清晰,将公示语语言特点作为依据,恰当的选择词语。仅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公示语英译有效性的影响,减少公示语英译过程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郑维.文化差异视角下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2]黄广玲.中西文化差异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现代经济信息,2009(7).

  [3]谢寒星.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公示语翻译策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中西方文化差异4

  *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构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经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构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行成。

  而此时的西方各国(那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期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所以,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的统治思想,所以,*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异常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运动对西方之后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构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而*,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此刻宗教信仰上。在*,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什么宗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构成也与其构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封建专制已经构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期望经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所以,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期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此刻对“爱”的诠释上,在*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所以,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我,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5、文化差异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一样。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的构成与发展都是处在封建社会的构成与发展时期,所以,华夏文化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更好的统治人民,往往经过各种途径向人们灌输诸如“谱度众生”、“因果循环”之类的思想。所以,人们为了能够来世“成仙”就今世行善,于是就有了对芸芸众生的“大爱”。

  而纵观西方文化历史,其开始构成如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会带有其“人文主义”的特征。所以,也就构成了西方社会的“小爱”。

  其实,文化是必须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构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所以,文化既然已经构成,就没有优劣之分。

中西方文化差异5

  摘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西方文化传播日益密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英译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本文以《舌尖上的*I》为例,经过直译、音译和意译翻译方法研究菜名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菜名英译;英译策略;

  一、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世代传播,源远流长。单从菜系来说,就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而从命名方式来说,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佛跳墙、金屋藏娇、八仙过海……能够说,*的饮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地区间尚有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文化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菜名的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留本国的文化特色,又要融合当地的饮食文化。一个英译不当的菜名,会使人一头雾水,甚至丧失食欲。而一个英译得当的菜名,不仅仅能够弘扬中华美食,更能够传播美食背后的*文化。

  本文就《舌尖上的*I》为例,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菜名英译的策略。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的影响,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显著差异。从古至今,*人就以农耕为主,吃的大多是五谷杂粮。而西方很多国家以狩猎为主,所以饮食以肉类为主。[1]林语堂在其著作《生活的艺术》中说道,“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一样于*,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坚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2]所以,*的“吃文化”相比西方国家,有更深的内涵。

  从吃的方式来说,西方主张分餐制[3],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能够合理控制食用量,避免铺张浪费。且容易调节个人口味。中餐提倡合餐制[3],过年过节,三五好友围坐在大圆桌前,气氛好不融洽!

  从吃的资料来说,西餐大多“中规中矩”,西方人通常不吃动物内脏,而*人的餐桌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应有尽有。中餐的搭配形式也常常会有大胆的突破,从不拘泥于固定搭配。

  最值得一提的差异在于其命名方式上。西餐命名大多俭朴、直截了当,虽然缺乏艺术性,可是十分实用,让人一目了然。如煎牛排、蔬菜沙拉、香煎鳕鱼。而中餐讲究音韵、形美[1],有的菜名温柔婉约,有的菜名气势滂礡。如梅开二度、青龙过江、大鹏展翅、娇莺戏蝶。运用修辞手法、神话传说、历史典故[4]的菜名也不在少数,如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鲤鱼跳龙门。还有一些常出此刻喜宴中的菜名,朗朗上口、吉祥喜庆。如红抱喜临门、情深双高飞、喜鹊报佳音。

  三、菜名英译方式

  (一)直译法

  中餐菜名虽有不少讲究,但简单的家常小炒的命名也极为简单,有些菜肴甚至直接以主要材料命名。当菜名中出现菜肴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时,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妥当的处理方法。一方面能够真实反映菜肴原料,一方面又能最大化地保留该菜肴原汁原味的*味道。《舌尖上的*I》中就很多运用了此种方法。

  1、直接以原料命名

  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菜名简单易懂,使人一目了然,所以在翻译时,直接将其进行英译即可。如“虾膏”译为shrimp paste。当出现多种原料时,常以with连接。如“黄豆酸笋小黄鱼”译为braised yellow croaker with soybean and sour bamboo shoot。

  2、制作方式炊具+原料

  要说中餐和西餐最大的不一样之处,就不得不说到*菜肴五花八门的制作方式了。煎、炸、炒、爆、熘,光是中餐厨师在厨房里摆弄炊具、颠颠锅就能拍成一部“大片”。以往还有过不少外国留学生因为思念家乡的味道,在寝室炒菜而弄响了烟雾警报器的窘境。由此可见,中式菜肴的制作方式之繁杂,于西方人来说确实是一扇“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所以,以制作方式加原料的命名方式在中餐中十分常见,是一条传播中餐独特的制作手法的捷径。在对此类菜名进行翻译时,常以方法+食材。如“红焖虾”译为stewed shrimp、“熏鸭”译为smoked duck。

  而中餐的炊具之讲究,也令人叹为观止。说到最常见的米饭,就有铁板饭、煲仔饭、木桶饭、竹筒饭……而对于一些“资深吃货”来说,光是听到铁板两个字,就能想象一顿热气腾腾、冒着白气、发出呲呲啦啦的声音的美食了。所以,一些中式菜肴的命名常会在前面加上炊具名,留以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类菜名的翻译较为简单,直接炊具+材料即可。如“汽锅鸡”译为steam pot chicken。

  3、辅料+原料、辅料+制作方式+原料

  中餐讲究搭配,如荤素搭配、色彩搭配,所以一道菜往往会出现多种材料。有时候,有些辅料也能够成为一道菜的点睛之笔。所以,在菜肴的命名上,常常也会加上这类辅料,使菜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会增加食客的食欲。如“小葱拌豆腐”,小葱虽不起眼,但如果直接称为“拌豆腐”或“豆腐”,就会变得*淡无奇。辅料加原料以及辅料加制作方式加原料的菜名通常直接将两者进行翻译,或者辅料+with+原料。如“菠菜面”译为spinach noodles、“火腿炒饭”译为fried rice with ham。值得一提的是,《舌尖上的*I》在对火腿炒饭进行英译的时候,改变了“火腿”和“饭”的位置,将其译为“炒饭和火腿”,这是译者的灵活之处。翻译菜名时,能够适当改变位置,将主材料放于前面,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

  (二)音译法

  *人讲究什么节日吃什么食物。比如在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人对许多*人习以为常的食物“一无所知”,更不可能为它们配备专门的“英文名”。所以,音译法成了翻译此类事物的重要方式。如今,音译法慢慢被西方国家所理解。许多经过音译的词语在西方也渐渐变得耳熟能详。在《舌尖上的*I》中,也出现了许多音译名称,必要时候,可在后面加以注释。如“馕”译为Naan、“泡馍”译为Paomo (originated from the bakes buns)。

  (三)直译+音译法

  《舌尖上的*I》中也运用了音译加直译的翻译方法,究其根本,大部分是由于菜肴运用了地名+菜名的命名方式。如“镇江香醋”译为Zhenjiang vinegar、“*臊子面”译为Qishan noodles。

  (四)意译法

  在以上几种英译方式中,意译法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中式菜肴不仅仅能够使人大饱口福,同时也能让人了解*历史、*文化,其原因就在于菜名所传递出来的一系列信息。从古至今,*人讲究喜庆、吉利。所以,在菜名中常将“鱼”比做“龙”,将“鸭”比做“凤”,将“肉丸”比做“狮子头”。所以译者不仅仅要了解菜肴所使用的原材料,也需要了解该菜肴的历史故事。但往往此类菜肴最能体现文化底蕴。

  1、象形手法命名

  中餐中有许多菜肴利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命名,以增加神秘性或象征完美寓意。如“刀板香”,将腌制的咸肉在焖蒸过程中将之置于上等香樟木板上,所有油腻皆被木板吸走,既坚持了肉的咸鲜又油而不腻。翻译时将其译为sliced salted pork,使人能够一目了然。“狮子头”在中餐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可是其翻译也颇有难度。若使用直译法,将其译为“lion head”,未免使人丧失食欲。《舌尖上的*I》中,狮子头译为Braised Meatball,既解释了制作方法,又加入了原材料,同时对其形状加以描述,短短两个单词,传递出如此多的信息,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借用典故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菜肴由来各式各样,其中不少借用了历史典故。如鉴真素鸭,是一道大明寺的素宴,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作。鉴真和尚为唐代佛教分律学高僧,因其将盛唐的饮食之道传入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同时也使大明寺素宴声名远播。《舌尖上的*I》将其译为Monk Jianzhen′s Soy“Duck”?对鉴真进行了简单解释,对其原料也加以说明,同时为Duck加上了双引号,最大程度保留了中文名字的韵味,又不会使人误解,是一个十分恰当的翻译。

  3、省略语

  中式菜肴中,将几种原料各取一字组合而成的菜肴并不少见。即有神秘感,又留以想象空间,这类菜肴翻译时应尽量将其每一个字所代表的原材料逐一翻译,使听者更易理解。如腌笃鲜,“腌”指腌过的咸肉,“笃”指的是用小火炖,“鲜”指的是新鲜的肉。短短三个字,既包含了制作材料,又包含了烹调方式。《舌尖上的*I》中将这道菜译为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四、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菜名翻译大有学问。翻译时应力求简洁又不失韵味,使人一目了然。无论是直译、音译还是意译,都需要译者进行适当取舍、适当变动。一个好的菜名,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信息,而是能留以听者足够大的想象空间。若菜名翻译得当,不仅仅能传播中华美食,更能传播菜肴背后源远流长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吴美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M].四川: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4.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顾晓晶.图示理论在中式菜名英译中的应用[M].河北: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1.

  [4]樊云.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策略[M].安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孔辰.目的论视角下菜名的英译策略[M].北京:外语论坛, 2011.

中西方文化差异6

  摘要:本文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

  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大致的差异,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儒家、道家、墨家等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宇宙及万物都是有情义的,它们有着至善至美的价值。人类对自然要寄予深切的关怀,不要试图去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要排除功利思想,通过道德修养去体会自然之美,自然之伟大与深邃。

  与*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而《圣经》中关于上帝创世的故事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

  (二)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在*的传统中,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家庭扩大、引申而成的。现在我们所说的裙带关系就是这种家庭本位文化的现代形式。家国同构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国家和政治生活是家庭生活的扩大,家齐,国才能治,天下才能*。

  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地位。它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些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文化中的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中的成员。

  (三)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传统文化强调谐和万邦的大一统思想。《周易》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将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导出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协和万邦、包容万物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态度。西方在民族关系方面讲究竞争、斗争,主张向外扩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传统社会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正如《管子·水地》篇所言:“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人们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土地,自然会对土地产生崇拜感。而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有生命之亲。而西方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界的超越感,往往利用石材的特性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寸来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其次,受《易经》中反应大自然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思想影响,包括*神话中所描述的神都是自然的神,他们有着自然界的普遍特点,会像自然事物一样衰老、死亡,只是神的精神和品德会在世间流传和继承。而木构建筑正与这种思想相符合,木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渐渐腐坏,最终毁灭消失,但是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会继续流传并被运用和发展。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朴实无华,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与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人追求温情、和睦的心理。石材冰冷坚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二)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从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并用;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的传统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时而华丽浮艳,时而灿烂夺目,时而又光怪陆离。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三)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将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它们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几乎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种类似于“院子”的格局。这种空间与*面布局的有序性,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体现了*传统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以及严格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相反,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灵狂热的崇拜。

  (四)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的梁、柱、屋檐等都能表现“线”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歇顶山的建筑中,屋檐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飞”的意境;而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如荀子主张:“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别轻重而已,不求其外。”

  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在21 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文化范畴间的交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2.

  [2]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4]高洪芹.浅析东西方建筑的差别[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144.

  [5]王娟.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M].北京:*电力出版社,2007.

中西方文化差异7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差异性与独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这些差异将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困扰与麻烦。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在与老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总是喜欢用" :—) "来表示微笑之意,而亚洲人则喜欢用" ^_^ "。作为东方人的你,是否也觉得" ^_^ "更能表现你的微笑之意、开心之情呢?本文将从中西方对面部表情着重点的不同着手,研究面部表情的不同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关系。

  一、“眼睛还是嘴”

  1、网络表情符号的不同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网络表情符号上,西方人总是偏向于使用" :—) "来表示微笑之意,而亚洲人却是喜欢用" ^_^ "。西方人偏爱于用" :—) "这种“倒”着的表情符号,是因为这种“倒”着的符号主要表现的是“嘴巴”的变化。他们可以用半括号、方括号、字母、数字、竖线等等来表现嘴巴的不同形状,从而表现他们不同的表情:微笑、大笑、吃惊、悲伤等等。而眼睛的变化却很少,几乎没有。而相对西方人来说,亚洲人喜欢用" ^_^ "这种“正”着的表情符号,则是因为这样“正”着的表情符号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现眼睛的变化,让眼睛的表情多姿多彩。比如,可以有大眼、小眼、戴眼镜、流泪、流汗等等的变化。

  这个现象让我们察觉到,西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注重的是嘴巴,而东方人更注重的是眼睛传达的信息。

  2、演技的着重点不同

  在东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中,导演通常最看重的是眼神的表演力。每当到人物情感表现的时候,导演通常都会讲镜头拉近,着重展现演员眼神的变化:一个回眸、一个眼波的流转、眼角些许的湿润、一滴欲滴未滴的眼泪,都能将剧中人物最细微的情感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感染观众。所谓的好的演员,都是能很好的把握与控制眼神感情的流露与表达。

  而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这样的眼神戏却不出众。他们在表现人物情感的镜头上,通常着重表现嘴部的动作,而不是眼睛。比如在《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在家中初次见到他的孩子的时候,镜头停留在人物脸上有几秒钟,但似乎主要表现的是主人公嘴部的动作,而不是眼睛。

  3、分辨表情的准确度不同

  2009年8月13日发表在细胞出版社的《当代生物学》网站上的一份新的报告表明:来自东亚的人们通常比来自欧洲国家的人们更难分辨表现出恐惧与吃惊、厌恶与愤怒的脸。

  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东亚的人们总是着重观察人们的眼睛,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均的扫视整个面部。

  格拉斯哥大学的Rachael E.Jack说,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东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加注重眼睛而往往忽略掉嘴。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它是人们表现情感、传达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的非文字表现方法。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曾经提过:在信息的传达效果中,文字占7%,音调占38%,而面部表情独占55%。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的地位。

  国外最早研究面部表情的查尔斯·达尔文曾经说过:“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这些都说明了面部表情对于我们表达与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于面部表情的依赖程度有多深。

  Paul Ekman和Wallace Friesen 研究了一套称为FAST(面部表情编码技术)的系统,将人的面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提出了悲伤、生气、厌恶、惧怕、吃惊和开心六种人类的基本情绪。这一研究展现了人类面部表情的普遍性。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同样的面部表情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东方人通常都可能会用微笑来表示消极的情绪,而西方人则会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对于面部表情的着重点也不同。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面部表情着重点的不同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为什么在面部表情上西方人更注重嘴部而东方人更注重眼睛呢?

  东方人故来以含蓄内敛着称,比较注重内在的表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而西方人素来开朗开放外向,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很直接,所以总是会通过嘴巴将自己的感情夸张直接的表现出来。对于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在解析表情的时候关注点不同。这也就说明,虽然人类的表情存在普遍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中,这样具有普遍性的面部表情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在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不会将真实的感情表露在外,而眼睛却很难控制,因此通过眼睛通常能观察到一个人的真实情感。而在开放的外国文化中,人们通常都会夸张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直接从面部表情便可知一个人的情感状态。而嘴巴作为最灵活最具表现力的一个部位,自然成为西方人的主要关注点。

  四、结语

  总之,非文字语言,尤其是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在眼睛还是嘴巴这样的小问题上就存在如此的差异。由此可见,了解并熟悉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尽力将不同文化中的表情处理的理论更多的提升到一个更真实的存在描述,在跨文化交际中相当重要,将有助于人们减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各种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有力地促进各民族团结与世界和谐。

中西方文化差异8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

  奢侈品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同一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深为某一群体喜爱和欣赏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体会青睐。因此,好的译者在奢侈品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考虑在内。

  1.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罗素曾说过若把*文明和欧洲文明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类文明中的另外两个元素:犹太教和科学,在*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中没有宗教,对于全体人民而言,也同样没有。罗素的话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人没有宗教,也没有科学,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阴阳意象思维,只关心现象世界是具体“怎么样”,关心事物的功用,是经验感性的思维,造成了*无宗教,无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经验总结式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思维方式,即意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因果逻辑思维,更关心现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心事物的抽象本质,是超验理性的思维,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注重因果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奢侈品品牌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一差异。比如,法国的服装品牌Chanel有着众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以其品牌的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个是以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而闻名的。这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们在创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人的直觉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人在接受和认可品牌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品牌名称给人带来的感觉。Chanel品牌的常见中文翻译有两种:“夏奈尔”和“香奈儿”。笔者认为后者更受*消费者的欢迎,因为“香奈儿”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时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1.2、审美意趣差异的影响

  美,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中,通过以直觉为起点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悦。“美”是对应事物的“真”、“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情感理想状态,这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是统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结构是不同的,*人更多表现为美善统一,西方人更多表现出美真统一。也就是说,*人的审美在情,美善统一,心物和谐;西方人的审美在形,美真统一,形式和谐。*人都喜欢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图个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进*人的生活圈子,对商标的翻译就一定要符合*人的审美观,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而又高雅别致的词汇。比如,法国化妆品牌LANCOME的中文译名为“兰寇”就顺应了*消费者的审美情趣。LANCOME这一名称来自于法国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这座城堡周围种植了很多玫瑰,充满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兰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译名“兰寇”二字均是对植物的命名“,兰”可以给人兰草一般高贵的芳香感,香气清幽而淡雅,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和沉醉在其香气里。“寇”则让人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继而联想到体态优美、妩媚多姿的少女,会让*消费者产生绝美的联想。这么高端又上档次的译名,怎会不让广大女性消费者心动呢?不难看出,在*,译者在对奢侈品牌进行翻译时,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内涵又符合*消费者群体审美心理的译名才能使这些商品备受青睐。只有当译名点成功地燃了消费者内心对美的追求欲望,并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趣近乎一致时,才能彻底激起他们内心的购买欲,并将欲望付诸为行动去购买,从而为从事奢侈品经营的商家们带来一笔笔丰厚的利润,同时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1.3、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比如,欧美国家更重视个人主义。而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的影响,在*,中庸之道、谦虚、不重竞争和团结等则更受重视。并且,*人很重视“面子”。“面子”文化是*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一。事实上,面子文化对*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有着极深的影响。很多*消费者把奢侈品当作他们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产生购买行为。因此,译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积极语义的词语。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着“精湛技术,时尚创作”的品牌风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将精湛的工艺与无限的创意融入其中,将腕表与珠宝的精湛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译名为“伯爵”(欧洲国家对贵族的称乎),这既突出了该品牌高端的技术和时尚的创意,又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其浓浓的贵族韵味。这一译名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也将“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人的“面子”市场,成为一张象征身份的“黄金名片”。

  1.4、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载体。因此,有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们联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不但将狗视为宠物,还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对狗倍加爱护。从英语的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们都含有褒义。而在*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是贬多褒少。在汉语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多表示“龌龊”、“厌恶”、“鄙视”等含义。在西方文化中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则崇敬龙。比如,在*就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这样的词汇,其中“龙”的含义都是褒义的。“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的含义恰恰相反,根据《圣经》里面的描述“,龙”是恶魔,是象征邪恶和恐怖的动物。法国的珠宝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译名宝诗龙就很好的诠释了其品牌风格“古典优雅、精细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龙”这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典范,从而使*消费者对该品牌一见钟情。德国汽车品牌BMW的中文译名“宝马”同样利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中,宝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着该品牌车经久耐用。*消费者很容易将汽车性能与宝马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从而爱上该品牌。再有,汽车品牌“Hummer”(“悍马”)也将中华文化的特点考虑在其品牌汉译中。“Hummer”的英语意思是“蜂鸟”。在西方文化中,蜂鸟的翅膀被视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动才能飞行的物体,一旦停止煽动就会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们视为一种永不停歇、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的传统文化中,蜂鸟却没有西方的那种文化蕴含,自古以来就赋予“千里马”一种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根据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并没有把“Hummer”译为“蜂鸟”,而是巧妙地将其译成为“悍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点,而“马”字又会让*消费者联想到驰骋千里的骏马。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该品牌浓厚的*文化信息,也让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奢侈品商标翻译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在进行奢侈品商标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努力创造出既能体现原文语义又展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不同的语言象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化进行还原。第二,当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方法对原文的语意和原文化特色的还原。第三,当形式的改变还是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质时,可以采用“重创”(实际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的一种翻译方法)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上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层面上对等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奢侈品商标的翻译中,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趣、价值观念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译者想要跨越文化差异,使*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商标的译名,就必须依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度的、灵活的调整来解决。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力图实现最自然和贴切的文化信息对等,充分把握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并在翻译时进行调整,最终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方文化差异9

  【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一、中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注意的问题

  餐桌礼仪在*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在*圆形餐桌颇受欢迎,不但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如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别人为你斟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餐桌上的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缘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口内有食物,应避免说话。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2、吃进口的东西,不能吐出来,如系滚烫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冲凉。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时,均应避免跟人说话或敬酒。需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就食物。食物带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则汤汁滴在桌布上,极为不雅。切忌用手指掏牙,应用牙签,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3、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呕气。万一不禁了,应说声“对不起”。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如餐具坠地,可请侍者拾起。有意外,如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4、吃到不洁或异味,不可吞入,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倘发现尚未吃食,仍在盘中的菜肴有昆虫和碎石,不要大惊小怪,宜侯侍者走近,轻声告知侍者更换。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在餐厅进餐,不能抢着付帐,推拉争付,至为不雅。倘系作客,不能抢付帐。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帐。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5、餐桌上不能谈悲戚之事,否则会破坏欢愉的气氛。

  二、西方式文化中餐桌文化礼仪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东方人进餐时的主要工具是筷子,而西方人进餐时则要用刀叉。进餐时,餐盘在中间,那么刀子和勺子放置在盘子的右边,叉子放在左边。一般右手写字的人,饮用西餐时,很自然地用右手拿刀或勺,左手拿叉,杯子也用右手来端。在桌子上摆放刀叉,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三副。三道菜以上的套餐,必须在摆放的刀叉用完后随上菜再放置新的刀叉。刀叉是从外侧向里侧按顺序使用(也就是说事先按使用顺序由外向里依次摆放)。进餐时,一般都是左右手互相配合,即一刀一叉成双成对使用的。有些例外,喝汤时,则只是把勺子放在右边——用右手持勺。食用生牡蛎一般也是用右手拿牡蛎叉食用。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而决定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喝汤时,要用大号勺,而喝咖啡和吃冰激凌时,则用小号为宜。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使用叉需注意: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般是边切边吃,而且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威胁。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是危险的。

  下面我介绍一些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

  (一)订餐准备

  作为主人,选择预定餐馆当然是您的职责。应当至少提前一刻钟到达餐馆,做一些准备工作。如告诉餐馆您是这次宴请的主人,并请求餐馆不要把宴请的帐单拿到餐桌上,这样也显得对客人的尊重。试想一想,当服务员把帐单拿到餐桌,且不说客人不会去拿宴请的帐单看花费多少,但总让人感觉到心里不舒服。提前到达餐馆后,您也可以有时间欢迎客人的到达。当您的客人到达时,您在餐馆欢他的到达,一方面客人很高兴,因为客人获得了您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您的主人地位,客人如同到达您的府上。如果因种特殊原因,如突然出现堵车等突发事情,您不能按时到达餐馆,您应当立即通知您所预定的餐馆,告诉餐馆您的客人什么时候到达,客人的长相等,以便使您的客人落座,不要使其失望。同时,尽快与您的客人联系,告诉他您马上就到,请不要着急。

  (二)祝酒

  酒,是宴会不可缺少的饮品。在*,特别是好朋友见面后,共饮几盅白酒,才能表达好友之情。特别是在北方,如果朋友见面,不喝醉似乎不显真情。这是*的餐桌文化。西方的餐桌文化与此完全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宴会上所选择的饮品由客人自己选择。一般来说,在*,除了开始主人致祝酒词外,即使不像老朋友聚会那样“打通关、划拳”也要不断的轮流向客人祝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因为我们*人认为,喝闷酒,憋的慌。可是在西方文化中,恰恰与之相反。在宴会开始,在主人致祝酒词后,不要不断向客人祝酒。如果不断轮流想客人祝酒,客人就会觉得不舒服。在*,祝酒后,一口把杯中的酒全饮干。因此我们称“干杯”。在西方,当祝酒后,只是稍喝一口,并不饮干杯中物。这样才显得文雅。

  (三)进餐

  进餐时,不要张大口咀嚼;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兹兹”的响声,这些都是一些不礼貌的行为。这与我们*的礼仪相同。在我们的中餐中,主人为了显得自己对客人的热情,时常会不断给客人夹菜。可是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您不断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10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快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中西方的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在中西方的交际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方面的差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具有差异性,加之文化具有历史性,是人类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物质,不同民族与区域都有着各自特色化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礼仪与习俗方面。关注文化差异对交际活动的影响,通过有效认知文化促进交际活动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活动;影响

  前言:之所以文化对交际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人们为了实现交际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其形态与表达的方式都受到一个民族社会意识与风土人情的影响。关注文化差异,有利于提高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关注文化差异,促进中西方的有效交际,能够促进语言文化内涵的突出,更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

  日常交际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语言中,中西文化的不同,会让中西方的语言交际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于交际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下:

  (一)称呼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在称呼上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英美国家,小朋友可以直呼爷爷与奶奶的名字,而不是*的爷爷奶奶。同时,长辈对晚辈称呼时在其姓名前加个“小”字,表达对晚辈的疼爱,这在英美国家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同样,“老”字在*的称呼中也是经常使用,一些关系亲密的朋友不分年龄会称对方为“老张”、“老王”等,年龄较大的人也会这样称呼,在*,这样的称呼会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但在英美国家却不是这样的。在*,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邻居,都可以用哥哥,姐姐进行称呼,但是英美国家,无论性别、年龄,都可以直呼其名。

  (二)寒暄上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在传统寒暄的交际中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无论是*人还是西方人,在打招呼方面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人见了面,会有意无意地寻问对方“你吃过了吗?”或者“你这是去哪儿啊?”,以此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心里并没有真正期待对方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答复。在寒暄中,也经常会问到对方的年龄、婚姻以及个人薪酬问题。但是,这在英美国家都是被人极其反感的聊天内容,如果和他们谈及这些,他们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不太相关的事物打招呼。他们见了面,都会聊一聊天气或者政治问题,总之与个人问题无关的事情都可以拿来寒暄。这就使得中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误解。

  (三)赞扬上的差异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大多比较委婉,经常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直接说出来。在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人比较谦虚,虽然内心接受了这份赞扬,却不会当面大方地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西方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且在用词方面存在差异。当*人受到他们赞美时,会在第一时间说“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而西方人听到他人的表扬,都会大方地说“谢谢”。在*人眼中,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人眼中,被人赞美是一种乐事。

  (四)道别上的差异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尽相同的方式。受到文化的影响,*人在与他人道别时,都会送一段距离,将客人送到自己爱门口,甚至送到更远的地方。被送人的会说“请留步”,主人会说“慢走或者经常来”。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礼貌用语都会被理解为邀请,如果对西方人说“再来”,他们会认为自己得到了邀请。英美国家的人在道别时,一般都是用微笑或者手势说再见,没有太多的礼节与语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作用于交际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交际的影响原因是多样化的,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体系。每一种文化都对应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对应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首先,价值观上的差异。在*,群体性的价值观特征较为明显,*人一直强调集体的为先,个人的愿望与情绪应当服从于集体利益。要实现个人利益,需要先考虑他人与集体的利益。在西方国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利益,关注个人的行为自由以及能动性。其次,语言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以及词汇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会导致中西方人产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同样的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指向。龙与英语当中的“dragon”是完全对应的词汇,在*人眼中,“龙”是吉祥与权威的象征,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dragon”一词具有贬义,它是一种体形很大的怪物,象征着恶魔。最后,世界观上的差异。世界观是人们形成个人思维以及人生观的重要基本,世界观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西方的世界观具有多个方面的不同,像在对待自然问题的观念上,*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认为顺从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好的选择。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汉语中有诸多像“天意”与“天赋”这样的词汇。而在西方文化中,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6)

——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作文3篇

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作文1

  My dream is to study abroad in the future. I amalways that kind of life can come true soon.

  我的梦想是以后可以去留学。我总是希望那样的生活能早日成真。

  But, before I realize my dream, I have to do somepreparation.

  但是,在实现梦想之前,我得做一些准备工作。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 need to do first is to adapt the life there.

  我想我首先需要做的是适应那里的生活。

  It is said tha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据说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

  If I know nothing, it is easy for me to have culture conflict.

  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很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It will put me into an embarrass place.

  这会置我于一个尴尬的地方。

  For example, dragon is the leader for all animals and it has holy good meaning in china.

  例如,龙是在*是万兽之王,有着无比神圣的意义。

  But it means violence in the western country.

  但是在西方国家则是暴力的象征。

  I need to learn as much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s possible to make my oversea life become easier.

  我要尽量了解更多的文化冲突,这样我的留学生活才会变得更简单。

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作文2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beginning to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This is true even as popular culture tha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considered Western begins to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Kung Fu, especially,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millions of people who first learned about China through it. From that, they may come to China and learn about other aspects of this culture, such as traditional operas like the Beijing and Sichuan ones. Asian nations have long known about the greatnes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Their own cultures are a mix of native ones and thos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orea and Japan long ago adopted ideas such as Confucianism is something that continues today even as it is challenged by Pop Culture. This strength comes from the ideas given in the Four Books of Confucianism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ook of Mencius). These books built upon the ideas of an even more ancient period codified in the Five Classics. From them, the West learns such things as Fengshui and other concepts that are uniquely Chinese. China has taken steps to further this spread of its culture by establishing Chinese Cultural Centers in such places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作文3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challenged or facing extincti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ing society and changing lifestyle. Besides, China is nationwide sparing no efforts to do it.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lso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Guangdong government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Chaoju(潮剧), a local drama born in Chaozhou in the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 my opinion,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 To start with, we should make a law to regulate the society’s performance. Besides, we should draw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o it, for the more they kno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protection, the stronger the support we can get from the public.

  In a word, it is high time for us to treasure and develop our own valuable culture.

  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是挑战或面临灭绝,因为发展中社会和改变生活方式。此外,*全国全力以赴去做。

  保护国家和民间文化是*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发展。据报道,广东省*支付特别注意保护Chaoju(潮剧),一个当地的戏剧在潮州出生在广东省东部。

  在我看来,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个法律调节社会的表现。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因为他们知道关于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更强的我们可以从公众的支持。

  总之,是时候让我们珍惜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有价值的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7)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3篇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1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以解馋。

元宵节的饮食文化2

  1、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8)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菁选3篇)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1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游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审美感受上。*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适,例如更关注山水景观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为西方游客更愿意享受形式美,真实的感受光、色、空间的美感,在山水景观中更关注景观的自然美,侧重描写风景的对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审美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0-81.

  [2]郑蓓媛,石丽萍,张东.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6):88-89.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2

  【摘要】文献的翻译本身就是将中西文化进行互通,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以及不同的背景影响,作者在进行翻译时无疑会受到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侧面的反映在文字中。对于西方著作来说,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印记,然后是西方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西方背景下的产物,那么国内在进行文献翻译时就必须要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正视这种文化差异,并且能够将二者进行*衡,以此来翻译出精良的作品。笔者根据相关文献,从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影响为切入点,对其与文献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文献翻译;影响作用

  对于文献翻译来说,是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用其他的文化、其他的语言进行转化的过程,所翻译的文献也是中西文化合流的产物。在进行文献翻译时,由于他国与本国文化、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民情的差异,往往会让作品产生别样的印记,这种印记是文化差异的标志,翻译者只有充分的了解了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历史、背景等相关的差异有着综合的了解,才能够进行精确地翻译,才能让翻译更加的精良,让翻译作品更加贴合原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情所愿。只有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才能让文献的翻译更加贴合我国的文化,让本国人民更好的了解这些文献论著,真正的实现文化交流,真正的将翻译的作用发挥出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献翻译的影响作用

  1.风俗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所诞生的土壤不同,所成长的背景不同,那么所催生出来的风俗文化也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些风俗文化体现在了西方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人讲究红红火火,喜爱红色,因为红色寓意好,意味着幸运,因此,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大量描写红色的片段,以此来渲染喜庆的氛围。但是,红色在西方却并没有这样的含义,red为红色直译,除了表达颜色外,其往往表达的意思都与*文化中的喜庆吉祥相差甚远。例如seered在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一个人在极端生气的情况下所反映出来的愤怒情绪,是指大发雷霆。正是由于风俗文化的不同,因此,在翻译上同样的字眼也有着不同的意味,有着不同的象征,这正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

  2.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人讲究的是集体,骨子里追求的是群体性,然后似乎生来就是要结群而行,崇尚的是群体文化。但是,我们反观西方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往往所体现的是个人主义,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认为个人利益是排在首位的,而且更加注重精神和人身的自由,不愿意受到束缚。这一差异可以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看到,西方价值观指导下催生出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而*的文化价值影响下催生的是集体主义,是牺牲个人而成全集体。

  3.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影响。*向来是礼仪大国,也是文化大国,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丰富的文化类型。中西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作品中所反应的也各不相同,在翻译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句,我们直译过来就是: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但是我们发现,这种直译过来的版本缺乏美感,也并不能真正的表达莎士比亚的情感,因此,诞生了更加符合*文化的版本,你说烟雨微芒,然后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当然,还有诗经版本的翻译,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这两个版本很明显更富深意,也更加的符合*人的口味,将莎士比亚用更加符合*文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正是双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提高文献翻译水*的策略

  1.直译和意译结合。对于文献翻译来说,要想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找到*衡点,让作品更加精炼,也更加贴近原著的所思所想,就必须要将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虽然,然后文献翻译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直译,直译能够将内容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却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语言美感和语言形式。意译则是在了解了原文的内容后,用更加贴近原文作者文峰和意境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翻译,当然,二者在进行文献翻译时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因此,翻译者在进行作品的翻译时,需要根据先理解原文,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对内容和精神进行领悟,然后在选择适合的手法来进行翻译。就如同我上文所举的例子,莎士比亚的句子,如果是第一种翻译的话就太缺乏美感了,也不能够将莎士比亚内心的情感,那种期望又彷徨,彷徨又恐惧的心理表达出来,而第二种翻译“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这一番话,或者是后面的子言慕雨,启伞避之。子言好阳,寻荫拒之。子言喜风,阖户离之。子言偕老,吾所畏之这一翻译,都用的更加优美,更加贴合中方文化的手法来进行翻译,这种更具意境的翻译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用更加完美,更能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行了翻译。选择合适的翻译模式,利用更加贴近原著情感的翻译手法进行翻译,才能够翻译出更好的作品,然后才能够让作品更加的精良,更加的专业。

  2.对比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在进行文献的翻译时,作者必须要将整个文献通读并理解,在翻译时务必要做到文风一致,格调相同,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贴近原著本身。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要理解文献句子表面的意思,还需要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内里情感,表达文章所要诉说的情怀和思想,通过揣摩作者的所思所想,通过联系上下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分析文献的行文风格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来进行文献的翻译,不仅要将文献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还需要精确的掌握文献的文风和美感,精确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也只有对作品、作者和中西文化进行分析对比,才能够保证作品的美感,让作者的内心在翻译作品中得到完美的呈现。文献的翻译,需要正视中西文化差异,需要在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下、结合下来抓住文献的特征,让翻译更加的贴近现实,让翻译更加的真实精确,也更加的具有美感。

  3.正视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积累的带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在文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而在不同国家的文献进行互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对于“老”这一字,在*就是指对长辈的一种尊称,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但是在英语中的“old”这一词,却代表了不止是长辈尊称的意思,它也可以代表是一种落后,一种落伍。所以说,在进行文献翻译时,就必须对这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结合当地文化以及文章内容进行引申翻译,这样才能精准的表达出原文所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

  三、结语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催生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让文献翻译在这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受到影响,中西文化的缩影都体现在了文字之间。为了更好的进行文献的翻译,让翻译作品更加的贴近作者所思所想,所情所愿,就必须要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差异中去寻找*衡,选择合适的手法来进行文献翻译,以此来催生出精良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卢华.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作品翻译[J].校园英语,2016,(15):31.

  [2]于海利.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道德经》两英译本对比研究[D].湖北大学,2014.

  [3]白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糖衣翻译[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宋剑祥,王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宣翻译面临的挑战[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94-99.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3

  [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四)餐饮习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习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人进行对比,*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279-28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3篇(扩展9)

——日本基本礼仪及饮食文化

日本基本礼仪及饮食文化1

  *对日本的文化,有一种同类感。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中交流了数千年,隔海相望,舟船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人与自然的独特领悟,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即“和食”,作为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其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特征及东方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关联。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资源相对匮乏,但却有得天独厚的海产品资源。这一系列情况就造就了日本现在的饮食文化。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素有主食与副食之分。与*一样,日本也是以米为主食的国家。日本人爱吃米,并且对米非常挑剔。他们衡量米好不好吃,主要看米饭的香味和粘度,能够满足这两项要求的米就是好米。日本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所以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日本菜的特点是季节性强,味道鲜美,保持原味,清淡不腻,很多菜都是生吃。另外,说到日本饮食,会使人不得不提的一种主要调味品酱油。它被誉为调味品之王,几乎可用于任何菜。日本饮食发展到今天这种水*,酱油调味品的功劳很大。和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天妇罗、火锅、石烧等。其中比较有名的料理有: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修行料理、本膳料理等。

  日本饮食的特征

  一、生鲜海味

  生鲜海味可以说是日本饮食最大的特征了。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而日本人喜欢吃海味则与其四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的岛国特性密切相关。

  二、杂食性

  “杂食”是人类独具的一种特性,是人类维持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日本的饮食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二战之前,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和儒家“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其食材一般集中在稻米、蔬菜和鱼虾上。二战后,受外来思想的影响,畜牧产品逐渐出现了日本人的餐桌上,使他们的食物更加丰富多彩。由于*"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均以"*衡"为第一要义。由于各种食物均有"阴阳"之分,自古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衡。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注重形

  *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则讲究“色、形、味”,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可见,日本饮食是精工细作的菜肴,讲究色彩的搭配和摆放的艺术化。精美的餐具使人在用餐时,不光满足了饮食要求,还仿佛同时又欣赏了一件件艺术品,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在日本的食品中,其名称与自然景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除了名称以外,凡是去过日本的*人或许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饱口福,倒毋宁说是让人赏心悦目。

  和食中的代表性食物

  一、刺身

  刺身(即我们所说的“生鱼片”)是将新鲜的鱼、贝、牛肉等原料,依照适当的刀法加工,享用时佐以用酱油与山葵泥调出来的酱料的一种生食料理。以前,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是日本料理中最‘清淡’的菜式,非常受日本人欢迎。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但刺身并不限于使用鱼,所用材料的范围很广,有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有虾(一种红色的甜虾)和蟹,有海参和海胆,还有鸡肉,甚至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但又很贵重的鹿肉和马肉。此外还有我们俗称“魔芋”的植物“蒟蒻”。至于早期,据说还有蔬菜,也可以作为刺身的材料。

  刺身的形状有片、块、条,一般要根据材料而定。鱼肉细腻的可切成薄片,也比较高级。一些大鱼,肉质较粗的就切成较厚的片(几乎可称为“块”了)或小长条。这些鱼的皮一般都去掉,但是也个别鱼的特殊做法是保留鱼皮的,例如在鲷鱼上浇热水的一种刺身。至于章鱼之类只能根据各部位体形切成各不相同的块了。还有的刺身,如牡蛎、螺肉、海胆、寸把长的小鱼儿、鱼子之类,则就无须劳动快刀,可以整个儿地食用。

  刺身的佐料大致有这样几种:酱油,山葵泥,醋,姜末,萝卜泥,酒(一种“煎酒”)。刺身的器皿用浅盘,漆器、瓷器、竹编或陶器均可,形状有方形、圆形、船形、五角形、仿古形等等。刺身造型多以山、川、船、岛为图案,并以三五、七单数摆列。根据器皿质地形状的不同,以及批切、摆放的不同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命名。讲究的,要求一菜一器,甚至按季节和菜式的变化去选用盛器。刺身的量一般不会太大,仅仅是一次用餐里的一小部分,最初的原因是刺身比较贵,以后就成为一种规矩,以此显示其身份。

  二、寿司

  寿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寿司的种类也很多,按其制作方

  法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生、熟寿司、压寿司、握寿司、散寿司、棒寿司、卷寿司、鲫鱼寿司等等,而其中鲫鱼寿司被看作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寿司。

  寿司和其他日本料理一样,色彩非常鲜明。制作时,把新鲜的海胆黄,鲍鱼,牡丹虾,扇贝,鲑鱼籽,鳕鱼鱼白,金枪鱼,三文鱼等海鲜切成片放在雪白香糯的饭团上,一揉一捏之后再抹上鲜绿的芥末酱,最后放到古色古香的瓷盘中??如此的色彩组合,是真正的“秀色可餐”。吃寿司,讲究的是食用的完整,就是整块寿司要一口吃下,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品味出寿司的美味,寿司的饭香与生鱼片的香味才能完全相融,将齿颊间填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那浓香的滋味无处可逃,在口中久久徘徊,一波三折。

  早在公元前3至4世纪,*就有寿司的记载,《尔雅.释器》,其中记载“肉谓之羹,鱼谓之鮨。”鮨,就是寿司。后来寿司随汉字一同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人中的寿司,在外邦发扬光大,*却在明朝时从菜谱中消失。寿司“SUSHI”、“酸”即是酸腌制的食物。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当时的日本人,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直到公元1700年,即江户年间,寿司才于日本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一种普通美味的食品。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天妇罗

  天妇罗是日本料理中的油炸食品,用面粉、鸡蛋与水和成浆,将新鲜的鱼虾和时令蔬菜裹上浆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吃时蘸酱油和萝卜泥调成的汁,鲜嫩美味,香而不腻。不是某个具体菜肴的名称,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而具体的种类则有蔬菜天妇罗、海鲜天妇罗,什锦天妇罗等等。在日式菜点中,用面糊炸的菜统称天妇罗。便餐,宴会时都有可以上的菜。天妇罗的烹制方法来源于*,名字来自荷兰,大约已有150年的历史。天妇罗的烹制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面糊的制作。天妇罗以鸡蛋面糊为最多,调好的面糊叫天妇罗衣,做面衣用的面粉,日语叫薄力粉。就是面筋少的面粉。这种面糊做出来的天妇罗挂面薄而脆。夏季调面糊的水最好是冰水。

  天妇罗的炸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鸡蛋面糊炸,另外还有春雨炸,金妇炸,精进炸,矶边炸,博多炸等(主要是面糊料的不同或加上一些配菜)。天妇罗制作有一个总的`三点标准:挂糊要薄,沥油要净,要又脆又香。

  可以炸制天妇罗的油脂较多,以前多为芝麻油、绵籽油、豆油,现在多用花生油或色拉油,因为芝麻油、绵籽油、豆油的香味较浓,会影响原料的风味。而色拉油虽口味清淡,但香味不足,所以许多饭店都将芝麻和色拉油混合起来使用,一般芝麻油和色拉油的比例为20:80。油炸的温度是制作天妇罗的关键。因糊的浓度较稀,油温偏低则会脱糊,油温偏高又会使原料变焦,所以制作时必须将油温控制在175~180度左右,并根据原料投放的多少调节好温度范围。每炸完一批原料后,要将脱落在锅中的碎糊捞干净,在油温达到175~180℃时,再将原料放入炸制。有时原料形状较小,逐一油炸比较麻烦,可以用一个扁形的模具将原料和糊调均放入油中炸熟,捞出时成圆饼。

  四、铁板烧

  铁板烧在日本十分流行,正宗的日式铁板烧,顾名思义,是在一块大铁板上,烧烤各种美食,而铁板烧成为日本料理中昂贵的一种,原因在于铁板烧会选用最上乘的材料,例如新鲜的海鲜,包括龙虾、鲍鱼等,肉类亦会选用国产的牛,例如“神户牛”、“松坂牛”或“近江牛”等,有时候一片200克的上乘牛肉,便得花上10000日元以上。

  五、特色料理

  1、怀石料理

  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怀中抱着石头。据说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顿饭。当然到了晚上就会又饿又冷、饥寒交迫。所以和尚们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加热的石头(温石)抱在怀里。后来人们就把仅仅填满空肚子,加热身体的轻淡的素食和简单少量的食品叫做怀石料理。演变到今天,怀石料理将最初简单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保留了下来,并最终完善成一套精致复杂的用餐程序。但是现在的人们,把少量的按照顺序摆上来的具有怀石风格的喝茶之前的用膳,统称为怀石料理。怀石料理简单而雅致,同时亦非常讲究环境的幽静。

  怀石料理通常是三菜一汤,当然也有种类很丰富的时候。怀石料理的季节性强,每个季节的食品搭配都不一样。以春季怀石料理为例,包括生鱼片、大酱汤、白饭,用完后再端出的是煮菜、烤食。现在通常又多一道小菜叫“寄放钵”。用完了汤、饭,可饮一杯清酒,再进“寄放钵”。

  在怀石料理中,器皿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料理本身。怀石料理的器皿以木器、陶器、瓷器和金属器为主,无论何种材料,精致的做工和流畅的线条是一定要的。“一个好的怀石料理厨师,会从拿到手的器皿的材质和外形,思考应该用它来盛放什么食物。比如,夏天用玻璃器皿会让人觉得清凉,用锡器做汤碗会比陶瓷器更加贴合唇部??不要求固定的食物对应固定的器皿,大多由厨师的审美观决定,所以用器皿搭配食材也是怀石料理的难度之一。”

  2、卓袱料理

  卓袱是*式饭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式的料理,有蘑菇、鱼糕、蔬菜的汤面、卤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着靠背椅,围着一张桌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上。这种料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3、茶会料理

  日本的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最初的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

  六、面食料理

  日本的面条主要有切面、荞麦面条、龙须面条以及拉面等。另外,日本全国各个地方有代表性具有特色的面条——山梨县的地方菜“甲州名产面条”、秋田县的“稻庭面条”、香川县的“赞岐面条”、冲绳地方的“冲绳面条”等。

  1、素面

  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澄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此法扬州定慧庵僧人制极精,不肯传人。然其大概亦可仿求,其纯黑色的或云暗用虾汁、蘑菇原汁,只宜澄去泥沙,不重换水,一换水则原味薄矣。

  2、乌冬面

  乌冬面是最具日本特色的面条之一,与日本的荞麦面、绿茶面并称日本三大面条,是日本料理店不可或缺的主角。乌冬面是用盐水来和的面,促使面团内快速形成面筋,然后擀成一张大饼,再把大饼迭起来用刀切成面条。其口感介于切面和米粉之间,口感偏软,再配上精心调制的汤料,就成了一道可口的面食。

  最经典的日本乌冬面做法,离不了牛肉和高汤,面条滑软,酱汤浓郁,所以去日本,一定要尝一碗金川县的牛肉乌冬面。

  3、荞麦面

  由荞麦做的荞麦面由于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快捷,是日本关东地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分冷食,热食两种,冷荞麦面主要在夏季食用,有笊篱荞麦面、蒸笼荞麦面、热食荞麦面和清汤荞麦面等。龙须面条是象线一样细的面条。主要夏天以凉面条而受欢迎。把龙须面好好镇一下,蘸着加上佐料的浇汁吃。炎热的夏天,食欲减退时相当适合吃凉面条。拉面本来是*的一道美食,据说日本的中华街的中餐馆是日式拉面的发祥地。为了适合日本人的口味,逐渐用本来没有使用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汤,诞生日本独自的拉面。

  日本料理很注重选材,对调料等的运用则相对谨慎,尽量保持料理色泽和味道的原始纯正。同时又很追求和盛器以及季节、环境的协调等。可以说,日本料理是日本人尊重自然、追求精美的体现。

  八、茶道

  日本的"茶道"可以说是日本的饮食文化名胜之一,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的饮食文化对日本影响历史悠久。

  值得一提日本也是个爱喝酒的民族,在酒类中,除啤酒外日本酒的用量也相当可观。一般在进餐时都习惯配以温热的日本酒一起享用。另外,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同客户、同事或上司一起喝酒以增进人际关系。在“喝”的方面也有与与*不同的地方,比如*人的早餐喜欢喝热粥,但日本人一般都喝冰的,早餐的果汁、牛奶都是冰的。

  日本料理的用餐礼仪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以下是日本餐桌上的注意事项:不可以碰撞杯子之方式来干杯;不可将菜放入饭碗中;要注意可端起或不可端起食用的餐具;食用怀石料理时避免手饰摩擦餐具;食用天妇罗综合拼盘须从左前方开始食用;饭碗在左,汤碗在右,打开盖子需翻过来放;不能用筷子传递食物等。

  外来饮食影响的新料理

  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17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007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