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7篇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7篇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1-24 01:25:22 点击: 来源:yutu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让您对于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7篇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爬行类

教材分析

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蛇

1.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保护身体及防止水分蒸发。

2.呼吸:终生用肺呼吸。

3.生殖: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4.体温:不恒定,冬天冬眠。

(二)龟、鳖、鳄

扬子鳄是我国古老而又珍贵的爬行动物。

(三)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毒蛇与无毒蛇

1.区别:本质区别是有无毒牙和毒腺。

2.毒蛇咬伤后要及时处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蛇适应陆地生活特点的是( )

①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卵壳保护 ②用肺呼吸 ③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 ④体温不恒定 ⑤有灵活的颈,利于发现周围的情况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既能栖息在河流、池塘中,又能上岸爬行的龟、鳖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肺 (C)鳃和肺 (D)肺和皮肤

(3)下列不属于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能用四肢爬行

(C)能产大型的硬壳卵

(D)心脏有三个腔,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

(4)蛇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体外受精,受精卵由雌蜥蜴孵化

(B)体外受精,受精卵借太阳光的温度孵化

(C)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脱离水的限制

2.课后练习

(5)将青蛙和蛇的主要区别填入下表。 名称 项目 青 蛙 蛇

生活环境 a g

身体分部 b h

皮肤和覆盖物 c i

呼吸 d j

循环系统 e k

生殖发育 f l

3、参考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陆地上 b头、躯干、四肢 c裸露、湿润 d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 e心室无膈膜,动静脉血完全混合 f体外水中受精,变态发育 g陆地生活 h头、颈、躯干、四肢(退化)、尾 i干燥,覆盖角质鳞片 j用肺呼吸 k心室内有一不完全的隔膜 l体内受精,生殖脱离了水环境,卵外有卵壳,发育过程无变态。

七、参考资料

变色龙

变色龙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爬行动物,它的学名叫避役。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体表可以变化颜色。变色龙体长2535厘米左右,的有60多厘米。它的皮肤的真皮内有色素细胞,通过各种色素细胞的迁移,使皮肤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似。

变色龙的基本体色是淡绿色或棕色,在阳光下这种体色变得更淡一些,而在黑暗或低温环境中,这种体色会变得更深一些。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同时可以向不同方向观望:用一只眼睛向上看,用另一只眼向前看。当它远远地看见一只昆虫时,先保持冷静,不慌不忙,接着伸出长长的舌头。舌顶端是富有弹性的,只要能够到昆虫,昆虫就会粘在舌头上,再也跑不掉了。

蛇岛上的战争

在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海域,有一座蛇岛。这座岛是世界上一座生存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约有2万条毒蛇。

蛇岛上生存着的黑眉蝮蛇是世界上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蛇。它们的主要本事有两样:颊窝“热测位器”和毒液

捕捉食物时,一条蛇爬到树枝上,头稍稍抬起一点,整个身体一动不动。当一只小鸟落到树上离蛇的前半身不远时,蛇的颊窝感到了温度的变化,判断出了来者的大小,然后猛扑过去咬住鸟的身体,毒液顺着毒牙注入鸟的体内。被捕的鸟挣扎很短的时间就死去了。蝮蛇有个特别的本事,嘴能张开120度,吞下比自己的头大几倍的鸟。

蛇岛上经常发生“战争”,主要是蛇鼠之战。

按照专家的解释,岛上的鼠是停靠的渔船带来的。岛上的鼠学名叫褐家鼠,是一种身体强壮性情凶猛的鼠。误上蛇岛的鼠无法回陆地了,为了生存下来,它们只能吃树籽、草籽、树根,也学会了到海边捕食海胆、小蟹子、小海螺等。

按理说,鼠是夜间活动,蛇是白天捕食,应该互不侵犯,可岛上的食物太少,就免不了要互相侵犯。夸张点说,在蛇岛,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当蛇完全进入冬眠时,是无力与侵害它们的鼠抗争的,只好被鼠吃掉。当然,由于岛上鼠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足以对蝮蛇的种群构成危害。但当蛇冬眠后醒来,鼠又成了它们的腹中之物。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 篇三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 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 篇四

《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 篇五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 篇六

开花和结果

【学习目标】

1、描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 程,养成爱花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1、根的生长靠根尖细胞的-增加细胞的数量和细胞体积的增大。根生长最快的是区。

2、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发育成的。

3、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的、、。

4、植物的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含、、的无机盐。

二、自主学习,教师 点拨:

(一)、花的结构。

认真阅读教材102页完成下列各题。

1、 认真填写名称。

2、 观察花的结构,按照由外到内,由下到上的顺序,发现它由、、、、 组成。

3、 雄蕊包括、组成。

4、 雌蕊包括、、三部分。

5、 花粉在里,卵细胞在,精子在里。

6、 花的 结构中最重要的 是,包括和。

(二)、传粉和受精。(阅读教材103页完成下列问题)

1、开花结果。

2、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

3、受精的过程:当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受到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 ,其内含有

花 粉管穿过、进入子房,到达 ,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来,与里面的结合,成为。这就是。

三、梳理知识体系。

1、 花的主要结构

2、受精指与结合形成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

为 什么说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五、巩固检测

1、一朵花的结构中,从外到内依次是:①花瓣②花萼③雌蕊④雄蕊()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花的主要部分是()

A花冠B花托C雄蕊和雌蕊D花萼

3、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存在于下列哪一个结构中()

A花粉B花粉管C柱头D胚珠

4、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胚珠发育成,子房壁发育成。

5、当摘除了一朵花的哪部分,这朵花肯定不能发育成果实?()

A雄蕊B雌蕊C花瓣D花药

6、一朵豆角花里有6个胚珠,若6个胚珠都能发育成种子,至少需要花粉()个,精子()个。

A1个B3个C6个D12个

7、从花粉萌发到进入子房前,精子存在于()

A柱头上B花药中C花粉管中 D胚珠中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 篇七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家长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家长购买肉类、鱼类及其他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五、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理营养

1.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营养?

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1.3“我”该怎么做?

师生合作,为本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的文明公约。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再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合理营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课前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二、食品安全

2.1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2.2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装食品。(会读包装袋上的内容)

b.非安全的包装食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或补充某些内容。

就课前了解的知识进行组间交流。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三、预防食物中毒

3.1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听取有关知识,并提问和补充。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讲授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3.2讨论: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拔。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绿色食品

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课本中有关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7篇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就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54014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540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