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笔记整理2022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笔记整理2022

更新时间:2023-03-12 20:24:02 点击: 来源:yutu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1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 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 内部、未来信息)

  3、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 ,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 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 人) 、持续经营(核算基础) 、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 润六大会计要素。

  7、 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 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 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2

  1、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 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 等。

  2、 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 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 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 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 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 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 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

  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 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 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 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 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 减金额、余额等。

  7、 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 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 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 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 相互通用。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1)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3篇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1

  会计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会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一)财务状况等式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衡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二)经营成果等式

  经营成果等式,亦称动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恒等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反映了利润的实现过程,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3)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4)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5)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8)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上述九类基本经济业务的发生均不影响财务状况等式的*衡关系,具体分为三种情形:基本经济业务(1)、(6)、(7)、(8)、(9)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保持不变;基本经济业务(2)、(3)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增加;基本经济业务(4)、(5)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减少。

  会计基础知识:预算会计

  一、预算会计的概念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反映和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体系。

  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此外,*人民银行在办理国库业务过程中设立的国库会计、税务部门在办理税款征解过程中设立的收入征解会计以及建设单位会计等,在执行总预算会计过程中,均承担一定的预算会计业务,也属于预算会计的范畴。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行政单位及各类事业单位。

  2.预算会计的客体是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以及有关经营活动收支过程和结果。

  3.预算会计是一种独立、系统的专业会计。但是与企业会计采用相同的会计理论基础、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方法,它与企业会计共同组成了我国完整的会计体系。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概念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的*门核算、反映监督*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其执行机构是各级*的财政机关。其核算对象是各级*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组成是由国家预算体制和预算执行内容所决定的。我国预算分为中央预算,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五级预算。与此相适应,每一级*预算都要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

  财政总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以下核算内容:

  1.核算预算收入。各级总预算会计对本级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和报解进行全面核算和监督,对于预算收入的退库要严格把关,保证国家预算的执行。

  2.核算预算支出。预算支出是指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用预算收入安排的支出。各级*预算支出是维护本级预算所辖用款单位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财力保证,各级总预算会计必须严格履行拨款、支出的各项手续,认真核算拨款、支出的列报支出情况,加强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核算预算资金的调拨。预算资金调拨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地方上下级财政不同级次调拨资金、*衡各级预算收支、落实预算体制的一种手段.

  4.核算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各级*的财政机关管理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总预算会计要按时核算财政机关按规定设置或取得的专用基金,正确反映专用基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

  5.核算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货币资金是一级财政掌管或控制的以货币形态存在的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性存款、有价证券等。财政机关往来款项是指各级总预算执行过程申发生的结算资金,包括在途资金、暂存暂付款项、上下级往来款项等。各级总预算会计应当加强对货币资金及往来款项的核算和监督,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6.年终清理结算。各级总预算会计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应当全面进行年终清理结算,具体包括:核对年度预算收支数字、清理本年预算应收应支、清理往来款项、组织征收机关和国库进行年度对账、清理核对当年拨款支出、进行年终财政结算。总预算会进行年终清理结算之后,即可办理年终结账,年终结账工作一般包括年终转账、结清旧账和记入新账三个环节。

  7.编制会计报表。各级总预算会计应按规定定期编制财政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收支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等。其他附表有基本数字表、预算收入明细表、预算支出明细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以及所附会计报表。

  (四)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总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相比,有以下特点:

  1.总预算会计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合理调度预算资金提供会计信息,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

  2.总预算会计核算国家的预算收支情况,不进行成本核算和计算损益。但随着财*革的不断深化,应逐步开展对预算执行进行绩效评价工作。

  3.总预算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符合一般的会计原则,还要符合《预算法》的要求以满足*大会、上级*门及本级*对预算管理和财政决策方面的需要,总预算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一般为本级*和上级*门。

  4.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收支确认原则。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对因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而形成的年终预算结余资金,各级总预算会计按规定对个别事项实行权责发生制账务处理。

  三、行政单位会计

  行政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对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编制和经费领拨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本单位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 “报账制”,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四、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以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不分预算级次。

  国家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即全额拨款、差额补助和自收自支。从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情况看,具有行政辅助职能的事业单位、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将采用全额拨款管理方式;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企业化管理方式。

  五、预算会计的特点

  作为两大会计体系之一的预算会计,其特点是指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主要区别。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在核算对象、任务和业务性质等方面存有不同特点。

  1.适用范围不同。预算会计适用于各级*的*门、各级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适用对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所以又称为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企业会计又称为营利性组织会计。

  2.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预算会计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记账基础,不进行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进行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会计对非营利活动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对营利活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企业会计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

  3.会计要素构成不同。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除会计要素数量不同外,即使会计要素名称相同,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4.会计等式不同。预算会计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企业会计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5.会计核算原则、内容及方法具有特殊性。在预算会计中,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国家预算拨款和其他指定用途的资金,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预算会计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不仅与企业会计有很大差异,而且*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之间也有很大差别。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2

  一、会计的概念

  (一)定义(属于新大纲中修改的内容,重点掌握):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要点: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对象是特定的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多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4.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管理活动。

  〔例1〕下列关于会计的概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会计是以货币为惟一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B.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C.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D.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

  答案:ABCD

  解析: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货币是会计计量的主要单位,但并不是惟一单位。例如:对于库存商品的核算,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数量。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重点掌握)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一)进行会计核算

  1.定义: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其它会计工作的基础。

  具体说明如下:

  (1)会计核算的环节:

  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其中:

  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者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计量: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已确认为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记录:通过一定会计专业方法按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报告:是指以通过编制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环节。

  (2)会计核算的工作:

  会计核算的工作始终离不开账簿,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共计三项工作。

  〔例2〕会计的职能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基本职能)两个方面。

  (X)

  答案:×

  解析: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除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济业绩等功能。

  〔例3〕下列属于会计核算的环节的是(BC)。

  A.记账 B.记录 C.报告 D.报账

  答案:BC

  解析: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记账和报账属于会计核算的工作。

  (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

  计监督职能也被称为控制职能。

  (三)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例4〕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核算是监督的保障,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基础。(X )

  答案:×

  三、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的对象,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资金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存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构成了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也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资金的投入指的是资金的取得,是资金运动的起点,投入企业的资金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提供资金,前者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债权人权益(形成企业的负债)。投入企业的资金在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同时形成企业的资产,一部分形成流动资产,另一部分构成非流动资产。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分为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供应过程是生产的准备过程,在供应过程中,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资产的耗费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完工之前,企业的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在产品完工后又由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产品取得收入,企业的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由此可见,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这种运动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的周转。资金循环说明:资金的退出指的是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部分内容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具体而言: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交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例5〕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 X) 答案:×

  解析:只有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才是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内容都是会计核算的对象。

  〔例6〕资金的退出指的是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主要包括提取盈余公积、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 X) 答案:×

  解析:提取盈余公积并不会导致资金离开本企业,不属于资金的退出。

  〔例7〕下列关于会计的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A.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B.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的对象

  C.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D.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答案:ABCD

  解析: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2)

——大一会计基础知识重点3篇

大一会计基础知识重点1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 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 内部、未来信息)

  3、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 ,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 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 人) 、持续经营(核算基础) 、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 润六大会计要素。

  7、 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 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 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大一会计基础知识重点2

  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 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 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 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 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 减金额、余额等。

  7、 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 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 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 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 相互通用。

大一会计基础知识重点3

  1、 复式记账按照记账符号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2、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借贷哪方登记增加与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及结构。

  3、 资产、成本、损益(费用)增加为借,减少为贷,负债、所有都权益、损益(收入)增加为贷, 减少为借。

  4、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5、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6、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衡:发生额试算*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 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试算不*衡,肯定有错;试算*衡,不一定正确(重记、漏记、借贷方向错误、科目错误)。

  7、 会计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三要素:账户<科目>名称、金额、借贷方向)

  8、 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9、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行登记要求:同依据、同方向、同期间、同金额

  10、 总账(总括记录业务)对明细账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账(详细记录业务)对总账具有

  补充说明作用 总分类账户金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金额合计

  11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应交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所得税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等于净利润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3)

——大学会计基础知识重点3篇

大学会计基础知识重点1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第四章复式记账

  1、复式记账按照记账符号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2、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借贷哪方登记增加与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及结构。

  3、资产、成本、损益(费用)增加为借,减少为贷,负债、所有都权益、损益(收入)增加为贷,减少为借。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5、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6、借贷记账法的试算*衡:发生额试算*衡法(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余额试算*衡法(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试算不*衡,肯定有错;试算*衡,不一定正确(重记、漏记、借贷方向错误、科目错误)。

  7、会计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标明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三要素:账户<科目>名称、金额、借贷方向)。

  8、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9、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行登记要求:同依据、同方向、同期间、同金额。

  10、总账(总括记录业务)对明细账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账(详细记录业务)对总账具有补充说明作用总分类账户金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金额合计。

  11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应交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所得税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等于净利润。

  第五章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3、会计凭证按照编制的程序和用途不同,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4、原始凭证(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购销合同、各种申请单、银行对账单、债权债务对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不能作为原始凭证)。

  5、原始凭证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按照填制手续及内容不同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汇总凭证。按照格式不同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区分: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增值税专用发票。

  6、原始凭证基本内容:名称、日期、单位和个人、内容、金额。

  7、原始凭证填写时不得涂改、刮擦、挖补。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8、出纳人员办理收付款后,应在有关原始凭证上加盖“收讫”“付讫”的戳记。

  9、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

  10、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1、记账凭证按照使用范围分为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收款凭证<借方科目为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凭证<贷方科目为现金和银行存款>、转账凭证<不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列方式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

  12、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多张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一原始凭证需编制多记账凭证的,应在未附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上注明其原始凭证附在哪张记账凭证下。

  13、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写错误的,重新编制。

  14、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之间的经济业务,一般只编制付款凭证,不编制收款凭证。企业采购报销差旅费填制一张收款凭证和一张转账凭证按照填。

大学会计基础知识重点2

  第六章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记录业务的簿籍。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和依据。

  1、会计账簿按照格式的不同分为:

  两栏式、三栏式(现金、银行日记账、总账与大部分明细账)

  数量金额式(原材料、包装物、库存商品)

  多栏式(借方多栏式<物资采购、生产成本、制>、贷方多栏式<应交税金、主营业务>、借贷多栏式<本年利润>)。

  按照用途的不同分为序时账(普通日记账,特种日记账<现金、银行日记账>)、分类账(总账、明细账)、备查账(租入固定资产登记簿、委托加工材料登记簿、住房基金登记簿)。按照外形的不同分为订本账(现金、银行日记账、总账)、活页账(明细账)、卡片账(固定资产卡片)。

  2、账簿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

  3、登记账簿要用蓝黑墨水或者碳素墨水书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者铅笔书写。

  4、红色墨水(红字冲销、多栏账中,登记减少数、三栏账中,未印余额方向的,登记负数)。

  5、过次页与承前页(1、不需结计发生额,页末余额转次页2、需结计本月发生额自月初至页末3、需结计本年发生额,自年初至页末)

  6、会计账簿的基本内容包括封面、扉页、账页

  7、登账:现金日记账是出纳人员根据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和银行付款凭证(提现)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银行日记账是出纳人员根据银行收款凭证、银行付款凭证和现金付款凭证(存现)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总账是根据记账凭证或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的。明细账是根据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按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8、对账的内容包括账证核对(账簿与会计凭证)、账账核对(总账与总账、总账与日记账、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之间核对)、账实核对(现金日记账与库存现金、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财产物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债权债务明细账与对方单位的账面记录)。

  9、错账更正方法一般有划线更正法(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记账凭证无错误)、红字更正法(记账后,发现记曲凭证中的科目或金额多记)、补充登记法(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金额少记),以前年度凭证有错,蓝字填制一张更正。

  10、“本月合计”字样,下面通栏划单红线;“本年合计”字样,下面通栏划双红线。

  11、总账、日记账和大部分明细账应每年更换一次,固定资产明细账不需每年更换新账。

  第七章账务处理程序

  1、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和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其主要区别,即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登记总账依据和方法不同。

  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特点:详细记录经济业务、能反映科目对应关系、便于查账、程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该账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凭证不多的单位。

  3、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特点:能反映科目对应关系、了解业务来龙去脉,便于查对科目、不便于分工、减轻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当转账凭证较多时,编制汇总转账凭证(每一贷方科目分别设置)的工作量较大、该财务处理程序适用于规模较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4、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特点:减轻了登记总账的工作量、可做到试算*衡(本期借、贷发生额合计)、简明易懂,方便易学、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便于查对账目、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量较多、记账凭证较多的单位。

  第八章财产清查

  1、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或核对,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2、按财产按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财产清查的按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全面清查(1、年终决算2、单位撤并3、中外合资、国内联营责人调离)局部清查(流动性大:1、现金:日记月结2、银行:每月核对3、存货:每月重点抽查4、清产核资5、单位主要负

  重财物:每月清查5、往来款:一年1至2次)

  3、现金采用实地盘点法来确定库存现金实存数;清查时,出纳必须在场,但不得由出纳亲自清点;现金盘点报告表(盘点人与出纳共同签章)

  4、银行存款通过与开户银行转来的对账单进行核对,查明银行存款的实有数额(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一致原因:未达账、单位记账有误、银行记账有误、单位与银行双方记账有误)。

  5、往来款项的清查一般采用发函询证(查询核实)的'方法进行核对。

  6、实物清查(数量和质量)方法实地盘点法(逐一盘点法、技术推算法、抽样盘点法)清查时;实物保管员必须在场;盘存单(盘点人员与实物保管人员共同签章)

  7、财产清查经批准处理后的账务处理(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盘盈处理盘亏处理(赔偿:其他应收款)现金营业外收管理费用入固定资产营业外收营业外支出入原材料项目盘盈处理盘亏处理(赔偿:其他应收款)管理费管理费用(正常)用营业外支出(非常)基他应收款(赔偿)。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4)

——上海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3篇

上海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1

  宗教:

  全面理解我国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两个方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这是宗教事务在*问题上的体现)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大会制度、*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

  如何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1)坚持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根本途径)

  (3)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

  (4)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或依法保障公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

  (5)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等、公*正义理念。

  新教材修改: *发展进步的政治制度保障(了解)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①*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

  ②*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③*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这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上海高考政治基础知识点归纳2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③意义:

  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分配原则

  1、含义:

  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收入分配的公*):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的物质前提;公*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

  ①形式:

  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②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水*(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经济(根本途径)

  分配政策——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3、财政支出

  ①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②分类(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4、财政收支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四、财政巨大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具有促进国民经济*稳运行的作用。

  【注意】财政政策的运用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经济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时,*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时,*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5)

——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归纳总结3篇

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归纳总结1

  一、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 十月革命

  1、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在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2、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 战时*政策

  1、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抗击国内外*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苏维埃*实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战时*政策”。

  2、结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和奋斗,苏维埃*镇压了国内的*叛乱,粉碎了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保卫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

  二、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一)新经济政策

  1、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3、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废除*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4、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人:*

  2、建设成就:(1)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前两个“五年计划”都只用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便提前完成。

  (2)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932年,苏联已由农业国转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并为以后粉碎德国*的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1、形成的背景:它是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包围,国内经济和文化条件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2、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3、表现:(1)经济方面 ①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②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③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政治方面 ① 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开展全国性的“大清洗”运动;②党政不分,管理权利过于集中,最后形成高度集权以及*的个人独裁。 4、后果:这些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归纳总结2

  一、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 十月革命

  1、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在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2、 历史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二) 战时*政策

  1、目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抗击国内外*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苏维埃*实行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战时*政策”。

  2、结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和奋斗,苏维埃*镇压了国内的*叛乱,粉碎了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保卫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

  二、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一)新经济政策

  1、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3、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废除*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4、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热烈欢迎,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人:*

  2、建设成就:(1)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前两个“五年计划”都只用了4年零3个月的时间便提前完成。

  (2)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932年,苏联已由农业国转变成了工业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距大大缩小,并为以后粉碎德国*的侵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1、形成的背景:它是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包围,国内经济和文化条件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2、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3、表现:(1)经济方面 ①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②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③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政治方面 ① 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开展全国性的“大清洗”运动;②党政不分,管理权利过于集中,最后形成高度集权以及*的个人独裁。 4、后果:这些弊端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历史基础知识归纳总结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一)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 巴黎和会(1) 时间:1919年1月——6月

  (2) 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美、英、法操纵了这次会议。

  (3) 中心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2、《凡尔赛和约》

  (1)时间和签订方:1919年6月,协约国同德国签订

  (2)主要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②政治方面: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③赔款方面: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的总数;④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瓜分,将战前德国在山东攥取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

  (3)评价:《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瓜分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它与随后同德国的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形成了所谓“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利益和关系,但是,美、英、日等列强在远东和太*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还没有依据实力对簿的变化进行调整。大战期间及战后,日本在*和太*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也直接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2)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3)国家:由美国发起,美、英、日、法、意、荷、比、葡及*等九国代表参加。起主要作用的国家是:美国。

  (4)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洋地区问题。

  2、《九国公约》1922年2月6 日,华盛顿会议的与会国签订了关于*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名义上尊重*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公约的规定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的控制,使*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这次会上制定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洋地区的“新秩序”。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6)

——初中政治的基础知识点归纳3篇

初中政治的基础知识点归纳1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②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③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3、我们应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4、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

  5、关集体的表现是什么?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④总之,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

  6、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① 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 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②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 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③ 国家处于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④我们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积极投身*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焕发青春光彩。

  ⑤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7、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①首先是对自己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②对他人负责。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

  ③对集体负责。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会有保障。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④对社会负责。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社会,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⑤对国家负责。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为国分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⑥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8、列举你参加的公益活动

  例如:参加义务植树;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清理乱贴的小广告;清明到烈士陵园扫墓等。

  9、参与公益活动的意义?

  ①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

  ②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③我们的每一次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会带动更多的人与你同行。

  ④参与公益活动也是履行社会责任,使我们的生活更安全更温暖,这种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初中政治的基础知识点归纳2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2、人民行使当家作*力的机关:全国*大会 地方各级*大会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大会制

  4、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大会(地位最高 权力最大),其职权有: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等都由它来选举或决定;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2)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 有法必依(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关键) 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3)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依法行政

  (4)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宪治国

  (5)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宪法》

  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宪法,它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首都四章构成。

  2、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所有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1)国家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3)根本任务:沿着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此外,宪法还对我国*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4、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原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

  表现:

  ①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②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违宪无效。

  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根本的行动准则。

  5、如何维护宪法的尊严?

  ①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②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3篇(扩展7)

——小学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归纳 (菁选2篇)

小学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归纳1

  1、序数词的用法

  1)表示次序的数词称为序数词。序数词一般以与之相应的基数词加词尾th构成,如tenth(第十)。但以下这些基数词在变为序数词时,有特别的地方:

  one → first; two → second; three → third; five → fifth;

  eight → eighth; nine → ninth; twelve → twelfth。

  以-ty结尾的词,要先变y为i, 再加-eth,如twenty—twentieth 和forty—fortieth。

  以one, two, three, five, eight, nine收尾的多位数词,要照第一条办法变。如:

  twenty-one → twenty-first; twenty-two → twenty-second;

  thirty-five → thirty-fifth; ninety-nine → ninety-ninth

  序数词有时有缩写形式:

  1=first; 2 =second; 3=third; 4 =fourth; 22=twenty-second

  2)序数词主要用作定语,前面一般要加定冠词或物主代词:

  Tom is their second son. 汤姆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

  The computer room is on the third floor. 电脑房在四楼。

  3)有时序数词前面可加不定冠词表示“再一”、“又一”的意思。

  Well have to do it a second time. 我们得重做一次。

  2、would like 想要的意思。可用于表示邀请。

  1)

  Would you like to watch Aladdin? 你想观看“阿拉丁”吗?

  2)would like + 名词。如:

  Would you like some juice?你想要一些果汁吗?

小学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归纳2

  名词可数不可数“六注意”

  1、可数名词是可以用来计数的名词。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形式。如:desk-desks,apple-apples等。不可数名词是不可以直接用来计数的名词。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只有单数形式。如:some bread,a little milk等。

  2、单数可数名词表示泛指时,前面要用不定冠词a(an),表示特指时,前面要用定冠词the;而不可数名词前不能用a(an)修饰,表示特指时,前面一定要用定冠词the。如: He is a factory worker. 他是一名工人。

  No one can see air. 没有人能看见空气。

  3、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都可以用some, any, a lot of, lots of 等来修饰,表示"一些,许多"。如:

  There are some oranges on the desk. 桌子上有一些桔子。

  There is a lot of water in the bottle. 瓶里有许多水。

  4、可数名词前可用具体的数词来表示具体的数量。如:two apples, four books等。不可数名词前通常用"单位词+of"来表示数量。如: a piece of paper, three pieces of paper等。

  5、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与主语的单复数保持一致。如: This picture is very beautiful. 这幅画很美。

  不可数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但是不可数名词前有复数"单位词"时,谓语动词要用复数形式。如:

  There are two cups of tea on the table. 桌上有两杯茶。

  6、对可数名词前的修饰语提问用how many; 对不可数名词前的.修饰语提问用how much。 如:

  How many apples are there in the box?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

  How much tea is there in the cup?杯里有多少茶水?

  注意:对不可数名词前的"单位词"的修饰语提问时,疑问词用how many。 如: How many pieces of bread are there on the plate?盘子里有多少片面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168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