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 小学教育的论文可以写啥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 小学教育的论文可以写啥

更新时间:2023-03-15 07:36:59 点击: 来源:yutu

小学教育的论文1

  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德育教学,要从观念上、行动上重视并搞好德育工作。

  一、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教条化。

  在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着教育内容教条化、书本化的缺陷。在一些学校里,德育教师简单地以德育课本为教学内容,照本宣科,读过了事,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再去拓展选择更多更好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由主课教师兼任,德育课上成了语文数学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保证不了。

  2.教学方法形式化。

  在不少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德育教育方法形式化的问题,即不注重实际收效,单纯注重形式,今天这样的活动,明天那样的活动,不强调活动的内容和目的,只看重活动的形式。这样做就是空摆花架子,对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二、如何搞好德育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搞好德育教学工作。

  1.正确分析目前德育教育环境的变化。

  学校是一片净土,学生走进来,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但当他在校门之外接触到了老师没有讲过的社会现象时,他就可能会迷失方向。帮助他们拨开云雾的就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生存的。

  正如我们每天所体会到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迈进使得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德育教学也要时刻注意社会环境的变化,结合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德育课的教学重点。我们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新出现的种种现象,不论的好的现象还是不良现象都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得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多变的社会里能明确是与非,能坚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如果我们脱离社会环境来搞德育教育,学生们就会对很多社会现象认识不清,甚至不能判断它们的对与错,这样的德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无疑是很失败的。

  2.德育教育内容要深入并细化。

  学生的品德修养不是每周几节的德育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天一天,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德育教育应该遵循养成教育的原则,不求急求快,而是从点点滴滴开始,从细节入手,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将德育内容分解开来,将它们渗透到学生每日的学习生活中,从“小”处着眼,告诉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使优秀的品德转化成良好的行动,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另外,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德育教学的重点就应该不同。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注意解决个性问题,真正做到差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素质。尤其是对一些比较调皮的爱惹事的学生,耐心而细致的德育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我们不能从心里忽视或鄙视那些所谓的“坏”学生,而是要相信,良好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好学生。

  3.注重方法的实效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德育教学的方法要紧密结合其内容进行,不能贪图形式上的漂亮而忽视其实际效果。

  德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法,比如课堂教学、德育基地教学、电化教学、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等等。在引导学生对事物明确认知时,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在强化学生某一项品德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德育基地,通过感性认识来加强学生的品质修养;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于电化教学的手段;而对于需要学生日常养成的部分,则可以与家庭教育协同进行。总之,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大大优化,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4.注重德育目标的长效性。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学生人格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在这一阶段完成。我们今天培养的品德将会伴随学生们的一生,将会为他们日后的做人做事打下品格修养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目标的长效性,万万不可有短视倾向、功利倾向。短视化的德育教学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误导,会混淆学生的是非观,会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相背离,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害无利。惟有长效性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显现出德育教学的价值来,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的长久健康发展。

  所以,在德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其教学。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真负责地对待日常教学工作,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眼光放得远一点,基础教学做得扎实一点,多想想学生的未来,这样的德育教学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学是很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尽心尽力去完成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分析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努力优化教学内容,妥善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论文2

  摘要:提高教学的质量,结合科学的教育手段,使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转化成预期的学习效果,来完成初始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的质量。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科学的教育手段极其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方面,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此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教学质量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对策

  一、当今中小学生的自身的认识分析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自身的价值,逐渐歪曲,而社会责任感也随之降低,从而对于外面的事物更加的喜爱,憧憬国外的生活。教师认为比较不错的学生或者比较优秀的学生,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而一些人则认为国外的教学质量比国内的好,将子女送往国外学习,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我国经济能否飞速发展。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使中小学生的活跃的思维能够拥有一个发展的*台,支持与鼓励中小学生,让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肯定。

  二、中小学生受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境方面:学生从小学步入初中,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的学生和自己多年的朋友、同学分开,在新的学校里面,见到的大多数都是陌生的面孔。而现今大多数的独生子女相对的都不善言谈,而在学习方面,交谈方面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一旦他们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数都是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或者自己自身慢慢放松的方式来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当前中小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环境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学习方面:从小学进入初中,课程也随之增加,学习任务也随之加重,在学校的时间延长,使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来不及做好准备,而就必须要接受新的内容,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做的马马虎虎,课间总是昏昏欲睡。这个时候大多数的学生就会出现厌学的状态,此时,教师就应该从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一个多元化的教育。

  (3)心理方面:小学生思想相对比较简单,不会有十分强烈的是非之分,但是从小学步入初中,学生对于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此时,学生的心理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的薄弱,而对于家长及教师的话语,出现了一些抵抗的心理。在这个时候,家长及教师不应该呵斥学生,应该引导学生成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有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对策探讨

  需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取决于很多的因素,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根基,而关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应从多个方面来体现。

  (1)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当今中小学生对于创新意识薄弱,无法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此时的学校应该分清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鼓舞学生活跃的把理论知识用在实践当中,让学生对于创新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2)采用激励的方法。首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还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而书本中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所以教育者应该利用书本当中的知识,从多个方面吸引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接受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喜欢程度,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课堂上面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来教学,让每个同学都能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团队之间也有更好的协作,最后由教师来告诉他们对于知识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学生对于事物会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个特点,用新颖的事物来融入到课本知识中。

  (3)对于学生能力的鼓励。每个年级,每个班中都会有优秀的学生存在,教师应该加强对于这些优秀学生的培养,给其他的同学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其他方面,例如文艺、体育等方面比较突出,教师应该完全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认识正确的自我,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来发掘他们的潜能,然而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以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而且教师应该在*时多鼓励学生,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应该把目光分散在所有人中,不能够只对于优秀的人才给予肯定,在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应该写下自己的评语,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制定目标,完成目标。没有计划,就不会有成功,而现今太多的中小学生都是没有计划的学习,听从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脚步,完成老师的计划。其实中小学生应在每个学期或者每个阶段做个有条理的学习计划,制定一个短期的目标,而且是自己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完成的目标,目标也必须要具体、明确,不能够模模糊糊。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学生应该仔细想想*时自己有哪些不足,而且制定的目标一定会和自己的不足有一定的联系。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应该有条有序的安排好合理的时间,应该做到自我监督,定期会自己做一个综合评价,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最终完成目标。

  四、对于中小学生的制定目标的作用

  在中小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目标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有的目标制定的太过长远,或者是不能够实现的,会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而制定目标有以下的作用。第一目标制定,必须足够全面,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合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第二中小学生必须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确定自己在所制定的目标中所处的位置。第三学生选择自己的目标时,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目标,在学生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清楚明白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第四制定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实现目标的期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变动自己所制定的计划,以实现所制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燕玲;《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J].新课程.2009(8)

  [2]赵建新;《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教育》[J].小学教育.2012(11)

  [3]林崇德、申继亮;《小学生心理与教育》[J].小学教育.1999

小学教育的论文3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

  【摘要】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恰能体现这一目标,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创设教学情境,体验情感教育。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愉快的数学游戏、生动的数学故事、有趣的数学实验、欢乐的数学比赛、形象的电脑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根据学生每天早晨都打扫卫生的习惯,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我们班的卫生区单独让一个人打扫的话,王强得用20分钟,赵虎得用18分钟才能打扫完,如果两人合作一起打扫,几分钟就能扫完?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快地把卫生区打扫完?”通过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劳动、互相帮助的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的教育,无论是从知识获取的角度,还是情感教育的角度,都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影响,它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3.运用激励性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重视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使学生及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情感的内驱力。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习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这是因为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艰苦思考中,学生一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就会欣喜若狂,同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渴望,从而加速情感的诱发、巩固和深化。据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是使学生情感正向成长的关键性措施。所谓鼓励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行为运用简单的、适当的鼓励性用语,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目的。欲达此目的,则要求我们做到: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及时对其进行鼓励性评价,如对学生说“你真棒,请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功”,使他们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而转化为获得新的成功的动力。在学生遭到失败时,尤其要挖掘其积极的因素,更加重视鼓励性评价,如用“不要紧,再好好想想,我相信你会成功的”之类的用语,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温暖,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足和教训。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励学生的信心、意志。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育的论文4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小学教育的论文5

  【摘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赞美是让人心灵美丽的神奇良药,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向师性很强,思想单纯,乐于接受来自于师长或同学们的表扬,适度的赞美可以让他们内心更加强大,品行更加优良,精力更加旺盛,心情更加愉悦,在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下完美地完成一个个成长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赞美教育表扬

  罗曼罗兰说得好:“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理,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赞美就是那缕阳光,不仅让教师心灵温暖,同时也让学生心灵养分充足,茁壮成长。

  一、因材施教,赞美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耐心去挖掘出这些宝贵的东西,通过日常的细心观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之处,并积极及时的去表扬赞美,让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特长之苗充分享受到阳光雨露,一步步的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终身受益的生活一部分。例如,笔者班里曾有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叫刘小傲,不仅嘴贫,还多动,经常招惹其他同学,时不时地就给老师招来一大堆麻烦。笔者找他谈心多次,但都坚持不了多久就又开始了。其他老师说,他这是在证明他的存在感,但这样证明下去会让他学无所成,因此,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观察,终于发现他的朗诵能力非常好,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都把握的很到位。于是,笔者就为他报名了一个朗诵比赛,结果他很争气的夺得了一个第一名,就此机会,笔者在班里重点表扬了他,他心里美滋滋的,同时让他担任班里“朗诵指导员”,谁在朗诵上有问题都可以请教他。从此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课堂上注意听讲,积极举手,课下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学习成绩也一路飙升,在年末评比中,获得了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由此可见赞美教育力量是多么强大。

  二、积极进取,赞美进步

  教师们通常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会不能容忍的大肆批评或惩罚,等到孩子改正错误以后,教师就没有评价了,等到孩子有了进步时,一般教师也做不到及时表扬或称赞,长此以往,学生进步的动力会明显不足。其实应该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他们心里都在为进步努力着,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种心理,并能及时的对每一个有点滴进步的孩子进行肯定赞美,切勿忽略。尤其是后进生,他们要求进步的心愿更加强烈,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鼓励、肯定、赞美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并为他们的进步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氛围。有一个叫凌风的孩子,每次作业都错误百出,教师就利用他作业较好的一次进行了肯定赞美,虽这次作业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不堪入目,但对于他本人来说确实有所进步,当看到他惊喜的眼神时,教师回应了一个赞美性的点头,就这个点头,让凌风温暖备至,信心倍增。从此以后,每天的作业他都努力用心去完成,教师也对他每天的进步赞美不已,最后凌风的成绩突飞猛进,当划着醒目的“A”的作业本被展示在教室前面的时候,他激动的眼圈红了,点滴赞美融入到点滴进步中,会出现惊人影响力。

  三、随时随地,赞美细节

  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随时随地的提醒与滋润,教师应适度使用自己的真诚去赞美学生的每一个细节,赞美应真诚自然,乐于让人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一贯用“你真棒!”、“你好聪明”、“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并不能达到增强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作用,应将赞美具体化,也就是让赞美成为一种指路明灯,提醒学生你可以这样继续做下去,或怎样做会更好。比如,有一次,教师看到一个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的时候做的非常好,便及时对其进行了表扬肯定,但毕竟是孩子,肯定也有些稚嫩和思虑不周之处,教师在赞美之后又及时对其做法做了一个详尽的点评,告诉他这样做很好,但如果再加做一项或话这样去说会效果更好,学生醍醐灌顶,对教师钦佩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素质。因此教师要做到细心真诚,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学生的赞美应发生在随时随地。

  四、赞美适度,不可滥用

  赞美之词固然能让学生身心愉悦,积极奋进,但若滥用则会适得其反,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一个孩子取得了一点的成绩,确实需要赞美鼓励,但若教师将这种赞美行使的很过火,“真了不起”。“没想到你能做到这么完美”等等,学生就会认为我没有付出全部努力,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效果,我真的比任何人都强,这就会造成他的傲慢秉性,歪曲其人生观。笔者认为,赞美与鼓励相辅相成是最好的,容易把握度,同时鼓励的形式不提倡使用物质,可以用些,但不可多用,应引导孩子注重精神升华,多用了会让孩子品行物质化,适得其反。总之,赞美固然有其傲人的优势,但教师必须能合理驾驭,才能真正发挥其本身巨大的优势作用,教师应不断学习这方面的技能,让赞美的火苗点燃学生心理美好的憧憬与希望。

  参考文献:

  [1]黄文罕.浅谈赞美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J].*市场.2015年(19):263-264.

  [2]单春莉.师生间沟通的法宝———赏识和赞美[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5):44-45.

小学教育的论文6

  一、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情,还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让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家长、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来。首先,学校方面,不仅仅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还包括各个科研组管理系统的所有教师都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管理,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从学习、生活、安全、纪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管理。其次,家长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多举行亲子活动,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最后,社会方面,要争取社会力量,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中的师生交流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学生。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所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师生交流,促进教育教学的管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例如,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程序的编排者,应该在课堂之前、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后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用眼睛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用心灵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督促成绩优异的学生,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秉承一视同仁的理念,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三、结语

  师生交流还能促进教学相长,教师了解学生之后,更能够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教与学的双向发展。此外,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还应该注重营造一个舒适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要不断美化校园环境,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境界得到提升。

小学教育的论文7

  【摘要】对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分析,指出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探询有效的德育方法,提出以培养学生幸福感和敬畏感为起点,从个人德行养成的客观规律入手,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提高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缺失情感教育实践德性形成

  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民道德素质越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就低,发展就越能持久;否则,已有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过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民道德素质低下的民族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

  当前,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作为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行业,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教育者肩上的担子更显沉重。

  仔细分析目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教育模式,效果如何?现状已经堪忧,前景更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智力,轻德育

  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了,但在相当多的地区,片面追求智力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俊遮百丑”“成绩好”的光芒盖住了学生身上也许是致命的道德缺陷。教书育人,本是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两条腿。素质教育的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我们试图用搞运动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时,结果可想而知。如今,德育教育的缺失还在继续,并没有任何被重视的迹象。

  (二)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育界,弥漫着一股假、大、空的虚无缥缈的腐朽酸败之气,沉醉于各种理论的学习。论文铺天盖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色。可惜仔细读来,不过是转载、翻译、借用、拼凑起来不知所云、面面俱到的空泛的说词,很少有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搞调查、做实验。研究报告没有多少可行性,也没有相应的案例可以借鉴。急功近利“赚快钱”的思想在教育界泛滥开来了。

  (三)重形式,轻内涵

  每个学校都提出以德育为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关于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许多口号和标语;学校也会组织许多活动,譬如在三月植树节,四月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希望通过活动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但这些活动往往只局限于办一期黑板报,写一两幅标语,热闹一阵就烟消云散,并没有真正达到塑造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基本的德育教育目的。长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模式化活动,麻木了学生的头脑,还使学生养成了走形式的恶习。

  (四)重经验,轻科学

  在校园德育教育过程中,从主管德育的领导到普通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或各种*的评比,不学习,不仔细研究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不考虑时代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关注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习惯,一味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拍拍脑袋,计上心来,盲目的设计德育教学手段,为课题而课题。“摸石头过河”的做法居然也用到了学校德育教育中来了,最后的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贻笑大方,更危险的是居然推而广之,祸害无穷!其实任何事物的解决都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必须依照科学的程序来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不能为通过某项课题而忽略了这一步。

  (五)重认知,轻情感

  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时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朱小蔓认为,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查,我们也往往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如学生为老师办公室打了几次开水,打扫了几次教室等。而对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得到关注。同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也往往忽视了利用情感性的机制,也就是说没有运用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来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朱小蔓认为,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

  二、失败的德育教育导致的不良后果

  德育教育不同其他,教育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反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德育教育方法不当,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我们德育教育成了失败的教育。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在许多中小学,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或者知道一些道德规范的词汇,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扭曲的人格特征,如果不及早加以辅导和纠正,有可能发展为危害性极大的人格障碍。刚刚发生在浙江绍兴的中学生连续跳楼事件,忽视德育教育,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将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三、开展校园德育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而家长给他们的也往往只是物质的幸福,这样,即使他有了很多物质的幸福之后,仍然体会不到精神的幸福。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变态的心理,他们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如果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心灵扭曲,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没有被学生认可的教育形式。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德育状况,其目的也在于呼唤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二)活动教育

  学校可以考虑在三月组织学生去踏春,这个活动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在其中可以穿插爱国主义教育。不要为了安全的理由抹杀了学生的自由和乐趣,当年孔子带领他的学生游学列国,差点饿死在陈蔡一带,不过孔子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四月学雷锋月,可以办板报系统的介绍雷锋的生*,学习讨论他生活上的朴素,学习上的专研精神,对同志的热情关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展开讨论雷锋精神在现实社会的意义。不要单单局限在一两次活动,而要全校动员,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动的气氛。五四青年节,学校可以开办历史讲座,让学生了解*近代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精神。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等。

  (三)在道德教育的天*上,行动永远比语言更重要

  “全员育人”“学校教育无小事”,这些教育理念都很好,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如果是“天桥的把势——只说不练”,在没有教育学生的同时,相反给他们做了“言而无信”的模仿对象。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喻之称的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等细节上下工夫,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中小学德育.

  [2]努力让学生感动.*德育网.

小学教育的论文8

  【摘要】

  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何将沉闷、枯燥、凝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旧貌换新颜,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而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关键词】

  教学风格小学数学小学教师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那么,探讨研究那些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从而成为名师名家。

  一、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1、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识的理念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们把“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作为座右铭,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向学生输出知识的精华。一个知识贫乏的教师,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也教不出好学生。固然,教师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的确是教师风格形成的前提。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文化层次越高,他的知识越渊博,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新知识的含量,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但常识告诉我们,水也是有区别的,有清水、活水,也有死水、脏水,甚至腐水、臭水,那么,老师有了一桶水是不是就够了呢?显然是不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具备了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理念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2、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其光辉的一生铸造了教师的理想人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革新创造,时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正是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影响着学生,才塑造出众多社会栋梁之才。*有这样一句老话:“师徒如父子”。这句话说明老师可以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当老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老师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老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老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一个教师只有乐教敬业,才能认真地对待每堂课的教学,才有提高自身教学水*的强烈愿望,才能力求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效果的完美。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程度对教学风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3、教师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

  文如其人,课也如其人。有的人热情开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着冷静,思维慎密;有的人机智敏捷,幽默诙谐……,个性特征的不同教学风格就会有所不同。

  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艺术》中指出:“教书育人就是一门雕塑艺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是一位雕塑家。雕塑家依据自己的风格作用于他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作品必然也会体现出他的风格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如一位雕塑家,有的教师习惯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正是由于这个个性特征在讲台上表演才使教学风格呈现多样性,使教学成会艳丽多彩的艺术。

  4、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意识

  教学风格形成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外部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经历各种常态的接触,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特长的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正如优秀教师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创新,千学万学,都应在自己的风格基础上不断完善变化,唯如此,才能在教学上自己得心应手,教有成效。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进行教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外在因素

  1、社会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影响和制约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五步法已写入小学数学教法的教科书,也作为我们评价教师一堂课的标准,由此,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教学风格。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都产生了根本的变革。而站在培养人才讲台上的教师如果不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成为现代教育的落伍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学中创建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比较著名的还有*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

  2、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小学数学包含:小学数学的概念、计算、问题解决、几何等不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能一成不变的,应在自己形成的较稳定的风格基础上去应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小学数学概念“1”,谁能见到真正的“1”,我们只能见到一棵树、一支笔、一个人、一头牛,而绝不会见到作为数学概念的“1”,数学概念的这种抽象性就决定了小学数学的学习,就要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历一个将感性材料在脑海里来回辨析,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特别是新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更要关注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老师,不能按照预设一味寻求答案标准性,而应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比如:学生的年龄大小,智力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好坏等等也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3、学校的教学民主和氛围

  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学民主和研究氛围、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状况、教学设施等等。在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探索的教学艺术环境里,教师经常研究切磋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这对于教师教学水*的提高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是极其有利的,特别是年轻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新鲜的东西,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对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导向作用。目前学校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种种弊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和再现情况,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没有给学生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留下必要的空间。从而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

  数学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和评价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

  5、教学设施及学校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走上讲台讲课”早已过去。随着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图,文,声,像合一的特点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技术如何恰当地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影响到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有激情的智慧型的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激情是一切艺术之母。激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疯狂,而是你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深沉的爱,在*时的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同他们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无视学生或者看不起学生,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痛苦,摧毁自信,酝酿敌视。当然我们热爱学生,就要在我们的行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来,热爱学生包括对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欣赏。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学生有建设性的想法,要尊重理解,并给予赏识性评价,少说“你不行,你不对”多说“你真行,太棒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课堂高潮迭起,充满生机。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不同于其他学科。例如对于自然数的认识:1,2,3,…,101,102,103,…,1001,1002,1003,…无限制地继续下去时,很远很远的大数是决不可能由真实事物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只能依靠人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数,实际上是人的思维的产物,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想元素”。类似地直线的无限性,有理数的稠密性,实数的连续性等概念,也都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不可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因素。教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因为不同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教学风格。可见,这种知“己”是相当重要的。

  3、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教师一旦停止学习,教师的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在推陈出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就不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不断地学习就成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勤于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4、要有一个良好的心里定势

  定势理论认为,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反应,并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起到正效应;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带来负效应。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定势对小学数学教学有较大影响,积极的心理定势推动教学的进展,消极定势妨碍教学的深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反映认识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定势,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为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既要强化心理定势,又要适时地突破定势的束缚,不断完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的教学风格。

  总之,具有独特的稳定的教学风格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不是名师、特级教师才有的追求。教师的全面成长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只有通过每位教师的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从现在开始,从你的每一节课开始,朝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小学教育的论文9

  1.1研究对象

  调查了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文山学院、大理学院、红河学院四所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8.4%;其中大四98人,大三122人,大二130人,大一132人;其中男生87人,女生395人。

  1.2研究方法和工具

  采用王娟编制的《大学生生涯规划适应性问卷》,问卷共24个题目,包括目标和行动两个维度,目标维度反映大学生在职业发展方面是否具有目标,包括目标理想和自我效能两个因子;在行动维度方面包括社会实践、学业规划和学习行动三个因子,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为自己职业发展做出行动方面的努力。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呈现“晚熟”现象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均分为66.2,问卷编制者王娟调查了西南三所大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性,*均分为77.28,相比之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适应性总体水*不高,在“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有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问题中,回答“完全符合”的学生只有1.02%,但是回答“不确定”的有53.94%的同学,这说明大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没有意识到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在访谈中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有许多同学认为自己兴趣爱好、社会的需求就是职业规划,还有的同学直接回答不知道,这体现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甚至从来没有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过设计。相关研究表明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预测个体今后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可以说职业目标是个体职业行动的动力系统。调查显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对不同年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性得分进行方差分析(F=274.01,P<0.001),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四>大三>大二>大一。数据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得分是逐步提高的,这说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随着自身成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呈现“晚熟”的状态。

  2.2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目标不清晰,对自己缺少自信

  调查数据显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生涯适应性各维度上,五个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列:学习行动>自我效能>学业规划>社会实践>目标理想,得分最低的是目标理想这个因子得分是2.35;从维度上来看,目标维度的得分为2.66,也低于行动维度的均值2.99。问卷编制者王娟调查了西南三所大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适应性,文科类学生的目标理想*均分为3.03,目标维度的*均得分为3.12,远远高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得分。数据表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自我效能这个因子的得分为2.97,虽然在五个因子里得分不算低,但仍低于西南几所大学文科类学生的得分3.42。在访谈问到“你选择当小学老师的原因是什么?”,有不在少数的学生回答“我觉得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感觉自己能应对”,“我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教小学压力小一点”,这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信的,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职业,缺乏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评估。

  2.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缺少对学习和工作的计划性,职业准备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社会实践因子上的得分仅高于目标理想因子,问卷中“为发展专业技能,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做兼职”项目,只有2.05%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41.08%的学生选择较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业规划和学习行动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虽然相对较高,在问卷中还是反映出学生缺乏对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比如问题“课余时间我会有计划地到图书馆看书”,仅有6.22%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对于枯燥无味的专业基础课,我不想听就不听”,有53.11%的学生选择“完全符合”。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包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自己已有的能力,从调查结果看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缺少对学习和工作的计划性,职业准备明显不足。

小学教育的论文10

  一、教学设备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少和破旧,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却又没有好的设备和足够的经费。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5年,但看现今农村小学教育课堂,却涛声依旧。

  近些年,我们国大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村小学的闲置,有的地区两三个村子有一所小学,天气不好的时候,学生上学都成问题,这样的话,对农村教育是很不利的,也造成了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

  教师中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老龄化严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逐渐老龄化,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经常出现生病请假的事情,就会安排其它老师代课,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无论从思想上,从语言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不能做到及时的更新和改变,不能很好的接收到一些流行的和前言的教学理念。工作责任心虽然很强,但是做事情不会变通,过于教条,并且从学历上来说,也大多为大中专学历,本身知识水*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目光相对短浅。二是术科教师缺乏。在城镇,无论是术科教师的专业水*,还是学校的教学器具都很充足,而在我们农村小学,术科教师严重缺乏,音、体、美、劳等学科都是由班主任或者是一个老师代上的,而且教具也没有,只能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教学,尤其现在小学加开了英语课后,各学校没有新招专业的英语老师,而是让本校老师深造,然后再来教给学生,因此,小学英语教学根本无法实行。农村小学教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农村,也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和考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前言的教学方法,信息相对闭塞。三是教师自身原因。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学校环境差、学校和家庭压力大、工资待遇不是很丰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老师们对工作不是很积极。四是教师区域分布不等。比较偏远的小学就会出现严重缺编,还得外聘代课教师,不但不好管理,还无法控制外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主动性差

  农村的孩子由于家长大多为农民,所以她们从小眼里看到的只有父母,*时接触的人也少,所以在她们心里没有很好的树立学习的目标,总是觉得作业写得就可以了,没有很好的做好预习和复习,找不到恰当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承担家里的一些家务劳动,保证不了充足的学习时间,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是老师赶着学,教一点学一点,不会主动的发现问题,贪玩惰性很强,也不会像城里孩子那样,学校学到一点知识,课外班又学到一点,回家还有家教再教一点,加深记忆,也有很强的学习氛围。所以城乡的孩子无论从学习环境还是学习条件上都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四、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农村教育本身就很薄弱,再加上农村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大多数家长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监督和指导孩子写作业了,还有些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回到家里不能得到很好的温习和巩固,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更谈不上像城镇的孩子一样,在学校可以学习,放学到课外班还可以学习,回到家里还有家教可以教,这样学几遍下来一定要比只在课堂上学习一遍效果好得多。同时,还有许多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守在家里,让老人带孩子,家庭教育更是一片空白。有的家长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他认为我交了学费,孩子的学习就都归学校管,和家长没什么关系,对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告诉孩子学习没有用,女孩迟早要嫁人的,学那么有什么用。男孩子更是当成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直接退学回家务农,由于家里经济原因,还可能会带着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流失,大大降低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工作的开展。

  教育为立国之本,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所以抓好农村教育,抓好小学教育尤为重要。教育是一篇大文章,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来建构。*和教育部门应该相应的减免农村学生的学费,让她们有学上,能上得起学,还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和设备,让她们也有条件学习,多招些术科的特岗学生,让同学们真正的学到一些技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也用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那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那些没有用过电脑,用过电子琴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各界从士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能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这样,我国的教育何愁不发展?我国的经济何愁没有强劲后力?*的腾飞也必定为世界瞩目!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1)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

小学教育的论文1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着重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并引发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着重强调了在人类的认知构成中,人所具有的八种智能有一样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教育应该对每一种智能都*等的对待,不能以传统的观念来看低某些智能。但它更深层的意义是强调每一个人智力的好坏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自己智力优势的同时,将自己优势智能的力量输入到到弱势智能领域中,进而促进弱势智能的发展。委员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特殊才能。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初步而又关键的时期,把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并进一步发展弱势智能,是现今小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登纳于1983年提出的。它包括以下八大技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每一种智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八种智能大体上可以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方面的整合。每个人的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在加德纳看来,智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认识能力,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个体的智能结构具有多维性、开放性和个别差异性。这理论所蕴含的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个性化的课程观、多样化的教学观和多元化情景化的评价观,深刻地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教学及评价的教学理念。

  1.多元智能的核心智能

  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的、*等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就是在听、说、读、写中所表现的能力,主要与语言的运用有关。逻辑-数理智能,就是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音乐-韵律智能,就是在唱歌和欣赏音乐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赏和创作的能力。空间-视觉智能,就是准确地感知外部空间世界的能力。它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以及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的敏感性以及能够娴熟地用图画等形式表达头脑中想象的内容等。肢体-运动智能,就是运用身体和和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的能力。表现为用身体动作表达思想和感情及灵巧地操作物体,包括*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特殊的身体技巧以及对外界或自身刺激反应的能力。自知自省智能,就是对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内心世界进行认识,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即理解和认识他人的动机是什么?他人是怎样工作的?如何能与他人更好的合作等。

  以上八种基本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对学生来说多种智能尽可能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中没有重要或不重要之分,只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有特点,并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来创造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对智能的重新认识,以突破对旧教育理念的束缚,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等教学新理念。

  2.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性。即个体智能以多元的方式整体地存在着。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绑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且以整体的方式存在于个体,并非以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为核心,八种智能因素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要给予同等的注意力。

  (2)差异性。即个体的智能组合具有差异性。尽管每个人同时绑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能类型具有独特性,不同的人具有许多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认知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和认知方式。

  (3)情境性。即个体智能是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的表现。智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离开情境孤立而抽象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4)实践性。即个体智能的实质是个体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多元智能理论对智能所做的界定可以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正如加德纳所说:“按照我的观点,大多数创造性的工作都发生在个体从事有意义且相当复杂的专题研究的情况下。”因此,专题作业在多元智能理论中被广泛倡导,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理念

  1.多元化的学生观

  如何看待学生,形成怎样的学生观是教学实现公*的前提呢?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生来都拥有多种智力,因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强项,即个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不一。因此,教师要*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之间的年龄、性别、家庭出身、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多元化的教师观

  加德纳认为,我们的社会要留住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教师,这样教师的质量才会提高。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就一个概念打开多个窗户的人,觉察学生不同智能和不同学习方法的敏锐性是教师所具有的必备心理模式。优秀教师的作用,就好像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中介,能够根据学生个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模式,经常注意到那些能更有效地传达有关教学内容的辅助教材,如课文、影片、计算机软件等,并能尽量采用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来运用它们。

  3.多元化的评价观

  评价是教师教育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传统的教师教育,单纯地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也只注重学业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对其它智能均有所忽略。多元智能理论是从多角度,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的,现代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超越过去静态的传统评价标准,用动态、情境、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评价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注重对学生差异性的评价。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等的学生观。在教师的眼里,学生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学生都倾予希望,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台。无论何时,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力特点、学习风格,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手段,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其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喜好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并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思维敏捷的学生,记忆力差;基础不错的学生,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又欠缺。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这理论,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智力发展,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情感等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教学适应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在*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学生也许适应这种讲解方式,可这种方式对有些学生也许不太适应。如果教师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促进教学效果。对一些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式,不同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评价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多元化不仅仅是指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应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看考试的成绩,还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及表现;评价内容应更为全面,不但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评价其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其它知识或能力的掌握;评价手段应更为多样,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评价标准也应更为科学,要摆脱不仅仅把分数当成评价标准的理念。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系统的总结分析加德纳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的观念和启示对教师有重要的意义。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让更多的教育教学者重新思考教学观念,并试图改变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期发展不同学生的智能,实现个性化教学。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教育观念与实践的挑战,拓展了我们的思路、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励了我们的探索。

小学教育的论文2

  【摘要】新*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还不均衡,特别在小学阶段,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教师深思和探讨的,本文就来谈谈小学的素质教育相关话题。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思考

  21世纪,我国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内容,但下面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

  一、要重新认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

  学校的传统使命是传授知识,今天的素质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看作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然的全面的知识,而不只是升学考试所必备的知识,它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人类早期传授的大多是人文知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现在,则应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并重。这有利于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协调、做人和做事的统一,两种知识之间的贯通,以及复杂问题的合理解决。其次是知识的内化。素质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使之成为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消化和利用的知识,不能成其为素质。这点对人文知识来说更为重要。比如:思想品德课考高分者,思想品德素质并不一定就高。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在当代社会,知识量激增,陈旧率加快,学校给学生的知识是最基础的部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能力。素质教育所讲的能力,并不是某种操作技巧。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乃至身份经常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无法确切知道每个学生将干什么,也就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能力在学校里都加以培养,学校所能做到和应该负责的只是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其适应社会和终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

  素质内含着知识和能力,但知识、能力不等于素质。素质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要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

  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全面发展的思想早已有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的理想,建国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也一直把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但是,应该说,这还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针对归式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性而提出的理想目标,并不具有充分的客观现实性。

  首先说我国的当代科技综合化,要求探索,理解和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全面发展,21世纪各门类科学各层次分支不断交叉,加速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结合,科学和技术相互依赖和融洽,科学和社会之间发生重大的相互作用。其次是经济全球化,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具备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合作竞争的精神,善于在现实和传统之间、科学和人文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以及民族和人类之间不断地协调和化解矛盾,应对各种挑战。再次是发展整体化,强调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都要以人为中心,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依靠人的发展。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又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营造一个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举一反三、善于反思、取长补短,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处事,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思想品德如此重要,可当前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并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德育工作还不能主动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德育没有贯穿于专业教育和学校管理全过程,未能体现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德育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方法较为陈旧和单一。对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总之,我们要全面贯彻和学习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新世纪的建设提供国家的所需人才。

小学教育的论文3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摘要: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孩子从家庭迈入校园,真正接受知识,思想不断走上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培养成才的起始阶段,是孩子成长的特殊时期。小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一生发展、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美国小学教育比较

  很多资料表明,一个人兴趣培养和才能形成关键时期是3―10岁,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而在这一年龄阶段最为重要的就是小学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1]

  一、我国的小学教育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都十分重视。[2]在师资配置方面,这些国家大都会把本国最优秀的教育师资配置在小学阶段或较低的学段。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做法似乎正好与他们相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改革”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提倡“兴趣”教育,注重儿童自身的成长需要,呼吁因材施教,尊重儿童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灵成长,要求教师和家长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除了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外,人为理念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家长普遍注重应试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虽然一再强调不能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但是多年来家长和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仍十分重视分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看重分数。不同的是,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科学知识的普及,家长和老师们都越来越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学生。但是,现代的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矫枉过正的风气,双休日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天堂,奥数、英语、小提琴、古筝、绘画、书法、跆拳道……这一系列的才艺和技能,不管孩子们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家长和老师都在拼命地给孩子“喂食”,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得更高,吃得更多,跑得更远。

  大部分的教育者其实都还是在以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来发展孩子,因为不想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承受了越来越多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符的东西。教育者应当真正从一个人的成长角度出发来适当培养学生,聆听小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不那么要求苛刻,适当放手,任由他们自由成长,这个时候,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活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完全释放。每一个儿童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和特点,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1.教室和课堂氛围不同。

  与国内正襟危坐的课堂要求相比,美国学校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美国的学校,教室除了上课学习外,还是学生们的活动室、阅览室,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中自由地展开活动,挪移位置,并不一定要长久地局限于一个角落。相比较而言,*的教室显得古板得多,一般就是学习的地方,只有下课或活动课的时候,学生们才能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活动,并且还要遵守许多游戏规则,如果触犯某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3]

  当然,美国的课堂并不是纪律散漫的,如何组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美国教育者们一直十分注重的要点。

  2.课外活动的差异点

  美国学校的课余活动很多,每逢各种节日都要组织相应的娱乐活动,师生在一起开联欢会,学生们互送自制的礼物。在*的部分学校,即使到了“六一”儿童节也只是坐在教室里看闭路电视上播出的由学校乐队演奏的节目。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学校,学生们可以坐在礼堂里观看演出,但是演出的学生都是少数,并且都是根据老师的选拔和要求进行的,最终的演出还要进行评奖,决出胜负。偶尔会开展“小小制作家”、“发明家”等一系列活动,但是活动重心一般都在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很注重结果和荣誉,忽略过程,有不少学生为了获奖求助于家长和朋友,完全没有了自我创造和探索的勇气和乐趣。

  3.课后作业的不同

  在*上小学的孩子,书包总是沉到几近背不动的程度,但是在美国,教科书都放在学校,并不带回家去,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孩子上课不用书本,回家也不用复习写作业。通过两国的学生放学回家后的情况对比,才能看出两国学生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在*,课本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课堂教学不出课本范围。与西方的孩子相比,*的孩子不仅缺乏动手能力,局限于书本,而且缺乏广泛的知识面,局限于课本。而美国的孩子更注重课堂的理解和发挥,知识面比较广,不拘泥于课本,作业也不是一味地背诵和抄写。不过,美国的教育也自有它的缺陷,即宽而浅,相比较,*的教育则是窄而深。[4]

  4.教学目标的不同

  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读、写、算的技能,各个国家的小学阶段的基本任务也大致相同。重点是,在完成了读、写、算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学校教育再朝何种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各国教育的差异。美国的教育是向“广”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总是设法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课本之外的知识海洋,并力图使学生们能够保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注重鼓励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教育是向“深”的方向发展,教师总不忘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死记硬背,按照老师教授的定义来理解许多概念,在数学方面,即使是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师也能变换出数十种不同的题型来,让学生把各个题型都烂熟于心,将来好应对考试,取得好的成绩。

  基础教育应当是一个国家重点发展的教育重心,小学教育是一个受教育人最关键的成才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而实际上,中美教育各有利弊,应择其善者而从之,结合我国国情,合理地改进教育。

  参考文献:

  [1]郑芸.浅谈现在教育中的小学教育[J]理论创新,2010,(5).

  [2]上官子木.中美小学教育比较[J].教育科学论坛,2000,(08).

  [3]孔亚峰.中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5).

  [4]李金敏,于冰.从课堂作业看美国小学教育的特点[J].山东教育,2005,(Z4).

小学教育的论文4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03).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高教研究,2006,(05).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66-267.

  [7]王贵彬.论英语口语课程评价系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9).

小学教育的论文5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当前小学的教师结构以及业务水*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讲授知识者,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师会影响小学的教育状况。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首先是教师的整体队伍水*参差不齐,再有就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这两个问题对于农村的小学教育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就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如下,农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年龄结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甚至于超过退休年龄的教师仍然在讲台上教书,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的限制,农村的小学很少有人愿意来教书,在师资上学校得不到年轻教师的补充,教师的老龄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老龄化的现象就表现出来了,同时对于工作的激情也会大大地降低,大不如从前,因此,这样的种种状况就会影响到小学教育的教学成果上,教师的年龄断层的现象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小学教育的首要问题。教师的专业水*不足也是影响小学教育的一个问题。农村的小学教师有很多并不是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很多是半路出家,直接开始教学的,这样的教育效果来说可能是不尽如意的,同时对于诸如美术、音乐课程的专业教师,农村的小学也是严重缺少的,很多的情况就是教师兼任,带着一门主要课程的同时兼任着别的课程,教师的素质偏低是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当前教学设备欠缺

  农村的小学教育的不足也表现在教学设备的匮乏上,由于经费的问题以及其他各项原因的限制,农村小学中的设备是比较欠缺的,相比于城市的学校来说没有专业的电脑以及多媒体等设备,甚至于简单的实验教材器具也是比较匮乏的,这样的状况也会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

  二、如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针对这样的农村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的几点来着手改变农村的小学教育状况。首先,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农村的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都应该重视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理念上重视农村的办学,重视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能忽视小学教育而直接追寻更高层次教育的思想,忽视了基础根基就不会牢固,对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将会是一个损失。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应该重视是这个问题,采取各种各样的积极有用的实际措施投入到工作中来,保证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朝气。其次,应该重视小学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优化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师资是一个学校的储备力量,有了良好的师资,相应的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帮助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能够及时地顺应与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能够及时地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通过相应的培训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得教师的专业的业务水*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还应该重视教师的年龄结构的变化,通过采取设立一些有益的条件来吸引年轻教师的加入,使学校能够有年轻力量的储备,这样对于学校的长久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多多地与临近的城市学校进行学习和联合,采取政策鼓励城区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促进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尽量缩小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差距。逐步地有计划地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最后,就是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教学的投入息息相关,所以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的情况下对农村的情况要相应地做出倾斜的政策,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

  三、结语

  农村的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改变农村教育事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尽全力提高农村的小学教育的教学水*,为我国整体小学教育事业的提升做出贡献。

小学教育的论文6

  【摘要】对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手段进行分析,指出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探询有效的德育方法,提出以培养学生幸福感和敬畏感为起点,从个人德行养成的客观规律入手,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提高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缺失情感教育实践德性形成

  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民道德素质越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就低,发展就越能持久;否则,已有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过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民道德素质低下的民族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

  当前,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作为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行业,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教育者肩上的担子更显沉重。

  仔细分析目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教育模式,效果如何?现状已经堪忧,前景更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智力,轻德育

  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了,但在相当多的地区,片面追求智力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俊遮百丑”“成绩好”的光芒盖住了学生身上也许是致命的道德缺陷。教书育人,本是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两条腿。素质教育的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我们试图用搞运动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时,结果可想而知。如今,德育教育的缺失还在继续,并没有任何被重视的迹象。

  (二)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育界,弥漫着一股假、大、空的虚无缥缈的腐朽酸败之气,沉醉于各种理论的学习。论文铺天盖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色。可惜仔细读来,不过是转载、翻译、借用、拼凑起来不知所云、面面俱到的空泛的说词,很少有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搞调查、做实验。研究报告没有多少可行性,也没有相应的案例可以借鉴。急功近利“赚快钱”的思想在教育界泛滥开来了。

  (三)重形式,轻内涵

  每个学校都提出以德育为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关于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许多口号和标语;学校也会组织许多活动,譬如在三月植树节,四月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希望通过活动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但这些活动往往只局限于办一期黑板报,写一两幅标语,热闹一阵就烟消云散,并没有真正达到塑造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基本的德育教育目的。长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模式化活动,麻木了学生的头脑,还使学生养成了走形式的恶习。

  (四)重经验,轻科学

  在校园德育教育过程中,从主管德育的领导到普通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或各种*的评比,不学习,不仔细研究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不考虑时代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关注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习惯,一味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拍拍脑袋,计上心来,盲目的设计德育教学手段,为课题而课题。“摸石头过河”的做法居然也用到了学校德育教育中来了,最后的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贻笑大方,更危险的是居然推而广之,祸害无穷!其实任何事物的解决都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必须依照科学的程序来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不能为通过某项课题而忽略了这一步。

  (五)重认知,轻情感

  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时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朱小蔓认为,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查,我们也往往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如学生为老师办公室打了几次开水,打扫了几次教室等。而对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得到关注。同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也往往忽视了利用情感性的机制,也就是说没有运用情绪和情感的感染性功能、弥散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来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朱小蔓认为,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

  二、失败的德育教育导致的不良后果

  德育教育不同其他,教育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反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德育教育方法不当,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我们德育教育成了失败的教育。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在许多中小学,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或者知道一些道德规范的词汇,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扭曲的人格特征,如果不及早加以辅导和纠正,有可能发展为危害性极大的人格障碍。刚刚发生在浙江绍兴的中学生连续跳楼事件,忽视德育教育,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将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三、开展校园德育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而家长给他们的也往往只是物质的幸福,这样,即使他有了很多物质的幸福之后,仍然体会不到精神的幸福。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变态的心理,他们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如果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心灵扭曲,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没有被学生认可的教育形式。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德育状况,其目的也在于呼唤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二)活动教育

  学校可以考虑在三月组织学生去踏春,这个活动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在其中可以穿插爱国主义教育。不要为了安全的理由抹杀了学生的自由和乐趣,当年孔子带领他的学生游学列国,差点饿死在陈蔡一带,不过孔子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四月学雷锋月,可以办板报系统的介绍雷锋的生*,学习讨论他生活上的朴素,学习上的专研精神,对同志的热情关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展开讨论雷锋精神在现实社会的意义。不要单单局限在一两次活动,而要全校动员,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动的气氛。五四青年节,学校可以开办历史讲座,让学生了解*近代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精神。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等。

  (三)在道德教育的天*上,行动永远比语言更重要

  “全员育人”“学校教育无小事”,这些教育理念都很好,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如果是“天桥的把势——只说不练”,在没有教育学生的同时,相反给他们做了“言而无信”的模仿对象。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喻之称的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等细节上下工夫,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中小学德育.

  [2]努力让学生感动.*德育网.

小学教育的论文7

  〔摘要〕叙事疗法是一种在家庭治疗和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和基本技术,探讨了将叙事疗法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并从课程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叙事疗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2-0007-04

  叙事疗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在家庭治疗和社会建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心理治疗方法,认为“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这种把人和问题分开的积极的心理治疗理论与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要功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相契合。把叙事视野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运作、途径、方法上由封闭变得相对开放,由抽象的理论回归鲜活的个体生命,由教师填鸭式的灌输走向师生间真心的交流对话,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1.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叙事疗法的盛行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后现代主义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认为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以“去中心”和“多元化”、提倡差异性与创造性为基本精神。

  后结构主义:叙事疗法的理论渊源也来自于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的根基上逆生出来的,它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主张超越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认为并不存在静态的两极对立,而是两极之间的运动。

  社会建构论:叙事治疗世界观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与态度。社会建构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第二,现实是透过语言而彰显的。对叙事心理治疗师而言,要能敏感地捕捉到来访者语言的改变,因为它是来访者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的外显。第三,现实由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在一个人的生命故事中,没有描述出来的永远比描述出来的丰富。叙事的哲学不再支持与重复那些对个案曾造成伤害且无意义的主线故事,而关注一些被忽略的“轶事”,即支线故事。第四,没有绝对的真理。社会建构论认为,由于我们无法客观认识现实,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诠释经验,而诠释经验的方式有很多种,没有哪一种诠释是“真正”的真理。

  2.叙事疗法的理论假设

  叙事疗法认为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叙事治疗师应把这一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八大假设:第一,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第二,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挑战的专家。第三,人是有力量的,每个人在和问题抗争的过程中,都会用各自的方式陪伴自己,来访者见治疗师前,早就自疗一段时间了。第四,个案的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第五,“寻求帮助”的概念会造成个案低估自己的能力,会限制他们对自我资源的运用。第六,人的一生当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经验,问题是不会百分之百操纵人的。第七,咨询师的责任是塑造尊重、透明和好奇的环境。第八,意义并非事先存在,我们应透过交流的交互作用创造新意义。

  二、叙事疗法的基本技术

  1.外化

  我们要用外化(externalizing)的态度来看待来访者,把他们和问题分开,使他们有机会去看问题,去面对问题,有机会去看主流文化对人和问题的影响,以及问题对人的影响。

  请看下面的例子:

  来访者: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是我的一块心病,现在儿子在上大学,一年多来,我每天晚上都会给他打电话,督促他读书、看书,可是一直没有什么效果,他成绩还是不好。

  一般咨询师:儿子上大学了,还每天打电话督促他学习,而且没有效果,你有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做法?

  叙事咨询师:儿子上大学了,还坚持每天打电话,还是没有效果,我好奇的是,是什么力量让你一直坚持下来的?

  2.解构

  要让青少年了解问题是如何来到他们身上的,也就是主流文化是如何对他们产生影响的。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如何做到解构呢?解构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做到解构的聆听,其次是进行解构的问话。

  解构的聆听——以放空、外化、好奇的态度去听,时刻保持对来访者用词的关注与贴近,并不企图教给来访者什么,也不说服来访者什么,只是好奇地对于来访者有重要意义的词汇进行简短回应,去了解这些用语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它更多的是一种态度。

  请看下面的例子:

  来访者:童年的时候,爸爸经常打妈妈和我们。我那时特别爱上学,但有时也逃学,逃学不是为了出去玩,而是偷偷去看爸妈有没有吵架,看他们是不是和好了,我觉得自己那时真的好可怜。

  一般咨询师:小时候不仅经常挨打,还担心爸爸妈妈好不好,我能体会到你那时真的好可怜、好苦。

  要做到解构的聆听,叙事咨询师不是同意来访者的思维或顺服来访者的思维,而是用一种外化、好奇的态度想:小小的他怎么就想到偷偷地去看爸妈有没有在吵架?他说的那个“可怜”是什么;“觉得自己好可怜”,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可怜的日子里小小的他是怎么过来的;在可怜的日子里,他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里等。

  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叙事咨询师的反应如下:

  叙事咨询师:你刚才谈到那个“可怜”是指什么,可不可以多说一点?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可怜的?小小的你怎么就想到逃学去偷偷看爸妈有没有在吵架?

  这就是一个解构的聆听过程。解构的聆听就是不顺服来访者的思维,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他就是可怜的,而是去好奇那个“可怜”,看“可怜”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去看“可怜”背后的生命故事,去看“可怜”的日子里,他是怎么过来的。所以,要做到解构的聆听,咨询师要对来访者所用的词和句子非常专注。  解构的问话——打开包装,探索对于来访者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感受、态度、信念的来历和历史,探索主流文化对人和这些问题的影响,探索这些问题、感受、态度和行为对来访者人际关系的影响,让来访者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影响和建构的,以引出来访者的支线故事和特殊意义事件。

  下面请看一个叙事咨询师问话的例子:

  来访者:我总觉得,有那么一天,男朋友会离开我。

  咨询师:可不可以多说一些?

  来访者:有哪个男人会喜欢一个胖女孩?像我这样的身材……唉,我总有一种预感,男朋友不会永远喜欢我的。

  咨询师:男人不喜欢胖女孩,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来访者:社会上都是这么看的……

  咨询师:社会上的人是怎么看胖胖的女孩的?

  来访者:现在是以瘦为美的时代,胖胖的女孩穿衣服很难看啊……没有瘦瘦的女孩子受欢迎啊。

  咨询师:大家对胖胖的女孩这样的看法是怎么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的?

  来访者:(思考)……怎么影响?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蛮可爱的,因为没有外在的优势,所以特别特别努力……

  解构最重要的方式是不用一般主流的方式去看人们的问题,而是透过解构去发掘属于人们独特性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解构不是革命,不是告诉来访者应该怎样,而是让来访者看到自身经验到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他的观念和问题的,思考想要和这些主流文化保持怎样的关系。

  3.重写和丰厚

  当这些影响都被解构(deconstruction)以后,我们就可以和来访者一起去寻找他们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义事件”(uniqueoutcomes),“打开包装”(unpacking),发现力量,带着这份力量,来访者可以重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就是重写的过程。重写是叙事疗法里头的重头戏,外化、解构是陪伴来访者去外化解构他的主线故事,而重写就是帮助来访者寻找生命中被忽视的积极的支线故事。在找到“特殊意义事件”也就是支线故事之后,就要开始感受那个力量的“点”,并开始以各种不同形式转换。如果特殊意义事件力量不够强大,就必须重新去找一些“点”进行丰厚、见证、迁移,这样循环往复,直到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生命中的能量,逐渐丰厚故事,丰厚生命。实际运用中,不一定严格遵循程序,也可以根据当时的互动和情境创造出一些故事重写的方法。如:让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命名,如恐惧,然后让来访者扮演“恐惧妈妈”,与“恐惧妈妈”对话,让“恐惧妈妈”和来访者相互见证。下面请看一个例子:

  来访者:最辛苦的就是我要回避。我需要动脑子去回避别人,我很讨厌跟他们一块去,但事实上我是很希望和大家一块去,蛮开心的。

  叙事咨询师:这种回避的辛苦,是怎么陪伴小小的你长大的呢?

  综上所述,缺乏正确的自我认同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普遍遭遇的心理困扰。作为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叙事疗法通过“问题外化”“解构和重写故事”等理念和技术,帮助人们将人和问题区分开来,重新解读故事,重建自我及人际关系。叙事疗法的核心和重点恰恰有助于青少年将自我困扰和人际困扰外化于自身和他人,从更加理性积极的视角解读自我与他人,增强其体验和有效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将叙事疗法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传统的心理治疗藉由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对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叙事疗法在借鉴传统心理治疗优点的基础之上扬长避短,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用外化的态度看待学生身上的问题,跟学生一起寻找被忽视的积极的生命故事,最后建立起同一的自我故事。将叙事的理念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叙事疗法使师生关系更*等更和谐

  在传统的心理治疗背景下,也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等,也认为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我们认为,这些原则常常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访者即问题学生”的观念下变得不切实际与形同虚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想的、*等的主客体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对立起来。叙事疗法认为教育者要抱有一颗好奇之心,强调来访者的优点与长处,对于他们的任何进步与努力都要给予鼓励与赞美;学会信任、欣赏与感激,强调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注意要帮助他们寻找积极的人生故事。

  (2)叙事疗法更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传统心理治疗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问题的消解,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功能。而在叙事心理学看来,问题是问题,人是人,人不等于问题,不再抓住学生的问题,而是绕过问题寻找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品质往往被“问题”模糊,被学生忽视了,作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优秀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

  (3)叙事疗法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传统心理治疗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常常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教师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对立。叙事疗法认为,学生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有把学生当作充满潜力的个体,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

  2.叙事疗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青春期是自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然而,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往往面临一些困境。叙事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呈现不同的自我成分,使个人自我得到协调、统一和完整的发展。为了促进其同一自我的形成,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应是发挥他们叙事的主体性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生活世界的建造中来,而不是成为他们叙事的代言人。此时,教育者应成为学生的友好听众,应鼓励他们开口说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而不是把另一个陌生的故事强加给他们。叙事视野的引入可以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加契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突出叙事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中小学已经深入到课程层面,相应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层出不穷。但其中不少教材仍然沿袭着传统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强调心理学学科知识自身所具有的逻辑和体系,呈现给学生一系列抽象的定义、原理及方法等。这样的教材虽然结构完整、体系严密,但学生除了能从中记忆一些缺乏生活意义的概念之外,并不能获得更多实用性的东西。

  就教育目的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具有一定社会适应性的心理品质,而非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从课程性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般的工具性课程,而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心灵、发展自我、追求人生价值的特殊课程,是与学生个人成长、经验、活动等密切关联的教育进程”。因此,作为课程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必须采用适应此种课程特征的方式,使广大学生在故事中悟出道理、启迪心智。在故事的选取上,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依据,紧贴学生的内心世界,选用那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学生特定阶段生理、心理发展重大矛盾与问题的故事。

  (2)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提供学生反观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讲述内心的故事

  处于冲突中的青少年,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往往会更多地看到社会、学校、家庭中令他们讨厌的一面,并认为这就是它们的主要特征。因此,*需要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和青少年接触,消除青少年的攻击与防御的心理,使他们愿意叙说自己的故事。被讲述出来的故事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了相当的开放性。这样的叙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他人观察、理解和评论的*台,这无疑可以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有关故事的新的视角或解读,产生新的态度与情意,形成新的心理重建力量。心理治疗者、父母和教师,都需要为青少年提供反观自己的机会,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而不是扮演代言人的角色。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叙事疗法不仅适用于一对一的个体心理咨询,它所特有的哲学观、理念假设、问话技巧和情景设置还值得团体心理辅导借鉴、学习和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叙事疗法的理念有助于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丰富自身角色;第二,叙事疗法的技术丰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第三,叙事疗法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团体心理辅导参与者的思维理念和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注重学科渗透

  在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条主要途径,而学科渗透只是作为辅助途径存在。叙事视野的引入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科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科渗透途径的必要性、合理性与适应性。人文学科的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每一篇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都是一个细致深入的、优秀的心理故事。这种故事化的处理方法不但可以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2.

  [2]杨忠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故事启迪法[J].中小学管理,1999(10):30-31.

  [3]琚晓燕编著.叙事治疗[M].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内部教材,北京,2002.

小学教育的论文8

  1多媒体技术的系统化培训

  根据问题本身的难度,就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与类别。第一层,也是最简单的问题,这里可以将电源的开关等类似问题划归进来;第二层,相对第一层较难的问题,这里可以将系统故障以及线路故障等类似问题划归进来;第三层,也就是最难的问题,这里可以将过热保护和系统问题以及由粉尘过多引起的光通路和出气孔的堵塞等类似问题划归进来。将层次划分好后,再针对不同的教师开展不同的相关培训。若教师还不能熟练解决第一层问题,则从第一层开始,逐步进行培训;若教师只有第三层问题不能解决,则可以跳过第一和第二两层问题,直接针对第三层问题进行培训。这样就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师情况进行不同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加快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2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将原有的教师与学生关系进行调整,切实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中来。只有进行这样的师生关系调整,才能深化教育改革,将以往传统的教学弊端进行克服;才能引导学生在新型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索发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教学效果提升到最高。对于多媒体教学而言,原本固有陈旧的教学环境由于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和改变,从而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依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实施全方位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使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将教师的职能转化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多媒体教学的潜力全部激发出来。

  3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媒体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媒体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使用中,造成设备故障与损坏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任课教师操作不当引起的。由于任课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多媒体设备操作的不规范与不恰当。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媒体管理制度,其大致主体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对于操作流程,一定要做到规范。可以将具体的多媒体设备操作流程张贴在多媒体设备显眼处,供使用者参阅,若出现由不当操作引起的设备故障或损坏,则由使用者承担维护维修费用。

  (2)对于多媒体设备,一定要做到定期的清洁与维护,只有进行定期的清洁与维护,才能延长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多媒体设备的故障发生。

  (3)在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当对相应的故障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描述,定期将这些记录资料进行集中汇总和学习,这样在下一次遇见同类型故障时便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故障排除掉,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

  (4)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和系统的更新和升级是非常迅速的,在接入了网络的多媒体设备中,如果有相关软件或系统需要更新和升级,那么就要及时进行更新和升级,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4建设网站,整合资源

  每个小学都存在着大量优质的课件以及相关资源,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教学资源仅仅只是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师手中作为日常教学所用,那就不得不说是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与其让资源浪费掉,还不如建设相应的教育网站,让愿意分享这些教育资源的教师将自己优秀的课件以及相关资源发布到网站上,供其他教师下载参阅。这样不仅可以使多媒体教学的成本得以降低,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升整体课件水*,还可以使教师在网上多交流多互动多探讨,促进教师队伍不断成长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网站上建立一个教学资料素材库,将搜集到的国内外各种资料进行整合,提供给广大师生。虽说网站与资料库的建设,表面上与硬件管理没有什么联系,但事实上,多媒体设备的灵魂其实就是这些优秀的课件和资料。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设备所使用的课件或资料与课本上的一模一样,那这些多媒体设备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所以说,要将多媒体课件与相关资源重视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资源上的共享,方便教师获取优质课件与资源,更能直接影响于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5结束语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下,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内容,使小学的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学带给当今我国教育的好处。只有将这些好处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教育的论文9

  【摘要】

  教师的教学风格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何将沉闷、枯燥、凝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旧貌换新颜,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信心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而教师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关键词】

  教学风格小学数学小学教师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形成的、并逐步完美的教学活动,并且在教学观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点与审美风貌。那么,探讨研究那些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有助于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从而成为名师名家。

  一、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1、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和更新知识的理念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们把“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作为座右铭,认为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向学生输出知识的精华。一个知识贫乏的教师,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也教不出好学生。固然,教师自身受教育的程度的确是教师风格形成的前提。一般来说一个教师文化层次越高,他的知识越渊博,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新知识的含量,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但常识告诉我们,水也是有区别的,有清水、活水,也有死水、脏水,甚至腐水、臭水,那么,老师有了一桶水是不是就够了呢?显然是不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具备了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更新知识理念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2、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以其光辉的一生铸造了教师的理想人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革新创造,时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正是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影响着学生,才塑造出众多社会栋梁之才。*有这样一句老话:“师徒如父子”。这句话说明老师可以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当老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老师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老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老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一个教师只有乐教敬业,才能认真地对待每堂课的教学,才有提高自身教学水*的强烈愿望,才能力求自身教学技术和教学效果的完美。教师的乐教敬业精神程度对教学风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3、教师个性特征产生的影响

  文如其人,课也如其人。有的人热情开朗,激情澎湃;有的人沉着冷静,思维慎密;有的人机智敏捷,幽默诙谐……,个性特征的不同教学风格就会有所不同。

  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艺术》中指出:“教书育人就是一门雕塑艺术,每一位优秀教师都是一位雕塑家。雕塑家依据自己的风格作用于他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作品必然也会体现出他的风格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如一位雕塑家,有的教师习惯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这种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个性特征。正是由于这个个性特征在讲台上表演才使教学风格呈现多样性,使教学成会艳丽多彩的艺术。

  4、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创新意识

  教学风格形成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外部环境,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经历各种常态的接触,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特长的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正如优秀教师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创新,千学万学,都应在自己的风格基础上不断完善变化,唯如此,才能在教学上自己得心应手,教有成效。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不断进行教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外在因素

  1、社会传统和时代要求的影响和制约

  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五步法已写入小学数学教法的教科书,也作为我们评价教师一堂课的标准,由此,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教学风格。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都产生了根本的变革。而站在培养人才讲台上的教师如果不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工作,成为现代教育的落伍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教学中创建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比较著名的还有*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

  2、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是影响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小学数学包含:小学数学的概念、计算、问题解决、几何等不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能一成不变的,应在自己形成的较稳定的风格基础上去应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小学数学概念“1”,谁能见到真正的“1”,我们只能见到一棵树、一支笔、一个人、一头牛,而绝不会见到作为数学概念的“1”,数学概念的这种抽象性就决定了小学数学的学习,就要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历一个将感性材料在脑海里来回辨析,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特别是新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更要关注如何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老师,不能按照预设一味寻求答案标准性,而应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比如:学生的年龄大小,智力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好坏等等也会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

  3、学校的教学民主和氛围

  学校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校内的教学民主和研究氛围、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状况、教学设施等等。在一个宽松的、民主的、探索的教学艺术环境里,教师经常研究切磋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取长补短。这对于教师教学水*的提高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是极其有利的,特别是年轻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新鲜的东西,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对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对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将起到导向作用。目前学校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种种弊端,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核心,着重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记忆和再现情况,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没有给学生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留下必要的空间。从而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

  数学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和评价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更要关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与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产生重大的影响。

  5、教学设施及学校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走上讲台讲课”早已过去。随着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具有图,文,声,像合一的特点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技术如何恰当地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影响到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做有激情的智慧型的小学数学教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一个不喜欢甚至厌恶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激情是一切艺术之母。激情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疯狂,而是你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深沉的爱,在*时的交流中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同他们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无视学生或者看不起学生,可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痛苦,摧毁自信,酝酿敌视。当然我们热爱学生,就要在我们的行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来,热爱学生包括对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欣赏。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学生有建设性的想法,要尊重理解,并给予赏识性评价,少说“你不行,你不对”多说“你真行,太棒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课堂高潮迭起,充满生机。

  2、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全面了解自己在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特别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不同于其他学科。例如对于自然数的认识:1,2,3,…,101,102,103,…,1001,1002,1003,…无限制地继续下去时,很远很远的大数是决不可能由真实事物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只能依靠人的想象。这种想象的数,实际上是人的思维的产物,把它看成是一种“理想元素”。类似地直线的无限性,有理数的稠密性,实数的连续性等概念,也都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不可能直接为人们所感知。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因素。教师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因为不同的气质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分别适合于创造不同教学风格。可见,这种知“己”是相当重要的。

  3、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了。”又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教师一旦停止学习,教师的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现在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在推陈出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就不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不断地学习就成为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勤于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4、要有一个良好的心里定势

  定势理论认为,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反应,并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起到正效应;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带来负效应。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定势对小学数学教学有较大影响,积极的心理定势推动教学的进展,消极定势妨碍教学的深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反映认识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教学风格的形成有赖于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定势,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为此,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既要强化心理定势,又要适时地突破定势的束缚,不断完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的教学风格。

  总之,具有独特的稳定的教学风格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不是名师、特级教师才有的追求。教师的全面成长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只有通过每位教师的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从现在开始,从你的每一节课开始,朝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小学教育的论文10

  一、教学设备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少和破旧,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却又没有好的设备和足够的经费。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很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5年,但看现今农村小学教育课堂,却涛声依旧。

  近些年,我们国大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导致了许多农村小学的闲置,有的地区两三个村子有一所小学,天气不好的时候,学生上学都成问题,这样的话,对农村教育是很不利的,也造成了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陈旧

  教师中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一是老龄化严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逐渐老龄化,身体素质也大不如前,经常出现生病请假的事情,就会安排其它老师代课,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无论从思想上,从语言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不能做到及时的更新和改变,不能很好的接收到一些流行的和前言的教学理念。工作责任心虽然很强,但是做事情不会变通,过于教条,并且从学历上来说,也大多为大中专学历,本身知识水*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目光相对短浅。二是术科教师缺乏。在城镇,无论是术科教师的专业水*,还是学校的教学器具都很充足,而在我们农村小学,术科教师严重缺乏,音、体、美、劳等学科都是由班主任或者是一个老师代上的,而且教具也没有,只能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教学,尤其现在小学加开了英语课后,各学校没有新招专业的英语老师,而是让本校老师深造,然后再来教给学生,因此,小学英语教学根本无法实行。农村小学教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农村,也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和考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前言的教学方法,信息相对闭塞。三是教师自身原因。由于生活条件有限、学校环境差、学校和家庭压力大、工资待遇不是很丰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老师们对工作不是很积极。四是教师区域分布不等。比较偏远的小学就会出现严重缺编,还得外聘代课教师,不但不好管理,还无法控制外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主动性差

  农村的孩子由于家长大多为农民,所以她们从小眼里看到的只有父母,*时接触的人也少,所以在她们心里没有很好的树立学习的目标,总是觉得作业写得就可以了,没有很好的做好预习和复习,找不到恰当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承担家里的一些家务劳动,保证不了充足的学习时间,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是老师赶着学,教一点学一点,不会主动的发现问题,贪玩惰性很强,也不会像城里孩子那样,学校学到一点知识,课外班又学到一点,回家还有家教再教一点,加深记忆,也有很强的学习氛围。所以城乡的孩子无论从学习环境还是学习条件上都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四、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农村教育本身就很薄弱,再加上农村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大多数家长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监督和指导孩子写作业了,还有些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得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回到家里不能得到很好的温习和巩固,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更谈不上像城镇的孩子一样,在学校可以学习,放学到课外班还可以学习,回到家里还有家教可以教,这样学几遍下来一定要比只在课堂上学习一遍效果好得多。同时,还有许多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守在家里,让老人带孩子,家庭教育更是一片空白。有的家长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他认为我交了学费,孩子的学习就都归学校管,和家长没什么关系,对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告诉孩子学习没有用,女孩迟早要嫁人的,学那么有什么用。男孩子更是当成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直接退学回家务农,由于家里经济原因,还可能会带着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这样就会增加学生的流失,大大降低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工作的开展。

  教育为立国之本,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所以抓好农村教育,抓好小学教育尤为重要。教育是一篇大文章,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来建构。*和教育部门应该相应的减免农村学生的学费,让她们有学上,能上得起学,还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和设备,让她们也有条件学习,多招些术科的特岗学生,让同学们真正的学到一些技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也用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那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那些没有用过电脑,用过电子琴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各界从士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能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这样,我国的教育何愁不发展?我国的经济何愁没有强劲后力?*的腾飞也必定为世界瞩目!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2)

——小学书法教育论文

小学书法教育论文1

  论文摘要:随着书法艺术日趋普及,以往本属于精英艺术的畛域,以汉字的实用书写为艺术的书法,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不断变迁,书法教育的模式却并没有赶上其他艺术门类前进的步伐,依然属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部分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多或少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改革,但从教育意义上讲,其影响力和作用力依然显得单薄无力,并没有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给予书法教育蓬勃健康发展的沃土。

  论文关键词:书法 教学模具

  书法艺术是*独有的、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一门艺术。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对*的书法艺术提出过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古代的艺术史完全可以由一部*书法史来描述。书法作为一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和塑造人格的艺术,其在*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早在汉代,书法真正成为张怀瓘所言的“翰墨之道”以后,书法就成为两汉时期童蒙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记载散见于古文献中。尤其到了晋唐以后,书法作为代表性的艺术门类其独立的价值被社会肯定以后,更是得到了当时皇族权贵乃至庶民百姓的青睐。

  改革开放以后,书法教育的命运并没有像其自身在社会中发展的势头那么好,甚至有部分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质疑过其作为教育手段在正式教学中存在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至今,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不少。近几年,国家对书法的重视已经改变了其以往在教育领域的尴尬地位,使得书法艺术成为和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等量齐观的专业。书法艺术也理所当然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虽然这给很多热爱书法和投身书法教育的人士提供了很好的*台,可随之带来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每一位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

  目前,全国很多省市地区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笔者对北京市房山区的一家中学的调查显示,有将近70%的学生和老师认为书法只是写写字,没必要真正开设一门专业课;有15%的师生则认为,书法是培养人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十分有趣的艺术,应该和其他课程一样得到重视;剩下10%左右的人持有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有可无。笔者认真分析过,虽然书法课已经在中小学进入了正式的教学内容,可是相对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指导思想上,书法老师对于书法教学的态度依然不是很积极。从教师素质而言,绝大部分的书法老师在教的层面依然秉承旧有的私塾师授式的教学方法,自身缺乏对书法艺术教育的深入研究。

  二、书法教学在自身体系的完整性上还远远不如美术、音乐等专业。

  三、由于教学模具的传统形式依然被人们奉为圭臬,其至高的地位并没有给新兴形式的运用留下太多机会。

  四、校方管理教学的相关负责人对于其课程本身的重视程度还很低,这方面的意识不足。

  五、在教学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写字,而非把其当作一种类似音乐的赏析性质的艺术来看待。

  以上几点应该当属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现状。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我们每个从事书法教育的人共同关注。通过我们的调查,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在教学模具方面。我们知道,在教学法的内容里,教学媒介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笔者以下对教学模具的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构想。

  传统的教学模具依然是简单的以字帖为主。学生只能通过临帖的方式获得对书法学习的第一感受。

  当然,在书法教学过程中,临摹的部分是绝对不能逾越的重要阶段,甚至是贯穿于整个书法教学的主轴,可是对于未加甄别以及筛选优劣字汇的字帖,要是直接纳入教学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欧阳询的《九成宫碑》为临本,我们知道在临帖的时候要是对字帖中关于字口磨损等原因造成的非原作意图的内容,不加甄别直接运用,就会导致整个变形的字体也会被纳入教学的内容当中,这种做法屡见不鲜,不要说学生会认为这些磨损或者非原作的效果是正确的,就连一些老师也会时常把这种“非艺术”的艺术元素纳入到教学中。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此就略去不谈。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能否在模具的改革上找到一些新的出路,从而促进我们的教学呢?我们认为这是可以的。对于中小学书法教学中所用的临摹范本应当作相应的甄别、筛选工作。也就是说,规定好统一的范本。

  经过改造的教学模具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教学,而且其真正的作用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从而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传统书法教育模式的改变只能依赖书法教师新的教学方法,而新的教学方法建立在有一套完整的,相对完善可靠,艺术价值高的教材上。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需要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书法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书法教学中教学模具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尽快地对其进行彻底的革新必定成为我们每一位从事书法教学的人所承担的责任。

  笔者曾在《青少年书法报》上读到一篇朱勇方的文章,朱先生在其中说:“中小学书法教学的出路在于敢于突破旧有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对涉及到的诸多方面给予重新审视并进行大胆改革。展望未来,在中小学书法教学这块园地中,还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十分赞成朱先生的观点。如果中小学书法教学要能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的模式的基础上还能推陈出新,大胆改革,我想中小学书法教育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01)

  [2]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12)

  [3]马艳等《中小学语文书法教育文化价值的建构设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第六期

  [4]林啅琴《现代书法艺术教育的嬗变——以小学书法艺术教育为研究视域》[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04)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3)

——小学教育的本科论文

小学教育的本科论文1

  摘要:康德的教育思想向来引人注目,他把教育区分为“私人教育”和“公共教育”,前者是指以家庭为基本场域,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完成的教育。而后者则是以学校为主体展开的知识及德行教育。康德认为“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更具优越性,因为后为受教者提供了前者无法呈现的交往性的公共空间,为学生明确权界、发展社会性品德提供了可能。就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境况而言,重申康德这一思想,显然不无裨益。

  关键词:康德 私人教育 公共教育 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在教育学这一领域当中,康德的教育思想历来引人关注。作为在哲学史上发动“*革命”的重要启蒙思想家,康德的“教育学”问思无疑蕴含着巨大的考察价值。

  在康德看来,如何开展良性的教育,这绝非易事:“可以把人的两种发明视为最困难的,亦即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的发明,毕竟人们甚至在他们的理念上也还有争执。”那么,康德如何开辟良好教育的路径呢?人能运用健全知性,摆脱“不成熟状态”,最终树立理性自主――这无疑是康德思想中“人的自我价值”这一命题的核心指向。可以说,这也是康德“教育学”话语中隐而未显的一个基本逻辑。而在对“教育”这一命题的探讨中,康德首先区分出两个概念:“私人教育”和“公共教育”。这里,康德视域中的“私人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基本场域,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完成的教育。而“公共教育”则是以学校为主体展开的知识及德行教育。康德指出:“教育要么是一种私人教育,要么是一种公共教育。后者仅涉及传授,而且这种传授可以始终是公共的。这种规定的实施则被留给前者。一种完备的公共教育是把教导和道德塑造这二者结合起来的教育。”

  在康德看来,“公共教育”显然比“私人教育”更优越,因为首先,私人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教会人一些生存技能,“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在世界上生活好”,无意发展“世界福祉”以及开掘人性以及人的相应秉赋的完善性。而且父母、家庭教育难免可能会给施教者带来性格缺陷。显而易见的是,康德强调“公共教育”,也即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种教育关心在“私人教育”中付之阙如的“世界福祉”,正在于它能弥足家庭教育的诸多不足之处。在家庭当中,施教者(父母)和受教者(子女)具有不对等的地位关系,父母在很大程度是作为监护者呈现的。正如康德所言,孩童无须操心自身的衣食问题,孩童作为被关心的主体,并没有*等交往展开的公共空间。而在社会教育,或者说学校教育当中,每个孩童都以普遍有效的学生身份出场,他们的身份差别在极大程度上被悬置,而互相以*等的地位交往。这正如康德指出:“因此人们在此学会衡量自己的力量。学会让别的权利来限制自己。这里没有任何人享有特权,因为人们到处都感受到阻抗,因为人们唯有通过成就出众才使自己引人注意。它提供了未来公民的最佳样板。”

  人作为社会动物,其道德和才能必须在公共社会中才得以呈现。私人教育(家庭教育)则将教育局限于私人空间之内,它不能为人提供交往的可能,而这种交往无疑人的才能、心智、个性、道德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最重要的*台。因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人才会面临基本的善恶问题,而将他人置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而在此基础上,明晰自我与他人的权界。

  进一步说,学校教育作为公共教育中最重要的机构,有着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学校通过构建良好的交往机制,不仅有助于学习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更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例如,在学教教育中,具体开展的多样的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跃的课堂气氛等等都能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与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行为中履行各种有效性要求。

  在具体的就教育学展开的问思当中,康德隐而未显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学校教育首先应该指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亦即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它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孩童,这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小学阶段的孩童心智发展尚不健全,较为缺乏交往意识。因此,小学教育是发展个人禀赋、完善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品格的重要阶段。除此之外,小学教育对孩童的心智、道德、人格道德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孩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父母给予的私人教育,进入学校与教师和别的同学形成一个公共场域,其个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社会性得到加强,老师与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教师、同伴的依存性或同调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善小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基本的知识,不仅在于学校或具体的施教者创造的良好学习条件、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构建发展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公共*台。这也正如洛克所言:“德行是坚固而真实的,教师不应该仅仅对之照宣读或随意谈论而已,而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与技巧,把德行赋予人的心智,让它在那里扎根……”这里,对于德行一词,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性品质,唯有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当中才能呈现出来。

  转换观念之后,我们才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小学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例如,课堂讨论本身并不仅在于更好地为学生澄清知识性问题,更在于课堂作为学校中最典型的交往场域而发挥作用。同理,课间及学校不定期的集体活动亦是如此,在一个悄然开启的“社会性”交往空间当中,学生面对密集的他者,在实际问题和个人利益等问题的考量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然会生出履行理想交往行为当中具体有效性要求的自我意识,以及面对他们不幸境遇的同情性理解。

  但就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境况来看,颇多教育并不具备这一意识。在具体的施教行为和自身定位中,他们只是把自己作为“授业者”、社会性的“家长”,而完全无视基础教育对个体社会性品格完善的重要意义。基于此,重申康德的作为公共教育的基础教育这一教育思路极为重要。首先,要明确基础教育本身的定位,它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公共性教育,而为培养学生的个人秉赋提供良好的公共*台(交往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因为身份和年龄的差别,虽然它不可能具体完全的*等,但却是可以无限拉近的。体罚学生或者说对学生施以家长般地管教,无疑会使师生关系逐渐疏离,而完全阉掉了基础教育对于构建良好交往机制、*台的重要责任。事实上,这个*台之中,教师本身更应呈现为具有“同情性理解”等品质的良好范例。同理,过度宠爱甚至溺爱学生无疑也无助构建基础教育中的公共交往空间,因为,就本质而言,溺爱或家长式体罚都表现为施教者无意把学生作为与自身*等的人格主体,而只是作为监护者。另外,理性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个重要议题,它并不简单意味着对学生之间各自利益在不同境况中的判定,更在于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交往当中能够覆行交往行为的有效性要求,避开暴力的螺旋。

  把学校教育视为为学生开拓交往空间的公共性教育――康德这一教育学观念无疑应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起点。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4)

——中学生教育论文10篇

中学生教育论文1

  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对中职生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对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中职生自学的良好习惯。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中职生在学习阶段的成果,还关系到中职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阶段的成果,持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1.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让中职生将自学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中职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就难以顺利自主学习,无从谈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内在条件是激发学习动机。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中职生自学能力培养主要是将自学能力内化为中职生的内在动机,即以学习兴趣、价值意识、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影响中职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其中,中职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心,中职生学习兴趣强烈,自主学习欲望强烈,自学能力就越强;中职生价值意识是中职生对自主学习未来成果及其对自身意义的预期,中职生自主学习价值意识是推动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中职生目标定向包括掌握性目标定向和表现性目标定性两种,其中掌握性目标定向是指中职生自主学习以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增长为目的,表现性目标定向是指中职生自主学习以显示能力和赢得赞许为目的,中职生自学能力离不开目标定向的推动力;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中职生对从事自主学习活动能力的自我判断,是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中职生自我效能感越强,自学能力越强,更好的实现学习目标。

  2.教授学习策略

  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基本保障是中职生掌握学习策略,即中职生学会自主学习。中职生在具备较强自主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设定学习任务,掌握学习策略,以更好的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所以,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于中职生熟练掌握学习策略,并在自学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策略。

  中职生学习策略是结合中职生自身状况以及学习内容,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制定的学习方案。

  中职生学习策略就是良好的习惯,以及学习过程中“学前预习 +学后巩固”,将这一学习习惯贯穿于自学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以更好的紧跟教师教学进度。中职生在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时,要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自主学习认真预习新知识,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结合中职生现有水*,设置合理的问题情景,让中职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和中职生积极沟通,了解中职生对所学知识的评价反馈,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同时,中职生在自学过程中,要杜绝玩手机等不良行为,按照学习策略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坚定意志品质

  中职生自学过程中,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排除很多问题困难,这就需要在自学过程中,需要中职生具备坚定意志品质,以更好的调节自己的自学行为。在中职生自学之初,很多中职生具有自学动机,但是伴随自学难度加大,中职生的自学动机就会变弱,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中职生很难长期坚持自学行为,难以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总之,中职生自学动机可以有效激发自学行为,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策略,以坚定的意识品质,持续不懈的坚持自学行为,自我思考学习问题,自我调节学习困境,坚持自学行为。可见,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品质。

  4. 课外实践保证

  在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内容是按照既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执行的,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就需要辅以课外实践活动,以更好的验证中职生所学知识,否则中职生感觉所学无用,可能放弃继续自学行为。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多样化形式,中职教育中要综合考虑专业技能以及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设计科学的课外实践活动,补充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鼓励中职生自主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应合理有效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帮助中职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外实践中难题,激发中职生应用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中职生自学积极性,增强中职生自学能力,以课外实践活动保证中职生自学行为的持续。

  中职生自身具有个体差别性,可以说是学习较为弱势的部分群体,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成为国家人才,需要帮助中职生培养自学能力。学习作为一项脑力劳动,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引导中职生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教授学习策略,坚定意志品质,课外实践保证,让中职生具有学习内动力,掌握学习技巧,在学习中坚持自学,并辅以课外实践活动,真正让中职生体验学习乐趣,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参考文献:

  [1]潘乃烨,论中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20xx(12)。

  [2] 章凌 , 中职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J]. 才智 ,20xx(2)。

  [3] 吴旭林 , 对后进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J]. 中小学电教 ,20xx(5)。

中学生教育论文2

  一、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要注重德育向课程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因有特殊性,不仅应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意外,还应该融入其他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其实,通过语文、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等学科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各科教师要管好传授知识、提高单科能力的片面认识,积极挖掘本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加强课程的德育渗透。

  2.教师要注重爱护及信任学生。互相尊重和信任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尊重和信任在教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有热爱、尊重和信任,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学生。那么我们所说的尊敬和信任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每一个学生以*等的态度来对待,最好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一位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那么我们更谈不上教育问题了。所以,关心自己的学生之外充分信任学生,才能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3.教师要注重*等相待学生。教育当中教师对学生无论家庭背景不好、家境贫穷、学习成绩好坏,一定要每一个同学一视同仁。更是那些心理生理上有缺陷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耐心的进行引导。以前,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不太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结果,学生之间存在了最大的成绩差异,而且这些成绩影响那些成绩差,家庭背景不好的同学带来了上学的压力,烦学校,跑课的现象。总体来说,教师*等相等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尊重,*等对待任何人的到的是我们必须养成的社会品德之一。

  4,注重得到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个方面。如果这三个方面没有配合的话,学生的培养工作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第一个教师就是他的父母,所以,老师们一定要积极合作学生父母,常常联系她们应知道一些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和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些方式了解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学生们学到一个程度离开学校以后他们还得进入社会。如果孩子们没有掌握好关于社会生活的一些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话,走进社会以走自己的路是很难。所以教师们抓好学生给社会品德教育工作。给学生们多提供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台,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局面。

  二、基本方法

  1.利用思想品德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考关于思想品德一些理论性知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觉悟,培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思考能力。

  2.通过组织关于思想品德内容的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在学校*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容易形成心理互动,而且形成的这种心理趋势是对其成员的认识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活动与方式以及习惯都具有很大的帮忙,可以引导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方向。

  3.利用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通过进入社会调查让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实际感想,有利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生产方式,社会精神及生活文明建设等方面提高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如果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劳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确认劳动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了解,形成集体观念,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情感。还可以好好地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认识思想。

  4.利用社会上好人榜样的作用。在这里教师们利用上课时间积极参考社会上的一些好人好事的故事跟本课内容连接起来,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素质来影响学生的一种示范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感,对中学生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很大。教师在用榜样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适应学生实际情况,学生要明白自己要向榜样学习什么样的东西、而且利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从何做起等等问题。

  总之,对于初中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内容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立足于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采取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办法,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成果。

中学生教育论文3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学中去实现学生积极心态是思品课教学的功能之一,让学生拥有十种心态定会让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决定成功的积极心态怎样形成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资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已成为思品课教学的功能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使其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者拿破伦。希尔特别强调心态问题,他在所著的《成功学》专著中归纳了十七条成功定律,第一条就是人的心态。希尔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什么呢?就是心态。积极的心态使人获得成功,消极的`心态则容易让人走向反面。希尔还说过,人们要想成功,首先认识自己的护身符,这个护身符有两面:正面刻着积极心态——PMA,反面刻着消极心态——NMA。这个护生符有着惊人的神力:用正面,这个人就热情、自信、主动,不畏困难,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就能走向成功;用反面,这个人就颓废、消极、悲观,遇难而退,遇挫折一蹶不振,必然走向失败。

  为什么心态的好坏会导致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呢?行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有了心态或信念之后,就会把这种心态或信念付诸行动,而这种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人的心态或信念,因而形成一种循环状态。心态积极的人,行动也积极,反之,行动却消极。

  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能正确把脉心态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决定成功的心态是什么呢?根据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到了以下十种决定成功的心态。

  1、有决心。决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积极心态,这种心态将决定一个人的行动目标,并沿着目标不懈奋进。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并非易事,锁定目标,永不退却,下定行动决心,命运的操作棒终究掌控在自己手中,行事果敢、快捷,给行动以更大支配力量,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勇气和支柱。

  2、企图心。企图心,即对达成自己预期目标的成功的意愿。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有希望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通过人拥有足够的雄心壮志去实现,常言道:有志者事竞成!这个志就是雄心壮志。一个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有了一定的目标意愿再增添上雄心壮志,何愁事难成?

  3、主动。主动,就是将命运的掌控权操控在自己手中,不消极地等待时机,而是把命运的主动权留给自己,寻机行动。与之相反的表现就是被动,被动地承受他人的主宰,将命运交给别人安排,消极地等待机遇的降临,一旦机遇不来,他就像泄气的皮球———无法了。因此,凡事都应主动,被动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4、热情。是对某种事物着迷的一种情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狂热的喜悦,是种完全会把人近乎热high的内功。情感是会传染的,这种激情和奋进会带给你近乎狂热的地步。热情表现在活泼、开朗、快乐。没有一个愿意跟一个整天没有精神的人打交道,没有哪一个领导愿意去提升一个毫不热情的下属。

  5、爱心。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内心深处的爱是你一切行动的源泉。不愿意奉献的人,缺乏爱心的人,就不太可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失去别人的支持,离失败就不远了。

  6、学习。学习是透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从而导致可量度的稳定的行为变化,更准确一点来说是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或审视过去的精神结构。信息社会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发展成为学习力的竞争。信息更新周期已经缩短到不足二年,危机每天都会伴随我们左右。*社会已进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

  7、自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自信心、信心十足、永久自信。自信就是眼睛尚未看见就相信,其最终的回报就是你真正看见了。建立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不断地取得成功;二是不断想象成功;三是将自己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卓越圈”运用神经语言的心理技术,移植到你需要信心的新领域中来。

  8、自律。指在没有人现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循法则,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崇尚自由。成功需要很强的自律能力,自律将是成功的基石。

  9、顽强。是自觉地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排除万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挫折与失败。你不打败他们,他们就打败你。俗话说:“困难不是铁,困难不是钢,困难是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只有具备顽强的精神,才能够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在学习上才能真正做到好、乐、勤;才能够真正学有所成。

  10、坚持。坚持,“坚”即意志坚强,坚忍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是意志力最完美的表现,坚持也常是成功的代名词,假若成功只有一个秘诀的话,那应该就是坚持。持之以恒去办事直至成功以上十种积极心态,只是一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但必须要求教师去掌握培植学生积极心态的方式、方法。如何去培植学生的积极心态,已成为我们广大同仁十分注重和研究的热门话题。现实要求我们在*时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培植学生积极心态,去树立学生积极心态的勇气和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培植学生这方面的心态更需要我们潜心挖掘、探索。近三十多年,我一直在教育教学中苦苦思索,也一直在向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收效多多,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可从以下十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的言谈举止。他要求广大教师从培养学生文明语言,举止文雅,让学生知晓: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人生心态,心态是紧跟行为的,如一个人消极心态开始,等待着感觉把自己带向行动,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他想做的积极心态者,更不会达到言谈举止文雅,成为一名人之向往的儒雅之士。

  2、树立必胜的信心。美国亿万富翁卡耐基说过:“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信心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当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时,我们就开始成功了。树

  立必胜的自信心至关重要。如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科学家搞科研都是从自信开始的。

  3、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一个人有了自信心,有了美好的人生感觉,必不可少的就是人生目标了,有了目标就有了行动的方向,并沿着这个方向去奋斗,去清扫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最终达到幸福的彼岸。

  4、生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经常请教于人,听听别人的评价和建议,集思广益,随时矫正自己的行动和动机。常言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顷听,学会理解,你的行为才能获得他人的赞誉,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5、要心存感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帮助,使你走出困境,要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常怀感激之心。并主动去关心需要帮助的人,传递爱心,让社会更美好。

  6、学会称赞别人,在家庭中称赞母亲,让他们开心。在学校称赞同学、老师,使师生关系融洽,赞美是一种推动力量。

  7、学会微笑。微笑是上帝赐给人的专利,微笑是一种令人愉悦的表情。面对一个微笑的人,你会感到他的自信、友好,同时这种自信和友好也会感染你,使你油然而生出自信和友好来,使你和对方亲切起来,正如一则谚语中说道:“一副好的面孔就是一封介绍信”。微笑将会为你打开通友谊之窗,如果我们想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积极心态,那么我们就得要学会微笑不可。

  8、要求学生寻找新观念。有积极心态的人时刻在寻找最佳新观念。这些新观念是增加学生积极心态者的成功潜力。法国作家雨果说:“没有任何东西的威力比得上一个适时的主意。”有人认为,只有天才才有好主意,事实上,要找到好主意,靠的是态度,不是能力,一个思想开放有创造性的人,哪里有好主意?直到他对这个主意可能产生了优缺点都彻底弄清楚为止。据说,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星是爱迪生,他一生杰出的发明,是都是在给失败的发明找一个额外用途的情况下诞生的。

  9、教育学生放弃一些鸡皮蒜毛之事。有积极心态的人不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小事上,深知小事会使人们偏离了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记住:一个人为多大的事情而发怒,他的心胸就有多大。

  10、注重培植学生的奉献精神。人生的目标就是奉献别人,这个奉献就是表现出助人的激情与意愿。一个积极心态者所能作的最大贡献是给予别人。近些年,我国举办了那么多的世界盛会,每次都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参与,并把工作做得那么完美,这些行为是无私奉献的典范,值得人们颂扬和学习。

  我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把学生从以上二十个方面进行全面引导并大胆尝试,做了许多强化工作,收到了另人满意的效果,成功的事例也不胜枚举。纵观一个人是否成功,他持什么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心态决定人生,积极的心态决定成功的人生。它不仅能激发潜能,挑战自我,更能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我奉劝当代的学生朋友,应配合老师培养自己积极心态,使自己走向成功!

中学生教育论文4

  摘要:核心素养的研究,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我国直至20xx年才正式提出研究核心素养这一议题。核心素养不是某一学科的素养,而是一项关于人的综合素养。音乐学科教育比其它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因为它也是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展开研究,再次呼唤教育界对音乐教育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学生;核心素养;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得到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上下都对音乐教育所起的作用更加的重视,这是因为音乐教育对现代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作用太大了,要想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终极任务,我们只有狠抓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因为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一、浅述核心素养内涵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国刚刚开始起步,在参考了大量的世界各地先进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这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OECD的相关核心素养理论给我过很大的启示。这个体系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解“素质教育”基础之上。上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流传于社会各界。素质教育大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应试教育重视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从而保障学生走入社会有竞争优势。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反,认为应“德才兼备”。

  二、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

  20xx年,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讨的基础上发布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未来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了引领的作用。我们知道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的培养价值是非常好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受音乐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受音乐教育影响、孩子的情感的历练受音乐教育影响,音乐教育对孩子们的启智开发真有很大的作用,在国内外教育与心理学界大家都比较认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就要多学习多锻炼,比如:通过教师编创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学习、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不断地感受、学习、创新、求知音乐的潜移默化的独特魅力,这样,健全孩子们的美好身心,陶冶孩子们健康的情操,完善孩子们的优秀人格都会大有裨益。孩子们通过学习音乐常识和基本乐理,学会一些音乐艺术技能,发展多元的文化思维,开阔艺术视野,继而在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基本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培养中音乐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一)OECD的核心素养与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谐统一性

  众所周知,健全的人、成功的生活是OECD的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这种素养是人们要面向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经济技术高度发达、新知识蓬勃发展的未来的社会的素养。OECD核心素养明确提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使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这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样。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听觉艺术为主要内容,以独特的音乐艺术为媒介,是美育教育的的组成部分,同事音乐教育也是和美术教育一样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属于美育的范畴。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核心就是音乐时间和音乐创造能力。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力、表现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来自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课堂开展、延伸、拓展,让学生在看听学唱、创新合作的基础上,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和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创造了艺术”音乐能力的获得必须要在实践中,实践出真知。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歌唱能力、识谱能力、创新能力、乐理掌握能力都要好好的培养,让孩子们能视谱歌唱、能看懂音乐常识、能演奏简单乐器、能够分析简单的谱例,能较好地创作创新,能用合适的形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应具备音乐知识经验积累,应熟悉掌握常用的音乐活动形式。

  (三)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启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和想表现传达的感情,在特定的环境有时候我们会产生共鸣。有些音乐催人奋进、有些音乐宣泄我们的情绪、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动力,使我们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受到影响。我们在学校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师让做学生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用健康的音乐作品去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创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中小学生正处于“可塑造期”,应该加强对其音乐素养的提升,在中央不断加快推动现代教育的前提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应该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方式和其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注重其品格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性能力和人文情怀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xx,04.

  [2]辛涛,姜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中学生教育论文5

  摘要: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多元智能,培养途径

  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是这个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近年来,人们对智能的定义已有了新的知识,针对传统智能一元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加德纳提出了“智能多元论”,并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感知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交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内省智能、音乐智能,这七种智能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同等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协调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根据“智能多元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文就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途径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语言智能的培养

  1、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水*,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新教材的科普性、可读性、实践性大大增强,给学生阅读带来了方便。学生的阅读主要分三个阶段:

  ⑴ 课前阅读:即预习阅读,要求纵览文字,了解梗概。首先要看清标题,标题是全文的主题词,是表达内容的核心,也是阅读中要始终抓住的线索。同时要了解教材中以哪些方面的叙述来说明标题的。通过课前阅读,可以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使自己思维与教师授课的思维同步,有的放矢,活跃思维。

  ⑵ 课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往往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阅读,这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动,但阅读目的明确,从学生心理上讲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阅读时,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字斟句酌的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

  ⑶ 课后阅读:要求做到精读细读,重点落实。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包括正例和反例)、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可采用重点句群的阅读、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例如,对于交通和交通运输、商业中心与商业街、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后一定要对照定义反复对比阅读,并列出表格加以比较,这样能帮助学生梳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时语言要准确规范,对学生不能准确表达的问题,要适时加以点拨。在学生内心已明白问题,急于想表达出来,却又不知用何语言准确表达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尽量由学生的口说出来。学生回答问题时,对于那些回答得好的学生除了给予鼓励之外,还要向全班学生指出该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用的方法,并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对于那些上课懒于开口的学生,我采取了一半引导,一半鼓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尽管这些学生有时问题回答得并不好,但只要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

  目前高考,出现了类似于政治、历史中一些文字表达题,许多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时,文字表达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不同情况,要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一改过去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为主的状况,适当增加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作文式作业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在讲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时,我就给高三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学生都觉得这好像是作文题,不是地理作业。我提示学生:要完成这个作业,思路要开阔,不必长篇大论,只要把道理将清楚即可。从交来的作业看,学生都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各自从不同角度做了论述。有的学生从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生产的条件方面进行了阐述,有的同学还结合政治,用假如WT0后*农业的发展知识进行了论述等。这种作业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地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二、空间感知智能的培养

  空间感知智能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观察能力。在地理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

  1、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对某一事物毫无兴趣而去主动观察的。教学中,可因时、因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或强调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课外、校外也会主动去观察相关或相近的知识内容。

  2、指明方向,明确观察的目的和重点

  自然界绚丽多姿,观察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标本、模型、挂图或多媒体动画演示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重点,这样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上,形成较清晰的知觉。如果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不明确,所观察到的对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必然是走马观花、无所收获。所谓明确观察目的就是要抓住观察对象的本质,在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壤剖面时,应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个土壤层次的主要特点上,着力观察每个层次的色泽、粘度、组成物质。

  3、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这样即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观察的部分,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时,一面观察一面思考,使思维活动参与观察活动,这样才能抓住本质特征,加深理解,将形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才能对观察的对象产生深刻的印象。如组织学生观察星空时,就应让学生抓住各个星座的大致形状、相对位置等特点充分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和想象,然后准确地找到各个星座的位置以及各个具体的恒星。经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和归纳获得的知识,比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听记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交际智能的培养

  1、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社会实践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有2人~3人,实践活动过程中,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语言的、形体的、甚至是无声的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使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种为着同一目标而进行的合作,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智能,对学生踏入社会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由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各种教学模式中几乎都有“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小组中从事共同的学习活动。小组各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交际智能。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智能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能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动机的新兴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大致包括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设计、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结论的得出、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过程,其中实施研究过程就是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通过野外观察、访谈、发问卷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对于一些高科技的、历史性的专题,目前的条件无法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学生查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资料,许多学生自己没有相关的资料,要从图书馆、亲戚、朋友处借阅,在这些过程中无形地锻炼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四、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

  地理的发展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地理学中许多疑难问题渗透了数学知识,地理教学中引用数学思维,有些重、难点就会化繁为简,迎刃而解,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坐标图像,化抽象为具体

  坐标图像是表达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的数学形式,是对基础知识的概括和深化。恰当地运用坐标图像,既能将所授的凌乱抽象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现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之鲜明、具体,使学生透过诸多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较快地突破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解下列问题时,就可用坐标图像:

  图中1、2地的气温可能为:

  学生通过剖析图像,运用图中曲线规律来解决问题,学会研究探索地理规律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2、运用反证法,变迷惑为清晰

  有些题目按常规思维,分析推理,迷惑不得其解。但换一角度,变换思路,用反证法即从问题的反面思考,化难为易,知识在逆向思维推理中得到强化,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辨证性。运用反证法,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追索,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3、运用数学概念,使难涩成简明

  数目繁多的地理学概念,有些十分相似,容易混淆;有些相互交叉,难定其范畴。传统的授课方法,学生概念模糊,难以区别。但借用数学上一些概念来辨析,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学生的思维更加精深。例如,文化区、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是同一概念系统里3个相近概念,它们系隶属关系。用集合知识可表示为A>B>C,A、B、C分别为文化区、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能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

  五、内省智能的培养

  学生内省智能(即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采取适当行为的能力)的培养,主要落实在对问题的反思、结论的推出及学习活动的自我小结上。在地理研究性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动,开始是怎么想的,走过哪些弯路、碰到这些钉子?有什么经验可以汲取?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哪种方案最佳?自己在一些思考的中途能否做某些调整?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整?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过某种预测?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等。通过对自己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使其具有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这一智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此外,还有音乐智能和肢体运作智能,限于篇幅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此就不再赘述。

  总之,充分发挥地理学教学的优势,努力提高地理学教学的效益,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这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中学生教育论文6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思。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即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对于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多种表述,各种观点并存,主要有三点:第一,非理性主义的生命教育观;第二,存在主义的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本真的生命存在;第三,人本主义生命教育观,倡导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生活,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强调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二、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开展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现代中学生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心理上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在中学开展系列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亲人意味着什么。

  三、中学生情感层面上的困惑

  (一)情感调节能力差异形成的分析

  情感调节能力又叫做抗挫力。面对挫折采用的方式不一样,就会相应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如果受挫者采用消极的方式,会造成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引起自杀和他杀的行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适应中学生活,有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们愿意和同伴诉说,所以他们具备情绪调节的资源和心理能力。初中二、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自身角色定位的失调,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前途以及未来的发展,但他们的成就动机过高,不切实际。当面对现实中的挫折时,例如考试失利等,会让他们自我怀疑,并且出现焦虑情绪。由于自身角色定位的失调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导致他们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不接纳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对生存的意义产生怀疑,进而怀疑生命的价值。初中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的烦躁和焦虑时,就会采用极端方式,例如用自杀来摆脱现实中的不如意。

  (二)情感体验能力差异形成的分析

  生命的情感体验表明了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珍惜度。珍惜自我生命,首先表现为可以对自己的生命有较高的情感体验。珍惜自我生命、重视肉体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启蒙期,情绪丰富而强烈,热情高涨;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可以内省自己的生命价值,可以使他们对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情感体验程度加深。随着年龄的递增,面临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如一些同学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考试失利,而升学问题带来的压力会使其缺乏自我价值感,开始怀疑自身的价值,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情感体验程度下降。

  四、培养中学生的生命情感和审美境界

  生命情感按照功能性分成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积极的生命情感可以让人斗志昂扬,为生命增添动力,成为生命之源。而消极的生命情感会产生对生命否定的情绪,感到生命没有意义,并且漠视他人生命的意义,由此带来忽视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会成为消极生命情感的催化剂,从而产生伤害生命的极端行为。

  审美显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给人一种超越性的自由和快乐,将审美和人的生死加以融合,个体会拥有在现实中战胜困苦、恐惧的能力。特别是审美在人生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可以使个体生命在*静、快乐、单纯的感觉中获得满足。当学生可以以审美的生命方式去拓展自己的人生时,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升华自己的人生,实现生命最终的价值。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感和审美境界的学生才可以体验和感悟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拥有积极的生命情感体验才可以做到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可以尊重他人的生命,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命的开始和丧失;在他人遇到生命挫折时,可以及时体验到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来帮助他人。因此拥有较高的审美境界和生命之趣的人是可以正视生命中的挫折的,具有较高的抗挫折的能力(AQ)和情绪智能(EQ),只有这样才正真可以将情感层次的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中学生教育论文7

  【摘要】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本文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议论,旨在从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的角度更加重视和积极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加强

  中学生是不成熟却趋于成熟的青少年,在这竞争激励的年代里,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还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他们第二次成长高峰期。这个阶段无论生理、心理、情感、自我意识等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各种问题。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必须知道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学生由于自身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很多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领,很容易使他们心理不*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一、为什么中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少年在成长中都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尊心、自认为是大人了,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不愿意服从长辈,喜欢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愿受别人引领和指导,有些青少年过分自我意识很强,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帮助接受不了。有意背道而驰,他们能力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抗和不遵重。这种心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他们求异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很难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的不良心态。

  2.青少年就会产生脆弱、孤独的不愿意让人接近的心理。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因忙于工作和事业,很多父母顾不上他们,与父母交流和在一起的时间少,就会产生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孩子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经不起挫折,在学习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内心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这种心理承受不了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不知所措,精神状态低入谷底。

  3.应试教育更多的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现在竞争有很激烈,更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很重要因素之一。升学竞争压力大,家长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频繁的测试、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压状态,超负荷的学习让学生精神紧张,心情抑郁。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痛恨自己能力,失去了对学习的渴望和信心。此外,大多学生都是单亲家庭,或亲人不在身边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在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当代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不相吻合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在老师应该担当的任务。

  二、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敏锐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察觉学生行为。在*常的教学中、课外活动、学生的交流和交往的过程等所有方面,都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信箱,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信箱里,老师定期查看,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2.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听学生心声。老师经常通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思想问题。谈话是最亲切和最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悦色、你要舍得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等地交流,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3.要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中学生的心理挫折主要源于成绩的不佳和同学关系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给以指导和帮助,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作风。刚上初中时,很多学生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多同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内心严重受挫。对于这类情况,就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要及时有效地告诫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是件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通过名人成功的案例教育和激励他们,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一些困难,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要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对待每个学生付以真诚的情感,尊重他们感化他们,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热爱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工作者只有把爱的情感播种到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师生间才能做到心心相印,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5.要指导家长“赏识教育”。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要和家庭紧密配合,以教育开展的效果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中学生教育论文8

  一、中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中学生安全教育,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对中学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中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中学生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学生的生命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安全教育活动,但是活动过于形式,中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只了解活动的主题,而对教育活动的内容全然不知,甚至少部分中学生对活动的主题都不了解。这样的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让给中学生真正的了解安全教育,教育的内容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另外,即使学校积极开展中学生安全教育活动,但是很多教师与学生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参与度不高,他们在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案例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是中学生对安全教育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中学开展的安全教育方式主要采取说教、通知、宣传栏和黑板报的形式。这些方式并非中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然而例如邀请相关部门(交通、消防等)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相关安全教育电视节目播放、安全教育实际演练、老师讲解时结合具体事例等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教育的方法。

  3.安全教育方面资源不足

  (1)学校教师资源的缺乏校园安全教育的老师存在很大的流动性,是我国安全教育一直发展不起来很重要的原因。中学的安全教育老师主要是思想教育和体育老师,还有就是交通、消防部门的工作人员。但是这些都是兼职的,学校没有安全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中学安全教育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校园安全教育的开展。

  (2)安全教育教材的不足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这方面资料有很多,包括出版的书籍,音像制品。中学是有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但学校大多没有统一使用安全教育的教材,使得教师对安全教育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很强,只是一味地重复自己熟悉的内容,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实用性内容涉及较少,这使得中学生得不到系统完善的安全教育,这也对校园安全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3)安全教育时间的不足对于中学生来而言,学习渠道主要是课堂,这也是吸取中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中学对安全教育课堂设置很不乐观,学校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时间很难保证。很多中学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没有设置安全教育。学校大都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所以中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时间肯定是不足的。大多数都渗透在学科教育里,但也只是警示,肯定不够,也缺乏安全演练活动,很多时候安全演练成为了出事后的“被演练”。这些方面的缺乏,使得很多中学生很难掌握自救自护的能力,万一出现意外,中学生难以有效应对,后果不堪设想。

  二、对策与建议

  1.思想上注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就是把学习学科知识当成了教育理念,从而忽视了安全教育,忽视了安全教育。让很多学生养成了学习安全教育知识是没有必要的这种错误观念。针对中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频频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函需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从而摆正安全教育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位置,积极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确保学校真正意义上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思想上进行安全教育,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然后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则会更具有激励作用,学校定期开展在安全工作方面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事迹表彰活动,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从根本上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从而推动安全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2.构建多元化安全教育模式。

  为了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兴趣,应该开设多元化安全教育。比如开设讲座,播放相关的教育视频等,让他们有兴趣去了解安全方面知识,与此同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的理念。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的,学校的安全教学也应该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渠道,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安全知识的学习上。可积极组织一些有实践意义的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在学校进行一些摄影和新闻作品的品读,摄影作品内容展现的是一些由于安全意识缺乏而导致的损失和危害,如摄影作品可形象地展示由于疏忽导致的火灾场景,因不遵守交通规范导致的车祸场景等,通过图片的形象展示不仅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更能从潜意识里触动他们的神经,从而能够进行自觉主动的安全知识学习。

  3.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

  对于中学的校园安全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借鉴安全教育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改变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有心无力状况的处罚,我国亟需开设安全教育国家课程。我国教育部门也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编写一套由易到难的统一的安全教育教材。虽然对我国校园安全立法问题高度关注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一直没有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缺乏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已经严重了影响了我国中学安全教育的发展,使得很多学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得不到保障。

  4.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作用。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有条件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学生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安全教育仅靠学校和家庭是不够的,要依靠社会力量,三方齐抓共管,为学生安全营造良好安全氛围,防止意外发生。

  三、结语

  安全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安全教育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来说,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中学生安全教育任重道远,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学生安全教育,总之,学生安全教育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做到警钟长鸣。

中学生教育论文9

  就如何定量化的讲授地理学基础类课程,Macdonald认为关键在于:(1)如何帮助学生加强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理解;(2)如何向学生提供机会练习和提高他们的定量化技能。而现实的方法包括:在讲授的材料中包含定量化的数据;适当添加具有定量化特征的计算机模拟和运算;定量化求解地理学中的数学和逻辑问题。Macdonald还认为,以提高学生的定量化技能为目的的概念性框架有助于对课程进行设计,在这方面可行的方案包括:在传统的地理学研究方法基础上(假设求证和数据收集过程),对定量技能所需要的过程进行分解并整合到一门课程中;设计一系列包含定量化的地理学问题,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并帮助他们练习,这样有助于教师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在学院层面设计贯穿学生各阶段的教学方案,将重要的定量化技能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3]。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案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可相互借鉴。

  这些方案的核心和前提问题是如何激发初学者(低年级本科生)学习和应用定量技能。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地理学问题是关键[4]。这类的问题包括诸如附近河流的洪水暴发等实际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的问题,以及诸如全球变化等公共媒体得到广泛曝光的问题。另外,以某一定量化结果为主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尽量涉及更多方面的地理学问题,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围绕土壤的粒度为主题,展开与土壤相关的多种地理过程的讲解。此外,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测量仪器(罗盘或者全球定位系统),也能够让学生对定量化问题产生兴趣。那么在地理工作中,什么样的定量技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该问题的答案需要考虑到地理学的不同方向和学生的年级等因素。一般地,几何学以及绘图学方面的知识是所有地理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定量技能[5]。

  有学者指出,空间分析能力也应该被包含在这个框架中。微积分也是高年级地理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些学者还认为,应该考虑将定量表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也包含在需要讲授的内容当中。因此,通盘考虑学生的需要、课程的内容,尽可能详细、系统的制定教学计划,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不同定量方法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需要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从事地理学教学和研究的青年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和能力,这对地理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6]。

  众所周知,不仅某些传统的地理学分支(如地质工程)十分依赖与数理科学,而且现代地理学也倾向于用更加清晰和逻辑的办法描述和解决地理学问题。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复杂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称为可能[7]。在地理学海量数据时代,引导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本科生了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激发他们对定量技能的兴趣,培养其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将对地理学整个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学生教育论文10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逐步摆脱了具体的经验意识,利用概念、定理、定律等进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明显增强。从心理的角度讲,他们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独立性,他们注重在同龄人中寻求支持与帮助,有一定的处理问题能力,对别人的思想观点一般不愿轻信和盲从;在学习上,也不愿墨守成规,喜欢进行创新和发现,但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另外,他们的内心世界与逐渐复杂,开始不轻易流露出其内心活动,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认识模糊的情况。因此在学习中他们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异常心理,如忧愁、恐惧、焦虑、悲观等,尤其是化学学科,知识繁杂多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异常心理。

  一、学生异常心理的表现

  1.化学实验中的恐惧心理。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集声、光、色于一体,千变万化,丰富多彩,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但实验中某些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如氯气、氯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有些物质有致癌作用,如亚硝酸盐等;有些物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浓硫酸等;有些化学反应非常剧烈,这一系列物质及变化过程在化学课学习中是躲不开的,如果教师不合理引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

  2.化学学习中的“标尺”心理。

  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有教师的评价,也有自我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就相当于有一个“标尺”,该“标尺”是学生对自己在群*置中的反映,如“化学难学难记”、“化学实验做不做没关系”、“化学知识乱似麻”、“化学实验很有趣”等,这是部分学生对化学课确定的标尺。对于老师,如果备课认真,讲课方法得当,实验技能娴熟,多关心多鼓励学生,则会在学生内心确定一个良好的标尺,相反,则会在学生内心确定一个相对不好的标尺。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

  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部分学生学习时心理受挫也是必然的,如何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如何有效地遏制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呢?

  1.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默契配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应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时应适当给予提示,当回答正确时就应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在课后应个别辅导,跟他们谈心,使他们消除思想顾虑,树立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合理运用实验,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化学学习中最有趣的就是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合理用好实验,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明确指出所做的实验是安全实验,接触少量的有毒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认真履行好实验室的规定,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树立以人育人的思想,渐渐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实验态度,消除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沟通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会社会课堂上的丰富知识。*时,我就教导学生“学一行,爱一行”。借助化学的学科特点,*时我教育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并不断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课堂上,我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课下,我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简单易行的事情,我让他们自己观察、记录,得出结论;课后,我又与他们进行交流,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使学生们更爱学习化学。

  综上所述,育人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国家服务,如果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培养,一切都只能是梦想,化学教学也就没有达到其目的。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5)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3篇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器教学能辅助学生学习歌曲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低年级歌曲旋律简单,起伏变化小,乐句相对较少,因此乐器可辅助新歌教学。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一共四个乐句,旋律起伏不大,且节奏相似,便于学生演奏。首先我们借助柯达伊手势认识乐谱,找出相同旋律和节奏规律,并请学生拍一拍节奏,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谱(只出示歌谱),并用口风琴范奏。教师范奏是最直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模仿。然后学生分句唱歌普,同时进行“无声练习”,即嘴唱歌谱,手按唱指法。练习时不可以连贯完整地练习,而应当分乐句进行。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所以教学时要分乐句,反复练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演奏第一句最难,而后会越来越容易。其实不是旋律变简单了,而是学生的演奏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分乐句练习完成之后再轻声完整吹奏旋律。教学中我还采用师生对奏接龙的方法进行练习。即老师吹奏1、3句,学生吹奏2、4句,并交换,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旋律简单,节奏变化有规律,大部分同学在很短的时间便可以完整地演奏乐曲。通过口风琴的吹奏,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了铺垫,这时再来学唱这首歌便十分简单了。教师在范唱时,同学们一下子便会发现这首歌曲,就是我们刚才演奏的旋律,孩子们看着歌词可以直接演唱歌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钢琴、口风琴、竖笛、长笛、小提琴等不同乐器演奏复杂的旋律,学生利用口风琴演奏简单重复的旋律,同样也能达到熟悉旋律辅助新歌教学的目的。

  三、乐器教学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力各不相同。有的乐感很强听几遍歌曲就能跟着音乐歌唱,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很快学会歌曲,但也有的乐感较差,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唱都很难接受。要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的目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们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时小乐器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全体学生来说,我们无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演唱歌曲,如果编配简单二声部学生更难掌握,因为合唱比齐唱音准更难把握。但是乐器合奏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给以任务。感受力强的同学演奏主旋律或复杂的旋律,同时教师为那些音乐感受和表现力较弱的同学重新编排简单的旋律,他们只要指法和节奏正确,就可以与主旋律配合的很好。在器乐合奏中他们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和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2

  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合唱艺术,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课堂合唱教学。从现行使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材中我们不难看出,合唱的欣赏与学习占了相当高的比例。以苏少版为例,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出现聆听合唱的欣赏内容,四年级开始少量简易合唱歌曲的学习,五六年级合唱歌曲的欣赏与演唱比例逐步加大。五年级上学期演唱合唱歌曲3首,欣赏合唱歌曲6首,下学期演唱4首,欣赏4首。六年级演唱合唱歌曲6首,欣赏2首。占了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半以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唱教学在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音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分析

  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可能都体会到,合唱教学很难正常开展。我曾参加过两次教育局组织的农村学校班级音乐课开展情况的检查。当时感觉到,检查到的班级歌曲演唱数量、质量都很不错。可只要检查合唱歌曲都只唱一个声部。于是我仔细分析了原因。

  学生方面:

  1、学生水*的参差不齐。

  合唱歌曲的学习对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日常教学中,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歌唱水*、合唱能力和习惯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就说音准,我曾经在两个六年级班级做了个测试,1/4的人音准较好,有一半的学生音准不稳定,还有1/4的学生唱歌直接跑调。

  2、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五、六年级学生正是生理、心理发展比较快的阶段。心理变化在音乐课堂主要表现为,个性较强,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因此每次欣赏音乐的时候都能有很好的表现。(但音乐学科光说不练是不行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欣赏水*。)但同时他们自尊心强,易害羞,不太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唱歌但不是在课堂上。总是怕唱的不好被同学笑话。单声部歌曲都很难学好,更不要说多声部的合唱歌曲了。

  3、对合唱歌曲的认识不够深刻。

  学生的整体合唱观念淡薄,缺乏对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合唱成功经验,兴致不高。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好不容易教会的两声部旋律,一合起来,音响效果很糟糕,声部间相互攀比,不知道协作,不注意聆听。老师们也经常发现,二部合唱分工,一声部学生往往很开心,二声部则相反,唉声叹气。

  老师方面:

  事实上,更多的责任来自我们老师。通过了解,很多音乐老师在日常的合唱歌曲教学中,自身就怕麻烦,缺乏自信心。教学中没有更好的办法,把合唱歌曲简单的理解成两个或多个声部的拼凑。教得机械,学生学的无味。所以就会出现只教一个声部的现象。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和能力。在提高自身专业水*的同时,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合唱的独特魅力与美感。

  以下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做法。

  二、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1、通过对优秀合唱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充分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

  要组织好合唱教学,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如何提高兴趣?就是多听。通过对优秀合唱作品的欣赏,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所以老师们千万不能忽略教材中合唱作品的欣赏。喜欢听了,觉得美了。等到真正学唱的时候,就不会被困难吓到了。我的经验是多对比着听。、有些合唱歌曲欣赏可以让学生听听独唱版本的,例:五年级上册《东方之珠》、《杨柳叶子青》等。有一些本来是要求齐唱的可以安排欣赏合唱版本的,例:六年级上册《送别》、《樱花》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充分感受合唱这一演唱形式对于表现歌曲形象、表达歌曲情感的巨大优势和独特魅力。对于一些优秀的无伴奏合唱歌曲,例:五年级下册《牧歌》等更加要多听、多分析,感受其魅力。

  2、根据歌曲的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合唱歌曲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歌曲《DoReMi》一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完整版《DoReMi》歌曲的认识与表现以及对歌中各乐段二部合唱的训练和处理上。我首先是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导入新课,了解歌曲的相关背景,让学生对1234567有一种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然后通过创编旋律,给旋律填词,给歌曲配二声部伴唱学习了歌曲的`C、D两段。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柯尔文手势指挥学生演唱,使学生更好的把握音准。不断让学生感受7个音符带来的神奇魔力。紧接着完整欣赏歌曲让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最后通过歌唱和表演,重温影片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在表演中充分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3、提高对合唱歌曲的伴奏能力。

  其实,以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完全能够胜任小学各阶段教材歌曲的伴奏,但关键的问题是不够重视。好的伴奏,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演唱歌曲、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增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是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我觉得,钢琴(电子琴)伴奏应该成为音乐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即兴伴奏往往过于“即兴”。再加上现在多媒体进课堂,我们甚至已经忽略了钢琴(电子琴)伴奏的功能与作用。如果说给单声部歌曲伴奏,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四、五级正和弦,那还能凑合。合唱歌曲就不行了,合唱歌曲本身就有和声行进,如果伴奏过于即兴,对于学生把握音准,对于歌曲表现力都会有很大影响。我倒觉得,给合唱歌曲伴奏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它的和声进行会丰富你的和弦编配,你顺着它的和声走,和弦记录下来后别忘了研究一下,可以在单声部歌曲中灵活加以运用,逐渐的,你的伴奏水*就会提高了。我习惯在备课时就将和弦标记写在歌曲上。在备课的时候,首先对歌曲进行分析,根据歌曲调式及本身的旋律走向确定和声进行、根据歌曲情绪确定织体音型,在把握住作品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技能水*进行编配。歌曲示范演唱时,努力把音乐伴奏与歌唱融合到最佳状态,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声音,音乐的情绪以及歌曲的表现力等方面加以提高和处理的时候,音乐伴奏可采用无旋律伴奏,并且可以在过渡句、高潮部分进行加花、华彩等处理。为了对学生的歌唱起到融合、烘托,更好的表现音乐,教师要把音乐伴奏的和声、力度、音色、呼吸等要素根据歌曲处理的要求进行调节和控制。让学生充分感受和声的美妙,节奏的律动以及歌唱与伴奏融合在一起的音乐美。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4、班级合唱比赛

  充分展示一个学校学生音乐综合素质和老师教学水*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搞班级合唱比赛了。无论是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好的锻炼、促进和提高的机会。其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校一级的合唱比赛。通过比赛,老师会下足了功夫,花足了心思,更多的了解班级学生演唱的整体情况,合理分工。丰富歌曲的表演、演唱形式、伴奏等等。显示老师对合唱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学生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一少部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每一个学生。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6)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 (菁选3篇)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1

  1、教育学类

  (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义务教育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

  (3)教师教育

  教师的学历水*研究

  教师的素质研究

  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

  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优秀教师的特点及评价研究

  (4)教育管理

  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

  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

  班主任素质的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校本管理”的研究

  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5)比较教育

  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基础教育研究

  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

  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美国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

  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

  (6)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7)德育、劳动技术教育等

  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

  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8)美育

  美育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研究

  小学美育的原则研究

  小学美育的实施研究

  小学美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小学美育的基本类型研究

  小学美育与教师素质的研究

  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

  *京剧之美的鉴赏

  服装时尚变化中的美育

  小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

  (9)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

  研究型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

  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

  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

  提高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10)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

  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评价的研究

  (11)教育技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和创新

  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

  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

  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

  关于小学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网络教学*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比较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

  小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教学领域的整合研究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2

  1、教育学类

  (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2)义务教育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

  (3)教师教育

  教师的学历水*研究

  教师的素质研究

  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

  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优秀教师的特点及评价研究

  (4)教育管理

  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

  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

  班主任素质的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校本管理”的研究

  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5)比较教育

  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基础教育研究

  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

  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美国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

  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

  (6)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父母离异对学生的影响研究

  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7)德育、劳动技术教育等

  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

  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8)美育

  美育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研究

  小学美育的原则研究

  小学美育的实施研究

  小学美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小学美育的基本类型研究

  小学美育与教师素质的研究

  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审美趣味的差异性研究

  *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

  *京剧之美的鉴赏

  服装时尚变化中的美育

  小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

  (9)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

  研究型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

  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

  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

  提高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

  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10)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

  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

  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评价的研究

  (11)教育技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和创新

  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

  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

  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

  关于小学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手段和方法的研究

  关于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

  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网络教学*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

  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比较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小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

  小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教学领域的整合研究

小学教育论文选题3

  一、关于教育体制与发展研究

  1、 *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及与小学教育现代化关系研究

  2、 国际小学教育阶段母语教学改革的趋势

  3、 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完善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建议

  2、新课改下小学教科研现状及思考

  3、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

  4、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小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6、当代小学生学习特点研究

  7、小学生学习类型及分类指导研究

  8、小学生语文(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预防及矫治研究

  9、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模式、途径及评价的研究

  10、小学生课外学习指导研究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研究

  12、小学数学(语文)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13、小学作文教学走向生活的研究

  1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研究

  15、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

  16、创造性使用小学新教材的策略研究

  17、自主学习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18、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19、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0、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22、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2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25、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26、小学数学中概念的教学

  24、小学数学中计算的教学

  25、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26、小学数学中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28、小学数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9、小学数学(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教学

  30、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3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3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33、小学生数学语言教学的研究

  34、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

  35、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3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37、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8、现代教育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三、关于教师成长研究

  1、在新课改中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2、新课改呼唤教师间的合作

  3、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方式、方法研究

  4、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教师文化研究

  5、名优小学教师品质特征及培养途径的研究

  6、关注小学教师个人需要,促进其自主发展对策研究

  7、科研型小学教师的心理品质及“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研究

  8、培养小学教师反思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四、关于班主任工作研究

  1、新形势下小学班集体建设研究

  2、现代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方法及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3、优秀小学班主任工作个案和工作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4、小学班级活动创新思考

  五、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1、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浅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

  3、浅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心育功能

  六、关于德育与心育研究

  1、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研究

  3、小学教师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4、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测评研究

  5、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一体化”实践研究

  7、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操作策略研究

  8、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

  七、关于其他各类教育研究

  1、科技教育与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研究

  3、小学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4、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八、关于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研究

  1、学校、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研究

  2、如何开发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研究

  3、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因素的研究

  4、成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九、关于教育信息化研究

  1、小学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3、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

  十、关于教育评价研究

  1、关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2、小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研究

  3、小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应用研究

  4、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评价研究

  5、创新教育评价研究


小学教育的论文10篇(扩展7)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

小学教育本科论文1

  摘要:

  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既要把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点,又要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教学实践证明,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了应用型定位,明确了课程目标,突出了实践环节,加强了技能训练,调整了学时比例,改进了教学方法,不仅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实际,而且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并主动地接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知识与技能,增强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

  荆楚理工学院是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首批试点学校。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于1956年创办,经历了中师、大专、本科三个办学层次的发展,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随着师范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实践和探索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美术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二是美术学科的专业性;三是学术水准的大学性。那么,在荆楚理工学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既要把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点,又要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一强化了应用型定位,明确了课程目标

  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明确课程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向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始终是核心,它引导着“教”与“学”,引导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荆楚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目标,分析和细化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一是明确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并且对现有的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其次把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能力培养作为主线,把美术课堂教学与美术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突出人才培养定位,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除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外,还必须抓住两个特征:首先是研讨欲,即具有强烈的研究教育理论的欲望,善于把大学的学术思维与浅显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达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基本能力;其次是专业欲,即强烈探究小学教育的欲望,并有勇于尝试美术活动的动机。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还要建设并合理利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与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美术创新能力、美术课外实践教学等一体化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

  二突出了实践环节,加强了技能训练

  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中师、专科、本科三个办学层次,6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小学教师,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在长期专业建设中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学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将实践性、综合性比较强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本科层次的学术水准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了尽量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内容,首先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另一个是美术课程的技能技巧方面。其次细化实践内容,有的放矢加强技能训练,(1)着重突出小学教学技能技巧、教研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2)充分利用美术选修课、绘画手工等精英训练营、社团等形式,弥补美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实践教学时数不足的现状。(3)根据本专业学生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求完善实践性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其一,在学科教育课程内容中增设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方法、教育实践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实践中的教研指导等;其二,加大美术学科专业技能课程的优化设置,围绕“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欣赏评价”等领域的教学实践,把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教学实践基地的特色资源结合起来,既强化了美术学科的专业技能训练,又突出了教学实践的针对性。(4)构建美术课程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确定考评范围,注重教育实践中反应出的非智力与技能因素,如学习态度、研究兴趣、团队意识、进步幅度等,不仅重视终结性考评结论,也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利用多元化考评手段构建合理的美术课程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三调整了学时比例,完善了课程结构

  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1)学科专业课程;(2)学科专业教育课程;(3)学科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这三部分对本专业学生构建合理的小学美术知识与能力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不违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时数的情况下,对具体的课程结构内部进行了优化设置和整合。一是在学科专业课程中更加明晰了四个领域的划分,并删减了“综合探索”、“欣赏评价”的部分内容和学时,增加了“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的学时数。二是调整了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权重,减少了小学美术教育理论学时,增加了小学美术教学案例分析专选与小学美术说课、磨课等的实践课时。三是在学科教育实践课程中增设了小学教学环境创设指导等内容。

  四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

  (一)案例分析与问题研讨相结合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中强化了研究性教学,对小学美术教育方法、小学教育环境创设、小学美术教研等内容进行了研究性教学尝试,即针对具体案例分析与问题研讨相结合进行分组讨论的教学实验。基本做法是:教师在课堂讲授引导的基础上,把同学们以6至8人分为一个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形成本小组共同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完成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布置研讨作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总结性作业方式,即要求同学们根据具体案例,结合教材以及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各小组按讨论的结论拟定主题,然后每位同学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总结报告。另一种是小组抽签作业方式,即教师根据具体案例设计几个相关选题,由各小组长抽签选定主题,然后各小组进行研讨,最后每位同学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案例展示的方法可以书面形式供同学们阅读了解,也可以图片形式讲解展现,还可以视频形式展示,重点是教师的讲解、分析与引导,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问题驱动式教学,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究、延展等过程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案例分析与问题研讨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尝试,有效地营造了团队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训练与小学实际相结合

  为了突出美术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按照“大系统、小综合”的.思路设计技能训练的内容,“大系统”是遵循美术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架构。这是美术课程学习的前提。“小综合”是在“大系统”的框架格局内去综合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例如:结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夸张的脸》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从美术的不同类型、不同工具材料、不同表现形式来完成教具的准备。为了让小学生更直观地认知脸部夸张变形的教学目的,夸张的脸不仅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还可以用彩泥、沙画、剪纸、刮画、木刻、传统泥塑以及布贴画、自然材料造型、综合材料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来体现。于是,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相关的手工制作训练。这种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突出了实用性,使学生感受到了技能训练的实用价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且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调整了课时比例突出了实践环节,而且把理论教学涉及到的主要原则、方法、创意等融入实践教学中。根据本地域美术资源的特色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1)认知性实践教学。根据美术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以校内视频观摩、一线教师示范与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访问相结合,使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直观形象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2)启发性实践教学。主要是以专题训练形式与综合训练形式相结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和拓展学生的创意表现,促进学生灵活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3)体验性实践教学。主要在实习期间进行,即依托教学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和美术活动设计等,不仅要完成小学美术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体验,而且还要参与实习期间代课班级校内外的美术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美术课程实践教学,合理有效地构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使实用性教学理念得以充分践行。

  (四)课堂引导与网络辅导相结合

  课堂引导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同学,也不可能做到深入彻底。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手段,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及时沟通的桥梁,能够提高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向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台的建设,从每一届学生入校开始,学工部门就按部就班积极建设班级群、年级群等,所有任课教师、辅导员等都是群内成员。这一*台的规范管理与建设不仅使行政上做到了政令畅通,而且使教学上做到了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台把课程作业辅导延伸到课堂之外,丰富了教学手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美术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直观。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微格教室、综合功能室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不仅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内容丰富,而且使美术课堂教学信息容量增大、并且易于认知和理解。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共享是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有效地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结语

  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了应用型定位,明确了课程目标,突出了实践环节,加强了技能训练,调整了学时比例,改进了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2015年、2016年湖北省小教联盟与*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美术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学实践证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荆楚理工小学教育专业进行的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实际,而且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并主动地接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知识与技能,增强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刘小敏,高述民,高宏波.高等林业院校“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林业教育,2017,(1):48-50.

  任丽萍,沈真波.“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美与时代(上),2015,(10):122-124.

  汤辉,林云,程晓山.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的“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林业教育,2016,(6):50-54.

  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1-74.

  陈柳,戴璐*.“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电力教育,2013,(2):86-97.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267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