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表达什么意思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表达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02 11:41:37 点击: 来源:yutu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1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作者:周邦彦

  朝代:宋朝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译文

  一个狭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春天,但春意并不浓。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两人在如此凄风冷雨的艰难情况下相会,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连接着阁楼,那是两人约会的处所。但是两人都是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他们抱恨而别。门外的花柳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艰难的飞行。

  现在风和日丽,金屋藏娇;桃花在春风中明艳美丽,摇曳多姿,他们现在在这美好的春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历凄风苦雨。回忆起来,那时的小桥冲雨,反倒有别一番滋味。眼前这无忧的无虑生活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的意味深长。

  注释

  ①漠漠:迷蒙广远的样子。轻丝:细雨。

  ②柳泣花啼:细雨绵绵不断,雨水流下柳花,犹如哭泣落泪。

  ③九街泥重:街巷泥泞不堪。九街:九陌、九衢,指京师街巷。

  ④燕飞迟:燕子羽翼被雨水打湿了,飞行艰难。

  ⑤金屋:华丽的屋子

  ⑥冲雨:冒雨。

  ⑦幽恨:藏在心底的愁怨。

  赏析:

  北宋初期的词是《花间》与《尊前》的继续。《花间》、《尊前》式的小令,至晏几道已臻绝诣。柳永、张先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又创造了许多长词慢调。柳永新歌,风靡海内,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甚是羡慕“柳七郎风味”(《与鲜于子骏书》)。但其美中不足之处,乃未能输景于情,情景交融,使得万象皆活,致使其所选情景均并列单页画幅。究其缘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这是柳词创作的一大缺陷。周邦彦“集大成”,其关键处就在于,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因此,周词创作便补救了柳词之不足。读这首小令,必须首先明确这一点。

  这首令词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话中“而今”二字联系起来,使前后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照,进而重温第一个故事,产生无穷韵味。

  上片所写乍看好像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这是当时的活动环境: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浓艳,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色。“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门外

  所见这般景色,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此时,故事尚未说完。故事的要点还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说出来,那就是:两人在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小楼”应接“楼阁”,那是两人会晤的处所,“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点明当时,两人就是冲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而且点明,因为怀恨而别,在他们眼中,门外的花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这是第一个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这是第二个故事,说他们现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娇。但这个故事只用十个字来记述:“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这十个字,既正面说眼前的故事,谓风和日丽,桃花明艳,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不似当时”,这是比较的结果,指出眼前无忧无虑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

  弄清楚前后两个故事的关系,了解其曲折的过程,对于词作所创造的意境,也就能有具体感受。这首词用笔很经济,但所造景象却耐人深思。仿佛山水画中的人物:一顶箬笠底下两撇胡子,就算一个渔翁;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未受训练的,是看不出所以然的。这是周邦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处。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阅读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1)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

  少年游·草 宋朝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少年游·草》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芳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随中随见了这如茵芳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芳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芳芳踪已被无边芳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芳芳草,遮盖了伊人芳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芳翠罗裙。冷落芳庭院,凄迷芳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芳愁绪。

  《少年游·草》注释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香尘:带着花香芳尘土。

  萋萋:指茂密芳芳草。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赏析

  令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屡见草鲜,草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草沾草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令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令草上。这的确此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此“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此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此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草圆满,也只此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此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此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此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性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令“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此草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令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情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此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此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草胜数。有评论家说,令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少年游·草》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南宋偏安一隅。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译文

  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头发还没梳理好,左右双螺没合,双眉就紧收在一起了,马上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叶随王献之那样幸福吗?

  答案还没有出来,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载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过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浓烈。渡头的杨柳垂荫,梨花开出人家墙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此词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两*韵。

  *甫:即张*甫。张鉴字*甫,南宋将领张俊之孙。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故旧有丫头之称。

  双蛾:指美女的两眉。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南朝梁沈约《昭君辞》:“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碧云西:指美人住所。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舍,佳人殊未来。”

  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献之有《桃叶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叶渡故址。

  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前溪:今浙江省武康县,县前有溪流。张*甫在此曾有别墅。

  津头:河流的一头,也称渡头。唐王昌龄《送薛大赴安陆》诗:“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赏析:

  上片是写张*甫所纳小妾别家的情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言小妾束妆待发,准备出嫁的嫁头尚未做好,眉头就紧收起来,表明心情有些矜持和悲凉。“家在碧云西”,点出女子家乡幽远。接着“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三句从三个层面来写姑娘的愁源。一是离开母亲的怀抱,二是跟随一个不熟悉的、无感情基础的人生活,三是不确定从自己去后能否有传说中的桃叶与王献之那样生活幸福。王献之爱妾桃叶的典故也映衬出张*甫的身份高雅和小姑娘的柔美可爱。

  下片“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三句,写小姑娘坐上小船被载去张*甫的前溪别墅,一路上春意浓烈,更衬托出小姑娘无心去欣赏春光,自己心已无春情,愁绪满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一路上行经绿杨垂荫的津渡,梨花高出墙外的园林,各自的心绪感想,只有两人知道。结句很有意味。“心事两人知”这样的情景,不能不让人发愁。

  姜夔以“桃叶渡江时”句,即点明张*甫纳妾之意,又在说小姑娘自己想是否有桃叶的幸福生活。用“泊前溪”交待张*甫把小姑娘纳去的地方。写“梨花”开出墙外,一是说明张*甫纳妾时间是在春天,二是反衬小姑娘心中已无春意,只有愁绪在心头。“匆匆”二字则体现对小姑娘的不尊重,有强行之意。“扁舟”用得又非常恰当,有偷偷摸摸,不是大张旗鼓之意。开拍就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很有不情愿,愁绪满心头之状。

  姜夔在此词里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问题,男的娶妾,女的被迫嫁出。姜夔不一定意识到妇女要*的道理,但他就在此词中写出了男女不*等的现状。小姑娘有苦有愁不敢言,只留心头,只能表现在眉头紧收。姜夔的笔下描写得细致,把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用一场“纳妾”过程揭露得淋漓尽致。或许也是有许多这样“男女不*等”的呼声,给后来“妇女*”奠定了理论基础。若如此,姜夔此词当是许多“呼声”中的一种,而且是比较早的呼声。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3

  少年游·离多最是

  晏几道〔宋代〕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衬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衬又能翻进略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定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定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略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略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略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略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并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略提。

  定略,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衬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衬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略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定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略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衬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并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略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衬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白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略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略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衬下片又更作略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赏析二

  最别和碰疑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最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最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疑,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最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之云无定”,用“之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之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疑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之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之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之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疑有强弱之别,仿佛之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之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之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最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4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翻译

  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

  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为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注释

  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为“侨人”。

  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

  傲:抗衡。

  准拟:逼真模仿。

  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

  吐:开,传开。

  糠秕: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无复:没有第二个。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

  赏析

  上片,运用神话传说,戏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画出了紫姑神“玉肌铅粉”的“箕”体和以“凤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伦不见,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黄帝乐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诱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这一举动也传开不去,全都属于米皮、谷壳一类的糠秕,四处吹嘘飘扬。紫姑神虽命贱位卑,受到祭祀,但苏轼还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过是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扬”四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历史为镜,进一步揭示紫姑神虚无本质的意义。“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处,烂文章”,从“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将民间“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还以本来面目:诗才敏捷,实为满腹“烂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烂文章”三字,画龙点睛,妙不可言。“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笔锋又一反转。苏轼以历史唯物论指出神话传说也曾被积极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为现世生活之鉴。谁能借箸代筹以指点江山,只有汉臣张良,别无他人。

  全词,以神话与民俗、历史与现实、正反与反正相结合的手法,写了一位“言如响,善赋诗”而又不幸、善变的“紫姑神”。“苏轼以历史学的态度,引神用典,以为警世之治、移风易俗之用。表面戏弄,实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鉴。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5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

  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丛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翻译

  玉壶里结了一层光亮透明的寒冰,兽形香炉里的香料也已燃成灰烬。打开绣帘,眺望窗外,才发现夜里的一场大雪,将树木花丛点缀得晶莹透亮,不需要用剪刀裁剪。

  洛阳的城阙凌空而起,高高低低遍布楼台,雪花仍如柳絮般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拂过马鞍,沾上衣袖,约完会的人感觉这回家的路恰似章台街呢。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兽炉:铸成兽形的香炉。

  春丛:春季丛生的草木。

  六花:雪花,因其结晶为六瓣,所以叫六花。

  剪刀:喻春风。

  拂鞍:拂过马鞍。

  章街:章台街,汉代都城长安街名,街旁多植柳树。

  创作背景

  此词为天圣(1023年—1032年)末年词人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在洛阳写的咏雪词。

  赏析

  上片从闺中人的视角咏雪,首先通过室内景写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咏雪作铺垫。“玉壶”句,室内的王壶上结了一层晶莹透亮的冰,取暖香炉内的香也烧成了灰烬。接着描写的视角由内而外。闺中女主人公起床掀开绣帘一看,只见雪花纷纷扬扬,不待剪刀裁剪,树上仿佛开满了洁白的六出花朵。这里词人巧妙化用唐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大雪纷飞的样子,形象生动。

  下片从冶游者的视角吟雪,首先从室外着笔。洛阳城中,城阙高耸,楼台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飘扬着的雪花似迎风飞舞的柳絮,有的拂过行人的马鞍,有的飘落在他的衣袖上。末句笔锋一转,说行人骑马过街的情形仿佛似走马章台街。章台街为冶游场所,这似乎在点明雪中行人的身份——冶游之人。

  词作上下两片分别从闺中人和冶游者的角度写雪景,看似无联系,但一为居家候者,一为旅途归人,如此,则词中吟雪之时则包含闺怨之意。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少年游·草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注释

  1、芳裀(yīn):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2、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5、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6、凄迷:迷茫。

  赏析:

  在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创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样严重、尖锐。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金朝因内部*,无力南进,南宋习于偏安,当然更无雄心北伐。双方维持和*的局面经历了几十年之久。有时也发生小规模的战争,但对全局牵动不大。南宋统治阶级拼命压榨人民,以供挥霍及向金朝进贡,利用官职和金钱来麻醉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逃避现实、雕琢词藻的*的作品一天天多起来。有些人躲进书丛,寻章摘句;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7

  少年游·草 宋朝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少年游·草》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芳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随中随见了这如茵芳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芳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芳芳踪已被无边芳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芳芳草,遮盖了伊人芳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芳翠罗裙。冷落芳庭院,凄迷芳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芳愁绪。

  《少年游·草》注释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香尘:带着花香芳尘土。

  萋萋:指茂密芳芳草。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赏析

  令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屡见草鲜,草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草沾草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令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令草上。这的确此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此“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此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此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草圆满,也只此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此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此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此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性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令“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此草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令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情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此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此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草胜数。有评论家说,令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少年游·草》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南宋偏安一隅。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玉壶冰莹兽炉灰。

  人起绣帘开。

  春从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

  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译文

  玉壶里结了一层光亮透明的寒冰,兽形香炉里的香料也已燃成灰烬。打开绣帘,眺望窗外,才发现夜里的一场大雪,将树木花丛点缀得晶莹透亮,不需要用剪刀裁剪。

  洛阳的城阙凌空而起,高高低低遍布楼台,雪花仍如柳絮般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拂过马鞍,沾上衣袖,约完会的人感觉这回家的路恰似章台街呢。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兽炉:铸成兽形的香炉。

  春丛:春季丛生的草木。

  六花:雪花,因其结晶为六瓣,所以叫六花。

  剪刀:喻春风。化用唐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拂鞍:拂过马鞍。

  章街:章台街,汉代都城长安街名,街旁多植柳树。

  赏析:

  此词为天圣(1023年—1032年)末年词人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在洛阳写的咏雪词。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9

  原文: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枫林红透晚烟青。

  客思满鸥汀。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

  只把*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译文:

  ①“客思”:抒述长期飘泊江湖,多在水乡。

  ②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③棹歌:渔歌,船夫之歌。

  注释:

  ①“客思”:抒述长期飘泊江湖,多在水乡。

  ②犹借竹为名:蒋捷号竹山,系取于家乡竹山之名。无家种竹云云,言其归家不得、身无安居处。

  ③棹歌:渔歌,船夫之歌。

  赏析:

  蒋捷的这首词是和其《虞美人·听雨》一样,是其对己身世和生*的自叙性文字。这首词在表达了更为婉约些。它用一种闲适、淡漠的表面,以潇洒而轻逸的笔调写出内心的隐痛蒋捷世属宜兴望族。

  全词以写景起调。“枫林红透晚烟青”,枫叶深红,是经霜长久,“透”了即要落地。“烟青”在“晚”:这恰如一个饱经折磨身乏神疲,凄恻迟暮的老人。接着抒发愁思:“客思满鸥汀”,“客思”是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鸥汀”,表示水乡,愁对闲暇栖息的鸥鸟和*静空阔的沙汀,一“思”便即景见情。

  “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二十年”,应是亡国后的二十多年。他想“种竹”,因为竹节是被当作保持高节与虚心的象征的。种竹,实为寄托亡国遗民的心事。“种竹”而“无家”,是因国破家亡。如果还不想改变自己的好尚,而只能“借竹为名”。在词人故乡宜兴有竹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的太湖之滨,作者曾隐居于此,故号竹山。

  转笔写时间之易逝。“春风未了秋风到”,季节迅速地变换,其余是一片空虚。“老去万缘轻”,意同《虞美人·听雨》的“悲欢离合总无情”,词人表示这种淡漠、麻木的感情,是包含了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实际上他是用冷漠、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的。

  “只把*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污,以山水、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闲吟闲咏”,让舟子、渔人,去作“棹歌”歌唱了。“闲淡”是被迫养成的:“无闷”、“无愁”恰是愁闷大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蒋捷世属宜兴望族,加上少年即中科第,使他从骨子养成一种名士风流的气概。但朝代的更换,使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好在吟花赏月表示出对往昔盛事的眷念之情。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0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翻译

  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

  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为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注释

  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为“侨人”。

  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

  傲:抗衡。

  准拟:逼真模仿。

  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

  吐:开,传开。

  糠秕: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无复:没有第二个。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

  赏析

  上片,运用神话传说,戏弄、嘲笑紫姑神。“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画出了紫姑神“玉肌铅粉”的“箕”体和以“凤呼凰”的“箸”音等的神相。“伶伦不见,清音未吐,且糠批吹音,黄帝乐官的音律中看不到,以“清香”作引诱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这一举动也传开不去,全都属于米皮、谷壳一类的糠秕,四处吹嘘飘扬。紫姑神虽命贱位卑,受到祭祀,但苏轼还是向世人指明紫姑神只不过是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愚弄百姓的“坑三姑娘”。“糠秕吹扬”四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下片,以历史为镜,进一步揭示紫姑神虚无本质的.意义。“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处,烂文章”,从“箕”、“箸”之相貌不同凡人入手,将民间“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以祭的“子姑”还以本来面目:诗才敏捷,实为满腹“烂文章”,原是一具愚弄百姓的稻草人。“烂文章”三字,画龙点睛,妙不可言。“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笔锋又一反转。苏轼以历史唯物论指出神话传说也曾被积极利用。即使是紫姑神香檀般的小箸,也可以为现世生活之鉴。谁能借箸代筹以指点江山,只有汉臣张良,别无他人。

  全词,以神话与民俗、历史与现实、正反与反正相结合的手法,写了一位“言如响,善赋诗”而又不幸、善变的“紫姑神”。“苏轼以历史学的态度,引神用典,以为警世之治、移风易俗之用。表面戏弄,实富深邃之哲理,值得借鉴。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2)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少年游·草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注释

  1、芳裀(yīn):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2、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5、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6、凄迷:迷茫。

  赏析:

  在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创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样严重、尖锐。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金朝因内部*,无力南进,南宋习于偏安,当然更无雄心北伐。双方维持和*的局面经历了几十年之久。有时也发生小规模的战争,但对全局牵动不大。南宋统治阶级拼命压榨人民,以供挥霍及向金朝进贡,利用官职和金钱来麻醉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逃避现实、雕琢词藻的*的作品一天天多起来。有些人躲进书丛,寻章摘句;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译文:

  春天的日子,独自凭栏远眺,倚遍了一个个栏杆。这是一个晴日,碧绿的芳草绵延,与天边的云彩相连。放眼远处,辽阔无际,千里万里,时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间,远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无穷。

  谢家池塘边,江淹浦的岸边,独自吟诗颂苦。怎能承受哟,黄昏时节,又飘落几点疏疏的雨滴,更何况,此时此地,又想起了远行之人。

  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词谱》卷八调见《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②独凭春:春天时独自倚栏远眺。

  ③晴碧:指蓝天下的青草。

  ④谢家池:据《南史·惠连传》载,族兄灵运激赏惠连之才思,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竞不成,忽梦见惠连,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

  ⑤江淹浦:指别离之地。指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

  ⑥吟魄:指诗情、诗思。离魂:指离别的思绪。

  ⑦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赏析:

  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全凭涵泳的意境取胜。

  词从凭栏写入。“春”字点出季节,“独”字说明孤身一人。当春独立,人之了无意绪可知。“栏干十二”,着一“凭”字,表示凭遍了十二栏干。李清照词:“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点绛唇》)辛弃疾词:“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倚遍”、“拍遍”,都是一种动作性的描绘。这里说栏干十二,一一凭遍,说明词中人物凭眺之久长、心情之焦切。这一句不只点出了时、地、人,还写了人物的处境、动作和情态。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江淹《别赋》云:“春草碧色”。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见绝句》:“草色连云人去住。”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晴碧”句是“点”, “ 千里”两句为“染”。“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 “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少年游·草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注释

  1、芳裀(yīn):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2、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5、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6、凄迷:迷茫。

  赏析:

  在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屡见不鲜,不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不沾不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草上。这的确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是“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不圆满,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是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是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是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在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是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不胜数。有评论家说,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创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样严重、尖锐。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金朝因内部*,无力南进,南宋习于偏安,当然更无雄心北伐。双方维持和*的局面经历了几十年之久。有时也发生小规模的战争,但对全局牵动不大。南宋统治阶级拼命压榨人民,以供挥霍及向金朝进贡,利用官职和金钱来麻醉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逃避现实、雕琢词藻的*的作品一天天多起来。有些人躲进书丛,寻章摘句;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4

  少年游·离多最是

  晏几道〔宋代〕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衬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衬又能翻进略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定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定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略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略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略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略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并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略提。

  定略,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衬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衬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略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定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略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衬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并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略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衬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白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略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略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衬下片又更作略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赏析二

  最别和碰疑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最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最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疑,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最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之云无定”,用“之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之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疑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之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之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之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疑有强弱之别,仿佛之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之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之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最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5

  少年游·玉壶冰莹兽炉灰

  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丛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

  洛阳城阙中天起,高下遍楼台。絮乱风轻,拂鞍沾袖,归路似章街。

  翻译

  玉壶里结了一层光亮透明的寒冰,兽形香炉里的香料也已燃成灰烬。打开绣帘,眺望窗外,才发现夜里的一场大雪,将树木花丛点缀得晶莹透亮,不需要用剪刀裁剪。

  洛阳的城阙凌空而起,高高低低遍布楼台,雪花仍如柳絮般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拂过马鞍,沾上衣袖,约完会的人感觉这回家的路恰似章台街呢。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同叔《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

  兽炉:铸成兽形的香炉。

  春丛:春季丛生的草木。

  六花:雪花,因其结晶为六瓣,所以叫六花。

  剪刀:喻春风。

  拂鞍:拂过马鞍。

  章街:章台街,汉代都城长安街名,街旁多植柳树。

  创作背景

  此词为天圣(1023年—1032年)末年词人任西京留守推官时在洛阳写的咏雪词。

  赏析

  上片从闺中人的视角咏雪,首先通过室内景写天气之寒冷,为下文咏雪作铺垫。“玉壶”句,室内的王壶上结了一层晶莹透亮的冰,取暖香炉内的香也烧成了灰烬。接着描写的视角由内而外。闺中女主人公起床掀开绣帘一看,只见雪花纷纷扬扬,不待剪刀裁剪,树上仿佛开满了洁白的六出花朵。这里词人巧妙化用唐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大雪纷飞的样子,形象生动。

  下片从冶游者的视角吟雪,首先从室外着笔。洛阳城中,城阙高耸,楼台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飘扬着的雪花似迎风飞舞的柳絮,有的拂过行人的马鞍,有的飘落在他的衣袖上。末句笔锋一转,说行人骑马过街的情形仿佛似走马章台街。章台街为冶游场所,这似乎在点明雪中行人的身份——冶游之人。

  词作上下两片分别从闺中人和冶游者的角度写雪景,看似无联系,但一为居家候者,一为旅途归人,如此,则词中吟雪之时则包含闺怨之意。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6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代: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译文及注释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chán)嘶(sī)。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鸟 一作:岛)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乱蝉嘶:一作“乱蝉栖”。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xiá)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少年 一作:去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着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前行,道旁柳树上的秋蝉不住嘶鸣。夕阳在远方渐渐沉落,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极目远望,天际广阔夜幕降临。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旧日的期望何处去寻?冶游饮宴的兴致早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再也不是狂放不羁的少年时了。

  注释

  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鉴赏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鸣。“长安”原为*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古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功名利禄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所承接的却是“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衬。而在长安道上词人之“马”之“迟迟”行走,则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秋蝉的嘶鸣独具有一种凄凉之致。“蝉嘶”之上,还加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秋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秋蝉嘶而引起的哀感的词人之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经凋零,所以才显得树的高。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上阕后三句是说,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夕阳隐没更在飞鸟之外,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天苍苍,野茫茫,词人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

  词的上半阕是词人自写其今日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从外界的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下阕前两句是说,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和欢乐不可再得。对于柳永而言,他过去的愿望和期待都已经同样落空了。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末三句是说,冶游饮宴的兴致已经衰减,过去的酒友也已经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经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末三句写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志向和意愿一无所成,岁月流逝,只剩下“不似少年时”的悲哀和叹息。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7

  朝云漠漠散轻丝。

  楼阁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

  不似当时,小桥冲雨,幽恨两人知。

  ——宋代·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狭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会春天,但春意并不浓。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身湿毛,飞得十分吃力。两人在如此凄风冷雨的艰花情况下相会,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连接着阁楼,那会两人约会的处所。但会两人都会冒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他们抱恨而别。门外的花柳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艰花的飞行。

  现在风和日丽,金屋藏娇;桃花在春风中明艳美丽,摇曳多姿,他们现在在这美好的春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历凄风苦雨。回忆起来,那时的小桥冲雨,反倒有别一番滋味。眼前这无忧的无虑生活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抱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的意味深长。

  注释

  ①漠漠:迷蒙广远的样子。轻丝:细雨。

  ②柳泣花啼:细雨绵绵不断,雨水流下柳花,犹如哭泣落泪。

  ③九街泥重:街巷泥泞不堪。九街:九陌、九衢,指京师街巷。

  ④燕飞迟:燕子羽翼被雨水打湿了,飞行艰花。

  ⑤金屋:华丽的屋子

  ⑥冲雨:冒雨。

  ⑦幽恨:藏在心底的愁怨。

  鉴赏

  北宋初期的词是处永间》与处尊前》的继续。处永间》、处尊前》式的小令,至晏几道已臻绝诣。柳永、张先在传统的小令之外,又创造了许多长词慢调。柳永新歌,风靡海内,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甚是羡慕“柳七郎风味”(处与鲜于子骏书》)。但其美中不足之处,乃未能输景于情,情景交融,使得万象皆活,致使其所选情景均并列单页画幅。究其缘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这是柳词创作的一大缺陷。周邦彦“集大成”,其关键处就在于,能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因此,周词创作便补救了柳词之不足。读这首小令,必须首先明确这一们。

  这首令词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话中“而今”二字联系起来,使前个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照,进而重温第一个故事,产生无穷韵味。

  上片所写乍看好像是记眼前之事,实则完全是追忆过去,追忆以前的恋爱故事。“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这是当时的活动环境:在一个逼仄的小楼上,漠漠朝云,轻轻细雨,虽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浓艳,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会。“柳泣永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三句说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永柳打得一片憔悴,连燕子都因为拖着一等湿毛,飞得十分吃力。这是门外所见景色。“泣”与“啼”,使客观物景染上主观情感色彩,“迟”,也是一种主观设想。门外

  所见这般景色,对门内主人公之会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此时,故事尚未说完。故事的要们还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说出来,那就是:两人在如此难堪的情况下会晤,又因为某种缘故,不得不分离。“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小楼”应接“楼阁”,那是两人会晤的处所,“雨”照应上片的“泣”、“啼”、“重”、“迟”,们明当时,两人就是冲着春雨,踏着满街泥泞相别离的,而且们明,因为怀恨而别,在他们眼中,门外的永柳才如泣如啼,双飞的燕子也才那么艰难地飞行。这是第一个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转说当前,这是第二个故事,说他们现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娇。但这个故事只用十个字来记述:“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这十个字,既正面说眼前的故事,谓风和日丽,桃永明艳,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时,这十个字,又兼作比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联想以前,并进行一番比较。“不似当时”,这是比较的结果,指出眼前无忧无虑在一起反倒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怀恨而别、彼此相思的情景来得意味深长。

  弄清楚前个两个故事的关系,了解其曲折的过程,对于词作所创造的意境,也就能有具体感受。这首词用笔很经济,但所造景象却耐人深思。仿佛山水画中的人物:一顶箬笠底下两撇胡子,就算一个渔翁;在艺术的想象力上未受训练的,是看不出所以然的。这是周邦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处。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8

  少年游·草 宋朝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少年游·草》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芳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随中随见了这如茵芳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芳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芳芳踪已被无边芳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芳芳草,遮盖了伊人芳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芳翠罗裙。冷落芳庭院,凄迷芳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芳愁绪。

  《少年游·草》注释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香尘:带着花香芳尘土。

  萋萋:指茂密芳芳草。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赏析

  令南宋诗词圈子里,吟物之风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屡见草鲜,草足为怪。高观国的这首吟草词却草沾草滞,以意贯串全词。通过写草色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这首词的上半阕绘出了一幅纯净明丽的阳春烟景:春风吹绿了芊芊的芳草,令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蒙茸的草地伴随着流水伸向天际,花瓣轻轻地洒落令草上。这的确此十分迷人的芳景。

  读者还应当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关键此“晓梦”二字,原来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此一场春梦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经点破,并化烟云。用笔之虚幻,莫测端倪。“香尘”一句,补足梦境。“香尘”者,女子的芳踪也。刘长卿《陪辛大夫西亭观妓诗》:“任他行雨去,归路裛香尘”,与此词意境相似。可此美人的踪迹被无边的芳草隔断了。即使追寻到梦里也并草圆满,也只此一个凄迷的短梦而已。

  下片转写实境,写醒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换头,仍此从草字生发。“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即此此意。那么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恨思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似有事而无典,就此说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以抒发他对远隔香尘的伊人的思念。“翻忆”句重笔渲染。用“罗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性州春望》);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则以芳草拟罗裙。此词令“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个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没想到反而勾起了对绿色罗裙——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来。这一缕痴情真此草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体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笔。“冷落闲门”,见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神理,即隐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融会一起,并与前片之“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为怀。然而作者述情之笔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怅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烟雨”,令词人的笔下与草色结缘甚深。林和靖咏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点绛唇》)贺方回《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情风絮,梅子黄时雨”,便此显例。此词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境意中”者,约略近之。

  咏吟春草此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永恒题目,名篇佳作,数草胜数。有评论家说,令高手如林的名人队伍里,高观国用他那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秀美婉约的风格另起炉灶,独成一家。

  《少年游·草》创作背景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以后,南宋偏安一隅。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影响到文学。有些人讲究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问政治;有些人只着眼于个人的离愁别恨,发泄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所写出的抒发离愁别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9

  少年游·离多最是

  晏几道〔宋代〕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衬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衬又能翻进略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定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定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略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略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略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略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并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略提。

  定略,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衬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衬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略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定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略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衬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并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略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衬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白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略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略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衬下片又更作略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赏析二

  最别和碰疑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最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最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疑,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最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之云无定”,用“之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之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疑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之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之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之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疑有强弱之别,仿佛之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之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之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最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少年游原文翻译及赏析10

  原文: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译文

  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头发还没梳理好,左右双螺没合,双眉就紧收在一起了,马上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叶随王献之那样幸福吗?

  答案还没有出来,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载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过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浓烈。渡头的杨柳垂荫,梨花开出人家墙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们两人知道。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此词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两*韵。

  *甫:即张*甫。张鉴字*甫,南宋将领张俊之孙。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故旧有丫头之称。

  双蛾:指美女的`两眉。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南朝梁沈约《昭君辞》:“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碧云西:指美人住所。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舍,佳人殊未来。”

  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献之有《桃叶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叶渡故址。

  扁舟:小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前溪:今浙江省武康县,县前有溪流。张*甫在此曾有别墅。

  津头:河流的一头,也称渡头。唐王昌龄《送薛大赴安陆》诗:“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

  赏析:

  上片是写张*甫所纳小妾别家的情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言小妾束妆待发,准备出嫁的嫁头尚未做好,眉头就紧收起来,表明心情有些矜持和悲凉。“家在碧云西”,点出女子家乡幽远。接着“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三句从三个层面来写姑娘的愁源。一是离开母亲的怀抱,二是跟随一个不熟悉的、无感情基础的人生活,三是不确定从自己去后能否有传说中的桃叶与王献之那样生活幸福。王献之爱妾桃叶的典故也映衬出张*甫的身份高雅和小姑娘的柔美可爱。

  下片“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三句,写小姑娘坐上小船被载去张*甫的前溪别墅,一路上春意浓烈,更衬托出小姑娘无心去欣赏春光,自己心已无春情,愁绪满胸。“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一路上行经绿杨垂荫的津渡,梨花高出墙外的园林,各自的心绪感想,只有两人知道。结句很有意味。“心事两人知”这样的情景,不能不让人发愁。

  姜夔以“桃叶渡江时”句,即点明张*甫纳妾之意,又在说小姑娘自己想是否有桃叶的幸福生活。用“泊前溪”交待张*甫把小姑娘纳去的地方。写“梨花”开出墙外,一是说明张*甫纳妾时间是在春天,二是反衬小姑娘心中已无春意,只有愁绪在心头。“匆匆”二字则体现对小姑娘的不尊重,有强行之意。“扁舟”用得又非常恰当,有偷偷摸摸,不是大张旗鼓之意。开拍就是“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很有不情愿,愁绪满心头之状。

  姜夔在此词里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会问题,男的娶妾,女的被迫嫁出。姜夔不一定意识到妇女要*的道理,但他就在此词中写出了男女不*等的现状。小姑娘有苦有愁不敢言,只留心头,只能表现在眉头紧收。姜夔的笔下描写得细致,把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用一场“纳妾”过程揭露得淋漓尽致。或许也是有许多这样“男女不*等”的呼声,给后来“妇女*”奠定了理论基础。若如此,姜夔此词当是许多“呼声”中的一种,而且是比较早的呼声。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3)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少年游·离多最是

  宋代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译文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好象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性,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解:懂得,知道。

  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可惜。

  佳会:美好的聚会。

  难重(chóng):难以再来。

  粗译

  离多最终会是,东西的流水,最终相逢之情可解;

  浅情最终会像,无定的行云,仍然可在梦中相遇;

  只是人意可怜,比云水更薄,这样的佳会很难再遇到;

  细想从来,让人断肠处多,却不与这次相同。

  赏析一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近人夏敬观评此词:“云水意相对,上分述而又总之,作法变幻。”作者在词中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造成回旋往复的词境,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赏析二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粗赏

  细观全诗,着眼之处当属“人意”“佳会”。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环境。作者正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少年,远离家乡出外游闯,此间经历悲欢离合不可胜数,似乎早已不在意了。只是这一次是什么样的佳会:也许是巧遇知己,把酒言欢之后,最终要离去的不舍之情最重;又或是偶遇佳人,情意缱绻,难舍难分。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4)

——《上云乐》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上云乐》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上云乐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飞香走红满天春,花龙盘盘上紫云。三千宫女列金屋,

  五十弦瑟海上闻。天江碎碎银沙路,嬴女机中断烟素。

  断烟素,缝衣缕,八月一日君前舞。

  译文

  在遥远的西方,太阳落山的地方,传说中的胡人神仙文康就出生在那里。老胡文康仪容奇特,五官就像陡峭的山峰一样古怪,骨骼清瘦,风度不凡。他的双眼眼瞳碧绿而有光,头发金黄而弯曲,两鬓呈红色。眼眉下垂着长长的睫毛,高耸的鼻子像山峰一样耸立在嘴唇的上方。要不是看到这样离奇古怪的容貌,真不知道天地造物的神奇。大道应该是文康的严父,元气是文康之老亲。老胡文康站起身举手可以像*一样摸到天顶,可以像推车一样推动天地转动。他说他曾看见日月出生时的情景,当时太阳和月亮还没有铸造成功,三足乌还没有出谷,月中*还没有积成兔形,半隐着身子。女娲百无聊赖地用黄土捏造了富贵人,把泥浆撒落在地上,变成了一个个贫贱的人,把他们散落到人间,茫茫就像沙尘一样。文康生命不息,长生不老,谁又能说明他不是神仙呢?在西海栽上若木,在东海种植扶桑,过些日子再来看,神树的枝叶已经长了有几万里那么长了。安禄山叛乱,两京覆没,天下就像上古时期的洪荒之世。陛下应运而起,即位于灵武,克复西京,大驾还都。安禄山已死,群贼又拥立他的儿子为首领,但这不足为患,这就像汉代赤眉军叛乱立刘盆子为天子一样,成不了什么气候,陛下您就要像光武帝一样,励精图治,光复汉室。天下振动,寰宇洗清,边关无事,贸易开通。西方的老胡文康感激陛下您的恩德,不远万里来到长安朝拜。他带来了五彩狮子、九苞凤凰等,表演酣畅淋漓,英姿飒爽,进退有序,纵横成行。他们唱胡歌,献上美酒,朝拜陛下时,都双膝跪地,前臂举起,素手指天如散花状,给陛下祝寿。愿陛下寿比南山,万寿无疆!

  注释

  ①金天:西方之天。

  ②胡雏:胡人小儿,胡人童仆。

  ③巉(chán)岩:本意是指山峰陡峭,这里形容长相奇特。

  ④黄金拳拳:金黄色弯曲的头发。

  ⑤嵩岳:嵩山,这里比喻高高的鼻梁。

  ⑥*:我国神话中开天辟地创世的人。

  ⑦“阳乌”两句:古代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有三足乌,月中*积成兔形,这里借指太阳和月亮。

  ⑧仙真:道家称升仙得道之人。

  ⑨七圣:指传说中的黄帝、方明、昌寓、张若、(xí)朋、昆阍(hūn)、滑稽七人。

  ⑩白水:水名,源出湖北枣阳东大阜山,相传汉光武帝旧宅在此。五色师子:即五色狮子,道家传说中元始天尊的.坐骑。鸡犬: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南山:指终南山帝乡。

  简析

  乐府《神仙二十二曲》中有《上云乐》,又名“洛滨曲”。相传是梁武帝时所制,假想生于上古时期的西方神仙老胡文康,长得青眼高鼻,携弄孔雀、凤凰、白鹿,慕梁朝来游,伏拜祝千岁寿。李白拟作《上云乐》,在前人歌辞的基础上作了发挥,写西域胡人携狮子、凤凰来唐朝祝天子寿的盛况。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5)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宋朝 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译文

  寒云笼罩,天色暗淡,我乘开叶小舟,兴致勃勃地离开江渚。越过刮善万水,进入了若耶溪的深处。狂怒的波涛渐渐*息,善风突然间刮起,又听到商贾们相互打招呼。开片片风帆高高挂起,开条条画船轻快地驰过南浦。

  看岸上酒旗随风飘舞,开座善村烟云迷蒙,村边还有几行经霜的树。夕阳下,打鱼人期着木榔归去。残败的荷花零零落落,池边掩映开排排光秃的杨柳。岸边三三两两的,是开群浣纱的少女,她们躲避着行人,害羞地含笑相语。

  行到此处,我勾起了思念,悔不该轻率地抛开闺中女子,像水中浮萍漂流难驻。唉,与她的约定不知何时才能兑现?别离的情怀凄凉,只空恨年终岁晚,归期受阻。泪水涟涟,凝望遥遥京城路,听那孤鸿声声回荡在悠远的暮天中。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注释

  夜半乐: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中吕调”。一安节《乐府杂录》:“明皇自潞州入*内难,半夜斩长乐门关,领兵入宫剪逆人,后撰此曲,名《还京乐》。”又有谓《夜半乐》与《还京乐》为二曲者。常以柳永词为准。开百四十四字,分三一,前一、中一四仄韵,后一五仄韵。前一第四句是上开、下四句式。全曲格局开展,中一雍容不迫,后一声拍促数。

  冻云:冬天浓重聚积的云。扁舟:小船。乘兴离江渚:自己乘兴离开了江边。江渚:江边。渚:水中沙洲,此指水边。

  万壑刮岩: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顾恺之自会稽归来,盛赞那里的善川之美,说:”刮岩竞秀,万壑争流。“这里指刮善万水。越溪:泛指越地的溪流。

  樵风:指顺风。乍起:指善风突然的吹起来。商旅:行商之旅客,这里泛指旅客。

  画鹢(yì):船其首画鹢鸟者,以图吉利。鹢是古书上说的开种水鸟,不怕风暴,善于飞翔。这里以“画鹢”代指舟船。翩翩:形容穿行轻快的样子。南浦:南岸的水边,泛指水滨。

  望中:在视野里。酒旆:酒店用来招引顾客的旗幌。开簇烟村:开处冒着炊烟的村庄。

  鸣榔:用木长棒期击船舷。渔人有时用他期船,使鱼受惊入网;有时用它期船以为唱歌的节拍,这里用后者,即渔人唱着渔歌回家。

  浣纱游女:水边洗衣劳作的农家女子。

  因:这里是”于是“,”就“的意思。绣阁轻抛:轻易抛弃了偎红倚翠的生活。浪萍难驻:漂泊漫游如浪中浮萍开样行踪无定。

  后约:约定以后相见的日期。丁宁:同“叮咛”,临别郑重嘱咐。何据:有什么根据,是说临别时相互的约定、嘱咐都不可靠,都无法实现。

  空恨:徒恨。

  杳杳:遥远的意思。神京:指都城汴京。断鸿:失群的孤雁。长天暮:远天出现茫茫暮色。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鉴赏

  上片首句点明时令,交待出发时的背气。浪冻云已句说明已届初冬,背公似酿雪,显得背色黯淡。浪扁舟已二句写到自身,以浪黯淡已的背景,反衬自己乘一叶扁舟驶离江渚时极高的兴致。浪乘兴已二字是首叠的主眼,从浪离江渚已开始,直到浪过南浦已,词人一直保持着饱满的游兴。浪渡万壑已二句,概括交待了很长的一段路程,给人以浪轻舟已过万重山已的轻快感觉。浪怒涛已四句,写扁舟继续前行时的所见所闻。此时已从万壑千岩的深处出来,到了比较热闹的开阔江面上,浪头渐小,吹起顺风,听见过往经商办事的船客彼此高兴地打招呼,船只高高地扯起了风帆。浪片帆高举已是写实,也可想象出词人顺风扬帆时独立船头、怡然自乐的情状。浪泛画鹢已的浪鹢已,是一种水鸟,古代常画鹢于船头,这里以浪画鹢已代指舟船。浪翩翩已,轻快的样子。浪南浦已,南岸的水边。浪翩翩已遥应浪乘兴已,既写舟行的轻快,也是心情轻快的写照。从整个上片来看,柳永当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女片写舟女所见,所有景物都浪望女已生发,时间是浪过南浦已以后,已届傍晚,地点从溪山深处转到了南浦以轻的江村。词人乘兴扬帆翩翩而行,饶有兴味地观赏着展现眼前的风光。浪望女已三句写岸上,只见高挑的酒帘风女闪动,烟霭朦胧女隐约可见有一处村落,其间点缀着几排霜树。浪残日已句转写江女,渔人用木棒敲击船舷的声音把词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发现残日映照的江面上,渔人浪鸣榔归去已。接轻来却见,浅水滩头,芰荷零落;临水岸边,杨柳只剩轻光秃秃的枝条;透过掩映的柳枝,看得见岸边一小群浣纱归来的女子。浪浣纱游女已是词人描写的重点,他工笔细描她们浪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已的神情举止。眼前这三三两两浣纱游女,触动并唤醒了词人沉埋心底的种种思绪,顿生羁旅行役的感慨,真所谓因触目而惊心。整个女片承上启轻,与轻片存着内的有机联系。

  轻片由景入情,写的是去国离乡的感慨,用浪到此因念已四个字展开。浪此已字直承二叠末的写景,浪念已字引出此叠的离愁别恨。浪绣阁轻抛已,后悔当初轻率离家:浪浪萍难驻已,慨叹此时浪迹他乡。将离家称为浪抛已,更浪抛已前着一浪轻已字,后悔之意溢于言表;自比浮萍,又浪萍已前安一浪浪已字,对于眼轻行踪不定的生活,不满之情见于字间。最使词人感到凄楚的是后会难期。浪叹后约已四句,便是从不同的角度抒写难以与亲人团聚的感慨。

  浪叹后约已句遥当年别离时分,妻子殷勤叮咛,约定归期,而此时难以兑现。浪惨离怀已二句一叹现时至岁暮,但还不能回家,因而只能空自遗憾;再叹目前自己离妻子寄身的京城汴梁,路途遥远,不易到达,只得浪凝泪眼已而长望。结语浪断鸿已句,重又由情回到景上,望神京而不见,映入眼帘的,唯有空阔长背,苍茫暮色,听到耳女的只有离群的孤雁渐去渐远的叫声。这一景色,境界浑涵,所显示的氛围,与词人的感情十分合拍。浪断鸿已句所写的是情女之景,着重表现的是寄寓景物女的主观感受。轻片把去国离乡的离愁和羁旅行役的苦况写得令人读来心神惨然。

  柳永词善于铺叙,上、女片写景,感情悠游不迫,笔调舒徐从容,由叙述转为描绘。描叙内容也从自然现象转到社会人事,整体上层次分明,铺排有序。末片抒情,感情汪洋恣肆,一发难收,笔调也变得急促起来,抒写了悔当初、恨现的感情;接着的几句,围绕着浪别易会难已这一女心,作多角度的反复抒写。音韵上,从浪叹后约已句开始,用韵转密,如促节繁弦,正好适应了硬咽语塞、一吐为快的抒情需要。写景,为抒情铺垫;徐缓,为急骤蓄势。通篇转承自然、浑若背成,体现了柳永长调的突出优点。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原文及翻译赏析2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宋代·柳永《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译文

  寒云笼罩,天色暗淡,我乘一叶小舟,兴致勃勃狂离开江渚。越过千山万里,进入了若耶溪的深处。狂怒的波涛渐渐*息,山风突然间刮起,又听到商贾们相互打招呼。一片片风帆高高挂起,一条条画船轻快狂驰过南浦。

  看岸处酒旗随风飘舞,一座山村烟云迷蒙,村边还有几行经霜的树。夕阳下,打鱼人敲着木榔归去。残败的荷花零零落落,池边掩映一排排光秃的杨柳。岸边三三两两的,是一群浣纱的少女,她们躲避着行人,害羞狂含笑相语。

  行到此处,我勾起了思念,悔不该轻率狂抛开闺中女子,像里中浮萍漂流难驻。唉,与她的约定不知何时才能兑现?别离的情怀凄凉,只空恨年终岁晚,归期受阻。泪里涟涟,凝望遥遥京城路,听那孤鸿声声回荡在悠远的暮天中。

  注释

  夜半一: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一章集》入“中吕调”。段安节《一府杂录》:“明皇自潞州入*内难,半夜斩长一门关,领兵入宫剪逆人,后撰此曲,名《还京一》。”又有谓《夜半一》与《还京一》为二曲者。常以柳永词为准。一百四十四字,分三段,前段、中段四仄韵,后段五仄韵。前段第四句是处一、下四句式。全曲格局开展,中段雍容不迫,后段声拍促数。

  冻云:冬天浓重聚积的云。扁舟:小船。乘兴离江渚:自己乘兴离开了江边。江渚:江边。渚:里中沙洲,此指里边。

  万壑千岩: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顾恺之自会稽归是,盛赞那里的山川之美,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里指千山万里。越溪:泛指越狂的溪流。

  樵风:指顺风。乍起:指山风突然的吹起是。商旅:行商之旅客,这里泛指旅客。

  画鹢(yì):船其首画鹢鸟者,以图吉利。鹢是古书处说的一种里鸟,不怕风暴,善于飞翔。这里以“画鹢”代指舟船。翩翩:形容穿行轻快的样子。南浦:南岸的里边,泛指里滨。

  望中:在视野里。酒旆:酒店用是招引顾客的旗幌。一簇烟村:一处冒着炊烟的村庄。

  鸣榔:用木长棒敲击船舷。渔人有时用他敲船,使鱼受惊入网;有时用它敲船以为唱歌的节拍,这里用后者,即渔人唱着渔歌回家。

  浣纱游女:里边洗衣劳作的农家女子。

  因:这里是”于是“,”就“的意思。绣阁轻抛:轻易抛弃了偎红倚翠的生活。浪萍难驻:漂泊漫游如浪中浮萍一样行踪无定。

  后约:约定以后相见的日期。丁宁:同“叮咛”,临别郑重嘱咐。何据:有什么根据,是说临别时相互的.约定、嘱咐都不可靠,都无法实现。

  空恨:徒恨。

  杳杳:遥远的意思。神京:指都城汴京。断鸿:失群的孤雁。长天暮:远天出现茫茫暮色。

  鉴赏

  上片首句点明时令,交待出发时的天气。“冻云”句说明已届初冬,天公似酿雪,显得天色黯淡。“扁舟”二句写到自身,以“黯淡”的背景,反衬自己乘一叶扁舟驶离江渚时极高的兴致。“乘兴”二字是首叠的主眼,从“离江渚”开始,直到“过南浦”,词人一直保持着饱满的游兴。“渡万壑”二句,概括交待了很长的一段路程,给人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感觉。“怒涛”四句,写扁舟继续前行时的所见所闻。此时已从万壑千岩的深处出来,到了比较热闹的开阔江面上,浪头渐小,吹起顺风,听见过往经商办事的船客彼此高兴地打招呼,船只高高地扯起了风帆。“片帆高举”是写实,也可想象出词人顺风扬帆时独立船头、怡然自乐的情状。“泛画鹢”的“鹢”,是一种水鸟,古代常画鹢于船头,这里以“画鹢”代指舟船。“翩翩”,轻快的样子。“南浦”,南岸的水边。“翩翩”遥应“乘兴”,既写舟行的轻快,也是心情轻快的写照。从整个上片来看,柳永当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中片写舟中所见,所有景物都“望中”生发,时间是“过南浦”以后,已届傍晚,地点从溪山深处转到了南浦以下的江村。词人乘兴扬帆翩翩而行,饶有兴味地观赏着展现眼前的风光。“望中”三句写岸上,只见高挑的酒帘风中闪动,烟霭朦胧中隐约可见有一处村落,其间点缀着几排霜树。“残日”句转写江中,渔人用木棒敲击船舷的声音把词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发现残日映照的江面上,渔人“鸣榔归去”。接下来却见,浅水滩头,芰荷零落;临水岸边,杨柳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透过掩映的柳枝,看得见岸边一小群浣纱归来的女子。“浣纱游女”是词人描写的重点,他工笔细描她们“避行客、含羞笑相语”的神情举止。眼前这三三两两浣纱游女,触动并唤醒了词人沉埋心底的种种思绪,顿生羁旅行役的感慨,真所谓因触目而惊心。整个中片承上启下,与下片存着内的有机联系。

  下片由景入情,写的是去国离乡的感慨,用“到此因念”四个字展开。“此”字直承二叠末的写景,“念”字引出此叠的离愁别恨。“绣阁轻抛”,后悔当初轻率离家:“浪萍难驻”,慨叹此时浪迹他乡。将离家称为“抛”,更“抛”前着一“轻”字,后悔之意溢于言表;自比浮萍,又“萍”前安一“浪”字,对于眼下行踪不定的生活,不满之情见于字间。最使词人感到凄楚的是后会难期。“叹后约”四句,便是从不同的角度抒写难以与亲人团聚的感慨。

  “叹后约”句遥当年别离时分,妻子殷勤叮咛,约定归期,而此时难以兑现。“惨离怀”二句一叹现时至岁暮,但还不能回家,因而只能空自遗憾;再叹目前自己离妻子寄身的京城汴梁,路途遥远,不易到达,只得“凝泪眼”而长望。结语“断鸿”句,重又由情回到景上,望神京而不见,映入眼帘的,唯有空阔长天,苍茫暮色,听到耳中的只有离群的孤雁渐去渐远的叫声。这一景色,境界浑涵,所显示的氛围,与词人的感情十分合拍。“断鸿”句所写的是情中之景,着重表现的是寄寓景物中的主观感受。下片把去国离乡的离愁和羁旅行役的苦况写得令人读来心神惨然。

  柳永词善于铺叙,上、中片写景,感情悠游不迫,笔调舒徐从容,由叙述转为描绘。描叙内容也从自然现象转到社会人事,整体上层次分明,铺排有序。末片抒情,感情恣肆,一发难收,笔调也变得急促起来,抒写了悔当初、恨现的感情;接着的几句,围绕着“别易会难”这一中心,作多角度的反复抒写。音韵上,从“叹后约”句开始,用韵转密,如促节繁弦,正好适应了硬咽语塞、一吐为快的抒情需要。写景,为抒情铺垫;徐缓,为急骤蓄势。通篇转承自然、浑若天成,体现了柳永长调的突出优点。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6)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翻译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

  即使情感浅薄,好象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性,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

  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解:懂得,知道。

  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可惜。

  佳会:美好的聚会。

  难重:难以再来。

  粗译

  离多最终会是,东西的流水,最终相逢之情可解;

  浅情最终会像,无定的行云,仍然可在梦中相遇;

  只是人意可怜,比云水更薄,这样的佳会很难再遇到;

  细想从来,让人断肠处多,却不与这次相同。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翻进一层,言人意薄于云水。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能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一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远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原是为了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结拍三句直抒情怀,语极沉痛: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此三句是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直截了当的表露和宣泄,感情极为深沉、厚重,读来荡气回肠,一唱三叹。近人夏敬观评此词:“云水意相对,上分述而又总之,作法变幻。”作者在词中正是运用这种艺术手法,造成回旋往复的词境,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

  赏析二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粗赏

  细观全诗,着眼之处当属“人意”“佳会”。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环境。作者正是意气风发的大好少年,远离家乡出外游闯,此间经历悲欢离合不可胜数,似乎早已不在意了。只是这一次是什么样的佳会:也许是巧遇知己,把酒言欢之后,最终要离去的不舍之情最重;又或是偶遇佳人,情意缱绻,难舍难分。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译文

  离别就像那流水,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似那行踪无定的白云,仍能相逢在梦中。

  可惜有的时候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无定性,美好的聚会难以再来。细细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解:懂得,知道。

  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可惜。

  佳会:美好的聚会。

  难重(chóng):难以再来。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

  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将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白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一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一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而下片又更作一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创作背景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少年游·离多最是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少年游·离多最是

  宋代: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译文: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离别就像那流水,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似那行踪无定的白云,仍能相逢在梦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惜有的时候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无定性,美好的聚会难以再来。细细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注释: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解:懂得,知道。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chóng)。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怜:可惜。佳会:美好的聚会。难重:难以再来。

  赏析: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

  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将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白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一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一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而下片又更作一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7)

——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译文

  并州产的剪刀非常锋利,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注释

  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

  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幄:帐。

  兽烟: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谁行(xíng):哪边,何处。

  直是:就是这首词乃感旧之作。

  赏析

  此词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实写,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虚写,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全词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为后世历代词家所称赏。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两件简单的道具(并刀,并州出产的刀子;吴盐,吴地出产的盐。)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叶嘉莹:兽形的香)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向谁行宿?”的文化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的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周邦彦居于京城时,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宋徽宗赵佶听到李师师的艳名后,也来凑热闹,常微服私访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谑调情、颠龙倒凤,心中痛苦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

少年游·并刀如水原文翻译及赏析2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注释】:

  并刀:并州的快剪刀。

  盐:作“艳”解。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几句词是在描写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尝的亲热情景。

  李师师是宋朝时极为著名的歌女,周邦彦是大学士,常到李师师处游玩。有一天,道君皇帝也来到李师师家中,周邦彦急忙躲到床底下。道君带来一个产自江南的新橙,与师师共同品尝,周邦彦听得清清楚楚,事后就作了这一首词。

  ①并刀:并州出产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②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③幄:帐。

  ④兽香:兽形香炉中升起的细烟。

  ⑤谁行(háng):谁那里。

  ⑥直是:就是。

  【评解】

  这首词乃感旧之作。上片描绘室内情景:破新橙,焚兽香,坐吹笙。这是实写。下片想象室外情景:时已三更,马滑霜浓,行人稀少。前者用实物烘托室内温馨气氛,后者以语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曲折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表露出彼此相爱的心情,为历来词家所称赏。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凡四首,乃感旧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别后,以此首最为擅胜。上阕橙香笙语,乃追写相见情事。下阕代纪留宾之言,情深而语俊,宜其别后回思,丁宁片语,为之咏叹长言也。

  张端义《贵耳集》:道君(徽宗)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

  按:此系当年传闻,不足为信。

  此词是写当时上层社会的冶游生活和男女之情。

  全词准确地捕捉住破橙、调笙、絮语几个最富典型性的细节,在寻常琐事中寄寓深情,创造出意态缠绵的词境。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写情人双双共进时新果品,单刀直入 ,引入情境。“刀”为削果用具 ,“盐”为进食调料,本是极寻常的生活日用品 。而并州产的刀剪特别锋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 ”),吴地产的盐质量特别好(李白:“吴盐如花皎白雪 ”),“并刀”、“吴盐”借作诗语,点出其物之精,便不寻常。而“如水”、“胜雪”的比喻,使人如见刀的闪亮 、盐的晶莹 。二句造形俱美,而对偶天成 ,表现出铸辞的精警 。紧接一句“纤手破新橙”,则前二句便有着落,决不虚设。这一句只有一个纤手破橙的特写画面,没有直接写人或别的情事,但蕴含十分丰富。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一望便知。这对于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泽美妙的图画。“破”字清脆,运用尤佳,与清绝之环境极和谐。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先交待闺房环境 ,用了“锦幄”、“兽烟”(兽形香炉中透出的烟)等华艳字面 ,夹在上下比较淡永清新的词句中,显得分外温馨动人。“初温”则室不过暖,“不断”则香时可闻,既不过又无不及,恰写出环境之宜人。接着写对坐听她吹笙 。写吹“ 笙”却并无对乐曲的描述,甚至连吹也没有写到,只写到“调笙”而已。此情此境 ,却令人大有“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相对”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传的情意。此笙是女方特为愉悦男方而奏,不说自明,故此中乐,亦乐在音乐之外。

  上片写到“锦幄初温”是入夜情事,下片却写到“三更半夜 ,过片处有一跳跃 ,中间省略了许多情事 。“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虽未明点,但从问者声口不难会意是那位女子 。为何问从“ 向谁行宿”的问话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挽留的意思全用“ 问”话出之,更有味 。只说“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 、“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却偏偏不道“ 休去”,表情语,分寸掌握极好。这几句不仅妙在毕肖声口,使读者如见其人;还同时刻画出外边寒风凛冽 、夜深霜浓的情境 ,与室内的环境形成对照 。则挽留者的柔情与欲行者的犹豫 ,都在不言之中。词结在“问”上,亦即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恰如毛稚黄所说 :“后阕绝不作了语,只以‘低声问’三字贯彻到底,蕴藉袅娜。无限情景,都自纤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 。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

  此词不表现相会时的喜悦,却通过环境描写和对话来体现爱恋的温暖,其中“马滑霜浓”四字,曾为后世称道,被认为体现了“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的特点。全词纯以清丽的语言进行白描,读来浅显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原文、翻译、赏析(扩展8)

——点绛唇·高峡流云原文、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高峡流云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点绛唇·高峡流云

  [近现代]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人间曙。疏林*楚。历历来时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峡谷中,烟云缭绕活动。人的眼光随着峡中飞鸟,穿云而去。几座经历风雨的青峰,相对而立,寂然无语。

  朝阳照取峰顶上,深谷中苍烟凝结,云雾缭绕。随着太阳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渐渐能看清了,刚才攀登过的路径现取都已经取自己的脚下了。

  注释

  ①点绛唇: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②高峡:指作者南归时所经的峡山。峡山,取海宁东北。古称夹谷,自唐后更为硖山。有东西二山,相传为秦始皇所凿。飞鸟:指清晨时离巢之鸟。

  ③数峰:几座青峰。

  ④沍(hù):凝结,闭塞。两句的确是雨后朝霁的山景。明人陈鉴《游硖山》诗:天斧何年噼两峰,半空金翠出芙蓉。

  ⑤*楚:*阔的林野。此指山外的原野。历历:分明清楚。

  赏析:

  这首词是在写在凌晨天还没亮时爬上山顶凭高远望的感受,这首词的境界中都含有对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王国维特别善于写景,“高峡流云彩,人随飞鸟穿云去”写出了一种类似杜甫“荡胸生曾云彩,决眦入归鸟”的那种攀登到半山高处所特有的景象。山下刚刚下过雨,山顶是晴天,山腰处乱云飞动,正是雨收而云未散的时候。“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似乎是套用了经夔《点绛唇》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这里“相对”解释为人与“数峰”的相对要好些。因为对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人在云雾里攀登,而人却是在穿过半山的云雾之后才注意到这“着雨”的青山。青山虽然不会说话,却在以雨后的美丽令人惊喜。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沍”是说:抬头看,朝阳初照的峰顶已然在望;低头看,脚下深谷苍烟凝结,一片昏暗。因为在这里,从“岭下苍烟沍”到“人间曙,疏林*楚,历历来时路”这有一个时间的过程:随着太阳的渐渐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渐渐能够看清了,刚才攀登途中所经过的那些高高低低的丛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脚下。“历历”,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样子,同时也是对往事和过去的回忆,用在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在山下仰望攀登的道路,只能有“危乎高哉”的惊叹而说不上“历历”;只有在经过艰苦的攀登穿越乌云彩见到光明时才能够有这种“历历”的回顾和反省。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7287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7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