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 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 职业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23-03-18 23:33:52 点击: 来源:yutu

职业教育的论文1

  摘 要:由于*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于员工素质和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兼具技术性和创新性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作为专门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题目,职业教育论文选题

  由于*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于员工素质和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只有兼具技术性和创新性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才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作为专门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国家都不得不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于对于自身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过于贪大求全,进行盲目扩招,致使出现师资力量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不足的状况。二是在学校课程以及专业设置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划,甚至一些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三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优秀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人才都不愿意去职业院校任教,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素质不高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化和技能性的教育模式,它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出具有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价值进行论述之前,笔者认为对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系统的模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简单地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是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突出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因素对于学生的熏陶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之外,还应该充分重视和强调学生独立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1]。具体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和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者的作用,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体系,更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水*。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丰富学生的技能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以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虚拟化的工厂里进行工作,将学生依据不同的部门进行划分,让学生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进行轮岗,充分体会每一份工作的意义和内容,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积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可以自由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潜能,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整合教学内容,组建学习领域,推行专业模块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十分注重和强调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那些具有共同特点的领域进行归纳,在对学生教学的时候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究,组建这一学习领域的具体课程,并且要使学生明白这一学习任务的目标和意义所在;可以和一些企业进行对接,在开展专业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去企业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更加牢靠地掌握专业技能。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对知识进行预习,自己主动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或者是上网搜索最新的科研成果,帮助自己充分理解接下来要学习到的知识。

  2.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下,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欠缺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这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传统的教学成绩考核也是很有问题的,它一直沿用的是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分数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总体素质的评价不够真实和有效,同样不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调动。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引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时表现的考虑,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成绩考核方式设计的时候,可以改变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适当地增加上面几个因素比例。例如: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将传统的试卷考核分数所占的比例降到40%,学生*时表现的成绩占到20%,实践操作能力的成绩占到40%,这样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灵活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现代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发展,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2]。因此,灵活运用行为导向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采用多媒体与教材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行为导向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建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习情境的构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学生建构学习情境,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3]。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虚拟化的办公室里进行工作,将学生依据不同的部门进行划分,让学生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进行轮岗,充分体会每一份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5.重视师资培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性和技能性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应当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不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进步[4]。教师也应不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要不断接受职业带来的一些挑战,在面对压力时一定要学会放*自己的心态。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适应日益竞争的环境,不断地提升自我,改善自我[5]。认真学习与钻研知识技能,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一名受社会和学生尊重的好老师。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十分注重和强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在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础之上,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目标,对于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行动导向教学策略与方法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与理念,可以有效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尽管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一定可以为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同样还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论文2

  20xx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xx-20xx年)》,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正式制度规范运作的体制保障,但非正式制度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

  一、完善升学导向及就业机制,解决*等地位认同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非正式制度歧视问题。文化因素、传统人才观、择业观促使职业教育成为高考正式制度下学生和家长的末位无奈选择,又使就业市场化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对职教毕业生冷漠排斥。首先,从升学角度看,由于正式制度将高等教育院校依据教育质量、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水*、文化及学术影响力等指标对其进行了绩效标准化等级划分,造成高校人为的“名、优、中、差”三六九等现状。无论学校还是考生家庭都普遍看重选择高层次院校,首选国外名校(高考制度外),国内名校及“211”“985”院校次之,再次二本,至少三本,紧后才会心不甘情不愿的考虑高职高专或技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其次,从就业角度看,顺应传统观念的嵌入式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产生连锁性扭曲,偏重学历文凭又要求能力水*,尤其强调第一学历是否为“211”“985”院校毕业,二本、三本和专升本学历成为人才市场选人用人的底线,高等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标准更是高至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对海归博士更为青睐。相比之下,职教毕业生鲜有*等竞争就业机遇。由于传统观念、文化影响等非正式制度层面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非正式制度歧视,只能从改革完善正式制度设计入手,在制度安排上营造普通高校和职教院校*等地位认同的社会环境。一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适度扩大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和办学规模。探索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考试多次选择人生定位和发展坐标、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间学分转换、学历互认的运行机制,改变“一考定终身”现状,建立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构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机会均等、竞争公*的就业*台。除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岗位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应设置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附加条件,为职校毕业生让渡一定的就业制度空间;同时提高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在正式制度安排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让从事技术技能岗位工作成为人们就业的新追求。

  二、强化职教功能,明确市场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也实现了同步增长,但普遍存在职教功能弱化、单一化和办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非正式制度作用下的三种异化现象:一是职教功能异化。普通高校扩招衍生了职教院校的生源保障危机,高职高专院校为保证生源,降低录取标准,成为承接大量未能升入普通高校考生的载体,一旦出现生存发展困境,职业院校多会选择联合升本或与普通高校合并等“转型”方案,造成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办学形式异化。职教院校仿照普通高校办学形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目标等方面缺少办学特色,造成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混淆同一化。职教院校为了满足就业导向争相创办热门专业,结构趋同、专业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培养过程异化。由于经费、师资、相关实训基地和设备的限制,造成职教院校对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缺失及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的现状,客观上形成职校毕业生低分低能低素质的整体社会形象,使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多元化、市场需求多样性的现实需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使之能够克服非正式制度的异化影响,当前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改革职业教育体制,科学界定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基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构建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市场定位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艺,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需要。要打破现行的职业教育只有专科教育的单一属性,在学制、专业设置上突出实践性和技术性的鲜明特色,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体制相衔接,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制相统一的独立体系,拓宽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的宽度和上升渠道,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坐标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特色,在具体课程选择上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设置专业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行动态调整,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做法。在教学手段上更多的应用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在校期间更多的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并把成绩纳入学分累积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能力。

  三、培育多元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始终存在办学机制不活、培养模式僵化的问题,国家特定的教育机构是职业教育的单一主体。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安排下,职业院校接收的都是未能进入本科院校的生源,不分兴趣爱好,只按照学校设置专业统一编班,沿袭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割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来源上主要依赖*拨款,在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单一的双重制约下,僵化的办学机制、滞后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之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致使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欠佳,市场活力匮乏。针对这些弊端,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的现行办学模式进行制度重构,以规避非正式制度负面冲击下的正式制度设计缺欠:一是通过培育多元办学主体,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配置职教资源的办学体制,推广校企合作双主体参与办学模式。如参照德国国家立法引导、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以企业投入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办学资金筹措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操作并重,使学生获得相关行业从业的实用性技能。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宽进严出,以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专项技能为依据,推广“对号入座”就业导向,使职业教育和市场化竞争紧密结合,以高质量应用人才满足企业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拓宽职业院校师资来源渠道,要打破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编制的局限性,探索客座教授、企业师傅和“双师型”专职教师三位一体的职教师资构成,其薪酬福利除教师工资外,还可享受企业提供的津贴等,从而确保优质职教师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三是培育职业教育文化,营造良性非正式制度环境,把职教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迫切需要把培育大国工匠精神作为职教办学方向,使精益求精、务实创新成为职教文化的核心理念,让具备职业技能和创新本领的职教学生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使职教毕业生能够获得职业尊严、社会认同。

  四、职业教育立法应考量非正式制度因素

  欧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办学投资、学校管理、就业导向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各项职教措施贯彻落实。国外职业教育成功实践表明,完善的立法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我国实践看,职业教育立法制度设计方面仅有一部笼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9月实施),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尽管此后在正式制度安排上陆续出台了一些*规章及地方性政策,但缺乏系统性和制度衔接的严谨性,而且*规章和地方性政策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致使一些政策出台后束之高阁,形同虚设。特别是在职教投资渠道、管理机制、就业指导方面,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使职业教育游离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整体发展能力和潜力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毕业生成为不受待见的求职者、打工族。在相关法制缺失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行政化人治结构特征明显,亟需用依法治国理念促进职业教育制度重构。完善职业教育立法,应立足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着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和职业教育行业整体发展的规范性。由于现行体制受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在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正式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消除非正式制度因素惯性作用的影响。通过建立国家扶持性法规条款,对参与、支持职教事业发展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褒奖,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支撑其发展的法律结构和长效化激励引导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发展,发挥其沟通衔接*、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中介桥梁作用;保障职业教育投资稳定增长、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职教领域,培育多元办学主体;推进职教领域去行政化,细化依法治校、依法治学法律法规;增强教学环节专业技能性、实践性、开放性;加强职教文化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和认知提升;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融机制,拓展职教毕业生就业渠道和上升空间。制定便于操作者执行、管理者考评和社会公众监督的法规条款的同时,依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职业院校的发展特点,还应出台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细则。

  参考文献:

  [1]邢晖,李玉珠.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J].教育与职业,20xx(19):76-78.

  [2]豆晓红.从比较法角度谈我国《职业教育法》之完善[J].当代职业教育,20xx(2):94-96.

  [3]欧阳恩剑.试论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xx(16):68-71.

  [4]琳达克拉克.职业教育:国际策略、发展与制度[M].翟海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xx:1-224.

  [5]王义智,李大卫.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1-1329.

  [6]王湘蓉.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特点及启示[J].现代企业,20xx(1):58-59.

  [7]黄福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变化和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xx(3):9-20.

职业教育的论文3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

  随着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谈论了笔者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下对职业教育在概念、使命和分类方面的认识。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在发生着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下面谈谈终身教育思想下笔者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终身教育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当中各个阶段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1910~20xx,法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认为:终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在应对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新挑战中,终身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延伸,它包含着每个人对生活的基本问题采取的新态度、新观点和新方法。这意味着,终身教育不只限于个人的状况,而是国民、社会、整体的教育。随后,终身教育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加深,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终身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终身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终身不断的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的权利。

  3.广泛性。终身教育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形式、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灵活性。现代终身教育可以随时随地为需要的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教育服务。

  5.实用性。终身教育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学有所用。

  可见,终身教育是人们追求人性的完美和实现人生真正价值的教育。

  二、终身教育思想下的职业教育

  1.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概念理解

  职业教育的概念历来受到争议和讨论,众说纷纭,未有统一定义。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职业教育是指对进入所有职业(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个体所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因此它包括全部的教育过程;如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这一术语仅指那些在许多学校中开设的具体课程,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们直接进入具体的技术性职业而进行准备。

  社会上的人们几乎都要参加工作,并且花费大半生的时间在工作上。随着社会分工的加剧,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精专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想通过职业实现自我价值,谋求自我发展的人们来说,职业教育必不可少,且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接受职业教育,力求在某一职业做到完善、满意或者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如此,在个体一生的所接受的教育中,大部分都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的思想中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大部分人都需要在工作中通过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去适应职业的变化、谋求工作的晋升或者转行,并且实现个人价值。可见,职业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循环发展的,伴随着人们整个职业生涯。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创新,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合格职业人和后备职业人的循环发展的教育活动。

  2.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使命

  终身教育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第一,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的职业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一致,与最新应用于生产的技术一致,确保培养的职业人是符合行业规范和要求的。第二,职业教育要提供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创新培养,促进行业发展。既要有一线工作人员的培养,也要有管理人员的培养,更要有行业创新思维的培养,以确保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后继力量。第三,职业教育必须承担社会法制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让职业人懂法、敬业、诚信、知廉耻,甚至能将道德风气延伸向更广阔的空间,以确保社会有序生产和和谐发展。

  3.终身教育思想下职业教育的分类

  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分类与其使命是紧密相关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专门化的以就业为目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初次进入某个行业领域参加某种工作所需要参加的专门化的职业教育。这类职业教育让个体对即将参加工作的职业在方向上有明确的把握和理解,并对所需要的各种专门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第二类,专门化的以职业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指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谋求发展的再造性职业教育。科技的更新替换、行业环境的变化、自身晋升的需求都让职业人必须不断接受新一轮的专门化职业教育,这些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职业人来说,必定是本职业更尖端、更高层级的。这类教育将伴随职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第三类,非专门化的基础技术职业教育,是指没有确切职业领域的基础技术类的职业教育。这类教育让人们掌握因社会发展而必须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属于特定的职业领域,却是大部分职业领域的必备内容,甚至是现代社会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要掌握的,比如:网络技能、驾车技能等等。

职业教育的论文4

  摘要:就如何结合互联网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一流的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的衔接*台展开研究,以期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学生毕业即就业,为广大用人企业量身培养各类熟练的技术工人为目标,从而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难题,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转型腾飞,努力让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尤其专业水*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xx.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xx(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xx.

  [4]殷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xx.

  [5]潘利群.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4).

职业教育的论文5

  摘要:学徒作为最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之一,其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英国现代学徒制度是对其古代学徒制度的批判继承和创新,为英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各种人才资源。为改革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英国;职业教育;启示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一)雇主的主导地位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由雇主、学徒、企业协会共同参与。学徒必须到相应的继续教育执行机构学习相关的课程,在学习内容、方法和成绩评估方面,企业雇主占据主导地位。职业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徒在职业院校接受学习培训的内容。工会通过与雇主协商来监督和影响学徒的学习内容和培训计划。在学徒的培训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用人单位仍然占有主体地位。学徒取得学历认证后在工作能力方面更符合企业的要求。

  (二)学徒制的等级制度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具有独特的学徒制体系,体现了明显的等级特征,英国教育教学体系将现代学徒制分为五个层次,从高到底依次为高等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学徒制、前学徒制和青年学徒制。这五个层次相互联系贯通,从低级到高级逐次递进,最高一级的高等学徒制还可以进阶到高等教育进行深造。与此同时,英国现代学徒制搭建了不同层次学徒之间相互沟通渠道,以及学徒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连通。这种相互连通的机制可以满足不同学徒的需要,鼓励学徒不断努力学习。与此同时,这也提高了学徒的社会地位,并增强了学徒制对普通青年的吸引力。[5]

  (三)培训与考核的能力和标准

  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目标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发展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因而,培养出的学徒学成之后可以适应更广泛领域的工作内容。学习期限并不严格固定,通常为三到四年。考核指标重点关注对职业技能和学徒成效的考评。对于学徒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考核并无严格要求,重点对培养结果进行监控。学徒制中的认证证书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和证明,学徒制教育体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鉴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学的评估形式并不单单是传统的书面考核形式,而是更注重工作场合的实践考核,来评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这种基于能力的评估方式能更有效地确定学徒是否掌握了相应的专业能力。

  (四)从学校到企业的有效过渡

  从学生到工作通常需要两个过渡阶段:第一个过度阶段是从学校到职业培训,第二个阶段是从职业培训到人力资源市场。在英国现代学徒制培训中,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这有利于徒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工作。在学徒培训的过程中,学徒的身份逐渐转化为熟练工人。这种转化过程贯穿于学徒培训的整个过程。学习、工作和就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促进了学徒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6]

  二、英国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

  校企合作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为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这不仅鼓励学校获得企业的财务支持,还帮助高职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同时,学校还能了解公司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开展适应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中等技能工人的模式。

  (二)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使其占主导地位

  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体系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缺乏企业的参与。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缺乏兴趣,并没有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经常是职业院校和*在主导现代学徒制。我国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供需错位:一方面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企业内部需求的人才。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中,企业的参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着力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让企业通过现代学徒制体系获益并吸收合适的人才。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现代学徒制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1.设计培训框架

  从英国学徒制的框架可以看出,英国*在学徒制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赋予了行业协会或企业更大的权利。行业协会或企业有权根据行业内部需求和企业实际岗位需要来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方案,评估和考核标准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2.建立培训样本

  行业协会或企业可以针对自己的公司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框架,建立相关的学徒制培训样本,公司可以根据行业或自身组织的需求进行变更,这样节约了资源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3.加强公司自身能力建设

  在进行学徒制框架设计时,企业或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包括实践技能、专业技能和提高知识。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深入企业的一线去了解徒弟和各行各业对培训结果的满意程度,并将调查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现代学徒制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合适的技术和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在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十分灵活,无论是在培训方式、地点、时间方面,还是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都有很大的弹性。而且,对于学徒的年龄没有具体的限制。学徒在每一层次完成学徒训练,通过培训考核,即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一些职业学校仍然使用过时的培训方法,学徒的参与度不高,培训质量通常难以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1.改变教学方法

  尽管近年来*一直在倡导教学和教育体制改革,但大多数院校在改变现有教育模式方面依然十分缓慢。应该积极鼓励职业院校教师逐步转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内容。现代学徒制辅导体系是一种双重辅导体系,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讲师相互配合进行学徒培训。灵活的培训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徒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徒弟学习的质量。

  2.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改善学徒培训的机构应该为学徒提供更专业的工作技能和可转移的技能培训渠道。其次,注意学徒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明确学徒和导师的地位、角色和任务,并将学徒置于项目的核心。最后,除了发展学徒制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徒综合能力。

  3.建立第三方培训机构

  除了商业机构和职业机构,还应该建立第三方培训机构。企业主导的学徒培训可能偏重于公司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学徒自身的发展;学校主导的学徒培训容易过于侧重理论,忽视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徒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三方培训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与*和行业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规划地使用时间框架,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更新实施方案。

  (四)改革课程评估模式

  评估具有诊断、指导、激励、认证和指导的功能。在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普通的评估和考核方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采用了自我评估和各种行业的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估课程的实施情况。英国的现代学徒制考核强调对技能的评估,有利于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方式。与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的评价方式相比,我国对学徒的评价标准相对滞后,评估过程中存在重理论和轻实践的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权威并且具有实践导向的评价标准,为学徒提供努力的目标,也为企业提供人才选拔的标准。

  (五)建立法律制度,完善政策推广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之所以被企业高度认可,*提供的强大法律保障十分必要。在*,相关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地建立健全,上个世纪末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新的条款补充,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亟待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现在学徒制改革中的各方利益。

  1.建立法律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策,包括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教育指标、资本投资、教师培训和管理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政策文件可以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基础,然而,政策并不能代替法律,没有足够的强制性,因此,有必要尽快完善法律制度,明确具体规定。应运用法律条文列举具体的规章制度,加强规章的严格约束力,并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职业教育的地位、资助制度、组织管理等方面提供详细而全面的规定。

  2.更新法律框架

  利用西方国家有关学徒制度的法律和政策制定法律框架,以便对学徒制的所有方面提供详细的条例,并及时加以修订,以确保该法律及时有效。任何法律法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代和国情的不断变化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有必要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框架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综上所述,现阶段包括现代学徒制在内的法律法规相对稀缺,依赖零散的*政策文件,不属于“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

  (六)摆脱传统观念

  *教育体制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致使很多人对职业资格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根深蒂固的认为从事一线技术岗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低;固化的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如高等院校学术型人才:这些传统思维严重影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树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提倡工匠精神,鼓励学徒以技能大师为榜样,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宣传工作,着手建立权威的宣传机构,搭建企业与学徒之间的沟通*台。总之,*职业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发展还存在着很大的障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教学是其中重大障碍之一。一方面,这种教育现状致使很多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很难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技能型人才和合适的员工。英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我国需要完善政策支持并提供资金支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搭建服务*台来确保学徒素质。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法律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蓬勃发展。我国现代学徒制要解决两方面问题:第一,现代学徒制要充分考虑现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未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提高高技能学徒工的比例并制定相应的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要以企业为主导,学校、社会和*积极参与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模式。第二,真正构建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观念上、制度上对终身学习加以引导和支持,使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深入人心。第三,要加快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之间的衔接,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关晶,石伟*.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xx(31):77-83.

  [2]杜广*.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xx(30):88-91.

  [3]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xx(12):19-21.

  [4]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21-124.

  [5]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xx(18):16-18.

  [6]佘松涛,万军梅.英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xx(15):91-96.

职业教育的论文6

  摘要:针对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 师资结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行政化管理等问题进行,提出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对策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数量、质量、层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以规模快速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

  (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1999年以来,云南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逐步提升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等职业院校数、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20xx年1月,全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35所,其中公办院校27所、民办院校各8所,高职院校数占全省高校数61所的57.4%。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23 835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数347 732人的35.6%。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人数,云南省高职院校数已占云南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形成了以*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在*办学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云南省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型企业和社会参与合作办学,现已组建了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参与、跨地区的省级行业性高等职教集团8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4个,形成了以*主导,企业、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优质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培养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的短缺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二是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为加快云南省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了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建设、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速度,形成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统筹、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三)办学特色初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了既区别于传统普通高校,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为:一是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二是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所需的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开辟了校企联合共建的联合办学模式,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云南省高职院校多为近年升格举办或完全新建而来的院校,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水*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教学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招生数量的快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承载能力,出现了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招生规模发展的需要,师资、仪器设备、实训场所、教室、宿舍等办学条件明显滞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很多高职院校难于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去组织教学,难于以满足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设置专业,在教学中出现了以“粉笔+黑板”式的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评价以老师讲课质量和学生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等等。

  (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教育教学过程是否按照培养目标去组织实施,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结合我省的社会实践,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是其显著的特点。但目前,专科学校、*高校、中专、本科院校等几路大军一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数量解决了,但质量粗放现象越来越突出。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压缩型现象非常突出,致使培养目标偏移、模糊不清。

  (三)教育专业内涵界定不清、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一是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盲目性比较突出。不少高等职业院校不考虑师资、教学硬件和教学设施,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只注重学校的经济收入,专业设置只以近期的社会需求以及人们的职业取向作为根据。二是专业内涵职业针对性不强,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完全照抄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三是专业设置功利化、商业化、趋同化现象突出。为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专业设置交叉重复现象相当严重。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看,传统专业设置过多,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而真正能培养云南经济建设急需的,面向农村和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专业较少,缺乏培养开放型、国际型人才的专业。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达不到要求,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养的要求。目前高等职业的师资结构:一方面是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操作型教师少。另一方面是理论课和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尤其缺乏职业教育专家型的高质量高水*的教师。

  (五)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模式,“产学研”脱节,缺乏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制约。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使云南省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

  要树立持续、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整体结构,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当前应将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建立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探索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要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学校发展观,在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上取得新突破。高等职业院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趋势,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职能的科学定位,关键是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突出技术实施型教育,突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性质。因此,定位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技能性。此外,高等职业教育还应突出地方性、区域性,把区域性和地方性作为办学特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既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可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教学质量提高难的问题。二是可推动现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三是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上就必须消除“学科中心”,突出“能力中心”,以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目的。课程模式的设计和开发,要考虑学生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要考虑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开放式教学、实践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分类教学、顶岗实习、仿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可通过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和形成有利于改进教育课程的科学评价体系。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术研究,20xx,(7):66-67.

  [2]杨敏恒.“产学研”教育模式下的高职科研体制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xx,(4):96.

  [3]王广峰.德国“双元制”模式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90.

  [4]安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xx,(1):133-134.

  [5]郭素红.强化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消费导刊,20xx,(8):168

职业教育的论文7

  一、构建科学的考核制度

  受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的影响,我国职业计算机教学中依然以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核为主。而忽视了对其实践能力的考察。针对这一现状,计算机教学必须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将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计算机考核制度更加合理,具体操作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机思维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安排不同难度、不同方式的计算机考核。给予学生的正确的评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二、计算机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其能力、兴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目前,职业教育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也为了自身的稳定发展,已经开始重视计算机方法的创新。形象教学法、实践操作法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形象教学法的应用

  形象教学法目前在职业教学中应用较多,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这是由于职业学生多数未参加过高考,基础水*较差,对学生存在抵触心理,因此提高其兴趣十分重要,通过形象教学法,将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图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并且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实际上职业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反而较多,只是其将大部分时间应用于电脑游戏上,这是其对计算机存在的唯一兴趣。学校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计算机课程设置时为其安排娱乐性质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给赋予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计算机学习的乐趣。并且通过一些趣味的计算机内容使学生降低对计算机游戏的沉迷程度。同时培养学生对更高的计算机知识探索欲望,提高职业教育学生计算机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

  (二)操作实践法的应用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职业计算机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应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尊重学生思想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应获得更多的操作机会。基于此,校方应增加计算机基础设备投资,为每个学生提供计算机上机操作机会。减少枯燥的理论讲解,教师将基础理论形象的讲解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实践证明,将教师演示与学生演练分开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三)提高职业教育计算机师资力量

  教师综合水*的提高也是计算机效率提高的关键。针对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师的水*,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可通过在职培训或者为其提供国外留学的机会。使教师了解职业计算机教育的专业分布特点,了解学科特点,从而树立正确的计算机教学理念,提高对计算机教学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学手段选择上都能做出合理的分析。使职业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得以提高。另外,在计算机教师招聘上,应致力于选择综合素质较高或者具有潜力的计算机教学人员,提高计算机师资整体水*。

  三、总结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提高,同时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几率增大,这也是其在就业时面临巨大的压力。只有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才能够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实践的操作是学生生存之本,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校来说,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致力于提高教学效率。

职业教育的论文8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更好地实现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化,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广告学专业本身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实现现有教育的转型,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从职业教育理念出发,进行广告学专业目标的定位思考、职业教育*台的搭建以及职业教学体系构造的设想,并对课程实践进行新形式地融入,探讨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之路。

  面对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有着很大的压力,在思考、在分析、在探讨,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大学的职业教育之路与专科的职业教育区别在哪,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技术技能的培养,才能在国家发展政策中立足。带着这些基本的认识来反思我院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专业目标的定位

  在考虑职业教育专业目标定位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地去学习其他广告学专业的定位策略,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应该立足教育产业、结合自身专业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专业的位置和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1.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一下本科教育广告学专业的学科归属。把广告学专业归类为新闻传播学,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认为广告学是信息传播,在这里似乎忽略了广告营销的本质,广告其实是在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营销活动。因此,由于广告学的边缘学科特性,放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当中,都不能够完全诠释广告的特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具有传播性,又有着经济性和文艺性的属性,纵观广告的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它与经济的相辅相成,可以称之为“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广告专业定位在经济类才是科学的。我院的财经特色正好给广告学专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应该更加看到广告在经济中晴雨表的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2.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大学本身的内部因素。广告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要迎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处大学的改革路向。现在所处环境是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和我院对于财经依托的职业教育,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我院的职业教育政策是在国家的职业教育指导下,做好财经特色的职业教育。因此,突出财经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加强技术技能的培养是广告学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3.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笔者更习惯从广告活动的角度,去描述学生,学生就像是我们的产品,产品的出路何在,应该是我们目标定位中的重点考虑问题,因此应该把握学生就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相关行业的大体趋势,也更符合国家所提出的技术技能型职业教育理念,就是想让学生毕业之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广告行业急需五类人才,分别是为了解国际市场、熟知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的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高层次的各类广告制作,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策划、设计和制作的专门人才。结合我院学生生源和自身特点,就业方向更加适合于第三类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和影视广告制作人才。

  结合学科的经济类归属、专业的内外因素几点来看,应该加强技术技能在广告学专业的理解,才能确定出财经院校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技术技能型的含义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熟练应用。在广告学中也就体现出要熟知广告的活动流程;掌握每个环节的基本技巧,能够熟练应用;具备专业的广告知识和广告专业的分析能力,并且对相应的工具能够熟练应用。面对活动的流程和广告知识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是在广告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中能够培养的,在以往的广告教育中,也都做到了这点。而基本技巧和工具的熟练应用则是我们定位的主题。因此将我院广告学专业目标定位的理念是夯基础、弱理论、强技能,使我们的学生头脑充实、脚步扎实、手法灵活。基本技巧更多是夯实基础知识和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弱理论是指要注重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灵活应用技巧;强技能则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头脑充实是学生对于广告活动流程的掌握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脚步扎实,就是一条腿强文案能力,即广告文案、商务文案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案,另一条腿强策划能力,即广告策划、营销策划、活动策划和公关策划;手法灵活就是强调动手能力即*面设计能力、影视广告制作能力和社会化媒体广告的制作人。结合这些理念和就业需求我们确定了“精文案策划多技能,更加侧重强影视后期制作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定位。

  二、教学*台的建构

  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专业目标,应该加大*台建构的力度,从教师的组建到各种*台的搭建,从以下几点思考*台建构的设想。

  1.加强师资队伍*台。只有将教师置于教学、科研、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目标。首先,加强教师的培养,积极参加广告业界的各种经验交流会,了解行业动态,与时俱进,将新思想和新发展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其次,加大师资的培训力度,积极参与到各种相关知识的培训课堂和进行硕士、博士的深造。最后,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利用假期时间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对广告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好地给学生以理论融会实践的示范。

  2.完善资料获取*台。广告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广告人对于资料的更新极其重要,因此就需要为学生完善资料获取的*台,更好把握行业的发展,也就是学生阅读*台的搭建,学院应及时购置广告学期刊和更新书目,丰富学生的视野,院系的图书馆都应为学生开放,更大范围提供学科资料。

  3.搭建技术技能*台。职业教育注重基本技巧和相应工具的熟练应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应从这两方面出发,加大技术技能*台的搭建力度,从多种渠道搭建广告校内校外的技术技能培养*台。在校内应加大投入建立广告学实验室,比如,影视制作广告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面广告实验室和提案室。购置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单反照相机、摄像机等。在校外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教师和毕业生的努力共同建立稳固的训练基地,有选择地参加广告行业内的各项活动,专业成熟之后也可打造广告工作室或者广告公司,为师生提供对外联系和宣传的*台,通过各种途径与广告公司媒体传播部门确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有效的实习基地。

  三、教学体系的搭造

  结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台的建构,要搭造一个系统的、层次性的和可执行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1.知识结构的合理。我们以国家教育部过规定的广告学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为核心,按照学科性质组成经济、艺术和文化课程群。在课程设置上包含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几类。在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后,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各个知识面的经典元素运用到广告创意策划中。并且开设一些前卫的,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比如新媒体广告研究,来了解当代经济环境中的最新动态,在行动上保持与广告学专业发展的一致性。

  2.理论与实践的并举。结合我们的专业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把课程从专业知识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专业创意作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然后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我们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堂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参加广告的实践活动。真正地转化为学生实践创作潜能的挖掘。

  (1)在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有实践学时的体现,并认真执行,在讲中练,在做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穿插在一起,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举。

  (2)体现全程制教学,在基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同时,每一学期都有相应的实训课程进行深化。

  (3)学校统一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这里主要包括统一安排学生到广告活动的现场,观察活动流程,使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广告事业有一个大体的感知。以及聘请业界人士进行专家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业界的广告人带来的实战案例分析,感受广告作品背后的策略。

  (4)学生的自主实践实习,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学生一边实习、一边工作并且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像真正的广告人一样,一方面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前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与飞跃。

  (5)举办校园广告类的文化节目,比如“校园广告节”,在活动中,从主题口号挖掘到获奖作品颁奖的全程策划,都由广告专业的学生负责,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这完全符合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会使学生的策划实战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也符合我们对于“精文案策划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6)案例资料库的完善

  为了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我们在课程实践中提出了案例资料整理的构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面我们进行了调整,精文案策划是我院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将专业核心课程广告策划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课时进行提升,以来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广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为常用和经典的教学方法,在广告行业中,任何一个成型的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案例资料库,而文案和策划能力的培养,是文字内容较多的东西,不是在课堂案例中,就能够熟记和掌握的,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去记忆整篇的文案和策划的内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本专业的案例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分门别类,比如,地产、服装、服务、食品、家电等详细的分类搜集文案和策划的内容。老师进行整理和挑选,将经典的案例进行汇编,共享给每位同学,要求记忆并进行考查。笔者相信这样毕业的学生,就业时面对20分钟写出30条广告语、当场创作广告、策划构想的时候会执笔成文,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

职业教育的论文9

  一、明确*职责,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1.*部门重视职业教育管理

  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政治策略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强制性,对职业教育并没有做出完整的管理机制,因此*和职业院校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偏差。现今,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调节手段,原本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起新的*和职业教育院校的关系迫在眉睫。*应该重视职业院校的管理,建立起新型的管理理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导职业教育向自主方向发展,强调职业院校的绩效评估,建立起新型的管理机制,*应该正确看待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关系,做出新的角色定位。

  2.地方*加大区域内职业教育管理

  地方*是*各项策略的执行机关,因此地方*对区域内职业教育院校的引导和管理十分重要。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地方*角色的发挥,将职业教育放到地方政治管理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地方*应该注意职业院校的管理机制建设的引导。地方*应该统筹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职业教育管理的建设工作,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团体进行资格审查和有效监管,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相应的招生权利等等,保证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体制合格。

  3.完善*统筹,建立*等的竞争环境

  要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部门的作用不容小视,*应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院校都处在一个同样*等的环境中。现今社会中,职业教育院校有一个明显的不*等现象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存在不*等的竞争关系,现今社会的各种机制,都明显偏向于公办院校,这种不*等的现象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建设。因此*部门应该推进职业教育向更加*等的方向发展,而且目前民办院校的办学资格和各种教学设施都明显优于公办院校,所以建立一个*等的竞争环境,对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各种法律制度的健全,公民的各种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之后,教育界也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管理理念的风潮。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重视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却忽略了被管理者的意识,将人看做被管理的工具和任务,这就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做到照顾个人的情绪和需要,并且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教师方面,应该对教师提供相应的而服务,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方面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的照顾,做好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条件。

  2.建立品牌意识

  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品牌意识成为职业教育竞争力提高的表现。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上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没有特色的专业,所有设置都是盲目跟随市场需要,导致专业设置繁多,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职业教育的管理上也容易出现漏洞。因此,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必须建立起品牌意识,将专业做小做精,专注于某一个或者两个特色专业,防止出现专业上的*庸化,要重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保证管理机制能够运用到实处,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对这种特色专业进行相应的宣传,达到建力品牌意识的目的。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还应该建设起专业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保证对学校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树立起完善的品牌形象。

  3.注重各项教学内容的融合

  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应该做到对校内的各项学校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要重视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的融合。现代职业教育要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并且办学理念的设置上,应该与管理制度相适应,不能出现管理制度和办学理念相冲突的情况。好的管理制度应该适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够体现学校的品牌形象还应该能够对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优化,学校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内部的管理层,对学校的情况有着明确的了解,改变学校内部的教学环境,实现管理机制和其他教学内容的结合。

  三、构建配套管理机制

  1.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进行教师的选择和培训。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首先,应该有专业的技能,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另外还应该有一定的素质,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职业教育学校还应该向社会招聘一批名师和专家,帮助校内教师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打造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供条件,并且按照及时所教授的专业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教师必须时常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尽量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教师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水*再加上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完善,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定,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评定,更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的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帮助教师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缺陷,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差距,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好的评价机制管理,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更好的评价管理,让学校在用一种有序的氛围下进行更好的发展。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善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得到完善,才能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

  四、结语

  职业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推动非职业教育更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另外,我们应该明确,目前市场紧缺的就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因此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职业教育的论文10

  摘要:从我国教育改革开始,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发展的主旋律。同时,职业技术教育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开展以来,发展迅速。在我国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如何做到将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实现双赢,素质教育对职业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些便是本文的主要讨论焦点。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1素质教育

  教育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人才强国需要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深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的水*和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党和国家从实际出发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与一个人学习的始终,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基本素质,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健全个性,这种健全的人格培养方式不仅仅注重学习者的理论和身体发展,更注重学习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内在和外在素质的结合,让一个人形成自己特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了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国家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激励机制,这个引导的机制主要包括导向环节、评价环节、分配环节和反馈环节这四项,具有全员参与、基础培养、关乎未来发展的全面性特点,素质教育立足于基础教育,同时并不与应试教育相违背,将基础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统一起来,融合进一个人学习的始终,相互配合发展,对于二十一世纪这样一个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来说举足轻重。当学习者的素质教育培养到一定的时间段时,职业教育将会站上历史舞台,培养一个劳动者的职业素质。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也被称为职业技术教育,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让参与者获得参与职业或者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相关知识、技能和技能到的培养,最常见的就是劳动者入职前的职业培训,这已经成为了每一个劳动者踏入职场必须要走的道路。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产物,它注重培养劳动者或者学习者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立足于现实提高劳动者管理水*和工作能力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培训所需要的时间短,现如今的市场体系下每个企业都已经有了自身比较成熟的培训体系,而且职业教育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投资高,短期见效,具有适应性、中介行、个体性、历史性、实用性等特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迅速,在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xx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xx年及20xx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95.9%,我们的身边职业学校大量出现,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实习和工作相结合,实用性强等都是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主要原因。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素质教育除了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脉相承外,更是于时代、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提高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将会是学习者提高技能,掌握综合技术,获得知识的同时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生活的始终,职业教育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在职业教育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这对于解决许多职业学校学生身上素质不健全,职业道德不够全面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将两者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添加新的活力和生机。

  3.1学校与企业改进职业者的培养模式

  目前的职业学校大多实行校企合作,培养专业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改进。学校和企业可以深入的做调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学生的日常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可以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将两者教育的结合实现培养出爱岗敬业、高素质和高级能的人才。例如,假设一家化工厂和化学类职业学校结合,对于企业来说,想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的不仅仅是会劳动的职工,他们还需要未来的职工认可它企业的文化,对他们的技能有着很强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可能给未来企业的发展带来科技创新的人才,为了这个目标,企业应该与学校通力合作,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组织相关的实践工作和激励机制等,培养未来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强化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改革传统职业教育的方式,让参加者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也让他们正确的理解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从而更好的走向自己的职场,做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综上,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更好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南海.对职业教育价值研究意义的思考[J].职教论坛,20xx,(1):4-6.

  [2]黄三*.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56-58.

  [3]张恩俭.论素质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3):150-153.

  [4]杨照华.论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xx,(27):98-100.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阅读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1)

——职业教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论文 (菁选5篇)

职业教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论文1

  关键词: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个性自由发展

  摘要: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分挖掘个人潜力以及发挥学生个人专长的教育手段。只有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认清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和教育目标,才能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的职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造型人才。

  一、前言

  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二级教育”,是学生因成绩等原因无法继续求学而退而求其次的就业培训。观念上的误解,忽略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一部分的育人职能,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引导的学生个性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倡导个性张扬和创造力的今天,职业教育应该跳出“职业培训”的错误认识,回归教育的范畴,以个性发展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因此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生的发展方向。通过职业教育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针对个人的职业理想培养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同时兼顾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立和就职人员的培养上,填补了高等院校的教育空缺,两者相辅相成,为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由于个人的特性、天赋、爱好的不同,生活背景的多样化等原因,使得教育本身要有针对性的充分发扬学生的个人所长,并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目标。职业教育为个人成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途径,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的变迁,不断为个人发展提供新的教育与培训。

  三、人在普通教育的弊端中渐失个性

  1.学前教育——在无个性的生活中熏陶

  幼儿园作为人生最初始的早教教育,应该在充分张扬儿童个人天性的基础上实施智力等方面的启蒙。然而纵观国内外早教的差异,我国现行的早教事业,呈现出一种过分强调智力培养的趋势,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或教育体制相对完善的国家,无一不是把个性的培养放置在首位,把早期教育定位在创造性的启蒙上。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上的弊端从高等教育一直延伸到启蒙教育阶段,很多幼儿园过早的引进小学课本,提前将学龄前教育变为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而家长也以孩子提早掌握适龄以外的知识为荣。错误的教学定位,忽视了启蒙教育阶段应有创造性、趣味性教育,而过早的将小学的压力施加在学龄前儿童的身上,磨灭了童年的乐趣,扭曲了启蒙阶段的个性养成。

  2.中小学教育——个性迷失在沉沉的书包里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期待和脱离了孩子本身个人天赋以外的才能追逐,加剧了教育的模式化。从迈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文化课的成绩就成了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目标,在可悲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被打造成千篇一律的个性,遵守学校规章,认真学习等。中小学阶段无形中扼杀了很多孩子刚刚萌生的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和对自己特长学习的渴望。

  3.大学教育——个性迷失在对功利的追逐中

  大学教育被视作是人才培养的土壤,然而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高考洗礼过后,很多学生将大学校园看作是抒发自己多年来麻木生活的乐土。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十几年应试教育对个性的压抑和抹杀,使学生的特长没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培养,并没有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人格。由于早期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没有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变成一种模仿,而不能发挥出对某一学科或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和发现,制约了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究根到底对科学的发展无利。

  四、理想的职业教育体系让个性自由发展

  1.大职业教育伴随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

  大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即融合了教育与培训,学校内与学校外,职前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正规与非正规,学历与非学历于一体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培养服务。职业教育要满足学习化社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对人才与劳动力的需求。从职业教育的宏观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应该面相所有的学习者,满足他们的职业技能需求,并根据个人的职业理想,构建一个开放化的自主学习环境,职业教育就是衔接个人特长与职业理想的桥梁。

  2.职业指导陪伴个体的成长过程

  职业的选择应该本着个人的特长、爱好、基本能力等多方面个人主观因素,而不是单凭客观职业发展动向、薪资待遇等外在条件。在职业的选择时,首先要认清自己,然后才能选择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并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自己的选择。从而使个人的创造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职业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审视个人的能力,从个体出发去理性的看待职业。职业指导强调个体成才的内因,在尊重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和谐地结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对就业后的工作进行辅导。

  3.现代学徒制中展现自我个性

  学徒制培训不是今天才开发出来的培训方式,而是借鉴了前人数百年的技术传承方式而引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徒制的优势在于,培训目的明确,在完成职业选择的基础上,针对有明确职业方向的学徒,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岗前培训,就业形势比较明朗。培训内容充分考虑到了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培训,着力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很多还可以享受一定的薪资待遇,解决了学徒教育费用的负担问题。最根本的优点在于,学徒的选拔过程中,已经能够充分的估计到个人的能力与个性,是在实施了个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首先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学徒的个人意愿和职业选择,而后才是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培养。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完成从起步者到能手,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这种将技术理论教育与工作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学徒培训模式,将职业的工作任务按特定的方式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将职业经验的累积过程与深化知识的过程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现场中获得未来生活工作准则,而且学生能通过这种融合方式在成为专家的路上不断累积知识。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方向更加自由地选择未来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刘桂林.*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职业教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论文2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互补型专兼组合的教师队伍已成为高职院校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一种新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双师型”师资不局限于个体,而是一种互补型的组合,即理论型教师和实践教师互补整合构成一个“双师型”团队,共同完*才培养的目标。

  1.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释义

  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是指:理论教师由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历和经验的专职教师构成,实践教师由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构成。两支队伍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以及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在互动交流*台上进行有效的合作。

  2.目前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专职教师缺乏对兼职教师的认同感。在具有强大惯性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制度下,专职教师作为学校的“在编人员”,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他们的思维中兼职教师似乎只是自己专业教学的辅助人员,有的甚至因为兼职教师占去了自己的三分地而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2.2兼职教师缺乏自主意识。尽管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就因为一个“兼”字,这些教师就会忽视自己在高职教师队伍中与专职教师同样的主体性存在。兼职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任务,而极少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不同于专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在解决问题时主动避免自主意识。

  2.3学校缺乏对兼职教师的有效管理。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下,高职院校没有及时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变。无论是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工作业绩的考核,学校主要针对的还是专职教师而不是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不属于在编人员,其管理、考核、培养工作不到位,导致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甚至出现师德师风欠佳的现象。

  在这些问题之下,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势必只是一种外显行为的聚合,而缺乏伴随着情感融通的思想“共谋”,无法发挥这一组合的整体效应。所以,必须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以促进这一组合群体的有效合作。

  3.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有效合作的保障机制

  3.1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单单指支付足额酬劳。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淡化学校与兼职教师的雇佣关系,调动专兼教师合作培养髙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增强兼职教师的自主意识。

  3.1.1成立由本校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两个互补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3.1.2将兼职教师放在学校的重要职位上。让来自企业的专家型兼职教师兼任学校副校长或系部副主任,主管学生实训。

  3.1.3制订兼职教师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

  3.2约束机制。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互补型专兼组合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专兼教师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 兼职教师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是指学校与兼职教师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 学校还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按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3.3情感机制。专兼教师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特别是兼职教师作为编外人员在^养人才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的条件下,推动专兼教师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

  3.3.1要加强专兼教师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专兼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针对具体任务积极开展交流互动,共同探讨、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使兼职教师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3.3.2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学校经常走访相关的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召开兼职教师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节日上门慰问、特别是教师节,让兼职教师享受与本校老师一样的待遇。

  3.3.3是经常征求兼职教师的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论文3

  探析法律职业教育关系

  摘要:作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代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法律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形成了风格迥异,且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些职业教育体系背后隐含着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法律职业准入、法律实践、传统法律职业教育、法律职业继续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内在的关联性,透过这些矛盾与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思考与启迪,改革现有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提高法律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水*。

  关键词:国外;法律职业教育;比较

  法治社会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法律职业教育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法律职业教育诸多关系的路径。

  一、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关系解析

  (一)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关系

  除美国之外,英国、德国、日本都存在法学本科阶段的教育。因此,美国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是并行的,学生在“法学院”接受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学生在结束“法学院”的学习后获得法律博士(JD)学位,并获得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英国、德国、日本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着并行与衔接的关系,除了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的涉及的法律职业教育,英国、德国、日本法学本科毕业生和非法学本科毕业生进入法律职能部门之前,都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的关系

  司法考试是各国法律职业准入的标准之一,除英国之外,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统一的司法考试。但不同的是,各国在限定法律职业准入标准时又附加了其他限定条件。美国规定只有“法学院”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从事法律职业。英国虽然没有统一的司法考试,但学生进人律师行业,都要完成相应的职业课程,并通过考试。非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通过“转换课程”的学习,也可以进入到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当中,在通过相应的考试后从事法律职业。德国法学本科毕业生从事法律职业,要通过两次考试,通过第一次考试完成相应的见习可以成为律师,或者从事其他与法律职业相关的工作,想要成为法官则要通过第二次考试,且通过率很低。对于低层次的法律从业人员则有高等行政学院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定向培养。日本只有“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既包括法学本科毕业生也包括非法学本科毕业生。

  (三)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关系

  美国法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参加法律实践的时间与内容,法律实践的地点与形式多种多样,并不受限。英国、德国、日本除了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部分法律实践课程,对法律职业教育中的法律实践有着不同的规定。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直接在律师事务所进行,所以学生根据拟任职位的不同在律师事务所或其他批准的法律场所完成1―2年时间不等的实习。《德国法官法》规定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在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后进人法院、*、律师事务所、立法机关、工会、国际组织等机构完成2年的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其毕业高校所在的州高等法院管理。日本“法科大学院”毕业的学生通过司法考试后要进入隶属于最高法院的司法研究修所完成1年实习,同时,学生在“法科大学院”也接受类似于美国“法学院”的各种法律实践教育,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

  (四)法律职业教育与传统法律职业教育的关系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都经过了漫长的改革与探索,美国法学教育来源于法学学士教育,20世纪60年起,“法学院”才开始法律职业博士教育。传统的英国法律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律师会馆也由此成为剑桥、牛津之外的“第三所大学”。19世纪后,改革的推进,律师会馆教育职能逐渐减退,大学法律教育的规模则不断壮大。2003年7月,德国颁布了《法学教育改革法》,修订了《德国法官法》与《联邦律师条例》,进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到见习制度,德国法学教育力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轨制”。日本“法科大学院”制更是对传统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摒弃了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法律通才”的方式,注重法律职业教育的开展,树立了“知识型职业”教育的理念。

  (五)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美国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受法律保护,律师在职业过程中每年必须接受时间不等的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在英国,获得从业资格的律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德国在联邦和州都有培训基地。联邦司法部和各州司法局每年都有一个培训计划,由法官和检察官自愿报名。培训时间一般在两周左右,内容不固定,一般是新法培训和审判实践中的新问题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研讨。日本律师联合会(简称JFBA),针对本国律师的管理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模式,包括特别培训(现场直播培训)、暑期培训、网上培训、职业道德培训、针对新注册律师的培训等等,以保持律师职业水*提升。

  二、我国法律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分离

  我国法学教育也始于本科阶段,法学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延伸属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非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开设,属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因此,从教育体系上看,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联结是缺失的。为改变我国法学教育过于注重学术性的问题,凸显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各大法学院校都加强了职业能力的教育,从培养目标、课程体制、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力图实现法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并行。但我国法学教育的起点是法学本科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达到法律职业的要求。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法学教育则仍然由各大法学院校完成,其定位摇摆于“学术型”与“专业型”之间。同时,也没有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来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职能。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基本是分离的。

  (二)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标准的错位

  2002年,我国推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就可以从事律师职业,进入法院、*工作,或者从事其他法律相关工作。对于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加之司法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因此,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是错位的。这也是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体系不能有效建立的原因之一。

  (三)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断裂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体系中法律实践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由法学院校来组织安排,这与美国法学教育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我国法制体系、历史传统、教育体制都不同于美国,因此,学生在法学教育阶段的法律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略显不足。我国规定获得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1年后获得律师执业证书才可以从事律师职业,法院、*和其他工作部门虽然在职业准入时也要求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时限,但并没有专门、独立的组织机构负责学生法律实践期间的管理、评价与考核,没有将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列为工作经验的―部分,或者职业准入的一部分。

  (四)法律职业教育与传统法律职业教育的混淆

  我国传统法律职业教育模式比较混乱,除了部分法学院校的法律职业教育,各法律职业团体纷纷开办了自己的职业学校,人民法院有自己的业余大学和法官培训中心,人民*有自己的检察官学院,律师协会有律师培训中心,司法部有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另外,还有许多其他各种司法学校、律师函授中心。这种法律职业教育层次定位不统一,培养对象人员构成复杂,培养主体的师资力量差异较大,培养内容以“职业培训”、理论学习为主;培养模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讲授式的教育方式。这种传统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与国外高层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较就显得层次过低,且与法学教育的关联性不强。

  (五)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独立

  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是密切关联的,法律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法律职业从业者必须接受专门性的职业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应该是终身的。目前,我国法律职业培训分成三种类型:任职培训、晋级培训、续职培训。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分别对法官、检察官进行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全国律师协会《律师继续教育管理规则(草案)》规定由律师事务所负责律师继续教育工作。

  律师可以选择不同层级的律师继续教育培训,必须完成每年不得少于40小时律师继续教育学习,否则无法通过律师执业证书年检。此外,其他职能部门也有一些相应的法律继续教育组织机构。但是,由于法律职业教育的缺失,我国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也较为分散,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相应的职业培训管理,职业培训的水*参差不齐,监管力度也不强,继续教育并没有作为法律职业教育的有效延伸,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原有基础上得以深入与升华。

  三、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启示

  基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以及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发展历史与国情等的不同,我国法律职业教育与国外法律职业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但就教育目标本身而言,其本质应该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应该是并行与衔接的关系

  国外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博弈存在已久,虽然各国都在加大法律职业教育的比重,但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关系也需要区别对待。因此,基于现状,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法学教育的经验,保留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分,并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融入相应的法律职业教育课程,实现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教育的并行。同时,借鉴日本“法科大学院”制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设立法科研究生阶段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是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研究生院与二级学院共同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在完成本科阶段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并结合*国情与美国的经验,授予相应的学位,在学历层次上确保这种高级职业教育的级别与水*。

  (二)法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

  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性,法律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国外法律职业的准人除了通过司法考试或者相关考试的规定,还限定了进入法律职业必须完成相应法律职业教育的规定,甚至司法考试的内容也日益凸显法律实践的部分。因此,我国必须改变目前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断裂的现状,建立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职业准入之间的必然联结,使其成为法律职业准入的前提与标准。当然,它的前提是法律职业教育教育体系的建立,这就需要整改司法改革的有效推进,包括法律职业准入标准的改革、司法考试内容的改革、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等。

  (三)法律职业教育应该与法律实践密切联合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法律实践在法律职业教育的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为凸显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法律职业教育的经验,明确规定学生接受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的同时,或者之后,必须到法律实务部门参加法律实践,并规定相应的时限与内容,建立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的密切联合。同时,建立独立的法律实践活动管理机构,通过第三方的管理监督、管理、考核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避免学校管理与法律实务部门管理的缺失与滞后,保障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律实践联合的有效延续与发展。

  (四)法律职业教育应该对传统法律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扬弃与超越

  法律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前教育与职业后教育部分,并不只是职业后的培训,它应该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国外法律职业教育大都建立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在进入法律职业之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层次定位较高。因此,我们要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建立职业前教育与职业后教育相统一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依据不同的需求建立层次分明、体系化、专业化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法律职业教育模式,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法律职业教育模式,实现法律职业教育超越式的发展。

  (五)法律职业教育应该向法律职业继续教育延伸与升华

  法律职业教育本身就应该成为一种具有延续性继续教育模式,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但这种延伸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是一种升华。2010年4月,*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正式成立,它是一所负责律师培训的专业性律师学院,开辟了我国法律职业培训的新途径,也有效建立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关联,使得法律职业教育在利用法学教育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完成了继续教育的升华。如何利用已有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法律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而实现法律职业继续教育的改革,可能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职业教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论文4

  一、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目标与任务决定教学方法。无论是选择成熟的教学方法还是选择自身正在探索实践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基于实际的课程、学生、教师及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抓住关键的主要手段。其次,课程性质与内容制约教学方法。比如,专业技能课程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一些具体教学方法,并结合讲授法与之配合。课程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内容的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与之相对应。另外,学生的年龄与知识水*、教师个性与风格也能影响教学方法。总之无论怎样选择教学方法,最终一定要落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样的认识上。

  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具体步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的匹配。比如,对于陈述性知识多采用讲授法,与之匹配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步课堂教学结构。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诸如四阶段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项目教学法等,此时的教学结构就应为“计划、实施、评价”这样的三步课堂教学结构。另外,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掌控课堂的应变能力。无论课前教师计划的有多么周密,课堂上总是会发生一些预想不到是问题,甚至是比较复杂教学情况。这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加以应对,并表现出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和应变的教学机智。

  三、深刻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仅满足于以往的经验而不进行教学反思,那么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要重视并深刻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教学设计反思主要从反思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职业资格标准、课程标准、岗位设置要求,是否清晰准确;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特点,是否实施了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突出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过程反思要从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如何,是否巧妙应对突发事件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成长点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反思重点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参与思考、讨论、行动是否积极主动等。

  四、教师要成为导师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古至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肩负着对青少年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的重任。但是,现代的教育方法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应将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讲清基本知识之后,更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教。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自我提升空间,最终达到教学效果质与量提高;另外要将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我们的学生朝气蓬勃,但自律性不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我们职业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职业教育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论文5

  一、教育债券相关研究概述

  (一)国外教育债券融资的情况

  发行债券为教育筹资在发达国家已屡见不鲜,其中又以美国最早以及大规模地利用债券为教育融资。《教育大词典》解释“:学校债券,加拿大和美国的某些地区的学校向学生的父母和其他人士筹集贷款来资助学校基本建设费用的债券。在美国此项债券由校务委员会或地方选举人核准发行。”(孟钟剑,2008),主要有:

  (1)地方*发行的市政债券通常涵盖教育项目,其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ObligationBonds,GOs)可为其管辖的学区筹资。

  (2)地方*收入债券为*拥有的公用事业和准公用事业如专科学校与大学等融资,其收益通常包括宿舍费、学费等,有时也包含了大学院校里一般性资产的筹措,此类债券通常被称为大学债券(CollegeandUniversityRevenueBonds)。

  (3)如加州教育设施管理局这样的机构为当地的高校发行债券(PooledCollege,UniversityBonds),此类债券评级视乎资产业务的收入有高有低(Webster,Keeley,2014)。

  (4)高等学校或高校系统自行发行债券,如NevadaUniversityandCommunityCollegeSystemleaserevenuesbonds,此类债券有资产抵押,保险保障,租赁收入来自于联邦*在高校内设立研究机构而租用校内建筑与设施,通常信用评级较高(BusinessWire,2013)。美国的教育债券有普通债券与免税债券之分,高等教育债券资金主要用于资金周转、偿还当前的其他债务或用于学校大型项目的建设,债券期限通常较长,有20~30年的中长期债券与长期债券,甚至有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耶鲁大学于1996年发行的为期100年的跨世纪债券(石钧,2009)。发达而完善的金融市场是美国的教育机构得以利用债券融资的基础,其债券评级机构如FitchRating已有多年的国内及国际公共财政金融的服务经验,能够对*、教育机构乃至于非营利性机构发行免税债券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以及跟踪评级。英国高校也有举债融资的举措,兰卡斯特大学曾在1995年为建设体育中心发行了债券,而著名的公立大学剑桥大学在2012年才开始发行债券,发行了价值3.5亿英镑的40年期债券,为新成立的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和研究生宿舍提供资金,剑桥债券一发行立刻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国际评级公司穆迪也给出了3A评级。

  (二)我国教育债券融资的理论与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主要依靠财政经费,在进行分税制改革后,西部地区地方*的教育经费尤其是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承受范围之内发行专项教育债券可以缓解经费不足之难题(谢胜强,2003)。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教育被视为具有外溢性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有代际效应,发行教育债券更符合公共财政下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与公共产品时期收益原则。教育债券在市场中也符合投资者的社会价值趋向。省级*应为教育债券的发行主体,在发行的结构、规模、期限等方面,应顾及地方教育的结构与“教育成功”的周期,各地*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优化教育债券资金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其中用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初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教育债券应设为长期债券,还款年限应为10~20年。而用于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债券,期限则可以稍短一些,一般在10年内为宜(程立军,2011)。随着高校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化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高等教育债券被许多学者认为是高校融资的新选择。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总体而言不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拨款差别巨大,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部分地方高校的发展,而其他的经费来源如银行贷款、学费收入在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刘新荣,罗毅,2010)。高校利用债券融资的尝试主要在*债券,由*发行国债再进行分配,分配过程中产生的显性与隐性的交易成本较高,若高校可以直接发行债券,此两类债券的产品差异性及对投资的要求都有区别:由有实力的高校或高校联盟自主发债的主要节点被认为是如何对高校进行信用评级,以及债券市场对高校的信息披露与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要求,这会促使高校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调整,对高校的治理能力尤其是专业理财能力是较大的挑战,进而自主发行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资金用途等方面的制度构建才可以与高校的发展需求相符。通过债券融资必须考量风险及其控制,杨继瑞,孟显芮认为发行高等教育债券所面临的风险是债券发行、流通、及偿还等一系列过程中,因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产生的债券实际收益率降低或债权无法偿还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系统风险如政策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风险,通过构建风险控制模型,其结果显示在系统性风险中,利率风险、政策风险的重要度最高,而在非系统性风险中,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的重要度最高。另外,国家开发银行已涉足国家助学贷款并以支持创业、就业等方式保障助学贷款业务,尚未在政策性金融债券融资上开展与发展教育基础建设的相关项目。综上所述,由于教育产品的混合属性,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有所区别,通过*债券融资的理论与实践都较为完善,而在高等教育(目前包括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专业硕士的培养)阶段,利用债券融资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存在许多问题,在职业教育进行调整与改革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与市场接轨,无论是人力资源市场还是资本(债券)市场。

  二、利用债券为职业教育融资的思考

  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学校、企业、行业、个人通过财政拨款、自筹经费、校企合作、捐赠与缴纳学费等方式投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开放合作、因地制宜以及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从资金需求来看,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以及培养培训经费,着力于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与升级、教育公*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混合产品的属性,其不同的举办与承办主体如*、学校、职业教育集团等资金需求方在进入债券市场筹资时,部分可以享受政策优惠如财政贴息、补贴或担保乃至于利率优惠、税收减免,可在发行主体的信用基础之上对投资者增加一定的吸引力。

  (一)提高*债券融资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职业教育有作为地方性公共产品,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地方*债券融资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符合地方*的支出公*与效率原则,债券市场也能够及时暴露和释放地方*债务风险,直接或间接对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根据地方的实际,在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度提高*债券融资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投入带动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发展的状态。

  (二)扩大职业教育从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中的受益面

  如前文所述,我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可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已经部分从政策性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融资中收益。政策性银行一般服务于那些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且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资金回收慢的项目领域,如农业开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开发等领域。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中,若产生符合国家政策又在政策性银行项目领域之内的项目,政策性银行丰富的金融债券发行经验以及项目贷款管理经验能让职业教育扩大在金融债券的受益范围。政策性银行具有依托国家信用的优势,项目贷款管理有较强的约束力,也便于接受政策性的财政贴息、补贴、担保等,有利用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与*和市场的合理的关系。

  (三)发挥公司(企业)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为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集团融资的作用

  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在2012年才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试点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为未上市中小微型企业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的公司债券,要求发行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倍,并且期限在一年(含)以上。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采取备案制发行,交易所在接受备案材料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固定收益综合*台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协议交易*台交易。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简化了发行流程,不受企业净资产规模的限制,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发行周期灵活,对发行的营利要求也较低,因此吸引了民间资本的参与。2014年5月,融资规模仅为200万元的“秦岭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债券”登陆私募债券市场,此举可为同样具有一定产业性质的职业教育吸引社会资本以及把职业教育与金融对接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民办职业院校与教育集团而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在股权融资与银行信贷之外增加了新的融资方式,对于公办的职业院校与公私合糅的职业教育集团而言,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化的市场内形成符合利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的实际经营的内核,借助金融纽带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多元主体之间的战略合作。由于职业教育可以对社会产生正向的外部性影响,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职业院校或职业教育集团,都有可能提供带公益性质的职业教育,因而也会受到利率与税收方面的政策影响,起到以财税政策与货币政策引导资本进入职业教育的机制的积极作用。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2)

——职业教育的口号

职业教育的口号1

  1、选择华育,成就未来。

  2、华育教育,“职”得信赖。

  3、学创新职场,华育圆梦想。

  4、比职业,更专业——华育教育。

  5、华育教育,职场专输。

  6、华育教育,梦想的基地。

  7、华育,职业人才基地。

  8、从华育起航,向辉煌翱翔。

  9、华丽职场未来,育造对口英才。

  10、成才之路,华育起步。

  11、成功华育,职得青睐。

  12、教育引领时代,华育成就未来。

  13、华育教育,为您量身定做的职业规划师。

  14、华育教育,一生受益。

  15、职得信赖,华育教育。

  16、想成功,选华育——华育教育。

  17、今天你要找工作,明天工作要找你。

  18、华育助力,给力人生。

  19、出人头地,华育教育。

  20、给华育一份信任,还梦想十分卓越。

  21、心选择,新成长——华育教育。

  22、学而为用,育而为才。

  23、成才成功之路,华育教育起步。

  24、来华育,享教育,工作去。

  25、走进华育手牵手,改变命运心连心。

  26、信立华夏,育才天下。

  27、华育教育,人生际遇。

  28、誉中“华”,“育”英才。

  29、走进华育,你的人生就有了保障。

  30、开拓前程,华育同行。

  31、登陆华育教育,下载人生梦想。

  32、华育教育,我行我修。

  33、“职”选华育,无所畏惧。

  34、华育,用实力创造机遇。

  35、携手华育,把握未来。

  36、华育教育,开启人生新阶段。

  37、选择华育,坐收名利。

  38、“充电”华育,职业“满格”。

  39、职场立足,华育不负。

  40、华育新风尚,中华新英才。

  41、华育,“职”为美好生活。

  42、选择华育,选择实力。

  43、专注职业培训,实现职场梦想。

  44、信立中华,育你辉煌。

  45、诚信立中“华”,英才“育”天下。

  46、华育今天,职场领先。

  47、教育诚就梦想,华育助你成长。

  48、华育教育,职场积蓄。

  49、华育梦工厂,实力不可挡。

  50、华育教育,授之以渔。

  51、选择华育,成就美好未来。

  52、华育教育,誉满天下。

  53、提升实力,助你成功。

  54、人生因华育而富有,世界因华育而美丽。

  55、华育,走向成功的秘密。

  56、快速提升,找华育教育。

  57、“悟”超所“职”,华育教育。

  58、提升职业技能,成就精彩人生。

  59、一手好技术,华育心托付。

  60、走进华育,给你人生的实力。

  61、选华育,学技能,赢未来。

  62、华育教育,给你人生的信心和实力。

  63、华育教育,培育华夏英才。

  64、向上,是我不竭的追求。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3)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

  摘要:

  新文化史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故事与“碎片、从“文本到“修辞,以及影像资料的运用。

  职业教育叙事发展存在着“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为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叙事方式单调等方面。

  新文化史所取得的突破,为职业教育叙事的转向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关键词:

  新文化史。

  教育叙事。

  职业教育。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界重要的转折,以法国、美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林亨特的《新文化史》《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还有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以及彼得伯克的《图像证史》《制造路易十四》等都是推动新文化史发展的重要代表。

  其中,新文化史关于“叙事的突破,值得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一、新文化史中的叙事转变

  (一)叙事材料:故事与“碎片

  新文化史学家戴维斯在其著作《马丁盖尔归来》(LeretourdeMartinGuerre)一书中,以法国南部山区流传已久的故事为原型,

  通过这个历史小人物,放眼到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农村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戴维斯将法官让德葛哈斯的记录、证词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作为一名严谨的历史学者,戴维斯对葛哈斯的案件记录反复考察,对比市面上已出版的书籍,进而进行比对和印证,并且她本人还去了法国南部山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通过大量的、琐碎的资料还原他们的生活状况、社会关系和性格命运等。

  [1]在传统史学叙事中,这是根本不会发生的。再如,对影像碎片的重视。

  1945年4月英国军队在贝尔森制作的影片,在著名的纽伦堡大审判中作为重要的证据来使用,影片中所提供的证词让人永远也不可忘记那些记忆。

  在新文化史之前,影像和图像作为叙事材料是不具有信服力的,但是新文化史的学者却更加注重材料的丰富性,且影像类资料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事件。

  多版本的历史故事、碎片的材料和鲜活的影像资料,都成为新文化史学者手中珍贵的叙事资料,看似“碎片化的叙事资料,在新文化史学家的手中,却成为一部部优秀的著作。

  (二)叙事风格:从“文本到“修辞

  对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是研究者对研究材料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研究者展现研究结果的重要过程。

  新文化史学者注重对文本的“虚构,“我要把资料的‘虚构’的部分当作分析的中心。

  [2]不能停留在字面面上理解“虚构,戴维斯所说的“虚构指的是,在叙事手法方面所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通过外显的“文本来分析内在的“本质,以便获得事实的解释。

  史学家将文学领域中的“虚构,引入到了史学领域,读者在阅读史学作品的时候,更加像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将传统史学所注重的叙事风格发生了改变,使之通俗易懂、富有韵味。

  “修辞通常应用在文学领域,新文化史的学者受到海登怀特、克利福德格尔茨、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将传统对文本的处理,转变为对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处理,创造一种新的历史叙事风格。

  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柏克评戴维斯所说“就某种意义而言,那是对实证主义者最致命的一击,因为她已侵入了实证主义的地盘。

  她展现的是,即使在实证的领域,若不转向研究语言及修辞,你将一事无成。

  [3]新文化史的学者将传统历史文本的叙述风格转向了“修辞,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预示着叙事风格的转变会给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转机。

  (三)叙事方式:影像

  提及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传统史学叙事只借助于文本来展现,而今新文化史学者突破了“瓶颈。

  再以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为例,在这部著作诞生之前,先在戛纳电影节上映了影片,戴维斯担当影片的历史顾问。

  无论在人物台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方面,还是在布景、服装、场景选择方面,真实还原了十六世纪法国南部山区村民的生活状态。

  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文学评论家、电影评论家关于电影和历史的学术讨论。

  此外,再以罗伯特罗塞利尼所执导的影片《路易十四的登基》为例,该片也是像法国历史致敬的影片,这部影片以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埃尔朗热在1965年出版的路易十四传记为脚本,该部电影也成为他电影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之后,他把历史影片当作*民教育的方式,帮助民众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

  美国批评家海登怀特主张“影视史学,即“用视觉形象和影视化的话语表达的`历史以及我们对它的思考是对“史学(historiography)的补充。

  [1]罗塞里尼认为“电影应当成为写作历史的手段之一,或许,它比其他的手段更有价值。

  [4]222与文本写作不同,流畅的叙事方式和对视觉的刺激,能够产生一种“事实效应,尽管影像史学在学术界,就方法论、范式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已经获得了成功的先例,并且在该领域已经愈发成熟,此外一些职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制作历史影片,多数导演和制片人,他们本人都会有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教育背景,并且会请到专业的历史顾问。

  文本和影像是传统史学和新文化史叙事方式的产物,虽然对于两者的如何使用依然存在着分歧,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者必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教育叙事

  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叙事才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从此“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释。

  从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历史角度看,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系列研究成果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诞生。

  [5]虽然在教育界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领域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叙事较少且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

  2001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出版了《*教育:研究和评论》(目前已有13辑),其中在第2辑刊载了耿娟娟的《教育信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研究》、黄向阳的《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校长的笔记》,以及在第3辑中刘云杉的《帝*力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加拿大学者许美德的《现代*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此外,刘良华教授曾专门建立了教育叙事的网站,主要搜集了中小学老师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内容。

  遗憾的是职业教育界尚未形成丰富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叙事的论文很少,对文本处理仅限于经验层面的描述,这里所说的经验层面的描述,指的是“教育叙事的类型。

  教育领域中的叙事研究类型,共分两类:分析别人的故事和分析自己的故事,叙事材料大多数来源访谈、观察、日记等形式。

  新文化史中注重对“微观研究,教育叙事应深入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以获得对文本的解释。

  遗憾的是,一方面,由于叙事材料的有限性和视角的局限性,没有对叙事材料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也并没有进行对辅助材料进行详细考证,更没有以*凡人物的叙事故事反映出时代特征、人物性格、生活集体风貌等,即让叙事成为“宏观和“微观的桥梁。

  (二)教育叙事风格单一,不追求修辞

  除追求艺术效果的教育自传体小说之外,根据可查到的资料来看,会以学术语言来展示,会穿插着对教育现象的理论分析,以“教育现象或教育故事的叙述———教学或教育理论展现,语言并未得到重视,直接后果是教育叙事风格单一。

  体现在:(1)叙述故事多以描述在教育活动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主,采用*铺直叙的方式,将故事讲完整即可,这便导致读者可能会丧失对论文的阅读兴趣。

  (2)“修辞问题,叙事的修辞之中应蕴含着一种意识形态,“修辞者通过‘讲故事’来诉诸某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迫使’听众接受修辞者的主张,[6]但教育叙事尚未做到。

  综合来看,教育叙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才是一个教育故事,没有故事便没有发生在活动中的教育,因此,丰富教育叙事的故事情节,加强叙事风格的美学,是教育叙事所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教育叙事方式单调,影像学尚未被教育学术界广泛认可

  从现有的资料看,教育叙事借助于文本来呈现,以公开发表的论文、教育传记为主,而鲜有教育影像。而在影像学中涉及到教育,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艺术学。

  “从学科角度来讲,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纪录片领域和问题,从影像的角度研究*教育问题的著作和论文暂时缺席。

  一些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在外延徘徊,没有切入*教育的正题和核心问题。

  [7]利用文本处理的手段,是大多数教育研究者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时候,所采取的叙事方式,殊不知利用影像、声音,会更加丰富其研究。

  美国著名制片人罗伯特加德纳认为,纪录片能够提供“直接的和不容置疑的一类证据,是瞬间捕捉到的事实,不会因为看法、记忆或者语义解释上的错误而导致歪曲。

  [4]215利用影像的表达方式,能够真实展现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活动所有的细节活动,恰恰都是围绕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关键问题展开。

  (四)教育叙事尚未在职业教育领域形成丰富的研究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但在职业教育境领域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

  “当叙事研究被引入教育理论领域,教育叙事研究本身已经不同于哲学、文学和宗教的方式,而更倾向于以一种实践的方式接近教育活动本身,并符合教育这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身。

  [8]职业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依然可以做教育叙事的研究,因为教育是围绕人的活动,只要有人便会有故事。

  教育叙事能够提供对经验的描述,进而对个人行为的理解和诠释。

  若要达到该研究目的,必须要进行教育叙事的研究才可以。

  而在如今在该领域存在着空缺,因此,为弥补缺失,提高对该领域对教育叙事的研究刻不容缓。

  三、启示

  (一)丰富叙事材料,重视多元的故事和利用“碎片

  研究者在进行教育叙事的时候,应通过故事和“碎片来丰富教育叙事的材料,不能仅依靠文本、日记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故事和“碎片是针对新文化史而言。

  教育叙事围绕着个人来讲故事,叙事材料来源于个人,研究者应该要考证故事的真伪,尤其是发生在个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事件,这便是“证人和“证词。

  研究者应该倾听多种声音,辨别事件真伪,以客观的态度叙述出事件的始末。

  而重要的旁观者,是一个“证人的身份,他见证个人故事的发生和结束,而“碎片材料,作为叙事材料的辅佐性材料,更是一种“证词,在某种意义上,会丰富个人故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比如照片、报纸报道、电视录像等,都可以作为叙事材料。

  “证人和“证词围绕着个人来展开,但又不完全是个人的故事,它是新的叙事材料,研究者应该充分利用新的叙事材料,将教育叙事的故事写得更加真实和富有新意。

  (二)挑战传统教育叙事的风格,注重“深描和修辞

  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尤其是文学的影响,教育学应借鉴史学叙事风格的成功转型,表现在文本处理和文本叙述中。

  首先,从文本分析到文本加工,注重文本的“深描(ThickDescription)。

  教育叙事应从简单叙事走向文本加工,研究者在完整把握故事的前提下,阐述自己对文本背后的人物性格、社会组织、地域文化等,以提供合理的解释,具备整体驾驭文本的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重视“深描的作用,“深入到行为的表层之下去寻找积累的推论和暗示的层次,以及意义的等级结构。

  [9]其次,注重“修辞,增添文本的美学性。

  新文化史的学者注重对文本的修辞,在写故事的基础之上,注重语言的美学价值。

  教育叙事应当重视叙事风格,因此便要求研究者有较高的文字功底,打破学科视角和限制,积极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的成果。

  (三)多元教育叙事方式,增加教育影像

  新文化史在影像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就,也给教育者非常好的启发,即可以利用教育影像作为叙事的方式。

  通过教育影像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改变传统叙事中文本叙事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

  教育者拍摄教育影像已有先例,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米歇尔福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虽然他的研究对象是已逝去的法国思想家福柯,但是汪民安收集了福柯生前大量的视频访谈,可以说综合利用“碎片和影像学,才有了这部实验性的哲学纪录片。

  从汪民安教授所拍摄的经历来看,研究者应当注重对*时材料的“碎片化收集,只有丰富的材料做支撑的时候,才能将叙事材料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此外,研究者应该还要掌握拍摄教育影像和教育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比如把握空间坐标、时间排序、镜头运用等基本拍摄技巧。

  而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研究者本人进行拍摄,无论在取材方面,还是拍摄效果方面,研究者本人最清楚过程和效果。

  其二,是研究者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拍摄,也意味着需要研究者和导演、制片人进行反复的探讨,以达到最终目的。

  第一种方式,在新文化史中已经有先例,在其他领域也有成功的影像作品,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哲学领域已迈出了脚步。

  而第二种方法,看似容易,却也给研究者提出其他的要求,比如和导演的沟通能力、临时处理危机事务的能力等。

  (四)重视教育叙事,形成职业教育自身的叙事研究

  职业教育领域应该逐渐形成自身的叙事研究,才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成绩。

  具体包括:(1)一流大学中的教授。

  以教授来带动,会形成一支非常强大师资队伍,就在根本上保证了学术质量。

  专业的师资力量,有着强大的学术能力作为支撑,或许会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弥补该领域的学术缺口。

  (2)致力于研究教育叙事的学者。

  对于已经在教育叙事取得成功的学者,应该放宽研究视角,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校中的教师、

  学生是良好的叙事对象,他们的教育故事丰富多彩,职业“教育行动者接触,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将他们的实践话语揭示出来,担当起教育实践的‘阐述者’。

  [10]总之,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丰富的叙事研究,积极吸取新文化史在叙事方面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无论在叙事材料、叙事风格,还是叙事方式方面。

  一方面,只有丰富教育叙事研究,才会弥补该领域的缺口。

  另一方面,借鉴新文化史所取得成功,才能让职业教育的叙事研究走得顺利。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4)

——职业教育与就业协议 (菁华4篇)

职业教育与就业协议1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学生)  
  双方经协商,就以下问题达成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修业期间,甲方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法规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2.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科学地对学生实施考核、技能鉴定,实事求是地确定其修业情况、职业技能等级及思想品德表现。
  3.按期向乙方收取学费、住宿费;代收代付学生学习生活用品、技能鉴定所需费用(据实结算、多退少补)。
  4.按照省教育厅有关就业政策,认真做好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安排及毕业后的就业安置,维护乙方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合法权益。
  5.因甲方过错不能按时推荐乙方就业,甲方负责乙方上岗前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费。(期限_________年)
  6.为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健全人格、正常完成学业,甲方规定:
  (1)对全部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毕业生优先安排就业;
  (2)对因部分成绩不合格,未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将视情况暂缓安排就业或安排就业但需经补考获得毕业资格后享受相应待遇;
  (3)对思想品德差,因**而受到纪律处分的,并在毕业前尚未撤销处分的学生,不安排就业。
  (4)对未交清所规定费用的学生,必须待交清费用后(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再准予毕业,之后安排就业。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在修业期间必须遵纪守法,服从学校管理,努力学习、认真实习,力争取得毕业证书。
  2.按照规定,按期向学校缴纳应缴费用。
  3.乙方家长应努力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
  4.乙方上岗就业试用期间,应努力钻研技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服从管理。若因个人原因被单位退回,甲方视情况最多再给一次就业安排机会;乙方试用结束,经录用单位考核转正后,若因个人**和个人辞职等原因被解雇,甲方不再负责安排就业;若因录用单位生产减员,甲方可再次负责安排就业(有效期_________年,推荐次数为_________次)。
  5.若甲方未能履行协议所规定的内容,乙方有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诉的权利。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本协议自签字后生效,双方均须严格遵守。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职业教育与就业协议2

职业教育与就业协议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学生)

双方经协商,就以下问题达成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修业期间,甲方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法规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2.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科学地对学生实施考核、技能鉴定,实事求是地确定其修业情况、职业技能等级及思想品德表现。

3.按期向乙方收取学费、住宿费;代收代付学生学习生活用品、技能鉴定所需费用(据实结算、多退少补)。

4.按照省教育厅有关就业政策,认真做好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安排及毕业后的就业安置,维护乙方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合法权益。

5.因甲方过错不能按时推荐乙方就业,甲方负责乙方上岗前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费。(期限_________年)

6.为促进学生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健全人格、正常完成学业,甲方规定:

(1)对全部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毕业生优先安排就业;

(2)对因部分成绩不合格,未按时获得毕业证书,将视情况暂缓安排就业或安排就业但需经补考获得毕业资格后享受相应待遇;

(3)对思想品德差,因违纪而受到纪律处分的,并在毕业前尚未撤销处分的学生,不安排就业。

(4)对未交清所规定费用的学生,必须待交清费用后(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再准予毕业,之后安排就业。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在修业期间必须遵纪守法,服从学校管理,努力学习、认真实习,力争取得毕业证书。

2.按照规定,按期向学校缴纳应缴费用。

3.乙方家长应努力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

4.乙方上岗就业试用期间,应努力钻研技术、遵纪守法、吃苦耐劳、服从管理。若因个人原因被单位退回,甲方视情况最多再给一次就业安排机会;乙方试用结束,经录用单位考核转正后,若因个人违纪和个人辞职等原因被解雇,甲方不再负责安排就业;若因录用单位生产减员,甲方可再次负责安排就业(有效期_________年,推荐次数为_________次)。

5.若甲方未能履行协议所规定的内容,乙方有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诉的权利。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本协议自签字后生效,双方均须严格遵守。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家长(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职业教育与就业协议3

甲方:_________乙方:_________经甲、乙双方协商,通过甲方学生与乙方双向选择,乙方初步面试考核合格,录用甲方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成绩合格者乙方录用安排就业。为了确保甲方学生顺利实习、就业和乙方各项工作正常进行,维护双方的权益,特签订如下协议,以资信守。一、实习(就业)学生专业及人数:_________。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实习地点:_________。三、实习主要内容:_________。四、甲乙双方的职责:(一)甲方的职责:1.甲方负责将乙方基本情况介绍给学生,经学生与其家长商议后自愿向学校提出实习与就业申请,甲方择优向乙方推荐。2.甲方将所推荐学生基本情况如实介绍给乙方,并组织甲方学生与乙方进行双向选择,协助乙方确定录用实习学生名单。3.甲方负责组织学生办清赴岗实习前的相关手续,办理学生档案移交、户口接转、毕业派遣等工作。4.甲方实习学生必须遵守乙方厂规和劳动纪律,服从乙方安排与管理,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对违反者,乙方有权批评教育和给予适当的处理,情节严重者可通知甲方中止其实习退回学校,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5.甲方学生在实习期间生病住院所发生的相关费用,按甲、乙双方有关规定处理。6.甲方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病及事故,乙方应积极组织救治。由于企业原因造成伤害的,乙方应给予必要的补偿,有争议时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由于本人原因造成伤害的,责任自己承担,甲乙方不承担任何费用和责任。(二)乙方的职责:1.乙方负责为甲方实习学生选配具有一定政治思想水*和业务素质的师傅,从政治思想、生产技术、熟悉岗位以及生活等方面关心教育学生完成实习任务。2.乙方负责为甲方实习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条件,对甲方实习学生与乙方职工一视同仁,不能歧视。3.乙方负责为甲方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负责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监护,保证不安排实习内容以外的危险工作。4.实习期间乙方要对甲方学生进行严格的思想、纪律和业务考核,实习结束后,将实习成绩书面通知甲方实习主管部门。5.对实习成绩合格的甲方学生,乙方要正式录用,并与甲方学生签订有关就业劳动合同并及时通知甲方就业主管部门;对成绩不合格者,乙方应向甲方及实习学生说明,并通知学生按规定时间返校另行实习择业。6.对甲方参加生产性实习的学生,乙方应向甲方实习学生支付一定的劳务实习费和生活补助,经协商为实习期_________元/月·人。对实习特别优秀的学生,乙方应提前按录用定级,按规定标准支付工资。五、其它事项:_________。六、违约责任:1.甲方违约要承担乙方劳务实习费和生活补助等经济损失,并缴纳违约金_________元/人,负全部违约责任。2.乙方违约要以协议期限按规定标准支付工资、劳务实习费和生活补助等,并按_________元/人予以就业补偿,负全部违约责任。七、本协议一式三份,甲方就业、实习主管部门各一份,乙方一份。八、本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到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中止。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传真:_________传真:_________邮编: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职业教育与就业协议4

为了切实保证“*/wh健康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推广项目”在我校实施,让社区进一步支持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让学校深入到社区之中。_______市_____中学与_____社区达成以下协议:

一、在学校生活中,社区主动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开展。

二、社区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

三、社区参与学校的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

四、社区参与学校的交通、法制、安全教育。

五、学校主动参加号召和组织的活动。

六、学校把健康知识带入社区并结合实际予以运用。

七、学校、社区共同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有关健康促进活动。

八、共创文明社区活动。 

 

_____社区(盖章)

_____中学(盖章)

社区负责人:学校负责人:

____年____月____日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5)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菁选2篇)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1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的含义和意义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职业教育的长期性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 黄炎培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使职业教育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中,小学重在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的打基础阶段,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业学校进行系统地职业训练,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黄炎培认为从广义而言,“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应有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地位。那种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偏系的教育的陈旧观念应根本打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按照现实国家的教育体制,一般公民是在接受普通国民教育后,或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才进入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者的。最近的一项专项问卷调查,以中学生,职教生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令人深思。

  1.明确职业的意义,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黄先生认为,职业本身不仅要求供需经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才能使事得人,使人得事,“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教育具有发展人类生活知能与培养服务精神的双重功能。“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根本性的认识和态度,他包括人们对专业职业根本性的认识,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等。这里“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应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物质精神“双丰收”。 当被问及进行职业决策时,在主要考虑的因素选项中,选经济收入的占79.8%,选升职机会的占7.2%,选事业发展的占6.0%,选工作地区单位名气的占7.0%。这其中,经济收入、晋升机会、单位名气的占到了94%,对名利的追逐可见一斑。

  从敬业乐业意识方面,当被问及从事现职业的感觉时,选压力比较大但不快乐的占68%,选很快乐没有什么压力的占9%,选有压力但很快乐的占15%,选其他的占8%。不难想象只有压力而没有快乐的从业者会有“乐业”的想法,既然此间长期得不到乐趣,又还没过多感受生活的压力,跳槽变成为常见的一件事。

  2.关于职业教育的起止期的问题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之重要性今日为更多的人士为之大声疾呼,如何使*由“*制造”向“*创造”转变,重温黄炎培先生的教诲意义不可低估。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他强调“离社会无教育”,主张施行何种教育,必先考察何种社会。他认为社会化的办学方针应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如下。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造就适合社会职业生活的各行业人才;

  (3)办学过程的社会化——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标准的制订,无不建立在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

  (4)办学方式的社会化——充分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学。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考指挥棒还是使人趋之若鹜,进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办学机制方面来看,公立学校占据着众多资源但机制转换慢,特别是缺乏既会说又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职业教育的水*不高,国家投入不足则是另一个问题。动员社会力量办学是一个方向,但教育效益显现的长期性和滞后性决定了国家必须成为教育投入的主角。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2

  2020年12月5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同济大学、海南省教育厅主办,海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办公室、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学术会议在海口市召开。来自各级*主管部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大型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黄炎培教育思想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认为,一百年前,以黄炎培先生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先驱开启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序幕。他很早就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鲜明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并在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化、科学化、*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他提出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谋个性之发展”等职业教育原则,在当下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的许多不确定性,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将承担全新使命、迎来发展良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形态正在优化重构,新模式新业态更是不断涌现,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前职业教育所处的时空条件,系统总结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借鉴各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分析把握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大势,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提出具有*特色的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方法和实施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国际视野、目标导向、顶层设计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综合处副处长柳朴方认为,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超越百年依然熠熠生辉,不止于教育思想之高度,更包含了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在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牢牢抓住三点:一是学最新精神,深刻领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职业教育的'五句话,抢抓有利时机推动职业教育走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二是建类型体系,以类型教育的思想破冰引领实践突破与制度创新,通过法律修订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本科层次上的突破提供支撑;三是推进综合改革,用系统思维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加强职业教育的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全面塑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优势。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韩传峰指出,当前技术创新与产业革命正在以我们不可想象的变化催生职业新形态。破解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不够、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办学理念与模式陈旧等阶段性发展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理念创新,正确处理改革的复杂性与现实的紧迫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从打造良好政策环境、制订先进标准体系、促进普职沟通顺畅等方面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三是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和集团化办学改革,引导企业通过主办、参办、协办等形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四是创新机制手段,推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育训结合、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有机衔接。

  适应时代需求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全新体系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认为,黄炎培先生从职业教育的对象、要旨、目的、方针、方法及职业道德等六个方面奠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因。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具备规模优势,但是存在质量瓶颈。我们亟需从技术赋能增值、标准提质培优、赛证引领发展、科研促进创新、文化内涵发展五个方面强基固本,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要从学历社会走向技能社会,需进一步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教育,提升全民技能核心素养,突出重点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方式,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引领,构建“基础在学校、高端在企业、普及在社会”并且三方有机衔接的技能体系,支撑技能强国建设。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认为,我国要走制造业立国、实体经济强国的发展道路,必须实现从低技能社会迈向高技能社会的转变。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但也面临着理念滞后、制度缺位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职业院校基于“世界工厂”的教育理念,已无法适应智能时代的新格局、新要求;二是“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面临着中职基础地位受到挑战、职业本科与应用本科关系不清、普职沟通不畅等问题。亟待构建一个内涵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健全、沟通更加灵活、办学更具活力、交流更加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发展能力,把职业教育办成以职业促进人格发展的生涯教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产业规律也是职业教育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和震对产教融合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产教融合既是产业规律也是教育规律,职场既是实践场所也是学习场所。按照马克思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人类的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劳动模仿、古典学徒制、职业学校制再到校企合作的模式变迁。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教育“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社会化职教思想与莱夫、温格的情景学习理论异曲同工,他们共同揭示了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依存、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转换、外显知识与内显知识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质。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才能解决好技能天然依附于个人的弱迁移性问题。

  京东物流集团产教融合事业部总经理赵志刚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就校企合作提出建议。他说,受人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以智能技术实现降本增效的全新物流科技新生态正在形成。这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由*、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创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生态工程。*应着重政策引领,促进校企资源合理配置;行业应建立人才标准,推动跨行业的企业合作与校企资源共享;企业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面向学校开放实践场景,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共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应对标企业人才新需求,与企业一道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放校园引入企业真实业态,以制度变革激励教师融入校企合作。

  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理事长周建松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先天有不足、后天有缺陷、自身不争气、外部不给力等诸多问题,其中既有社会认识偏差原因,也有自身在制度建设、质量水*、办学投入等方面的不足。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应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类型、规模、评价等宏观方略上着力,也要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国际合作等微观层面上用功。以自信、自强、自觉、自立的气魄,从我做起,沿着类型特色的道路坚定走下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文化支撑。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王飞介绍了近年来海南职业教育的主要进展。目前,海南正在全力推动自由贸易港建设,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打造新时代*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进程中,海南拥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包括允许境外职业院校在海南独立办学、建设国际教育创新岛等。海南将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上加强统筹谋划,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等举措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水*。

  努力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理论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赵伟认为,党的*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规模全球之最,*特色职业教育理论日臻完善。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比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双师型师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等重要认识,也在职业教育系统化课程开发、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规模等方面取得若干理论共识。我国职业教育理论要与职业教育实践相携而行、不断发展完善。希望越来越多的职教同仁共同关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理论。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6)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阅读答案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阅读答案1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的两个儿子*、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 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E.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5分)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2)(6分)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④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3)(6分)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

  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③淡泊名利。北洋*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

  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职业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7)

——职业教育工作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工作调查报告1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玉金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部分成员于6月份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听取了市*专题工作汇报,研究了市劳动局、市财政局的书面汇报,深入到市区及阿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召开了有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县(市)及部分企业及职业教育负责人的座谈会,发出并收回覆盖八区十一县(市)的调查问卷60份,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116个,其中中等专业90个;高等专业26个。

  (二)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几年来,市*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XX年—XX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27414万元,XX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8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道里区在XX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0*方米的教学楼;道外区第一职高XX年建设一座5000*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南岗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3万5千*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香坊区将郊区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xx大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从XX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哈尔滨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二、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调查表明,有95.2%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心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是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20多个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县、市)级部门,也有省级部门。由于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牟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三、几点建议

  今后几年是我市职业教育面对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迫切需要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高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农村职教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xx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大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有500多万,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大市。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服务,发展城市职业教育方面,*已经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在抓好城市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把快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上日程。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每年培训农村劳动人员20万人次以上,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和新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每年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在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业中心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办好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中学,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幅射点,以村和农户为幅射面,以信息网络服务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在农村中学从初一或初二起就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辍学生返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相互促进,使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增加为“三农”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全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624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