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 《石灰吟》的翻译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 《石灰吟》的翻译

更新时间:2023-03-12 02:14:38 点击: 来源:yutu

《石灰吟》优秀教案1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

  能读下来。

  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优秀教案2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优秀教案3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阅读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1)

——《石灰吟》教案5篇

《石灰吟》教案1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教案2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

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

  (3)师

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

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

《石灰吟》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交流: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借物喻人,诗言志)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补充诗人的生*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宋]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石灰吟》教案4

  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案5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2)

——《石灰吟》优秀说课稿3篇

《石灰吟》优秀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2、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3、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选了两首古诗,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个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的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焚烧、吾家、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两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若等闲“和“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两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两位诗人分别赞美了石灰和墨梅怎样的品格?他们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石灰吟》,重点学习。

  〈1〉这两首古诗,哪些词语描写了石头经历的磨练和苦难?

  〈2〉对此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读读。

  〈3〉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4〉石头之所以如此坚贞是为了什么呢?你对“清白”一词有何理解?(由清白的颜色引申到高洁纯真的品行和洁身自好的人格。)

  5、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两首古诗,两种事物,两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 贞洁自守

《石灰吟》优秀说课稿3

  一、教材简析

  《石灰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诗是这明代诗人于谦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这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会生字,能结合网页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难点联系诗人生*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自主性强的专题网站。(,分设四个主题篇:石灰生产;于谦生*;于谦故事;于谦诗词。学生自行点击选择浏览:其中“石灰生产”从石灰石的开采、煅烧、到生石灰、熟石灰的产生,图文并茂。“于谦故事”是教师精心选择,能体现于谦特点的故事,以儿童化的语言加以缩写、改编,适合学生阅读的几个故事;“于谦诗词”除《石灰吟》,就只放了《咏煤炭》这一首相近的诗;“于谦生*”属拓展性阅读,是课堂的延伸。)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网络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本课凭借专题网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互动。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一)言简意赅,直接导入

  课始,谈话导入:“你见过石灰吗?”

  今天,我们就借助我们的专题网站一起去走近石灰,了解石灰。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起最强的学习欲望。]

  (二)读诗

  只有在读熟古诗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教学。此时学生是初读古诗,以正确,流利为第一目标。

  (三)解诗”、“品诗”

  这是本课的重点,通过专题网站的网页,学生从石灰的开采到煅烧,从生石灰到熟石灰,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抓重点词句感悟石灰高尚品德。

  [此环节中,利用网页的超文本阅读功能,提供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势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发散创造性思维,进行独特的体验。]本站可协助你在报刊杂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详情请看网页顶部的联系。

  (四)“辨诗”、“延读”

  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要从石灰过度到于谦,由物及人,学生对于谦的了解是不多的,在专题网页的基础上,加深对于谦的理解,感悟于谦的品质,抛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突出重点,整体感悟,使诗意的解读不治理破碎。并进而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学习没有随着下课铃的响起而结束,而是意犹未尽,引导学生探究更多的知识。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3)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 (菁选3篇)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1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4、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5、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2

  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深入小组,适当指导。

  3、大组汇报

  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学法,依次汇报。结合查阅的资料、结合插图等等,尤其是对重点字意诗意,说一说、议一议,互动补充。

  4、诵读感悟

  在理解诗句含义、初步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先自由练读,再指名纠正示范,然后再试读。使得熟读成诵,并能有感情的背诵。

  (二)《竹石》《石灰吟》

  在有了学习《墨梅》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自学并汇报这两首古诗。

  (三)写法

  引导学生学习借物言志的写法: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作者分别描写了它们的什么特点?仅仅是赞美它们吗?作者借这个物抒发怎样的情感、赞美怎样的精神?

  三、巩固

  用不同形式背诵三首古诗,注意难写易错字和标点符号。

  四、拓展

  搜集交流托物言志诗,如《青松》(*)、《梅花》(王安石)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课前按照学法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把三首古诗一起交流,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在理解古诗诗意的时候,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解释,只要说出大意即可。

  3、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形式不要过于单一、三首诗同一个模式汇报下来,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汇报。

  4、对古诗的朗读练习还不够到位,一定要保证充分的读的时间,多读、熟读、有感情的读、有感情的背诵。

  5、朗读、背诵古诗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

  6、可以扩展第二课时作为古诗背诵大赛,摘抄积累,模仿创作,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石灰吟优秀教案赏析3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凌霜傲雪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4)

——《暮江吟》的教案3篇

《暮江吟》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

  比作,又把比作。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5)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1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3

  石灰吟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原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千鎚万击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粉身碎骨浑不怕/粉骨碎身全不怕)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6)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菁选3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 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七、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7)

——石灰吟读后感 (菁选2篇)

石灰吟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大家都知道《石灰吟》这首古诗吧,它是明代的军事家、诗人于谦在17岁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这首诗中,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分表现出诗人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毫不畏惧,不贪身外之物,只想做一个清白之人的高尚品格。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表面是写石灰被千锤万击后才出了深山,接着又被烈火无情的焚烧,可它却把这一切当作*常事。实际上诗人用石灰来喻指自己会不怕千难万险,即使粉骨随碎身也不会屈服于恶势力,永保自己的清白。

  读了这首诗,我深有感触。于谦17岁就能写出这么浩气磅礴的诗来,说明他从小就敢于和不*抗争。致使他长大做官后能做到清正不阿,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像于谦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如宋朝的包青天一向铁面无私,无论罪犯是朝廷重臣还是皇亲国戚,他从不包庇。看现代社会,却有许多不正之风,什么事都靠关系,走后门,这都是一些国家干部不清正廉洁而产生的恶果。我们小学生,要像于谦那样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做斗争,让清正廉洁风永远流行。

  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

  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石灰吟读后感2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脍炙人口的托物言志诗是由于谦所作。

  于谦是我国明代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清官。他是一个廉洁正直的人,虽然多次受排挤,但从未屈服过,依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一心为国。这首诗是对他崇高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中借咏石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高洁、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为国尽忠。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石灰一出世就要烧炼,通过“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石灰,还写出了诗人虽然经历了种种磨练和种种严酷的考验,都从容自若,处之泰然。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牺牲,愿为大众利益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于谦的'这种廉洁正直、不屈不挠、为国尽忠的精神,至今还值得我们赞扬学习。我们现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的祖国也曾被一些国家侵略过,但是,我们要不忘国耻,努力学习。以后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不怕苦不怕累,勇往直前,不半途而废,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写作业时要一心一意,玩的时候开心的玩,做的时候用心的做。争取长大了也能成为和于谦一样不怕困难,一心为国的人!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辛,不怕磨难的高尚品德。于谦不怕磨难,一心为国,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也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时时刻刻为国着想,为国争光!


《石灰吟》优秀教案3篇(扩展8)

——石灰吟教学反思

石灰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灰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石灰吟教学反思1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 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两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领导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两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在实践中摸索、探求,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

石灰吟教学反思2

  上周,我和小邱同课异构,执教了《石灰吟》。对于第一次选古诗作为研究课的我来说,这的确是一次非常难得且宝贵的经验。之前,何*说,不能试教,王老师事先也不指导,就是要体现我们自己的思考。因此,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怕自己上砸了辜负了王老师的期望,况且还是在“杭州名师培训周”上课呢!但是,在课堂上,我很快找着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感觉,直至课后,我胸中澎湃的情感似乎还在暗涌,久久不能*静。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思考这节课的得与失。

  回忆教学的设计过程,我觉得第一个“得”首先是我更认同了文本细读的意义所在。自从《珍珠鸟》的备课,我对文本细读的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一次,从备课到上课有七天多的时间,我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做文本细读,当然,这种思考在上《珍珠鸟》之前已经模糊地进行着了。文本细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心理体验。上次的《珍珠鸟》,我在文本细读中,时常感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温馨与幸福;这次的《石灰吟》,我更多的体验是感动,甚至激动,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已然泪下。所以我想,文本细读是教师与教材对话的必经之路。从什么角度解读,往往决定了教什么。我以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而不是仅仅用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形式上。文本细读是“童子功”,是我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得”是学以致用。这一段时间,我在各种讲座、王老师的评课和听课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在三天多里五易其稿,因为我希望把更多的所学(尽管暂时只是囫囵吞枣式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整个设计中,我的初稿是缺少学生的活动的,但听完王老师《走向视域融合的对话策略》讲座后,我不断地修改着,给学生留出更多活动的空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本来是没有很细致的指导的,但是听了庞老师的课,使我反思自己,于是从初读时起便先给予学生朗读技巧的一些指导。我又运用了王老师所说的感性学习的一些策略,把作为零度观察者的学生化为主体者。在“于谦之死”这个情境中,凄切的乐声中,于谦被抄家的文字令学生震惊,这时我突然感到,教室里有一个“场”正在发生和凝聚,使我和学生都必须努力地屏住呼吸。学生融入了情境中,“于谦就义前的慷慨吟诵”“百姓的轻轻应和”“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声音”“天地回音”这几个层次的读,读得激情、深情、动情,把感人的气氛推向高潮。读完以后,我看到很多学生深受感动,于是我脱口而出:“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很感动,我也很感动——为于谦所感动,也为你们的感动而感动。”所以,这节课朗读的质量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我也由此悟出,读的指导,必有的技巧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有真正理解的、发自内心的读。

  第三个“得”是学会了在千头万绪中,确认自己这节课的首要目标。设计之初,我有很多想法,到底是知人论世呢,还是学习读咏物诗的方法,还是把此诗和文天祥的诗放在一起比较言志的相同与不同?方向不同,方式和手段也就迥异了。正如王老师所说,我最后定下来的是“由诗到法”,由《石灰吟》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这样一类咏物诗的读法,那就是“托物言志”的诗,要先从物读出人,再从人读出志,再把此诗放入同类的诗歌中,互为比照地读。我想,对于一节课的40分钟而言,什么都让学生学一点是不可能的,也是低效的,所以只能有一个侧重点。对于我来说,从什么都想教到不断做“减法”,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然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舍”,才能“得”啊。

  王老师的评课,也使我反思了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不足。比如,“要留 在人间”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认为还是解读得不够。在解读中,我过于侧重于谦其人的细读,忽略了对文字本身的深层内涵的理解。要留正气、勇气、忠义等在人间,是对《石灰吟》拟人化的表达方式的不理解造成的。因为石灰是物,物有它的特点,对于石灰而言,留在人间的只能是“清白”,这就是它最大的特点,也是于谦之所以要选它作为自己志向化身的原因。我只想到了清白的内涵可以包括这些,想着这样的填空可以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于谦,却恰恰忽略了这首诗的“文本秘妙”——把石灰拟人化。正是因为拟人化的写法,才有了“若等闲”和“全不怕”,才有了“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以我观物”,因而“物皆着我之色彩”啊。

  我在深深折服于王老师评课的同时,反思着自己这个设计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折射出的是解读的问题,解读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而思维方式的问题背后,正是文学底蕴的问题啊。《人间词话》我没有读过吗?读过啊,还读过好几遍,还说“王国维是我至爱的四才子之一”,看到拱小教师阅览室那一套《王国维全集》心里还羡慕得不行。可是为什么该用的时候用不出来?“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更“恨”的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底蕴去使之真正内化啊!

  难怪有人说,语文课上到最后,看的就是教师的底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别无他法,唯有读书、读书、再读书!

石灰吟教学反思3

  《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本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教学这课,感悟至深,是失败与失误让我收获了不少,成长了许多。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石灰吟教学反思4

  《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诗都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墨梅》通过赞颂梅花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坚强不屈、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完《石灰吟》后,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学生无从着手。我就提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两方面去感受和体会:

  1、石头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

  2、作者见此情景有何感受,会说些什么?学生开始有点思路。小组合作练说后,我指名一学生来说一说。可没想到学生说的一段话是颠三倒四,再请了两个学生也是如此。细一品味,原来学生对石灰的诞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看来这是我的疏忽。于是,我补充讲述了石灰从石灰石被开采到变成石灰的经过,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比较直观的画面,不同程度地进入诗句所描绘的境界,进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石灰吟教学反思5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这是第九册的第3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已经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不少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很多。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首先,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教师需要*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等参与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块儿探讨研究这两首古诗,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知道的东西似乎并不比我多多少。教学中,教师的低站位,可以和学生*等相视,从而*等对话;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诗歌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超越教师的信心;教师的低站位,可以消解课堂上师生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更容易亲近教师,走近教师,从而坦然地走进诗歌的天地间。

石灰吟教学反思6

  1、读诗,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的一生。课堂上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于是我讲解并引导学生弄清石灰生命历程: 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 → 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从这两词想到了“磨练”与“韧性”、“锻炼”与“坚强”之间的联系,理解到“磨砺”与“成器”、“历练”与“成长”之间的关系。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联系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现,板书:铮铮铁骨,浩然正气。想起一首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树。

  4、读,铮铮铁骨可见。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两首诗的本来之意,是非常简单的。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欣赏,拓宽了理解的宽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这样教是不是难了?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本来想说,也被学生激动的思维制止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是处于思考的兴奋之中。

  通过多年的课堂观察,我一直说,好多学生的大脑往往处于半关闭状态,所以一直想“全部打开他们的大脑,引领他们思考起来,以成为主动学习者”成为我研究的一个目标,今天通过这两首诗的教学,我找到了这把钥匙。学生拥有思考能力,需要着新鲜的话题,需要着老师对孩子们的相信,需要着综合,需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这一切,学生会主动的,学生会真正参与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智慧展现在师生的面前,学生会把自己的创造愉悦的拿出,与大家共同把玩。

石灰吟教学反思7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美。在第三环节再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困难字词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整首古诗,在相机点击重点字词意思后,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的大意。为了更好地理解古诗,第四环节三读古诗,结合图片,想意境,悟诗情。紧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让学生理解采制石灰的过程,使学生自然对石灰有深入的认识。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请生展开想象开采石灰的情景,告诉我焚烧石灰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石灰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的品质。抓住“粉骨碎身”请生展开想象石灰受的磨难,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勇于献身清白留世的品质。第五环节四读古诗,融情感。首先指出这首古诗是托物言志诗,列举于谦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对于谦的'有深入了解。其次,请生交流对于谦的认识,在相互交流中,升华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再用饱满的情感读古诗。

  本节课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对于诗情的领悟,没有进行一步步地深入,设计略显肤浅,并没有深入文本,整个课程有些华而不实,后来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并在最后让学生利用刚才学习本首诗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另外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课后,让我深深地感到,古诗的教学更要做到扎扎实实。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石灰吟教学反思8

  “我思故我在”。许多学校已经把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途径加以管理,不少教学杂志也大量以案例的形式发表教师成功的教学反思。可以说,教学反思正日益走进老师的生活。但我们在欣喜反思叙说一片繁荣之时,也不能不警惕虚空的为思而“思”、虚假的贴金改造正在检查的应付中、发表的冲动中滋长蔓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是再成功的课堂也有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教学反思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他需的,我们应当有勇气直面课堂的现实状态,只有正视,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行动改变。真,乃是教学反思的灵魂所在!

  我教学《石灰吟》后曾写下这样的《石灰吟》:

  今天教学《石灰吟》,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二境:苦涩滋味,诗意已荡然无存。

  教学至此,自我感觉已至课的尾声,可想起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类的考题,为了对学生“负责”,于是让学生填空。课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学生在思考收罗恰当的词语,我的大脑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会却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于是不得已将教参书上的“不同流合污”话语搬了出来。写下这几个字,我也感到荒唐。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茫然,从学生认真笔记的动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这是“我”的教学,呈现着“我”的焦虑与思索。如果问这段反思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真”在其中,是“真”让这段文字熠熠生辉: 耰 収癓js?

  反映真情景。“读诗,认识石灰”,“赏诗,领悟正气”,“填空,明确主旨”。前面教学行云流水,课堂呈现和谐动人的画面,后来的填空则让师生同时陷入了尴尬。这样一步步写来,不含虚情,真实“录像”,于是教学的历史存留,镜子的作用显露。反之,回避问题将继续为问题所累,那种加工改造实际是对教育真容的“涂抹”,问题的本质在“涂抹”中难觅,所谓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虚幻无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这反映着应试的心理,这种“思”是一种顾忌。“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这是指向未来的思,话语里已经包含对历史的不满,企望超越。至于反思的两个小标题则明示自己对这节课的评价,体现着一种“觉醒”。我们可以感觉其中“人”的存在:鲜活,个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说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话语,没有性情,无关痛痒,那么它的作用显然也不再与自我相关。

  思考解决真问题。“公开教学作秀,关起门来死揪。”有人奉此为生存之道。我想,如此“聪明”的教师是不会有什么真反思的,当然也不可能领会什么教育真谛。笔者愚拙,执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课里“作秀”,而且把课上僵化控制、只为考试那“揪”的教学视为丑陋。“秀”出味道,剔除丑陋,我想这是教育人道的思考。

  行文至此,作一点小结:真的反思是前进的驿站,而停留纸上、故作姿态的反思永远与成长无缘。

石灰吟教学反思9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

  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石灰吟教学反思10

  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绍了诗人于谦的生*以及时代背景,在传授了一些咏物诗的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整首诗明白易通,所以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石灰的样子以及烧石灰的过程。主要是反复诵读,积累内化,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教学时,我安排以下环节: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石灰吟教学反思11

  教学片断:

  师:锤指什么?

  生:敲打。

  师:击呢?

  生:撞击。

  师:千锤万击呢?

  生:千万次的敲打撞击。

  师:仅仅千万字吗?

  生:无数次的敲打撞击。

  师:如果你就是深山里的石头,经历无数次的敲打撞击,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会痛得嗷嗷直叫。

  生:我感到钻心的疼,似万箭穿心。

  生:我一定早昏死过去了。

  师:烈火是怎样的火?

  生:熊熊大火

  师:在熊熊大火中燃烧又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吗?

  生:被烤得面目全非,疼痛难忍。

  生:无法想象的疼痛,我曾经不小心被火烫伤过手指,那种疼无法用语言文字

  来形容。

  生:这真是生不如死啊!

  师:那么石头是怎么面对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呢?

  生:它毫不惧怕。

  生:看作是**常常的事情。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若等闲。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石头不怕牺牲

  生::石头身上有着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来读读这两句诗。

  反思:教学一二两句诗时,我仅仅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进行角色体验。学生把自己假想成石头,想象经历千锤顽疾,烈火焚烧这些磨难的痛苦,从而深切得地感受到了石灰的高尚品质。

石灰吟教学反思12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整节课,我主要通过“走进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悟诗情(石灰的精神、作者的志向)——拓展延伸相关的托物言志的古诗”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其中的重点环节在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先通过图片出示石灰的形态变化,引导学生知晓诗中所描述的石灰要经历的三重磨难,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课前我提供的石灰的形成过程来想象石灰的经历和它所经受的煎熬,接着引导学生感悟石灰的精神,以及领会于谦写这首诗的目的,最后出示于谦生*事迹,感悟于谦的品质。

  教学过程中,虽然流程比较清晰,但是大环节和小细节的处理上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整节课堂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自身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语文课堂没有激情是失败的,课后总觉得学生没有深刻的感触,以为自己讲解不到位,其实是缺少了讲解基础上的情感的带动,自己本身对石头经受的磨难的感受就不是特别有感触,就不能够用自己的感受去带动学生的感受了。这是课堂上需要注意的,其次,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一些问题只围绕个别同学转,在调动上课积极性方面还是需要下功夫的。再次,在引导学生去想象石灰经历的磨难环节,我的引导语选择不够好,如果直接提示学生让他们想象自己就是石灰,说一说自己会经历哪些过程,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许学生会更易接受,不会一时不知怎么说了。在领会于谦写这首诗的目的过渡到感悟他的品质环节一时紧张忘记了环节,还没提示学生说出于谦的品格,自己就把于谦的品格说出来了,学生就被动地接受了这个知识,少了感悟的过程。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的设置上,托物言志的古诗的拓展是有必要的,但是托物言志的诗的创作目标有点大,大部分学生其实是没有能力创作的。这个环节可以就直接改成将喜欢创作的学生的古诗提供给其他学生欣赏、借鉴。

  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以后的教研课还要更早地做好准备,以便有更多时间再修改、理解教案,从而更好地把控课堂。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131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