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03-16 02:28:01 点击: 来源:yutu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3、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目前对于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二期课改的语文新教材中相当重视语文作业的内容,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还加强了感悟、积累、实践,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学生的生活。此外,近几年的好多语文教学类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关于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的文章。这些都为本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2、国外方面:对于学生作业的设计,国外的教学家们早已摈弃了课本的约束,课文的限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的作业,通过教师自己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事相互合作来完成某一专题研究,这也为本课题进行课题实验开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能初步总结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教学策略、操作方法,以达到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优化语文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为设计出源自于师生双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

  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量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合。在作业设计中,把语文学习与学习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评判。使作业的评判做到过程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师生都是作业评判的主题,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步骤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拟定测查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表,以及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观察表和评分标准。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阶段:通过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学生作业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中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丰富作业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作业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作业设计,研究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有效作业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

  小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和教师问卷表

  2、实施阶段:

  各阶段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跟踪表

  3、总结阶段: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编撰研究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4、最终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研究案例汇编、研究论文。

  七、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相关课题在不同的学校也曾研究过,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题申请人及参与者都是小学一线教师,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和能力。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为研究者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文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务处、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合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

  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

  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

  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

  b. 写好研究报告。

  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图1 课题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合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b. 写好研究报告。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合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b. 写好研究报告。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扩展1)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 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探索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对象

  低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当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

  2、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课内──训练朗读

  A、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

  B、利用插图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有着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易于观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适时的运用插图配合朗读,会事半功倍。既对学生进行了图文结合的训练,为以后看图写话也打下了基础,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C、配上音乐进行朗读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应配一些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反复的配乐朗读、吟诵之中,达到了积累语言、训练朗读节奏、培养语感的目的。

  D、生动传神表演朗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话故事中……

  (2)课外──拓展朗读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

  (3)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

  3、对促进朗读的相关元素的研究

  朗读教学与文本、生活、正确把握文本基调等方面息息相关,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朗读。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二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例、案例等资料,阶段性总结 .

  3、整理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彭小英(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行课前预习,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能力,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4)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时候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 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因此 “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 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会有一些学习 “暂时落后” 的孩子, 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3、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预期成果

  1、论文,课件。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各位领导、专家、同行们:

  经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领导小组审批,教师进修学校确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项目,被确立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下面仅就开题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立项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的能力。今天的小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向吉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拓展性阅读教学”立项的申请。经过课题规划领导小组的论证研究,于20xx年4月20日正式批准为吉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第二批规划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们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条件

  1、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了吉林省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而且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提前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同时开设了微机课,为学生拓展性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配有电脑,为学生的拓展性阅读提供了便利。

  3、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xx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两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吉林省科研型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4、课题组一定会紧紧依靠顾问组,形成合力,协作研究,攻关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

  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创造条件为实验教师提供各种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强信心,提高素质。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各位领导,老师们,基于上述各种情况,我们有信心,在我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在珲春市一小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在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及家长们的共同努力下,本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二0XX年二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一、 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探索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对象

  低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当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

  2、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课内──训练朗读

  A、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

  B、利用插图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有着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易于观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适时的运用插图配合朗读,会事半功倍。既对学生进行了图文结合的训练,为以后看图写话也打下了基础,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C、配上音乐进行朗读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应配一些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反复的配乐朗读、吟诵之中,达到了积累语言、训练朗读节奏、培养语感的目的。

  D、生动传神表演朗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话故事中……

  (2)课外──拓展朗读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

  (3)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

  3、对促进朗读的相关元素的研究

  朗读教学与文本、生活、正确把握文本基调等方面息息相关,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朗读。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二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例、案例等资料,阶段性总结 .

  3、整理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彭小英(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 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因此 “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 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 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会有一些学习 “暂时落后” 的孩子, 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3、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预期成果

  1、论文,课件。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图1 课题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扩展2)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篇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

  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和效益。

  2、搭建教研*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等;

  (3)口头、听力作业;

  (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扩展3)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篇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预期目标:

  1、在绘本阅读和绘本写话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他们喜欢讲故事的好习惯,有兴趣参与绘本的阅读和写作。

  2、在习作启蒙教育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对写话有信心,养成他们积极想象、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并以此为乐。

  3、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老师从此课题研究内容为立足点,以全新的角度审视教学中的问题,寻求学生发展的契机,提升作文课堂的情趣。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编排好绘本教材,把作文教学系统化,充满情趣。

  ⑴我们借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突破性地对绘本作文教学进行阶段性的目标设定。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主题,选择编排有代表性的绘本教材,力求作文课堂的情趣。

  2、解读好绘本,让孩子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让孩子的作文妙趣横生。

  ⑴利用绘本富有吸引力的画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⑵利用绘本独特的预留空间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⑶利用绘本中精彩语言,在作文中进行迁移,对学生进行作文鉴赏能力的训练,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

  3、绘本再建构,让编写故事成为一种享受,让孩子感受无穷乐趣。

  ⑴将绘本的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延伸,让学生去体验、发现、表达自我的生活,从而达到从绘本走向生活。

  ⑵训练学生抓住故事的脉络,将故事连贯串通,对画面文字进行艺术的“补白”,让绘本中的角色对话、心理刻画、动作语言灵动起来,训练学生细节描写能力。

  ⑶拓宽孩子写作的思路,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诉诸于笔端,让写作真正作为孩子的无穷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绘本作文教学的独创理论是“隐形”理论和“显形”理论,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发展起来的两大理论支柱。绘本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脑科学等,但是只有这些理论还不能适应绘本作文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创立别具一格的新理论,而且盘活这些新理论必须具备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1)隐形理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师在绘本作文教学时,掌握了各种课型的特征,学会设计教学程序,在什么时候揭示作文题意,让学生顺理成章从心底里接受作文。教师实行教学模式与变式相结合,学生不容易猜到下一个步骤要干什么,有新鲜感与隐秘感。教学方法灵活自如,运用迁移原理、隐形转化,探讨新教法,灵活使用新教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

  (2)显形理论——推进绘本作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学生形象思维、形象记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使用绘本所产生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刺激,易于在小学生大脑皮层上留下深深的记忆痕迹。根据心理实验,儿童靠视觉只能记住25%,单靠听觉仅能记住15%,如果是把两者结合起来,那么记忆效果就能达到65%。因此,运用视觉形象与语言形象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本课题研究将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为有关儿童经典绘本阅读策略、儿童写作的心理过程、儿童写作能力评价、写作对儿童生命成长的意义等文献资料。

  2、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具体的了解目前教师绘本写作教学、儿童写作中的矛盾、困惑及忧虑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及境遇,以便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更能直抵学生绘本写作发展的实际。

  3、行动研究法:将写作经典绘本写作的实践与研究结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绘本写作的实践品质。

  4、个案法:注意研究儿童个体进行经典绘本写作的发展现状,运用典型解剖的方法,抽取其中的经验与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习理论,制定

  ⑴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教育理论、教师自己先阅读大量的绘本,可以阅读彭懿写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⑵进行低年段学生绘本阅读与四趣作文情况的调查。对低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利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把调查进行归类,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低年级学生绘本阅读现状产生的原因,制定出自己的研究策略。

  ⑶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低年段学生“绘本赏读与四趣作文训练”的策略,在低年级进行实验。在制定策略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状,结合低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推荐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绘本、创造宽松的阅读环境、表演阅读、利用榜样的作用促进阅读、亲子阅读以及鼓励学生自创绘本等一系列多元化、多方面的活动让孩子“赏读”,培养学生的情趣。

  2、借鉴移植,抓好试点

  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全面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观摩听课、座谈,举办有关教师读书会,把各自的交流分享,把成功的课例移植借鉴过来。

  ⑴将绘本阅读教学引进课堂,引进作文教学之中。探讨绘本赏读与作文方法,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让孩子由绘本爱上阅读,由绘本真正爱上作文。

  ⑵每周利用一节课,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绘本阅读与四趣作文训练的指导。根据绘本赏读与作文训练研究的情况,将制定的策略更加细化。

  ⑶了解分析低年级学生在绘本阅读与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选择、推荐适合低中年级学生阅读的绘本;收集、整理、学习相关的“绘本教学”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⑷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师,深入其课堂,观察与记录他们在绘本指导方面的过程、方法、经验,并作深入分析、思考和总结,探索有效评价的规律。

  3、研讨交流,总结观摩。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定期召开课题实验观摩研讨会,交流、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1]及时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使过程性资料转变为文本资料,增强研究的可视度,为推广研究成果提供可靠保障。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同事携手,与名师合作,把这个课题研究的*台做大、做深、做好、做出品牌。

  [2]进一步加强指导绘本阅读与写作的指导,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示范引领为导向,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努力提高探究绘本阅读与激趣作文的新途径、新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首先同行相助,是这个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一些科研的内容,需要其他语文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我分别在中低年级选定了几位教师来进行课堂绘本的共同研究实验。他们都是我们学校中语文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也有强烈的课改欲望和吃苦钻研精神。积攒教育智慧,集思广益,共同探索,这为课题的研究拓宽了天地。

  其次,专家引领。希望本课题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并能有机会能得到区里的教科室张弘老师的指导,向她多请教,多学习,争取在理论构建上,在实践的层面上,求得帮助和支持。

  研究成果

  (一)预期成果:

  1、教师素质有所突破:通过实验,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绘本阅读作文的指导,教师更能蹲下来看学生,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课程开发能力显著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很大增强。撰写相关的教学随笔、课例、课型心得、论文。

  2、学生素养有所突破:对阅读充满兴趣,想象力、表达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不但没有害怕写作文,课堂导课时有情趣,课堂教学内容有妙趣,作文表达有乐趣,习作延展有兴趣,写话水*有很大提高。

  (二)最终研究成果:

  教师的结题报告、有关绘本的小学低段激趣论文。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 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第二、深入课堂,揣摩一线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的成功之处与不尽合理的细节,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课堂实践,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同一篇目的课堂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第四、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教学导入设计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第五、重新深入课堂,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其成败得失。

  第六、以课后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研究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第二、阅读相关书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第四、鼓励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语文因素,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第五、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

  1. 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出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课题导入。

  2.及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导入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学中。

  3. 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总结。

  4. 及时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5. 及时补充纠正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2. 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2)20xx年03月,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最后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上的升华提炼而成的。是形象化的优美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的唤醒学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 、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 。

  五、 小组成员及分工

  徐萍: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袁宝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李应斗: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蒋玉洁:负责运用教具导入法、 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张美玲:负责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郁会涛:负责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唐弟敏: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初中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 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第二、深入课堂,揣摩一线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的成功之处与不尽合理的细节,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课堂实践,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同一篇目的课堂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第四、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教学导入设计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第五、重新深入课堂,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其成败得失。

  第六、以课后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研究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第二、阅读相关书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第四、鼓励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语文因素,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第五、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

  1. 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出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课题导入。

  2.及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导入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学中。

  3. 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总结。

  4. 及时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5. 及时补充纠正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2. 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2)2014年03月,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最后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上的升华提炼而成的。是形象化的优美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的唤醒学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 、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 。

  五、 小组成员及分工

  徐萍: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袁宝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李应斗: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蒋玉洁:负责运用教具导入法、 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张美玲:负责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郁会涛:负责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唐弟敏: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扩展4)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菁选3篇)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让教师学会放手,以学生的学路来设计和实现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学习。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业成绩,更有可持续学习发展的本领学会学习。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构建新的教师角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2、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式、任务型、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从学情出发,以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能力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研究进程安排:

  20xx年2月至3月:提出课题,并进行可行性认证。

  20xx年4月至20xx年1月: ①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收集各类原始材料。 ② 提出具体措施,开展有效研究,整理典型案例。

  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结合上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开展反思活动,改进实验方法,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继续开展的课题研究,同时,收集好实验数据和素材,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初二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篇二: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提出有待解决和重视的现实问题,论述本研究的价值或重要性)

  一、 研究背景

  初二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二、研究意义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精辟概括了幼儿园三年的学习发展状态。作为初一到初三的过渡期,学生的成绩是在初二开始拉开距离的。从摸索的初一阶段进入到初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后,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以为初二是幼儿园三年里最轻松的一年,可以更多的丰富课外生活和发展兴趣了。心理上的盲目松懈,导致学生学习失去方向性和方法性,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幼儿园二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尤为明显。同时它还波及和影响其他一些学科的两极分化,使一批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起始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学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因而继续保持优异成绩,进入良性学习循环。而有些同学随着难度的加深及兴趣的减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努力,因此学习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优等生的越学越好,及学困生的越来越差,便形成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就是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xx年度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20xx。9):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杨艳玲,李莎为负责,曹珍珍、李海智、杜静、王俊彪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xx。9——20xx。10):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参加教研室小课题统一培训,学习《西安市小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xx。10。20xx。4):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1。调查研究:采用谈话和问卷等方法,弄清两极分化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负责人:李莎

  2。行动研究:用最新的理论,针对我校存在的实际情况,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负责人:李海智 王俊彪

  3。经验总结:边操作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课题结束。 在此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负责人:杜静 曹珍珍 杨艳玲

  第四阶段(20xx。4—20xx。5):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由杨艳玲负责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发到微博里,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时总结对策,使学困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目标。

  ⑴ 阶段成果: 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如两极分化的成因、学困生的转化、防止两极分化对策等)的初步认识,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等。

  ⑵ 最终成果:收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最终成果,形成论文等材料。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知识的交融渗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学方式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促其快速成长的*台;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教师担负起脊梁的中坚作用,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水*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课题的开题报告。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内容,既没有给出探究的方法,也没有给出探究的结论,我们的教学该怎么办才好?这种提问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需要学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个体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实施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

  本课题的幼儿园科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刘志伟老师在20xx年(第35卷)第5期《科学教学》中发表的论文《幼儿园科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中介绍的幼儿园科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学习、巩固拓展—创新发展,开题报告《课题的开题报告》。

  二、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组织引领我校全体科学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拟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幼儿园科学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科学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2、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联系;

  3、通过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促进幼儿园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4个:

  1、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2、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来优化新教学模式;

  3、科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4、研究如何检测科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用于研究幼儿园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调查研究法:用于研究幼儿园科学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行动研究法:用于研究在科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与阶段(含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课题准备论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课题组导师审定、指导、论证;课题组研究小组的成立;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本阶段要组织和引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的指导下,紧密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本阶段要对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发表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如果我们的课题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可以期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可能会取得如下几方面的预期成果:

  1、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报告、论文;

  2、幼儿园科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

  3、在研究该课题中的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XX

  组员:XXX XXX XXX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扩展5)

——教育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菁选2篇)

教育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1年3月至2003年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着:《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xx年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20xx年6月——20xx年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xx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xx年9月——20xx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20xx年9月——20xx年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20xx年9月——20xx年12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在信息技术、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20xx年12月——20xx年1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

  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研究组:组长:

  第二研究组:组长:

  第三研究组:组长:

  第四研究组:组长:组员:

  档案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教育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课题名称:利用日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背景:

  现在的小学生尽管读了很多课外书,可提起写作总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写的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毫无新意,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俗话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写作素材,学生只要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日记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

  2、 意义

  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美丽的自然风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日记就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这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小空间,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日记里,总会体现出学生新奇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我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笔记录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日记只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关于日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的作用的研究”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描写,收集写作素材,能对生活有切身的情感体验。姚雪垠先生曾经说过:“记日记,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益于知识修养品格修养。”同时,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不再为写作文而发愁,让他们爱上写作。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xx年5月~~9月)

  确定课题,立项,确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9月~~12月)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日记是对生活的记录,“用我手写我心”是我对学生写日记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哪怕只是一两句话。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室外活动、社会活动和读书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记源头,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指导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学生在三年级刚刚写日记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写什么,我就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从家里的事、班级里的事、学校里的事写起,选择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用一两句话写出来,慢慢地,学生就知道如何选材。长此以往,学生积累的素材就多了。掌握了方法,学生写起日记来就得心应手了。

  3、 多鼓励,多表扬,为学生的写作创设*台

  写好日记,贵在坚持。如何让学生能把写日记坚持下来,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每节语文课上都有五分钟的“美文朗诵”,让优秀日记的作者朗读给大家听;把优秀习作收集在我的博客空间里;推荐优秀习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等等。如此的鼓励表扬,大大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现在上了六年级还在坚持写日记,写作水*也有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小结阶段(20xx年1月~~2月)

  整理实施阶段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案、反思、学生日记、作文等。

  第四阶段:提升研究阶段(20xx年2月~~5月)

  继续用实施阶段的做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整理相关资料等。

  第五阶段:结题(20xx年5月)

  完成结题报告,整理资料袋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 主件:结题报告

  2、 附件:

  (1) 学生优秀日记,在博文中出现。

  (2) 学生优秀作文,在博文中出现。

  (3) 调查问卷等。

  (4) 研究随笔,教学反思等,发博文。

  (5) 相关的一些图片、文字等。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篇(扩展6)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方面,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了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实践方面美国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我成长”。

  我国心理学界有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期不少专家从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由*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的,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实践方面,北京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调查研究、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研究,山东潍坊市探索了网络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研究等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看,在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密切结合我校寄宿制办学实际,通过个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体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6万册图书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光盘资料,还有时效性较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研究的展开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我们课题组拟推荐筛选专题学习材料,供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习、研究氛围浓厚。参研12位教师中有五位小学高级教师,两位为市教坛新星,4位参加全国十一五或相关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研后劲足。班级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与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与课题实施内容相关的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问答,更进一步地、全面地了解学生习惯的现有发展水*。

  2、个案研究法。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记录,思考研究,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4、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等。

  坚持课题的理论研究、课题的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三结合的研究办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广大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队会课堂为主渠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课题研究组织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本课题由我校一批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

  1.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张敬邻(淮北市教科所课题主任)

  张德华(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峰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军(淮北市教研室)

  2.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组长:盛 波  国家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课题负责人,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区级学科带头人。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教育有较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学习、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魏雪雁  全国十一五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整合专项课题主要成员兼执笔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课题报告等获国家级奖项十余篇次,并部分发表;获省级奖项8篇次。从事小语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教坛新星,校本培训指导教师。分工: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各项工作。收集材料,撰写报告并上传。

  主要成员:

  欧阳丽颖,淮北市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夏丽娟,青年骨干教师,大队部辅导员。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整理归档。

  参研教师:孙丽、张培 、孟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整理,活动宣传。

  参研教师:杜淑华、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谢军、许小燕,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20**年3月——20**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二年。

  (一)、准备阶段:(20**年3月——20**年6月)

  做好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启动、课题分工、理论学习工作,培训参研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开题启动研究。

  研究呈现形式: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20**年9月——20**年7月)

  组织交流、研讨等活动。主要是理论实践研究,课题材料信息收集,课题研究论文,优秀班会课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并对典型案例加以积累分析。

  ①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坚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学习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班主任探索养成教育实施途径,精心设计上好班会课,及时总结实验体会,积累、整理好相关资料。

  ③每月一次专题研讨,与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交流体会。

  阶段成果呈现方式: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论文4、班队会及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结论 6、班级日志样本。

  (三)、总结评定、成果发布阶段:(20**年8月——20**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行为习惯研究经验论文,将成功班会课例刻录光盘,论文编辑成册,总结、发布和推广研究成果。20**年12月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估验收。

  成果呈现方式:结题报告、相关研究的论文集和其它相应的物化成果。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499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