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

材料一: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

更新时间:2023-01-10 21:26:17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
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
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
(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
B.折狱:落入监狱。
C.服膺:衷心信服。
D.克己:提高自我。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
B.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为“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
C.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
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
C.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D.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
B.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
C.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
D.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


1.C 2.A 3.B 4.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刀笔吏”代办文书的小吏。
B.“折狱”指判断案子。
D.“克己”指克制和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可知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强调知“礼”,而没有说“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选项说法没有根据。
C.“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错误,根据原文“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叫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可知“礼治”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
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错误,根据原文“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应该是“理想的礼治”。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错误,原文是“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不是“不再相信人有良心”,选项内容偷换概念。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
D.“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错误,原文是“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可见社会制度已经逐渐转变为法治社会了。
故选D。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8171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81715.html