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 岑参客舍悲秋有怀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 岑参客舍悲秋有怀

更新时间:2023-03-19 10:32:01 点击: 来源:yutu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1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C解析C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15.

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1)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答案3篇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答案1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8.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写的《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9.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答: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的《 出师表》。2分

  原因:1、《 出师表》中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

  2、《 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尽忠、心忧国家的心情。

  3、《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劝诫引起陆游的共鸣。

  答对1条可以给1分,3条给3分。不分条答扣1分。

  9、答:1、作品都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都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3、都有虽然年已老大,但是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执着。

  4、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信念。

  答对1条可以给2分,,3条可以给6分。不分条答扣1分。学生只能得0、2、4、6分,请老师不要打1、3、5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2)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答案

《病起书怀 陆游》阅读答案1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8.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 )写的《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9.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8、答: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的《 出师表》。2分

  原因:1、《 出师表》中诸葛亮北定中原的政治理想。

  2、《 出师表》中诸葛亮为国尽忠、心忧国家的心情。

  3、《 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亲贤臣远小人的劝诫引起陆游的共鸣。

  答对1条可以给1分,3条给3分。不分条答扣1分。

  9、答:1、作品都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都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深的慨叹和感伤。

  3、都有虽然年已老大,但是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的执着。

  4、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信念。

  答对1条可以给2分,,3条可以给6分。不分条答扣1分。学生只能得0、2、4、6分,请老师不要打1、3、5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3)

——清明呈馆中诸公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明呈馆中诸公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清明呈馆中诸公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译文:

  1.禁垣:皇宫的围墙。

  2.杏酪(lào):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别称。

  4.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治城。

  5.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

  7.京华:即京都。

  注释:

  1.禁垣:皇宫的围墙。

  2.杏酪(lào):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lǐ)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3.白下:南京的别称。

  4.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治城。

  5.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6.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

  7.京华:即京都。

  赏析:

  本诗写帝都清明节光景透露出思乡的一缕深情。微婉从容,接近盛唐一些诗人的风格。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及答案3篇

《怀李叔同先生》阅读题及答案1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巳端坐①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门进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却端坐②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③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后(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是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阅读题:

  1、找出描写李叔同先生外貌的语句。

  2、作者用“温而厉”来形容李先生的外貌,这“温而厉”是指__________。

  3、第一段中有几处“端坐”,分析正确的是()。

  A、①处“端坐”,表明李先生对学生们的做法的不满意,用“端坐”来警告他们。

  B、②③处“端坐”体现学生看到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处“端坐”都表示了师生的自觉。

  D、预备铃响,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讲台上这①处“端坐”表现了李先生的工作态度自认真,而②③处,则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4、第二段写了李叔同先生与学生交往的几件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

  A、李先生不责备学生,是因为这些小事,用不着大声批评。

  B、上课不批评,只是怕影响课堂气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课严惩。

  C、批评时是“轻而严肃的”,体现出李先生对这些事情很重视,但是以“礼”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气很好,不怎么跟学生计较。

  5、李先生对犯了错误的同学都“和气”,还“躬”,然后“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这体现李先生对学生的教育是_________。

  A、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计较

  D、严格要求,坚决禁止

  参考答案:

  1、从“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到“显示和蔼的表情”。

  2、温和而严厉

  3、D

  4、C

  5、A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5)

——听秋阅读答案 (菁选3篇)

听秋阅读答案1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4.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我的梦里”?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

  答案:

  1、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默默走近老屋→抬脚跨进门槛→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 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听秋阅读答案2

  《听秋》阅读题及答案

  听秋

  郑毅

  总以为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也总喜欢在秋天里,叫醒沉睡的耳朵,来听听秋。

  雨,总是和秋日有着很深的缘分;雨,也总是被人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情感,驱之不散,挥之不去。秋雨,尤为如此,犹如一坛酽酽的米酒,善感的人只须走近,轻抿一口,那浓浓的愁绪就会如蚕丝缕缕扯出,袅袅余余。

  在静寂的深夜,最宜听雨。只须依窗而坐,轻抿着清茶,偶尔,几点雨滴似乎不经意地敲落在窗棂上,瞬间飞散,消弭于雨雾中,不见踪影。心也倏尔一震,为那雨滴撞击玻璃的清脆。轻启窗子,那潮湿的雨气透过窗棂迎面扑来,让人躲避不及。那寂静的夜气与漫天的雨气彼此柔柔地濡湿,浸润,发酵,酝酿成一杯绵长而浓烈的老酒,沉醉不得,又清醒不能。恍惚间,思绪仿佛在时空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定格,一个叫柳永的诗人,站在长亭外,惆怅地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秋日里,最不能遗忘的恐怕就是知了的叫声了。在秋高气爽的午后,睡意还未全消,那阵阵参差不齐的合唱此起彼伏,随之向天空飞扬,在云端停驻片刻,倏尔又跌落下来。细听,少了夏日几许的聒噪,多了几分从容和坦然。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理由轻言虚度,没有理由不尽情歌唱,没有理由不去绽放这生命中的美丽。

  有空的话,也不要忘记到田地里去走走。傍晚,或者清晨,只须携一份*静的心情,去亲近那久违的田垄。听听沉甸甸的玉米在杆上欣喜的私语;听听金黄的豆子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噼里啪啦地跳将出来;听听笔直的芝麻杆上“砰砰”的拔节声。此刻,你的心里会充满欣慰。

  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那萧瑟的玉米地中,黄绿斑驳的玉米叶子在浸着凉意的秋风中左右摇摆,沙沙作响,没有一丝告别的悲伤,有的只是从容的挥手,沉静的微笑。那刚刚收割后的荒凉的芝麻地里,一截截露出地面的短短的芝麻茬,还深扎在这坚硬的黄土地上,那稍稍发白发干的茎秆截面,还隐约渗出点点晶莹的汁水,不会是听到芝麻粒儿跳出菱角后喜悦的泪水吧。

  最喜欢坐在繁星满天的秋夜下,仰望天际,听点点星星在窃窃私语地交流着彼此的秘密。此时,热闹夜市上聒噪的卡拉OK早已划上了休止符,人们也渐次进入了梦乡,各种关于奇幻的梦的故事正在有条不紊地悄悄上演,一切都沉寂着。偶尔,传来几声“唧唧”的声音,或许是蟋蟀或者蛐蛐在梦中的呓语吧,那会瞬间让你心静如水。

  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滴露珠,都是一种语言,但这种语言只有心灵纯净且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听懂。也许,美就藏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之外,远在天涯而又近在咫尺。去听吧,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啼鸣,犹如滴水崖中流泻出的清澈和美丽,点点滴滴,会经久不息地在我们耳畔喧响。

  凉爽的夜里,躺在床上,当给自己一天的思绪划上句号的时候,或许有个声音会惊醒你疲惫的神经,那不紧不慢的“咚咚”的心跳声正清晰地响彻在耳际。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没有理由的。生命的感觉此刻是如此强烈,生命的脚步从未如此从容!听听自己的心脏的跳动,那儿会传来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来吧,到这儿来。那是来自母亲的召唤,是来自大自然的消息。

  秋天了,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吧!用心去听,你会发现,在秋的行囊中,满载的都是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不是吗?

  (选自《东方散文》20xx年第13期,有改动)

  19.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请简要回答。(4分)

  20.文章在开篇与结尾均写到了“叫醒沉睡的耳朵”,有什么作用?(4分)

  21.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②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2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听秋”意义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9.(4分)秋天有丰富多彩的声音可以听;用耳朵听秋天,可以收获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0.(4分)在结构上,开篇点题“听秋”,结尾扣题,首尾呼应;在内容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时的麻木和现在急于听秋的迫切心情。

  评分标准:结构与内容各2分。

  21.(4分)①雨让我联想起柳永忧伤的诗,我的内心也体验到了那种忧伤与诗意。②秋天的田野一方面呈现出庄稼收割后的萧瑟与荒凉,另一方面表现出历尽生命收获过程后的从容与沉静。

  评分标准:每句2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22.(6分)“听秋”就是指用心感受自然。其意义在于释放生活的压力;发现自然的美丽;增加热爱自然的感情;净化人的心灵;从自然中获取幸福和快乐;获取关于人生的更深刻的体验。

  评分标准:“听秋”的内涵2分;第二问答出4点可得满分。

听秋阅读答案3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身子

  “唰唰”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鼓起音翘

  “蛐蛐”

  是和阳台离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你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1.诗中写到的“秋的声音”有哪些?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道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叮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习题答案

  参考答案:

  1.树叶“唰唰”声 蟋蟀“蛐蛐”声 大雁叮咛声 秋风的歌吟声

  2.树叶离开大树。

  大雁的鸣叫声。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6)

——两省旅游合作协议书 (菁华1篇)

两省旅游合作协议书1

甲方: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黔粤两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旅游合作潜力巨大。两省同属“9+2”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范围,旅*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之间业已形成多渠道、多领域和多种形式的良好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快两省旅游业发展,落实“9+2”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打造泛珠三角旅游精品,按照“自愿、*等、公正、双赢”的原则,签订此协议。

一、甲、乙双方积极参与推动“9+2”泛珠三角旅游合作。在共同落实“9+2”框架协议方面互通信息、协调立畅⒕验共享;在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多边合作方面,互相创造条件、互相支持和帮助。

二、甲乙双方积极推动两地旅游资源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客源互济。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将本地区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向旅游开发、投资商进行广泛宣传,支持和引导本地企业到对方考察旅游资源,为对方企业在本地的旅游开发及经营活动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和帮助。双方以互为目的地的形式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为对方旅*政部门及旅游企业在本地的促销推介活动提供帮助。双方联合开发跨省精品旅游线路,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共同打造发挥本省资源优势的旅游品牌。

三、甲乙双方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为两省旅游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的改善提供帮助。乙方的喀斯特山地生态旅游产品和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可以作为甲方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甲方对乙方在提高接待能力和管理水*方面组织有关企业进行专项招商,按互惠互利的原则支持本地企业在乙方投资兴业,谋求资源开发和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

四、双方确定把旅游扶贫和旅游就业作为本地旅游业推进“三个文明”进步的重点,为对方在旅游扶贫和旅游就业方面提供培训和经验共享,组织本地旅*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实施对口帮扶,并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农业及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建设、市场开发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甲、乙双方共同组织和指导旅游企业开展广泛合作,逐步消除旅游壁垒,推进两省无障碍旅游合作。双方支持对方旅游企业在本地开展旅游经营活动,并提供必要帮助,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享受本地旅游企业同等待遇,共同维护旅游企业和游客的合法权益。双方组织、引导本地旅游企业与对方企业在市场开发和利益分配方面通过协商,形成合理、协调的跨省企业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间形成互惠互利、形式多样的联合作,放宽对方企业在本地的准入标准,为对方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条件。

六、双方积极组织本地旅*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和媒体参加对方的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招商活动,双方通过协商,在国内外联手组织大型促销活动。

七、双方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信息化工程,谋求共建旅游信息*台,实现旅游信息共享。

八、进一步加强双方旅*政管理部门的联系,两省旅游局高层定期会晤,互通情况。在“黄金周”等旅游高峰期相互提供交通、接待设施及景区容量监控的信息,双方对旅游交通、旅游安全和重大旅游投诉等问题采取协调一致的合作立场,共同处理应急事件。双方在旅游发展规划、市场开发计划、旅游政策等旅游业发展重大决策方面及时通气,形成互相学习、借鉴和合理互动的合作机制。

以上协议的实施由双方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后协调办理,未尽事宜双方商议解决。

甲方: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__年__月__日于贵阳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7)

——悲秋的作文

悲秋的作文1

  昔时两相愁,尔今独我忧。——题记

  往事如风逝去,不堪回首。而时间,又恰恰刚好沉沦了这许伤痛。

  不用说往日欢笑的点点滴滴,如今已是支离破碎;不用说曾经的山盟海誓,现在早已就化为乌有;不用说现在的自责后悔,我已无路可退……

  在这枯草遍地的秋叶只能用沉默来迎合秋的沉味罢了。

  思绪顺着这江水缓缓向东划去,仿佛再一次回到了那次离别:

  爱,为什么如此黑白?就算是黯然伤神的阴影至今犹在心头弥漫,可是连秋天也却因此被渲染得悄无声息。

  “我喜你是寂静的,仿佛你从远处聆听,而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每当一遍又一遍在回忆着深秋的独白时,我那又久经逝去的忧愁便再一次绕上我的心间。

  对于往事的留恋,我似乎过于执著在感情的牵扯下,无法认清现实的残忍。

  自幼便离开了父母,享受不到父爱与母爱,即便是迫于生计的双亲无奈也好,亏欠也罢。是不容许有所愧怍的,尽管看到别人依偎在父母的怀里有所感触。

  这是如此的忧伤,我的倒影在回忆中被夕阳拖得很长很长。

  那仿佛已诀别的爱,我渴望而不可及。虽然也事近三秋,但从心底涌上的那份遗憾,却无人知晓。每次的离别,每次的落泪;每次的伤感;每次的思念;每次的拥抱,每次的不舍。

  这一切的一切,已化作了流星般的绚烂,消失在无穷的黑夜之中,变幻为一颗小星星,时刻寄托这我儿时的美梦。

  无论是非之间,有何苦怨,终不过人散离别。秋风吹过的江面,谁的倒影仍未浮现。独坐江边,欣赏岁月的容颜,那依恋的爱,却早已幻灭。

  无尽的秋叶如梦一般飞逝,在天空中尽情的飞舞,我在那一角幻灭的伤风,对这流水,耻笑我的忧愁。

  一片残念,继续伤风,悠悠的流水,爱已悲秋。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8)

——悲秋伤春的诗句

悲秋伤春的诗句1

  1、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苏轼《赵昌寒菊》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贺铸《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4、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5、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6、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7、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晋·陶潜

  8、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頫《岳鄂王墓》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健

  10、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始安秋日》

  11、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12、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3、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

  14、苍生喘未苏,买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15、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6、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17、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18、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19、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0、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酬刘柴桑>

  21、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22、背西风。——宋·秦观《虞美人》

  23、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庐司户>

  24、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25、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2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27、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28、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

  29、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30、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31、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32、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3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3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5、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36、月到东南秋正半。——王国维《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37、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38、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39、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40、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2、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宋·秦观《木兰花》

  43、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44、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4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46、枫落河梁野水秋。——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47、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48、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虞美人>

  49、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0、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5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阅读答案3篇(扩展9)

——炉中煤阅读答案

炉中煤阅读答案1

  阅读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回答问题。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因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来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诗中用“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比喻 ,又用 比喻诗人火热的爱国之情。

  2.写出全诗的韵脚:

  3.“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什么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1.“五四”后新生的祖国;燃烧的“炉中煤”

  2. 郎、量、样;郎、莽、肠;郎、梁、光;郎、乡、样

  3.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深沉,同时也显示了因果的脉络。首尾两句呼应,反复表达了“我”对祖国的苦恋与奉献。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645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