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3-02-28 19:53:19 点击: 来源:yutu

孔子的故事1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凭借强力欺负弱小。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孔子的故事2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

  评议:这段话写出了孔子在坚守与扬弃之间自由出入的境界。与他的四大弟子偏于一隅不同,孔子亦信亦反、亦敏亦诎、亦勇亦怯、亦庄亦同,无所不守,却又无所坚守。

  管仲的主子被齐桓公杀死,管仲不能死节,还反过来辅佐齐桓公。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为他辩护,说如果管仲像“匹夫匹妇”那样株守小信,在沟渠里自杀殉节,那么大家早就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了。这就是孔子的“信而能反”。

  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好勇力,志伉直”。孔子既感慨“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批评他,“由也好勇,无所取材”。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时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卷入*,失败死难。卫国国君父子争权,关卿何事?用故事四里的话,“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这是子路的“勇而不能怯”。

  孔子提倡道德,仁义礼智,信敏勇庄,都是他想要的,但是孔子不是为道德而道德,而是想着道德后面的效果。在孔子眼里,道德是活的,如何实施,要看面对的具体情况。在很多时候,“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更能体现生活的智慧。

  颜回同学体会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孔老师几乎是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孔子评价宁武子,“其智也可及,其愚也不可及”,孔子自己的“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或许正是弟子们捉摸不透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原因?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道德天地里自由驰骋,正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高度驾驭生活的能力写照。

  结语

  《家语》是一本有争议的书。《四库提要》云:“反覆考证,其出于肃(王肃)手无疑。”近人张绵周从书中儒道参合、德法并重的思想判定“《家语》非孔子之书也”。通读《家语》,这些结论大概是可信的。

  或许《论语》中的孔子更接近原始孔子的面目。但是《家语》中的孔子形象仍然有意义,至少可以说,后人这样装扮孔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诉求。《家语》中,孔子被赋予了对待原则的扬弃态度,究竟是不是更可爱更进步,我的朋友们自可做出判断。

孔子的故事3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接受的程度。

  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但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考虑“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孔子的故事4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在他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中,他曾率领弟子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七国,四处游说,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晚年的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其教学内容以仁学为中心,以周礼为规范,着重培养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许多过去根本无权受教育的*民子弟首次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注重复习、言教身教并重等。

  逆境中勤学不止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她心*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孔子的故事5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孔子的忠信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孔子的故事6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孔子的故事7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

  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孔子的故事8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的故事9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孔子的故事10

  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阅读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1)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故事1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搜索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孔子的故事2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孔子的故事3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

  评议:这段话写出了孔子在坚守与扬弃之间自由出入的境界。与他的四大弟子偏于一隅不同,孔子亦信亦反、亦敏亦诎、亦勇亦怯、亦庄亦同,无所不守,却又无所坚守。

  管仲的主子被齐桓公杀死,管仲不能死节,还反过来辅佐齐桓公。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为他辩护,说如果管仲像“匹夫匹妇”那样株守小信,在沟渠里自杀殉节,那么大家早就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了。这就是孔子的“信而能反”。

  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好勇力,志伉直”。孔子既感慨“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批评他,“由也好勇,无所取材”。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时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卷入*,失败死难。卫国国君父子争权,关卿何事?用故事四里的话,“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这是子路的“勇而不能怯”。

  孔子提倡道德,仁义礼智,信敏勇庄,都是他想要的,但是孔子不是为道德而道德,而是想着道德后面的效果。在孔子眼里,道德是活的,如何实施,要看面对的具体情况。在很多时候,“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更能体现生活的智慧。

  颜回同学体会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孔老师几乎是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孔子评价宁武子,“其智也可及,其愚也不可及”,孔子自己的“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或许正是弟子们捉摸不透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原因?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道德天地里自由驰骋,正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高度驾驭生活的能力写照。

  结语

  《家语》是一本有争议的书。《四库提要》云:“反覆考证,其出于肃(王肃)手无疑。”近人张绵周从书中儒道参合、德法并重的思想判定“《家语》非孔子之书也”。通读《家语》,这些结论大概是可信的。

  或许《论语》中的孔子更接近原始孔子的面目。但是《家语》中的孔子形象仍然有意义,至少可以说,后人这样装扮孔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诉求。《家语》中,孔子被赋予了对待原则的扬弃态度,究竟是不是更可爱更进步,我的朋友们自可做出判断。

孔子的故事4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接受的程度。

  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但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考虑“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孔子的故事5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孔子的故事6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

  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孔子的故事7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的故事8

  有一个叫子西的人,做事总是先看中名誉,甚至于沽名钓誉。孔子对弟子说:“谁能够去劝导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钓誉?”

  弟子子贡说:“我能劝他。”

  于是,子贡就去劝说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没有什么疑虑了。

  孔子说:“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怀宽广;保持本性而不动摇,才能保持住纯洁的品行。内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内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还是难以避免灾祸。”

  后来,楚国发生内乱,楚国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吴国,后来子西把他召回楚国了。不久之后,子西发动叛乱,结果被杀。

孔子的故事9

  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

孔子的故事10

  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亲情贵于金钱。”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2)

——孔子的小故事10篇

孔子的小故事1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孔子的小故事2

  《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孔子见罗雀者》一事。有天孔子跟着他的弟子们又出门了,在树林里看到一个筛子被树枝支着,里头有些类似于坚果之类的吃的碎末。顺着绑着树枝的绳子望去,有个人在草丛中躲着。原来这个人是捕鸟的人。孔子看到了就轻轻地走了过去。装鸟的笼子里已经有不少的鸟了,扑哧扑哧地上蹿下跳,都是黄色嘴巴的小鸟。孔子问捕鸟的人说,“怎么看到的都是小只的鸟,是不是大只的不好抓呢?可是为什么啊?”捕鸟的人小声地回答他,“大只的鸟比较警觉,不容易抓到。而小鸟看到吃的就两眼放光,放心地吃了起来,这样就比较好抓到。要是小鸟像大鸟那样比较警惕,那我就抓不到鸟了。但是大鸟要是跟小鸟一样贪吃的话,就很好抓到。”孔子听到捕鸟人的这一番话,很有感慨,转身跟自己的弟子们说,“你看,自身保持警惕心就容易躲过患难,如果贪吃的话就容易忘记灾患。这是鸟的本性驱使的。跟随不同的心意去做事情,是福是祸结局就出来了。因此啊,贤德的人要在选择朋友或老师上要保持警惕的心。你如果跟着年纪大的人常常深谋远虑多思考就容易保全自己的性命。但如果跟的是做事冲动莽撞的人就容易出事。”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很多人的地方就会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所以要谦卑要有学习的心。但孔子还没说完,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么多人里有贤德的人,也有莽撞粗鲁的人,在这么些的人里面要选择良师益友,这样对自己的生命才会长进。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了。孔子擅于观察生活,也常常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有触动就会跟自己的弟子分享,抓住契机教导他们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方法、态度。孔子在生活常常就在做“长者之虑”这样的榜样,言传身教的教导一群优秀的徒弟们。

孔子的小故事3

  话说孔子,娶媳妇时间不长,有一天日头偏西,急匆匆的往家跑,撞开门就进了里屋,抬眼正看到他的媳妇正准备换衣服,衣裳刚刚脱尽,被孔子看了个满眼。当时就急了,说“你这个坏人,一点也不懂礼义廉耻,我非休了你不可。转身就气冲冲的就奔了上房,见到老娘把着经过说了一遍。气愤非常,态度也很坚决,她这么不知道廉耻的妇人,非休了她不可!老娘听完以后,笑着问,“你进门的时候,敲门了吗”?孔子回答没有,“说你咳嗽一声了吗”?孔子说也没有,老娘说,不是媳妇不懂礼仪,这事怪你啊,人家儿媳在自己的房中换衣服,没什么不可以啊?“将进堂,必声扬”你这样不懂礼貌的贸然闯进,不能责怪你媳妇。你还整天的讲说礼数,口口声声要休了人家,这算什么道理?孔子一想,老娘说的对啊,急忙向媳妇低头认错。虽然说是个小故事,这说明一点,人就是人,总是有过错,有过必改,就是好同志。

  春秋列国时候,孔子带着七十二位弟子,到处游学,宣讲礼仪之术,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说法。礼,也就是现在的法。某日,来到一个小村庄,村头东头有几间草房,前边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是村民们聚集的一个地方。孔子走到这里一看,嗬!今天来这儿的老少爷们不少啊,正好,演说一通。夫子跟老少乡亲寒暄了几句后,席地而坐,又讲起了,什么兴邦治国,礼仪待人这些大道理。来的时候呢,在路上多喝了许多水,讲着讲着,尿憋的不行,得找个地方解决啊,转了一圈没找到茅房,正房后边就是一个大水塘,解开裤子冲水塘就撒了一泡,刚提上裤子,打北边来了背粪筐的老头儿,气冲冲的对孔子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夫子,整天到处讲礼仪,还让别人效仿你,你怎么能往水塘里边小解呢?我这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吃这水塘里的水啊。老者说罢,孔子的脸腾的就红了,回身向老头儿深鞠一躬,“老人家,你可以按我说的做,别按我做的做。看起来啊。老人家没话说了。

  看看现在的社会上一些现象,现在的说一套做一套,也是孔夫子留下来的呀。

孔子的小故事4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是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是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够和煦接众 ,不能够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孔子的小故事5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tuó)。”“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一少年。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手下呢?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的小故事6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

  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孔子的小故事7

  孔子不明白为何没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于是请教老子。老子对他说:你应庆幸没遇上治世之君,否则你就有去无回了。你所推行的东西都是别人留下的陈旧遗迹,好比别人留下的脚印。你拿脚印当脚,脱离了本原啊!孔子听后,回家闭门三月不出。后来他跟老子说:我终于醒悟了。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听后说:“好。孔丘得道了!”其实对于孔子的“全盘周化”思想,卫国的师金也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孔子是“在陆地上行船,绝对行不通,只能徒劳无功,并且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孔子虽然也深知做事应该顺应时代变化,但他只是认为这种变化无非是对礼乐进行必要的修正,而没有认识到应该从根本上破除这些精神枷锁。虽然这次闭门苦思了三月,好像觉得自己已经得道,其实离道甚远矣。

孔子的小故事8

  孔子义利之辩的故事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 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的小故事9

  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 师襄学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相师的故事

  《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的小故事10

  孔丘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丘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丘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丘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丘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3)

——孔子的小故事10篇

孔子的小故事1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的小故事2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的小故事3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请求,她心*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一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孔子的小故事4

  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了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丘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的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的小故事5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孔子的小故事6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就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就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就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的小故事7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是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是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够和煦接众 ,不能够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孔子的小故事8

  孔子义利之辩的故事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 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的小故事9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圣人 ,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他是* 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古来圣贤皆寂寞,他 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 重的万世之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 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要知 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 ,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 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 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当时的齐国人 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 、“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橐(前494—482)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关于项橐的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据说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 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项橐。还有一个说法,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的母亲在上山 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种说法都不能确定项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归于一个谜。他与孔子“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 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到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传说,关于他的事迹又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遗憾的是,天资聪颖的项橐12岁便夭折,有人说他是被孔子的学生所杀,也有人说是被诸侯所杀,他的人连同他的事迹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给 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疑。

孔子的小故事10

  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丘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4)

——孔子的名言10篇

孔子的名言1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孔子的名言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的名言2

  孔子不仅仅是一个老师,而且是一个孝子,重孝道,是孔子力崇之,所以后来孝道都以儒家为准则。来看看孔子关于孝道的几句名言: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父母唯其疾之忧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孝道的感悟】: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什么呢?有人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说,儿女生病了,父母亲是如何担忧,你们就知道什么是父母亲了。

  二、今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现在很多人都说给父母亲钱就行了,这叫施舍,你家里养了一条狗也是能养,这不是把父母亲如同狗马一样?这叫不敬,给钱父母亲是好事,望多关心父母亲身体健康,父母亲年老了,也需要关心,问好,天冷了问候,有病了也陪着父母亲。这才是孝。

  三、树欲静风不止:就是树长大成才了,但是风继续吹,不停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儿女想养父母亲,但是亲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子欲孝而亲不在,这里有一个典故,孔子路过看到一个人在哭泣,孔子问何哭?答说我在外面工作几年了,回到家父母亲不在人世了,所以树长大以静止了,人长大*了,父母不在了,告诉世人:不要当父母亲如犬马来养,也不要等你父母不在了后悔,子欲孝而亲在。

  四、游必有方,就是儿女出远门,首先要安排好父母亲在家里,包括寒冷,疾病照顾,生活饮食等,这就是“方”。

孔子的名言3

  1.里仁为美.

  2.择不处仁,焉得知.

  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好仁者,无以尚之.

  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 择不处仁,焉得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刚、毅、木、讷近仁。

  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的名言4

  1、 其使民也义,关于孔子的名言。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 放于利而行,多怨。

  8、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1、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2、 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4、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5、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的名言5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5、巧言乱德。

  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道不同,不相为谋。

  14、不学诗,无以言。

  15、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7、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5、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7、礼之用,和为贵。

  2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0、过,则匆惮改。

  3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2、不学礼,无以立。

  3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5、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36、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3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9、巧言令色,鲜矣仁。

  40、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2、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43、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4、听其言而观其行。

  4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1、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5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5、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56、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7、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8、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5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66、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67、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9、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70、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7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2、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7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74、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75、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7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7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不迁怒,不二过。

  7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8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孔子的名言6

  1.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处:论语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处:论语作者:孔子

  3.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4.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出处:论语

  5.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6.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8.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作者:孔子

  9.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10.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1.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3.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4.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作者:孔子

  15.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的名言7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论语译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的名言8

  1.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出处:论语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出处:论语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处:论语

  4.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处:论语

  5.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处:论语

  6.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处:论语作者:孔子

  7.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8.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出处:论语

  9. 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10.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1.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12.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作者:孔子

  13.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14.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5.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的名言9

  1)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2)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4)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8) 巧言令色,鲜矣仁。

  9)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0)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11)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4)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16)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7)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8)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1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孔子的名言10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3)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5)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9)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2)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3)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5)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10篇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1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书中有一则故事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终于进了太庙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此后,凡是有不懂的问题,孔子都要向老师请教,迎来了许许多多人的嘲讽。孔子对这些讽刺的话语置之不理,依旧我行我素,因此才会有今后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一生说过许多名言警句,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名言警句一直激励着后人,激励后人要努力学习。

  孔子先生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2

  我读了一本有关政治和思想的书,这本书主要是写孔子一生所经历的故事,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坎坷求索的一生,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会见》故事一开始,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块儿去洛阳京城观光。鲁昭公答应了。

  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那里历史悠久,还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住在那儿。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又让僮仆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把见面礼大雁捧着送给老子。

  老子的年纪比孔子的年纪大得多,经验阅历也丰富的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历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接触的广博的多。这一次会见,对孔子来说是极其有益的。老子来说他缺少了什么朝气似的,但是和孔子的精神合起来,就构成宝贵的一种东西。几天后,孔子要离开洛阳了。老子依依不舍的送行,并根据自己的处事状态送给了孔子几句话。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嘱,怀着感激回到了鲁国。它建造自己的弟子时,还不住地赞美老子:“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钩起来。兽,我知道他会走,可会走还常落了网。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他,他爱在云里来就云里来,爱在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摸到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像孔子一样好学。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就不会放过。他和老子一样也是一条龙,我无法摸到他。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3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圣人的故事——《孔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从前,孔子的母亲在他刚满三岁,就教他读书认字,他四岁时就已经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孔子的母亲来问他:“我昨天教你的字你都已经会背了吗?”孔子对母亲说:“母亲您放心吧,我都已经会背了。”母亲和蔼地说:“那我明天来好好的考考你,看你是否真的会背了。”

  就在这天的晚上,他吃完晚饭,就钻入被窝,哥哥来后就悄悄地问哥哥,说:“哥,昨天娘教你的字你都记住了吗?”哥哥胸有成竹的对孔子说:“我都记住了,那你记住了没有?”孔子说:“我已经把娘教的字都练了好几遍了,但还没有把握住,若明天有不会的,那娘肯定会为我伤心的。不行,我要在今天晚上把娘教给我的字都记住。”哥哥说:“天气凉了,不要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认出对错。”

  于是,孔子就按哥哥说的在他的肚子上写起字来,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已经昏昏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考孔子时,孔子一遍就通过了,母亲觉得很欣慰,开心的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名人的背后,都有一些故事,可更多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4

  孔子是历史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我很崇拜他。今年,刘老师让我们买了一本《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了孔子一生的历程,使我们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我合上书本,闭目沉思:孔子可真是个清官呢!他忠心中力为老百姓办事,用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不贪污百姓财产,他可真是个清官。孔子曾经说过:“做官就要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做出模范,还要勤政爱民,永不懈怠。”只要这样做,才算得是个好官。

  可是有些官却不这样做,贪婪的私欲导致滥用职权,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谋取非法利益,而且数额特别巨大。郑培民说过:“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们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孔子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6

  孔子是一个阅读广、谦虚、知书达理的人。读完了孔子的故事后,我最最喜欢的故事是孔子与老子会见,主要内容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相互敬佩对方的故事,我最喜欢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孔子说的话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它爱风里去就风里去,它爱上天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从这里我知道了孔子个谦虚、聪明的人,老子是一个阅读广泛、文艺的人。孔子和老子这么老了还在学习,我长大一定要做一个文雅的、谦虚的、善良的人。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7

  一顶方帽,长长的胡须,一身简朴的衣服,双手拢在袖口里,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

  孔子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勤奋。他三岁就没了父亲,十七岁没了母亲,常人恐怕只能变得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勤奋,不懂就问。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在各国推行他的治国政策——“仁”。由于身处乱世,他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很多权贵嫉妒他的才能排挤他。经过一次次的碰壁,最终孔子回到了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孔子一生历经磨难,然而他非常好学,终其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即使自己已经成名,仍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同时,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治国之策,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惜牺牲一切,直至暮年。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学习。

  令我敬佩的还有孔子的谦虚,在故事《两小儿辩日》中就体现了出来,当时孔子听了两个小孩儿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正确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想想吧!”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让我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因为这样,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需要这种执着和坚持吗?但事实上,有些人做一件事,总是只要做了就行了,从来没有想过把一件事做精、做细,完全不去思考与挖掘事物的深层含意。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能把一件事做精、做巧、做细的人,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从中看出一个人将来的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对待任何事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这样的人,何愁不会成功呢?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本书给予我的教诲:“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小事做成经典。”我们要从身边做起,做好每一件事,做最好的自己!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8

  开学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孔子的故事》,内心颇为感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他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这本书里,孔子是一个善良、聪明、重情重义、诚实,为了天下太*而活着的人。

  这本书详细描绘了孔子从出生到他死去的29个故事。作者李长之一丝不苟,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两三个脚注,运输有几十多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孔子早年好学;中年就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到教育、政治上了,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们。而且还出国,带着自己的弟子游学了14年,学到了更多知识;晚年他轻视政治,注重教育,还在60多岁高龄中创作了《春秋》等书。他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孔子一生说过许多名言,“名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告诉我们要诚实;“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虚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字,是“仁”,并且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仁学的内涵:

  1、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仁者人也;

  2、为人由己,这是仁学得实施方式;

  3、血缘基础,总的来说,仁学就是孔子想让我们懂得忍耐,要善良。

  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懂仁、不会爱的人,而且有些人还很残忍,残杀一些自由自在动物。这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得阻止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9

  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是子路和颜渊的死,这里写了仲由,子路和颜渊的死。

  在鲁国西郊有人杀了麒麟,传说他是能保天下太*的,孔子怕会有坏兆头,果然不久颜渊死了,让孔子非常伤心,难过,而子路在卫国一家里死的,那个里的人有蒯聩,而蒯聩又来争夺王位,孔悝不赞成蒯聩,而蒯聩姐姐却欢迎他,之后蒯聩带着5个武士找到孔悝,胁迫他登上立盟约的台子,孔悝的家臣栾宁派人告诉子路,之后带卫出公去鲁国,子路来到卫国后把蒯聩的台子烧了起来,蒯聩虽然怕,但还是不放孔悝,派了两名将士打死了子路,子路死前把帽子结好了,之后被打成了肉酱,孔子认为仲由也会死,果然仲由也死了,孔子听了非常难过,叫屋子里的人

  把僵藏起来,怕看了会伤心,这对孔子是个沉重的打击。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颜渊积极,勤奋不息和乐观的精神,还有子路的勇敢,舍身忘己,敢于接受现实的精神。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10

  晚上,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的,真像在眨眼睛,月光洒进我的房间,我津津有味的把《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看完,它深深地吸引着我。

  这本书主要讲孔子的一生,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一篇就是《走向成熟的道路》主要内容是:孔子自从见过老子以后,他自己过去一些偏于主观的做法是有意识地减少了一些,他遇事也能更冷静地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勒勉和热情,就使他更为人们所钦敬了。于是他的弟子多起来,而且还有远地来。他曾从容地和门徒们说“学会的东西,时常的去温习,不是很有乐趣吗?”有一段时间孔子有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他在一生中浪费了很多有用的光阴和精力。直到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孔子这种心理才多少有些扭转。

  这个故事读完我知道了,孔子越来越成熟了,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他的坚持的精神。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6)

——孔子的有趣的故事5篇

孔子的有趣的故事1

  陈俎礼容

  传说孔子五六岁时与小朋友嬉戏,陈俎豆、设礼容,作礼乐祭祀之貌。小朋友纷纷效仿,以是闻名列国。

  义利之辩

  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是*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他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他整理图书所定的《六艺》,对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在《别录》、《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的学生子路曾向他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隋书·经籍志》记载“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说明其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前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又《庄子》记载:“孔子*书于周室”,“藏其所著书也”。

  《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其主要言行由弟子记载下来,成《论语》一书,影响深远。

  孔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的有趣的故事2

  孔子的忠信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孔子的忠信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孔子的有趣的故事3

  虚心接受别人批评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孔子的有趣的故事4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励志故事:关于孔子的五个轶事典故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的有趣的故事5

  孔子相师的故事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7)

——孔子经典故事3篇

孔子经典故事1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接受的程度。

  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但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考虑“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孔子经典故事2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孔子《论语》。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l),人们的“爱人”之心本处于人的自然情感。而“仁”本源于“孝’,并渗透于“仁”的全部过程;而人的道德行为的施行必须遵守“礼”。而人何以行孝呢?为了“仁,’!“好仁者,无以尚之”。这样,“孝”与“仁”的内在同一性和“仁”、“孝”与“礼”的内外共存性,构成了孔子“孝”文化独有的特色,一扫孝德不能完全普适的狭隘性和单纯外在规范的制约性,使孝文化成为所有人内心自觉遵守的至上的行为规约,获得了新的生命。

孔子经典故事3

  1、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

  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的故事10篇(扩展8)

——孔子的小故事 (菁华20篇)

孔子的小故事1

  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

  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用土圈成一座城,自己坐在里面不动。孔子坐车行到跟前就问:“你看见马车来了,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说:“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一听这孩子讲得很有道理,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答:“我叫项橐。”

孔子的小故事2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孔子的小故事3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孔子的小故事4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孔子的小故事5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够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够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的小故事6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请求,她心*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一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孔子的小故事7

  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了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丘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的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丘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的小故事8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丘,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丘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

  还读书干什么。孔丘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就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丘说得很有理,便拜孔丘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丘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丘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丘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丘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孔子的小故事9

  有一天,孔丘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

  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丘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丘,恰好孔丘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

  孔丘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惊呆了。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孔丘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孔子的小故事10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孔子的小故事11

  有一天,子贡去参观腊祭,孔子对子贡说:“你看,乡亲们在参加腊祭时,很快乐,有的人喝得大醉,简直疯狂极了。你觉得这样高兴吗?”

  子贡回答孔子说:“一个国家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高兴!”

  听了子贡的回答,孔子知道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腊祭的意义,就对他讲述起来。孔子说:“老百姓辛苦一年了,到了冬天收获以后,在举行这样的祭祀仪式时,人们狂饮,甚至喝得酩酊大醉,实际上是报答他们一年的辛苦。同时,辛苦一年,总算获得了丰收,通过腊祭这种形式,大家放松自己,进行狂欢,也是由于君主的恩泽,所以这样的意义是很大的,这是你子贡不知道的。”

  接下来,孔子又讲了如何使用民力的问题,以弓来比喻,弓如果一直张着,慢慢就会没有力道了,比喻老百姓如果一直劳苦而得不到休息,民力不再能够恢复,这样是没有好处的,就是让周文王、武王来领导,也不可能弄得好。

  反过来,如果弓一直落着而不张开来,弓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用,比喻老百姓一直休息而不去辛勤的劳作,就会懒惰,果真如此,文武两王也是没有办法的。老百姓的劳逸结合,就像弓的一张一弛,这就是文武治民的办法。

  文武治民如此,其实管理亦如此,要善于调节,有紧有松。

  孔子的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孔子的小故事12

  话说孔子,娶媳妇时间不长,有一天日头偏西,急匆匆的往家跑,撞开门就进了里屋,抬眼正看到他的媳妇正准备换衣服,衣裳刚刚脱尽,被孔子看了个满眼。当时就急了,说“你这个坏人,一点也不懂礼义廉耻,我非休了你不可。转身就气冲冲的就奔了上房,见到老娘把着经过说了一遍。气愤非常,态度也很坚决,她这么不知道廉耻的妇人,非休了她不可!老娘听完以后,笑着问,“你进门的时候,敲门了吗”?孔子回答没有,“说你咳嗽一声了吗”?孔子说也没有,老娘说,不是媳妇不懂礼仪,这事怪你啊,人家儿媳在自己的房中换衣服,没什么不可以啊?“将进堂,必声扬”你这样不懂礼貌的贸然闯进,不能责怪你媳妇。你还整天的讲说礼数,口口声声要休了人家,这算什么道理?孔子一想,老娘说的对啊,急忙向媳妇低头认错。虽然说是个小故事,这说明一点,人就是人,总是有过错,有过必改,就是好同志。

  春秋列国时候,孔子带着七十二位弟子,到处游学,宣讲礼仪之术,实际上也是现在的说法。礼,也就是现在的法。某日,来到一个小村庄,村头东头有几间草房,前边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是村民们聚集的一个地方。孔子走到这里一看,嗬!今天来这儿的老少爷们不少啊,正好,演说一通。夫子跟老少乡亲寒暄了几句后,席地而坐,又讲起了,什么兴邦治国,礼仪待人这些大道理。来的时候呢,在路上多喝了许多水,讲着讲着,尿憋的不行,得找个地方解决啊,转了一圈没找到茅房,正房后边就是一个大水塘,解开裤子冲水塘就撒了一泡,刚提上裤子,打北边来了背粪筐的老头儿,气冲冲的对孔子说“你这么大的一个夫子,整天到处讲礼仪,还让别人效仿你,你怎么能往水塘里边小解呢?我这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吃这水塘里的水啊。老者说罢,孔子的脸腾的就红了,回身向老头儿深鞠一躬,“老人家,你可以按我说的做,别按我做的做。看起来啊。老人家没话说了。

  看看现在的社会上一些现象,现在的说一套做一套,也是孔夫子留下来的呀。

孔子的小故事13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是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是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够和煦接众 ,不能够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孔子的小故事14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孔子的小故事15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

  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孔子的小故事16

  孔子不明白为何没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于是请教老子。老子对他说:你应庆幸没遇上治世之君,否则你就有去无回了。你所推行的东西都是别人留下的陈旧遗迹,好比别人留下的脚印。你拿脚印当脚,脱离了本原啊!孔子听后,回家闭门三月不出。后来他跟老子说:我终于醒悟了。不能跟上社会的变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听后说:“好。孔丘得道了!”其实对于孔子的“全盘周化”思想,卫国的师金也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孔子是“在陆地上行船,绝对行不通,只能徒劳无功,并且自身也难免遭受祸殃。”孔子虽然也深知做事应该顺应时代变化,但他只是认为这种变化无非是对礼乐进行必要的修正,而没有认识到应该从根本上破除这些精神枷锁。虽然这次闭门苦思了三月,好像觉得自己已经得道,其实离道甚远矣。

孔子的小故事17

  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 师襄学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相师的故事

  《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的小故事18

  孔子出名的弟子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15岁立志于学,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博学多才,成为当地 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教学子以“仁义”。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 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其中最著名的还是孔门十哲: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 、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 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以德行见称,颜回从小就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能够将孔子的 学说,活学活用。颜回是个很低调的学生,他为人谦逊,才气不外露,最开始还让孔子认为颜回是个不聪明的学生,但他坚定践行孔子的学说,理 解深刻,成为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屡称他品格高尚,说 他“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擅长在政治上摸爬滚打,多才多艺。因为冉求自身出自于商人之家,长于计算,曾经季 氏宰臣,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被老师孔子严厉批评过。前487年曾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国军队,并且身先士卒,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 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是个政商界的人才,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在曹国、鲁国之间经商,“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子贡因经商有道,而成为孔子孔子众学生中的首富。《论语》里记载他言行的语录有很多,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被称为儒商鼻祖。

孔子的小故事19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孔子的小故事20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丘,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子路向孔丘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

  还读书干什么。孔丘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丘说得很有理,便拜孔丘为师。有一次,子路在孔丘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丘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丘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丘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7187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7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