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 吕蒙正相公不计人过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 吕蒙正相公不计人过

更新时间:2023-03-13 17:37:53 点击: 来源:yutu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1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 )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④蒙正遽止之( )

  13.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A同列

  ②蒙正遽止之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C吕蒙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A:

  B:

  15.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2.①过错 ②这 ③假装 ④立刻,急忙

  13.①C ②A ③B

  14.A: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B: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15.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2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吕蒙正不计人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过错)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这)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假装)④蒙正遽止之(立刻,急忙)

  13.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C)②蒙正遽止之(A )③不问之何损(B) A同列B朝士姓名C吕蒙正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A: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 B: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3.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④蒙正遽止之

  13,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A同列

  ②蒙正遽止之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C吕蒙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A:

  B:

  15,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2,①过错

  ②这

  ③假装

  ④立刻,急忙

  13,①——C

  ②——A

  ③——B

  14,A: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B: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大。

  15,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应有宽宏大度,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阅读答案3篇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阅读答案1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广记》)

  19.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⑴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B.假如C.接近D.向着

  ⑵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B.道理C.引导D.方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21.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22.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9.(1)A(2)B(2分,每小题1分)

  20.D(2分)

  21.C(2分)

  22.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3篇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3)

——《吕蒙传》阅读答案 (菁选3篇)

《吕蒙传》阅读答案1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小题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小题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小题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小题1】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小题1】(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小题1】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小题1】此题为开放性题目。

《吕蒙传》阅读答案2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吕蒙传》阅读答案3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其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乙】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误的一项是

  A.数讨山越(屡次)君宜顾之(拜访)

  B.遂往诣蒙(到)肃于是越席就之(接近,靠近)

  C.鲁肃过蒙言议(经过)非复吴下阿蒙(再)

  D.因为肃画五策(谋划)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13.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以故意待也醒能述以文者

  B.母哀而舍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归以告其母缊袍敝衣处其间

  D.肃于是越席就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A.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B.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有意这样对待他。)

  C.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读书人分开了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

  15.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肃对吕蒙原先比较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B.从两段文字看,吕蒙是一个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的人。

  C.甲段文字中,吕蒙的母亲要惩罚他的原因是他做了山贼。

  D.从两段文字看,鲁肃所重视的人才必须既有武略,也有学识。

  参考答案:

  12.C13.A14.B15.C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4)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阅读答案3篇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阅读答案1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李兴濂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以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地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呜、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犹如万支金箭,,屯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了我的眼睛!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⑦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二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1.文中多次写到"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联系全文回答。(4分)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2)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3.阅读文章③④段,分别指出俄罗斯老画家和哲学大师康德仰望天空时的感受是什么。请摘录文中词语回答。(2分)

  4.文中第⑦段说:"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3分)

  5.文中第⑧段说,当我们仰望"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这些事物时,内心会涌起"波澜"和"涟漪"。请从中选择一个(除示例之物外),描写该事物并表达你的感悟。(5分)

  [示例]

  事物:一朵小花

  描写:那是春天最后开放的花朵,坚持守望在峭壁上,任凭风吹雨打,忍受月夜的孤独,不肯离去。

  感悟:这为春天最后守望的花朵,是用艳丽展示坚持拼搏的崇高。

  1.[答案]仰望能使人发现崇高,追寻崇高。(4分,答"发现崇高""追寻崇高"各给2分。答"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给1分;答"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给1分;答"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给1分;答"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给1分.其他表述意思符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文中有很多句子都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但要注意抓住关键的解释。

  2.[答案](1)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2)富于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世界。(4分,每小题2分,(1)小题答"安于现状,缺乏对崇高的追求"也给2分,(2)小题答"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给1分,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进行分析。

  3.[答案]饱满和圆润、壮丽和博大、肃穆、崇高庄严(2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仔细读相关文段,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4,[答案]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体会到个人的荣辱得失异常渺小,无足轻重。(3分,体现与自然对比之意给1分,体现个人渺小之意给2分,意思符合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要立足于文章本身,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5.[答案]略。(5分,举出事物给1分,描写合理给2分,写出相应感悟给2分)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要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仔细观察过的来写,不要凭空想象,语句上注意流畅优美。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阅读答案2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他突然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夤(yín)夜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止境……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的,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然来自天空!”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射出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现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喷涌,流动,一个熠熠闪光的世界点亮我的双眼!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碧空,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

  ⑦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的内心涌起! (选自《读者》20xx年第2期,有删改)

  21.阅读全文,说说“老画家”、康德、贝多芬和“我”在“仰望”时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4分)

  老画家:

  康德:

  贝多芬:

  “我”:

  22.说说第⑦段中加点的“精神的皇座”的含义。(3分)

  23.“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在生活中,你也许也“仰望”过,请仿照例句,写出你对“仰望”的理解。(3分)

  仰望,就是 ,它使人 。

  24.作者在第⑥段写自己于泰山极顶看日出,就视角来说,不能算作“仰望”。这应该不是作者的疏漏,请谈谈你对作者之所以这样写的理解。(4分)

  25.人,总要仰望点什么。苏轼仰望中秋的圆月、青天,吴均仰望富春江*的群峰、寒树,同样激起了他们“心底的波澜”或“涟漪”。请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或《与朱元思书》分析说明作者仰望后思想感情的变化。(4分)

  21.老画家: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康德: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答出第1句或第3句即可)贝多芬: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答出“神游魂驰”即可)“我”:把我对遥远未来的瞻瞩和渴盼,带向广阔无垠的苍穹。(本题4分,一点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

  22.指崇高或神圣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3分)

  23.示例:仰望就是迷茫徘徊时的精神探求,它使人回到有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消沉苦闷时的心灵震撼,它使人找回生活的希望和目标。(3分)

  24.这里的仰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视觉角度的“仰视”,(2分)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种心灵的崇敬和景仰。(2分)(意思对即可)

  25.仰望使苏轼放弃了消极遁世的念头,(1分)转为对人世生活的热爱,(1分)并在仰望中寄托了对离人的美好祝愿。(2分)(意思对即可)

  仰望使吴均否定了喧闹繁杂的世俗社会,(2分)激起了他对大自然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阅读答案3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犹如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了我的眼睛!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⑦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选自《围城杂文》,略有改动)

  1.文中多次写到“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联系全文回答。

  答: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画线词语的含义。

  (1)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答:

  (2)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答:

  3.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分别指出俄罗斯老画家和哲学大师康德仰望天空时的感受是什么。(请摘录文中词语回答)

  答:

  4.文中第⑦自然段说:“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答:

  5.请对第⑦自然段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简要赏析。

  答:

  6.文中第⑧自然段说,当我们仰望“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 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时,内心会涌起“波澜”和“涟漪”。请从中选择一个(除示例之物外),描写该事物并表达你的感悟。

  [示例]事物:一朵小花描写:那是春天最后开放的花朵,坚持守望在峭壁上,任凭风吹雨打,忍受月夜的孤独,不肯离去。 感悟:这为春天最后守望的花朵,是用艳丽展示坚持拼搏的崇高。

  答:

  参考答案:1.仰望能使人发现崇高,追寻崇高。(意思对即可)

  2.(1)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意思对即可。)

  (2)富于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世界。(意思对即可)

  3.老画家:饱满和圆润、壮丽和博大。 康德:肃穆、崇高庄严。

  4.在伟大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体会到个人的荣辱得失异常渺小,无足轻重。(意思对即可)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气势;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引发人们深思;细腻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震撼,深化了主题。

  6.“略”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5)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3篇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1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 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 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 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23。选文第 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20分)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2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 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 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 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服饰史》,叉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2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乃众妙之门。

  B.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C.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D.让人,并不是懦弱。

  2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13分)

  23.选文第 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4.选文第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

  25.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26.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3分)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3)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答案】

  21.C

  22.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突出地论证了让人对事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24.不能,第④段讲的是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第⑤段讲的是怎样具备让人这种品格。这两段的内容是递进关系。

  25.总结全文,突出中心论点,号召人们要拥有让人的美德。

  26.第一个论据不行,因为第一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要“不让”,本文第②段讲的是让人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这句话不能证明此观点,所以不行。

《让人,乃众妙之门》阅读答案3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2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3.选文第②段中加线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3分)

  24.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4分)

  2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2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2——26题(18分)

  22.(3分)B

  23.(3分)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24.(4分)(学生能写出其中任意两种论证方法给2分,能简单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给2分)(1)举例论证,以沈从文不能小小说后大度忍让转而潜心研究服饰史为例,证明“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的观点。(2)对比论证。假设“不退让,事业可能会就此终结;让人,事业就会焕发新的生机”正反对比,证明本段论点。(3)比喻论证。用“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时焕发生机”比喻事业在遭遇挫折后又有了新的发展,说理具体形象。

  (4)道理论证,分析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懂得让人可以在困难中有所发展的道理,证明本段论点。

  (5)事实论证,用沈从文事业发展受挫后懂得退让而发展新的事业的事实材料证明本段论点。

  25.(4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

  (1)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避免了议论文的枯燥,开头有吸引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3)沈从文的事例同时也是本文论点的有力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4)开头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与第四段再举沈从文的事例相互呼应,构成文章重要的事实论据,有力的证明了本文观点。

  26.(4分)

  本文首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自然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接着从“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三个方面分别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6)

——吕蒙的成语典故3篇

吕蒙的成语典故1

  【成语】洗脚上船

  【读音】xǐ jiǎo shàng chuán

  【释义】指居于水滨,舟行极便。

  【出自】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吕蒙的成语典故2

  【成语】一拥而上

  【发音】yī yōng ér shàng

  【解释】一下子全都挤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吕蒙亲自擂鼓,士卒皆一拥而上,乱刀砍死朱光。”

吕蒙的成语典故3

  【成语】刮目相看

  【读音】guā mù xiāng kàn

  【释义】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刮目相待、肃然起敬

  【反义词】视同一律

  【历史典故】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们说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 ‘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孙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继任统帅,才识不如周公瑾 (周瑜),又与关羽为邻,确实很难。关羽其人虽已年老却好学不倦,读《左传》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气,但却颇为自负,老兄既与之相邻,应当有好的计策对付他。”他为鲁肃筹划了三个方案,鲁肃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7)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篇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1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敌国不敢谋( )

  百姓不信( ) 方是之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3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点)(4分)

  ① ②

  【答案】

  1、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2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

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②相田文( )

  ③方是之时(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2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小题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3分)

  答案

  【小题1】(3分)①率领 ②让做宰相 ③正当,在

  【小题2】2分)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小题3】(3分)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其中结合文章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的释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不同的用法,这里将名次用作动词,率领;相,名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古今不同的句式,这里应注意此乃也句式和弗的意义理解。

  考点: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

  点评: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吴起自知弗如田文故事中,我们了解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善于与同僚沟通的人。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最后学会总结和概括。

吴起者卫人也阅读答案3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2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 ②百姓不信( ▲ ) ③方是之时( ▲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__▲_____

  参考答案:

  21、①率领 ②信任 ③正当,在

  2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

  2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 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较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学习。做到了西河守,取得了非常高的声望。这时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很是不高兴,于是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啊。”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对国家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更一点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田文说:“田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吕蒙正不计人过》阅读答案3篇(扩展8)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1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友人来过( ) ②逾年而事暴( )

  2.怎样理解“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这句话?(2分)

  3.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①访,探望 ②暴露,显露

  2. 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2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 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2、①D;②A。

  3、B.

  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昔:曾经,从前。

  于:在。

  窃:偷。

  履:鞋子。

  归:返回。

  适: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市:买。

  肆:店铺。

  私:私吞。

  以:拿,把,用。

  他日:另一天。

  过:拜访,探访。

  骇:吃惊。

  固:本来,原来。

  果:果然。

  然:这样。

  绝:断绝。

  逾:过了。

  暴:暴露,显露。

  踵:到,走到。

  谢:道歉。

  缪:通“谬”,错误,荒谬。

  罪:罪过。

  而:就。

  直:同“值”,价值。

  遂:于是,就。

  知:了解。

  进:交给。

  翻译: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3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8226;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

  ①踵:到,走到。

  ②缪:“谬”,错误,荒谬。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停顿。(2分)

  楚人不知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友人来过()②逾年而事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3分)

  答案:

  8、楚人/不知也(2分)

  9、①、访探望(1分)

  ②、暴露,显露(1分)

  10、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分)

  1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3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216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