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中国传统美学有著名的“天然”说。对于“天然”,人们不是作为平常普通的术语来

材料一:中国传统美学有著名的“天然”说。对于“天然”,人们不是作为平常普通的术语来

更新时间:2023-04-16 16:53:37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中国传统美学有著名的“天然”说。对于“天然”,人们不是作为平常普通的术语来运用,而是将它作为美的标准、美的尺度、美的极诣来赞许美的最高境界:美在于“天然”,以“天然”为美。“然”者,“样子”也;“天然”者,“天的样子”也。那么,“天”又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天的样子”是生动,“天然”意味着生动。“天”,是大化自然之总体,“天”时时处处生机勃发、生意盎然、生动活泼。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正是譬喻性地指作品整体效果仿佛具有大化自然之“天”那样的生动性。人们往往将“天然”与“出水芙蓉”“初发芙蓉”相提并论。盖“芙蓉”,当其“出水”“初发”之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其色也青,其气也爽。其神也娇,一派盎然生机,一派郁勃生意。因而,以“出水芙蓉”“初发芙蓉”与“天然”相提并论,显然是以“芙蓉”的“生”来为“天然”作注脚和展示,这意味着,美学上的所谓“天然”“自然”,指的正是艺术世界里的生动性。超然客公众号
第二,“天的样子”是有机统一的,“天然”意味着有机统一性。大化自然之“天”,本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天、地、日、月、山、水、草、木等等,无不处于相互关联、相互生发之中。古人在标举“天然”时,往往以“浑然”“混然”等与之相属,如王若虚《滹南诗话》赞苏轼诗之“浑然天成”,包恢《答傅当可论诗》之所谓“混然天成”。所谓“浑然”“混然”等等,都是指“天然”的作品所呈现的有机统一性。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倡“天然”者,总是同时反对“拼凑”,避免“穿凿”。盖因“拼凑”“穿凿”等,割裂了作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失去了“天然”,即失去了有机统一性。第三,“天的样子”是自由,“天然”意味着自由。“天”,谓事物的本然真性。古代文论中的“天然”,也正是指文学作品展现出对象世界的本然真性,从而显示出“自由”。沈德潜《说诗晔语》赞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句为“中有元化自在流出”等,其以“自”来强调顺物之性,现其“天然”,表明对事物本然真性的遵循和守护。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古人在倡导“天然”时,总是反对“雕饰”“雕琢”“工巧”等等。这是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事物本然真性的异己力量,都是对本然真性的强加,都意味着本然真性的伤残、扭曲、失落,意味着“天然”的被破坏,从而导致自由的丧失。
综上所述,可见“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揭开“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
(摘编自叶太平《“美在天然”析》)
材料二:
“趣”是中国士人的一种美学追求,“趣”有雅趣也有俗趣。这“趣”必须得自天然见其天真才算最上一等,所以又有“天趣”之说。“天趣”是中国艺术理论和诗论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
“天趣者,自然之趣也。”天趣就像水流花开一样,自然而然,甚至可以说,越是自然的就越有天趣,而过分的雕琢是天趣的障碍。元人方回《杂书》将李商隐与李白对比,说:“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纂组是一个比喻,指过分花哨的编织,也就是加工过甚,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丧失天趣。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曰:“此诗过于雕镂,渐失天趣。”他的意思也是反对过于雕琢。
天趣的形成强调自然得之,追溯其根源和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有关。自然是中国道家哲学的真谛,《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谓“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自然,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返朴任真,而庄子对天人之辩论述得最为明确。《庄子·天地》曰:“无为为之之为天。”他认为自然的状态是最圆满的,而一切“人为”都是有害的,主张保持自然的状态。
当然,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活动,如果完全排除了人为,也就排除了文艺创作。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但是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如果不能从技巧、经验中解放出来,它们便会成为束缚,束缚创作者的天性,使之不能率意地自我抒写,也就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前人讲“化工”与“画工”的不同,就在于,化工,是自然之工,县有天趣,而“画工”只有人为的技巧,没有天趣。总之,“天趣”之得,固然不排斥人工的技巧,但更推崇自然天真。
(摘编自袁行霈《天趣-一中国诗学的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指艺术作品的气韵生动、浑然天成、本然真性,呈现出大化自然的美学特征。
B. 艺术创作时不事雕琢,意在使艺术作品的本然真性不因加工过甚而受破坏,避免其“自由”的丧失。
C 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说主张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
D.“画工”之所以不如“化工”,是因为创作者的天性受到过多经验和技巧的束缚,使作品失去了“天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创作中,为使作品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天然”之美,艺术家应善于描绘事物的生机与动作。
B,高超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之境,反会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破坏作品的“天然”之美。
C.追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和总结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可以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依据。
D.“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达到这一境界。
3.下列艺术作品中,最不能体现追求“天然”与“天趣”美学主张的一项是(3分)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崇尚自然的美学主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落成,宝玉随贾政一行游园,一路品赏题咏。经潇湘馆来到稻香村,宝玉评价稻香村不合“自然之理”,缺少“自然之趣”,算不得“天然”。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宝玉评价的理解。(4分)
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
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


1.(3分)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主旨、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是对材料一“天然”的美学特征的概括整合,符合材料论述;B项出自材料一第四段,对如何守护对象世界的“自由”的美学特征进行提取,符合材料论述;C项是错误项,“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是材料二中庄子关于“自然”的主张,并非 超然客公众号 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之说的主张;同时,材料二最后一段也指出“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可见材料观点反对的是过多的经验与技巧的束缚,而不是“一切'人为'”;D项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二观点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最后一段“画工”与“化工”的区别,原因分析正确。故选C。
2.(3分)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论述,A项美学意义上的“生动性”指的是作品如大化自然一般具有生机勃发与生动活泼,并非刻意描绘事物的“动作”,此处曲解文意;B项“高超的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的艺术境界”有误,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的应是过多的人为技巧,并非“高超的技艺”,此处对“雕饰”“雕琢”“工巧”等概念的理解有误;D项““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有误,“天然”与“天趣”是中国美学“天然”说与“天趣”说的最高追求,而非“美学”的最高追求,此处扩大概念,不合逻辑:同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非达到最高境界的充分条件,此处推断逻辑不成立。故选C。
3.A(3分)
【解析】
题目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A项“莲鹤方壶”由莲、鹤、龙、虎等形象拼接而成,作品整体风格体现了“错彩镂金”的繁复之美,最不能体现“天趣”之美;B项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没有繁复的技巧,却活灵活现,具有“天趣”;C项作品造型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十曲花瓣,贴近自然,清新脱俗,具有“天趣”之美:D项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充分了体现了“天然”与“天趣”。故选A。
4.(4分)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指出“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②材料三侧重论述“天趣”的形成与获得,主张保持自然,率意抒写,反对过于雕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较两个文本内容侧重点的能力。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总述中国传统美学“天然”说以天然为美的主张,然后从“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三个角度对“天然”的美学意蕴展开分析,最后总结“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可见材料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材料二先指出古代美学理念中对“天趣”的追求,然后论述过于雕琢对天趣的损害,追溯天趣形成的哲学根源,最后指出“天趣”的获得不排斥人工,但推崇自然。可见材料二的论述侧重“天趣”的形成与获得的方法。
5.(4分)
①将稻香村修建在大观园中,失去了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
②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
【解析】
本题通过情境化的试题设置,要求考生利用知识储备和文本信息,富有逻辑、例证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用材料中的观点阐释具体问题。宝玉来到稻香村中,惊讶“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首先,稻香村周围环绕着大观园的其它园林景观,“远不邻村,近不负郭”,破坏了村落景观的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同时,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墙上皆用稻茎掩护”“几百枝杏花”“桑、榆、槿、柘”“分畦列亩,佳蔬菜花”等,拼凑穿凿痕迹过重,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74440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74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