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

更新时间:2023-03-06 04:22:48 点击: 来源:yutu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

  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阅读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1)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2)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赏析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1、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涕:眼泪。

  4、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5、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6、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7、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8、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9、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悟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的生活年代情况,读读他写的其他爱国诗篇。

  2、制作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诗题。

  1、谈话引入,出示杜甫肖像。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教师描述并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快”,并组词。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借助注释,试着互相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3、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板书:喜)

  三、读书悟境,感悟诗情。

  1、显示并读读全诗。

  2、引导理解。

  (1)、理解一、二句诗:

  a、为何事而喜?

  b、播放cai,介绍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配乐)

  c、显示并读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d、激情再读一二句。

  (2)理解三至六句诗:

  a、诗人喜极有何表现?(涕泪 欲狂 放歌 纵酒)

  (师相机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涕泪 妻子 青春 放歌 纵酒 漫卷)

  b、反复诵读。

  (3)理解七、八句诗。

  a、诗人此时最想干什么?(回乡)故乡在哪里?(洛阳)

  b、示路线,师:这么遥远的路途,走路要多久?坐船呢?坐马车呢?但在当时诗人的心中,却是如此轻快,有哪一个成语是这样讲的?(归心似箭)推敲用词“即、穿、下、向”的巧妙。

  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记得吗?(投影显示:*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反复诵读诗句。

  (4)配乐朗读,背诵诗歌。

  四、发散延伸,升华情感。

  1、你还知道杜甫有哪些爱国诗?

  2、你能读读他的其他作品吗?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泪

  快 喜 狂 爱国

  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伟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

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芒。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深沉、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第一首快诗。(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快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生齐读)

  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怎么会在四川呢?在这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请看大屏幕,借助一段文字作个简单的了解。

  3、八年了,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

  4、诗人究竟是如何的激动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16页,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做上记号。

  二、初读诗歌

  1、认读词语。

  2、指名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三、精读诗歌

  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这一句里出现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忽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就是刚刚听说,“涕泪”就是眼泪。诗人泪流满面,都沾湿了衣服。可见诗人多么激动!谁来读读这句诗。

  诗人为何如此激动?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一

起来看一首古诗(课件)一齐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乱开始,诗人背景离乡,逃离了家园。他在逃难的路上,曾被叛军抓获,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你借助诗文的解释,好好读读,好好想想,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难受。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生1:诗人的泪是痛苦的泪。

  师: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痛苦的泪。

  生2:是悲伤怨恨的泪。

  师: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悲伤怨恨的泪。

  生3:是思念亲人的泪。

  师: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思的泪。

  生4:是怀念家乡的泪。

  生5: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

  师:想到国家还没有统一,那是国破家亡的泪。

  师:八年里,诗人流的泪可多了,经历的苦难可多了。那是苦难诗的苦难经历。

  八年的漂泊,两千多个日子的颠沛流离,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此时的泪又是什么样的泪啊?(高兴、激动)这就叫喜极而泣(板书)指名读。

  评点:诗人真是万分激动。

  再读:已经高兴到了极点。一齐读。

  2、哭过之后,诗人回头看了看家人?谁来读读第二句。却看:回头看。妻子指的是谁?(妻子和儿女)“愁何在”是没有了一丝忧愁。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诗人的喜。用诗中的词就是“喜欲狂”,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欣喜若狂”。(板书)

  一向爱书如命,读书破万卷的杜甫,此时,居然“漫卷诗书”,“漫卷诗书”是什么意思?(胡乱地卷起诗书),可见诗人真的是“喜欲狂”,谁来读读这句诗?

  收复了蓟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碎的山河得到了统一,意味着老百姓们能家人团聚,不必妻离子散,诗人能不欣喜若狂吗?一起读。

  3、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杜甫,还要做些什么?谁来读第三句。

  “白日”指什么?(大白天)放歌是(放声歌唱),纵酒是(纵情喝酒)青春指的是(明丽的春天)。

  现在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在大白天里又是唱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因为他看到了——妻子愁何在,是因为他想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此刻的他真是“喜欲狂”啊!一齐读。

  在这阳春三月里,有谁将和杜甫作伴还乡呢?(美丽的春景,用诗句来说,就是“青春作伴”、家人)

  饱受战争之苦,漂泊他乡的紧紧是他们一家人吗?(还有无数远离家乡、漂泊异乡的人们)他们都要在明媚的春光里重归故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放歌吧。读。

  4、在歌声和美酒中,诗人的心已飞到了还乡的路上。谁来读最后一句。

  这句诗中出现了4个地名,哪4个?

  这是诗人的回家路线,他从剑外起程,到巴峡坐船,穿过地形狭窄的巫峡,顺长江而下,抵达襄阳,再由陆路到达洛阳。这回乡的路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谁来读?

  “即”是什么意思?(立即)此时,杜甫的心已经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迫不及待、非常思念家乡、激动、兴奋)这就叫“归心似箭”。谁再读?

  杜甫的好朋友李白曾有一句诗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发白帝城》后两句。*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漫旅途中,诗人把千里迢迢回乡的路想象成眨眼即到。女生读。

  诗人的心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洛阳。千山万水算什么,千里迢迢算什么。故乡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男生读。

  5、今天,我们随着诗歌,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与杜甫同悲同喜。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到这儿,你觉得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爱国、忧国忧民)

  所以,当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竟会喜极而泣、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指板书)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和欣喜若狂的诗人一起放歌吧!读。

  这仅仅是杜甫一个人的喜悦吗?一家人的喜悦吗?而是国家之大喜,百姓之大喜。让我们和千千万万个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读。

  6、请同学们自由地背一背这首古诗。

  7、杜甫回到故乡以后,是否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呢?是否过上了他日夜期盼的美好时光呢?课后,请同学们搜索杜甫的诗读一读,好好体会,杜甫为什么被称成为苦难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十二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古诗两首》。这首写于唐太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

  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热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

篇。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杜诗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但要深刻体会杜甫喜人民之喜,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部分学生而言,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联想,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首诗歌教学,因此师生,学生的对话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让学生从独自品味到交流评析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在与同伴与老师的对碰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挖掘出诗中潜藏的内蕴。还能通过吟诵,诵

出自己从诗中获得的感受,并通过反复的诵读加深体会,升华感受。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

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

网等方式,查找诗歌

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从对诗的

评价入题,直接了当。结合诗题的意思,引出上节课所学的《示儿》,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落实了课后思考题。为高屋建瓴的领会《古诗两首》人文性所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基调。)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

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

收集的诗歌

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

  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

  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课前预习,主动搜集资料,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有了阅读期待,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三、与诗

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

  1,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选自杜甫《彭衙行》

  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2,三男夜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

  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

  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指名读。评点。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连接杜甫在安史之乱过程中写经典名句,运用对比感悟的方式,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

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诵读到放声歌唱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

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

  中唐杜甫(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国

  悲喜交集

  欣喜若狂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8

  一、 谈话引入,品味《春望》

  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能背一首他的诗吗?

  教师进行主动点评:诗中或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或表现出一个悠然、自在的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无限喜爱,或体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或表现杜甫珍爱亲情等反映诗人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佑铭;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杜甫的诗。《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师出示《春望》及注释,并自己乐读。

  同学们,从诗中你体会到杜甫当时怎样的心境?

  教师概括: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年暴行的无比痛恨。

  大家知道“安史之乱”吗?请学生来谈一谈。(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禄山,史悬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

  教师出示课件并讲述: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斥着无尽的担忧和无限的渴望,他在期待着什么呢?

  *息安史之乱,早日返回故乡

  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终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息,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释题:(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然后解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诗中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发现,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不是的,指的是黄河的南北*,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2、 导读:

  下面让我们练读这首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准字音,尤其要读准诗中的几处地名。

  指名读,“漫卷”读juǎn,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卷”,动词,卷起来之意,我们一起读;“妻子”的“子”为什么不读轻声,“子”指孩子,有实在意义,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还有“青春”,不同于“青春年华”,而是指春天的景物,我们一起读。

  太棒啦!这都是我们读出来的知识啊!你们说读好吗?读书真好,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探究这首诗的意思和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然后在班内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我们要来比一比,哪位同学体会深刻,哪个小组汇报精确,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3、 析句

  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合作学习后汇报,教师适时抓重点词句加强理解。

  “初闻涕泪”中的“泪”与《春望》中“惑时花溅泪”的“泪”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春极而泣,后者是悲伤的泪。“初闻涕泪满衣裳”意思是“刚一听到这个喜讯,就激动的泪如雨下,泪水把衣服都打湿了”这么长的话在诗中仅短短几个字,可见诗句精练,意蕴丰富,能这样喜极而泣,那将是多么的高兴啊!谁来读?

  “漫卷”即胡乱的收拾,这对于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描写,体现杜甫巧妙的创作手法,此时的杜甫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你们说那将是何等的兴奋啊!谁来读?

  “愁何在”说明什么?妻子和孩子曾有过这样的忧愁呢,他们为什么而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生命时常受威胁而愁。如今所有的烦恼都被胜利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留给他们的就只有高兴,只有激动,只有兴奋,只有…谁来读?

  “喜欲狂”的杜甫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集体返乡的遐想,他想象中返乡路线是怎样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体现在哪几个字?圈一圈,请学生连读、齐读。作者此时在剑外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你们知道全文共出现几处地名,地名之多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让我们感受到杜甫高超的创作才能。

  我们赞叹这真是一首好诗,仅仅56个字,为我们展现一个感情热烈,喜极而泣,满怀希望,无限喜悦的杜甫,这是我们通过真切的体味、感知诗句的意境,这是在把诗讲胖,变丰满;下面,我们再来试着将诗说“瘦”,寻找诗“眼”。那诗中最能体现杜甫的心境的是哪个词?哪个字?对,如果说《陆游》的示心是以悲寄托对祖国统一的牵挂,那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重在突出一个“喜”字。“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就是在杜甫心中压抑许久,是他苦苦期待的,只有当战乱*息,祖国统一才会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最真挚最强烈最渴望的情感。

  来,让我们再一次将心比心,经情传情,齐读这首诗。

  与《春望》相比,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迥然不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被称作杜甫生*第一首快诗,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臬的曲呢?(轻快激昂),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表扬,学生自己背下来)谁能来配乐背诵,一齐配乐背诵。

  三、 总结延伸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反映他各个时期的理想和境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如果你对杜甫这个人感兴趣,不妨也去做一番调研,教师也愿意帮你想一个探究的小话题。“杜甫”是到过故乡洛阳呢?同学们若是有疑难,教师也很愿意与你们再交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9

  一、揭诗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

  介绍写作背景。

  听到这个消息(指的是诗题中的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再读诗题。这个消息能给诗人带来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读读这首诗。

  二、解诗意。

  自由读诗2分钟,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解决“衣裳”“妻子”“漫卷”

  再读诗歌,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读出感觉了没有,把这种感觉带进去读读

  三、悟诗情。

  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觉吗?(喜)请生读一读全诗。

  当有孩子说读出了喜的感觉,问:“有几个也读出了喜的感觉?”

  诗中的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1、体会诗人的喜:抓住诗中的一些动词来说。

  涕泪男儿有泪不轻掸啊,只有在大悲大喜之时才会流泪,还是偷偷地流,可是诗人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却涕泪满衣,这眼泪是—一个诗人的泪更是一个男人的泪。读一二两句诗这眼泪是高兴到了极点,是喜极而泣的泪水啊。读这两句诗。

  漫卷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可是爱书如命的,可是此时却是随意地卷起自已的书,他想干什么?他想收拾行装,回家啊。读三四两句诗

  放歌引吭高歌

  纵酒开怀畅饮

  还乡青春作伴

  诗人当时已经52岁了,却还要放歌,纵酒,青春伴还乡,你看到的还是一个52岁的诗人吗?诗人是人老心不老啊。缘于听到了这个喜迅。读四五两句诗。

  诗人回乡的路远吗?哪两句诗是写诗人回乡路的?生读。出示地图:从梓州到洛阳少说也要走半把月,你感受到远吗?再读读诗句。

  诗人漫长的回乡路,诗人只用了十四个字就走完了,所经之地在诗中是一晃而过,遥遥旅程也只是一穿,一下,一向而已。可见诗人心情是多么的畅快。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诗人的这份喜悦吧!齐读全诗。

  2、体会诗人曾经的愁:抓住“却看妻子愁何在”

  刚才从诗中我们读到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你还读出别的感觉吗?(愁或悲)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却看妻子愁何在)

  何在说明了妻子和儿女曾经的愁,曾经有什么愁呢?

  出示补充材料:

  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得出有家不能回,饥饿,背井离乡,困苦不堪)而如今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马上可以回家乡洛阳啦,那里有田地,那里有亲人,那里有朋友,这是一家之喜啊!所以诗人——读全诗。

  这喜仅仅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补充课外资料:

  如果你就是那乳下孙,如果你就是那个征战的男儿,如果你就是那个妻子,如果你就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如今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老百姓再也不用流离失所了,男儿们再也不用征战了,母亲们再也不用忍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啦,国家也安定了,这是一国之喜啊!

  双喜临门,诗人能不喜欲狂吗?

  再读全诗。

  国喜则家喜,国忧则家忧,诗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和人*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总是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所以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唯独此诗一改过去诗风被后人称为生*第一快诗,你感受到了快吗?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希望教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课!谢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齐读。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兴到衰的转折点。主要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引起的。安史之乱是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自唐玄宗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前后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所促成的,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力的矛盾。话说杨贵妃美若天仙,如花似玉,一倾国倾城之貌迷倒了唐明皇,唐明皇整天都把心思花在杨贵妃身上。

  根本无心理政,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有机可乘,将一些地方夺了去,准备造反。唐明皇这才意识到李唐江山不保,才开始忙于朝政,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安史两人已兵戎相见,唐明皇见大事不妙,便带着他的家眷落荒而逃,朝廷中的大臣劝皇上说:“红颜祸水,若是皇上您不沉迷于美色,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陛下还是让娘娘自行了断了甫是唐朝的的大臣,在朝中听说河南河北被收复了,回到家,欣喜若狂地对吧”。唐明皇难舍难分,迫不得家人们说这个好消息,原来,已,赐给杨贵妃白绫一匹,自行了断。

  从此,唐明皇专心朝政,不久之后,便把河南河北等地收复了回来。杜甫是唐朝的大臣,在朝中听说河南河北被收复了,欣喜若狂地对家人说。原来,连家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杜甫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乡了,我们先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向洛阳”!杜甫随兴而来,作下了这首豪放无比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杜甫的爱国之情,被誉为“杜甫生*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2

  今天,我正在书房里叹气:“唉,整整七年了,我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啊。”我托着下巴在沉思,我决定去街上解闷。刚来街上不一会儿,就听一个小贩手里拿着一张纸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蓟北了,哈哈……”我半信半疑,便上去询问。只见上面写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便直奔回到家中。

  我快速地回到家中,对正在烧饭的妻子说:“蓟北被收复了,我们可以回乡了!”她一听便像一个小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真的?我没有听错吧?我好高兴啊!”“真的。”接着,儿女们也赶来了,我们一家人拉着手跳起舞来。我想:既然蓟北收复了,我们现在为何还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我马上行动,我走向书房,随意的整理好了诗书,便对妻子说道:“我们回乡吧。”过来几个时辰,来到了船边。妻子儿女先上了船,我回首望了望:“再见了!”我随后也跟上前去,船儿随风飘去。

  一路上的风景如画中一般,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河边桃树,梨树都开出了花儿。柳树也在忙活,女孩们在对着河里梳洗头发,男孩们则在一旁聊天,真是热闹!看,那几棵大树正在跳舞呢!它们摆动着自己的手臂,欢快的又唱又跳的,听,它们正随着春风“沙,沙……”的唱着歌呢。而我在船上放声高唱,一会儿和妻子一起畅饮美酒,然后聊聊天,那是多么快乐。我们急忙从巴峡穿到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便往襄阳,一直奔往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3

  今天,剑外的'天气十分晴朗,枝头上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叫着,河里的小鸟快活地游来游去。

  杜甫在街上散步,他见前面有一群人,便走上前面看看有什么事,他走进人群,一个大约六七旬的老爷爷手舞足蹈地说∶“好消息,好消息,唐朝的军队收复蓟北啦!”老爷爷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杜甫他简直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于是他拉着旁边一位青年半信半疑地问∶“这是真的吗?蓟北真的被收复了吗?”那位青年把杜甫的手拉开,说∶“大叔,你先放开我,这事是真的!”杜甫激动地说∶“小伙子不好意思,我实在太高兴了。祖国万岁,祖国万岁!”说着他把手中的书仍到半空中,往家里跑,一路上他看见他认识的人都拉着人家,兴奋地说∶“你知道吗,我家乡被收复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没等人家回答,他就跑了,他高兴得眼泪和鼻涕都把衣服浸湿了。

  回到家,他一个劲冲了进去,妻子和儿子都惊呆不知道有什么事那么激动。他一见妻儿,就说∶“我们可以回家了,蓟北被收复了。”妻儿听了后,高兴得三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杜甫迫不及待地说∶“快快快,快点收拾东西,回家去。”于是他走到书桌前,把他那喜爱、*时不让人动它半根毫毛的诗书,胡乱地一抱丢进了书箱里旁边的妻子笑着说:“你看你,这样对你的‘*’,真像个小孩。”杜甫说:“管不了那么多了,收拾好了吗,快点去坐船回家了。”

  他们一家三口兴高采烈地来江边,上了船。杜甫的妻子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杜甫纵情地喝起酒,也唱起了歌。他们的歌声在江边回荡着。在春天美好的景物的陪伴下,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再从襄阳一路顺风地回到了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4

  这天,杜甫像往常一样坐在书桌前读书,读着读着,不由得想起了他的家乡洛阳。忽然,一阵敲锣打鼓声传来:“蓟北收复啦,蓟北收复啦!”杜甫听见了,“噌”地坐了起来,兴奋的泪水溢满眼眶,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衣服前湿了一大块。

  这时,杜甫开见了向他走来的妻子和儿子,杜甫激动地说:“夫人,我们的家乡被收复了!”妻子听了,脸上的愁容顿时烟消云散,连一旁许久未露出笑容的儿子也咧开了嘴,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妻子抓住杜甫的手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真是太好了!”杜甫反握住妻子的手:“是啊,蓟北被收复了,我们也可以回家了!”“爹爹,等回到了洛阳,一定要带我好好玩玩!”儿子高兴得直拍手。杜甫用手捊了捊胡须,一口答应下来:“好好。”

  杜甫忘记了*日里的斯文,欣喜若狂,把十分珍爱的书胡乱一卷,十分随意地塞进了包袱里。“咚咚”有人在敲门,原来是几个和他一起流落至此的诗友。杜甫见了,连忙请他们进来,并拿出珍藏的美酒,与他们一起吟诗作对,放声高歌,开怀畅饮,一同分享心中的喜悦。

  在杜甫眼前呈现出家乡的美景:天空一片蔚蓝,洁白的云朵慵懒地躺在天空中,草地上芳草如茵,花朵竞相开放,花丛上有一些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小溪清澈见底,溪底的小鱼小虾的看得一清二楚。在他的脑海里已经规划好了回家的路线:乘着小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直下,从襄阳去到洛阳。

  想到这里,杜甫诗兴大发,吟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5

  今天,剑外的天气十分晴朗,枝头上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叫着,河里的小鸟快活地游来游去。

  杜甫在街上散步,他见前面有一群人,便走上前面看看有什么事,他走进人群,一个大约六七旬的老爷爷手舞足蹈地说∶“好消息,好消息,唐朝的军队收复蓟北啦!”老爷爷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杜甫他简直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于是他拉着旁边一位青年半信半疑地问∶“这是真的吗?蓟北真的被收复了吗?”那位青年把杜甫的手拉开,说∶“大叔,你先放开我,这事是真的!”杜甫激动地说∶“小伙子不好意思,我实在太高兴了。 祖国万岁,祖国万岁!”说着他把手中的书仍到半空中,往家里跑,一路上他看见他认识的人都拉着人家,兴奋地说∶“你知道吗,我家乡被收复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没等人家回答,他就跑了,他高兴得眼泪和鼻涕都把衣服浸湿了。

  回到家,他一个劲冲了进去,妻子和儿子都惊呆不知道有什么事那么激动。他一见妻儿,就说∶“我们可以回家了,蓟北被收复了。”妻儿听了后,高兴得三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杜甫迫不及待地说∶“快快快,快点收拾东西,回家去。”于是他走到书桌前,把他那喜爱、*时不让人动它半根毫毛的诗书,胡乱地一抱丢进了书箱里旁边的妻子笑着说:“你看你,这样对你的‘*’,真像个小孩。”杜甫说:“管不了那么多了,收拾好了吗,快点去坐船回家了。”

  他们一家三口兴高采烈地来江边,上了船。杜甫的妻子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杜甫纵情地喝起酒,也唱起了歌。他们的歌声在江边回荡着。在春天美好的景物的陪伴下,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再从襄阳一路顺风地回到了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6

  公元700多年,因为安史之乱,当时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争,都是举家老小,纷纷背井离乡,我也带着家人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大军,来到了四川。

  这天,我正外出办事,*静的街上忽然人潮涌动。只见人们纷纷往前挤,还有人边跑边兴奋地大叫“大快人心!大快人心!”我连忙拉住一位路人,向他打听,这位路人激动得语无伦次:“你还不知道啊,安史之乱终于*息了!”顿时,我也激动万分,我们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乡去了。想到这里,我止不住热泪长流。我想赶快回家,,把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告诉妻儿,于是,我拔腿就往家跑。还没进门,我就大喊:“蓟北收复了!蓟北收复了!”妻子一听,扔掉了手中的衣服,就跳了起来:“真的吗?那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孩子也从房间里跑了出来,高兴得手舞足蹈,看着他们喜极而泣的样子。我想:妻子以后不用再愁容满面了。

  想到马上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我思绪万千,欣喜若狂,胡乱地将诗书一卷,只想要好好庆祝一下。

  于是我约上三五知己,来到酒馆,庆祝这美好时光,大家畅想着未来,共同祝愿以后再也不要战争,让老百姓从此可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回家路上,我计划着可以趁着这明媚的春光,带上妻儿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再到襄阳,然后直奔故乡洛阳。一进家门,我立即挥笔写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7

  今天大清早我像往常一样去打探,有没有叛军来到这片地方?把我们给抓走,好在并没有人要把我们给抓走,在我打探消息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军队收复了失地,这意味着我长达八年的逃亡生活就此结束。

  我一激动,跳了两米高,老泪纵横,仰天长啸,老天有眼啊!我终于能安稳的度过下半生!眼泪哗哗的流,衣服上全是泪水,可我激动的一点都不嫌弃,我转头看看我的妻子,还有我的孩子,他们开心地准备着丰盛的大餐,庆祝国家收复失地,悲痛的表情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做好了饭,我随意的把*时的宝贝“书”卷了起来,开开心心的去吃饭了。

  接下来的几日,我白天高声唱歌,花儿都跟我一起摇头开心,小鸟也咋咋咋的`给我伴奏,我大声高歌:好运来,好运来,好运来……可是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找朋友过来把我珍藏82年的拉菲,拿出来大口喝,呀,真香!并且唠唠嗑。

  聊着聊着,我坐在那想着,这不春天到来了,我伴随着春天那温暖的阳光和妻子还有孩子一起回到了故乡,现在恨不得立马从巴峡坐这那小小的船,看着那良辰美景,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这座繁华城市,来到洛阳这座更繁华的城市,到达我那可爱的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8

  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阳光透过云层照射着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庭院的小屋里,杜甫坐在窗前,手托着下巴,自言自语道:“唉,这‘安史之乱’不知何时停止?都好几个年头了啊!这样的日子,老百姓怎能安生?”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顺手拿起一本书,翻翻看看。“杜兄!杜兄!大好消息……”窗前王兄大声喊道。他冲进屋子,气喘吁吁地说:“杜兄,好消息!府衙…府衙门前贴出安民告啦。”“王兄,你慢点说。”杜甫站起身来,对王兄答道。“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啦!”“这……这是真的吗?”端茶进屋的夫人惊讶地问。杜甫听了,激动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顿时,眼眶湿润了,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衣裳,手中的诗书掉在了地上,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妻子把孩子们叫了过来,他们听到这一喜讯,欣喜若狂地蹦了起来,高兴地说道:“我们可以回家乡咯……”久闻的喜讯让整个家庭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中……

  杜甫一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计划着返乡的路。杜甫取出地图,富有诗意地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摸了摸胡须,笑得十分灿烂。一路上风景秀丽,他在美丽风光下纵情高歌,畅饮美酒。杜甫又回过神来,他笑容可掬地铺了一张纸,挥动着毛笔,认真地写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9

  春天来了,小河*的野草、野花、杨柳,在春风的轻抚中,揉弄着黄眉绿眼,舒展着轻软的胳膊。当晨雾消失,太阳升起的时候,阳光洒在河面上,露出一大片红色,多像少女脸上美丽的红晕。渐渐的,河面镀上了一层金光,微风吹拂,顿时,金缎被扯成无数块小片,在河面上飘荡着……

  在林中有一位老者,身穿粗布衣,手握纸扇,愁眉紧锁,神色中有一丝忧愁,此人乃杜甫也。杜甫在林中慢慢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唉声叹气。有时还自言自语道:“唉!这几年的安史之乱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停止,家乡的亲朋好友流离失所,不知何时才可以重新团聚!”说完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老百姓们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杜甫一直闷闷不乐。这一天,杜甫正伏案写诗,他的好友忽然跑到家里对他说:“杜兄,好消息,好消息!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蓟北了,河南河北也已经从叛军手中夺回来了!”

  杜甫猛地抬起身来,激动地紧紧握住他好友的手问:“真的吗?是真的吗?”

  他的好友也高兴地说:“嗯,府衙门前已贴出安民告示啦!”

  杜甫连忙把妻子和儿女叫出来,告诉了她们这个好消息,妻子听到这个渴望已久的喜讯,激动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儿女高兴地拉着母亲的衣角,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叫道:“太好了,太好了,我们可以回家喽!”

  杜甫胡乱卷起手中的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好友看到杜甫的样子,悄悄地离开了。杜甫一边饮酒一边放声歌唱,趁着酒意,杜甫取出地图,计划着回家的线路。他大声地对妻子说:“招呼孩子们收拾东西,我们明日就回家!”妻子看了看地图,问道:“哪一条路回家最近呀?”

  杜甫笑着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灿烂地笑着,似乎他此时此刻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回到了家乡……一声鸟啼唤回了杜甫的思绪,他挥动毛笔,笑容可掬地写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10

  今天阳光明媚,是出去逛逛的好日子啊。

  我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唉,都七年了,河南和河北什么时候才会收复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啊?”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向街头涌去。“发生了什么事,莫非......,又看了看走过来的大哥,看他脸上喜气洋洋,我便走上前去问,果然,不出我所料,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不禁喜极而泣。七年,多么漫长的一个等待啊,我终于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了!我急忙跑回家里,一推开门就大喊道:“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织布机前的妻子和正在玩耍的孩子都惊喜的不知所措了,异口同声的问:“这是真的吗?”我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坚定的说:“是真的。”我看着妻子和孩子,突然发现他问脸上的忧愁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胡乱的把桌子上的书一卷,高兴的简直要发疯了。我跑了出去,马上约了好几位好朋友出来开怀畅饮,放声高歌。在这明媚的陪伴下我正好可以回家了,我已经想好了回家的路线,我马上乘船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在顺流直下襄阳再回到。

  我心里一激动,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变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6)

——杜甫的古诗词及赏析 (菁选3篇)

杜甫的古诗词及赏析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杜甫的古诗词及赏析2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的古诗词及赏析3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杜甫诗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扩展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优秀] (菁选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优秀]1

  这一天,到处弥漫着雾气,太阳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虽然是春天,可是人们却觉得花儿一点也不鲜艳。杜甫没精打采地在街上走着。此时,距离时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已过去了八年。在这八年里,玄宗、肃宗相继离世,长安、洛阳失而复得,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儿子杀掉,安禄山的儿子也死了。虽然东都已被夺回,但它依然不安全。杜甫在巴中等待着叛军被消灭。

  前方出现了一个黑影,它边叫边跑:“叛军的大本营――――――幽州已经被收复了!”原来,这是个张贴布告的骑兵。杜甫留下了兴奋的泪水。他奔向酒店,买了两大缸酒。回到家中,他告诉了家人们这个特大的好消息。家中的忧愁立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忙脚乱的“乒乓”声。好不容易收拾好家私,杜甫一摸衣服,发现它是湿的,也不知道是泪水还是汗水。他换了件衣服,走出家门,发现雾已经散了,太阳已经升至头顶。他奔向市场,买好菜,又去买了六大缸酒,请来三位好友,一起来喝酒。他们每人喝了一大缸酒,都睡着了。晚上,他们又喝了那么多酒。

  第二天,杜甫早早的起床了。他连外衣都没穿,就出去找船了。春光明媚,太阳照着小船,杜甫一家向着老家襄阳前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优秀]2

  今天大清早我像往常一样去打探,有没有叛军来到这片地方?把我们给抓走,好在并没有人要把我们给抓走,在我打探消息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军队收复了失地,这意味着我长达八年的逃亡生活就此结束。

  我一激动,跳了两米高,老泪纵横,仰天长啸,老天有眼啊!我终于能安稳的度过下半生!眼泪哗哗的流,衣服上全是泪水,可我激动的一点都不嫌弃,我转头看看我的妻子,还有我的孩子,他们开心地准备着丰盛的大餐,庆祝国家收复失地,悲痛的表情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做好了饭,我随意的把*时的宝贝“书”卷了起来,开开心心的去吃饭了。

  接下来的几日,我白天高声唱歌,花儿都跟我一起摇头开心,小鸟也咋咋咋的给我伴奏,我大声高歌:好运来,好运来,好运来……可是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于是找朋友过来把我珍藏82年的拉菲,拿出来大口喝,呀,真香!并且唠唠嗑。

  聊着聊着,我坐在那想着,这不春天到来了,我伴随着春天那温暖的阳光和妻子还有孩子一起回到了故乡,现在恨不得立马从巴峡坐这那小小的船,看着那良辰美景,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这座繁华城市,来到洛阳这座更繁华的城市,到达我那可爱的故乡!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7416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7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